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白浮泉

白浮泉,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化庄村东、京密引水渠北岸,原是元朝元大都的水源。[1][2][3][4]

大运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所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
分类古建筑
时代春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编号6-810(7-1973-3-009)
登录2006年(2013年合并项目)

1990年,“白浮泉遗址——九龙池、都龙王庙”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白浮泉遗址作为大运河北京段的一部分,被并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中。[5]

白浮泉 编辑

昌平州东南有一座孤山。山不高,有多个名称:龙泉山、龙山、神山,又称凤凰山、白浮山、神岭山。《光绪顺天府志》引《明一统志》载:“考神岭山,即神山也。”[3]《光绪昌平州志·山川记第四》载:“城东南五里曰龙泉山,旧名白浮山。旧志:龙泉山即白浮山,在城东南五里。上有都龙王祠,山半一洞,有人梯石而下,初狭渐广,行里许,水声砰渹不敢前。 洞北麓有潭,潭西北泉出乱石间……。按《明一统志》云,白浮山在州东南十里,上有二龙潭。”[4][1]

该山的泉水水量大,流量稳定。由于旁边的村子名叫白浮村,所以该泉称“白浮泉”。泉水来自龙泉山东北麓半山腰处的一块盆地,泉水从山根的碎石间流出,形成一潭水。《日下旧闻考》载:“潭东有泉出乱石间,清湛可濯。”明朝永乐年间,在泉下兴建了九龙池,池壁采用花岗岩,嵌在池壁中的龙头用汉白玉雕刻,白浮泉水从九个龙头的口中流出,注入九龙池。[3]

九龙池在龙泉山北侧偏东,平面呈东西向的长圆形,现有面积约300平方米,四周是柳树林。[1]侯仁之《白浮泉遗址整修记》记载,1989年在原基础上仿建碑亭一座。[3]碑亭在九龙池旁靠近山脚处。[1]如今,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九龙池的九个喷水龙头依然存在。碑亭位于九个喷水龙头的上方,正对九龙池。碑亭为三间起脊覆瓦,八柱四柁,柱连平栏。碑亭外檐悬挂着“白浮之泉”匾额。碑亭内有一块石碑,正面刻“白浮泉遗址”五个大字,背面为侯仁之撰文、刘炳森书丹的《白浮泉遗址整修记》:[3][1]

都龙王庙内的清朝乾隆十七年制的《都龙王庙置田碑记》载:龙泉山上有三座寺庙,“一白衣庵,一龙泉寺,其峰顶侧都龙王庙焉。”白浮泉、上寺、下寺、戏楼、古洞,都是过去游人喜欢的景点。《光绪昌平州志》载,时人评选燕平八景,其中的“龙泉喷玉”便指白浮泉九龙池。《龙泉喷玉》诗曰:“凭虚歕薄泻飞泉,矫矫翔龙出九渊。峭壁危崖愁绝倒,琼珠玉粒讶空悬。风定涧头声细细,雨余谷底水涓涓。怪来爽气清人骨,过客临流思欲仙。”[3][1]

元朝时,白浮泉是通惠河的源头,泉水经白浮堰一直流入通惠河。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白浮泉水仍滔滔不绝,沿龙泉山东侧的水渠向南流,浇灌白浮村的300余亩水稻田。1959年8月,水利部门勘测出白浮泉水的日流量为22.37吨。自20世纪后半叶起,由于华北久旱,电机井日益增加,地下水位连年降低,导致白浮泉水几乎断流。[1]

龙泉寺 编辑

龙泉寺距离白浮泉不远。《光绪昌平州志》载:“龙泉有二。一在州东都龙王祠下,一在州西神岭山下,亦有龙潭。”龙泉寺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正殿内供奉弥勒佛[3]

