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大東亞共榮圈

大東亞共榮圈(日语:大東亜共栄圏だいとうあきょうえいけん Daitōa kyōeiken */?),或大東亞新秩序,理論基礎之一為大日本帝國明治維新時期提出的亞細亞主義。其覆蓋地區包括東亞東南亞以及南亞大洋洲的部分地區,主張在日本的帶領下“從歐美列強的統治中解放亞洲”,建立“相互尊重、彼此獨立”、“共存共榮的新秩序”之政治聯合體,實質上成爲日本進行大東亞戰爭、擴張帝國主義的依據。1945年8月15日,由於日本投降而結束二戰,大東亞共榮圈也隨之解體。

大東亞共榮圈
大東亜共栄圏日文
Greater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英文

大東亞共榮圈的最大範圍(1942年)。紅色為日本本土;深紅色為泰国自由印度;淺紅色為日本佔領區或其它傀儡政權
國家和地区直至解體前夕為止:

 日本
泰国

面积
 • 总计7,955,200 平方公里(3,071,500 平方英里)
人口
 • 總計約4.8763億人
时区
  • UTC +6:00 ~ +10:00
語言日語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大東亜共栄圏
假名だいとうあきょうえいけん
平文式罗马字Daitōa kyōeiken
日語舊字體大東亞共榮圈

起源與背景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日本通過明治維新現代化而躋身工業列強,但同時缺乏礦產資源,長久則衰。此時,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在其著作《脫亞論》中,認為日本與中國是近鄰關係。而日本已經成功現代化,但中國仍然落後,故要幫助中國改善和建設,否則中國將會牽連日本,使日本也受到損害。由此,“大東亞共榮圈”思想的出現,起初只是一種“將亞洲諸國從西方殖民者的手中解放出來”的主張。這類理想主義受到民眾普遍歡迎,也吸引了一部分亞洲國家的反殖民主義的獨立運動支持者。但很快,這個理想就遭到日本的軍國主義極端民族主義者利用,加以改變而打破。

日本以自身福祉為藉口發動了對東亞地區的擴張,其意識形態發展還經過遠因和近因的累積:19世紀先後發生朝鮮東學農民運動以及日清戰爭;1920年代,關東大地震所導致的重大傷亡以及由大萧条所造成的昭和金融恐慌促使日本加速大陆政策,對外獲取生存空間與資源。1930年代,日本發動滿洲事變,正式開始對外軍事擴張。

落實與執行

 
1935年时,满洲国境内三地接合相关的宣传海报,下写口号“日华满协助天下太平”

日本方面聲言將自己聯同滿洲國中華民國三地接合,成為一個經濟聯合體特區,並且使用東南亞資源及南太平洋成為其軍事防線。1938年11月3日,大日本帝國總理大臣近衛文麿發表「第二次近衛聲明」,號召建立「大東亞新秩序」,欲樹立「日滿中三國相互提攜,建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互助連環的關係」,以大日本帝國、東亞東南亞「共存共榮的新秩序」為目標。

所謂「建設大東亞新秩序」,是1940年7月近衛文麿內閣發表和宣傳之構想,即:日本同德國意大利結盟,粉碎歐美列強對世界的統治,把亞洲從歐美的殖民統治下「解放」出來,在「八紘一宇」(世界應是以天皇為首腦的一家人)的「大精神」下實現亞洲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大東亞共榮圈」[1]:122。1940年8月,近衛文麿首度提出「大東亞共榮圈」的名稱,及指明大日本帝國(含扶植政權、滿洲國)、中華民國法屬印度支那半島暹羅英屬印度(含緬甸)、英屬馬來亞英屬香港英屬婆羅洲荷屬東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大洋洲地區與蘇聯西伯利亞東部為大東亞之範圍。大東亞共榮圈中,日本本國與滿洲國、中華民國經濟共同體。東南亞作為資源供給地區。南太平洋為國防圈。

