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无刺猪笼草


无刺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inermis)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种加词inermis”来源于拉丁文,意为“无刺的”,指其完全缺乏唇的上位笼。[3]

无刺猪笼草
无刺猪笼草的上位笼
科学分类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目: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科: 猪笼草科 Nepenthaceae
属: 猪笼草属 Nepenthes
种: 无刺猪笼草 N. inermis
二名法
Nepenthes inermis
Danser (1928)[1]
異名

植物学史 编辑

 
产于伯里拉山(Mount Belirang)的无刺猪笼草的上位笼

1918年9月7日,H·A·B·布尼梅亚(H. A. B. Bünnemeijer)塔蓝山海拔2590米处首次采集到了无刺猪笼草。[注 1]此外,1918年11月16日,布尼梅亚分别于甘柏山(Bukit Gombak)海拔2300米[注 2]及2330米[注 3]处采集了另两份标本。1920年4月26日,第四份标本采集于葛林芝火山海拔1800米处。[1][注 4]最后,马修·杰布马丁·奇克将编号为“Bünnemeijer 9695”的标本指定为无刺猪笼草的模式标本[6]

1927年出版的一期《热带自然》De Tropische Natuur首次提到了无刺猪笼草。[1][7]一年以后,B·H·丹瑟在他的开创性著作《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猪笼草科植物》中正式描述了无刺猪笼草。[注 5]他写道:“这个新种与其他猪笼草的最大不同在于其捕虫笼无唇并且笼盖非常的窄。其可能与邦苏猪笼草之间存在着最为密切的近缘关系。”[1]

布尼梅亚采集的好几份标本都以当地的俗名做标记,如“galoe-galoe antoe”和“kandjong baroek”。B·H·丹瑟认为这些词源是米南卡保语中对无刺猪笼草的称呼,但B·H·丹瑟并不清楚其具体的意思是什么。[1]

1986年,堀田满和罗斯朱迪·塔明(Rusjdi Tamin)疑惑猪笼草N. dubia和无刺猪笼草都归入了邦苏猪笼草N. bongso[2][8]1993年,M·加藤(M. Kato)和T·市野川(T. Itino)对猪笼草的猎物和共生生物进行研究后[9],也认为产自加笃山(Mount Gadut)的无刺猪笼草是邦苏猪笼草。[8]尽管对于它们的分类很混乱,但实际上邦苏猪笼草和无刺猪笼草在形态上有着巨大的差别,并不容易将它们混淆。

形态特征 编辑

 
 
无刺猪笼草带上位笼的攀援茎(左)及莲座状植株(右)

无刺猪笼草为藤本植物。茎可长达7米[3],直径可达5毫米,呈圆柱形至三棱柱形。节间距可长达10厘米。[8]

无刺猪笼草的叶片革质,无柄,呈披针形至匙形,可长达12厘米,宽至3厘米。叶尖为急尖或钝尖,叶基渐狭至茎部,不下延。中脉的两侧各有3条纵脉羽状脉明显。笼蔓可长达15厘米,偶尔形成笼蔓圈。[8]

无刺猪笼草的下位笼很少出现。下位笼的下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为漏斗形,上部为卵形。唇下的笼身明显收缩。下位笼可高达8厘米,宽至3厘米。腹面的笼翼通常缩小消失,也可能出现于上半部。笼口为圆形且水平,基部略微拉长。为圆柱形,可宽达3毫米,具模糊的唇齿笼盖为卵形,无附属物。笼盖基部的后方有一条不分叉的笼蔓尾,不长于4毫米。[8]

 
 
无刺猪笼草的两个上位笼:未开启的(左)及完全开启的(右)

无刺猪笼草的上位笼大于其下位笼,可高达9厘米,宽至5厘米。[1]上位笼的下三分之二为管状至漏斗状,且左右笼壁向内收缩靠拢。与疑惑猪笼草成熟上位笼的笼壁类似,其上位笼下半部的间隙极窄。无刺猪笼草上位笼的上半部为宽漏斗形。笼翼缩小为隆起。笼口为圆形且水平,末端和基部略微拉长。上位笼的整个内表面覆满腺体,通常认为其无蜡质区[10][11],但也有来源称其只是蜡质区稀少[12]。通常认为成熟的上位笼无唇,这是无刺猪笼草区别于其他猪笼草的特征[8][11],但也有来源描述到一个高84.45毫米的上位笼的唇宽为0.7毫米[12]。唇内缘部分约占截面表面总长度的20%。[12]笼盖较长,狭窄,为楔形。笼盖展开的角度不超过90°。[8]

无刺猪笼草的花序总状花序总花梗可长达5厘米。花序轴可长达15厘米,雄性花序的花序轴短于雌性。花梗具小苞片,可长达8毫米。萼片为椭圆形至披针形,可长达3毫米。[8]

植株发育中的部分,如发育中的捕虫笼,覆盖着茂密的毛被,但易脱落。植株成熟的部分几乎无毛。此外,雌蕊及花序其他的一些部分覆盖着不易脱落的毛被。[8]

