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简称格致,意為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良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1]

“格物致知”思想不是新鲜事,早在孔子时期就已产生

“格物致知”最早出自於《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易传·说卦传》也認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其後到宋代理學家們如二程朱熹等人,進一步闡發這個意理,視“格物致知”為求學做人的重要功夫。程颐讲:“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朱熹讲“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然而,宋明儒学另一分支陸王心學对“致知”提出不同看法,宋代陆九渊曾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方法过于“支离破碎”。明朝王阳明在《大学问》写道:“『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扩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明代羅欽順認為,“格物”就是人們對於外界事物的認識,是以“學問為主,而思辨輔之”。“致知”,就是人們進行思辨的理性活動,以“思辨為主,而學問輔之”。如果沒有格物,不接觸外界事物,就會使認識陷入空想,沒有致知,就會被各種事物的現象所迷惑,因而兩者必須相濟。

根据鲁迅在《呐喊》的自序中的记载,在清末的洋务学堂中,把物理化学等学科称为“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简称。

新儒学代表人物唐君毅则认为,朱子格物致知的重點在於從具體特殊的情境中找出因應之善道。此說有其值得闡述之義蘊,同時足以顯出朱子實事求是、漸習漸明的工夫理論之特色。[2]

格物致知的观察要素

古典主义者认为科学始于观察,而“格物致知”则意蕴了观察事物的要求。胡适在翻译“格物”时使用的动词“investigate”也直接体现他对格物致知包含观察要素的认识。朱熹在科学观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通过观察发现高山石中的螺蚌壳而成为了古代中国辨认化石的第一人。此外,朱熹还对风、云、雨、露、霜、雷、、雹、潮汐、佛光等自然现象进行了广泛观察。这与其格物致知的“即凡天下之物”“逐物格将去”等要求是一致的。所以,格物致知也蕴含着科学逻辑的观察要素,为中国古代科学发现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3]

关于格物致知思想的争议

自从宋代儒士将《大学》从《礼记》独立出来后,“格物致知”的真正意蕴也逐渐成为颇具争议的议题。当今社会主流的“格物致知”的解释是依托于南宋朱熹的观点之上,主张“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感知道理。争议主要在于对“致知”的解释。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智慧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在大多数情况下专指知识。这种区别可能是受唯物论盛行的影响,在思维演化中形成的。[4]

延伸阅读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致知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链接

  1. ^ 陈定学:究竟什么是“格物致知”?_爱思想. m.aisixiang.com. [2022-04-15]. 
  2. ^ 黃瑩暖. . 2010-12-?? [2022-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5). 
  3. ^ 郑天祥,王克喜. “格物致知”的科学逻辑意蕴 (PDF).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2021-01-05 [2022-04-30]. 
  4. ^ 「格物致知」的詮釋歷史與爭議問題. 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鵝湖月刊社. [2022-04-30] (中文(臺灣)). 

格物致知,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11月11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简称格致, 意為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或良知, 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 解释为, 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思想不是新鲜事, 早在孔子时期就已产生, 最早出自於, 礼记, 大学, 古之欲明明.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11月11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格物致知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格物致知 简称格致 意為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或良知 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 解释为 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1 格物致知 思想不是新鲜事 早在孔子时期就已产生 格物致知 最早出自於 礼记 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易传 说卦传 也認為 穷理尽性 以至于命 其後到宋代 理學家們如二程 朱熹等人 進一步闡發這個意理 視 格物致知 為求學做人的重要功夫 程颐讲 今日格一物 明日格一件 积习既多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朱熹讲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 言欲致吾之知 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 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惟于理有未穷 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 大学 始教 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 以求至乎其极 然而 宋明儒学另一分支陸王心學对 致知 提出不同看法 宋代陆九渊曾认为朱熹的 格物致知 的方法过于 支离破碎 明朝王阳明在 大学问 写道 致知 云者 非若后儒所谓充扩其知识之谓也 致吾心之良知焉耳 良知者 孟子所谓 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 者也 是非之心 不待虑而知 不待学而能 是故谓之良知 明代羅欽順認為 格物 就是人們對於外界事物的認識 是以 學問為主 而思辨輔之 致知 就是人們進行思辨的理性活動 以 思辨為主 而學問輔之 如果沒有格物 不接觸外界事物 就會使認識陷入空想 沒有致知 就會被各種事物的現象所迷惑 因而兩者必須相濟 根据鲁迅在 呐喊 的自序中的记载 在清末的洋务学堂中 把物理 化学等学科称为 格致 即格物致知的简称 新儒学代表人物唐君毅则认为 朱子格物致知的重點在於從具體特殊的情境中找出因應之善道 此說有其值得闡述之義蘊 同時足以顯出朱子實事求是 漸習漸明的工夫理論之特色 2 目录 1 格物致知的观察要素 2 关于格物致知思想的争议 3 延伸阅读 4 外部链接格物致知的观察要素 编辑古典主义者认为科学始于观察 而 格物致知 则意蕴了观察事物的要求 胡适在翻译 格物 时使用的动词 investigate 也直接体现他对格物致知包含观察要素的认识 朱熹在科学观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他通过观察发现高山石中的螺蚌壳而成为了古代中国辨认化石的第一人 此外 朱熹还对风 云 雨 露 霜 雷 虹 雹 潮汐 佛光等自然现象进行了广泛观察 这与其格物致知的 即凡天下之物 逐物格将去 等要求是一致的 所以 格物致知也蕴含着科学逻辑的观察要素 为中国古代科学发现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3 关于格物致知思想的争议 编辑自从宋代儒士将 大学 从 礼记 独立出来后 格物致知 的真正意蕴也逐渐成为颇具争议的议题 当今社会主流的 格物致知 的解释是依托于南宋朱熹的观点之上 主张 格物致知 就是研究事物而感知道理 争议主要在于对 致知 的解释 朱熹所谓的 知 是知性 包含智慧与知识 而现代流行观点的 知 在大多数情况下专指知识 这种区别可能是受唯物论盛行的影响 在思维演化中形成的 4 延伸阅读 编辑 编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學行典 致知部 出自陈梦雷 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链接 编辑朱熹格物致知论 任守愈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格物致知 邱韻如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陈定学 究竟什么是 格物致知 爱思想 m aisixiang com 2022 04 15 黃瑩暖 唐君毅先生論朱子格物致知工夫 2010 12 2022 07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15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郑天祥 王克喜 格物致知 的科学逻辑意蕴 PDF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2021 01 05 2022 04 30 格物致知 的詮釋歷史與爭議問題 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 鵝湖月刊社 2022 04 30 中文 臺灣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格物致知 amp oldid 7395897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