日本在各佔領地建立神社,推行神道教;在學校和其他場所強制人們學習被改稱為「東亞共同語言」之日語[1]:122。為實現大東亞共榮圈,1942年日本內閣設立大東亞省。1943年11月,日本首相东条英机為宣告亞洲新秩序之形成,將「大東亞共榮圈」之代表召到東京,召開大東亞會議[1]:122。與會者幾乎全是日本之合作政府代表,即:滿洲國首相張景惠中華民國主席兼行政院長汪精衛泰國王子旺·威塔雅康、菲律賓自由邦總統何塞·帕西亞諾·勞雷爾緬甸國總理巴莫自由印度臨時政府首席代表钱德拉·鲍斯[1]:122。會議發表《大東亞共同宣言》:「美英為了本國的繁榮,壓制他民族,對大東亞進行侵略和盤剝。大東亞戰爭的原因就是要推翻大東亞的美英隸屬化。大東亞各國提攜完成大東亞戰爭,把大東亞從美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建設共存共榮、自主獨立、沒有人種差別的共榮圈,為確立世界的和平做貢獻。」[1]:122「大東亞建設局」扮演了重要角色。

日本取代歐美列強對殖民地之統治冠以「大東亞共榮圈」,目的是為徵集資源、資材和勞動力,長期進行戰爭;在東南亞各佔領地,為建設鐵路、軍用道路及飛機場,日軍強制動員許多當地人從事土木工程,還徵用他們從事礦山勞動等;許多被懷疑從事反日活動之新加坡和馬來亞之華僑遭懲處;但不久,在荷屬東印度群島、菲律賓等日軍佔領地就掀起抗日運動[1]:123

面積與人口

合計約795.52萬平方公里,約4億8587.1萬人

結果與影響

近代以來,亞洲諸國成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遭受文化和經濟上的雙重剝削。西方的白種人殖民者更在種族優越論等思潮的影響下,歧視亞洲的黃種人。在這種背景下,日本声称将构建“平等共榮”的大東亞共榮圈,促使亞洲諸國的部分獨立運動者因而选择與之合作。英属缅甸殖民地首任總理巴莫曾在“大東亞會議”上激動地陳述:“我們再次發現到我們自己是亞洲人,發現到我們流著亞洲人的血液,就是這份熱血能夠救贖我們,並把亞洲歸還給我們。因此,讓我們朝向大道的終點邁開步伐,十億的東亞人邁向東亞人將會永遠自由、繁榮,並且終究會找到他們自己歸宿的新世界。”[2]時任菲律賓總統的何塞·帕西亞諾·勞雷爾也曾表示:“十億的東方人,十億的大東亞的人們,他們怎麼能被統治呢,特別是其中大多數還是被英國和美國所統治?”

然而,“大東亞共榮圈”被批評其本質是美化戰爭。亞洲多地被日本實際佔領,被指很多“獨立”政府實際上是日本和皇軍的傀儡政權而受其控制。當時正值跟盟軍交戰的日本,從其東南亞佔領地大量掠奪大米、橡膠、錫、石油等戰略資源。日本軍國主義者更宣揚大和民族優越論,認為日本有權統治亞洲其他各民族。巴莫曾抱怨道:“這些軍國主義者眼中只有‘皇國至上’,不僅如此,他們還堅持所有與他們打交道的人也得接受這個觀點。在他們看來,只有日本人的做法是正道,只有日本的利益才是真正的利益,亞洲諸國只有一個命運,那就是成為像滿州人和朝鮮人那樣的永遠的‘皇國’臣民。這些種族主義觀點⋯⋯讓任何日本軍國主義者與我國人民之間的真正理解變得毫無可能。”[3]

“大東亞共榮圈”實際上只考慮日本利益,而將亞洲其他各國的利益放在其次,並非是真正的平等。因此,當日本於二戰戰敗、大東亞共榮圈解體之時,亞洲諸國並未出現多少同情日本的聲音。[4]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大东亚共荣圈实质性瓦解。此后,日本在东亚地区扶植的傀儡政权如满洲国汪精卫政权等相继垮台,而其位于东南亚地区的控制区虽然在战后再次被西方列强控制,但大部分均在抗争之后于1950年代独立。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共同編寫委員會 (编). 《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 香港第一版. 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 2005. ISBN 962-04-2496-4. 
  2. ^ John., Toland,. Di guo luo ri : da Riben di guo de shuai wang, 1936-1945 Chu ban. Xinbei Shi Xindian Qu: Ba qi wen hua. 2015. ISBN 9789865842529. OCLC 910841329. 
  3. ^ Lebra, Joyce C. (1975). Japan's Greater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 in World War II: Selected Readings and Documents, p. 157.
  4. ^ Lebra, Joyce C. (1975). Japan's Greater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 in World War II: Selected Readings and Documents, p. 160.

