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鐵達尼號流行文化

1912年的鐵達尼號沉沒事故,多年來一直是公眾感興趣的話題,圍繞該事件湧現出大量相關書籍、電影、歌曲、詩歌和藝術作品。鐵達尼號的災難啟發了許多道德、社會和政治隱喻,並經常被援用為人類野心與大自然對抗的警世故事英语Cautionary tale

歌曲《一去不回的船》(英文:The Ship That Will Never Return)的樂譜封面,此歌曲系1912年以鐵達尼號沉沒事故為題材創作

主題

鐵達尼號沉沒事故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藝術家電影製片作家畫家作曲家音樂家舞蹈家從沉沒之後至今,各個文化領域都在紀念這一段歷史事件[1]。正如作家布萊恩·安德森(Brian D. Anderson)所說的那樣:「鐵達尼號已經成為我們神話的一部分,牢牢佔據了集體意識,這些故事將不斷重演,不是因為需要重新渲染它們,而是因為我們需要(將這個故事)傳遞下去」[2]

鐵達尼號災難的公眾利益在其直接後果中的強度,可歸因於它對公眾的深刻心理影響,特別是在英語世界心理學家溫·克雷格·韋德(Wynn Craig Wade)評論說:「在美國,對這起災難的劇烈反應只能和林肯與甘迺迪的總統刺殺案相提並論,整個英語世界都為之動搖。至少對我們來說,這起災難悲劇可以看作是19世紀20世紀之間的分水嶺」[3]。文學評論家約翰·威森·福斯特英语John Wilson Foster將鐵達尼號沉沒描述為「一個信心和樂觀時代的結束,感覺邁入全然不同的階段」[4]歷史學家艾瑞克·霍布斯邦表示,事故僅兩年多後,人類歷史過了19個世紀後,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5]

20世紀後期,鐵達尼號曾有三到四次公共兴趣浪潮。第一次在沉沒之後立即出現,但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突然結束,戰爭這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更大、更直接的問題。第二次是1955年沃爾特·路德英语Walter Lord的著作《此夜永難忘英语A Night to Remember (book)》出版。1985年羅伯·巴拉德發現了鐵達尼號殘骸,引發了一股持續至今的興趣浪潮[4]。此外,1997年詹姆斯·卡麥隆發行賣座電影《鐵達尼號》、2012年歌詩達協和號觸礁事故(鐵達尼號沉沒事故一百週年前的幾個月),也使鐵達尼號再度成為流行文化的熱門主題。

即使在1912年,公眾對災難的高度興趣也在某些方面產生了強烈的反對意見。小說家約瑟夫·康拉德(他自己也是一名退休的水手)寫道:「我不會被那個事件的虛假、寫作、戲劇方面所困擾,這既不是戲劇,也不是通俗劇,也不是悲劇,而是暴露狂妄自大的愚蠢」[6]。然而,正如約翰·威森·福斯特所指出的那樣,鐵達尼號本身可以視為一個舞台,從船艙的嚴格階級分離、內部宏偉的建築裝修,以及首航本身都有戲劇性的色彩;提前宣傳並突顯了這艘世界上最大船隻首航的歷史性質,並且有大量乘客專門為此次航行而登船。乘客和船員可以被視為許多角色的原型,約翰·威森·福斯特總結為「富人、社交名流、無名英雄、懦夫、烈士、懺悔者、擅離職守者、堅守崗位者、窮人移民、顯性英雄等」[4]

在這樣的解釋中,鐵達尼號的故事可以視為一種道德劇。根據約翰·威森·福斯特的觀點,另一種觀點認為鐵達尼號位於古典希臘悲劇之間——傲慢的主題、財富和虛榮、在最後的災難中遭遇冷漠的命運。這個故事也與伊莉莎白時代的悲劇人物樣板相匹配,包括英雄主義、喜劇、諷刺、多愁善感和最終的悲劇。簡而言之,鐵達尼號的故事很適合各式各樣已建立的戲劇樣板,使得流行文化很難不以這些方式解釋它[7]。作家史蒂芬妮·巴切夫斯基(Stephanie Barczewski)將這場災難形容為「人類歷史上最令人著迷的單一事件之一」,她也指出鐵達尼號沉沒故事會持續流行的諸多因素:「建造出這艘巨船,象徵著人類聰明才智以及獨創性的標誌。在與大自然力量短暫的抗衡中,巨船毀滅則代表人類失敗的可能性」。人性方面也是公眾迷戀的主因,不同的人以不同方式——對死亡的威脅做出反應 ——有人接受命運、有人為生存而戰。船上的許多人不得不在他們的人際關係中作出不可能的選擇:與丈夫和兒子待在船上,或獨自搭上救生艇生存下來,但是要一個人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她總結說,這個故事讓世人擺脫了傲慢和自滿:「它的核心是讓我們想起人類的局限性」[8]

這場災難稱為「一齣悲慘事件像鐘錶般斷然的凍結時間,成為一個令人難以忘懷的隱喻」[2]——鐵達尼號不僅僅是一種比喻,她能代表更多意義;文化歷史學家史蒂芬·比爾(Steven Biel)描述為「相互矛盾的隱喻,每個人都在爭論災難的社會和政治意義,堅持認為這是真正的意義、真正的教訓」[9]。鐵達尼號的沉沒在很多方面得到了解釋,有些人用宗教方式將其視為神聖審判的隱喻,因為他們所看到的是富裕乘客的貪婪、自大和奢侈。其他人則為留在船上的人解釋為「展示自我犧牲,以便婦孺可以逃脫的基督徒道德」。從社會角度來看,它可以傳達關於階級或性別關係的訊息。似乎有一些「女人和小孩優先」原則確認了俠義男子氣概,以及女性從屬於男性「自然」狀態,這種觀點受到女權主義運動者抵制。此外,諸如千萬富豪約翰·雅各·阿斯特四世班傑明·古根海姆的自我犧牲,證明了富人和強者的慷慨和道德優越,而三等艙乘客和船員高度的死亡人數,成為工人階級的低重要性標誌;這種觀點主要認為英美乘客和船員的行為證明了「盎格魯-撒克遜價值觀」在危機中的優越性、船東和英美精英的傲慢和狂妄導致災難,或者是人類對技術進步及過度自滿的愚蠢行為。解釋方式和角度如此廣泛,因此讓這場災難經過許多年後仍是民眾爭論和著迷的主題[10]

詩歌

鐵達尼號發生災難後,出現了大量的輓歌和相關詩句,美國雜誌《當代文學英语Current Literature》表示,該雜誌的編輯們一致認為「在日報專欄中,沒有任何歷史事件能引起這麼多詩歌創作」[11]。各種報紙都可見到紀念這場災難的詩歌,內容包括從中吸取的教訓、沉沒期間和之後發生的具體事件。其他詩人也發行了創作作品,例如艾德溫·德魯(Edwin Drew)搶先出版一本詩集《沉沒的鐵達尼號船長》[12]。他把作品寄給美國總統威廉·霍華·塔虎脫(現存於美國國會圖書館)和英國國王喬治五世[13]。有幾個乘客經常受到特別紀念,並且在一些情況下成為典範,例如千萬富翁約翰·雅各·阿斯特四世因為英勇赴死而受到表彰[12]。查爾斯·漢森·托(Charles Hanson Towne)是這類詩人的典型,他頌揚了「男人在沉船時的俠義行為」[14]

音樂

根據美國民俗學家唐納·威格斯英语Donald Knight Wilgus的說法:「鐵達尼號的災難似乎啟發了最多首歌曲,可能超越了所有美國歷史事件」。僅在1912年至1931年間,美國已經出版了一百多首相關歌曲。在災難發生後僅十天,公眾領域中第一首有關鐵達尼號的商業歌曲就受到著作權保護。隨後市場上也出現許多主題相關的樂譜和黑膠唱片。在許多情況下,它們不僅僅是對悲劇的商業性剝削(儘管這確實存在),也是對這起災難引發許多當代政治、道德、社會、宗教和其他事件的深刻反應。他們從災難中吸取了各種教訓,如貧富差距在災難中的流平效應、善與惡在死亡面前的平等、富人漠視大自然得到的報應、罹難男子的英雄主義、人類自傲如何造成了災難等等[15]。許多更世俗的歌曲則讚揚隨船沉沒的勇敢男性,他們經常強調頭等艙男乘客的高度社會地位和財富,並將其與自我犧牲和道德價值相混淆[16]

鐵達尼號災難成為美國南部藍調藍草音樂鄉村音樂謠曲歌手們的熱門主題。1924年,藍調音樂家歐內斯特·斯通曼英语Ernest Stoneman單曲鐵達尼號英语The Titanic (song)〉取得商業成功,售出超過100萬張,成為1920年代最暢銷的歌曲之一[17]。許多作曲家也以音樂描述了相關主題,音樂會是災後籌款活動的主要部分;英國作曲家愛德華·艾爾加曾在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指揮一個由500名音樂家組成的超級管弦樂團演奏,為罹難者家屬籌集資金。在沉沒事故後不久,一首鋼琴獨奏曲以葬身大海的場景為主題,使聽者想起鐵達尼號的悲慘災難。甚至在當時流行的舞蹈熱潮中,還衍生出一個鐵達尼號的舞步[18]。有幾部音樂劇是根據鐵達尼號的故事而製作,最著名的或許是1960年《永不沉沒的布朗夫人英语The Unsinkable Molly Brown (musical)》,由梅里迪斯·威爾遜英语Meredith Willson編劇和創作歌詞,靈感來自傑納·福勒英语Gene Fowler1949年的著作《永不沉沒的布朗夫人》和頭等艙乘客瑪格麗特·布朗在救生艇上的故事[18]。1997年百老匯音樂劇《鐵達尼號英语Titanic (musical)》製作一個傾斜舞台來模擬沉船[19],獲得成功票房,贏得五項東尼獎;除了在百老匯演出兩年、舉行美國巡演,也至德國、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演出[20]

文學

生還者回憶錄和首批出版物

 
美國歷史學家羅根·馬歇爾英语Logan Marshall出版的《鐵達尼號的沉沒》(The Sinking of the Titanic)封面,彙集生還者證詞、悼詞和新聞報導。

