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大卫·格罗斯曼

达维德·格罗斯曼希伯來語דויד גרוסמן‎;1954年1月25日),以色列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记者,与阿摩斯·奥兹亚伯拉罕·耶霍舒亚齐名。曾經在以色列广播电台供职,多次参加和平倡议和抗议活动。其作品既充满了对犹太人生存命运的忧思,亦表达了对巴勒斯坦人的同情。

达维德·格罗斯曼
达维德·格罗斯曼 (2015)
出生 (1954-01-25) 1954年1月25日69歲)
以色列耶路撒冷
職業作家
公民權以色列
母校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
獎項
  • 2018年 以色列獎
  • 2017年 布克國際獎
  • 2015年 St. Louis Literary Award
  • 2011年 JQ Wingate Prize
  • 2008年 Geschwister-Scholl-Preis
  • 2007年 伊斯基亞國際新聞獎
  • 2007年 Emet Prize
  • 2004年 表列克文學獎
  • 2004年 JQ Wingate Prize
  • 2001年 Sapir Prize
  • 1993年 伯恩斯坦獎
  • 1985年 伯恩斯坦獎
配偶米海尔·格罗斯曼
兒女3

生平 编辑

格罗斯曼1954年生于耶路撒冷,父亲是来自波兰的犹太移民,母亲则是在以色列出生。8岁时阅读了犹太作家肖洛姆·阿莱汉姆的《莫吐尔历险记》,这是一本描写犹太人小社区的故事书。9岁时参加了以色列广播电台举办的竞赛,成为少年记者。他得以接触以色列的众多名人,包括当时最出名的诗人亚伯拉罕·什隆斯基,还参加了一些文学经典改编的广播剧的演出,得以了解到契诃夫托马斯·曼等作家。整个高中阶段他都在电台做兼职。15岁起他学习了阿拉伯语,以及古兰经穆斯林历史和阿拉伯国家的政局。

1971至1975年,格罗斯曼在军队服役,负责情报工作,但未上前线。在部队里他有专门的笔记本,常常写些短篇故事,有时也会写些色情的内容。之后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读哲学和戏剧。1982年又到黎巴嫩东部阵地作为预备役军人服役。之后长期任职于以色列广播电台,直到1988年因为不满报道限制而被解雇。他的妻子是米海尔,有3个孩子,其中两个都上了战场。2006年,格罗斯曼参与一次停火呼吁后不久,其20岁的次子乌利遭黎巴嫩真主党的反坦克导弹击中身亡。

格罗斯曼抱有强烈的和平主义理念,在政治上属于左翼,支持在国内仅有极少数支持者的梅雷兹党[1][2]

创作 编辑

格罗斯曼的作品注重技巧的创新,关注以色列的现实问题。第一部小说《羔羊的微笑》叙述了发生在同一天的故事,主要由四个人的内心独白组成。该书描写了三角恋、医生与病人的暧昧、微妙的父女关系,是希伯来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做主人公的小说,探讨了敏感的约旦河西岸地区问题。但以巴冲突只是该书的背景,人物性格的冲突才是着重表现的内容。视觉、听觉、味觉意象在格罗斯曼笔下得到了融合。《证之于:爱》是一部关于犹太人大屠杀的作品,标题的意思是参阅字典中“爱”的词条,是一种文字游戏。开头是半现实的写法,情节的展开借助了神话模式和象征隐喻,以解构的方式做了结尾。书中多条线索高度交叉,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内在语法书》的主角本是孩子王,可由于生理缺陷无法在青春期发育,母亲只好在心理上对他进行引导,让他的意识在纯真与猥亵之间徘徊。该书深入挖掘人的心灵,使作品上升到人类生存悲剧的高度。《Z字形的孩子》写一个畸形儿童的冒险,他最终认识到去海法看叔叔只是父亲策划的游戏,决定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格罗斯曼笔下的现实,并不是永恒而真实的,而是灵活而飘忽的。虽然创作风格上属后现代主义,但却有着19世纪的道德观。他曾说:“我写作时,就好像在写最后的词句。此话听起来虚无,实则意义相反:我保证让每一刻都更有意义。”他常常关注一些重大话题,有政治作家之称。[3]

著作 编辑

达维德·格罗斯曼主要作品有小说《羔羊的微笑》(1983)、《证之于:爱》(1986)、《内在语法书》(1991)、《Z字形的孩子》(1994)、《一起奔跑的人》(2000)、《她的身体明白》(2003)、《到大地尽头》(2008),纪实随笔作品《黄风》(1987)、《在火线上沉睡》(1992)、《死亡作为生活的一种方式》(2003)、《狮子蜜》(2005)、《在黑暗中写作》(2008)等。其作品已被译成25种语言。[4]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唐江.达维德·格罗斯曼访谈[J].书城,2012,(第5期). 页115-122.
  2. ^ 李乃清.达维德 格罗斯曼 把手指放在伤口上[J].南方人物周刊,2010,(第14期). 页72-75.
  3. ^ 钟志清著. 当代以色列作家研究. 北京市: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页127-123
  4. ^ 达维德·格罗斯曼专辑[J].书城,2012,(第5期).页102.

