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ハ行轉呼

ハ行轉呼(日语:ハ行転呼はぎょうてんこ hagyōtenko)是日語發展歷史中的重大語音流變,指的是語中和語尾的ハ行假名發音逐漸和ワ行融合混同的現象。另外,某個ハ行假名通過此流變而讀成的對應ワ行發音,也被稱為ハ行轉呼音

語音變化

時代 字首ハ行 語中語尾的ハ行 發音變化
奈良時代之前 /pa/, /pi/, /pu/, /pe/, /po/ -
奈良時代

(A.D.710—794)

/ɸa/, /ɸi/, /ɸu/, /ɸe/, /ɸo/ /p/ 變成 /ɸ/
平安時代中期

(A.D.10th)

/ɸa/, /ɸi/, /ɸu/, /ɸe/, /ɸo/ /wa/, /wi/, /u/, /we/, /wo/

(或/β̞a/, /β̞i/, /u/, /β̞e/, /β̞o/)

語中語尾的 /ɸ/ 變成 /w/ (也有可能是 /β̞ / )
鎌倉時代

(A.D.1185—1333)

/wa/, /i/, /u/, /e/, /wo/

(或/β̞a/, /i/, /u/, /e/, /β̞o/)

單詞(複合語除外)語中語尾的「ひ・ゐ」和 「へ・ゑ」的唇音消失。
江戸時代

(A.D.17th)

/ha/, /çi/, /ɸu/, /he/, /ho/ /wa/, /i/, /u/, /e/, /o/ 單詞(複合語除外)語中語尾的「ほ・を」的唇音消失。

字首的 /ɸ/ 變成 /h/ 或 /ç/

平安時代初期,ハ行假名的輔音音值清双唇擦音[ɸ],而後發生唇音退化,其輔音變爲雙脣近音/β̞/或/w/(即ワ行音),並在鎌倉時代普遍化:[1]

  • 川 かは /kaɸa//kaβ̞a/
  • 恋 こひ /koɸi//koβ̞i/
  • 上 うへ /uɸe//uβ̞e/
  • 顔 かほ /kaɸo//kaβ̞o/

當時本應寫作「うへ」卻有寫作「うゑ」的,也就是ハ行的假名寫法有所搖擺,所以可以推測當時正發生語音辨識上的混淆,而讓兩行的發音融合。

但這些變化只限於單語的字中字尾,如以下的兩個複合語的「」和「」就沒有改變:

  • 月日 つきつき + /tuki.ɸi/
  • 打ち払ふ うちらふ + /uti.ɸaraɸu/

但有一個例外是「はは(母)」;「はは(母)」的發音也曾變為「はわ」,但後來又變回「はは」。有學者認為這是為了維持類似「ちち(父)」、「ぢぢ(爺)」的清濁對應(也就是維持「はは(母)」和「ばば(婆)」這樣的對應)。

大約在鎌倉時代之後這些讀音混同的「ゐ/ひ」「ゑ/へ」「を/ほ」更進一步地失去子音而讀為/i/、/e/、/o/,然後再經過二戰後的假名改革,才變成為現在的樣子:

恋(こひ )→ 恋(こい)
上(うへ) → 上(うえ)
顔(かほ) → 顔(かお)

另外,詞頭的ハ行音,除了「」以外,後來也退化成不使用唇部發音的[h][ç]。但基於支倉常長的姓在授予羅馬公民稱號的證書中被拉丁文記為「FAXECVRA」(「はせくら」),可以推測16至17世紀時,「」仍讀作脣音。所以這類的唇音退化應是在江户時代發生的。

拼寫

若為了語音變化而改變拼寫的話,可能會造成詞語識別的困難,所以平安时代當下,ハ行轉呼音大部分仍以行假名表記。如「恋(こひ)」總是固定寫爲「こひ」;行四段動詞如「思ふ」的活用語尾也沒有拼寫上的改變。而鎌倉時代藤原定家所著《下官集》爲濫觴的定家仮名遣日语定家假名遣也採取同樣的規則。

但使用頻率比較低的詞,其ハ行轉呼音也有以ワ行假名拼寫的。例如南北朝時代的《仮名文字遣》中「鯉(こひ)」寫作「こい」或「こゐ」;另外平安時代的《伊勢物語》開頭有:

むかし、おとこうゐかうぶりして… (天福本)

其中「初冠(うかうぶり)」本來應該是「かうぶり」。但這個詞在《伊勢物語》的其他部分很少出現,所以拼寫為「」應該不會產生識別的困難。

而在江户時代時,契冲希望改正當時混亂的拼寫,所以考據了語音的變化而編寫《和字正濫抄》;這個拼寫標準受到當時日本國學者的廣泛採用,後世稱為契沖仮名遣。之後明治政府以契沖仮名遣為基礎制定了新的拼寫標準,這個標準現代稱為歷史假名遣。歷史假名遣遵循契沖仮名遣的復古慣例,仍將ハ行轉呼音拼作ハ行假名。但二戰後,表音主義的學者在文部省国語審議会取得了優勢席位,因而頒布了現代假名遣進行拼寫改革。為了盡可能接近實際發音,但又考慮到辨別上的方便,除助詞「」和「」之外,現代假名遣將歷史假名遣詞中的以「」「」「」「」「」拼寫的ハ行轉呼音,分別改寫作「」「」「」「」「」。

