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本杰明·布里顿

布里顿男爵OM CH(英語:Baron Britten,1913年11月22日—1976年12月4日),原名愛德華·本杰明·布里顿(英語:Edward Benjamin Britten),英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是二十世纪古典音乐的重要人物,也被认为是英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布里顿男爵
1960年代中期的布里顿,汉斯·怀尔德英语Hans Wild所摄
原文名Baron Britten
出生(1913-11-22)1913年11月22日
洛斯托夫特
逝世1976年12月4日(1976歲—12—04)(63歲)
奥德堡
国籍英国
知名作品歌剧《彼得·格林》《碧廬冤孽》《比利·畢特》《仲夏夜之梦》《卢克莱修受辱记》,战争安魂曲,弗兰克·布里奇主题变奏曲,管弦乐曲《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伴侣彼得·皮尔斯英语Peter Pears
所属时期/乐派20世纪
擅长类型歌剧,管弦乐,室内乐,合唱,宗教音乐
学生/受影响人物

生平 编辑

 
位于洛斯托夫特的故居

布里顿於1913年生於英国东南沿海薩福克郡小镇洛斯托夫特,父亲是一名牙医,也是一位有才華的業餘音樂愛好者,母親是一位優秀的業餘女高音,他曾随母学习钢琴。

少年 编辑

布里顿童年时代已表现出对音乐的兴趣,并尝试作曲。开始师从弗兰克·布里奇学习作曲,16歲進入皇家音乐学院[1],师从约翰·艾尔兰学习作曲。在这期间,他受到了拉尔夫·沃恩·威廉斯的鼓励。他亦學習鋼琴中提琴,後來曾以鋼琴家的身份演出。

布烈頓於少年時代所創作的作品大都沒有編號,據統計,這段時期的作品或者樂曲片段數量多達八百多份。較著名的是於1930年所創作的《童貞女的讚美詩德语A Hymn to the Virgin》。而第一首獲出版並符有編號的作品,是為室樂團所寫的《小交響曲》(Sinfonietta),1934年,為英國廣播電台合唱團英语BBC Singers而寫成的《有一嬰孩誕生了英语A Boy Was Born》(作品3)以及畢業習作《簡易交響曲英语Simple Symphony》(作品4),令布烈頓開始在樂壇引起了注意。

早期 编辑

畢業後,布烈頓主要為電影創作電影配樂。1935-1939年间,他相繼完成十六部電影配樂,這些經驗幫助他後來的歌劇創作。1937年5月,他受指揮家伯伊德·尼爾英语Boyd Neel委托,為三個月後的萨尔茨堡音乐节創作一首絃樂作品。布烈頓只用了十天的時間,便把新樂曲定了初稿,再多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配器,7月12日正式把樂曲寫好。這首作品,便是以啟蒙老師布里奇的一首絃樂四重奏中的主題所寫成的《弗兰克·布里奇主题变奏曲英语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Frank Bridge[2]

同年他还认识了男高音彼得·皮尔斯英语Peter Pears,后者成为他音乐创作的合作伙伴和親密伙伴。

赴美及返英 编辑

1939年他和彼得·皮尔斯跟随诗人威斯坦·休·奥登前往美国。在美国他创作了轻歌剧保羅·班揚英语Paul Bunyan (operetta)》、《小提琴协奏曲英语Violin Concerto (Britten)》、《靈光集英语Les Illuminations (Britten)》、《安魂交響曲英语Sinfonia da Requiem》等。在美期間,布烈頓有機會與作曲家阿隆·科普蘭見面,科普蘭的作品亦成為啟發布烈頓在美創作的一大因素。

1942年他和皮尔斯決定返回英国(而奥登則選擇留在美國),在回英的航程中,布烈頓完成了兩首重要的合唱作品:分別是取材自奧登的詩歌,以音樂守護者圣则济利亚(聖西西里亞)為題的《聖西西里亞讚歌英语Hymn to St Cecilia》,以及《圣诞颂歌仪式英语A Ceremony of Carols》。兩人回到英國後,隨即向當局申請免服兵役(最初布烈頓的申請並不獲批准,後來經上訴後得直)。及後布烈頓便開始撰寫其第二齣歌劇《彼得·格赖姆斯》,並且找來劇作家蒙塔古·斯莱特英语Montagu Slater撰寫劇本。這套歌劇於1945年6月7日於倫敦首演,獲得了好評。然而,這卻引來一些反對的聲音,認為以英文演繹歌劇而非慣常的意大利語德語,實乃「難登大雅之堂」。這些言論都導致布烈頓後來漸漸放棄了倫敦的劇院。

