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文友通訊

文友通訊是一份在1950年代後期出現的油印性小型文學刊物。由陳火泉廖清秀鍾肇政鍾理和李榮春施翠峰、許山木、楊紫江、許炳成(筆名:文心)等一群熱心文學創作的台籍作家組成。該刊主要的作用在:刊登同仁已發表之作供其他成員評閱、刊登同仁評論其他作家作品的文章、告知徵文訊息及同仁的動態。這份刊物的壽命很短,但是發起這份刊物的台籍作家卻在編輯、傳閱刊物的過程中,形成一股向心力,也就是成員相互之間的凝聚感;這樣的凝聚感對照當時政治肅殺、人人自危的情況,顯得突出、可貴。

簡介

1950年代的台灣處於國共分裂、兩岸對峙的狀態下,肅殺氣氛與高張的戒嚴令使得台灣進入戰時動員狀態。在文藝政策方面,國府實施反共文藝政策國語運動,不論是報紙副刊或刊物發表,皆以華語創作為主,而日治時代以日語為寫作工具的台籍作家,則幾乎喪失了發表作品的空間。其中僅有參加中國文藝協會第一屆小說研究班,並在日後以《恩仇血淚記》獲得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長篇小說獎的廖清秀,是少數得以在此時期以華文寫作嶄露頭角的台籍作家。

有鑑於台籍作家寫作的困境,1957年4月由鍾肇政以書信發起的台籍作家通訊《文友通訊》,被視為戰後第一份的台籍作家集結刊物。有鑑於政治高壓氣氛,這份刊物是以通信往來的方式進行,由擔任小學教師的鍾肇政負責統籌並以鋼板油印方式印製。第一期為鍾肇政向取得聯繫的多位台籍作家發出邀請的書信,收到回覆的初期參與者僅有陳火泉、廖清秀、鍾理和及李榮春四人,而後再有施翠峰、文心加入。前三期的通訊內容處於確認參與作家及刊物定位等細節討論。[1]

《文友通訊》的主要功能有三:[2]

  1. 報導各文友動態:包括生活的近況,和寫作成果、得獎、出版消息。
  2. 作品輪閱:互相交換作品觀摩。
  3. 作品評論:發表對傳閱作品的見解。

《文友通訊》採用油印書信方式,無訂閱制亦無稿費,與傳統雜誌的形式不同。文友間並訂定作品輪閱順序,依序加入各人觀點與評論,最後交由鍾肇政彙整刊印,而非公開刊行的形式,因此保持通訊聯繫的功能與作品私下評論的精神。此舉除了是因應聯繫不易的條件之外,也是對於主流刊物難以刊登台籍作家作品的侷限而做的突破嘗試。在戒嚴時期,秘密結社恐觸及安全的時空環境下,《文友通訊》的順利運作非常可貴,於文學史中佔有特殊意義。

從1957年4月發出的第一期,到1958年9月停刊為止,《文友通訊》共發行了1年4個月,共計16次通訊。儘管通訊中斷,參與其中的台籍作家則陸續投身創作行列,以實際行動將刊物精神持續延續下去。[3]

關於台灣方言文學的爭議

語言議題方面的探討,《文友通訊》群的作家並沒有缺席,不過由於刊物過於小眾,而且這群作家當時在文壇上幾乎不具有影響力,因此他們在刊物發表的意見,僅落實在自己與同仁的創作,沒有對同時代活躍的外省籍作家造成什麼影響。1957年6月發行的第四次《文友通訊》有「關於台灣方言文學之我見」的專輯。多數成員傾向使用「國語」書寫,必要時才使用「方言」,編者鍾肇政在綜合各方意見以後,提出這樣子的結論:「綜觀各位發言者的意見,都不很贊成台灣方言文學的建立。然方言在文學中的地位是不可一筆抹殺的,外國文學作品中所佔的份量可為例証,即以我國文學而言,雖曰國語,實則北方方言,數量為數至鉅,它們已逸脫了方言的地位,駸駸乎多一種正常的文學用語。因此,我們不必以台島地狹人少為苦,問題在於我們肯不肯花心血來提煉台語,化粗糙為細緻,以便運用。我們是台灣文學的開拓者,台灣文學有台灣文學的特色,而這特色──方言應為其中重要一環──唯賴我們的努力、研究,方能建立。」[4]