都龙王庙 编辑

龙泉寺后有76级台阶,笔直通达山顶,山顶上有都龙王庙。都龙王庙始建于元朝,规模不大,50米见方。正殿、配殿格局十分规整。东、西两侧有钟楼、鼓楼。21世纪初,正殿门口对联曰:“九江八河天水总汇,五湖四海饮水思源。”门口上方悬挂“都龙王庙”匾额。正殿内供奉人面龙王。正殿两侧的墙壁上绘有《东游巡踪》彩色壁画。[3]

当地人对该庙的名称有两种说法:一是因该庙为北京规模最大的龙王庙而得名,二是因该庙龙王统管所有龙王而得名。道教中有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之说法;佛教中有无量诸大龙王,例如毗楼博义龙王、婆竭罹龙王等等。[3]

元朝时,都龙王庙极受重视,后来历朝都曾修护都龙王庙,明朝洪武八年曾重修该庙。[3]明清时期,该庙是知名的祈雨场所,香火旺盛。[4]每遇干旱,便由地方官绅或者耆老领衔,每户出一个男丁,抬着三牲厚礼,到都龙王庙进香祈雨。[3]

都龙王庙坐北朝南,主要有照壁、山门、钟鼓楼、正殿及配殿等建筑。院内有5通明清时期碑刻。《光绪昌平州志·祠庙记第十》载:“都龙王庙,在龙王山巅,明洪武八年重修,光绪四年祈雨有灵,奏请御赐‘祥徵时若’匾额,重修殿宇。 [4]

《光绪昌平州志》记载,清朝光绪年间,李鸿章上奏光绪帝称:据昌平州知州吴履福禀称,“该州白浮村北凤凰山,旧有都龙王庙,每遇水旱祈祷辄应。”今年春夏以来,久不下雨,庄稼生虫,乡民“诣山虔祷,旬日间甘霖大霈”,遭虫吃的庄稼“得雨复生”,秋季收成很好,乡民同庆。当地官民自筹资金,准备重修都龙王庙,希望获御赐匾额。臣李鸿章核实此事,“早晚秋禾,皆得及时补种,实属御灾捍患,功德及民。”恳请光绪帝“天恩俯准”,颁赐匾额一方。光绪帝接到李鸿章的奏折后,发出上谕,“恭书匾额一方,交李鸿章祗领,敬谨悬挂昌平州凤凰山都龙王庙。”匾额上的题有四个大字:“祥徵时若”。[3]

农历每年六月十一至十三日,龙泉山举办庙会。不仅州官赴都龙王庙上香,而且还有戏曲、花会表演,并开办集市。早年龙泉山脚下曾有座戏楼,坐南朝北,10米见方,高5米,楼顶是单檐起脊,戏台5米见方,前有木制护栏。[3]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都龙王庙被关闭。21世纪初,都龙王庙是龙山度假村的一部分,如想参观,必须入住龙山度假村,才会有龙山度假村的工作人员为住客打开都龙王庙的大门。[2]

石洞 编辑

龙泉山半山腰曾有一古洞。《日下旧闻考》引《畿辅山川志》载:“龙泉山在州东南五里,山顶有都龙王祠。山半一洞,尝有人附石而下,初狭渐广,行里许,水声砰訇,不敢前。洞北麓有潭,深不可测。”《光绪昌平州志》中也有类似记载。清朝末年起,古洞便不再有记载。传说,八国联军火烧颐和园后,和尚为保护国宝,拉回三车国宝藏在该山洞中,后来慈禧太后张榜欲杀死护保之人,和尚便将古洞堵塞。如今,已经无人知晓该洞在哪里。[3]