戰後 编辑

 
布里顿自己指挥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唱片封面

二戰結束後,人民的生活開始回復正常。1946年,布烈頓應英國教育部的委托,為一套介紹管絃樂團及樂器的教育影片中創作音樂,於是他運用了二百多年前的英國作曲家亨利·普賽爾的歌劇《摩爾人的復仇英语Abdelazer》中一段回旋曲主題,再以此主題寫成變奏曲賦格,而每一段變奏均用上不同的樂器。這首樂曲便是《浦賽爾主題、變奏及賦格曲》(Variation and Fugue on a Theme of Purcell),又或是更廣為人所熟識的名稱——《青少年管絃樂入門》。

同時,經歷過那些反對以英語演出歌劇的奇怪言論,布烈頓決定自行創立了「英國歌劇團」(English Opera Group),專門演繹英語歌劇;又於翌年(1948年)創辦了「奥德堡音乐节英语Aldeburgh Festival」,這個音樂節首演了不少布里顿和其它英國作曲家的作品,至今每年六月都會舉行。

1950年代是布烈頓的歌劇黃金時期,作品有《比利·巴德英语Billy Budd (opera)》、《格洛麗安娜英语Gloriana》(慶祝英女皇伊丽莎白二世登基,又譯《榮光女皇》)、《碧廬冤孽英语The Turn of the Screw (opera)》、《诺亚方舟》及改編自莎士比亞同名戲劇《仲夏夜之夢英语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opera)》。1953年,適逢伊丽莎白二世登基,布烈頓獲封為名譽勳位

1957年他和皮尔斯到东方旅行,对印尼甘美蘭音乐和日本能剧产生兴趣,早在留美時間,布烈頓便初次接觸甘美蘭。他後期的作品,亦加入具东方風情的要素,如芭蕾舞剧《寶塔王子》(The Prince of the Pagodas)、一系列的宗教寓言劇——《麻鷸河》(Curlew River)、《熾烈燃燒的火爐》(The Burning Fiery Furnace)及《浪子》(The Prodigal Son)等。

1957年,馬來西亞在獨立之際,向世界各地徵求國歌,包括新加坡國歌作曲者朱比賽在内的許多著名作曲家都获邀,布烈頓受邀所写的作品被認為太歐化,不符合馬來風格而被退稿。馬來西亞給了布烈頓幾張馬來民族音樂,但布烈頓聽了卻認為是最古怪的噪音,最終馬來西亞選出《我的祖国》作為國歌,一直到至今。

中後期 编辑

 
罗斯特罗波维奇和布里顿,1964

雖然布烈頓把大部份精力都放在歌劇及其他類型劇樂上,管絃樂和室樂的產量較少,但每一首都是精煉之作。當中首推創作於1961-62年,為考文垂座堂重建而應邀委約的大型合唱曲《战争安魂曲》,以及《男高音、圓號和絃樂小夜曲英语Serenade for Tenor, Horn and Strings》(作品31)和声乐套曲夜曲英语Nocturne (Britten)》。

1960年代,他認識了兩位俄國重量級音樂家——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和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並成為好友。布里顿為罗斯特罗波维奇創作了多首大提琴作品,包括有《C大調大提琴奏鳴曲英语Cello Sonata (Britten)》(1961年)、《大提琴交響曲英语Cello Symphony (Britten)》(1963年)及三套大提琴獨奏組曲(1964-1971);至於肖斯塔科维奇,布烈頓把《浪子》(The Prodigal Son)題獻給他,肖斯塔科维奇亦將受《戰爭安魂曲》所啟發的《第14號交響曲》回獻給布烈頓。此曲於1970年由布烈頓親自指揮,在蘇聯以外首演。1965年,布烈頓再獲頒發功績勳章