大部分植株的茎、花序和笼蔓都为特殊的紫红色。叶片为绿色,中脉常为红色的。捕虫笼为黄绿色。[8]B·H·丹瑟描述其干燥标本的颜色为“所以的部分都为黑色”。[1]

生态关系 编辑

 
 
存在昆虫猎物的无刺猪笼草的上位笼

无刺猪笼草是苏门答腊西部巴里桑山脈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具体存在于印度尼西亚西苏门答腊省占碑省。无刺猪笼草分布于海拔1500米至2600米处。其通常作为一种附生植物生长于长满苔藓的森林中,偶尔也会陆生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地山区植被中。[3][8]也曾发现于西苏门答腊省的加当山(Mount Gadang)[13]

无刺猪笼草的大部分种群分布于塔蓝山、加笃山(Mount Gadut)和伯里拉山(Mount Belirang)。无刺猪笼草在伯里拉山西部山坡的种群特别丰富,常陆生。[8]

无刺猪笼草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保护状况为易危[14]

食虫性 编辑

无刺猪笼草会产生黏度极高的消化液。若将一个捕虫笼倾斜,溢出的消化液可拉成细丝,拉至几米长都不会断。[15][16]捕虫笼的内表面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消化液。这使得无刺猪笼草的捕虫笼既可以笼状的陷阱捕捉猎物,又可以粘性极大的捕虫笼内壁黏住过往的飞虫。[8][17]这些黏稠的消化液还充当了润滑剂的作用,使得猎物可以顺利的落入捕虫笼底部。[8]

虽然无刺猪笼草的上位笼常会在下暴雨时倾倒,使部分的消化液流失,但因为消化液的黏度极大,且捕虫笼的基部为狭缝状,使得大部分的消化液可以保留下来。雨停后,捕虫笼会立刻恢复到原来的位置。[8][18]疑惑猪笼草N. dubia等猪笼草也会产生黏稠消化液,并具有类似的捕虫方法。[8]

无刺猪笼草的捕虫笼捕捉的大部分为飞行类昆虫,如长角亚目(Nematocera)和短角亚目(Brachycera)昆虫。但其中不包括与之共生的生物。[8][9]

有学者认为,无刺猪笼草的笼盖分泌的蜜液含有麻醉类物质,使得取食的昆虫迷失方向后落入捕虫笼中。[16][18]

相关物种 编辑

 
无刺猪笼草的笼口。其是猪笼草属中唯一一个完全缺乏唇的物种

无刺猪笼草与其他产于苏门答腊的猪笼草之间存在着近缘关系,如疑惑猪笼草杏黄猪笼草N. flava[19]贾桂琳猪笼草N. jacquelineae马桶猪笼草N. jamban[20]塔蓝山猪笼草N. talangensis细猪笼草N. tenuis。这些猪笼草的共同特点在于,它们的上位笼都为漏斗形且其消化液黏度极大。

无刺猪笼草被认为与疑惑猪笼草之间存在着最密切的亲缘关系。但它们依然很容易区分,疑惑猪笼草的上位笼存在唇,而无刺猪笼草缺失。此外,无刺猪笼草捕虫笼一般为绿色,而疑惑猪笼草捕虫笼的颜色一般为黄色至橙色。[8]

2001年,查尔斯·克拉克对来自苏门答腊西马来西亚的猪笼草进行了分支系统学分析,共利用了70个形态特征。以下为猪笼草进化树的“第1分支”,其相关性达51%。其中,无刺猪笼草与疑惑猪笼草的相关性达95%。[8]

51%

马兜铃猪笼草

unnamed
unnamed

细猪笼草

unnamed
95%

疑惑猪笼草

无刺猪笼草

植物学家仓田重夫在他对风铃猪笼草N. campanulata的描述中,认为其与无刺猪笼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21]但是其他的分类学家并不赞同这个观点。[22]他们认为虽然这两个物种无论是在体型还是捕虫笼的形态上都很类似,但其分布地之间的距离太过于遥远,并且其原生地类型也不同;风铃猪笼草只分布于低地石灰岩基质地区[23],而无刺猪笼草作为一种附生植物存在于海拔1500米至2600米的地区。[8][24]

自然杂交种 编辑

梨形猪笼草 编辑

 
梨形猪笼草的上位笼

无刺猪笼草与塔蓝山猪笼草N. talangensis塔蓝山顶峰山脊同域分布,该处存在着无刺猪笼草与塔蓝山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1994年,塔蓝山猪笼草才被描述为一个独立的物种。[25]在此之前,其被归入邦苏猪笼草或邦苏猪笼草与无刺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N. bongso × N. inermis中。[15]

过去无刺猪笼草与塔蓝山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的分类一直较为混乱。仓田重夫在其1973年发表的文章《婆罗洲、新加坡和苏门答腊的猪笼草》中[21],将这个自然杂交种归入了疑惑猪笼草中。[8]

