fbpx
维基百科

中國蝗災史

蝗災水災旱災並稱為中國三大災害。[1]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災範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農學家徐光啓《除蝗疏》言:“國家不務畜積,不備凶饑人事之失也。凶饑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旱災之後更容易引起蝗災,所謂“旱极而蝗”,[2]由於蝗蟲能飛移,有時候大量發生,形成大集團,因此災害擴大面積往往遠大於水、旱。

彭邦炯《商人卜螽说——兼说甲骨文的秋字》一文認為中國蝗災史可追溯到甲骨文[3]诗经》提到“去其螟螣(螣即蝗虫),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4]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秉畀炎火”意思是指晚間以火诱捕蝗虫以消灭之。[5]

東漢思想家王充在《论衡》记载:“虫食谷者,部吏所致”,蔡邕說,“蝗者,在上貪苛之所致也”。災難的源頭,均出自於官衙的苛捐雜稅。

漢代

後漢書·五行志》載:(46年)“春三月,蝗螟大起,被害者九十郡國;二十八年(52年),大蝗,被害者八十郡國。”

唐代

贞观二年(628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6]

开元三年(715年),淮河流域发生严重的虫灾,“蚀稼,声如风雨。”宰相姚崇下令捕蝗灭虫,汴州刺史倪若水抗拒,反对捕蝗,姚崇向倪若水批评说:“坐看食苗,忍不相救?因此饥馑,将何以安!”《旧唐书》載倪若水率民捕蝗,“获蝗一十四万(石),投汴渠流下者,不可胜纪。”[7]此法稱為“埋瘗法”。

通典》卷7:“开元四年(716年),山东诸州大蝗。”

《新唐书·五行志》载: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发生蝗灾,“有白鸟数千万,群飞食之,一夕而尽,禾稼不伤。”

贞观二年六月(628年),“京畿旱蝗。”(《新唐书》卷36《五行三》)

兴元元年(784年)四月,“自春大旱,麦枯死,禾无苗,关中有蝗。”[8]

舊唐書·五行志》載:(唐貞元元年,785年)“夏,蝗,東自海,西盡河隴,群飛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葉及畜毛靡有孑遺,餓殍枕道。”

《新唐書》武德六年,“夏州蝗。蝗之殘民,若無功而祿者然,皆貪撓之所生。先儒以為人主失禮煩苛則旱,魚螺變為蟲蝗,故以屬魚孽。”

开成四年(839年)六月,“天下旱,蝗食田。”(《旧唐书》卷37《五行志》)

五代十國

旧五代史·五行志》记载: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爆發蝗災,“许、汝、蔡、陈、颍五州生,有野禽群飞蔽空,食之皆尽。”

後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夏六月,大蝗蔽日而飛,晝為之黑,庭戶衣帳悉充塞。”(《十國春秋·吳越忠懿王世家》)

《旧五代史·五行志》载,乾祐二年(949年),蝗虫蔓延到宋州(今河南商丘),“蝗一夕抱草而死”。這種“蝗一夕抱草而死”的記載殊為可議,有人認為是粉飾太平,也有人認為當地植物有殺蝗效果,如周怀宇《隋唐五代淮河流域蝗灾考察》一文说:“在淮河流域的植物类中,也有杀蝗的草本植物……”,“宋州发现当地生长杀蝗的草本植物……”,一般稱“抱草瘟”,或吊死瘟(蝗霉病)。

宋代

雍熙三年(986年),“山蝗,鄄城县有蝗自死。”(《宋史·太宗本纪,五行志》)

淳化三年(992年)七月“贝、许、沧、沂、蔡、汝、商、兖、单等州,淮阳、平定、彭城飞蝗,抱草自死。”(《宋史·太宗本纪,五行志》)

至道二年(996年)六月“亳州蝗,秋七月谷熟,许、宿、齐三州蝗抱草死。”(《宋史·太宗本纪,五行志》)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秋七月丙辰,“开封府祥符县蝗抱草死,有数里。”(《宋史·真宗本纪》)

元符元年(1098年)八月“高邮飞蝗抱草死。”(《宋史·五行志》)

乾道元年(1165年)六月壬辰,“淮南转回判官姚岳言:境内飞蝗自死。”(《宋史·武宗本纪·五行志》)