踏入1970年代,布烈頓的健康開始轉差,創作量亦變得疏落,但他依然能完成兩齣歌劇:《歐文·溫格瑞夫英语Owen Wingrave》和《魂断威尼斯英语Death in Venice (opera)》。另外《第3号大提琴組曲》、《第3号絃樂四重奏》和聯篇歌集《英國民歌組曲》(Suite on English Folk Tunes "A Time There Was" )也是他晚期的重要創作。

1976年7月2日被授予終身貴族,進入上議院。不久之后,1976年12月4日在薩福克郡奥德堡去世,享年63岁。

作品 编辑

作曲 编辑

布里顿是20世纪中期最多产的作曲家,而歌剧是他最重视也最有特点的类型。布烈頓的樂曲種類多樣,歌劇、合唱曲、獨唱、宗教合唱等歌唱類作品及管絃樂配器都公認為出色。這與他的親密合作伙伴彼得·皮尔斯英语Peter Pears甚有關連,皮爾斯不但為布烈頓提供了大量創作靈感,亦是他各類型歌唱作品首演的演唱者。布烈頓所完成的13齣歌劇,除了第一齣《保羅·班揚英语Paul Bunyan (operetta)》(又譯《吹牛大王》),其他所有的男高音主角都由皮爾斯擔任。同時,由於布烈頓自小在教會中獻唱,因此亦創作出不少具水準的宗教合唱作品。

布烈頓的代表作為數不少,大致可按早、中、後期創作來劃份。早期的代表作有《簡易交響曲英语Simple Symphony》、《弗兰克·布里奇主题变奏曲英语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Frank Bridge》、《靈光集英语Les Illuminations (Britten)》、《安魂交響曲英语Sinfonia da Requiem》、《圣诞颂歌仪式英语A Ceremony of Carols》、《男高音、圓號和絃樂小夜曲英语Serenade for Tenor, Horn and Strings》等;中期則有《彼得·格赖姆斯》等多部歌劇、《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夜曲英语Nocturne (Britten)》、《战争安魂曲》等;晚期代表作則有為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所寫的《大提琴交響曲英语Cello Symphony (Britten)》、大提琴組曲、以及多首聖經題裁的教會寓言劇。

作品整理計劃

2005年,布烈頓-皮爾斯基金會(Britten-Pears Foundation)聯同东安格里亚大学英國藝術暨人文研究委員會英语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資助進行一名為“布里顿主题目录”(Britten Thematic Catalogue,BTC)的計劃[3],將布烈頓現存的所有作品手稿(包括所有已編號及未編號),依照創作年份的先後,重新排列並加上編號。預期於2013年完成。屆時,除了95首由布烈頓自己親自編號的作品外,所有作品皆會加上以“BTC”為首的新編號。截至2010年尾為止,只有曾發行過的作品才獲得BTC編號,網頁中亦聲明現時的BTC編號並非最終的決定。

指揮 编辑

  • 莫扎特第25號、第29號交響曲,D大調夜曲(K. 239),指揮英國室內樂團,Decca出版

獲獎與榮譽 编辑

  • 留聲機唱片大獎,1978年

個人生活 编辑

布里顿是一个当时在艺术圈比较公开的同性恋者,二战期间与彼得·皮尔斯英语Peter Pears产生恋情并长期同居[4]。布里顿逝世前把14岁至24岁十年间的日记交给学者整理出版,从中可看到他的一系列男友包括著名诗人威斯坦·休·奥登和作曲家伦诺克斯·伯克利英语Lennox Berkeley等等[5]。根据一部被BBC2改编为纪录片的传纪《布里顿的男孩》(Britten's Children)叙述,他对13岁左右的男孩怀有特殊的情感。