1997年,马修·杰布马丁·奇克在其发表的专著《猪笼草属(猪笼草科)的框架性修订》中,提到了产自塔蓝山编号为“Kurata s.n. SING”的疑惑猪笼草标本。[6]之后,查尔斯·克拉克将其确认为无刺猪笼草与塔蓝山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

这个自然杂交种与疑惑猪笼草很相似。它的特点是其笼盖较宽且展开的角度不会超过90°,捕虫笼下部的左右笼壁不向内紧缩。此外,这个自然杂交种的笼口倾斜。[8]

2001年,仓田重夫将这个自然杂交种描述为一个新的物种——梨形猪笼草N. pyriformis[26]但查尔斯·克拉克在同年出版的专著《苏门答腊岛与西马来西亚的猪笼草》中摒弃了这个观点。查尔斯·克拉克发现其梨形猪笼草编号为“Kurata & Mikil 4230 NDC”的模式标本在许多方面和无刺猪笼草与塔蓝山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都十分的相似。[8]

其他自然杂交种 编辑

此外,还发现了无刺猪笼草与欣佳浪山猪笼草N. singalana匙叶猪笼草N. spathulata的自然杂交种。[8][11]

注释 编辑

  1. ^ Bünnemeijer 5522”号标本于1918年9月7日采集于塔蓝山海拔2590米处。其包括雄性花序,存放于位于爪哇茂物植物园中。[1]
  2. ^ Bünnemeijer 5749”号标本于1918年11月16日采集于甘柏山海拔2300米处。其不含花序及果序,存放于茂物植物园及荷兰莱顿的莱都诺-伯特温植物标本馆(Herbarium Lugduno-Batavum),并以当地俗名标记为“galoe-galoe antoe”。[1]
  3. ^ Bünnemeijer 5747”号标本于1918年11月16日采集于甘柏山海拔2330米处。其不含花序及果序,存放于茂物植物园,并以当地俗名标记为“galoe-galoe antoe”。[1]
  4. ^ Bünnemeijer 9695”号标本于1920年4月26日采集于葛林芝火山海拔1800米处。其不含花序及果序,存放于茂物植物园,并以当地俗名标记为“kandjong baroek”。[1]1920年2月6日至5月12日,H·A·B·布尼梅亚对葛林芝火山进行了考察。5月20日,他越过巴里桑山脈,离开了葛林芝谷。[4][5]
  5. ^ 无刺猪笼草的原拉丁文描述如下:[1]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Danser, B.H. 1928. 19. Nepenthes inermis DANS., spec. nov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The Nepenthaceae of the Netherlands Indies. Bulletin du Jardin Botanique de Buitenzorg, Série III, 9(3–4): 249–438.
  2. ^ 2.0 2.1 (印尼文) Tamin, R. & M. Hotta 1986. Nepenthes di Sumatera: The genus Nepenthes of the Sumatra Island. In: M. Hotta (ed.) Diversity and Dynamics of Plant Life in Sumatra: Forest Ecosystem and Speciation in Wet Tropical Environments. Part 1: Reports and Collection of Papers. Kyoto University, Kyoto. pp. 75–109.
  3. ^ 3.0 3.1 3.2 McPherson, S.R. & A. Robinson 2012. Field Guide to the Pitcher Plants of Sumatra and Java. Redfern Natural History Productions, Poole.
  4. ^ Bünnemeijer, H.A.B. 1921. Reizen in het bergland van Midden-Sumatra. l.c. 10: 1–78.
  5. ^ van Steenis-Kruseman, M.J., et al. 2006. Cyclopaedia of Malesian Collectors: H. A. B. Bünnemeij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tionaal Herbarium Nederland.
  6. ^ 6.0 6.1 Jebb, M.H.P. & M.R. Cheek 1997. A skeletal revision of Nepenthes (Nepenthaceae). Blumea 42(1): 1–106.
  7. ^ Danser, B.H. 1927. Indische bekerplanten. De Tropische Natuur 16: 197–205.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8.23 Clarke, C.M. 2001. Nepenthes of Sumatra and Peninsular Malaysia. Natural History Publications (Borneo), Kota Kinabalu.
  9. ^ 9.0 9.1 Kato, M., M. Hotta, R. Tamin & T. Itino 1993. Inter- and intra-specific variation in prey assemblages and inhabitant communities in Nepenthes pitchers in Sumatra. Tropical Zoology 6(1): 11–25. Abstract
  10. ^ Cheek, M.R. & M.H.P. Jebb 2001. Nepenthaceae. Flora Malesiana 15: 1–164.
  11. ^ 11.0 11.1 11.2 McPherson, S.R. 2009. Pitcher Plants of the Old World. 2 volumes. Redfern Natural History Productions, Poole.
  12. ^ 12.0 12.1 12.2 Bauer, U., C.J. Clemente, T. Renner & W. Federle 2012. Form follows function: morph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and alternative trapping strategies in carnivorous Nepenthes pitcher plants.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25(1): 90–102. doi:10.1111/j.1420-9101.2011.02406.x
  13. ^ Wistuba, A. N.d. Nepenthes inermi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rnivorous Plant Database.
  14. ^ Schnell, D., P. Catling, G. Folkerts, C. Frost, R. Gardner et al. Nepenthes inerm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0. [11 May 2006]. 
