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跨文化心理學

跨文化心理学是对人类行为心理途径过程的科学研究,包括在不同文化条件下的变异性和不变异性。[1]通过扩大研究方法来识别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作用上的差异,从而延伸和发展心理学范畴。[2]由于心理学是在北美和欧洲起源的,一些心理学家开始担心被接受为普遍性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并不像原先假设的那样不变,特别是因为在其他文化中复制显着实验的许多尝试都取得了不同的成功。[3]由于存在诸如影响、认知、自我概念以及精神病理学,焦虑和抑郁等问题的理论在“出口”到其他文化背景时是否缺乏外部消化,因此会存在某种问题。

跨文化心理学旨在考虑文化差异的情况下来重新审视它们,以解释文化差异对认知行为的影响。[4]尽管一些批评者指出了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缺陷,并声称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的严重缺陷妨碍而不是帮助科学探索心理学中的普遍原理,但跨文化心理学家更多地研究都偏向于差异如何产生或变化,而不是在两者之间寻找共性。[2][3]

尽管跨文化心理学在二战之前只是一个较小的心理学分支,但它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飞速增长。 1971年,跨学科跨文化研究协会(SCCR)成立,并于1972年成立了跨国文化心理学协会(IACCP)。[5]自那时起,随着文化多样性之中许多心理现象研究的日益普及,这一心理学分支持续扩大。

研究領域與例子

人際關係

愛情

一般來說在不同文化中,有以下外觀都會比較吸引:

  • 清楚的膚色(Clear complexation)[6]
  • 對稱的面貌
  • 普通的特徵英语Averageness

朋友敵人

關係的流動性(Relational mobility)[7]若果較高的可以自由開始(或終結)一段關係;相反較低的人會保持現有的關係、朋友圈較為穩定,也比較對社交排斥更敏感。當比較美國及香港,發現香港人感覺自己在關係上流動性低,引伸到他們在友誼上比較緊慎[8]。另一研究[9]則指出是流動性低,敵人都在自己的社交網絡時候,人會記得更清楚敵人的資料(但朋友或親人卻不會),也會選擇更接近敵人。

朋友的朋友的信任程度也有研究。正常來說,美國人和日本人都會相信自己人。不過不同的是,若果陌生人是自己人所識的,日本人會偏向信任他們。[10]他們覺得這是一種連帶關係,人際網絡的連結。

婚姻

印度包辦婚姻非常普遍。與正常人認知不同,研究發現雖然他們一開始對大家沒有任何的愛,大多都變得美滿幸福[11]。另一研究則比較日本及加拿大情侣對自己及別人的關係的評價[12],不論文化,他們都覺得自己的關係都好過別人的。不過統計學來說,加拿大人比日本的人在關係上評價比較誇張(更理想化)。

群體動力

個人主義集體主義

個人主義越高的社會就更易出現社會惰化,相反集體主義越高的社會就更易出現更同心協力(Social striving)[13]阿希從眾實驗中,個人主義越高的人就有較低從眾行為[14]

社會承擔

另外,不論文化,大多數社會都會罰搭便車的人[15]。但也有一些文化會調轉排斥一些付出較多的人(super cooperator)[15]

思考方式

亞州人普遍思考以全面性(Holistic),而美國人比較用分解性思考方式看待事物[16]

事物感知

環境依賴英语Field dependence角度來看除了主體(focal object)外,亞洲人比美國人能留意到背景,但也容易受背景影響。從眼動追蹤證據也揭示中國人比美國人會留意多些背景[17]。在嵌圖測驗英语Rod and frame test中,知覺的場地獨立英语Field dependence較高的人因為易忽略背景對感知的影響,從而較容易估對圖中的直桿的角度。從腦電波來看不同文他的人如何探測目標變化,用事件相關電位[18],日本人與美國人都呈現到一個主要偵測不同的腦訊號N400英语N400,但日本人有較大N4反應卻有較差表現。從磁力共振來看,若只顯示目標物而隱藏背景,西方的人的腦袋會有較反應[19]。隨了視覺感知外,文化也會令到人們對聲音的理解也有不同。好像亞州人比起北美的人,會了解更多說話的聲調來判斷有否字詞間有否有弦外之音。[20]