《宋書》載景祐元年春正月,“詔募民掘蝗種,給菽米。”

元朝

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诸暨蝗及境,皆抱竹死。”(《元史·真宗本纪》)

明朝

朱元璋《御製皇陵碑》:“值天無雨,遺蝗騰翔。里人缺食,草木為糧。”

嘉靖三十九年,“蝗食禾苗殆盡;萬曆十四年飛蝗蔽空;清朝康熙三十四年蝗起寶武界,饑民相食。”(天津市《寶坻縣志》)

万历十九年(1591年),“天津县夏蝗飞蔽天,声如雷雨,食苗殆尽”,新乐“夏五月蝗生县东,未几数日滋类遍野。”

天启六年(1626年),迁安“秋七月飞蝗蔽野,大伤禾稼。”

崇祯三年(1630年)六月初九日,徐光启上疏“屯盐疏”,其中第三篇为“除蝗疏”,後编入《农政全书》。

有專家統計明朝蝗灾次數一共有94次。[9]

清代

陳芳生著有《捕蝗考》,有“备蝗事宜”和“前代捕蝗法”两部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它“条分缕析,颇为详备,虽卷佚寥寥,然颇俾于实用”。

《济南府志》记载康熙四年“春饥,免顺治十八年以前民欠赋粮并发帑分赈。六月大旱,飞虫蔽天,坠地如蜣螂”。

光绪三年《海盐县志》卷十三:“康熙十年七月二十日,蝗从西北来,飞过城上。”

嘉庆《松江府志》卷八十載:“康熙十一年,飞蝗蔽天,自北而南,所过但食竹叶芦穗,无食禾者。”

康熙五十六年(1716年)“徐州邻县秋蝗入州界,不食禾皆抱草而毙。”(《清史稿·灾异志》)

清雍正十年(1732年)“泗阳西乡柴林湖夏蝗蝻遍地,厚数寸。官兵惶惧,旋尽抱草僵死。”(《清史稿·灾异志》)

清乾隆五年(1740年)八月“河南蝗来境,抱草而死,不为灾。”(《清史稿·灾异志》)

光绪八年《归安县志》卷二七:“乾隆二十年,蝗蝻生。”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郧阳二月“蝻起,至四月皆依草附木而枯。”《清史稿·灾异志》

咸豐二年(1852年)底:“柳、慶上年早蝗過重,一二不逞之徒倡亂,飢民隨從搶奪,比比皆然”[10]

咸豐三年(1853年),“夏,武郡蝗虫蔽日”(咸豐《武定府志》)

咸豐五年(1855年),“七月,蝗從南來,飛蔽天日.集田害稼”(宣統《重修恩縣誌》)

咸豐六年(1856年),“夏,蝗虫又起,飛翳天日,棲樹枝折,復值歲飢,木葉草亙,人虫爭相取食,衰鴻遍野,賣男鬻女”[11]

咸豐六年(1856年),“五月,飛蝗遍野。六月,蝻生,食禾害稼”(民國《定陶縣誌》)

民国十年《嵊县志》卷十三:“咸丰六年八月,有蝗自北来,顷刻蔽天。”

咸豐六年(1856年),安徽皖北大旱,“旱,飛蝗大至,食禾幾盡。”(民國《太和縣誌》)

民国《吴县志》卷五五:“咸丰六年七月,蝗从西北来,如云蔽空,伤禾。同治元年七月甲申,飞蝗自北至南,有雷声送去。”

《清史稿·災異志》載:“八月,昌平蝗,邢台蝗,香河、順義、武邑、唐山蝗。”

咸豐七年,“秋七月至望復返,群飛蔽日,食禾太甚。”(雍正《遼州志》)

光绪三年(1877年)阜宁五月“大风雨,蝗抱草毙。”(《清史稿·灾异志》)

光绪《松江府志》卷三十九載“秋八月,飞蝗蔽天,城乡俱是,中秋后热如夏,蝗复来。”

宣统《太仓州志》卷二十六載“夏,蝗自北来,既而入海,灾亦不甚。”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大陸從1958年2月,大躍進初期毛澤東發起的「除四害運動」之消滅麻雀的全國性大規模群體事件。殲滅麻雀的結果使農田當中的蝗蟲幾乎沒有天敵,而讓次年的糧食嚴重欠收,發生極為嚴重的饑荒問題。