  15. ^ 15.0 15.1 Hopkins, M., R. Maulder & B.[R.] Salmon 1990. A real nice trip to Southeast Asia.PDF (1.72 MiB)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19(1–2): 19–28.
  16. ^ 16.0 16.1 Salmon, B.[R.] 1993. 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trapping mechanisms of Nepenthes inermis and N. rhombicaulis.PDF (148 KiB)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22(1–2): 11–12.
  17. ^ Rice, B. 2007. Carnivorous plants with hybrid trapping strategies.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36(1): 23–27.
  18. ^ 18.0 18.1 Clarke, C.[M.] 1997. Another Nice Trip to Sumatra.PDF (1.57 MiB)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26(1): 4–10.
  19. ^ Wistuba, A., J. Nerz & A. Fleischmann 2007. Nepenthes flava, a new species of Nepenthaceae from the northern part of Sumatr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lumea 52(1): 159–163.
  20. ^ Lee, C.C., Hernawati & P. Akhriadi 2006. Two new species of Nepenthes (Nepenthaceae) from North Sumatr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lumea 51(3): 561–568.
  21. ^ 21.0 21.1 Kurata, S. 1973. Nepenthes from Borneo, Singapore and Sumatra. The Gardens' Bulletin Singapore 26(2): 227–232.
  22. ^ Nerz, J. 1994. Nepenthes-discuss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rnivorous Plant Mailing List.
  23. ^ Clarke, C.M. & C.C. Lee 2004. Pitcher Plants of Sarawak. Natural History Publications (Borneo), Kota Kinabalu.
  24. ^ Clarke, C.M. 1997. Nepenthes of Borneo. Natural History Publications (Borneo), Kota Kinabalu.
  25. ^ Nerz, J. & A. Wistuba 1994. Five new taxa of Nepenthes (Nepenthaceae) from North and West Sumatr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23(4): 101–114.
  26. ^ (日語) (英文) Kurata, S. 2001. スマトラ島およびミンダナオ島産ウツボカズラの2新種(英文). [Two new species of Nepenthes from Sumatra (Indonesia) and Mindanao (Philippines).] Journal of Insectivorous Plant Society 52(2): 30–34.
  • Hernawati & P. Akhriadi 2006. A Field Guide to the Nepenthes of Sumatra. PILI-NGO Movement, Bogor.
  • (印尼文) Mansur, M. 2001. Koleksi Nepenthes di Herbarium Bogoriense: prospeknya sebagai tanaman hias.PDF In: Prosiding Seminar Hari Cinta Puspa dan Satwa Nasional. Lembaga Ilmu Pengetahuan Indonesia, Bogor. pp. 244–253.
  • Meimberg, H., A. Wistuba, P. Dittrich & G. Heubl 2001. Molecular phylogeny of Nepenthaceae based on cladistic analysis of plastid trnK intron sequence data. Plant Biology 3(2): 164–175. doi:10.1055/s-2001-12897
  • (德文) Meimberg, H. 2002. Molekular-systematische Untersuchungen an den Familien Nepenthaceae und Ancistrocladaceae sowie verwandter Taxa aus der Unterklasse Caryophyllidae s. l..PDF Ph.D. thesis, Ludwig Maximilian University of Munich, Munich.
  • Meimberg, H. & G. Heubl 2006. Introduction of a nuclear marker for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Nepenthaceae. Plant Biology 8(6): 831–840. doi:10.1055/s-2006-924676
  • Meimberg, H., S. Thalhammer, A. Brachmann & G. Heubl 2006.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 translocated copy of the trnK intron in carnivorous family Nepenthaceae.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39(2): 478–490. doi:10.1016/j.ympev.2005.11.023
  • (印尼文) Puspitaningtyas, D.M. & H. Wawangningrum 2007. Keanekaragaman Nepenthes di Suaka Alam Sulasih Talang - Sumatera Barat.PDF [Nepenthes diversity in Sulasih Talang Nature Reserve - West Sumatra.] Biodiversitas 8(2): 152–156.
  • (印尼文) Syamsuardi & R. Tamin 1994. Project report, Andalas University, Padang.
  • (印尼文) Syamsuardi 1995. [Numerical classification of pitcher plants (Nepenthes) in West Sumatra.] Journal Matematika dan Pengetahuan Alam 4(1): 48–57.