對漢字音讀的影響

中古漢語中有音節末尾為塞音,稱作入聲聲類(事實上為塞音中的唯閉音)。日語漢字音讀中,在塞音後面加入元音,因此這些漢字音讀都以「フ・ツ・チ・キ・ク」結尾。表記[-p]入聲字就使用假名「」。據考證在此時假名「」的輔音還是[p]。隨後音值變成[ɸ],再接下來因ハ行轉呼的緣故,發音變得與假名「」相同。不過「」在清音之前沒有插入元音,留下了和原本入聲音相近的音,表示成促音

但是,後來即使在清音之前也出現了詞尾為「」的情況。比如漢字合(ゴフ・コフ),原本有如合体(ガッタイ)、合戦(カッセン)這樣的發音,而在合成(ゴウセイ)這種詞中即使在清音之前,發音末尾也變成了「」。還有,使用漢字甲(カフ)的詞「甲子」有「コウシ」和「カッシ」兩種讀音。

相反的,不在清音之前,有時也沒有「」,而使用「」。比如說,「立(リフ)」也有像建立(コンリュウ)這樣的詞一樣向「ウ」變化的詞彙體系,但大部份詞彙都像設立(セツリツ)、立案(リツアン)那樣,使用促音「」。正因此,也有像「押(アフ→オウ)」和「圧(アフ→アツ)」那樣原本同音的詞後來變成不同音的情況。甚至還有像雑(ザフ)那樣「ゾウ」和「ザツ」兩種發音並立存在的情況:雑巾雑菌倆詞雖然其後半部份發音都是「キン」,但是前半部份發音并不同。

此外,在現代日語使用者的口中,發生了像單詞「十回」不讀「ジッカイ」而讀成「ジュッカイ」這樣的情況。這是原本的清音之前為促音這一規則,和加入「」的變化兩者混在一起的結果。

  1. ^ 橋本 進吉 . 国語音韻の変遷. 岩波書店. 1985 [2022-08-06]. (原始内容于2017-03-07). 