白浮堰 编辑

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营建新城。新城以金中都东北近郊的金朝的大宁宫为中心,至元八年(1271年)建国号曰“大元”。至元九年(1272年),将金中都改为元大都。至元十一年,宫城大内建成。至元十三年(1276年),大都建成。大都建成后,粮食等物资需求增多,为通漕运,郭守敬奉命在至元十六年(1279年)通坝河,但运力仍然不够。[4]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奉诏兴举水利。《元史·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一》载,至元“二十八年,有言滦河永平挽舟逾山而上,可至开平;有言泸沟自麻峪可至寻麻林。朝廷遣守敬相视,滦河既不可行,泸沟舟亦不通。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其一,大都运粮河,不用一亩泉旧原,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入旧运粮河。每十里置一闸,比至通州,凡为闸七,距闸里许,上重置斗门,互为提阏,以过舟止水。”《元史·志第十六·河渠一》载,郭守敬提议:“疏凿通州至大都河,改引浑水溉田,于旧闸河踪迹导清水,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转,过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水,至西水门入都城,南汇为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总长一百六十四里一百四步。塞清水口一十二处,共长三百一十步。坝闸一十处,共二十座,节水以通漕运,诚为便益。”

《元史·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一》载,元世祖忽必烈对该方案很赞赏,“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于是复置都水监,俾守敬领之。帝命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倡工,待守敬指授而后行事。先是,通州至大都,陆运官粮,岁若干万石,方秋霖雨,驴畜死者不可胜计,至是皆罢之。三十年,帝还自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舻敝水,大悦,名曰通惠河,赐守敬钞万二千五百贯,仍以旧职兼提调通惠河漕运事。守敬又言:于澄清闸稍东,引水与北霸河接,且立闸丽正门西,令舟楫得环城往来。志不就而罢。”[3]

郭守敬的引水方案有若干重大技术问题:如果直接向东南引水至大都,途中会有沙河清河阻拦,河谷低下,难以逾越;如果向西引水,西面是西山,而大都周边地势总体上西高东低,所以按照一般人的理解,“神山、白浮皆在州之东南,地势西高东下”,水难以逆流而上。[3]

郭守敬运用早年治理黄河时总结出的类似海拔高度的理论,经实地测量,查明白浮泉地势高于西山。按照如今的测量数据看,白浮泉海拔55米,甕山泊海拔40米。当时人不懂得海拔的概念,乃惊叹:“守敬乃能引之而西,是不可晓。”[3]

在上述结论的支持下,郭守敬将白浮泉水引向西山,随后大致沿着50米等高线向南,避开河谷低地,再向东南流入甕山泊。甕山泊又名“七里泊”,清朝时向东南方向开拓,更名“昆明湖”(位于颐和园内)。郭守敬将甕山泊作为调节河水涨落的调节水库。沿着渠道兴建堤堰——白浮堰。《天府广记》载:“郭守敬所筑堰,起白浮村至青龙桥,延袤五十余里。”白浮堰的河渠沿着元大都北方的山脚,沿途拦截了沙河、清河上游的水源,汇聚了西山诸泉水,所以水量大大增加,直至水流入甕山泊。[3]

白浮堰是元朝通惠河的上游。“堰”是人工建造的较低的挡水建筑,功能是提高上游水位,以便灌溉及航运。白浮堰于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春开工,至元三十年(1293年)秋建成。白浮堰在引水、漕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

1964年秋,北京市考古队苏天君率十余位探测人员,在昌平县文化科的配合下,勘测出白浮堰的河道走向。白浮堰故河道宽约三丈。白浮泉水自九龙池涌出之后,沿着河道向西经凉水河村南、埝头、横桥,与关沟、龙潭之水汇合,随后南流至土城村南,与西来的一亩泉水、千蓼泉水、马眼泉水汇合,再南流过双塔河、辛力屯、章村东,再南流到上庄村西、皇后店、辛店、西北旺、青龙桥,最终流入瓮山泊。西北部地势较高,泉水及河流较多且流量较大,郭守敬在沿途共拦截 11处泉水流入白浮堰,并且兴建了多处闸坝、斗门。白浮堰的龙山至横桥村一段为通惠河的上游,河道和如今的京密引水渠走向大致一致。[1]

