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潘宮籌墓

潘宮籌墓士林芝山岩附近的漳州漳浦潘氏開台始祖潘滿興之孫潘宮籌的墳墓,位於台北士林石角的石角山上,依山而建,位置呈現風水中的「烘爐穴」,上書許多文人雅士的詩文,由其後代組成「潘元記祭祀公業」負責管理。1999年12月31日列入台北市的直轄市定古蹟。2001年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補助70萬台幣[4],由建築師漢寶德主持潘宮籌墓修護計畫[5]

潘宮籌墓
位置 臺灣台北市士林區德行東路378巷底半山腰[註 1]
坐标25°06′36″N 121°32′31″E / 25.110049°N 121.541995°E / 25.110049; 121.541995坐标25°06′36″N 121°32′31″E / 25.110049°N 121.541995°E / 25.110049; 121.541995
建成时间1870年2月8日[1][2]
持有者潘元記祭祀公業[2]
官方名称潘宮籌墓
類型登錄等級:墓葬
登錄種類:直轄市定古蹟[3]
评定时间1999年12月31日[2]
參觀費用免費(開放空間)
潘宮籌墓
潘宮籌墓在台北市的位置
詳細登錄資料
材料砂岩

士林潘家

 
潘宮籌墓解說牌

潘家最早的渡台始祖為潘光義[註 2][6],在雍正、乾隆時期兩次來台開墾,潘光義為閩南漳浦潘氏石橋支系第十四世[7][8][註 3],潘光義渡海來台時居於桃園八塊庄,潘光義之四子潘董生遷居於唭哩岸(今石牌),並開拓今士林石門北投三芝淡水一代[9],為士林潘氏之祖[10],潘董生的長子潘宮籌遷居於芝蘭街並大力結交地方仕紳結交人士[7],如與板橋林家合作造林、樟腦、種茶等事業[10],潘宮籌之子潘永清大力捐資建造義塾推廣學風、七度建修芝山巖惠濟宮與其他建設[10]、調停泉漳械鬥[11]。士林潘家靠捐資、蓋建設、結交仕紳官宦等事蹟步入仕紳階層[7]

潘宮籌生平

潘宮籌,字運謀,號策宸,別號竹壽[1],生於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9月8日,卒於1856年(咸豐六年)1月16日[註 4][1]。潘宮籌為潘董生之長子,妻子是郭淑寶(名瓊娘,1800年—1836年6月)生了二個兒子潘永清與潘景清,另外還有二個女兒,郭淑寶過世後潘宮籌再娶呂順堃(1816年—1909年)生四個兒子潘秉清、潘鼎清、潘盛清、潘成清、潘慶清、潘應清。[1]其孫子潘光楷為士林庄庄長,獲頒紳章。

潘宮籌以教學為職業,並教導其後代,潘永清為其中最有成就者,並建設義塾,士林潘家因此由農轉儒,並得以結交許多文人雅士。[12][13]

軍功議敘九品職銜敕封登仕佐郎[13],碑文記載潘宮籌封贈四次官至通奉大夫[註 5],根據清代官制,當家族有人封贈官爵時可將其封贈官爵加於父母身上,潘宮籌由九品官階封贈至二品官階可以見得子嗣當官者甚。[1]其兒子潘永清、潘景清、潘盛清皆為貢生,潘應清為同治乙亥恩科舉人[13]

墓葬

 
位於潘宮籌墓附近的「潘界」界址碑

潘宮籌卒於1856年,原本埋葬於大屯山麓,當時正處於漳泉械鬥時期,潘宮籌墓遭到泉州人佔領,家族請知府洪毓琛調解,得以歸還棺木[1],潘永清便與泉州人李起疇調停十年的漳泉械鬥,在1862年暫時葬於大道庭山[1],1870年2月8日在林國華的幫助下葬於鴻臚山,有許多與潘家有交流的文人雅士及官員所提詩文[9]