歸因理論

比較美國人,日本人會考慮更多間接的影響[21]。日本人會有更多漣漪效應,他們會覺得一個問題會一路影響到一年後的事情。相反,美國人只覺得例如失業只會影響當刻的問題。問題分類上,東亞的人會重視更多問題之間關係,而西方人則留意事物的本質[22]。在一個虛構的謀殺案測驗中,南韓人會比美國人考慮更多各證明間的關係,但美國人相反則捨棄更多資訊,認為一些碎事根本與凶案發生過程無關。甚至,在遊戲中,香港人與白人在資源運用策略也有不同,白人會較集中資源在同一位置[23]

辯證法

小明與小芳是在大學相識,並成為情侣。你覺得他們畢業的時條有多大機會分手?

中國人比起美國人,會預期更多改變[24](中國人會偏向認為他們小明小芳關係完結),較少事情會一成不變。而且,也會對矛盾心理的事情更會包容[25](如吸煙會傷害健康但也可以減肥)。而到亞州人也會文化差異,在自尊心性格等測驗[26]有較大機會有不一致的結果。

道德

道德基礎理論英语Moral foundations theory

柯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不同,道德基礎理論英语Moral foundations theory引入了文化差異來了解人類如何受文化影響道德判斷。不同文化都有相似的道德觀,但個別文化對同事物也有不同。

公平原則

受文化影響,不同地方對資源分配也有所不同。除了平均分配(equality)原則,印度人會比較分給較需要的人(need),但美國人則重視誰付出更多就可以得到更多(equity)[27]

疾病與健康

不同文化會只有該文化獨有的心理疾病,好像美國女性會更易有進食障礙、日本常見的隱蔽人士(日:ひきこもり 或 hikkomori),以及東南亞地區有的縮陽症。所有文化都有抑鬱,但文化上,亞州人會較美國人軀體化英语Somatization,即誇張對某一病痛的感覺。另外,自殺精神分裂都不分文化皆存在。

多文化接觸

除了文化單對單比較,有些心理學家也研究一些同時有多種文化共存的人,如移民

微觀角度

除了一群人的比較,跨文化心理学也開始探討文化中每個人的不同,例去去解答為何有一些人不像其自身文化這樣思考?有理論嘗試解釋,雖然不同文化都有對其社會內的每一員有文化上的要求,但每個要求都有不同方法或手段可供人們自行去選擇[28]通衢/條條大路通羅馬)。換言之,不論文化都有共識去做一些文化行為,但如何去實行是基於個人選擇