鐵達尼號一直是大量書籍的靈感來源,正如作家史蒂芬·比爾(Steven Biel)的評論:「有史以來最受關注的三個主題是耶穌、(美國)內戰和鐵達尼號的災難」[21]。首批書籍在沉沒後不久出版,兩名生還乘客當時發表了自己的經歷——勞倫斯·貝斯利英语Lawrence Beesley寫了《殞命的鐵達尼號》(The Loss of the S.S. Titanic)、阿奇博·格雷西四世寫了《關於鐵達尼號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the Titanic)。勞倫斯·貝斯利在獲救後不久就開始寫書,並補充對其他生還者的採訪。阿奇博·格雷西四世進行廣泛的研究和採訪,並參加美國參議院對沉沒事故的調查,但是由於船難中的生理傷害,他在書本出版之前就去世了[22]。鐵達尼號二副查爾斯·萊托勒在其1935年出版的《鐵達尼號和其他的船》(Titanic and Other Ships)一書中發表關於沉船經歷的敘述[23]。1997年,在乘務員維奧萊特·傑索普死後出版的《鐵達尼號生還者》(Titanic Survivor)中公布了簡短的第一手資料[24]。其他許多作者發表了新聞報導、訪談和生還者證詞的彙編[25]。英國作家費爾森·楊英语Filson Young著作的《鐵達尼號》是災難後的首批出版物之一,但內容的真實性較低[26]

第二批出版物

1955年,第一本記載精確史實的著作《此夜永難忘英语A Night to Remember (book)》出版[27],作者沃爾特·路德英语Walter Lord是一名鐵達尼號故事的愛好者,他採訪了60位生還者,並藉鑑了以前的著作和研究成果[28];這本書取得巨大的成功,出版兩個月內銷售6萬本,而且連續六個月銷量第一名[29]。這本書也從未絕版,1998年達到第50版,並翻譯成十幾種語言[29][30]。1968年,英國海軍歷史學家傑佛瑞·馬庫斯(Geoffrey Marcus)出版《首航之旅》(The Maiden Voyage),該書從乘客出發到公開調查都進行探討和敘述。作者自稱此書全面滲透了事件始末,指責船長史密斯和白星航運導致這場災難,並譴責英國調查的「官方謊言」和「推諉責任」。1986年,沃爾特·路德再次思考舊作內容後,出版《此夜永難忘》的續集《那一夜的生命》(The Night Lives On);《巴爾的摩太陽報》編輯麥可·斯拉戈英语Michael Sragow指出:「沃爾特·路德想知道二副查爾斯·萊托勒是否過度執行女人和小孩優先的原則」[31]

第三批出版物

1985年,鐵達尼號殘骸的發現激發了第三批出版潮,在1997年詹姆斯·卡麥隆的賣座電影和2012年一百周年紀念後又出版了更多書籍。羅伯·巴拉德在1987年出版的《發現鐵達尼號》(The Discovery of the Titanic)一書中闡述他的搜索和發現過程,成為暢銷書[32]。約翰·伊頓(John P. Eaton)和查爾斯·哈斯(Charles A. Haas)在1986年製作了《鐵達尼號的成功和悲劇:字畫編年史》(Titanic: Triumph and Tragedy: A Chronicle in Words and Pictures),這是一本長達320頁的插圖集,詳細講述鐵達尼號的故事、裝備、首航、災難和善後;採用許多歷史照片和藝術插圖的大量視覺手法呈現;作家布萊恩·安德森(Brian D. Anderson)描述它是「百科全書式、完美的鐵達尼號指南」[33]。溫·韋德(Wyn Wade)1992年的書《鐵達尼號:世紀災難》(The Titanic: Disaster of a Century)講述航運融資、建造以及卡柏菲亞號拯救生還者​​的故事[34]。1997年,歷史學家唐·林奇英语Don Lynch出版《鐵達尼號的內幕》(Inside the Titanic),展示船隻和災難的概況,並收錄插畫藝術家肯·馬歇爾演繹的繪畫作品[35]。蘇珊·威爾斯(Susan Wels)1997年的著作《鐵達尼號:世界最偉大遠洋班輪的遺產》(Titanic: Legacy of the World's Greatest Ocean Liner)記錄了皇家郵輪鐵達尼號公司搶救殘骸的工作,歷史學家丹尼爾·阿倫·巴特勒英语Daniel Allen Butler於1998年出版《永不沉沒:鐵達尼號的完整故事》(Unsinkable: The Full Story of the RMS Titanic),提出學術考察。作家羅賓·加丁納英语Robin Gardiner則在1995年出版《鐵達尼號的謎團》(Riddle of the Titanic)、1998年出版《鐵達尼號:永不沉沒之船》(Titanic: The Ship that Never Sank),他在這兩本書中提出一個陰謀論,指現存的海底殘骸實際上是奧林匹克號,而白星航運將這兩艘船掉包作為保險騙局的一部分[36]

小說

以鐵達尼號為主題的各種小說多年來都有陸續出版。最早的是德國作家羅伯特·弗里德倫德爾-普雷希特爾德语Robert Friedlaender-Prechtl的《鐵達尼號》,1937年首次在德國出版、1938年在英國出版、1940年在美國出版;小說主角是約翰·雅各·阿斯特四世,探討的重點是救贖[37]。它被認為是第一部嚴肅的鐵達尼號小說[38]。1975年,英國小說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出版科幻小說地球帝國英语Imperial Earth》,杜撰23世紀時,鐵達尼號殘骸已經安置在紐約的博物館內展覽[39]。1976年,美國小說家克萊夫·卡斯勒的《拯救鐵達尼號英语Raise the Titanic!》在出版四年後,授權翻拍成高成本電影[40]。1990年,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又寫了一本《大淺灘幽魂英语The Ghost from the Grand Banks》,杜撰兩組探險隊試圖打撈鐵達尼號的殘骸[41][37]。其他小說家各自杜撰了不同情節,例如丹妮爾·斯蒂爾《無盡的愛》(Palomino)[42]馬克斯·艾倫·科林斯英语Max Allan Collins《鐵達尼號謀殺案》(The Titanic Murders)[37]貝里爾·博布瑞奇英语Beryl Bainbridge《各自逃命》(Every Man for Himself)[43]

但是在所有小說中,最著名的卻是事故發生前出版的作品。1898年,美國作家摩根·羅伯遜英语Morgan Robertson出版一本中篇小說,名為《泰坦殘骸》,講述一艘虛構的英國大型郵輪「泰坦號」,從美國橫渡北大西洋前往英國途中撞上冰山沉沒,因為攜帶的救生艇不夠,船上2500人只有13人生還。小說情節和14年後發生的鐵達尼號沉沒事故具有許多相似之處,「泰坦號」與鐵達尼號名稱相似、船體尺寸相似、都有3個螺旋槳、都有最新技術的水密艙室、都號稱「永不沉沒」、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船舶、都是人類最偉大的工業作品、救生艇數量都按照法律的最低要求、都在4月份接近半夜的時間沉沒等,因此成為一樁受到頻繁評論的文學巧合[44]。這本書在鐵達尼號沉沒事故後不久就重新出版,並且又陸續發行了幾個版本[45]

電影

 
1912年《拯救鐵達尼號英语Saved from the Titanic》海報,第一部關於鐵達尼號災難的電影。

1912年5月14日,美國無聲電影拯救鐵達尼號英语Saved from the Titanic》首映,這是第一部關於鐵達尼號災難的電影,在沉沒事故後僅29天就問世了,並且有一名真正的生還者擔任該片女主角——女演員朵洛西·吉布森英语Dorothy Gibson[46],她甚至穿著在鐵達尼號沉沒時的衣服演出[47]。這部電影當時在國際上獲得成功,不過其唯一的電影膠片於1914年3月的火災中燒毀,成了散失電影[48]。1912年8月,德國無聲電影《在黑夜與冰山》首映,該片在蘇格蘭皇后號英语RMS Empress of Scotland (1906)拍攝一部分遠景,並使用6.1公尺長的鐵達尼號模型來模擬冰山碰撞畫面[49]。其後的四十年間,陸續有多部以鐵達尼號為主題的電影推出,雖然都不是小成本製作,但在拍攝細節與史實考證上並不嚴謹,例如《海洋戲劇》(Et Drama på Havet,1912年)、[50]、《亞特蘭提斯》(Atlantis,1913年)[50]、《大西洋號英语Atlantic (film)》(1929年)[51]、《鐵達尼號》(1943年)[52],特別是1953年的《鐵達尼號》幾乎沒有考慮任何歷史準確性,成了一部通俗劇[53][54]

1958年7月3日首映的英國電影《此夜永難忘英语A Night to Remember (1958 film)》仍然受到公認是描寫史實最準確的鐵達尼號電影[55],該片以1955年記載精確史實的著作《此夜永難忘英语A Night to Remember (book)》為考證來源,側重於災難歷史,並以紀錄片方式呈現細節。導演是羅伊·沃德·貝克英语Roy Ward Baker,由肯尼斯·莫爾英语Kenneth More主演[56]。劇組聘請鐵達尼號四副約瑟·博士爾和生還乘客勞倫斯·貝斯利英语Lawrence Beesley擔任顧問[56],且以60萬英鎊的製作成本打破英國影史紀錄[57]。它贏得了無數獎項和好評,包括金球獎和大西洋兩岸的影評討論[58]。此外,該片也成為災難片的典範之一,啟發了《海神號》、《火燒摩天樓》等電影[58]。1980年的《拯救鐵達尼號英语Raise the Titanic (film)》成為成本高昂的失敗電影,該片由傑瑞·詹姆森英语Jerry Jameson執導,根據克萊夫·卡斯勒的小說《拯救鐵達尼號英语Raise the Titanic!》改編,製作成本超過4,000萬美元,但票房僅有1,000萬美元[59]