現在的潘宮籌墓建於1870年(同治九年),格局為二曲手式[9],墓碑為花崗岩材質,墓手為花崗石和觀音石砌造[14],曲手由高而低,依次有石印、石筆左右對稱,曲手之間有一對南瓜柱[註 6][14]。墓碑前有石貢桌[1],地上鋪有一般墓園少見的大塊尺磚[14]。在望柱、石筆及曲手上有許多詩文[9][7]。附近有一個「潘界」的界址碑[9],現在由潘家後代組成「潘元記祭祀公業」負責保管維護,[3]

碑文與詩文

碑文[1]

敕封脩職郎累封文林郎
敕授登仕郎敘功巡政廳
誥封奉直大夫通奉大夫

秉清永清
景清鼎清
應清盛清
成清慶清
 柏
 枉
孫光棇等立
  
 棨

國子封考策宸潘先生之墓
同治九年春山人王脩德窆
 
 
墓刻文字上可見楊士芳的題詞

潘宮籌墓於1870年重新下葬時有許多文人雅士提起賀詞,參予的人有:

人物 關係與職位 備註
陳霞林 內閣中書大稻埕紳士 墓刻上稱潘宮籌為「親家大人」[7]
林維源 板橋林家家主 墓刻上自稱「受業門生」[7]
陳蒸 臺灣府通判、漳州人的領袖 寫於同一面墓手上[7]
黎兆棠 臺灣道
楊士芳 宜蘭参事、紳士 墓刻上自稱「受業門生」[7]
楊浚 內閣中書 寫於同一面墓手上[7]
陳香根 同知
黃玉柱 賀縣知縣黃彥鴻之父 寫於同一面墓手上

皆自稱「受業門生」[7]

詹正南 宜蘭紳士
潘霨 巡撫 互稱同譜與同族

寫於同一面墓手上[7]

潘祖蔭 戶部侍郎大理寺卿
潘鼎新 廣西巡撫
潘鼎立 總兵
莊正 林維源的妹婿,大觀義學校長 拜潘宮籌為師

墓刻上描述此墓的風水堪輿[7]

羅曾均 福建省補用知縣 墓刻上描述此墓的遷葬等事[7]

這些墓刻文字均為當時的親友、官宦、仕紳銘刻,潘宮籌的學生亦有望族和仕紳。可見潘家當時的社會關係和地位。[1]

遷葬

根據羅曾均於墓刻上記載[註 7],潘宮籌卒於1856年,原葬於大屯山麓,可能為潘家祖墳的唭哩岸北投行義路一帶[1],潘宮籌的神主牌紀錄是原葬於大道庭山後遷葬於鴻臚山[註 8],墓刻上寫原本葬於大屯山麓暫時安葬,可能是怕械鬥波及先人墓葬而先葬於大屯山麓,安葬而不立碑,如同林平侯墓。[1]因為風水而在六年後的1862年遷葬到大道亭山,也可能是因為漳泉械鬥時遭泉州人佔領[1],潘家請知府洪毓琛調解,得以歸還棺木重新葬於大道亭山[1],1862年時正逢戴潮春事件大道亭山應為暫時安葬才會有後面牽墓的行為[1]

風水

潘家篤信風水,在《我家家史》亦有許多潘家建築與風水有關的描述[8],在墓碑上有「山人王脩德」等字眼,這在台灣墓葬上少數會將堪輿師的名子紀錄在墓碑上。王脩德為江西安府吉水縣人,該地以堪輿師聞名,潘家祖籍福建亦有改葬等風水習俗。[1]

潘宮籌的學生同時也是林維源的妹婿莊正於墓刻文字上記載此墓的風水,潘宮籌墓的穴位為「烘爐穴」[3],鴻臚山可能是該山山勢穴位而命名的,根據神主牌[註 8]的記載與莊正的墓刻文字描述,潘宮籌墓的風水位置有「鼎」、「甲」、「傳臚」、「三元及第」的意思。[1][15]