1980年以前,评论和传纪基本不提及布里顿的性取向,从1983年开始,才有学者公开指出布里顿的性取向影响了他作品中的一些隐喻:“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那个没有讲出的问题是在1945年的《彼得·格赖姆斯》中不敢涉及的,当时仍然被视为犯罪而无人敢谈论的,那就是《彼得·格赖姆斯》涉及到了同性恋的内容。如果我们以这种寓言的方式来看待这部歌剧,至少,在理解格赖姆斯的性格时就不会有问题(包括道德的和戏剧的),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小镇人对于格赖姆斯的恶毒迫害。而彼得由于罪恶感和自我憎恨导致的悲剧,在今天的人看来也会更觉沉痛和有现实感。”[6]

布里顿本人对自己的性取向有很严重的情结,至去世之时,还是不希望后人过分关注他这方面的私生活。皮尔斯在1979年的一次访谈中说过:“他的字典中没有‘同性恋’这个词……他憎恶‘同性恋的生活’。”[7]

軼事 编辑

  • 布里顿的出生日和相傳掌管音樂的主保聖人圣则济利亚(聖西西里亞)的聖日相同,因此有人認為他過人的音樂才華是上天所賦予的。

參考資料 编辑

參照
  1. ^ 台灣國家交響樂團部落格有關布瑞頓的簡介
  2. ^ 樂曲介紹 {英文}. [2010-12-30]. (原始内容于2020-11-03). 
  3. ^ . [2010-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23). 
  4. ^ 皮尔斯百年纪念. [2011-08-22]. (原始内容于2015-09-07). 
  5. ^ Journeying Boy: The Diaries of the Young Benjamin Britten, 1928-1938, ed. John Evans, published by Faber
  6. ^ . [2011-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1). 
  7. ^ Interview in Tony Palmer’s Film: A Time There Was......, 1979.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本杰明, 布里顿, 布里顿男爵, 英語, baron, britten, 1913年11月22日, 1976年12月4日, 原名愛德華, 英語, edward, benjamin, britten, 英国作曲家, 指挥家, 钢琴家, 是二十世纪古典音乐的重要人物, 也被认为是英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布里顿男爵1960年代中期的布里顿, 汉斯, 怀尔德, 英语, hans, wild, 所摄原文名baron, britten出生, 1913, 1913年11月22日洛斯托夫特逝世1976年12月4日, 1976歲,. 布里顿男爵 OM CH 英語 Baron Britten 1913年11月22日 1976年12月4日 原名愛德華 本杰明 布里顿 英語 Edward Benjamin Britten 英国作曲家 指挥家 钢琴家 是二十世纪古典音乐的重要人物 也被认为是英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布里顿男爵1960年代中期的布里顿 汉斯 怀尔德 英语 Hans Wild 所摄原文名Baron Britten出生 1913 11 22 1913年11月22日洛斯托夫特逝世1976年12月4日 1976歲 12 04 63歲 奥德堡国籍英国知名作品歌剧 彼得 格林 碧廬冤孽 比利 畢特 仲夏夜之梦 卢克莱修受辱记 战争安魂曲 弗兰克 布里奇主题变奏曲 管弦乐曲 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伴侣彼得 皮尔斯 英语 Peter Pears 所属时期 乐派20世纪擅长类型歌剧 管弦乐 室内乐 合唱 宗教音乐师从 弗兰克 布里奇 约翰 艾尔兰 阿瑟 本杰明学生 受影响人物 Arthur Oldham 英语 Arthur Oldham 目录 1 生平 1 1 少年 1 2 早期 1 3 赴美及返英 1 4 戰後 1 5 中後期 2 作品 2 1 作曲 2 2 指揮 3 獲獎與榮譽 4 個人生活 