大東亞共榮圈, 日语, 大東亜共栄圏, だいとうあきょうえいけん, daitōa, kyōeiken, 或大東亞新秩序, 理論基礎之一為大日本帝國明治維新時期提出的亞細亞主義, 其覆蓋地區包括東亞, 東南亞以及南亞和大洋洲的部分地區, 主張在日本的帶領下, 從歐美列強的統治中解放亞洲, 建立, 相互尊重, 彼此獨立, 共存共榮的新秩序, 之政治聯合體, 實質上成爲日本進行大東亞戰爭, 擴張帝國主義的依據, 1945年8月15日, 由於日本投降而結束二戰, 也隨之解體, 大東亜共栄圏, 日文, greater, ea. 大東亞共榮圈 日语 大東亜共栄圏 だいとうあきょうえいけん Daitōa kyōeiken 或大東亞新秩序 理論基礎之一為大日本帝國明治維新時期提出的亞細亞主義 其覆蓋地區包括東亞 東南亞以及南亞和大洋洲的部分地區 主張在日本的帶領下 從歐美列強的統治中解放亞洲 建立 相互尊重 彼此獨立 共存共榮的新秩序 之政治聯合體 實質上成爲日本進行大東亞戰爭 擴張帝國主義的依據 1945年8月15日 由於日本投降而結束二戰 大東亞共榮圈也隨之解體 大東亞共榮圈大東亜共栄圏 日文 Greater East Asia Co Prosperity Sphere 英文 大東亞共榮圈的最大範圍 1942年 紅色為日本本土 深紅色為泰国和自由印度 淺紅色為日本佔領區或其它傀儡政權國家和地区直至解體前夕為止 日本 泰国 傀儡政權及佔領地 滿洲國中國 汪精衛政權 蒙疆越南老挝柬埔寨緬甸 菲律賓自由印度印度尼西亞香港馬來亞新加坡婆羅洲面积 总计7 955 200 平方公里 3 071 500 平方英里 人口 總計約4 8763億人时区UTC 6 00 10 00語言日語日語寫法日語原文大東亜共栄圏假名だいとうあきょうえいけん平文式罗马字Daitōa kyōeiken日語舊字體大東亞共榮圈 目录 1 起源與背景 2 落實與執行 3 面積與人口 4 結果與影響 5 相關條目 6 參考文獻起源與背景 编辑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日本通過明治維新現代化而躋身工業列強 但同時缺乏礦產資源 長久則衰 此時 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在其著作 脫亞論 中 認為日本與中國是近鄰關係 而日本已經成功現代化 但中國仍然落後 故要幫助中國改善和建設 否則中國將會牽連日本 使日本也受到損害 由此 大東亞共榮圈 思想的出現 起初只是一種 將亞洲諸國從西方殖民者的手中解放出來 的主張 這類理想主義受到民眾普遍歡迎 也吸引了一部分亞洲國家的反殖民主義的獨立運動支持者 但很快 這個理想就遭到日本的軍國主義及極端民族主義者利用 加以改變而打破 日本以自身福祉為藉口發動了對東亞地區的擴張 其意識形態發展還經過遠因和近因的累積 19世紀先後發生朝鮮東學農民運動以及日清戰爭 1920年代 關東大地震所導致的重大傷亡以及由大萧条所造成的昭和金融恐慌促使日本加速大陆政策 對外獲取生存空間與資源 1930年代 日本發動滿洲事變 正式開始對外軍事擴張 落實與執行 编辑 1935年时 满洲国境内三地接合相关的宣传海报 下写口号 日华满协助天下太平 日本方面聲言將自己聯同滿洲國及中華民國三地接合 成為一個經濟聯合體特區 並且使用東南亞資源及南太平洋成為其軍事防線 1938年11月3日 大日本帝國總理大臣近衛文麿發表 第二次近衛聲明 號召建立 大東亞新秩序 欲樹立 日滿中三國相互提攜 建立政治 經濟 文化等方面互助連環的關係 以大日本帝國 東亞及東南亞 共存共榮的新秩序 為目標 所謂 建設大東亞新秩序 是1940年7月近衛文麿內閣發表和宣傳之構想 即 日本同德國 意大利結盟 粉碎歐美列強對世界的統治 把亞洲從歐美的殖民統治下 解放 出來 在 八紘一宇 世界應是以天皇為首腦的一家人 的 大精神 下實現亞洲各民族共同繁榮的 大東亞共榮圈 1 122 1940年8月 近衛文麿首度提出 大東亞共榮圈 的名稱 及指明大日本帝國 含扶植政權 滿洲國 中華民國 法屬印度支那半島 暹羅 英屬印度 含緬甸 英屬馬來亞 英屬香港 英屬婆羅洲 荷屬東印度 澳大利亞 紐西蘭等大洋洲地區與蘇聯西伯利亞東部為大東亞之範圍 大東亞共榮圈中 日本本國與滿洲國 中華民國為經濟共同體 