註釋

  1. ^ 芝蘭段2小段595地號-忠誠路北行右轉德行東路378巷,轉338巷柏油路上坡,約2-3百公尺左右即至338巷28號,見市府解說牌岔路下陂(圖)過鐵管便橋(圖),經多處竹林,於鐵塔附近。
  2. ^ 本名潘滿興,字宜仲,號正甫,卒諱光義
  3. ^ 由潘源節(潘氏返漳始遷祖、入閩始祖,於667年隨陳元光征戰,於閩地寓兵於農)之後代潘詒徽(漳浦開基祖)為石橋支系[8]
  4. ^ 《我家家史》記卒於同治九年1月16日,依其神主牌內記載為咸豐六年[7]
  5. ^ 碑文註釋如下,括號為當時清代官制[9],原碑文無括號與句讀:「受登仕郎(正九品)敘功巡政廳、敕封脩職郎(正八品)累封文林郎(正七品)、誥封奉直大夫(從五品)通奉大夫(從二品)」
  6. ^ 南瓜柱是望柱柱頭的一種形式,以南瓜多子曲有多子多孫的含義。[14]
  7. ^ 羅曾均的墓刻文字如下,原文無句讀[1]:[...]公終後,卜地屯山麓,葬有日矣,值鬥禍,舁去尋,籲請太守洪公,奉完趙,因厝大道亭山,今春二月初吉辰日辰時,遷兆茲山[...]
  8. ^ 8.0 8.1 神主牌紀錄如下:同治元年壬戌十月廿三壬寅時葬於大道庭山,迨九年庚午正月廿八年甲午日午時圲鴻臚山。越二月初八家辰日辰時吉葬,並立碑,穴坐寅向申兼甲庚庚寅庚申,分金坐尾十四度,向嘴半度,龍格合捲簾殿試,三台鼎對峙,山名鴻臚,立寅申,山取鼎甲傳臚,三及第之義云。[1]

參考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卓克華. 《從古蹟發現歷史 - 卷の一: 家族與人物》. 台北市: 蘭臺出版社. 2004. ISBN 986762615X (中文(繁體)). 
  2. ^ 2.0 2.1 2.2 臺北市古蹟及相關法規彙編.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 2000 (中文(繁體)). 
  3. ^ 3.0 3.1 3.2 潘宮籌墓.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2018-03-05]. (原始内容于2017-12-31) (中文(繁體)). 
  4. ^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第二科. 臺北市私有古蹟歷史建築補助概況 (报告). 2001. 
  5. ^ 漢寶德. 《臺北市市定古蹟潘宮籌墓調查研究與修護計劃》. 台北市政府. 2002-11. 
  6. ^ 士林潘宅. 國家文化資料庫. 2009-09-09 [2018-03-12]. (原始内容于2018-03-24) (中文(繁體)).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卓克華. 〈清代士林潘家之發展兼及北臺仕紳交往之網路關係〉. 《北縣文化》74、75期. 2002. ISSN 1812-9099. 上下 (中文). 
  8. ^ 8.0 8.1 8.2 潘師亮; 潘以宏. 《我家家史》. 
  9. ^ 9.0 9.1 9.2 9.3 9.4 9.5 陳仕賢. 《台灣的古墓》. 遠足文化. 2007-10-02: 48. ISBN 9789866731013 (中文(繁體)). 
  10. ^ 10.0 10.1 10.2 陳慈玉. 台北市傳統地方家族之調查. 台北市政府研究網. 2012-12-25. (原始内容于2019-09-11) 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url= (帮助). 
  11. ^ (PDF).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 [2018-03-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12-22). 
  12. ^ 卓克華. 〈潘宮籌暨清代士林潘家之發展〉. 《臺北市市定古蹟潘宮籌墓調查研究與修護計劃》. 台北市政府. 2002-11. 
  13. ^ 13.0 13.1 13.2 黃勁嵐. 清代士林地區的拓墾與市街發展.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2005. 
  14. ^ 14.0 14.1 14.2 14.3 俞怡萍; 李乾朗. 《臺北古蹟偵探遊》. 臺北: 遠流出版社. 2004: 105. ISBN 9789573253563 (中文). 
  15. ^ 朱長曉. 潘氏祖墳風水. 《道家會訊》. 2002. 