以現今的眼光來看,這樣的語文使用的主張相當保守、近乎自我貶抑,不過在當時,這樣的主張卻相當大膽,因為官方除了大力推展「反共文藝」(包含「反共文學」),努力扶植一些肯配合官方行動的「民間文藝團體」,還極力壓制任何可能威脅到自身優勢位階的本土文化、語文、歷史等等。文友們的言論空間相當有限,討論台灣方言文學之類的問題,一不小心,可能會招來國民黨文工會警備總部的注意,以及親官方人士的猜忌、攻訐。

另一個角度來說,以當時主流文藝團體及報刊雜誌,書寫台灣母語或方言的文學作品幾乎無刊登之可能性,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貿然積極鼓勵母語寫作,除政治壓力之外,也無異於斷絕寫作生路(即稿費收入),也不是鍾肇政等人所樂見,與其推行母語文學,積極拓展台籍作家發表空間,恐怕是這個時期更為當務之急。正如上述結論所隱含的想法,建立母語寫作的企圖心,在鍾肇政日後的寫作中仍不斷展現,更在1980年代「還我客家母語運動」中嶄露無遺。

相關知識

  • 與「文友通訊」對照,1950年代比較具影響力的文學雜誌,有:
    • 《文藝創作》: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發行。
    • 《寶島文藝》月刊:由寶島文化出版社發行。
    • 《暢流》半月刊:由暢流半月刊社發行。
    • 《半月文藝》半月刊:由半月文藝社發行。
    • 《自由青年》旬刊:由自由青年社發行。
    • 《軍中文摘》月刊:由國防部新中國出版社發行。
    • 《野風》半月刊:由野風雜誌社發行。
    • 《火炬》半月刊:由火炬雜誌社發行。
    • 《文壇》月刊:由文壇社發行。
    • 《海島文藝》月刊:由海島文化出版社發行。
    • 《晨光》月刊:由晨光雜誌社發行。
    • 《文藝月報》月刊:由中國新聞出版公司發行。
    • 《軍中文藝》月刊:由國防部新中國出版社發行。
    • 《幼獅文藝》月刊:由幼獅文化事業公司發行。
    • 《中華文藝》月刊:由中華文藝月刊社發行。
    • 《新新文藝》月刊:由新新文藝社發行。
    • 《海風》月刊:由海風月刊社發行。
    • 《革命文藝》月刊:由國防部新中國出版社發行。

資料來源

  1. ^ 簡, 弘毅. 鍾肇政與《文友通訊》的起步:從《文友通訊》第二次通訊談起. 台灣文學史料集刊 (國立臺灣文學館). 2014-08, (第四輯): 218-223. 
  2. ^ 文友通訊簡介. 鍾理和數位博物館. [2022-09-26]. (原始内容于2022-09-28). 
  3. ^ 文友通訊. 台灣大百科全書. 文化部. [2022-09-26]. (原始内容于2022-09-26). 
  4. ^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上冊),台北市:聯經出版,2011年10月,頁296。