1997年的《鐵達尼號》是第一部實際拍攝鐵達尼號殘骸影像的電影,導演詹姆斯·卡麥隆於1995年夏天組織了12次潛水,使用俄羅斯製造的深海潛艇和平號進行拍攝[60]。該片也是關於這艘沉船最成功的商業電影,於1997年12月19日上映九週後打破了美國票房紀錄,一週後成為全球第一部達到10億美元票房的電影。至1998年3月,締造超過12億美元的票房紀錄[61],直到2009年由該片導演的下一部電影《阿凡達》超越[62]。該片圍繞頭等艙乘客蘿絲·狄威特·布克特英语Rose DeWitt Bukater凱特·溫斯蕾飾演)與三等艙乘客傑克·道森英语Jack Dawson (Titanic character)李奧納多·狄卡皮歐飾演)之間的戀情[63]。導演表示,他將兩位主角設計為為「觀眾情緒避雷針」的角色,使災難的悲劇更加直接。美國心理醫生彼得·克萊默英语Peter D. Kramer對此表示,愛情故事旨在將災難人性化,而這場災難讓愛情故事昇華為神話故事[64]。該片的製作成本為2億美元,成為當時的史上最昂貴電影[65];其中大部分場景是在一座幾乎完整的鐵達尼號右舷複製品上拍攝[66]。1998年,該片在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獲得11座獎項,包括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攝影獎[67]。為配合鐵達尼號的一百周年紀念,又投資1,800萬美元將原始底片轉換為3D電影[68],於2012年4月4日重新上映[69]

偽紀錄片

 
1912年一部偽紀錄片的戲院廣告單,實際上該片鏡頭是1911年前拍攝的奧林匹克號

鐵達尼號沉沒了幾天後,美國和歐洲許多戲院都在放映相關的新聞紀錄片英语Newsreel幻燈片,而且相當賣座。到1912年4月底,至少有9家美國公司已經發行了鐵達尼號幻燈片,可以在公開場合購買或租借,並附有海報、大廳照片、腳本和樂譜[70]。他們試圖將幻燈片與短片、漫畫和風景片結合在一起[71]。由於幾乎沒有任何鐵達尼號的影片存在,所以任何關於鐵達尼號災難的紀錄片都難以製作。鐵達尼號在1911年5月31日下水儀式的幾秒鐘畫面是由貝爾法斯特的電影有限公司(Films Limited)拍攝[72],而專題預算公司(Topical Budget Company)似乎曾在南安普敦港拍攝了一些鏡頭——但是資料已經失蹤了[73]。除此之外,所有存在的檔案都是照片,這些照片在影片中的用途非常有限。像法國的高蒙電影公司便擁有這樣的新聞片段,利用沉沒後的拍攝來剪接成新材料,彌補船隻本身影像的不足;其中包括卡柏菲亞號抵達紐約的畫面、鐵達尼號生還者下船、在白星航運辦公室外聚集等待名單公布的群眾[74]。由於掌握到最多的影像,高蒙電影公司的鐵達尼號紀錄片便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世界各地大賣[75];但是在法國的商業表現相對較差,可能是因為當地新聞不是由鐵達尼號主導,而是無政府主義幫派邦諾幫英语Bonnot Gang遭警方掃蕩逮捕的新聞更加熱門[76]。早在4月27日,第一部鐵達尼號新聞紀錄片就出現在澳大利亞;而德國電影製片人馬丁·登特勒德语Martin Dentler還保證他發表的鐵達尼號新聞片將會「座無虛席」[77]

一些電影公司試圖擷取其他電影的畫面,彌補匱乏的鐵達尼號影像,或者將鐵達尼號的下水儀式片段誤導為沉沒畫面。紐約34街上一家戲院老闆多次遭到憤怒的顧客毆打,這些顧客都是類似這種騙局的受害者。《紐約戲劇鏡報英语New York Dramatic Mirror》報導了該戲院老闆的狀況:「兩隻眼睛都黑了、掉了幾顆牙齒、還有藍黑色的瘀傷......現在他整張臉的下半部幾乎都是瘀青。他毫不猶豫的說『即使我付了五百元去看醫生和牙醫,我仍然要聲明這些廣告中沒有不實字眼,沒人可以指責我是個騙子』」[78]。1912年4月26日,一家在貝永的戲院發生暴動,因為它宣傳並播放了偽紀錄片,以「鐵達尼號沉沒及拯救生還者」為片名誘使觀眾買票。在《紐約世界報》報導的第二天,當地警方不得不介入,警方表示:「觀眾以為能看到一些轟動的片段,結果發出強烈的抗議聲,那家戲院裡的椅子都被撕裂了」[79]。最後,當地警察局長禁止了播映。由於鐵達尼號災難偽紀錄片的擴散,造成類似的公眾憤怒和混亂,促使田納西州孟菲斯市長下令「禁止播放任何描繪鐵達尼號災難或其任何階段的影片」[78]費城市長和波士頓市長很快也跟著宣布這項政令[80]。到了1912年8月份,鐵達尼號的新聞紀錄片已經沒人想看了,許多商業報紙都報導指出,鐵達尼號與冰山的紀錄片段「不再吸引觀眾」[49]

收藏品和紀念品

 
悼念鐵達尼號的明信片

鐵達尼號沉沒後促使商人製作各種收藏品和紀念品,其中許多具有明顯的宗教色彩。愛德華時代英格蘭對收藏明信片的需求量很大;在國內電話稀少的20世紀初,人們以明信片寄送短訊相當於現代的簡訊推文[81]。在鐵達尼號沉沒之前,已經有一些明信片的圖樣是鐵達尼號正在施工或新建成,後來成為非常熱門的收藏品[82]。不過對收藏家來說,更值得收藏的是鐵達尼號首航期間在船上寫的少量明信片,這些文物通常是在瑟堡和皇后鎮的港口寄出[83]。沉沒後,出版商發行了大量紀念明信片作為災難的遺物,圖樣通常衍生自19世紀的宗教藝術,表現出悲傷少女的形態,同時寫上宗教口號[83]。對於許多虔誠的基督徒來說,這場災難帶來令人不安的宗教影響;温彻斯特主教將其描繪成「對人類放肆行為的警告和遺跡」,而其他人則認為這是神的懲罰:「上帝教訓人類,就跟挪亞發生的一樣」。鐵達尼號在深度超過3,700公尺的最終位置,也讓一些人解釋為地獄和煉獄,或隱喻為基督教的深淵[84]。有民間傳說認為,音樂家們在鐵達尼號即將沉沒時演奏基督教讚美詩與主更親近[85],這成為虔誠的象徵。商人為了銘記這次災難而發售許多紀念品,〈與主更親近〉和相關口號也一直重複出現[86]班佛公司英语Bamforth & Co Ltd在英格蘭發行了一系列非常受歡迎的明信片,其中印刷了〈與主更親近〉的歌詞、哀悼的女人和背景中沉沒的鐵達尼號[87]

鐵達尼號留下來的照片數量非常有限,因此一些不擇手段的明信片出版商用盡手法來滿足公眾需求,經常以姐妹艦奧林匹克號的照片頂替鐵達尼號,這些假照片中常見的錯誤是船上第四根煙囪冒著滾滾煙霧;事實上,第四根煙囪是裝飾物,純粹是為了美學而加裝。冠達航運旗下的船隻盧西塔尼亞號茅利塔尼亞號,以及卡柏菲亞號的照片也都經常遭商人修飾為鐵達尼號[88]。其他明信片則讚頌男性乘客和船員,特別是船上音樂家的英勇[82]。市面上也出現其他各式各樣的收藏品,從錫製糖果盒、紀念瓷盤到威士忌量酒器都有[89]。黑色泰迪熊是最不尋常的鐵達尼號紀念品之一,德國製造商史黛芙公司英语Margarete Steiff GmbH在1907年曾推出原型黑色泰迪熊,但是銷量不佳,消費者不喜歡黑熊的陰沉外觀。在鐵達尼號災難發生後,該公司限量製作了494隻黑色「哀悼小熊」,在倫敦商店櫥窗展示。這些玩具迅速售罄,在1917年至1919年之間還生產了161隻,是所有泰迪熊中最搶手的[90]。2000年12月,倫敦佳士得拍賣會的一隻「哀悼小熊」以9.18萬英鎊拍出,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期[91][92]

電玩遊戲

自1984年以來,市面上已經出現數十款以鐵達尼號為主題的電玩遊戲,其中大部分內容都是關於沉沒倒數中的鐵達尼號,而玩家扮演在船上試圖逃生的乘客,或者是扮演探勘潛水員搜索,可能還要試圖打撈沉船[93]。1984年,第一款電玩遊戲《鐵達尼號:冒險開始》(Titanic: The Adventure Begins...)發行,玩家要扮演深海淘金探險隊,搜索殘骸內四百多個房間[94]。其餘遊戲內容包括《超越鐵達尼號》(Beyond the Titanic,1986年),玩家扮演試圖在災難中活命的乘客[95]、《鐵達尼號:打撈任務》(Titanic: The Recovery Mission,1986年),玩家扮演尋找殘骸文物的考古團隊[96]、《搜尋鐵達尼號》(Search for the Titanic,1989年),玩家扮演海洋學家探索殘骸[97]、《鐵達尼號:時光冒險英语Titanic: Adventure Out of Time》(1996年),玩家扮演在船上執行任務的英國特務[98]、《1912:鐵達尼號之謎》(1912: Titanic Mystery,2009年),玩家必須找出藏在船上的炸彈[99]、《拯救鐵達尼號》(Save the Titanic,2012年),玩家扮演避免撞上冰山的船長[100]。2012年,《鐵達尼號:榮耀英语Titanic: Honor and Glory》進行開發,根據開發商表示,這款遊戲將具有可互動郵輪及南安普敦港口的功能,以及遊覽模式和重現船難模式[101][102][103]