參考來源

  1. ^ Engelsmann, Frank. Abstracts & Reviews : Cross-Cultural Topics in Psychology by Leonore Loeb Adler & Uwe P. Gielen (Eds.). 1994. Westport, CT: Praeger. Soft-cover: $19.95 US, ISBN 0-275-95062-X, x+253 pages. Transcultural Psychiatric Research Review. 1995-06, 32 (2): 193–197. ISSN 0041-1108. doi:10.1177/136346159503200209. 
  2. ^ 2.0 2.1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and applications. Choice Reviews Online. 2016-06-21, 53 (11): 53–4849–53–4849. ISSN 0009-4978. doi:10.5860/choice.196861. 
  3. ^ 3.0 3.1 Communicating and Relating with Others. Understanding Social Psychology Across Cultures: Living and Working in a Changing World. 1 Oliver's Yard,  55 City Road,  London    EC1Y 1SP  United Kingdom: SAGE Publications Ltd. : 150–171. ISBN 9781412903660. 
  4. ^ Van De Vijver, Fons J. R.; Leung, Kwok. Equivalence and Bias: A Review of Concepts, Models, and Data Analytic Procedures. Cross-Cultural 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7–45. ISBN 9780511779381. 
  5. ^ 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Culture?. Understanding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Eastern and Western Perspectives. 1 Oliver's Yard,  55 City Road,  London    EC1Y 1SP  United Kingdom: SAGE Publications Ltd. : 19–36. ISBN 9780761971542. 
  6. ^ Cook, Mark; McHenry, Robert. Sexual Attraction. Elsevier . 2016-06-03 [2019-03-19]. ISBN 978148318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8) (英语).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7. ^ Lou, Nigel Mantou; Li, Liman Man Wai.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mindsets and rejection sensitivity across cultures: The role of relational mobili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7-04, 108: 200–206. ISSN 0191-8869. doi:10.1016/j.paid.2016.12.004. 
  8. ^ Günsoy, Ceren; Cross, Susan E.; Uskul, Ayse K.; Adams, Glenn; Gercek-Swing, Berna. Avoid or Fight Back?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esponses to Conflict and the Role of Collectivism, Honor, and Enemy Perception.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15-07-02, 46 (8): 1081–1102. ISSN 0022-0221. doi:10.1177/0022022115594252. 
  9. ^ Li, Liman Man Wai; Masuda, Takahiko; Lee, Hajin. Low relational mobility leads to greater motivation to understand enemies but not friends and acquaintance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17-08-31, 57 (1): 43–60. ISSN 0144-6665. doi:10.1111/bjso.12216. 
  10. ^ Yuki, Masaki; Maddux, William W.; Brewer, Marilynn B.; Takemura, Kosuke.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elationship- and Group-Based Trus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5-01, 31 (1): 48–62. ISSN 0146-1672. doi:10.1177/0146167204271305. 
  11. ^ MAN, Pui Kwan. Negotiation in cross-cultural marriages : an exploratory qualitative study among middle class professionals in Hong Kong. Fong Sum Wood Library. 
  12. ^ Endo, Yumi; Heine, Steven J.; Lehman, Darrin R. Culture and Positive Illusion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How My Relationships Are Better than Your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0-12, 26 (12): 1571–1586. ISSN 0146-1672. doi:10.1177/01461672002612011. 
  13. ^ Erez, Miriam; Earley, P. Christopher. Culture, Self-Identity, and W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dx.doi.org/10.1093/acprof:oso/9780195075809.001.0001. 1993-11-18. ISBN 9780195075809.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14. ^ Bond, Rod; Smith, Peter B. Culture and conformity: A meta-analysis of studies using Asch's (1952b, 1956) line judgment task..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6, 119 (1): 111–137. ISSN 0033-2909. doi:10.1037/0033-2909.119.1.111. 
