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寶石石斑魚

寶石石斑魚学名Epinephelus areolatus),又稱巨點石斑魚,俗名為流氓格仔、糯米格,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個

寶石石斑魚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辐鳍鱼綱 Actinopteri
目: 鲈形目 Perciformes
科: 鮨科 Serranidae
属: 石斑魚屬 Epinephelus
种: 寶石石斑魚 E. areolatus
二名法
Epinephelus areolatus
Forsskål, 1775[1]
異名
  • Epinephelus angularis
    Valenciennes, 1828
  • Serranus celebicus
    Bleeker, 1851
  • Epinephelus craspedurus
    Jordan & Richardson, 1910
  • Serranus angularis
    Valenciennes, 1828
  • Serranus glaucus
    Day, 1871
  • Perca areolata
    Forsskål, 1775
  • Bodianus melanurus
    Geoffroy Saint-Hilaire, 1817
  • Serranus waandersii
    Bleeker, 1859
  • Epinephelus waandersii
    Bleeker, 1859

分布

本魚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紅海日本台灣澳洲北部、斐濟阿拉弗拉海等海域。

深度

水深3至50公尺。

特徵

本魚體長橢圓形;頭中大,頭背部斜直;眶間區窄,中央微突。眼較小,短於吻長。口大;上下頜前端各有2小圓錐狀齒;上頜外列齒較大,內列齒絨毛狀;下頜齒2列,排列疏鬆;腭骨和鋤骨均具齒。奇鰭在黑邊外再鑲白邊;體側的斑點大於瞳孔,背鰭具硬棘6枚,軟條15至17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8枚;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截形。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49至53枚;縱列鱗數97至116枚。幼魚時之體色則有所不同,幼魚在其頭部,體側及各部位鰭膜上均密布黃色褐色斑點,成長之後斑點會變大。體長可達35公分。

生態

幼魚期棲息在較淺之礁區水域,長大後在較深水域包括礁石區、礁砂區、海藻區或淺大陸棚區,以小魚及甲殼類為食。

經濟利用

為經濟性的食用魚,是和紅燒、煮皆適宜。

参考文献

  1.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扩展阅读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信息:宝石石斑鱼

寶石石斑魚, 学名, epinephelus, areolatus, 又稱巨點石斑魚, 俗名為流氓格仔, 糯米格, 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個種, 保护状况无危, iucn, 科学分类界, 动物界, animalia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纲, 辐鳍鱼綱, actinopteri目, 鲈形目, perciformes科, 鮨科, serranidae属, 石斑魚屬, epinephelus种, areolatus二名法epinephelus, areolatusforsskål, 1775, . 寶石石斑魚 学名 Epinephelus areolatus 又稱巨點石斑魚 俗名為流氓格仔 糯米格 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個種 寶石石斑魚保护状况无危 IUCN 3 1 科学分类界 动物界 Animalia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纲 辐鳍鱼綱 Actinopteri目 鲈形目 Perciformes科 鮨科 Serranidae属 石斑魚屬 Epinephelus种 寶石石斑魚 E areolatus二名法Epinephelus areolatusForsskal 1775 1 異名Epinephelus angularisValenciennes 1828 Serranus celebicusBleeker 1851 Epinephelus craspedurusJordan amp Richardson 1910 Serranus angularisValenciennes 1828 Serranus glaucusDay 1871 Perca areolataForsskal 1775 Bodianus melanurusGeoffroy Saint Hilaire 1817 Serranus waandersiiBleeker 1859 Epinephelus waandersiiBleeker 1859 目录 1 分布 2 深度 3 特徵 4 生態 5 經濟利用 6 参考文献 7 扩展阅读分布 编辑本魚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 包括紅海 日本 台灣 澳洲北部 斐濟 阿拉弗拉海等海域 深度 编辑水深3至50公尺 特徵 编辑本魚體長橢圓形 頭中大 頭背部斜直 眶間區窄 中央微突 眼較小 短於吻長 口大 上下頜前端各有2小圓錐狀齒 上頜外列齒較大 內列齒絨毛狀 下頜齒2列 排列疏鬆 腭骨和鋤骨均具齒 奇鰭在黑邊外再鑲白邊 體側的斑點大於瞳孔 背鰭具硬棘6枚 軟條15至17枚 臀鰭硬棘3枚 軟條8枚 腹鰭腹位 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 胸鰭圓形 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 且長於腹鰭 但短於後眼眶長 尾鰭截形 體被細小櫛鱗 側線鱗孔數49至53枚 縱列鱗數97至116枚 幼魚時之體色則有所不同 幼魚在其頭部 體側及各部位鰭膜上均密布黃色或褐色斑點 成長之後斑點會變大 體長可達35公分 生態 编辑幼魚期棲息在較淺之礁區水域 長大後在較深水域包括礁石區 礁砂區 海藻區或淺大陸棚區 以小魚及甲殼類為食 經濟利用 编辑為經濟性的食用魚 是和紅燒 煮湯皆適宜 参考文献 编辑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宝石石斑鱼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 04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5 台灣魚類資料庫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扩展阅读 编辑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信息 宝石石斑鱼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寶石石斑魚 amp oldid 67611299,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