中國大陸每年蝗災發生面積2.8億畝次左右,分布在20個省(區、市)的1100多個縣(市、區、旗、團場)。其中,飛蝗(東亞飛蝗、亞洲飛蝗、西藏飛蝗)常年發生3000萬畝次左右。

注釋

  1. ^ “蝗軍”大鬧北方 見者毛骨怵然. [2008-01-23]. (原始内容于2005-03-18). 
  2. ^ 徐光启云:“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也。”(《农政全书》卷四四)
  3. ^ 彭邦炯《商人卜螽说——兼说甲骨文的秋字》(《农业考古》1983年第2期)
  4. ^ 《诗经·小雅·大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陳芳生,《捕蝗考》
  6. ^ 贞观政要》卷8《务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37页。
  7. ^ 《旧唐书·五行志》
  8. ^ 王溥:《唐会要》卷44,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1版,第790页
  9. ^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55页。
  10. ^ 《論粵西賊情兵事始末》
  11. ^ 民國《欽縣縣誌》

參考文獻

  • 倪根金,《历代蝗灾及治蝗述要》(《历史教学》1998年第6期)
  • 陆人骥,《中国历代蝗灾的初步研究——开明版〈二十五史〉中蝗灾记录的分析》(《农业考古》1986年第1期)
  • 袁林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