河水从甕山泊继续向东南流,经高梁河积水潭,并以积水潭为停泊港。自积水潭以东开河引水,向东南流去,经金朝的闸河故道东流至通州,称通惠河[3]从甕山泊(今昆明湖)到通州的水流方向是:经长河自西水门入大都城,汇于积水潭,随后出什刹海,过万宁桥,东南折经东不压桥胡同、东板桥,沿东安门北街向南,经望恩桥、御河桥、正义路,向东经台基厂二条、船板胡同,沿金朝的闸河故道至通州李二寺入潞河[4]

析津志辑佚·河闸桥梁》载:“京闸坝之源,来自昌平白浮村,开导神仙泉。西折南转,循山麓,与一亩泉,榆河、玉泉诸水汇合,自西水经护国仁王寺西。” [4]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九龙池与白浮堰,搜狐,2008年01月27日. [2013年9月17日]. (原始内容于2019年8月19日). 
  2. ^ 2.0 2.1 寻根溯源入深山 虹桥飞身落长河,北青网,2012-03-21[永久失效連結]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白浮泉与白浮堰,中国经济网,2009年03月02日. [2013年9月17日]. (原始内容于2013年10月29日).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白浮泉遗址,中国文物信息网,2011-06-08[永久失效連結]
  5. ^ 我区新增十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概况,北京西城报,2013-07-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白浮泉, 本條目有隱藏内容, 可能會损害讀者的閱覽体验, 請協助改善條目, 以符合维基百科标准, 2015年9月12日, 一般應該僅由特定標準化模板提供摺疊資料表格, 勿因故事劇情或項目混雜而隱藏, 內容應該考慮其他方式呈現, 重複記載, 過度細節與無助了解主題的堆砌內容等需要考慮除去,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化庄村东, 京密引水渠北岸, 原是元朝元大都的水源, 大运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所在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浙江省, 江苏省, 安徽省, 山东省, 河南省分类古建筑时代春秋至中华人民共. 本條目有隱藏内容 可能會损害讀者的閱覽体验 請協助改善條目 以符合维基百科标准 2015年9月12日 一般應該僅由特定標準化模板提供摺疊資料表格 勿因故事劇情或項目混雜而隱藏 內容應該考慮其他方式呈現 重複記載 過度細節與無助了解主題的堆砌內容等需要考慮除去 白浮泉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化庄村东 京密引水渠北岸 原是元朝元大都的水源 1 2 3 4 大运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所在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浙江省 江苏省 安徽省 山东省 河南省分类古建筑时代春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号6 810 7 1973 3 009 登录2006年 2013年合并项目 1990年 白浮泉遗址 九龙池 都龙王庙 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 白浮泉遗址作为大运河北京段的一部分 被并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中 