文友通訊, 是一份在1950年代後期出現的油印性小型文學刊物, 由陳火泉, 廖清秀, 鍾肇政, 鍾理和, 李榮春, 施翠峰, 許山木, 楊紫江, 許炳成, 筆名, 文心, 等一群熱心文學創作的台籍作家組成, 該刊主要的作用在, 刊登同仁已發表之作供其他成員評閱, 刊登同仁評論其他作家作品的文章, 告知徵文訊息及同仁的動態, 這份刊物的壽命很短, 但是發起這份刊物的台籍作家卻在編輯, 傳閱刊物的過程中, 形成一股向心力, 也就是成員相互之間的凝聚感, 這樣的凝聚感對照當時政治肅殺, 人人自危的情況, 顯得突出, 可貴. 文友通訊是一份在1950年代後期出現的油印性小型文學刊物 由陳火泉 廖清秀 鍾肇政 鍾理和 李榮春 施翠峰 許山木 楊紫江 許炳成 筆名 文心 等一群熱心文學創作的台籍作家組成 該刊主要的作用在 刊登同仁已發表之作供其他成員評閱 刊登同仁評論其他作家作品的文章 告知徵文訊息及同仁的動態 這份刊物的壽命很短 但是發起這份刊物的台籍作家卻在編輯 傳閱刊物的過程中 形成一股向心力 也就是成員相互之間的凝聚感 這樣的凝聚感對照當時政治肅殺 人人自危的情況 顯得突出 可貴 目录 1 簡介 2 關於台灣方言文學的爭議 3 相關知識 4 資料來源簡介 编辑1950年代的台灣處於國共分裂 兩岸對峙的狀態下 肅殺氣氛與高張的戒嚴令使得台灣進入戰時動員狀態 在文藝政策方面 國府實施反共文藝政策及國語運動 不論是報紙副刊或刊物發表 皆以華語創作為主 而日治時代以日語為寫作工具的台籍作家 則幾乎喪失了發表作品的空間 其中僅有參加中國文藝協會第一屆小說研究班 並在日後以 恩仇血淚記 獲得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長篇小說獎的廖清秀 是少數得以在此時期以華文寫作嶄露頭角的台籍作家 有鑑於台籍作家寫作的困境 1957年4月由鍾肇政以書信發起的台籍作家通訊 文友通訊 被視為戰後第一份的台籍作家集結刊物 有鑑於政治高壓氣氛 這份刊物是以通信往來的方式進行 由擔任小學教師的鍾肇政負責統籌並以鋼板油印方式印製 第一期為鍾肇政向取得聯繫的多位台籍作家發出邀請的書信 收到回覆的初期參與者僅有陳火泉 廖清秀 鍾理和及李榮春四人 而後再有施翠峰 文心加入 前三期的通訊內容處於確認參與作家及刊物定位等細節討論 1 文友通訊 的主要功能有三 2 報導各文友動態 包括生活的近況 和寫作成果 得獎 出版消息 作品輪閱 互相交換作品觀摩 作品評論 發表對傳閱作品的見解 文友通訊 採用油印書信方式 無訂閱制亦無稿費 與傳統雜誌的形式不同 文友間並訂定作品輪閱順序 依序加入各人觀點與評論 最後交由鍾肇政彙整刊印 而非公開刊行的形式 因此保持通訊聯繫的功能與作品私下評論的精神 此舉除了是因應聯繫不易的條件之外 也是對於主流刊物難以刊登台籍作家作品的侷限而做的突破嘗試 在戒嚴時期 秘密結社恐觸及安全的時空環境下 文友通訊 的順利運作非常可貴 於文學史中佔有特殊意義 從1957年4月發出的第一期 到1958年9月停刊為止 文友通訊 共發行了1年4個月 共計16次通訊 儘管通訊中斷 參與其中的台籍作家則陸續投身創作行列 以實際行動將刊物精神持續延續下去 3 關於台灣方言文學的爭議 编辑語言議題方面的探討 文友通訊 群的作家並沒有缺席 不過由於刊物過於小眾 而且這群作家當時在文壇上幾乎不具有影響力 因此他們在刊物發表的意見 僅落實在自己與同仁的創作 沒有對同時代活躍的外省籍作家造成什麼影響 1957年6月發行的第四次 文友通訊 有 關於台灣方言文學之我見 的專輯 多數成員傾向使用 國語 書寫 必要時才使用 方言 編者鍾肇政在綜合各方意見以後 提出這樣子的結論 綜觀各位發言者的意見 都不很贊成台灣方言文學的建立 然方言在文學中的地位是不可一筆抹殺的 外國文學作品中所佔的份量可為例証 即以我國文學而言 雖曰國語 實則北方方言 數量為數至鉅 它們已逸脫了方言的地位 