東南亞作為資源供給地區 南太平洋為國防圈 日本在各佔領地建立神社 推行神道教 在學校和其他場所強制人們學習被改稱為 東亞共同語言 之日語 1 122 為實現大東亞共榮圈 1942年日本內閣設立大東亞省 1943年11月 日本首相东条英机為宣告亞洲新秩序之形成 將 大東亞共榮圈 之代表召到東京 召開大東亞會議 1 122 與會者幾乎全是日本之合作政府代表 即 滿洲國首相張景惠 中華民國主席兼行政院長汪精衛 泰國王子旺 威塔雅康 菲律賓自由邦總統何塞 帕西亞諾 勞雷爾 緬甸國總理巴莫及自由印度臨時政府首席代表钱德拉 鲍斯 1 122 會議發表 大東亞共同宣言 美英為了本國的繁榮 壓制他民族 對大東亞進行侵略和盤剝 大東亞戰爭的原因就是要推翻大東亞的美英隸屬化 大東亞各國提攜完成大東亞戰爭 把大東亞從美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建設共存共榮 自主獨立 沒有人種差別的共榮圈 為確立世界的和平做貢獻 1 122 大東亞建設局 扮演了重要角色 日本取代歐美列強對殖民地之統治冠以 大東亞共榮圈 目的是為徵集資源 資材和勞動力 長期進行戰爭 在東南亞各佔領地 為建設鐵路 軍用道路及飛機場 日軍強制動員許多當地人從事土木工程 還徵用他們從事礦山勞動等 許多被懷疑從事反日活動之新加坡和馬來亞之華僑遭懲處 但不久 在荷屬東印度群島 菲律賓等日軍佔領地就掀起抗日運動 1 123 面積與人口 编辑日本 日本本土 內地 北海道 琉球 約38 26萬平方公里 7311 4萬人 朝鮮 約22 08萬平方公里 約2432萬人 1910 1945 台灣 約3 6萬平方公里 約587萬人 1895 1945 樺太 今庫頁岛南部 殖民地 後納入日本內地範圍 約3 60萬平方公里 約41萬人 1905 1945 關東州 今旅順大連一帶 殖民地 約3500平方公里 約136萬人 1905 1945 南洋群島 南洋廳 國際聯盟託管地 約2500平方公里 約13萬人 1919 1944 中國 滿洲國 日本附庸國 約130 31萬平方公里 約3693萬人 1932 1945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親日政權 約61 54萬平方公里 約550萬人 1936 1945 中華民國 親日政權 1940年吞併下述兩政權所組成 1940 1945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華北親日政權 約60 27萬平方公里 約11630萬人 1937 1940 中華民國維新政府 華中親日政權 約35 01萬平方公里 約7864萬人 1938 1940 東南亞及日本佔領地 法屬印度支那 今越南 寮國 柬埔寨 日本同盟國 後佔領 約64 9萬平方公里 約2385萬人 1940 1945 泰國 日本同盟國 約52萬平方公里 約714萬人 1941 1945 緬甸國 日本附庸國 約38 26萬平方公里 約714萬人 1942 1945 英屬馬來亞 今馬來西亞馬來半島部分及新加坡 佔領地 約13 06萬平方公里 約533萬人 1941 1945 英屬婆羅洲 今馬來西亞婆羅洲部分及汶萊 佔領地 約21 13萬平方公里 約93萬人 1941 1945 荷屬東印度 今印尼一部分 佔領地 約190 43萬平方公里 約6072萬人 1941 1945 英屬香港 日本戰時內閣直轄佔領地 約1000平方公里 約150萬人 1942 葡屬帝汶 約1 5萬平方公里 1942 1945 菲律賓第二共和國 約29 63萬平方公里 約1699萬人 1942 1945 合計約795 52萬平方公里 約4億8587 1萬人結果與影響 编辑近代以來 亞洲諸國成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遭受文化和經濟上的雙重剝削 西方的白種人殖民者更在種族優越論等思潮的影響下 歧視亞洲的黃種人 在這種背景下 日本声称将构建 平等共榮 的大東亞共榮圈 促使亞洲諸國的部分獨立運動者因而选择與之合作 英属缅甸殖民地首任總理巴莫曾在 大東亞會議 上激動地陳述 我們再次發現到我們自己是亞洲人 發現到我們流著亞洲人的血液 就是這份熱血能夠救贖我們 並把亞洲歸還給我們 因此 