5 目录 1 白浮泉 2 龙泉寺 3 都龙王庙 4 石洞 5 白浮堰 6 参考文献白浮泉 编辑原昌平州东南有一座孤山 山不高 有多个名称 龙泉山 龙山 神山 又称凤凰山 白浮山 神岭山 光绪顺天府志 引 明一统志 载 考神岭山 即神山也 3 光绪昌平州志 山川记第四 载 城东南五里曰龙泉山 旧名白浮山 旧志 龙泉山即白浮山 在城东南五里 上有都龙王祠 山半一洞 有人梯石而下 初狭渐广 行里许 水声砰渹不敢前 洞北麓有潭 潭西北泉出乱石间 按 明一统志 云 白浮山在州东南十里 上有二龙潭 4 1 该山的泉水水量大 流量稳定 由于旁边的村子名叫白浮村 所以该泉称 白浮泉 泉水来自龙泉山东北麓半山腰处的一块盆地 泉水从山根的碎石间流出 形成一潭水 日下旧闻考 载 潭东有泉出乱石间 清湛可濯 明朝永乐年间 在泉下兴建了九龙池 池壁采用花岗岩 嵌在池壁中的龙头用汉白玉雕刻 白浮泉水从九个龙头的口中流出 注入九龙池 3 九龙池在龙泉山北侧偏东 平面呈东西向的长圆形 现有面积约300平方米 四周是柳树林 1 侯仁之 白浮泉遗址整修记 记载 1989年在原基础上仿建碑亭一座 3 碑亭在九龙池旁靠近山脚处 1 如今 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九龙池的九个喷水龙头依然存在 碑亭位于九个喷水龙头的上方 正对九龙池 碑亭为三间起脊覆瓦 八柱四柁 柱连平栏 碑亭外檐悬挂着 白浮之泉 匾额 碑亭内有一块石碑 正面刻 白浮泉遗址 五个大字 背面为侯仁之撰文 刘炳森书丹的 白浮泉遗址整修记 3 1 侯仁之 白浮泉遗址整修记 白浮泉遗址整修记昌平城东南郊有龙泉山 或曰龙山 山麓有裂隙泉 昔日出水甚旺 即 元史 河渠志之白浮泉 亦称神山泉 昌平沿山一带多有流泉 其为利之溥与历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关者 首推白浮泉 白浮水导引入京 始于元初 时新建大都城 急需引水以济漕运 遂有通惠河之开凿 其最上源即在白浮泉 郭守敬经始其事 开渠引水 顺自然地势 西折南转 绕过沙 清二河之河谷低地 经今昆明湖之前身瓮山泊 流注大都城内积水潭 于是南来漕船可以直泊城中 今日新开京密引水渠 自白浮泉而下直至昆明湖 仍循元时故道 仅小有调整 足证当初地形勘测之精确 及至明朝 白浮引水断流 而泉水喷溥如旧 水出石雕龙口共九处 下注成池 遂有九龙泉之称 山上有元朝都龙王庙旧址 明代重建 现存大殿结构仍有元明遗制 余皆清构 均年久失修 日渐倾圮 近年来流泉干涸 旧迹荒芜 其地已归北京市第一商业局作为职工休养处而稍有营建 因念其历史价值 更集资兴工 由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规划设计 修缮都龙王庙一如旧制 并整修九龙池 再现龙口喷水景观 既恢复其园林景色 更有利于遗址保护 另建碑亭一座 仿元代风格 以为白浮引水济运之纪念 始工于一九八九年夏 越冬而工竣 时去郭守敬倡议导引白浮泉 适届七百周年 守敬为天文历算及水利工程一代宗师 在元初新历法之制定与大都城之建设中 功勋卓著 缅怀先贤 激励来者 刻石为记 永志不忘 一九九 年月日 侯仁之撰文 侯仁之还为该碑文写了一篇补记 刊登在1990年的 燕都 杂志上 补记五十三年前 顾颉刚师在燕京大学开设 古迹古物调查实习 一课 我作为助教 每次外出调查之前 必须就实习对象写出简单的文字说明 印发同学 作为参考 这项工作促进了我对实地考察的兴趣 有一次 我个人由于对元初郭守敬引白浮泉开通惠河的事迹 深有感受 遂只身骑车按照 元史 河渠志和郭守敬本传的记述 前往昌平神山实地踏看 只见童山濯濯 满目荒凉 山麓草木丛生 流水漫溢 不禁怅然若有所失 十年前 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拍摄 古都北京 影片 石梅音同志负责编导 