駸駸乎多一種正常的文學用語 因此 我們不必以台島地狹人少為苦 問題在於我們肯不肯花心血來提煉台語 化粗糙為細緻 以便運用 我們是台灣文學的開拓者 台灣文學有台灣文學的特色 而這特色 方言應為其中重要一環 唯賴我們的努力 研究 方能建立 4 以現今的眼光來看 這樣的語文使用的主張相當保守 近乎自我貶抑 不過在當時 這樣的主張卻相當大膽 因為官方除了大力推展 反共文藝 包含 反共文學 努力扶植一些肯配合官方行動的 民間文藝團體 還極力壓制任何可能威脅到自身優勢位階的本土文化 語文 歷史等等 文友們的言論空間相當有限 討論台灣方言文學之類的問題 一不小心 可能會招來國民黨文工會 警備總部的注意 以及親官方人士的猜忌 攻訐 另一個角度來說 以當時主流文藝團體及報刊雜誌 書寫台灣母語或方言的文學作品幾乎無刊登之可能性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 貿然積極鼓勵母語寫作 除政治壓力之外 也無異於斷絕寫作生路 即稿費收入 也不是鍾肇政等人所樂見 與其推行母語文學 積極拓展台籍作家發表空間 恐怕是這個時期更為當務之急 正如上述結論所隱含的想法 建立母語寫作的企圖心 在鍾肇政日後的寫作中仍不斷展現 更在1980年代 還我客家母語運動 中嶄露無遺 相關知識 编辑與 文友通訊 對照 1950年代重要而且活躍的文學團體 有 直屬於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 簡稱 救國團 的 中國青年寫作協會 屬於中國國民黨台灣省黨部的 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 後來更名為 中國婦女寫作協會 協會成員張道藩主導的 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 1950年代重要的報紙 如 中央日報 中華日報 台灣新生報 掃蕩報 公論報 自立晚報 等 其副刊大量刊載反共文學作品與相關論述 與 文友通訊 對照 1950年代比較具影響力的文學雜誌 有 文藝創作 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發行 寶島文藝 月刊 由寶島文化出版社發行 暢流 半月刊 由暢流半月刊社發行 半月文藝 半月刊 由半月文藝社發行 自由青年 旬刊 由自由青年社發行 軍中文摘 月刊 由國防部新中國出版社發行 野風 半月刊 由野風雜誌社發行 火炬 半月刊 由火炬雜誌社發行 文壇 月刊 由文壇社發行 海島文藝 月刊 由海島文化出版社發行 晨光 月刊 由晨光雜誌社發行 文藝月報 月刊 由中國新聞出版公司發行 軍中文藝 月刊 由國防部新中國出版社發行 幼獅文藝 月刊 由幼獅文化事業公司發行 中華文藝 月刊 由中華文藝月刊社發行 新新文藝 月刊 由新新文藝社發行 海風 月刊 由海風月刊社發行 革命文藝 月刊 由國防部新中國出版社發行 資料來源 编辑 簡 弘毅 鍾肇政與 文友通訊 的起步 從 文友通訊 第二次通訊談起 台灣文學史料集刊 國立臺灣文學館 2014 08 第四輯 218 223 文友通訊簡介 鍾理和數位博物館 2022 09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9 28 文友通訊 台灣大百科全書 文化部 2022 09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9 26 陳芳明 台灣新文學史 上冊 台北市 聯經出版 2011年10月 頁296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文友通訊 amp oldid 7423725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