參考來源

  1. ^ Foster 1997,第14頁.
  2. ^ 2.0 2.1 Anderson 2005,第1頁.
  3. ^ Foster 1997,第22–23頁.
  4. ^ 4.0 4.1 4.2 Foster 1997,第23頁.
  5. ^ Taylor 2011,第28頁.
  6. ^ Foster 1997,第12–13頁.
  7. ^ Foster 1997,第36頁.
  8. ^ Barczewski 2006,第14頁.
  9. ^ Biel 1998,第12頁.
  10. ^ Biel 1998,第12–13頁.
  11. ^ Biel 1996,第31頁.
  12. ^ 12.0 12.1 Foster 1997,第27頁.
  13. ^ Anderson 2005,第155頁.
  14. ^ Biel 1996,第25頁.
  15. ^ Foster 1997,第33頁.
  16. ^ Biel 1996,第42頁.
  17. ^ Ward 2012,第233頁.
  18. ^ 18.0 18.1 Foster 1997,第34頁.
  19. ^ Aldridge 2008,第89頁.
  20. ^ Spignesi 2012,第271頁.
  21. ^ Biel 1996,第234頁.
  22. ^ Rasor 2001,第77頁.
  23. ^ Rasor 2001,第78頁.
  24. ^ Ward 2012,第236–37頁.
  25. ^ Bartlett 2011,第246頁.
  26. ^ Howells 1999,第174頁.
  27. ^ Lord 2005,第xii頁.
  28. ^ Butler 1998,第208頁.
  29. ^ 29.0 29.1 Welshman 2012,第281–82頁.
  30. ^ Biel 1996,第151頁.
  31. ^ Sragow, Michael. . From the Current: Film Essays.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2012-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32. ^ Anderson 2005,第7頁.
  33. ^ Anderson 2005,第19頁.
  34. ^ Wade, Wyn. Centennial. New York: Skyhorse Publishing. 2012 [2015-04-18]. ISBN 978-1616084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6). 
  35. ^ Rasor 2001,第81頁.
  36. ^ Rasor 2001,第80頁.
  37. ^ 37.0 37.1 37.2 Rasor 2001,第89頁.
  38. ^ Anderson 2005,第68頁.
  39. ^ . Technovelgy. [2017-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2). 
  40. ^ Anderson 2005,第61頁.
  41. ^ Anderson 2005,第60–61頁.
  42. ^ Anderson 2005,第70頁.
  43. ^ Rasor 2001,第88頁.
  44. ^ . [2014-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22). 
  45. ^ Anderson 2005,第68–69頁.
  46. ^ Spignesi 2012,第267頁.
  47. ^ L. Parsons, Chauncey. Dorothy Gibson From the Titanic: An Account of the Shipwreck by an Actress who Went Through it (p. 13). New York Dramatic Mirror. 1912-05-01. 
  48. ^ Bottomore 2000,第114頁.
  49. ^ 49.0 49.1 Ward 2012,第222頁.
  50. ^ 50.0 50.1 Bottomore 2000,第115頁.
  51. ^ Ward 2012,第223頁.
  52. ^ Ward 2012,第224–25頁.
  53. ^ Ward 2012,第225頁.
  54. ^ Heyer 2012,第147頁.
  55. ^ Heyer 2012,第104頁.
  56. ^ 56.0 56.1 Ward 2012,第226頁.
  57. ^ Street 2004,第143頁.
  58. ^ 58.0 58.1 Heyer 2012,第151頁.
  59. ^ Rasor 2001,第120頁.
  60. ^ Eaton & Haas 1999,第205頁.
  61. ^ Parisi 1998,第223頁.
  62. ^ Spignesi 2012,第269頁.
  63. ^ Ward 2012,第228頁.
  64. ^ Kramer 1999,第117頁.
  65. ^ Parisi 1998,第178頁.
  66. ^ Ward 2012,第230頁.
  67. ^ The Oscars 2015 News, Blogs & Articles - Academy Awards â€" Oscars 2015.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 [2013-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5). 
  68. ^ . The Times of India. 2011-10-30 [2012-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8). 
  69. ^ . The Daily Telegraph. 2012-03-28 [2018-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9). 
  70. ^ Bottomore 2000,第52–53頁.
  71. ^ Bottomore 2000,第57頁.
  72. ^ Bottomore 2000,第77頁.
  73. ^ Bottomore 2000,第72頁.
  74. ^ Bottomore 2000,第76頁.
  75. ^ Bottomore 2000,第75頁.
  76. ^ Bottomore 2000,第100頁.
  77. ^ Bottomore 2000,第98頁.
  78. ^ 78.0 78.1 Bottomore 2000,第95頁.
  79. ^ Riot In Theatre Over Picture Of Sinking Titanic. New York Evening World. 1912-04-26. 
  80. ^ Bottomore 2000,第96頁.
  81. ^ Howells 2012,第114頁.
  82. ^ 82.0 82.1 Howells 2012,第115頁.
  83. ^ 83.0 83.1 Foster 1997,第57頁.
  84. ^ Foster 1997,第58頁.
  85. ^ Howells 1999,第128頁.
  86. ^ Foster 1997,第60頁.
  87. ^ Eaton & Haas 1995,第327頁.
  88. ^ Cartwright & Cartwright 2011,第116頁.
  89. ^ Eaton & Haas 1995,第329–30頁.
  90. ^ Maniera 2003,第50頁.
  91. ^ Maniera 2003,第163頁.
  92. ^ Cartwright & Cartwright 2011,第117頁.
  93. ^ . MobyGames. [2018-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94. ^ . MobyGames. [2018-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5). 
  95. ^ . MobyGames. [2018-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7). 
  96. ^ . MobyGames. [2018-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7). 
  97. ^ . MobyGames. [2018-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5). 
  98. ^ . MobyGames. [2018-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8). 
  99. ^ . MobyGames. [2018-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5). 
  100. ^ . MobyGames. [2018-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5). 
  101. ^ Clarke, Patrick. . Travel Pulse. [2015-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3). 
  102. ^ . Paste Magazine. [24 Jul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103. ^ . Cult of Mac. [2015-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8). 

參考文獻

書籍

  • Aldridge, Rebecca. The Sinking of the Titanic. New York: Infobase Publishing. 2008. ISBN 978-0-7910-9643-7. 
  • Anderson, D. Brian. The Titanic in Print and on Screen. Jefferson, NC: McFarland & Company. 2005. ISBN 0-7864-1786-2. 
  • Barczewski, Stephanie. Titanic: A Night Remembered. London: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2011. ISBN 978-1-4411-6169-7. 
  • Barnes, Julian.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½ Chapters. London: Random House. 2010. ISBN 978-1-4090-8865-3. 
  • Bartlett, W.B. Titanic: 9 Hours to Hell, the Survivors' Story. Stroud, Gloucestershire: Amberley Publishing. 2011. ISBN 978-1-4456-0482-4. 
  • Biel, Steven. Down with the Old Canoe. London: W.W. Norton & Company. 1996. ISBN 0-393-03965-X. 
  • Biel, Steven. Titanica: The Disaster of the Century in Poetry, Song and Prose. London: W.W. Norton & Company. 1998. ISBN 0-393-31873-7. 
  • Bottomore, Stephen. The Titanic and Silent Cinema. Hastings, UK: The Projection Box. 2000. ISBN 978-1-9030-0000-7. 
  • Butler, Daniel Allen. . Mechanicsburg, PA: Stackpole Books. 1998 [2018-07-09]. ISBN 978-0-8117-1814-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 Cartwright, Roger; Cartwright, June. Titanic: The Myths and Legacy of a Disaster. Stroud, Glos.: The History Press. 2011. ISBN 978-0-7524-5176-3. 
  • Eaton, John P.; Haas, Charles A. Titanic: Triumph and Tragedy.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95. ISBN 978-0-393-03697-8. 
  • Eaton, John P.; Haas, Charles A. Titanic: A Journey Through Time. Sparkford, Somerset: Patrick Stephens. 1999. ISBN 978-1-8526-0575-9. 
  • Foster, John Wilson. The Titanic Complex. Vancouver: Belcouver Press. 1997. ISBN 0-9699464-1-4. 
  • Heyer, Paul. Titanic Century: Media, Myth, and the Making of a Cultural Icon. Santa Barbara, CA: ABC-CLIO. 2012. ISBN 978-0-3133-9815-5. 
  • Howells, Richard. The Myth of the Titanic. Basingstoke, Hants: Palgrave Macmillan. 2012. ISBN 978-0-230-31380-4. 
  • Kay, Glenn; Rose, Michael. Disaster movies: a loud, long, explosive, star-studded guide to avalanches, earthquakes, floods, meteors, sinking ships, twisters, viruses, killer bees, nuclear fallout, and alien attacks in the cinema. Chicago: Chicago Review Press. 2006. ISBN 978-1-5565-2612-1. 
  • Kramer, Peter. Women First. Sandler, Kevin S.; Studlar, Gaylyn (编). Titanic: anatomy of a blockbuster.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978-0-8135-2669-0. 
  • Leavy, Patricia. Iconic Events: Media, Politics, and Power in Retelling History. Lanham, MD: Lexington Books. 2007. ISBN 978-0-7391-1520-6. 
  • Maniera, Leyla. Christie's Century of Teddy Bears. London: Pavilion. 2003. ISBN 978-1-8620-5595-7. 
  • Parisi, Paula. Titanic and the Making of James Cameron. New York: Newmarket Press. 1998. ISBN 978-1-55704-364-1. 
  • Pratt, E. J. The Titanic. Toronto: Macmillan. 1935. OCLC 2785087. 
  • Rasor, Eugene L. The Titanic: historiography and annotated bibliography. Westport, C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1. ISBN 978-0-3133-1215-1. 
  • Richards, Julian. A night to remember: the definitive Titanic film. New York: I.B.Tauris. 2003. ISBN 978-1-8606-4849-6. 
  • Spignesi, Stephen. The Titanic For Dummies.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2012. ISBN 978-1-118-20651-5. 
  • Street, Sarah. Questions of Authenticity and Realism in A Night to Remember (1958). Bergfelder, Tim; Street, Sarah (编). The Titanic in myth and memory: representations in visual and literary culture. London: I.B. Tauris. 2004. ISBN 978-1-85043-431-3. 
  • Sutherland, John; Fender, Stephen. Love, Sex, Death & Words: Surprising Tales from a Year in Literature. London: Icon Books. 2011. ISBN 978-1-8483-1247-0. 
  • Tribe, Ivan M. The Stonemans: An Appalachian Family and the Music That Shaped Their Liv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3. ISBN 978-0-2520-6308-4. 
  • Taylor, Lance. Maynard's revenge: the collapse of free market macroeconomic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0674050464. 
  • Ward, Greg. The Rough Guide to the Titanic. London: Rough Guides Ltd. 2012. ISBN 978-1-4053-8699-9. 
  • Welshman, John. Titanic: The Last Night of a Small Tow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ISBN 978-0-1916-1173-5. 
新聞
  • Riot In Theatre Over Picture Of Sinking Titanic. New York Evening World. 26 April 1912. 
  • Hughes, Zondra. What Happened to the Only Black Family on the Titanic. Ebony. June 2000: 148–154. 
  • Simon, John. It Sinks. New York magazine. 5 May 1997: 83–84. 
  • . The Daily Telegraph. 28 March 2012 [2018-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9). 
  • Semigran, Ali. . 8 February 2012 [6 April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9). 