我有幸担任顾问 影片中有郭守敬实地勘察北部水源的特写 我曾设想把神山白浮泉的全景纳入镜头 但是其荒凉情景仍然不堪入目 最近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王世仁所长 告以白浮泉遗址正在整修中 嘱我写一碑文 用以表彰先贤功勋 我虽不文 还是欣然从命 但字数有限 不能尽所欲言 这里希望补充说明的一点 即郭守敬在水利工程中 首先提出了以海平面为零点的海拔标准概念 早于德国大数学家高斯五百六十余年 白浮泉引水选线 循山麓绕行六十余里 而海拔高度缓缓下降不过数米 其精确程度令人惊异 守敬又精于历算 他在新建大都城内 通过三年半内约二百次的晷影测量 定出公元1277 1280年的冬至时刻 再结合历史资料加以推算 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 2425日 这个值的精确程度与理论值只差23秒 同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格雷果里历的值是一致的 而后者的颁行在1582年 晚于郭守敬三百年 见王树森 郭守敬的世界之最 郭守敬研究 1986年 总2期 郭守敬在世界科学与技术史上的光辉业绩 应该是激励我们继续奋发前进的动力 最近北京德胜门水关故址内的汇通祠已经复建 考虑再三 建议用作郭守敬纪念馆 也是引水思源的意思 现在白浮泉遗址又将整修竣工 更是令人喜出望外 承 燕都 主编同意 先期刊登这篇碑记 因略加说明如上 不当之处 尚乞读者见教 1989年立冬于北大燕南园 都龙王庙内的清朝乾隆十七年制的 都龙王庙置田碑记 载 龙泉山上有三座寺庙 一白衣庵 一龙泉寺 其峰顶侧都龙王庙焉 白浮泉 上寺 下寺 戏楼 古洞 都是过去游人喜欢的景点 光绪昌平州志 载 时人评选燕平八景 其中的 龙泉喷玉 便指白浮泉九龙池 龙泉喷玉 诗曰 凭虚歕薄泻飞泉 矫矫翔龙出九渊 峭壁危崖愁绝倒 琼珠玉粒讶空悬 风定涧头声细细 雨余谷底水涓涓 怪来爽气清人骨 过客临流思欲仙 3 1 元朝时 白浮泉是通惠河的源头 泉水经白浮堰一直流入通惠河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白浮泉水仍滔滔不绝 沿龙泉山东侧的水渠向南流 浇灌白浮村的300余亩水稻田 1959年8月 水利部门勘测出白浮泉水的日流量为22 37吨 自20世纪后半叶起 由于华北久旱 电机井日益增加 地下水位连年降低 导致白浮泉水几乎断流 1 龙泉寺 编辑龙泉寺距离白浮泉不远 光绪昌平州志 载 龙泉有二 一在州东都龙王祠下 一在州西神岭山下 亦有龙潭 龙泉寺正殿三间 东西配殿各三间 正殿内供奉弥勒佛 3 都龙王庙 编辑龙泉寺后有76级台阶 笔直通达山顶 山顶上有都龙王庙 都龙王庙始建于元朝 规模不大 50米见方 正殿 配殿格局十分规整 东 西两侧有钟楼 鼓楼 21世纪初 正殿门口对联曰 九江八河天水总汇 五湖四海饮水思源 门口上方悬挂 都龙王庙 匾额 正殿内供奉人面龙王 正殿两侧的墙壁上绘有 东游巡踪 彩色壁画 3 当地人对该庙的名称有两种说法 一是因该庙为北京规模最大的龙王庙而得名 二是因该庙龙王统管所有龙王而得名 道教中有诸天龙王 四海龙王 五方龙王之说法 佛教中有无量诸大龙王 例如毗楼博义龙王 婆竭罹龙王等等 3 元朝时 都龙王庙极受重视 后来历朝都曾修护都龙王庙 明朝洪武八年曾重修该庙 3 明清时期 该庙是知名的祈雨场所 香火旺盛 4 每遇干旱 便由地方官绅或者耆老领衔 每户出一个男丁 抬着三牲厚礼 到都龙王庙进香祈雨 3 都龙王庙坐北朝南 主要有照壁 山门 钟鼓楼 正殿及配殿等建筑 院内有5通明清时期碑刻 光绪昌平州志 祠庙记第十 载 都龙王庙 在龙王山巅 明洪武八年重修 光绪四年祈雨有灵 奏请御赐 祥徵时若 匾额 重修殿宇 4 光绪昌平州志 记载 清朝光绪年间 李鸿章上奏光绪帝称 据昌平州知州吴履福禀称 该州白浮村北凤凰山 旧有都龙王庙 