潘宮籌墓, 為士林及芝山岩附近的漳州漳浦潘氏開台始祖潘滿興之孫潘宮籌的墳墓, 位於台北士林石角的石角山上, 依山而建, 位置呈現風水中的, 烘爐穴, 上書許多文人雅士的詩文, 由其後代組成, 潘元記祭祀公業, 負責管理, 1999年12月31日列入台北市的直轄市定古蹟, 2001年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補助70萬台幣, 由建築師漢寶德主持修護計畫, 位置臺灣台北市士林區德行東路378巷底半山腰, 坐标25, 110049, 541995, 110049, 541995, 坐标, 110049, 541995, 11004. 潘宮籌墓為士林及芝山岩附近的漳州漳浦潘氏開台始祖潘滿興之孫潘宮籌的墳墓 位於台北士林石角的石角山上 依山而建 位置呈現風水中的 烘爐穴 上書許多文人雅士的詩文 由其後代組成 潘元記祭祀公業 負責管理 1999年12月31日列入台北市的直轄市定古蹟 2001年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補助70萬台幣 4 由建築師漢寶德主持潘宮籌墓修護計畫 5 潘宮籌墓位置臺灣台北市士林區德行東路378巷底半山腰 註 1 坐标25 06 36 N 121 32 31 E 25 110049 N 121 541995 E 25 110049 121 541995 坐标 25 06 36 N 121 32 31 E 25 110049 N 121 541995 E 25 110049 121 541995建成时间1870年2月8日 1 2 持有者潘元記祭祀公業 2 中華民國文化資產官方名称潘宮籌墓類型登錄等級 墓葬登錄種類 直轄市定古蹟 3 评定时间1999年12月31日 2 參觀費用免費 開放空間 潘宮籌墓潘宮籌墓在台北市的位置詳細登錄資料材料砂岩 目录 1 士林潘家 2 潘宮籌生平 3 墓葬 3 1 碑文與詩文 3 2 遷葬 3 3 風水 4 註釋 5 參考士林潘家 编辑 潘宮籌墓解說牌潘家最早的渡台始祖為潘光義 註 2 6 在雍正 乾隆時期兩次來台開墾 潘光義為閩南漳浦潘氏石橋支系第十四世 7 8 註 3 潘光義渡海來台時居於桃園八塊庄 潘光義之四子潘董生遷居於唭哩岸 今石牌 並開拓今士林 石門 北投 三芝 淡水一代 9 為士林潘氏之祖 10 潘董生的長子潘宮籌遷居於芝蘭街並大力結交地方仕紳結交人士 7 如與板橋林家合作造林 樟腦 種茶等事業 10 潘宮籌之子潘永清大力捐資建造義塾推廣學風 七度建修芝山巖惠濟宮與其他建設 10 調停泉漳械鬥 11 士林潘家靠捐資 蓋建設 結交仕紳官宦等事蹟步入仕紳階層 7 潘宮籌生平 编辑潘宮籌 字運謀 號策宸 別號竹壽 1 生於1794年 乾隆五十九年 9月8日 卒於1856年 咸豐六年 1月16日 註 4 1 潘宮籌為潘董生之長子 妻子是郭淑寶 名瓊娘 1800年 1836年6月 生了二個兒子潘永清與潘景清 另外還有二個女兒 郭淑寶過世後潘宮籌再娶呂順堃 1816年 1909年 生四個兒子潘秉清 潘鼎清 潘盛清 潘成清 潘慶清 潘應清 1 其孫子潘光楷為士林庄庄長 獲頒紳章 潘宮籌以教學為職業 並教導其後代 潘永清為其中最有成就者 並建設義塾 士林潘家因此由農轉儒 並得以結交許多文人雅士 12 13 軍功議敘九品職銜敕封登仕佐郎 13 碑文記載潘宮籌封贈四次官至通奉大夫 註 5 根據清代官制 當家族有人封贈官爵時可將其封贈官爵加於父母身上 潘宮籌由九品官階封贈至二品官階可以見得子嗣當官者甚 1 其兒子潘永清 潘景清 潘盛清皆為貢生 潘應清為同治乙亥恩科舉人 13 墓葬 编辑 位於潘宮籌墓附近的 潘界 界址碑潘宮籌卒於1856年 原本埋葬於大屯山麓 當時正處於漳泉械鬥時期 潘宮籌墓遭到泉州人佔領 家族請知府洪毓琛調解 得以歸還棺木 1 潘永清便與泉州人李起疇調停十年的漳泉械鬥 在1862年暫時葬於大道庭山 1 