  15. ^ 15.0 15.1 Herrmann, B.; Thoni, C.; Gachter, S. Antisocial Punishment Across Societies. Science. 2008-03-07, 319 (5868): 1362–1367 [2019-03-19]. ISSN 0036-8075. doi:10.1126/science.1153808. (原始内容于2008-11-18). 
  16. ^ . ResearchGate. [2019-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30) (英语). 
  17. ^ Chua, Hannah Faye; Boland, Julie E.; Nisbett, Richard E. Cultural variation in eye movements during scene percep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5-08-30, 102 (35): 12629–12633 [2019-03-19]. ISSN 0027-8424. PMC 1194960 . PMID 16116075. doi:10.1073/pnas.0506162102. (原始内容于2019-10-18). 
  18. ^ Masuda, Takahiko; Russell, Matthew J.; Chen, Yvonne Y.; Hioki, Koichi; Caplan, Jeremy B. .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014, 5 (1): 17–25 [2019-03-19]. ISSN 1758-8936. PMID 24168198. doi:10.1080/17588928.2013.831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9). 
  19. ^ Gutchess, Angela H.; Welsh, Robert C.; Boduroglu, Aysecan; Park, Denise C.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neural 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object processing. Cognitive, Affective &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2006-6, 6 (2): 102–109 [2019-03-19]. ISSN 1530-7026. PMID 17007231. (原始内容于2014-07-14). 
  20. ^ Ishii, Keiko; Reyes, Jose Alberto; Kitayama, Shinobu. Spontaneous attention to word content versus emotional tone: differences among three culture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3-1, 14 (1): 39–46. ISSN 0956-7976. PMID 12564752. doi:10.1111/1467-9280.01416. 
  21. ^ Maddux, William W.; Yuki, Masaki. .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6-5, 32 (5): 669–683 [2019-03-19]. ISSN 0146-1672. PMID 16702159. doi:10.1177/014616720528384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9). 
  22. ^ Norenzayan, Ara; Smith, Edward E.; Kim, Beom Jun; Nisbett, Richard E. Cultural preferences for formal versus intuitive reasoning. Cognitive Science. 2002-09, 26 (5): 653–684. ISSN 0364-0213. doi:10.1207/s15516709cog2605_4. 
  23. ^ SAGE Journals: Your gateway to world-class journal research. SAGE Journals. [2019-03-19] (英语). 
  24. ^ Steward, Julian. Prediction and Planning in Culture Change. Human Organization. 1959-03, 18 (1): 5–7. ISSN 0018-7259. doi:10.17730/humo.18.1.l43658071k507142. 
  25. ^ Peng, Kaiping; Nisbett, Richard E. Culture, dialectics, and reasoning about contradi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9, 54 (9): 741–754. ISSN 0003-066X. doi:10.1037//0003-066x.54.9.741. 
  26. ^ (PD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styles:The role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4(4), 932-942. ResearchGate. [2019-03-19] (英语). 
  27. ^ Berman, John J.; Murphy-Berman, Virginia; Singh, Purnima. Cross-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of Fairnes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985-03, 16 (1): 55–67. ISSN 0022-0221. doi:10.1177/0022002185016001005. 
  28. ^ Park, Jiyoung; Uchida, Yukiko; Kitayama, Shinobu. Cultural variation in implicit independence: An extension of Kitayama et al.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5-02-25, 51 (4): 269–278. ISSN 0020-7594. doi:10.1002/ijop.12157. 