每遇水旱祈祷辄应 今年春夏以来 久不下雨 庄稼生虫 乡民 诣山虔祷 旬日间甘霖大霈 遭虫吃的庄稼 得雨复生 秋季收成很好 乡民同庆 当地官民自筹资金 准备重修都龙王庙 希望获御赐匾额 臣李鸿章核实此事 早晚秋禾 皆得及时补种 实属御灾捍患 功德及民 恳请光绪帝 天恩俯准 颁赐匾额一方 光绪帝接到李鸿章的奏折后 发出上谕 恭书匾额一方 交李鸿章祗领 敬谨悬挂昌平州凤凰山都龙王庙 匾额上的题有四个大字 祥徵时若 3 农历每年六月十一至十三日 龙泉山举办庙会 不仅州官赴都龙王庙上香 而且还有戏曲 花会表演 并开办集市 早年龙泉山脚下曾有座戏楼 坐南朝北 10米见方 高5米 楼顶是单檐起脊 戏台5米见方 前有木制护栏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都龙王庙被关闭 21世纪初 都龙王庙是龙山度假村的一部分 如想参观 必须入住龙山度假村 才会有龙山度假村的工作人员为住客打开都龙王庙的大门 2 石洞 编辑龙泉山半山腰曾有一古洞 日下旧闻考 引 畿辅山川志 载 龙泉山在州东南五里 山顶有都龙王祠 山半一洞 尝有人附石而下 初狭渐广 行里许 水声砰訇 不敢前 洞北麓有潭 深不可测 光绪昌平州志 中也有类似记载 清朝末年起 古洞便不再有记载 传说 八国联军火烧颐和园后 和尚为保护国宝 拉回三车国宝藏在该山洞中 后来慈禧太后张榜欲杀死护保之人 和尚便将古洞堵塞 如今 已经无人知晓该洞在哪里 3 白浮堰 编辑元朝至元四年 1267年 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营建新城 新城以金中都东北近郊的金朝的大宁宫为中心 至元八年 1271年 建国号曰 大元 至元九年 1272年 将金中都改为元大都 至元十一年 宫城大内建成 至元十三年 1276年 大都建成 大都建成后 粮食等物资需求增多 为通漕运 郭守敬奉命在至元十六年 1279年 通坝河 但运力仍然不够 4 至元二十八年 1291年 郭守敬奉诏兴举水利 元史 卷一百六十四 列传第五十一 载 至元 二十八年 有言滦河自永平挽舟逾山而上 可至开平 有言泸沟自麻峪可至寻麻林 朝廷遣守敬相视 滦河既不可行 泸沟舟亦不通 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 其一 大都运粮河 不用一亩泉旧原 别引北山白浮泉水 西折而南 经瓮山泊 自西水门入城 环汇于积水潭 复东折而南 出南水门 合入旧运粮河 每十里置一闸 比至通州 凡为闸七 距闸里许 上重置斗门 互为提阏 以过舟止水 元史 志第十六 河渠一 载 郭守敬提议 疏凿通州至大都河 改引浑水溉田 于旧闸河踪迹导清水 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 西折南转 过双塔 榆河 一亩 玉泉诸水 至西水门入都城 南汇为积水潭 东南出文明门 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 总长一百六十四里一百四步 塞清水口一十二处 共长三百一十步 坝闸一十处 共二十座 节水以通漕运 诚为便益 元史 卷一百六十四 列传第五十一 载 元世祖忽必烈对该方案很赞赏 帝览奏 喜曰 当速行之 于是复置都水监 俾守敬领之 帝命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倡工 待守敬指授而后行事 先是 通州至大都 陆运官粮 岁若干万石 方秋霖雨 驴畜死者不可胜计 至是皆罢之 三十年 帝还自上都 过积水潭 见舳舻敝水 大悦 名曰通惠河 赐守敬钞万二千五百贯 仍以旧职兼提调通惠河漕运事 守敬又言 于澄清闸稍东 引水与北霸河接 且立闸丽正门西 令舟楫得环城往来 志不就而罢 3 郭守敬的引水方案有若干重大技术问题 如果直接向东南引水至大都 途中会有沙河 清河阻拦 河谷低下 难以逾越 如果向西引水 西面是西山 