外部連結

鐵達尼號流行文化, 1912年的鐵達尼號沉沒事故, 多年來一直是公眾感興趣的話題, 圍繞該事件湧現出大量相關書籍, 電影, 歌曲, 詩歌和藝術作品, 鐵達尼號的災難啟發了許多道德, 社會和政治隱喻, 並經常被援用為人類野心與大自然對抗的警世故事, 英语, cautionary, tale, 歌曲, 一去不回的船, 英文, ship, that, will, never, return, 的樂譜封面, 此歌曲系1912年以鐵達尼號沉沒事故為題材創作, 目录, 主題, 詩歌, 音樂, 文學, 生還者回憶錄和首批出版物,. 1912年的鐵達尼號沉沒事故 多年來一直是公眾感興趣的話題 圍繞該事件湧現出大量相關書籍 電影 歌曲 詩歌和藝術作品 鐵達尼號的災難啟發了許多道德 社會和政治隱喻 並經常被援用為人類野心與大自然對抗的警世故事 英语 Cautionary tale 歌曲 一去不回的船 英文 The Ship That Will Never Return 的樂譜封面 此歌曲系1912年以鐵達尼號沉沒事故為題材創作 目录 1 主題 1 1 詩歌 1 2 音樂 1 3 文學 1 3 1 生還者回憶錄和首批出版物 1 3 2 第二批出版物 1 3 3 第三批出版物 1 3 4 小說 1 4 電影 1 5 偽紀錄片 1 6 收藏品和紀念品 1 7 電玩遊戲 2 參考來源 3 參考文獻 4 外部連結主題 编辑鐵達尼號沉沒事故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藝術家 電影製片 作家 畫家 作曲家 音樂家和舞蹈家從沉沒之後至今 各個文化領域都在紀念這一段歷史事件 1 正如作家布萊恩 安德森 Brian D Anderson 所說的那樣 鐵達尼號已經成為我們神話的一部分 牢牢佔據了集體意識 這些故事將不斷重演 不是因為需要重新渲染它們 而是因為我們需要 將這個故事 傳遞下去 2 鐵達尼號災難的公眾利益在其直接後果中的強度 可歸因於它對公眾的深刻心理影響 特別是在英語世界 心理學家溫 克雷格 韋德 Wynn Craig Wade 評論說 在美國 對這起災難的劇烈反應只能和林肯與甘迺迪的總統刺殺案相提並論 整個英語世界都為之動搖 至少對我們來說 這起災難悲劇可以看作是19世紀和20世紀之間的分水嶺 3 文學評論家約翰 威森 福斯特 英语 John Wilson Foster 將鐵達尼號沉沒描述為 一個信心和樂觀時代的結束 感覺邁入全然不同的階段 4 歷史學家艾瑞克 霍布斯邦表示 事故僅兩年多後 人類歷史過了19個世紀後 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5 20世紀後期 鐵達尼號曾有三到四次公共兴趣浪潮 第一次在沉沒之後立即出現 但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突然結束 戰爭這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更大 更直接的問題 第二次是1955年沃爾特 路德 英语 Walter Lord 的著作 此夜永難忘 英语 A Night to Remember book 出版 1985年羅伯 巴拉德發現了鐵達尼號殘骸 引發了一股持續至今的興趣浪潮 4 此外 1997年詹姆斯 卡麥隆發行賣座電影 鐵達尼號 2012年歌詩達協和號觸礁事故 鐵達尼號沉沒事故一百週年前的幾個月 也使鐵達尼號再度成為流行文化的熱門主題 即使在1912年 公眾對災難的高度興趣也在某些方面產生了強烈的反對意見 小說家約瑟夫 康拉德 他自己也是一名退休的水手 寫道 我不會被那個事件的虛假 寫作 戲劇方面所困擾 這既不是戲劇 也不是通俗劇 也不是悲劇 而是暴露狂妄自大的愚蠢 6 然而 正如約翰 威森 福斯特所指出的那樣 鐵達尼號本身可以視為一個舞台 從船艙的嚴格階級分離 內部宏偉的建築裝修 以及首航本身都有戲劇性的色彩 提前宣傳並突顯了這艘世界上最大船隻首航的歷史性質 並且有大量乘客專門為此次航行而登船 乘客和船員可以被視為許多角色的原型 約翰 威森 福斯特總結為 富人 社交名流 無名英雄 懦夫 烈士 懺悔者 擅離職守者 堅守崗位者 窮人移民 顯性英雄等 4 在這樣的解釋中 鐵達尼號的故事可以視為一種道德劇 根據約翰 威森 福斯特的觀點 另一種觀點認為鐵達尼號位於古典希臘悲劇之間 傲慢的主題 財富和虛榮 在最後的災難中遭遇冷漠的命運 這個故事也與伊莉莎白時代的悲劇人物樣板相匹配 包括英雄主義 喜劇 諷刺 多愁善感和最終的悲劇 簡而言之 鐵達尼號的故事很適合各式各樣已建立的戲劇樣板 使得流行文化很難不以這些方式解釋它 7 作家史蒂芬妮 巴切夫斯基 Stephanie Barczewski 將這場災難形容為 人類歷史上最令人著迷的單一事件之一 她也指出鐵達尼號沉沒故事會持續流行的諸多因素 建造出這艘巨船 象徵著人類聰明才智以及獨創性的標誌 在與大自然力量短暫的抗衡中 巨船毀滅則代表人類失敗的可能性 人性方面也是公眾迷戀的主因 不同的人以不同方式 對死亡的威脅做出反應 有人接受命運 有人為生存而戰 船上的許多人不得不在他們的人際關係中作出不可能的選擇 與丈夫和兒子待在船上 或獨自搭上救生艇生存下來 但是要一個人面對不確定的未來 她總結說 這個故事讓世人擺脫了傲慢和自滿 它的核心是讓我們想起人類的局限性 8 這場災難稱為 一齣悲慘事件像鐘錶般斷然的凍結時間 成為一個令人難以忘懷的隱喻 2 鐵達尼號不僅僅是一種比喻 她能代表更多意義 文化歷史學家史蒂芬 比爾 Steven Biel 描述為 相互矛盾的隱喻 每個人都在爭論災難的社會和政治意義 堅持認為這是真正的意義 真正的教訓 9 鐵達尼號的沉沒在很多方面得到了解釋 有些人用宗教方式將其視為神聖審判的隱喻 因為他們所看到的是富裕乘客的貪婪 自大和奢侈 其他人則為留在船上的人解釋為 展示自我犧牲 以便婦孺可以逃脫的基督徒道德 從社會角度來看 它可以傳達關於階級或性別關係的訊息 似乎有一些 女人和小孩優先 原則確認了俠義男子氣概 以及女性從屬於男性 自然 狀態 這種觀點受到女權主義運動者抵制 此外 諸如千萬富豪約翰 雅各 阿斯特四世和班傑明 古根海姆的自我犧牲 證明了富人和強者的慷慨和道德優越 而三等艙乘客和船員高度的死亡人數 成為工人階級的低重要性標誌 這種觀點主要認為英美乘客和船員的行為證明了 盎格魯 撒克遜價值觀 在危機中的優越性 船東和英美精英的傲慢和狂妄導致災難 或者是人類對技術進步及過度自滿的愚蠢行為 解釋方式和角度如此廣泛 因此讓這場災難經過許多年後仍是民眾爭論和著迷的主題 10 詩歌 编辑 鐵達尼號發生災難後 出現了大量的輓歌和相關詩句 美國雜誌 當代文學 英语 Current Literature 表示 該雜誌的編輯們一致認為 在日報專欄中 沒有任何歷史事件能引起這麼多詩歌創作 11 各種報紙都可見到紀念這場災難的詩歌 內容包括從中吸取的教訓 沉沒期間和之後發生的具體事件 其他詩人也發行了創作作品 例如艾德溫 德魯 Edwin Drew 搶先出版一本詩集 沉沒的鐵達尼號船長 12 他把作品寄給美國總統威廉 霍華 塔虎脫 現存於美國國會圖書館 和英國國王喬治五世 13 有幾個乘客經常受到特別紀念 並且在一些情況下成為典範 例如千萬富翁約翰 雅各 阿斯特四世因為英勇赴死而受到表彰 12 查爾斯 漢森 托 Charles Hanson Towne 是這類詩人的典型 他頌揚了 男人在沉船時的俠義行為 14 音樂 编辑 根據美國民俗學家唐納 威格斯 英语 Donald Knight Wilgus 的說法 鐵達尼號的災難似乎啟發了最多首歌曲 可能超越了所有美國歷史事件 僅在1912年至1931年間 美國已經出版了一百多首相關歌曲 在災難發生後僅十天 公眾領域中第一首有關鐵達尼號的商業歌曲就受到著作權保護 隨後市場上也出現許多主題相關的樂譜和黑膠唱片 在許多情況下 它們不僅僅是對悲劇的商業性剝削 儘管這確實存在 也是對這起災難引發許多當代政治 道德 社會 宗教和其他事件的深刻反應 他們從災難中吸取了各種教訓 如貧富差距在災難中的流平效應 善與惡在死亡面前的平等 富人漠視大自然得到的報應 罹難男子的英雄主義 人類自傲如何造成了災難等等 15 許多更世俗的歌曲則讚揚隨船沉沒的勇敢男性 他們經常強調頭等艙男乘客的高度社會地位和財富 並將其與自我犧牲和道德價值相混淆 16 鐵達尼號災難成為美國南部藍調 藍草音樂 鄉村音樂和謠曲歌手們的熱門主題 1924年 藍調音樂家歐內斯特 斯通曼 英语 Ernest Stoneman 憑單曲 鐵達尼號 英语 The Titanic song 取得商業成功 售出超過100萬張 成為1920年代最暢銷的歌曲之一 17 許多作曲家也以音樂描述了相關主題 音樂會是災後籌款活動的主要部分 英國作曲家愛德華 艾爾加曾在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指揮一個由500名音樂家組成的超級管弦樂團演奏 為罹難者家屬籌集資金 在沉沒事故後不久 一首鋼琴獨奏曲以葬身大海的場景為主題 使聽者想起鐵達尼號的悲慘災難 甚至在當時流行的舞蹈熱潮中 還衍生出一個鐵達尼號的舞步 18 有幾部音樂劇是根據鐵達尼號的故事而製作 最著名的或許是1960年 永不沉沒的布朗夫人 英语 The Unsinkable Molly Brown musical 由梅里迪斯 威爾遜 英语 Meredith Willson 編劇和創作歌詞 靈感來自傑納 福勒 英语 Gene Fowler 1949年的著作 永不沉沒的布朗夫人 和頭等艙乘客瑪格麗特 布朗在救生艇上的故事 18 1997年百老匯音樂劇 鐵達尼號 英语 Titanic musical 製作一個傾斜舞台來模擬沉船 19 獲得成功票房 贏得五項東尼獎 除了在百老匯演出兩年 舉行美國巡演 也至德國 日本 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演出 20 文學 编辑 生還者回憶錄和首批出版物 编辑 美國歷史學家羅根 馬歇爾 英语 Logan Marshall 出版的 鐵達尼號的沉沒 The Sinking of the Titanic 封面 彙集生還者證詞 悼詞和新聞報導 鐵達尼號一直是大量書籍的靈感來源 正如作家史蒂芬 比爾 Steven Biel 的評論 有史以來最受關注的三個主題是耶穌 美國 內戰和鐵達尼號的災難 21 首批書籍在沉沒後不久出版 兩名生還乘客當時發表了自己的經歷 勞倫斯 貝斯利 英语 Lawrence Beesley 寫了 殞命的鐵達尼號 The Loss of the S S Titanic 阿奇博 格雷西四世寫了 關於鐵達尼號的真相 The Truth about the Titanic 勞倫斯 貝斯利在獲救後不久就開始寫書 並補充對其他生還者的採訪 阿奇博 格雷西四世進行廣泛的研究和採訪 並參加美國參議院對沉沒事故的調查 但是由於船難中的生理傷害 他在書本出版之前就去世了 22 鐵達尼號二副查爾斯 萊托勒在其1935年出版的 鐵達尼號和其他的船 Titanic and Other Ships 一書中發表關於沉船經歷的敘述 23 1997年 在乘務員維奧萊特 傑索普死後出版的 鐵達尼號生還者 Titanic Survivor 中公布了簡短的第一手資料 24 其他許多作者發表了新聞報導 訪談和生還者證詞的彙編 25 英國作家費爾森 楊 英语 Filson Young 著作的 鐵達尼號 是災難後的首批出版物之一 但內容的真實性較低 26 第二批出版物 编辑 1955年 第一本記載精確史實的著作 此夜永難忘 英语 A Night to Remember book 出版 27 作者沃爾特 路德 英语 Walter Lord 是一名鐵達尼號故事的愛好者 他採訪了60位生還者 並藉鑑了以前的著作和研究成果 28 這本書取得巨大的成功 出版兩個月內銷售6萬本 而且連續六個月銷量第一名 29 這本書也從未絕版 1998年達到第50版 並翻譯成十幾種語言 29 30 1968年 英國海軍歷史學家傑佛瑞 馬庫斯 Geoffrey Marcus 出版 首航之旅 The Maiden Voyage 該書從乘客出發到公開調查都進行探討和敘述 作者自稱此書全面滲透了事件始末 指責船長史密斯和白星航運導致這場災難 並譴責英國調查的 官方謊言 和 推諉責任 1986年 沃爾特 路德再次思考舊作內容後 出版 此夜永難忘 的續集 那一夜的生命 The