ハ行轉呼, 日语, ハ行転呼, はぎょうてんこ, hagyōtenko, 是日語發展歷史中的重大語音流變, 指的是語中和語尾的ハ行假名發音逐漸和ワ行融合混同的現象, 另外, 某個ハ行假名通過此流變而讀成的對應ワ行發音, 也被稱為音, 語音變化, 编辑時代, 字首ハ行, 語中語尾的ハ行, 發音變化奈良時代之前, 奈良時代, 變成, 平安時代中期, 10th, 語中語尾的, 變成, 也有可能是, 鎌倉時代, 1185, 1333, 單詞, 複合語除外, 語中語尾的, 的唇音消失, 江戸時代, 17th, 單詞, 複合語. ハ行轉呼 日语 ハ行転呼 はぎょうてんこ hagyōtenko 是日語發展歷史中的重大語音流變 指的是語中和語尾的ハ行假名發音逐漸和ワ行融合混同的現象 另外 某個ハ行假名通過此流變而讀成的對應ワ行發音 也被稱為ハ行轉呼音 語音變化 编辑時代 字首ハ行 語中語尾的ハ行 發音變化奈良時代之前 pa pi pu pe po 奈良時代 A D 710 794 ɸa ɸi ɸu ɸe ɸo p 變成 ɸ 平安時代中期 A D 10th ɸa ɸi ɸu ɸe ɸo wa wi u we wo 或 b a b i u b e b o 語中語尾的 ɸ 變成 w 也有可能是 b 鎌倉時代 A D 1185 1333 wa i u e wo 或 b a i u e b o 單詞 複合語除外 語中語尾的 ひ ゐ 和 へ ゑ 的唇音消失 江戸時代 A D 17th ha ci ɸu he ho wa i u e o 單詞 複合語除外 語中語尾的 ほ を 的唇音消失 字首的 ɸ 變成 h 或 c 平安時代初期 ハ行假名的輔音音值是清双唇擦音 ɸ 而後發生唇音退化 其輔音變爲雙脣近音 b 或 w 即ワ行音 並在鎌倉時代普遍化 1 川 かは kaɸa kab a 恋 こひ koɸi kob i 上 うへ uɸe ub e 顔 かほ kaɸo kab o 當時本應寫作 うへ 卻有寫作 うゑ 的 也就是ハ行的假名寫法有所搖擺 所以可以推測當時正發生語音辨識上的混淆 而讓兩行的發音融合 但這些變化只限於單語的字中字尾 如以下的兩個複合語的 ひ 和 は 就沒有改變 月日 つきひ 月 つき 日 ひ tuki ɸi 打ち払ふ うちはらふ 打 う ち 払 はら ふ uti ɸaraɸu 但有一個例外是 はは 母 はは 母 的發音也曾變為 はわ 但後來又變回 はは 有學者認為這是為了維持類似 ちち 父 ぢぢ 爺 的清濁對應 也就是維持 はは 母 和 ばば 婆 這樣的對應 大約在鎌倉時代之後這些讀音混同的 ゐ ひ ゑ へ を ほ 更進一步地失去子音而讀為 i e o 然後再經過二戰後的假名改革 才變成為現在的樣子 恋 こひ 恋 こい 上 うへ 上 うえ 顔 かほ 顔 かお 另外 詞頭的ハ行音 除了 フ 以外 後來也退化成不使用唇部發音的 h 或 c 但基於支倉常長的姓在授予羅馬公民稱號的證書中被拉丁文記為 FAXECVRA はせくら 可以推測16至17世紀時 は 仍讀作脣音 所以這類的唇音退化應是在江户時代發生的 拼寫 编辑若為了語音變化而改變拼寫的話 可能會造成詞語識別的困難 所以平安时代當下 ハ行轉呼音大部分仍以ハ 行假名表記 如 恋 こひ 總是固定寫爲 こひ ハ 行四段動詞如 思ふ 的活用語尾也沒有拼寫上的改變 而鎌倉時代以藤原定家所著 下官集 爲濫觴的定家仮名遣 日语 定家假名遣 也採取同樣的規則 但使用頻率比較低的詞 其ハ行轉呼音也有以ワ行假名拼寫的 例如南北朝時代的 仮名文字遣 中 鯉 こひ 寫作 こい 或 こゐ 另外平安時代的 伊勢物語 開頭有 むかし おとこうゐかうぶりして 天福本 其中 初冠 うゐかうぶり 本來應該是 うひかうぶり 但這個詞在 伊勢物語 的其他部分很少出現 所以拼寫為 ゐ 應該不會產生識別的困難 而在江户時代時 契冲希望改正當時混亂的拼寫 所以考據了語音的變化而編寫 和字正濫抄 這個拼寫標準受到當時日本國學者的廣泛採用 後世稱為契沖仮名遣 之後明治政府以契沖仮名遣為基礎制定了新的拼寫標準 這個標準現代稱為歷史假名遣 歷史假名遣遵循契沖仮名遣的復古慣例 仍將ハ行轉呼音拼作ハ行假名 但二戰後 表音主義的學者在文部省国語審議会 取得了優勢席位 因而頒布了現代假名遣進行拼寫改革 為了盡可能接近實際發音 但又考慮到辨別上的方便 除助詞 は 和 へ 之外 現代假名遣將歷史假名遣詞中的以 は ひ ふ へ ほ 拼寫的ハ行轉呼音 分別改寫作 わ い う え お 對漢字音讀的影響 编辑在中古漢語中有音節末尾為塞音 稱作入聲的聲類 事實上為塞音中的唯閉音 日語漢字音讀中 在塞音後面加入元音 因此這些漢字音讀都以 フ ツ チ キ ク 結尾 表記 p 入聲字就使用假名 フ 據考證在此時假名 フ 的輔音還是 p 隨後音值變成 ɸ 再接下來因ハ行轉呼的緣故 發音變得與假名 ウ 相同 不過 フ 在清音之前沒有插入元音 留下了和原本入聲音相近的音 表示成促音 但是 後來即使在清音之前也出現了詞尾為 ウ 的情況 比如漢字合 ゴフ コフ 原本有如合体 ガッタイ 合戦 カッセン 這樣的發音 而在合成 ゴウセイ 這種詞中即使在清音之前 發音末尾也變成了 ウ 還有 使用漢字甲 カフ 的詞 甲子 有 コウシ 和 カッシ 兩種讀音 相反的 不在清音之前 有時也沒有 ウ 而使用 ツ 比如說 立 リフ 也有像建立 コンリュウ 這樣的詞一樣向 ウ 變化的詞彙體系 但大部份詞彙都像設立 セツリツ 立案 リツアン 那樣 使用促音 ツ 正因此 也有像 押 アフ オウ 和 圧 アフ アツ 那樣原本同音的詞後來變成不同音的情況 甚至還有像雑 ザフ 那樣 ゾウ 和 ザツ 兩種發音並立存在的情況 雑巾 和雑菌 倆詞雖然其後半部份發音都是 キン 但是前半部份發音并不同 此外 在現代日語使用者的口中 發生了像單詞 十回 不讀 ジッカイ 而讀成 ジュッカイ 這樣的情況 這是原本的清音之前為促音這一規則 和加入 ウ 的變化兩者混在一起的結果 橋本 進吉 国語音韻の変遷 岩波書店 1985 2022 08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3 07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ハ行轉呼 amp oldid 7491661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