5 軼事 6 參考資料 7 参见 8 外部链接生平 编辑 nbsp 位于洛斯托夫特的故居布里顿於1913年生於英国东南沿海薩福克郡小镇洛斯托夫特 父亲是一名牙医 也是一位有才華的業餘音樂愛好者 母親是一位優秀的業餘女高音 他曾随母学习钢琴 少年 编辑 布里顿童年时代已表现出对音乐的兴趣 并尝试作曲 开始师从弗兰克 布里奇学习作曲 16歲進入皇家音乐学院 1 师从约翰 艾尔兰学习作曲 在这期间 他受到了拉尔夫 沃恩 威廉斯的鼓励 他亦學習鋼琴和中提琴 後來曾以鋼琴家的身份演出 布烈頓於少年時代所創作的作品大都沒有編號 據統計 這段時期的作品或者樂曲片段數量多達八百多份 較著名的是於1930年所創作的 童貞女的讚美詩 德语 A Hymn to the Virgin 而第一首獲出版並符有編號的作品 是為室樂團所寫的 小交響曲 Sinfonietta 1934年 為英國廣播電台合唱團 英语 BBC Singers 而寫成的 有一嬰孩誕生了 英语 A Boy Was Born 作品3 以及畢業習作 簡易交響曲 英语 Simple Symphony 作品4 令布烈頓開始在樂壇引起了注意 早期 编辑 畢業後 布烈頓主要為電影創作電影配樂 1935 1939年间 他相繼完成十六部電影配樂 這些經驗幫助他後來的歌劇創作 1937年5月 他受指揮家伯伊德 尼爾 英语 Boyd Neel 委托 為三個月後的萨尔茨堡音乐节創作一首絃樂作品 布烈頓只用了十天的時間 便把新樂曲定了初稿 再多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配器 7月12日正式把樂曲寫好 這首作品 便是以啟蒙老師布里奇的一首絃樂四重奏中的主題所寫成的 弗兰克 布里奇主题变奏曲 英语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Frank Bridge 2 同年他还认识了男高音彼得 皮尔斯 英语 Peter Pears 后者成为他音乐创作的合作伙伴和親密伙伴 赴美及返英 编辑 1939年他和彼得 皮尔斯跟随诗人威斯坦 休 奥登前往美国 在美国他创作了轻歌剧 保羅 班揚 英语 Paul Bunyan operetta 小提琴协奏曲 英语 Violin Concerto Britten 靈光集 英语 Les Illuminations Britten 安魂交響曲 英语 Sinfonia da Requiem 等 在美期間 布烈頓有機會與作曲家阿隆 科普蘭見面 科普蘭的作品亦成為啟發布烈頓在美創作的一大因素 1942年他和皮尔斯決定返回英国 而奥登則選擇留在美國 在回英的航程中 布烈頓完成了兩首重要的合唱作品 分別是取材自奧登的詩歌 以音樂守護者圣则济利亚 聖西西里亞 為題的 聖西西里亞讚歌 英语 Hymn to St Cecilia 以及 圣诞颂歌仪式 英语 A Ceremony of Carols 兩人回到英國後 隨即向當局申請免服兵役 最初布烈頓的申請並不獲批准 後來經上訴後得直 及後布烈頓便開始撰寫其第二齣歌劇 彼得 格赖姆斯 並且找來劇作家蒙塔古 斯莱特 英语 Montagu Slater 撰寫劇本 這套歌劇於1945年6月7日於倫敦首演 獲得了好評 然而 這卻引來一些反對的聲音 認為以英文演繹歌劇而非慣常的意大利語或德語 實乃 難登大雅之堂 這些言論都導致布烈頓後來漸漸放棄了倫敦的劇院 戰後 编辑 nbsp 布里顿自己指挥的 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唱片封面二戰結束後 人民的生活開始回復正常 1946年 布烈頓應英國教育部的委托 為一套介紹管絃樂團及樂器的教育影片中創作音樂 於是他運用了二百多年前的英國作曲家亨利 普賽爾的歌劇 摩爾人的復仇 英语 Abdelazer 中一段回旋曲主題 再以此主題寫成變奏曲和賦格 而每一段變奏均用上不同的樂器 這首樂曲便是 浦賽爾主題 變奏及賦格曲 Variation and Fugue on a Theme of Purcell 又或是更廣為人所熟識的名稱 青少年管絃樂入門 同時 經歷過那些反對以英語演出歌劇的奇怪言論 布烈頓決定自行創立了 英國歌劇團 English Opera Group 專門演繹英語歌劇 又於翌年 1948年 創辦了 奥德堡音乐节 英语 Aldeburgh Festival 這個音樂節首演了不少布里顿和其它英國作曲家的作品 至今每年六月都會舉行 1950年代是布烈頓的歌劇黃金時期 作品有 比利 巴德 英语 Billy Budd opera 格洛麗安娜 英语 