讓我們朝向大道的終點邁開步伐 十億的東亞人邁向東亞人將會永遠自由 繁榮 並且終究會找到他們自己歸宿的新世界 2 時任菲律賓總統的何塞 帕西亞諾 勞雷爾也曾表示 十億的東方人 十億的大東亞的人們 他們怎麼能被統治呢 特別是其中大多數還是被英國和美國所統治 然而 大東亞共榮圈 被批評其本質是美化戰爭 亞洲多地被日本實際佔領 被指很多 獨立 政府實際上是日本和皇軍的傀儡政權而受其控制 當時正值跟盟軍交戰的日本 從其東南亞佔領地大量掠奪大米 橡膠 錫 石油等戰略資源 日本軍國主義者更宣揚大和民族優越論 認為日本有權統治亞洲其他各民族 巴莫曾抱怨道 這些軍國主義者眼中只有 皇國至上 不僅如此 他們還堅持所有與他們打交道的人也得接受這個觀點 在他們看來 只有日本人的做法是正道 只有日本的利益才是真正的利益 亞洲諸國只有一個命運 那就是成為像滿州人和朝鮮人那樣的永遠的 皇國 臣民 這些種族主義觀點 讓任何日本軍國主義者與我國人民之間的真正理解變得毫無可能 3 大東亞共榮圈 實際上只考慮日本利益 而將亞洲其他各國的利益放在其次 並非是真正的平等 因此 當日本於二戰戰敗 大東亞共榮圈解體之時 亞洲諸國並未出現多少同情日本的聲音 4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 大东亚共荣圈实质性瓦解 此后 日本在东亚地区扶植的傀儡政权如满洲国 汪精卫政权等相继垮台 而其位于东南亚地区的控制区虽然在战后再次被西方列强控制 但大部分均在抗争之后于1950年代独立 相關條目 编辑汪兆銘 艷電 韻目代日 大东亚战争肯定论 大陆政策 大日本帝国 军国主义和国家神道 神佛分離 日本法西斯主義 八紘一宇 南進論 北進論 亞細亞主義 一带一路 大東亞會議 東亞文化圈 東南亞國協 東亞共同體 東亞新秩序 中华帝国主义 东南亚国家联盟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 亞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國抗日戰爭 中華民國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特務委員會特工總部 重庆陪都时期 大日本帝国 台灣日治時期 满洲国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香港日佔時期 越南帝国 老挝保护国 柬埔寨日占时期 馬來亞日佔時期 新加坡日佔時期 荷屬東印度日佔時期 英屬婆羅洲日佔時期 菲律賓第二共和國 緬甸國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泰国參考文獻 编辑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 共同編寫委員會 编 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 香港第一版 香港 三聯書店 香港 2005 ISBN 962 04 2496 4 John Toland Di guo luo ri da Riben di guo de shuai wang 1936 1945 Chu ban Xinbei Shi Xindian Qu Ba qi wen hua 2015 ISBN 9789865842529 OCLC 910841329 Lebra Joyce C 1975 Japan s Greater East Asia Co Prosperity Sphere in World War II Selected Readings and Documents p 157 Lebra Joyce C 1975 Japan s Greater East Asia Co Prosperity Sphere in World War II Selected Readings and Documents p 160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大東亞共榮圈 amp oldid 7720431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