1870年2月8日在林國華的幫助下葬於鴻臚山 有許多與潘家有交流的文人雅士及官員所提詩文 9 現在的潘宮籌墓建於1870年 同治九年 格局為二曲手式 9 墓碑為花崗岩材質 墓手為花崗石和觀音石砌造 14 曲手由高而低 依次有石印 石筆左右對稱 曲手之間有一對南瓜柱 註 6 14 墓碑前有石貢桌 1 地上鋪有一般墓園少見的大塊尺磚 14 在望柱 石筆及曲手上有許多詩文 9 7 附近有一個 潘界 的界址碑 9 現在由潘家後代組成 潘元記祭祀公業 負責保管維護 3 碑文與詩文 编辑 碑文 1 清橋 敕封脩職郎累封文林郎 敕授登仕郎敘功巡政廳 誥封奉直大夫通奉大夫 石子秉清永清 景清鼎清 應清盛清 成清慶清 柏 枉 孫光棇等立 棨 國子封考策宸潘先生之墓 同治九年春山人王脩德窆 墓刻文字上可見楊士芳的題詞潘宮籌墓於1870年重新下葬時有許多文人雅士提起賀詞 參予的人有 人物 關係與職位 備註陳霞林 內閣中書 大稻埕紳士 墓刻上稱潘宮籌為 親家大人 7 林維源 板橋林家家主 墓刻上自稱 受業門生 7 陳蒸 臺灣府通判 漳州人的領袖 寫於同一面墓手上 7 黎兆棠 臺灣道楊士芳 宜蘭参事 紳士 墓刻上自稱 受業門生 7 楊浚 內閣中書 寫於同一面墓手上 7 陳香根 同知黃玉柱 賀縣知縣 黃彥鴻之父 寫於同一面墓手上 皆自稱 受業門生 7 詹正南 宜蘭紳士潘霨 巡撫 互稱同譜與同族 寫於同一面墓手上 7 潘祖蔭 戶部侍郎 大理寺卿潘鼎新 廣西巡撫潘鼎立 總兵莊正 林維源的妹婿 大觀義學校長 拜潘宮籌為師 墓刻上描述此墓的風水堪輿 7 羅曾均 福建省補用知縣 墓刻上描述此墓的遷葬等事 7 這些墓刻文字均為當時的親友 官宦 仕紳銘刻 潘宮籌的學生亦有望族和仕紳 可見潘家當時的社會關係和地位 1 遷葬 编辑 根據羅曾均於墓刻上記載 註 7 潘宮籌卒於1856年 原葬於大屯山麓 可能為潘家祖墳的唭哩岸或北投行義路一帶 1 潘宮籌的神主牌紀錄是原葬於大道庭山後遷葬於鴻臚山 註 8 墓刻上寫原本葬於大屯山麓暫時安葬 可能是怕械鬥波及先人墓葬而先葬於大屯山麓 安葬而不立碑 如同林平侯墓 1 因為風水而在六年後的1862年遷葬到大道亭山 也可能是因為漳泉械鬥時遭泉州人佔領 1 潘家請知府洪毓琛調解 得以歸還棺木重新葬於大道亭山 1 1862年時正逢戴潮春事件大道亭山應為暫時安葬才會有後面牽墓的行為 1 風水 编辑 潘家篤信風水 在 我家家史 亦有許多潘家建築與風水有關的描述 8 在墓碑上有 山人王脩德 等字眼 這在台灣墓葬上少數會將堪輿師的名子紀錄在墓碑上 王脩德為江西安府吉水縣人 該地以堪輿師聞名 潘家祖籍福建亦有改葬等風水習俗 1 潘宮籌的學生同時也是林維源的妹婿莊正於墓刻文字上記載此墓的風水 潘宮籌墓的穴位為 烘爐穴 3 鴻臚山可能是該山山勢穴位而命名的 根據神主牌 註 8 的記載與莊正的墓刻文字描述 潘宮籌墓的風水位置有 鼎 甲 傳臚 三元及第 的意思 1 15 註釋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潘宮籌墓 台湾主题 死亡主题 芝蘭段2小段595地號 忠誠路北行右轉德行東路378巷 轉338巷柏油路上坡 約2 3百公尺左右即至338巷28號 見市府解說牌岔路下陂 圖 過鐵管便橋 圖 經多處竹林 於鐵塔附近 本名潘滿興 字宜仲 號正甫 卒諱光義 由潘源節 潘氏返漳始遷祖 入閩始祖 於667年隨陳元光征戰 於閩地寓兵於農 之後代潘詒徽 漳浦開基祖 為石橋支系 8 我家家史 記卒於同治九年1月16日 依其神主牌內記載為咸豐六年 7 碑文註釋如下 括號為當時清代官制 9 原碑文無括號與句讀 受登仕郎 正九品 敘功巡政廳 敕封脩職郎 正八品 累封文林郎 正七品 誥封奉直大夫 從五品 通奉大夫 從二品 南瓜柱是望柱柱頭的一種形式 以南瓜多子曲有多子多孫的含義 14 羅曾均的墓刻文字如下 原文無句讀 1 公終後 卜地屯山麓 葬有日矣 值鬥禍 舁櫬去尋 籲請太守洪公 奉完趙 因厝大道亭山 