Gloriana 慶祝英女皇伊丽莎白二世登基 又譯 榮光女皇 碧廬冤孽 英语 The Turn of the Screw opera 诺亚方舟 及改編自莎士比亞同名戲劇 仲夏夜之夢 英语 A Midsummer Night s Dream opera 1953年 適逢伊丽莎白二世登基 布烈頓獲封為名譽勳位 1957年他和皮尔斯到东方旅行 对印尼甘美蘭音乐和日本能剧产生兴趣 早在留美時間 布烈頓便初次接觸甘美蘭 他後期的作品 亦加入具东方風情的要素 如芭蕾舞剧 寶塔王子 The Prince of the Pagodas 一系列的宗教寓言劇 麻鷸河 Curlew River 熾烈燃燒的火爐 The Burning Fiery Furnace 及 浪子 The Prodigal Son 等 1957年 馬來西亞在獨立之際 向世界各地徵求國歌 包括新加坡國歌作曲者朱比賽在内的許多著名作曲家都获邀 布烈頓受邀所写的作品被認為太歐化 不符合馬來風格而被退稿 馬來西亞給了布烈頓幾張馬來民族音樂 但布烈頓聽了卻認為是最古怪的噪音 最終馬來西亞選出 我的祖国 作為國歌 一直到至今 中後期 编辑 nbsp 罗斯特罗波维奇和布里顿 1964雖然布烈頓把大部份精力都放在歌劇及其他類型劇樂上 管絃樂和室樂的產量較少 但每一首都是精煉之作 當中首推創作於1961 62年 為考文垂座堂重建而應邀委約的大型合唱曲 战争安魂曲 以及 男高音 圓號和絃樂小夜曲 英语 Serenade for Tenor Horn and Strings 作品31 和声乐套曲 夜曲 英语 Nocturne Britten 1960年代 他認識了兩位俄國重量級音樂家 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和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並成為好友 布里顿為罗斯特罗波维奇創作了多首大提琴作品 包括有 C大調大提琴奏鳴曲 英语 Cello Sonata Britten 1961年 大提琴交響曲 英语 Cello Symphony Britten 1963年 及三套大提琴獨奏組曲 1964 1971 至於肖斯塔科维奇 布烈頓把 浪子 The Prodigal Son 題獻給他 肖斯塔科维奇亦將受 戰爭安魂曲 所啟發的 第14號交響曲 回獻給布烈頓 此曲於1970年由布烈頓親自指揮 在蘇聯以外首演 1965年 布烈頓再獲頒發功績勳章 踏入1970年代 布烈頓的健康開始轉差 創作量亦變得疏落 但他依然能完成兩齣歌劇 歐文 溫格瑞夫 英语 Owen Wingrave 和 魂断威尼斯 英语 Death in Venice opera 另外 第3号大提琴組曲 第3号絃樂四重奏 和聯篇歌集 英國民歌組曲 Suite on English Folk Tunes A Time There Was 也是他晚期的重要創作 1976年7月2日被授予終身貴族 進入上議院 不久之后 1976年12月4日在薩福克郡奥德堡去世 享年63岁 作品 编辑作曲 编辑 布里顿是20世纪中期最多产的作曲家 而歌剧是他最重视也最有特点的类型 布烈頓的樂曲種類多樣 歌劇 合唱曲 獨唱 宗教合唱等歌唱類作品及管絃樂配器都公認為出色 這與他的親密合作伙伴彼得 皮尔斯 英语 Peter Pears 甚有關連 皮爾斯不但為布烈頓提供了大量創作靈感 亦是他各類型歌唱作品首演的演唱者 布烈頓所完成的13齣歌劇 除了第一齣 保羅 班揚 英语 Paul Bunyan operetta 又譯 吹牛大王 其他所有的男高音主角都由皮爾斯擔任 同時 由於布烈頓自小在教會中獻唱 因此亦創作出不少具水準的宗教合唱作品 布烈頓的代表作為數不少 大致可按早 中 後期創作來劃份 早期的代表作有 簡易交響曲 英语 Simple Symphony 弗兰克 布里奇主题变奏曲 英语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Frank Bridge 靈光集 英语 Les Illuminations Britten 安魂交響曲 英语 Sinfonia da Requiem 圣诞颂歌仪式 英语 A Ceremony of Carols 男高音 圓號和絃樂小夜曲 英语 Serenade for Tenor Horn and Strings 等 中期則有 彼得 格赖姆斯 等多部歌劇 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夜曲 英语 Nocturne