跨文化心理學, 心理学主题, 跨文化心理学是对人类行为和心理途径过程的科学研究, 包括在不同文化条件下的变异性和不变异性, 通过扩大研究方法来识别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行为, 语言和心理作用上的差异, 从而延伸和发展心理学范畴, 由于心理学是在北美和欧洲起源的, 一些心理学家开始担心被接受为普遍性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并不像原先假设的那样不变, 特别是因为在其他文化中复制显着实验的许多尝试都取得了不同的成功, 由于存在诸如影响, 认知, 自我概念以及精神病理学, 焦虑和抑郁等问题的理论在, 出口, . 心理学主题 跨文化心理学是对人类行为和心理途径过程的科学研究 包括在不同文化条件下的变异性和不变异性 1 通过扩大研究方法来识别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行为 语言和心理作用上的差异 从而延伸和发展心理学范畴 2 由于心理学是在北美和欧洲起源的 一些心理学家开始担心被接受为普遍性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并不像原先假设的那样不变 特别是因为在其他文化中复制显着实验的许多尝试都取得了不同的成功 3 由于存在诸如影响 认知 自我概念以及精神病理学 焦虑和抑郁等问题的理论在 出口 到其他文化背景时是否缺乏外部消化 因此会存在某种问题 跨文化心理学旨在考虑文化差异的情况下来重新审视它们 以解释文化差异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4 尽管一些批评者指出了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缺陷 并声称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的严重缺陷妨碍而不是帮助科学探索心理学中的普遍原理 但跨文化心理学家更多地研究都偏向于差异如何产生或变化 而不是在两者之间寻找共性 2 3 尽管跨文化心理学在二战之前只是一个较小的心理学分支 但它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飞速增长 1971年 跨学科跨文化研究协会 SCCR 成立 并于1972年成立了跨国文化心理学协会 IACCP 5 自那时起 随着文化多样性之中许多心理现象研究的日益普及 这一心理学分支持续扩大 目录 1 研究領域與例子 1 1 人際關係 1 1 1 愛情 1 1 2 朋友與敵人 1 2 婚姻 1 3 群體動力 1 3 1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 1 3 2 社會承擔 1 4 思考方式 1 4 1 事物感知 1 4 2 歸因理論 1 4 3 辯證法 1 5 道德 1 5 1 道德基礎理論 英语 Moral foundations theory 1 5 2 公平原則 1 6 疾病與健康 1 7 多文化接觸 1 8 微觀角度 2 參考來源研究領域與例子 编辑人際關係 编辑 愛情 编辑 一般來說在不同文化中 有以下外觀都會比較吸引 清楚的膚色 Clear complexation 6 對稱的面貌 普通的特徵 英语 Averageness 朋友與敵人 编辑 關係的流動性 Relational mobility 7 若果較高的可以自由開始 或終結 一段關係 相反較低的人會保持現有的關係 朋友圈較為穩定 也比較對社交排斥更敏感 當比較美國及香港 發現香港人感覺自己在關係上流動性低 引伸到他們在友誼上比較緊慎 8 另一研究 9 則指出是流動性低 敵人都在自己的社交網絡時候 人會記得更清楚敵人的資料 但朋友或親人卻不會 也會選擇更接近敵人 朋友的朋友的信任程度也有研究 正常來說 美國人和日本人都會相信自己人 不過不同的是 若果陌生人是自己人所識的 日本人會偏向信任他們 10 他們覺得這是一種連帶關係 人際網絡的連結 婚姻 编辑 在印度包辦婚姻非常普遍 與正常人認知不同 研究發現雖然他們一開始對大家沒有任何的愛 大多都變得美滿幸福 11 另一研究則比較日本及加拿大情侣對自己及別人的關係的評價 12 不論文化 他們都覺得自己的關係都好過別人的 不過統計學來說 加拿大人比日本的人在關係上評價比較誇張 更理想化 群體動力 编辑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 编辑 個人主義越高的社會就更易出現社會惰化 相反集體主義越高的社會就更易出現更同心協力 Social striving 13 而阿希從眾實驗中 個人主義越高的人就有較低從眾行為 14 社會承擔 编辑 主条目 搭便车问题另外 不論文化 大多數社會都會罰搭便車的人 15 但也有一些文化會調轉排斥一些付出較多的人 super cooperator 15 思考方式 编辑 亞州人普遍思考以全面性 Holistic 而美國人比較用分解性思考方式看待事物 16 事物感知 编辑 以環境依賴 英语 Field dependence 角度來看除了主體 focal object 外 亞洲人比美國人能留意到背景 但也容易受背景影響 從眼動追蹤證據也揭示中國人比美國人會留意多些背景 17 在嵌圖測驗 英语 Rod and frame test 中 知覺的場地獨立 英语 Field dependence 較高的人因為易忽略背景對感知的影響 從而較容易估對圖中的直桿的角度 從腦電波來看不同文他的人如何探測目標變化 用事件相關電位 18 日本人與美國人都呈現到一個主要偵測不同的腦訊號N400 英语 N400 但日本人有較大N4反應卻有較差表現 從磁力共振來看 若只顯示目標物而隱藏背景 西方的人的腦袋會有較反應 19 隨了視覺感知外 文化也會令到人們對聲音的理解也有不同 好像亞州人比起北美的人 會了解更多說話的聲調來判斷有否字詞間有否有弦外之音 20 歸因理論 编辑 比較美國人 日本人會考慮更多間接的影響 21 日本人會有更多漣漪效應 他們會覺得一個問題會一路影響到一年後的事情 相反 美國人只覺得例如失業只會影響當刻的問題 問題分類上 東亞的人會重視更多問題之間關係 而西方人則留意事物的本質 22 在一個虛構的謀殺案測驗中 南韓人會比美國人考慮更多各證明間的關係 但美國人相反則捨棄更多資訊 認為一些碎事根本與凶案發生過程無關 甚至 在遊戲中 香港人與白人在資源運用策略也有不同 白人會較集中資源在同一位置 23 辯證法 编辑 小明與小芳是在大學相識 並成為情侣 你覺得他們畢業的時條有多大機會分手 中國人比起美國人 會預期更多改變 24 中國人會偏向認為他們小明小芳關係完結 較少事情會一成不變 而且 也會對矛盾心理的事情更會包容 25 如吸煙會傷害健康但也可以減肥 而到亞州人也會文化差異 在自尊心 性格等測驗 26 有較大機會有不一致的結果 道德 编辑 道德基礎理論 英语 Moral foundations theory 编辑 與柯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不同 道德基礎理論 英语 Moral foundations theory 引入了文化差異來了解人類如何受文化影響道德判斷 不同文化都有相似的道德觀 但個別文化對同事物也有不同 公平原則 编辑 受文化影響 不同地方對資源分配也有所不同 除了平均分配 equality 原則 印度人會比較分給較需要的人 need 但美國人則重視誰付出更多就可以得到更多 equity 27 疾病與健康 编辑 不同文化會只有該文化獨有的心理疾病 好像美國女性會更易有進食障礙 日本常見的隱蔽人士 日 ひきこもり 或 hikkomori 以及東南亞地區有的縮陽症 所有文化都有抑鬱 但文化上 亞州人會較美國人軀體化 英语 Somatization 即誇張對某一病痛的感覺 另外 自殺及精神分裂都不分文化皆存在 多文化接觸 编辑 除了文化單對單比較 有些心理學家也研究一些同時有多種文化共存的人 如移民 文化變更 英语 Cultural frame switching 涵化 Acculturation 與文化衝擊 及反文化衝擊 即對自己的文他不適應 微觀角度 编辑 除了一群人的比較 跨文化心理学也開始探討文化中每個人的不同 例去去解答為何有一些人不像其自身文化這樣思考 有理論嘗試解釋 雖然不同文化都有對其社會內的每一員有文化上的要求 但每個要求都有不同方法或手段可供人們自行去選擇 28 通衢 條條大路通羅馬 換言之 不論文化都有共識去做一些文化行為 