參見

中國蝗災史, 蝗災與水災, 旱災並稱為中國三大災害, 邓云特, 中国救荒史, 统计, 秦汉蝗灾平均8, 8年一次, 两宋为3, 5年, 元代为1, 6年, 清两代均为2, 8年, 受災範圍, 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 明末農學家徐光啓, 除蝗疏, 國家不務畜積, 不備凶饑人事之失也, 凶饑之因有三, 曰水, 曰旱, 曰蝗, 旱災之後更容易引起蝗災, 所謂, 旱极而蝗, 由於蝗蟲能飛移, 有時候大量發生, 形成大集團, 因此災害擴大面積往往遠大於水, 彭邦炯, 商人卜螽说, 兼说甲骨文的秋字, 一文認為可追溯到甲骨文,. 蝗災與水災 旱災並稱為中國三大災害 1 邓云特 中国救荒史 统计 秦汉蝗灾平均8 8年一次 两宋为3 5年 元代为1 6年 明 清两代均为2 8年 受災範圍 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 明末農學家徐光啓 除蝗疏 言 國家不務畜積 不備凶饑人事之失也 凶饑之因有三 曰水 曰旱 曰蝗 旱災之後更容易引起蝗災 所謂 旱极而蝗 2 由於蝗蟲能飛移 有時候大量發生 形成大集團 因此災害擴大面積往往遠大於水 旱 彭邦炯 商人卜螽说 兼说甲骨文的秋字 一文認為中國蝗災史可追溯到甲骨文 3 诗经 提到 去其螟螣 螣即蝗虫 及其蟊贼 无害我田稚 田祖有神 秉畀炎火 4 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 秉畀炎火 意思是指晚間以火诱捕蝗虫以消灭之 5 東漢思想家王充在 论衡 记载 虫食谷者 部吏所致 蔡邕說 蝗者 在上貪苛之所致也 災難的源頭 均出自於官衙的苛捐雜稅 目录 1 漢代 2 唐代 3 五代十國 4 宋代 5 元朝 6 明朝 7 清代 8 中华人民共和国 9 注釋 10 參考文獻 11 參見漢代 编辑 後漢書 五行志 載 46年 春三月 蝗螟大起 被害者九十郡國 二十八年 52年 大蝗 被害者八十郡國 唐代 编辑贞观二年 628年 京师旱 蝗虫大起 太宗入苑视禾 见蝗虫 掇数枚而咒曰 人以谷为命 而汝食之 是害于百姓 百姓有过 在予一人 尔其有灵 但当蚀我心 无害百姓 将吞之 左右遽谏曰 恐成疾 不可 太宗曰 所冀移灾朕躬 何疾之避 遂吞之 自是蝗不复为灾 6 开元三年 715年 淮河流域发生严重的虫灾 蚀稼 声如风雨 宰相姚崇下令捕蝗灭虫 汴州刺史倪若水抗拒 反对捕蝗 姚崇向倪若水批评说 坐看食苗 忍不相救 因此饥馑 将何以安 旧唐书 載倪若水率民捕蝗 获蝗一十四万 石 投汴渠流下者 不可胜纪 7 此法稱為 埋瘗法 通典 卷7 开元四年 716年 山东诸州大蝗 新唐书 五行志 载 开元二十五年 737年 发生蝗灾 有白鸟数千万 群飞食之 一夕而尽 禾稼不伤 贞观二年六月 628年 京畿旱蝗 新唐书 卷36 五行三 兴元元年 784年 四月 自春大旱 麦枯死 禾无苗 关中有蝗 8 舊唐書 五行志 載 唐貞元元年 785年 夏 蝗 東自海 西盡河隴 群飛蔽天 旬日不息 所至 草木葉及畜毛靡有孑遺 餓殍枕道 新唐書 武德六年 夏州蝗 蝗之殘民 若無功而祿者然 皆貪撓之所生 先儒以為人主失禮煩苛則旱 魚螺變為蟲蝗 故以屬魚孽 开成四年 839年 六月 天下旱 蝗食田 旧唐书 卷37 五行志 五代十國 编辑 旧五代史 五行志 记载 后梁开平元年 公元907年 爆發蝗災 许 汝 蔡 陈 颍五州生 有野禽群飞蔽空 食之皆尽 後唐明宗天成三年 928年 夏六月 大蝗蔽日而飛 晝為之黑 庭戶衣帳悉充塞 十國春秋 吳越忠懿王世家 旧五代史 五行志 载 乾祐二年 949年 蝗虫蔓延到宋州 今河南商丘 蝗一夕抱草而死 這種 蝗一夕抱草而死 的記載殊為可議 有人認為是粉飾太平 也有人認為當地植物有殺蝗效果 如周怀宇 隋唐五代淮河流域蝗灾考察 一文说 在淮河流域的植物类中 也有杀蝗的草本植物 宋州发现当地生长杀蝗的草本植物 一般稱 抱草瘟 或吊死瘟 蝗霉病 宋代 编辑雍熙三年 986年 山蝗 鄄城县有蝗自死 宋史 太宗本纪 五行志 淳化三年 992年 七月 贝 许 沧 沂 蔡 汝 商 兖 单等州 淮阳 平定 彭城飞蝗 抱草自死 宋史 太宗本纪 五行志 至道二年 996年 六月 亳州蝗 秋七月谷熟 许 宿 齐三州蝗抱草死 宋史 太宗本纪 五行志 大中祥符九年 1016年 秋七月丙辰 开封府祥符县蝗抱草死 有数里 宋史 真宗本纪 元符元年 1098年 八月 高邮飞蝗抱草死 宋史 五行志 乾道元年 1165年 六月壬辰 淮南转回判官姚岳言 境内飞蝗自死 宋史 武宗本纪 五行志 宋書 載景祐元年春正月 詔募民掘蝗種 給菽米 元朝 编辑元大德十一年 1307年 诸暨蝗及境 皆抱竹死 元史 真宗本纪 明朝 编辑朱元璋 御製皇陵碑 值天無雨 遺蝗騰翔 里人缺食 草木為糧 嘉靖三十九年 蝗食禾苗殆盡 萬曆十四年飛蝗蔽空 