Britten 战争安魂曲 等 晚期代表作則有為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所寫的 大提琴交響曲 英语 Cello Symphony Britten 大提琴組曲 以及多首聖經題裁的教會寓言劇 作品整理計劃2005年 布烈頓 皮爾斯基金會 Britten Pears Foundation 聯同东安格里亚大学獲英國藝術暨人文研究委員會 英语 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 資助進行一名為 布里顿主题目录 Britten Thematic Catalogue BTC 的計劃 3 將布烈頓現存的所有作品手稿 包括所有已編號及未編號 依照創作年份的先後 重新排列並加上編號 預期於2013年完成 屆時 除了95首由布烈頓自己親自編號的作品外 所有作品皆會加上以 BTC 為首的新編號 截至2010年尾為止 只有曾發行過的作品才獲得BTC編號 網頁中亦聲明現時的BTC編號並非最終的決定 指揮 编辑 莫扎特第25號 第29號交響曲 D大調夜曲 K 239 指揮英國室內樂團 Decca出版此列表不完整 欢迎您扩充内容 獲獎與榮譽 编辑留聲機唱片大獎 1978年此章节需要扩充 個人生活 编辑布里顿是一个当时在艺术圈比较公开的同性恋者 二战期间与彼得 皮尔斯 英语 Peter Pears 产生恋情并长期同居 4 布里顿逝世前把14岁至24岁十年间的日记交给学者整理出版 从中可看到他的一系列男友包括著名诗人威斯坦 休 奥登和作曲家伦诺克斯 伯克利 英语 Lennox Berkeley 等等 5 根据一部被BBC2改编为纪录片的传纪 布里顿的男孩 Britten s Children 叙述 他对13岁左右的男孩怀有特殊的情感 1980年以前 评论和传纪基本不提及布里顿的性取向 从1983年开始 才有学者公开指出布里顿的性取向影响了他作品中的一些隐喻 有充分的理由相信 那个没有讲出的问题是在1945年的 彼得 格赖姆斯 中不敢涉及的 当时仍然被视为犯罪而无人敢谈论的 那就是 彼得 格赖姆斯 涉及到了同性恋的内容 如果我们以这种寓言的方式来看待这部歌剧 至少 在理解格赖姆斯的性格时就不会有问题 包括道德的和戏剧的 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小镇人对于格赖姆斯的恶毒迫害 而彼得由于罪恶感和自我憎恨导致的悲剧 在今天的人看来也会更觉沉痛和有现实感 6 布里顿本人对自己的性取向有很严重的情结 至去世之时 还是不希望后人过分关注他这方面的私生活 皮尔斯在1979年的一次访谈中说过 他的字典中没有 同性恋 这个词 他憎恶 同性恋的生活 7 軼事 编辑布里顿的出生日和相傳掌管音樂的主保聖人圣则济利亚 聖西西里亞 的聖日相同 因此有人認為他過人的音樂才華是上天所賦予的 參考資料 编辑參照 台灣國家交響樂團部落格有關布瑞頓的簡介 樂曲介紹 英文 2010 12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03 Britten Thematic Catalogue BTC 網頁 試用版本 2010 12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01 23 皮尔斯百年纪念 2011 08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9 07 Journeying Boy The Diaries of the Young Benjamin Britten 1928 1938 ed John Evans published by Faber 布里顿两部歌剧中 性取向 问题的国际研究现状及方法 2011 08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7 11 Interview in Tony Palmer s Film A Time There Was 1979 参见 编辑 nbsp 古典音乐主题 古典音乐作曲家列表外部链接 编辑本杰明 布里顿的免费乐谱 由国际乐谱典藏计划提供 布里顿 皮尔斯基金会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本杰明 布里顿 amp oldid 7265415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