Night Lives On 巴爾的摩太陽報 編輯麥可 斯拉戈 英语 Michael Sragow 指出 沃爾特 路德想知道二副查爾斯 萊托勒是否過度執行女人和小孩優先的原則 31 第三批出版物 编辑 1985年 鐵達尼號殘骸的發現激發了第三批出版潮 在1997年詹姆斯 卡麥隆的賣座電影和2012年一百周年紀念後又出版了更多書籍 羅伯 巴拉德在1987年出版的 發現鐵達尼號 The Discovery of the Titanic 一書中闡述他的搜索和發現過程 成為暢銷書 32 約翰 伊頓 John P Eaton 和查爾斯 哈斯 Charles A Haas 在1986年製作了 鐵達尼號的成功和悲劇 字畫編年史 Titanic Triumph and Tragedy A Chronicle in Words and Pictures 這是一本長達320頁的插圖集 詳細講述鐵達尼號的故事 裝備 首航 災難和善後 採用許多歷史照片和藝術插圖的大量視覺手法呈現 作家布萊恩 安德森 Brian D Anderson 描述它是 百科全書式 完美的鐵達尼號指南 33 溫 韋德 Wyn Wade 1992年的書 鐵達尼號 世紀災難 The Titanic Disaster of a Century 講述航運融資 建造以及卡柏菲亞號拯救生還者 的故事 34 1997年 歷史學家唐 林奇 英语 Don Lynch 出版 鐵達尼號的內幕 Inside the Titanic 展示船隻和災難的概況 並收錄插畫藝術家肯 馬歇爾 演繹的繪畫作品 35 蘇珊 威爾斯 Susan Wels 1997年的著作 鐵達尼號 世界最偉大遠洋班輪的遺產 Titanic Legacy of the World s Greatest Ocean Liner 記錄了皇家郵輪鐵達尼號公司搶救殘骸的工作 歷史學家丹尼爾 阿倫 巴特勒 英语 Daniel Allen Butler 於1998年出版 永不沉沒 鐵達尼號的完整故事 Unsinkable The Full Story of the RMS Titanic 提出學術考察 作家羅賓 加丁納 英语 Robin Gardiner 則在1995年出版 鐵達尼號的謎團 Riddle of the Titanic 1998年出版 鐵達尼號 永不沉沒之船 Titanic The Ship that Never Sank 他在這兩本書中提出一個陰謀論 指現存的海底殘骸實際上是奧林匹克號 而白星航運將這兩艘船掉包作為保險騙局的一部分 36 小說 编辑 以鐵達尼號為主題的各種小說多年來都有陸續出版 最早的是德國作家羅伯特 弗里德倫德爾 普雷希特爾 德语 Robert Friedlaender Prechtl 的 鐵達尼號 1937年首次在德國出版 1938年在英國出版 1940年在美國出版 小說主角是約翰 雅各 阿斯特四世 探討的重點是救贖 37 它被認為是第一部嚴肅的鐵達尼號小說 38 1975年 英國小說家亞瑟 查理斯 克拉克出版科幻小說 地球帝國 英语 Imperial Earth 杜撰23世紀時 鐵達尼號殘骸已經安置在紐約的博物館內展覽 39 1976年 美國小說家克萊夫 卡斯勒的 拯救鐵達尼號 英语 Raise the Titanic 在出版四年後 授權翻拍成高成本電影 40 1990年 亞瑟 查理斯 克拉克又寫了一本 大淺灘幽魂 英语 The Ghost from the Grand Banks 杜撰兩組探險隊試圖打撈鐵達尼號的殘骸 41 37 其他小說家各自杜撰了不同情節 例如丹妮爾 斯蒂爾 無盡的愛 Palomino 42 馬克斯 艾倫 科林斯 英语 Max Allan Collins 鐵達尼號謀殺案 The Titanic Murders 37 和貝里爾 博布瑞奇 英语 Beryl Bainbridge 各自逃命 Every Man for Himself 43 但是在所有小說中 最著名的卻是事故發生前出版的作品 1898年 美國作家摩根 羅伯遜 英语 Morgan Robertson 出版一本中篇小說 名為 泰坦殘骸 講述一艘虛構的英國大型郵輪 泰坦號 從美國橫渡北大西洋前往英國途中撞上冰山沉沒 因為攜帶的救生艇不夠 船上2500人只有13人生還 小說情節和14年後發生的鐵達尼號沉沒事故具有許多相似之處 泰坦號 與鐵達尼號名稱相似 船體尺寸相似 都有3個螺旋槳 都有最新技術的水密艙室 都號稱 永不沉沒 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船舶 都是人類最偉大的工業作品 救生艇數量都按照法律的最低要求 都在4月份接近半夜的時間沉沒等 因此成為一樁受到頻繁評論的文學巧合 44 這本書在鐵達尼號沉沒事故後不久就重新出版 並且又陸續發行了幾個版本 45 電影 编辑 主条目 鐵達尼號電影列表 英语 List of films about the RMS Titanic 1912年 拯救鐵達尼號 英语 Saved from the Titanic 海報 第一部關於鐵達尼號災難的電影 1912年5月14日 美國無聲電影 拯救鐵達尼號 英语 Saved from the Titanic 首映 這是第一部關於鐵達尼號災難的電影 在沉沒事故後僅29天就問世了 並且有一名真正的生還者擔任該片女主角 女演員朵洛西 吉布森 英语 Dorothy Gibson 46 她甚至穿著在鐵達尼號沉沒時的衣服演出 47 這部電影當時在國際上獲得成功 不過其唯一的電影膠片於1914年3月的火災中燒毀 成了散失電影 48 1912年8月 德國無聲電影 在黑夜與冰山 首映 該片在蘇格蘭皇后號 英语 RMS Empress of Scotland 1906 拍攝一部分遠景 並使用6 1公尺長的鐵達尼號模型來模擬冰山碰撞畫面 49 其後的四十年間 陸續有多部以鐵達尼號為主題的電影推出 雖然都不是小成本製作 但在拍攝細節與史實考證上並不嚴謹 例如 海洋戲劇 Et Drama pa Havet 1912年 50 亞特蘭提斯 Atlantis 1913年 50 大西洋號 英语 Atlantic film 1929年 51 鐵達尼號 1943年 52 特別是1953年的 鐵達尼號 幾乎沒有考慮任何歷史準確性 成了一部通俗劇 53 54 1958年7月3日首映的英國電影 此夜永難忘 英语 A Night to Remember 1958 film 仍然受到公認是描寫史實最準確的鐵達尼號電影 55 該片以1955年記載精確史實的著作 此夜永難忘 英语 A Night to Remember book 為考證來源 側重於災難歷史 並以紀錄片方式呈現細節 導演是羅伊 沃德 貝克 英语 Roy Ward Baker 由肯尼斯 莫爾 英语 Kenneth More 主演 56 劇組聘請鐵達尼號四副約瑟 博士爾和生還乘客勞倫斯 貝斯利 英语 Lawrence Beesley 擔任顧問 56 且以60萬英鎊的製作成本打破英國影史紀錄 57 它贏得了無數獎項和好評 包括金球獎和大西洋兩岸的影評討論 58 此外 該片也成為災難片的典範之一 啟發了 海神號 火燒摩天樓 等電影 58 1980年的 拯救鐵達尼號 英语 Raise the Titanic film 成為成本高昂的失敗電影 該片由傑瑞 詹姆森 英语 Jerry Jameson 執導 根據克萊夫 卡斯勒的小說 拯救鐵達尼號 英语 Raise the Titanic 改編 製作成本超過4 000萬美元 但票房僅有1 000萬美元 59 1997年的 鐵達尼號 是第一部實際拍攝鐵達尼號殘骸影像的電影 導演詹姆斯 卡麥隆於1995年夏天組織了12次潛水 使用俄羅斯製造的深海潛艇和平號進行拍攝 60 該片也是關於這艘沉船最成功的商業電影 於1997年12月19日上映九週後打破了美國票房紀錄 一週後成為全球第一部達到10億美元票房的電影 至1998年3月 締造超過12億美元的票房紀錄 61 直到2009年由該片導演的下一部電影 阿凡達 超越 62 該片圍繞頭等艙乘客蘿絲 狄威特 布克特 英语 Rose DeWitt Bukater 凱特 溫斯蕾飾演 與三等艙乘客傑克 道森 英语 Jack Dawson Titanic character 李奧納多 狄卡皮歐飾演 之間的戀情 63 導演表示 他將兩位主角設計為為 觀眾情緒避雷針 的角色 使災難的悲劇更加直接 美國心理醫生彼得 克萊默 英语 Peter D Kramer 對此表示 愛情故事旨在將災難人性化 而這場災難讓愛情故事昇華為神話故事 64 該片的製作成本為2億美元 成為當時的史上最昂貴電影 65 其中大部分場景是在一座幾乎完整的鐵達尼號右舷複製品上拍攝 66 1998年 該片在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獲得11座獎項 包括最佳影片獎 最佳導演獎和最佳攝影獎等 67 為配合鐵達尼號的一百周年紀念 又投資1 800萬美元將原始底片轉換為3D電影 68 於2012年4月4日重新上映 69 偽紀錄片 编辑 1912年一部偽紀錄片的戲院廣告單 實際上該片鏡頭是1911年前拍攝的奧林匹克號 鐵達尼號沉沒了幾天後 美國和歐洲許多戲院都在放映相關的新聞紀錄片 英语 Newsreel 或幻燈片 而且相當賣座 到1912年4月底 至少有9家美國公司已經發行了鐵達尼號幻燈片 可以在公開場合購買或租借 並附有海報 大廳照片 腳本和樂譜 70 他們試圖將幻燈片與短片 漫畫和風景片結合在一起 71 由於幾乎沒有任何鐵達尼號的影片存在 所以任何關於鐵達尼號災難的紀錄片都難以製作 鐵達尼號在1911年5月31日下水儀式的幾秒鐘畫面是由貝爾法斯特的電影有限公司 Films Limited 拍攝 72 而專題預算公司 Topical Budget Company 似乎曾在南安普敦港拍攝了一些鏡頭 但是資料已經失蹤了 73 除此之外 所有存在的檔案都是照片 這些照片在影片中的用途非常有限 像法國的高蒙電影公司便擁有這樣的新聞片段 利用沉沒後的拍攝來剪接成新材料 彌補船隻本身影像的不足 其中包括卡柏菲亞號抵達紐約的畫面 鐵達尼號生還者下船 在白星航運辦公室外聚集等待名單公布的群眾 74 由於掌握到最多的影像 高蒙電影公司的鐵達尼號紀錄片便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世界各地大賣 75 但是在法國的商業表現相對較差 可能是因為當地新聞不是由鐵達尼號主導 而是無政府主義幫派邦諾幫 英语 Bonnot Gang 遭警方掃蕩逮捕的新聞更加熱門 76 早在4月27日 第一部鐵達尼號新聞紀錄片就出現在澳大利亞 而德國電影製片人馬丁 登特勒 德语 Martin Dentler 還保證他發表的鐵達尼號新聞片將會 座無虛席 77 一些電影公司試圖擷取其他電影的畫面 彌補匱乏的鐵達尼號影像 或者將鐵達尼號的下水儀式片段誤導為沉沒畫面 紐約34街上一家戲院老闆多次遭到憤怒的顧客毆打 這些顧客都是類似這種騙局的受害者 紐約戲劇鏡報 英语 New York Dramatic Mirror 報導了該戲院老闆的狀況 兩隻眼睛都黑了 掉了幾顆牙齒 還有藍黑色的瘀傷 現在他整張臉的下半部幾乎都是瘀青 他毫不猶豫的說 即使我付了五百元去看醫生和牙醫 我仍然要聲明這些廣告中沒有不實字眼 沒人可以指責我是個騙子 78 1912年4月26日 一家在貝永的戲院發生暴動 因為它宣傳並播放了偽紀錄片 以 鐵達尼號沉沒及拯救生還者 為片名誘使觀眾買票 在 紐約世界報 報導的第二天 當地警方不得不介入 警方表示 觀眾以為能看到一些轟動的片段 結果發出強烈的抗議聲 那家戲院裡的椅子都被撕裂了 79 最後 當地警察局長禁止了播映 由於鐵達尼號災難偽紀錄片的擴散 造成類似的公眾憤怒和混亂 促使田納西州孟菲斯市長下令 禁止播放任何描繪鐵達尼號災難或其任何階段的影片 78 費城市長和波士頓市長很快也跟著宣布這項政令 80 到了1912年8月份 鐵達尼號的新聞紀錄片已經沒人想看了 許多商業報紙都報導指出 鐵達尼號與冰山的紀錄片段 不再吸引觀眾 49 收藏品和紀念品 编辑 悼念鐵達尼號的明信片 鐵達尼號沉沒後促使商人製作各種收藏品和紀念品 其中許多具有明顯的宗教色彩 愛德華時代的英格蘭對收藏明信片的需求量很大 在國內電話稀少的20世紀初 人們以明信片寄送短訊相當於現代的簡訊或推文 81 在鐵達尼號沉沒之前 已經有一些明信片的圖樣是鐵達尼號正在施工或新建成 後來成為非常熱門的收藏品 82 不過對收藏家來說 