今春二月初吉辰日辰時 遷兆茲山 8 0 8 1 神主牌紀錄如下 同治元年壬戌十月廿三壬寅時葬於大道庭山 迨九年庚午正月廿八年甲午日午時圲鴻臚山 越二月初八家辰日辰時吉葬 並立碑 穴坐寅向申兼甲庚庚寅庚申 分金坐尾十四度 向嘴半度 龍格合捲簾殿試 三台鼎對峙 山名鴻臚 立寅申 山取鼎甲傳臚 三及第之義云 1 參考 编辑 1 00 1 01 1 02 1 03 1 04 1 05 1 06 1 07 1 08 1 09 1 10 1 11 1 12 1 13 1 14 1 15 1 16 1 17 1 18 卓克華 從古蹟發現歷史 卷の一 家族與人物 台北市 蘭臺出版社 2004 ISBN 986762615X 中文 繁體 2 0 2 1 2 2 臺北市古蹟及相關法規彙編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 2000 中文 繁體 3 0 3 1 3 2 潘宮籌墓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2018 03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2 31 中文 繁體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第二科 臺北市私有古蹟歷史建築補助概況 报告 2001 漢寶德 臺北市市定古蹟潘宮籌墓調查研究與修護計劃 台北市政府 2002 11 士林潘宅 國家文化資料庫 2009 09 09 2018 03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3 24 中文 繁體 7 00 7 01 7 02 7 03 7 04 7 05 7 06 7 07 7 08 7 09 7 10 7 11 7 12 7 13 卓克華 清代士林潘家之發展兼及北臺仕紳交往之網路關係 北縣文化 74 75期 2002 ISSN 1812 9099 上下 中文 8 0 8 1 8 2 潘師亮 潘以宏 我家家史 9 0 9 1 9 2 9 3 9 4 9 5 陳仕賢 台灣的古墓 遠足文化 2007 10 02 48 ISBN 9789866731013 中文 繁體 10 0 10 1 10 2 陳慈玉 台北市傳統地方家族之調查 台北市政府研究網 2012 12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9 11 使用 archiveurl 需要含有 url 帮助 使用 accessdate 需要含有 url 帮助 漳泉械鬥與芝山岩傳說之研究 PDF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 2018 03 24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4 12 22 卓克華 潘宮籌暨清代士林潘家之發展 臺北市市定古蹟潘宮籌墓調查研究與修護計劃 台北市政府 2002 11 13 0 13 1 13 2 黃勁嵐 清代士林地區的拓墾與市街發展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2005 14 0 14 1 14 2 14 3 俞怡萍 李乾朗 臺北古蹟偵探遊 臺北 遠流出版社 2004 105 ISBN 9789573253563 中文 使用 accessdate 需要含有 url 帮助 朱長曉 潘氏祖墳風水 道家會訊 2002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潘宮籌墓 amp oldid 7507016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