大卫, 格罗斯曼, 达维德, 格罗斯曼, 希伯來語, דויד, גרוסמן, 1954年1月25日, 以色列小说家, 散文家, 剧作家, 记者, 与阿摩斯, 奥兹, 亚伯拉罕, 耶霍舒亚齐名, 曾經在以色列广播电台供职, 多次参加和平倡议和抗议活动, 其作品既充满了对犹太人生存命运的忧思, 亦表达了对巴勒斯坦人的同情, 达维德, 格罗斯曼达维德, 格罗斯曼, 2015, 出生, 1954, 1954年1月25日, 69歲, 以色列耶路撒冷職業作家公民權以色列母校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獎項2018年, 以色列獎, 2. 达维德 格罗斯曼 希伯來語 דויד גרוסמן 1954年1月25日 以色列小说家 散文家 剧作家 记者 与阿摩斯 奥兹 亚伯拉罕 耶霍舒亚齐名 曾經在以色列广播电台供职 多次参加和平倡议和抗议活动 其作品既充满了对犹太人生存命运的忧思 亦表达了对巴勒斯坦人的同情 达维德 格罗斯曼达维德 格罗斯曼 2015 出生 1954 01 25 1954年1月25日 69歲 以色列耶路撒冷職業作家公民權以色列母校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獎項2018年 以色列獎 2017年 布克國際獎 2015年 St Louis Literary Award 2011年 JQ Wingate Prize 2010年 德國書商和平獎 2008年 Geschwister Scholl Preis 2007年 伊斯基亞國際新聞獎 2007年 Emet Prize 2004年 表列克文學獎 2004年 JQ Wingate Prize 2001年 Sapir Prize 1993年 伯恩斯坦獎 1985年 伯恩斯坦獎配偶米海尔 格罗斯曼兒女3 目录 1 生平 2 创作 3 著作 4 参考资料生平 编辑格罗斯曼1954年生于耶路撒冷 父亲是来自波兰的犹太移民 母亲则是在以色列出生 8岁时阅读了犹太作家肖洛姆 阿莱汉姆的 莫吐尔历险记 这是一本描写犹太人小社区的故事书 9岁时参加了以色列广播电台举办的竞赛 成为少年记者 他得以接触以色列的众多名人 包括当时最出名的诗人亚伯拉罕 什隆斯基 还参加了一些文学经典改编的广播剧的演出 得以了解到契诃夫 托马斯 曼等作家 整个高中阶段他都在电台做兼职 15岁起他学习了阿拉伯语 以及古兰经 穆斯林历史和阿拉伯国家的政局 1971至1975年 格罗斯曼在军队服役 负责情报工作 但未上前线 在部队里他有专门的笔记本 常常写些短篇故事 有时也会写些色情的内容 之后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读哲学和戏剧 1982年又到黎巴嫩东部阵地作为预备役军人服役 之后长期任职于以色列广播电台 直到1988年因为不满报道限制而被解雇 他的妻子是米海尔 有3个孩子 其中两个都上了战场 2006年 格罗斯曼参与一次停火呼吁后不久 其20岁的次子乌利遭黎巴嫩真主党的反坦克导弹击中身亡 格罗斯曼抱有强烈的和平主义理念 在政治上属于左翼 支持在国内仅有极少数支持者的梅雷兹党 1 2 创作 编辑格罗斯曼的作品注重技巧的创新 关注以色列的现实问题 第一部小说 羔羊的微笑 叙述了发生在同一天的故事 主要由四个人的内心独白组成 该书描写了三角恋 医生与病人的暧昧 微妙的父女关系 是希伯来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做主人公的小说 探讨了敏感的约旦河西岸地区问题 但以巴冲突只是该书的背景 人物性格的冲突才是着重表现的内容 视觉 听觉 味觉意象在格罗斯曼笔下得到了融合 证之于 爱 是一部关于犹太人大屠杀的作品 标题的意思是参阅字典中 爱 的词条 是一种文字游戏 开头是半现实的写法 情节的展开借助了神话模式和象征隐喻 以解构的方式做了结尾 书中多条线索高度交叉 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内在语法书 的主角本是孩子王 可由于生理缺陷无法在青春期发育 母亲只好在心理上对他进行引导 让他的意识在纯真与猥亵之间徘徊 该书深入挖掘人的心灵 使作品上升到人类生存悲剧的高度 Z字形的孩子 写一个畸形儿童的冒险 他最终认识到去海法看叔叔只是父亲策划的游戏 决定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格罗斯曼笔下的现实 并不是永恒而真实的 而是灵活而飘忽的 虽然创作风格上属后现代主义 但却有着19世纪的道德观 他曾说 我写作时 就好像在写最后的词句 此话听起来虚无 实则意义相反 我保证让每一刻都更有意义 他常常关注一些重大话题 有政治作家之称 3 著作 编辑达维德 格罗斯曼主要作品有小说 羔羊的微笑 1983 证之于 爱 1986 内在语法书 1991 Z字形的孩子 1994 一起奔跑的人 2000 她的身体明白 2003 到大地尽头 2008 纪实随笔作品 黄风 1987 在火线上沉睡 1992 死亡作为生活的一种方式 2003 狮子蜜 2005 在黑暗中写作 2008 等 其作品已被译成25种语言 4 参考资料 编辑 唐江 达维德 格罗斯曼访谈 J 书城 2012 第5期 页115 122 李乃清 达维德 格罗斯曼 把手指放在伤口上 J 南方人物周刊 2010 第14期 页72 75 钟志清著 当代以色列作家研究 北京市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页127 123 达维德 格罗斯曼专辑 J 书城 2012 第5期 页102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大卫 格罗斯曼 amp oldid 77585097,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