更值得收藏的是鐵達尼號首航期間在船上寫的少量明信片 這些文物通常是在瑟堡和皇后鎮的港口寄出 83 沉沒後 出版商發行了大量紀念明信片作為災難的遺物 圖樣通常衍生自19世紀的宗教藝術 表現出悲傷少女的形態 同時寫上宗教口號 83 對於許多虔誠的基督徒來說 這場災難帶來令人不安的宗教影響 温彻斯特主教將其描繪成 對人類放肆行為的警告和遺跡 而其他人則認為這是神的懲罰 上帝教訓人類 就跟挪亞發生的一樣 鐵達尼號在深度超過3 700公尺的最終位置 也讓一些人解釋為地獄和煉獄 或隱喻為基督教的深淵 84 有民間傳說認為 音樂家們在鐵達尼號即將沉沒時演奏基督教讚美詩 與主更親近 85 這成為虔誠的象徵 商人為了銘記這次災難而發售許多紀念品 與主更親近 和相關口號也一直重複出現 86 班佛公司 英语 Bamforth amp Co Ltd 在英格蘭發行了一系列非常受歡迎的明信片 其中印刷了 與主更親近 的歌詞 哀悼的女人和背景中沉沒的鐵達尼號 87 鐵達尼號留下來的照片數量非常有限 因此一些不擇手段的明信片出版商用盡手法來滿足公眾需求 經常以姐妹艦奧林匹克號的照片頂替鐵達尼號 這些假照片中常見的錯誤是船上第四根煙囪冒著滾滾煙霧 事實上 第四根煙囪是裝飾物 純粹是為了美學而加裝 冠達航運旗下的船隻盧西塔尼亞號和茅利塔尼亞號 以及卡柏菲亞號的照片也都經常遭商人修飾為鐵達尼號 88 其他明信片則讚頌男性乘客和船員 特別是船上音樂家的英勇 82 市面上也出現其他各式各樣的收藏品 從錫製糖果盒 紀念瓷盤到威士忌量酒器都有 89 黑色泰迪熊是最不尋常的鐵達尼號紀念品之一 德國製造商史黛芙公司 英语 Margarete Steiff GmbH 在1907年曾推出原型黑色泰迪熊 但是銷量不佳 消費者不喜歡黑熊的陰沉外觀 在鐵達尼號災難發生後 該公司限量製作了494隻黑色 哀悼小熊 在倫敦商店櫥窗展示 這些玩具迅速售罄 在1917年至1919年之間還生產了161隻 是所有泰迪熊中最搶手的 90 2000年12月 倫敦佳士得拍賣會的一隻 哀悼小熊 以9 18萬英鎊拍出 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期 91 92 電玩遊戲 编辑 自1984年以來 市面上已經出現數十款以鐵達尼號為主題的電玩遊戲 其中大部分內容都是關於沉沒倒數中的鐵達尼號 而玩家扮演在船上試圖逃生的乘客 或者是扮演探勘潛水員搜索 可能還要試圖打撈沉船 93 1984年 第一款電玩遊戲 鐵達尼號 冒險開始 Titanic The Adventure Begins 發行 玩家要扮演深海淘金探險隊 搜索殘骸內四百多個房間 94 其餘遊戲內容包括 超越鐵達尼號 Beyond the Titanic 1986年 玩家扮演試圖在災難中活命的乘客 95 鐵達尼號 打撈任務 Titanic The Recovery Mission 1986年 玩家扮演尋找殘骸文物的考古團隊 96 搜尋鐵達尼號 Search for the Titanic 1989年 玩家扮演海洋學家探索殘骸 97 鐵達尼號 時光冒險 英语 Titanic Adventure Out of Time 1996年 玩家扮演在船上執行任務的英國特務 98 1912 鐵達尼號之謎 1912 Titanic Mystery 2009年 玩家必須找出藏在船上的炸彈 99 拯救鐵達尼號 Save the Titanic 2012年 玩家扮演避免撞上冰山的船長 100 2012年 鐵達尼號 榮耀 英语 Titanic Honor and Glory 進行開發 根據開發商表示 這款遊戲將具有可互動郵輪及南安普敦港口的功能 以及遊覽模式和重現船難模式 101 102 103 參考來源 编辑 Foster 1997 第14頁 2 0 2 1 Anderson 2005 第1頁 Foster 1997 第22 23頁 4 0 4 1 4 2 Foster 1997 第23頁 Taylor 2011 第28頁 Foster 1997 第12 13頁 Foster 1997 第36頁 Barczewski 2006 第14頁 sfn error no target CITEREFBarczewski2006 help Biel 1998 第12頁 Biel 1998 第12 13頁 Biel 1996 第31頁 12 0 12 1 Foster 1997 第27頁 Anderson 2005 第155頁 Biel 1996 第25頁 Foster 1997 第33頁 Biel 1996 第42頁 Ward 2012 第233頁 18 0 18 1 Foster 1997 第34頁 Aldridge 2008 第89頁 Spignesi 2012 第271頁 Biel 1996 第234頁 Rasor 2001 第77頁 Rasor 2001 第78頁 Ward 2012 第236 37頁 Bartlett 2011 第246頁 Howells 1999 第174頁 sfn error no target CITEREFHowells1999 help Lord 2005 第xii頁 sfn error no target CITEREFLord2005 help Butler 1998 第208頁 29 0 29 1 Welshman 2012 第281 82頁 Biel 1996 第151頁 Sragow Michael A Night to Remember Nearer My Titanic to Thee From the Current Film Essays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2012 04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11 Anderson 2005 第7頁 Anderson 2005 第19頁 Wade Wyn The Titanic Disaster of a Century Centennial New York Skyhorse Publishing 2012 2015 04 18 ISBN 978 1616084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9 16 Rasor 2001 第81頁 Rasor 2001 第80頁 37 0 37 1 37 2 Rasor 2001 第89頁 Anderson 2005 第68頁 Are Black Hole Starships Possible Science Fiction in the News Technovelgy 2017 05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02 Anderson 2005 第61頁 Anderson 2005 第60 61頁 Anderson 2005 第70頁 Rasor 2001 第88頁 Titanic Futility 2014 10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12 22 Anderson 2005 第68 69頁 Spignesi 2012 第267頁 L Parsons Chauncey Dorothy Gibson From the Titanic An Account of the Shipwreck by an Actress who Went Through it p 13 New York Dramatic Mirror 1912 05 01 Bottomore 2000 第114頁 49 0 49 1 Ward 2012 第222頁 50 0 50 1 Bottomore 2000 第115頁 Ward 2012 第223頁 Ward 2012 第224 25頁 Ward 2012 第225頁 Heyer 2012 第147頁 Heyer 2012 第104頁 56 0 56 1 Ward 2012 第226頁 Street 2004 第143頁 58 0 58 1 Heyer 2012 第151頁 Rasor 2001 第120頁 Eaton amp Haas 1999 第205頁 Parisi 1998 第223頁 Spignesi 2012 第269頁 Ward 2012 第228頁 Kramer 1999 第117頁 Parisi 1998 第178頁 Ward 2012 第230頁 The Oscars 2015 News Blogs amp Articles Academy Awards a Oscars 2015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 2013 05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12 15 Coming in 60 weeks Titanic in 3D version The Times of India 2011 10 30 2012 03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5 08 James Cameron denies Titanic 3D release is cashing in on tragedy The Daily Telegraph 2012 03 28 2018 07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6 29 Bottomore 2000 第52 53頁 Bottomore 2000 第57頁 Bottomore 2000 第77頁 Bottomore 2000 第72頁 Bottomore 2000 第76頁 Bottomore 2000 第75頁 Bottomore 2000 第100頁 Bottomore 2000 第98頁 78 0 78 1 Bottomore 2000 第95頁 Riot In Theatre Over Picture Of Sinking Titanic New York Evening World 1912 04 26 Bottomore 2000 第96頁 Howells 2012 第114頁 82 0 82 1 Howells 2012 第115頁 83 0 83 1 Foster 1997 第57頁 Foster 1997 第58頁 Howells 1999 第128頁 sfn error no target CITEREFHowells1999 help Foster 1997 第60頁 Eaton amp Haas 1995 第327頁 Cartwright amp Cartwright 2011 第116頁 Eaton amp Haas 1995 第329 30頁 Maniera 2003 第50頁 Maniera 2003 第163頁 Cartwright amp Cartwright 2011 第117頁 Moby Games RMS Titanic themed video games MobyGames 2018 06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11 Titanic The Adventure Begins MobyGames 2018 06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4 25 Titanic The Adventure Begins MobyGames 2018 06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7 Titanic The Recovery Mission MobyGames 2018 06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7 Search for the Titanic MobyGames 2018 06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4 25 Titanic Adventure Out of Time MobyGames 