扩展阅读 编辑

  • 食虫植物照片搜寻引擎中无刺猪笼草的照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无刺猪笼草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信息:无刺猪笼草

无刺猪笼草, 学名, nepenthes, inermis, 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 其种加词, inermis, 来源于拉丁文, 意为, 无刺的, 指其完全缺乏唇的上位笼, 的上位笼保护状况易危, iucn, 科学分类界, 植物界, plantae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演化支,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目,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科, 猪笼草科, nepenthaceae属, 猪笼草属, nepenthes种, i. 无刺猪笼草 学名 Nepenthes inermis 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 其种加词 inermis 来源于拉丁文 意为 无刺的 指其完全缺乏唇的上位笼 3 无刺猪笼草无刺猪笼草的上位笼保护状况易危 IUCN 2 3 科学分类界 植物界 Plantae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演化支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目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科 猪笼草科 Nepenthaceae属 猪笼草属 Nepenthes种 无刺猪笼草 N inermis二名法Nepenthes inermisDanser 1928 1 異名Nepenthes bongsoauct non Korth Tamin amp M Hotta in M Hotta 1986 2 N bongso N dubia N inermis 目录 1 植物学史 2 形态特征 3 生态关系 4 食虫性 5 相关物种 6 自然杂交种 6 1 梨形猪笼草 6 2 其他自然杂交种 7 注释 8 参考文献 9 扩展阅读植物学史 编辑 nbsp 产于伯里拉山 Mount Belirang 的无刺猪笼草的上位笼1918年9月7日 H A B 布尼梅亚 H A B Bunnemeijer 在塔蓝山海拔2590米处首次采集到了无刺猪笼草 注 1 此外 1918年11月16日 布尼梅亚分别于甘柏山 Bukit Gombak 海拔2300米 注 2 及2330米 注 3 处采集了另两份标本 1920年4月26日 第四份标本采集于葛林芝火山海拔1800米处 1 注 4 最后 马修 杰布和马丁 奇克将编号为 Bunnemeijer 9695 的标本指定为无刺猪笼草的模式标本 6 1927年出版的一期 热带自然 De Tropische Natuur 首次提到了无刺猪笼草 1 7 一年以后 B H 丹瑟在他的开创性著作 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猪笼草科植物 中正式描述了无刺猪笼草 注 5 他写道 这个新种与其他猪笼草的最大不同在于其捕虫笼无唇并且笼盖非常的窄 其可能与邦苏猪笼草之间存在着最为密切的近缘关系 1 布尼梅亚采集的好几份标本都以当地的俗名做标记 如 galoe galoe antoe 和 kandjong baroek B H 丹瑟认为这些词源是米南卡保语中对无刺猪笼草的称呼 但B H 丹瑟并不清楚其具体的意思是什么 1 1986年 堀田满和罗斯朱迪 塔明 Rusjdi Tamin 将疑惑猪笼草 N dubia 和无刺猪笼草都归入了邦苏猪笼草 N bongso 2 8 1993年 M 加藤 M Kato 和T 市野川 T Itino 对猪笼草的猎物和共生生物进行研究后 9 也认为产自加笃山 Mount Gadut 的无刺猪笼草是邦苏猪笼草 8 尽管对于它们的分类很混乱 但实际上邦苏猪笼草和无刺猪笼草在形态上有着巨大的差别 并不容易将它们混淆 形态特征 编辑 nbsp nbsp 无刺猪笼草带上位笼的攀援茎 左 及莲座状植株 右 无刺猪笼草为藤本植物 茎可长达7米 3 直径可达5毫米 呈圆柱形至三棱柱形 节间距可长达10厘米 8 无刺猪笼草的叶片革质 无柄 呈披针形至匙形 可长达12厘米 宽至3厘米 叶尖为急尖或钝尖 叶基渐狭至茎部 不下延 中脉的两侧各有3条纵脉 羽状脉明显 笼蔓可长达15厘米 偶尔形成笼蔓圈 8 无刺猪笼草的下位笼很少出现 下位笼的下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为漏斗形 上部为卵形 唇下的笼身明显收缩 下位笼可高达8厘米 宽至3厘米 腹面的笼翼通常缩小消失 也可能出现于上半部 笼口为圆形且水平 基部略微拉长 唇为圆柱形 可宽达3毫米 具模糊的唇齿 笼盖为卵形 无附属物 笼盖基部的后方有一条不分叉的笼蔓尾 不长于4毫米 8 nbsp nbsp 无刺猪笼草的两个上位笼 未开启的 左 及完全开启的 右 无刺猪笼草的上位笼大于其下位笼 可高达9厘米 宽至5厘米 1 上位笼的下三分之二为管状至漏斗状 且左右笼壁向内收缩靠拢 与疑惑猪笼草成熟上位笼的笼壁类似 其上位笼下半部的间隙极窄 无刺猪笼草上位笼的上半部为宽漏斗形 笼翼缩小为隆起 笼口为圆形且水平 末端和基部略微拉长 上位笼的整个内表面覆满腺体 通常认为其无蜡质区 10 11 但也有来源称其只是蜡质区稀少 12 通常认为成熟的上位笼无唇 这是无刺猪笼草区别于其他猪笼草的特征 8 11 但也有来源描述到一个高84 45毫米的上位笼的唇宽为0 7毫米 12 唇内缘部分约占截面表面总长度的20 12 笼盖较长 狭窄 为楔形 笼盖展开的角度不超过90 8 无刺猪笼草的花序为总状花序 总花梗可长达5厘米 花序轴可长达15厘米 雄性花序的花序轴短于雌性 花梗具小苞片 可长达8毫米 萼片为椭圆形至披针形 可长达3毫米 8 植株发育中的部分 如发育中的捕虫笼 覆盖着茂密的毛被 但易脱落 植株成熟的部分几乎无毛 此外 雌蕊及花序其他的一些部分覆盖着不易脱落的毛被 8 大部分植株的茎 花序和笼蔓都为特殊的紫红色 叶片为绿色 中脉常为红色的 捕虫笼为黄绿色 8 B H 丹瑟描述其干燥标本的颜色为 所以的部分都为黑色 1 生态关系 编辑 nbsp nbsp 存在昆虫猎物的无刺猪笼草的上位笼 无刺猪笼草是苏门答腊西部巴里桑山脈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 具体存在于印度尼西亚西苏门答腊省和占碑省 无刺猪笼草分布于海拔1500米至2600米处 其通常作为一种附生植物生长于长满苔藓的森林中 偶尔也会陆生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地山区植被中 3 8 也曾发现于西苏门答腊省的加当山 Mount Gadang 