清朝康熙三十四年蝗起寶武界 饑民相食 天津市 寶坻縣志 万历十九年 1591年 天津县夏蝗飞蔽天 声如雷雨 食苗殆尽 新乐 夏五月蝗生县东 未几数日滋类遍野 天启六年 1626年 迁安 秋七月飞蝗蔽野 大伤禾稼 崇祯三年 1630年 六月初九日 徐光启上疏 屯盐疏 其中第三篇为 除蝗疏 後编入 农政全书 有專家統計明朝蝗灾次數一共有94次 9 清代 编辑陳芳生著有 捕蝗考 有 备蝗事宜 和 前代捕蝗法 两部分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说它 条分缕析 颇为详备 虽卷佚寥寥 然颇俾于实用 济南府志 记载康熙四年 春饥 免顺治十八年以前民欠赋粮并发帑分赈 六月大旱 飞虫蔽天 坠地如蜣螂 光绪三年 海盐县志 卷十三 康熙十年七月二十日 蝗从西北来 飞过城上 嘉庆 松江府志 卷八十載 康熙十一年 飞蝗蔽天 自北而南 所过但食竹叶芦穗 无食禾者 康熙五十六年 1716年 徐州邻县秋蝗入州界 不食禾皆抱草而毙 清史稿 灾异志 清雍正十年 1732年 泗阳西乡柴林湖夏蝗蝻遍地 厚数寸 官兵惶惧 旋尽抱草僵死 清史稿 灾异志 清乾隆五年 1740年 八月 河南蝗来境 抱草而死 不为灾 清史稿 灾异志 光绪八年 归安县志 卷二七 乾隆二十年 蝗蝻生 乾隆五十二年 1787年 郧阳二月 蝻起 至四月皆依草附木而枯 清史稿 灾异志 咸豐二年 1852年 底 柳 慶上年早蝗過重 一二不逞之徒倡亂 飢民隨從搶奪 比比皆然 10 咸豐三年 1853年 夏 武郡蝗虫蔽日 咸豐 武定府志 咸豐五年 1855年 七月 蝗從南來 飛蔽天日 集田害稼 宣統 重修恩縣誌 咸豐六年 1856年 夏 蝗虫又起 飛翳天日 棲樹枝折 復值歲飢 木葉草亙 人虫爭相取食 衰鴻遍野 賣男鬻女 11 咸豐六年 1856年 五月 飛蝗遍野 六月 蝻生 食禾害稼 民國 定陶縣誌 民国十年 嵊县志 卷十三 咸丰六年八月 有蝗自北来 顷刻蔽天 咸豐六年 1856年 安徽皖北大旱 旱 飛蝗大至 食禾幾盡 民國 太和縣誌 民国 吴县志 卷五五 咸丰六年七月 蝗从西北来 如云蔽空 伤禾 同治元年七月甲申 飞蝗自北至南 有雷声送去 清史稿 災異志 載 八月 昌平蝗 邢台蝗 香河 順義 武邑 唐山蝗 咸豐七年 秋七月至望復返 群飛蔽日 食禾太甚 雍正 遼州志 光绪三年 1877年 阜宁五月 大风雨 蝗抱草毙 清史稿 灾异志 光绪 松江府志 卷三十九載 秋八月 飞蝗蔽天 城乡俱是 中秋后热如夏 蝗复来 宣统 太仓州志 卷二十六載 夏 蝗自北来 既而入海 灾亦不甚 中华人民共和国 编辑中國大陸從1958年2月 大躍進初期毛澤東發起的 除四害運動 之消滅麻雀的全國性大規模群體事件 殲滅麻雀的結果使農田當中的蝗蟲幾乎沒有天敵 而讓次年的糧食嚴重欠收 發生極為嚴重的饑荒問題 中國大陸每年蝗災發生面積2 8億畝次左右 分布在20個省 區 市 的1100多個縣 市 區 旗 團場 其中 飛蝗 東亞飛蝗 亞洲飛蝗 西藏飛蝗 常年發生3000萬畝次左右 注釋 编辑 蝗軍 大鬧北方 見者毛骨怵然 2008 01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 03 18 徐光启云 水旱为灾 尚多幸免之处 惟旱极而蝗 数千里间 草木皆尽 或牛马毛幡帜皆尽 其害尤惨过于水旱也 农政全书 卷四四 彭邦炯 商人卜螽说 兼说甲骨文的秋字 农业考古 1983年第2期 诗经 小雅 大田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陳芳生 捕蝗考 贞观政要 卷8 务农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第237页 旧唐书 五行志 王溥 唐会要 卷44 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1版 第790页 邓云特 中国救荒史 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87年 第55页 論粵西賊情兵事始末 民國 欽縣縣誌 參考文獻 编辑倪根金 历代蝗灾及治蝗述要 历史教学 1998年第6期 陆人骥 中国历代蝗灾的初步研究 开明版 二十五史 中蝗灾记录的分析 农业考古 1986年第1期 袁林著 西北灾荒史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4年 參見 编辑中國地震史 中國水災史 中國旱災史 中国瘟疫史 中国矿难史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中國蝗災史 amp oldid 6669987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