2018 06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8 1912 Titanic Mystery MobyGames 2018 06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4 25 Save the Titanic MobyGames 2018 06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4 25 Clarke Patrick Titanic Honor and Glory Game Recreates Voyage Sinking in Full Detail Travel Pulse 2015 07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9 23 Experience One of History s Biggest Disasters in Titanic Honor and Glory Paste Magazine 24 Jul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6 15 Go down with the ship Titanic game goes deep on history Cult of Mac 2015 07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28 參考文獻 编辑書籍 Aldridge Rebecca The Sinking of the Titanic New York Infobase Publishing 2008 ISBN 978 0 7910 9643 7 Anderson D Brian The Titanic in Print and on Screen Jefferson NC McFarland amp Company 2005 ISBN 0 7864 1786 2 Barczewski Stephanie Titanic A Night Remembered London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2011 ISBN 978 1 4411 6169 7 Barnes Julian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 Chapters London Random House 2010 ISBN 978 1 4090 8865 3 Bartlett W B Titanic 9 Hours to Hell the Survivors Story Stroud Gloucestershire Amberley Publishing 2011 ISBN 978 1 4456 0482 4 Biel Steven Down with the Old Canoe London W W Norton amp Company 1996 ISBN 0 393 03965 X Biel Steven Titanica The Disaster of the Century in Poetry Song and Prose London W W Norton amp Company 1998 ISBN 0 393 31873 7 Bottomore Stephen The Titanic and Silent Cinema Hastings UK The Projection Box 2000 ISBN 978 1 9030 0000 7 Butler Daniel Allen Unsinkable the full story of the RMS Titanic Mechanicsburg PA Stackpole Books 1998 2018 07 09 ISBN 978 0 8117 1814 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7 01 Cartwright Roger Cartwright June Titanic The Myths and Legacy of a Disaster Stroud Glos The History Press 2011 ISBN 978 0 7524 5176 3 Eaton John P Haas Charles A Titanic Triumph and Tragedy New York W W Norton amp Company 1995 ISBN 978 0 393 03697 8 Eaton John P Haas Charles A Titanic A Journey Through Time Sparkford Somerset Patrick Stephens 1999 ISBN 978 1 8526 0575 9 Foster John Wilson The Titanic Complex Vancouver Belcouver Press 1997 ISBN 0 9699464 1 4 Heyer Paul Titanic Century Media Myth and the Making of a Cultural Icon Santa Barbara CA ABC CLIO 2012 ISBN 978 0 3133 9815 5 Howells Richard The Myth of the Titanic Basingstoke Hants Palgrave Macmillan 2012 ISBN 978 0 230 31380 4 Kay Glenn Rose Michael Disaster movies a loud long explosive star studded guide to avalanches earthquakes floods meteors sinking ships twisters viruses killer bees nuclear fallout and alien attacks in the cinema Chicago Chicago Review Press 2006 ISBN 978 1 5565 2612 1 Kramer Peter Women First Sandler Kevin S Studlar Gaylyn 编 Titanic anatomy of a blockbuster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978 0 8135 2669 0 Leavy Patricia Iconic Events Media Politics and Power in Retelling History Lanham MD Lexington Books 2007 ISBN 978 0 7391 1520 6 Maniera Leyla Christie s Century of Teddy Bears London Pavilion 2003 ISBN 978 1 8620 5595 7 Parisi Paula Titanic and the Making of James Cameron New York Newmarket Press 1998 ISBN 978 1 55704 364 1 Pratt E J The Titanic Toronto Macmillan 1935 OCLC 2785087 Rasor Eugene L The Titanic historiography and annotated bibliography Westport C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1 ISBN 978 0 3133 1215 1 Richards Julian A night to remember the definitive Titanic film New York I B Tauris 2003 ISBN 978 1 8606 4849 6 Spignesi Stephen The Titanic For Dummies Hoboken NJ John Wiley amp Sons 2012 ISBN 978 1 118 20651 5 Street Sarah Questions of Authenticity and Realism in A Night to Remember 1958 Bergfelder Tim Street Sarah 编 The Titanic in myth and memory representations in visual and literary culture London I B Tauris 2004 ISBN 978 1 85043 431 3 Sutherland John Fender Stephen Love Sex Death amp Words Surprising Tales from a Year in Literature London Icon Books 2011 ISBN 978 1 8483 1247 0 Tribe Ivan M The Stonemans An Appalachian Family and the Music That Shaped Their Liv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3 ISBN 978 0 2520 6308 4 Taylor Lance Maynard s revenge the collapse of free market macroeconomic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0674050464 Ward Greg The Rough Guide to the Titanic London Rough Guides Ltd 2012 ISBN 978 1 4053 8699 9 Welshman John Titanic The Last Night of a Small Tow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ISBN 978 0 1916 1173 5 新聞Riot In Theatre Over Picture Of Sinking Titanic New York Evening World 26 April 1912 Hughes Zondra What Happened to the Only Black Family on the Titanic Ebony June 2000 148 154 Simon John It Sinks New York magazine 5 May 1997 83 84 James Cameron denies Titanic 3D release is cashing in on tragedy The Daily Telegraph 28 March 2012 2018 07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6 29 Semigran Ali Titanic in 3 D to set sail two days earlier 8 February 2012 6 April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11 09 外部連結 编辑Titanic titl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the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鐵達尼號流行文化 amp oldid 74962501,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