13 无刺猪笼草的大部分种群分布于塔蓝山 加笃山 Mount Gadut 和伯里拉山 Mount Belirang 无刺猪笼草在伯里拉山西部山坡的种群特别丰富 常陆生 8 无刺猪笼草已被列入 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中 保护状况为易危 14 食虫性 编辑无刺猪笼草会产生黏度极高的消化液 若将一个捕虫笼倾斜 溢出的消化液可拉成细丝 拉至几米长都不会断 15 16 捕虫笼的内表面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消化液 这使得无刺猪笼草的捕虫笼既可以笼状的陷阱捕捉猎物 又可以粘性极大的捕虫笼内壁黏住过往的飞虫 8 17 这些黏稠的消化液还充当了润滑剂的作用 使得猎物可以顺利的落入捕虫笼底部 8 虽然无刺猪笼草的上位笼常会在下暴雨时倾倒 使部分的消化液流失 但因为消化液的黏度极大 且捕虫笼的基部为狭缝状 使得大部分的消化液可以保留下来 雨停后 捕虫笼会立刻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8 18 疑惑猪笼草 N dubia 等猪笼草也会产生黏稠消化液 并具有类似的捕虫方法 8 无刺猪笼草的捕虫笼捕捉的大部分为飞行类昆虫 如长角亚目 Nematocera 和短角亚目 Brachycera 昆虫 但其中不包括与之共生的生物 8 9 有学者认为 无刺猪笼草的笼盖分泌的蜜液含有麻醉类物质 使得取食的昆虫迷失方向后落入捕虫笼中 16 18 相关物种 编辑 nbsp 无刺猪笼草的笼口 其是猪笼草属中唯一一个完全缺乏唇的物种无刺猪笼草与其他产于苏门答腊的猪笼草之间存在着近缘关系 如疑惑猪笼草 杏黄猪笼草 N flava 19 贾桂琳猪笼草 N jacquelineae 马桶猪笼草 N jamban 20 塔蓝山猪笼草 N talangensis 和细猪笼草 N tenuis 这些猪笼草的共同特点在于 它们的上位笼都为漏斗形且其消化液黏度极大 无刺猪笼草被认为与疑惑猪笼草之间存在着最密切的亲缘关系 但它们依然很容易区分 疑惑猪笼草的上位笼存在唇 而无刺猪笼草缺失 此外 无刺猪笼草捕虫笼一般为绿色 而疑惑猪笼草捕虫笼的颜色一般为黄色至橙色 8 2001年 查尔斯 克拉克对来自苏门答腊和西马来西亚的猪笼草进行了分支系统学分析 共利用了70个形态特征 以下为猪笼草进化树的 第1分支 其相关性达51 其中 无刺猪笼草与疑惑猪笼草的相关性达95 8 51 马兜铃猪笼草 unnamed unnamed 细猪笼草 unnamed 95 疑惑猪笼草 无刺猪笼草 植物学家仓田重夫在他对风铃猪笼草 N campanulata 的描述中 认为其与无刺猪笼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 21 但是其他的分类学家并不赞同这个观点 22 他们认为虽然这两个物种无论是在体型还是捕虫笼的形态上都很类似 但其分布地之间的距离太过于遥远 并且其原生地类型也不同 风铃猪笼草只分布于低地石灰岩基质地区 23 而无刺猪笼草作为一种附生植物存在于海拔1500米至2600米的地区 8 24 自然杂交种 编辑梨形猪笼草 编辑 主条目 梨形猪笼草 nbsp 梨形猪笼草的上位笼无刺猪笼草与塔蓝山猪笼草 N talangensis 在塔蓝山顶峰山脊同域分布 该处存在着无刺猪笼草与塔蓝山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 1994年 塔蓝山猪笼草才被描述为一个独立的物种 25 在此之前 其被归入邦苏猪笼草或邦苏猪笼草与无刺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 N bongso N inermis 中 15 过去无刺猪笼草与塔蓝山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的分类一直较为混乱 仓田重夫在其1973年发表的文章 婆罗洲 新加坡和苏门答腊的猪笼草 中 21 将这个自然杂交种归入了疑惑猪笼草中 8 1997年 马修 杰布和马丁 奇克在其发表的专著 猪笼草属 猪笼草科 的框架性修订 中 提到了产自塔蓝山编号为 Kurata s n SING 的疑惑猪笼草标本 6 之后 查尔斯 克拉克将其确认为无刺猪笼草与塔蓝山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 这个自然杂交种与疑惑猪笼草很相似 它的特点是其笼盖较宽且展开的角度不会超过90 捕虫笼下部的左右笼壁不向内紧缩 此外 这个自然杂交种的笼口倾斜 8 2001年 仓田重夫将这个自然杂交种描述为一个新的物种 梨形猪笼草 N pyriformis 26 但查尔斯 克拉克在同年出版的专著 苏门答腊岛与西马来西亚的猪笼草 中摒弃了这个观点 查尔斯 克拉克发现其梨形猪笼草编号为 Kurata amp Mikil 4230 NDC 的模式标本在许多方面和无刺猪笼草与塔蓝山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都十分的相似 8 其他自然杂交种 编辑 此外 还发现了无刺猪笼草与欣佳浪山猪笼草 N singalana 和匙叶猪笼草 N spathulata 的自然杂交种 8 11 注释 编辑 Bunnemeijer 5522 号标本于1918年9月7日采集于塔蓝山海拔2590米处 其包括雄性花序 存放于位于爪哇的茂物植物园中 1 Bunnemeijer 5749 号标本于1918年11月16日采集于甘柏山海拔2300米处 其不含花序及果序 存放于茂物植物园及荷兰莱顿的莱都诺 伯特温植物标本馆 Herbarium Lugduno Batavum 并以当地俗名标记为 galoe galoe antoe 1 Bunnemeijer 5747 号标本于1918年11月16日采集于甘柏山海拔2330米处 其不含花序及果序 存放于茂物植物园 并以当地俗名标记为 galoe galoe antoe 1 Bunnemeijer 9695 号标本于1920年4月26日采集于葛林芝火山海拔1800米处 其不含花序及果序 存放于茂物植物园 并以当地俗名标记为 kandjong baroek 1 1920年2月6日至5月12日 H A B 布尼梅亚对葛林芝火山进行了考察 5月20日 他越过巴里桑山脈 离开了葛林芝谷 4 5 无刺猪笼草的原拉丁文描述如下 1 Folia mediocria sessilia lamina spathulato lanceolata nervis longitudinalibus utrinque c 3 basi caulis partem 1 2 1 3 amplectente vagina 0 ascidia rosularum et inferiora ignota ascidia superiora parva parte inferiore tubulosa v paulum ventricosa supra medium ampla infundibuliformia ore expanso peristomio fere 0 operculo angustissime cuneato facie inferiore plana