而大都周边地势总体上西高东低 所以按照一般人的理解 神山 白浮皆在州之东南 地势西高东下 水难以逆流而上 3 郭守敬运用早年治理黄河时总结出的类似海拔高度的理论 经实地测量 查明白浮泉地势高于西山 按照如今的测量数据看 白浮泉海拔55米 甕山泊海拔40米 当时人不懂得海拔的概念 乃惊叹 守敬乃能引之而西 是不可晓 3 在上述结论的支持下 郭守敬将白浮泉水引向西山 随后大致沿着50米等高线向南 避开河谷低地 再向东南流入甕山泊 甕山泊又名 七里泊 清朝时向东南方向开拓 更名 昆明湖 位于颐和园内 郭守敬将甕山泊作为调节河水涨落的调节水库 沿着渠道兴建堤堰 白浮堰 天府广记 载 郭守敬所筑堰 起白浮村至青龙桥 延袤五十余里 白浮堰的河渠沿着元大都北方的山脚 沿途拦截了沙河 清河上游的水源 汇聚了西山诸泉水 所以水量大大增加 直至水流入甕山泊 3 白浮堰是元朝通惠河的上游 堰 是人工建造的较低的挡水建筑 功能是提高上游水位 以便灌溉及航运 白浮堰于元朝至元二十九年 1292年 春开工 至元三十年 1293年 秋建成 白浮堰在引水 漕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 1964年秋 北京市考古队苏天君率十余位探测人员 在昌平县文化科的配合下 勘测出白浮堰的河道走向 白浮堰故河道宽约三丈 白浮泉水自九龙池涌出之后 沿着河道向西经凉水河村南 埝头 横桥 与关沟 龙潭之水汇合 随后南流至土城村南 与西来的一亩泉水 千蓼泉水 马眼泉水汇合 再南流过双塔河 辛力屯 章村东 再南流到上庄村西 皇后店 辛店 西北旺 青龙桥 最终流入瓮山泊 西北部地势较高 泉水及河流较多且流量较大 郭守敬在沿途共拦截 11处泉水流入白浮堰 并且兴建了多处闸坝 斗门 白浮堰的龙山至横桥村一段为通惠河的上游 河道和如今的京密引水渠走向大致一致 1 河水从甕山泊继续向东南流 经高梁河入积水潭 并以积水潭为停泊港 自积水潭以东开河引水 向东南流去 经金朝的闸河故道东流至通州 称通惠河 3 从甕山泊 今昆明湖 到通州的水流方向是 经长河自西水门入大都城 汇于积水潭 随后出什刹海 过万宁桥 东南折经东不压桥胡同 东板桥 沿东安门北街向南 经望恩桥 御河桥 正义路 向东经台基厂二条 船板胡同 沿金朝的闸河故道至通州李二寺入潞河 4 析津志辑佚 河闸桥梁 载 京闸坝之源 来自昌平白浮村 开导神仙泉 西折南转 循山麓 与一亩泉 榆河 玉泉诸水汇合 自西水经护国仁王寺西 4 参考文献 编辑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九龙池与白浮堰 搜狐 2008年01月27日 2013年9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8月19日 2 0 2 1 寻根溯源入深山 虹桥飞身落长河 北青网 2012 03 21 永久失效連結 3 00 3 01 3 02 3 03 3 04 3 05 3 06 3 07 3 08 3 09 3 10 3 11 3 12 3 13 3 14 3 15 3 16 3 17 3 18 白浮泉与白浮堰 中国经济网 2009年03月02日 2013年9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29日 4 0 4 1 4 2 4 3 4 4 4 5 4 6 白浮泉遗址 中国文物信息网 2011 06 08 永久失效連結 我区新增十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概况 北京西城报 2013 07 05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白浮泉 amp oldid 74342182 龙泉寺,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