但如何去實行是基於個人選擇 參考來源 编辑 Engelsmann Frank Abstracts amp Reviews Cross Cultural Topics in Psychology by Leonore Loeb Adler amp Uwe P Gielen Eds 1994 Westport CT Praeger Soft cover 19 95 US ISBN 0 275 95062 X x 253 pages Transcultural Psychiatric Research Review 1995 06 32 2 193 197 ISSN 0041 1108 doi 10 1177 136346159503200209 2 0 2 1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cross cultural perspectives and applications Choice Reviews Online 2016 06 21 53 11 53 4849 53 4849 ISSN 0009 4978 doi 10 5860 choice 196861 3 0 3 1 Communicating and Relating with Others Understanding Social Psychology Across Cultures Living and Working in a Changing World 1 Oliver s Yard 55 City Road London EC1Y 1SP United Kingdom SAGE Publications Ltd 150 171 ISBN 9781412903660 Van De Vijver Fons J R Leung Kwok Equivalence and Bias A Review of Concepts Models and Data Analytic Procedures Cross Cultural 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7 45 ISBN 9780511779381 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Culture Understanding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 Eastern and Western Perspectives 1 Oliver s Yard 55 City Road London EC1Y 1SP United Kingdom SAGE Publications Ltd 19 36 ISBN 9780761971542 Cook Mark McHenry Robert Sexual Attraction Elsevier https web archive org web 20191128132102 https books google com hk books id b95DAAAQBAJ amp pg PA42 amp lpg PA42 amp dq clear complexions attraction amp source bl amp ots KsW1hWsEop amp sig ACfU3U03P4xxtotGGBqK0zRdxotza9IGVg amp hl en amp sa X amp ved 2ahUKEwjGvaHaj43hAhXT7WEKHa45DOUQ6AEwBnoECAcQAQ v onepage amp q clear 20complexions 20attraction amp f false 2016 06 03 2019 03 19 ISBN 978148318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1 28 英语 缺少或 title 为空 帮助 Lou Nigel Mantou Li Liman Man Wai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mindsets and rejection sensitivity across cultures The role of relational mobili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7 04 108 200 206 ISSN 0191 8869 doi 10 1016 j paid 2016 12 004 Gunsoy Ceren Cross Susan E Uskul Ayse K Adams Glenn Gercek Swing Berna Avoid or Fight Back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esponses to Conflict and the Role of Collectivism Honor and Enemy Perception 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 2015 07 02 46 8 1081 1102 ISSN 0022 0221 doi 10 1177 0022022115594252 Li Liman Man Wai Masuda Takahiko Lee Hajin Low relational mobility leads to greater motivation to understand enemies but not friends and acquaintance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17 08 31 57 1 43 60 ISSN 0144 6665 doi 10 1111 bjso 12216 Yuki Masaki Maddux William W Brewer Marilynn B Takemura Kosuke Cros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elationship and Group Based Trus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5 01 31 1 48 62 ISSN 0146 1672 doi 10 1177 0146167204271305 MAN Pui Kwan Negotiation in cross cultural marriages an exploratory qualitative study among middle class professionals in Hong Kong Fong Sum Wood Library Endo Yumi Heine Steven J Lehman Darrin R Culture and Positive Illusion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How My Relationships Are Better than Your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0 12 26 12 1571 1586 ISSN 0146 1672 doi 10 1177 01461672002612011 Erez Miriam Earley P Christopher Culture Self Identity and W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 dx doi org 10 1093 acprof oso 9780195075809 001 0001 1993 11 18 ISBN 9780195075809 缺少或 title 为空 帮助 Bond Rod Smith Peter B Culture and conformity A meta analysis of studies using Asch s 1952b 1956 line judgment task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6 119 1 111 137 ISSN 