inflorescentia racemus parvus pedicellis inferioribus 4 8 mm longis omnibus 1 floris indumentum iuventute tenue adpressum denique in ascidiis sub ore et in inflorescentiis permanens 参考文献 编辑 1 00 1 01 1 02 1 03 1 04 1 05 1 06 1 07 1 08 1 09 1 10 1 11 Danser B H 1928 19 Nepenthes inermis DANS spec nov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The Nepenthaceae of the Netherlands Indies Bulletin du Jardin Botanique de Buitenzorg Serie III 9 3 4 249 438 2 0 2 1 印尼文 Tamin R amp M Hotta 1986 Nepenthes di Sumatera The genus Nepenthes of the Sumatra Island In M Hotta ed Diversity and Dynamics of Plant Life in Sumatra Forest Ecosystem and Speciation in Wet Tropical Environments Part 1 Reports and Collection of Papers Kyoto University Kyoto pp 75 109 3 0 3 1 3 2 McPherson S R amp A Robinson 2012 Field Guide to the Pitcher Plants of Sumatra and Java Redfern Natural History Productions Poole Bunnemeijer H A B 1921 Reizen in het bergland van Midden Sumatra l c 10 1 78 van Steenis Kruseman M J et al 2006 Cyclopaedia of Malesian Collectors H A B Bunnemeijer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tionaal Herbarium Nederland 6 0 6 1 Jebb M H P amp M R Cheek 1997 A skeletal revision of Nepenthes Nepenthaceae Blumea 42 1 1 106 Danser B H 1927 Indische bekerplanten De Tropische Natuur 16 197 205 8 00 8 01 8 02 8 03 8 04 8 05 8 06 8 07 8 08 8 09 8 10 8 11 8 12 8 13 8 14 8 15 8 16 8 17 8 18 8 19 8 20 8 21 8 22 8 23 Clarke C M 2001 Nepenthes of Sumatra and Peninsular Malaysia Natural History Publications Borneo Kota Kinabalu 9 0 9 1 Kato M M Hotta R Tamin amp T Itino 1993 Inter and intra specific variation in prey assemblages and inhabitant communities in Nepenthes pitchers in Sumatra Tropical Zoology 6 1 11 25 Abstract Cheek M R amp M H P Jebb 2001 Nepenthaceae Flora Malesiana 15 1 164 11 0 11 1 11 2 McPherson S R 2009 Pitcher Plants of the Old World 2 volumes Redfern Natural History Productions Poole 12 0 12 1 12 2 Bauer U C J Clemente T Renner amp W Federle 2012 Form follows function morph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and alternative trapping strategies in carnivorous Nepenthes pitcher plants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25 1 90 102 doi 10 1111 j 1420 9101 2011 02406 x Wistuba A N d Nepenthes inermi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rnivorous Plant Database Schnell D P Catling G Folkerts C Frost R Gardner et al Nepenthes inerm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0 11 May 2006 引文格式1维护 显式使用等标签 link 15 0 15 1 Hopkins M R Maulder amp B R Salmon 1990 A real nice trip to Southeast Asia PDF 1 72 MiB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19 1 2 19 28 16 0 16 1 Salmon B R 1993 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trapping mechanisms of Nepenthes inermis and N rhombicaulis PDF 148 KiB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22 1 2 11 12 Rice B 2007 Carnivorous plants with hybrid trapping strategies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36 1 23 27 18 0 18 1 Clarke C M 1997 Another Nice Trip to Sumatra PDF 1 57 MiB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26 1 4 10 Wistuba A J Nerz amp A Fleischmann 2007 Nepenthes flava a new species of Nepenthaceae from the northern part of Sumatr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lumea 52 1 159 163 Lee C C Hernawati amp P Akhriadi 2006 Two new species of Nepenthes Nepenthaceae from North Sumatr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lumea 51 3 561 568 21 0 21 1 Kurata S 1973 Nepenthes from Borneo Singapore and Sumatra The Gardens Bulletin Singapore 26 2 227 232 Nerz J 1994 Nepenthes discuss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rnivorous Plant Mailing List Clarke C M amp C C Lee 2004 Pitcher Plants of Sarawak Natural History Publications Borneo Kota Kinabalu Clarke C M 1997 Nepenthes of Borneo Natural History Publications Borneo Kota Kinabalu Nerz J amp A Wistuba 1994 Five new taxa of Nepenthes Nepenthaceae from North and West Sumatr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23 4 101 114 日語 英文 Kurata S 2001 スマトラ島およびミンダナオ島産ウツボカズラの2新種 英文 Two new species of Nepenthes from Sumatra Indonesia and Mindanao Philippines Journal of Insectivorous Plant Society 52 2 30 34 Hernawati amp P Akhriadi 2006 A Field Guide to the Nepenthes of Sumatra PILI NGO Movement Bogor 印尼文 Mansur M 2001 Koleksi Nepenthes di Herbarium Bogoriense prospeknya sebagai tanaman hias PDF In Prosiding Seminar Hari Cinta Puspa dan Satwa Nasional Lembaga Ilmu Pengetahuan Indonesia Bogor pp 244 253 Meimberg H A Wistuba P Dittrich amp G Heubl 2001 Molecular phylogeny of Nepenthaceae based on cladistic analysis of plastid trnK intron sequence data Plant Biology 3 2 164 175 doi 10 1055 s 2001 12897 德文 Meimberg H 2002 Molekular systematische Untersuchungen an den Familien Nepenthaceae und Ancistrocladaceae sowie verwandter Taxa aus der Unterklasse Caryophyllidae s l PDF Ph D thesis Ludwig Maximilian University of Munich Munich Meimberg H amp G Heubl 2006 Introduction of a nuclear marker for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Nepenthaceae Plant Biology 8 6 831 840 doi 10 1055 s 2006 924676 Meimberg H S Thalhammer A Brachmann amp G Heubl 2006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 translocated copy of the trnK intron in carnivorous family Nepenthaceae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39 2 478 490 doi 10 1016 j ympev 2005 11 023 印尼文 Puspitaningtyas D M amp H Wawangningrum 2007 Keanekaragaman Nepenthes di Suaka Alam Sulasih Talang Sumatera Barat PDF Nepenthes diversity in Sulasih Talang Nature Reserve West Sumatra Biodiversitas 8 2 152 156 印尼文 Syamsuardi amp R Tamin 1994 Kajian kekerabatan jenis jenis Nepenthes di Sumatera Barat Project report Andalas University Padang Abstract 印尼文 Syamsuardi 1995 Klasifikasi numerik kantong semar Nepenthes di Sumatera Barat Numerical classification of pitcher plants Nepenthes in West Sumatra Journal Matematika dan Pengetahuan Alam 4 1 48 57 Abstract扩展阅读 编辑食虫植物照片搜寻引擎中无刺猪笼草的照片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bsp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 无刺猪笼草 nbsp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信息 无刺猪笼草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无刺猪笼草 amp oldid 6923534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