0033 2909 doi 10 1037 0033 2909 119 1 111 15 0 15 1 Herrmann B Thoni C Gachter S Antisocial Punishment Across Societies Science 2008 03 07 319 5868 1362 1367 2019 03 19 ISSN 0036 8075 doi 10 1126 science 1153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11 18 Examining wholistic analytic style using preferences in early information processing Request PDF ResearchGate 2019 03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1 30 英语 Chua Hannah Faye Boland Julie E Nisbett Richard E Cultural variation in eye movements during scene percep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5 08 30 102 35 12629 12633 2019 03 19 ISSN 0027 8424 PMC 1194960 PMID 16116075 doi 10 1073 pnas 0506162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0 18 引文格式1维护 PMC格式 link Masuda Takahiko Russell Matthew J Chen Yvonne Y Hioki Koichi Caplan Jeremy B N400 incongruity effect in an episodic memory task reveals different strategies for handling irrelevant contextual information for Japanese than European Canadians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014 5 1 17 25 2019 03 19 ISSN 1758 8936 PMID 24168198 doi 10 1080 17588928 2013 831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1 29 Gutchess Angela H Welsh Robert C Boduroglu Aysecan Park Denise C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neural 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object processing Cognitive Affective amp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2006 6 6 2 102 109 2019 03 19 ISSN 1530 7026 PMID 17007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7 14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Ishii Keiko Reyes Jose Alberto Kitayama Shinobu Spontaneous attention to word content versus emotional tone differences among three culture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3 1 14 1 39 46 ISSN 0956 7976 PMID 12564752 doi 10 1111 1467 9280 01416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Maddux William W Yuki Masaki The ripple effect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of the consequences of events Personality amp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6 5 32 5 669 683 2019 03 19 ISSN 0146 1672 PMID 16702159 doi 10 1177 014616720528384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1 29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Norenzayan Ara Smith Edward E Kim Beom Jun Nisbett Richard E Cultural preferences for formal versus intuitive reasoning Cognitive Science 2002 09 26 5 653 684 ISSN 0364 0213 doi 10 1207 s15516709cog2605 4 SAGE Journals Your gateway to world class journal research SAGE Journals 2019 03 19 英语 Steward Julian Prediction and Planning in Culture Change Human Organization 1959 03 18 1 5 7 ISSN 0018 7259 doi 10 17730 humo 18 1 l43658071k507142 Peng Kaiping Nisbett Richard E Culture dialectics and reasoning about contradi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9 54 9 741 754 ISSN 0003 066X doi 10 1037 0003 066x 54 9 741 PD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styles The role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4 4 932 942 ResearchGate 2019 03 19 英语 Berman John J Murphy Berman Virginia Singh Purnima Cross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of Fairness 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 1985 03 16 1 55 67 ISSN 0022 0221 doi 10 1177 0022002185016001005 Park Jiyoung Uchida Yukiko Kitayama Shinobu Cultural variation in implicit independence An extension of Kitayama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5 02 25 51 4 269 278 ISSN 0020 7594 doi 10 1002 ijop 12157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跨文化心理學 amp oldid 7371395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