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地体

地质学上,地体地壳物质的碎块,它或者在一个板块上形成,或者从一个板块上断裂而成,后来增生(或者叫“缝合”)到另一个板块之上。这时,这一地壳块或碎片仍保有它自己独特的地史,而和周边区域不同(因此,偶然也用外来地体这一术语)。地体和它所附着的地壳之间的缝合线通常是一个断层

概念的提出

地体的概念是在1970年代对北美洲复杂的科迪勒拉造山带的研究中提出的。在板块构造论的新观念发展起来之前,这一造山带始终呈现出一种明显的难以解释的“不可化约的复杂性”。而板块构造论则指出,这一造山带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些地壳碎块远离它们的诞生地,在“漂移”了几千英里之后,抵达并碰撞在一条异地的海岸之上的结果。这样的地壳碎块因而被地质学家命名为增生地体

“很快人们就认为,这些外来的地壳碎片实际上是在相当遥远的地区起源,成为‘可疑地体’的。这些遥远的地区离起这些地体最终止步的造山带,动辄有数千千米之遥。由此推论,现在的造山带本身是一幅不断增大的拼贴画,由起源于环太平洋地区的为数众多的地体构成,它们现在都通过大断层彼此‘焊接’在一起。这个概念马上就被用于其他的更老的造山带,比如北美洲的阿巴拉契亚造山带。……支持这一新假说的,不仅有构造学和岩石学的研究,还有动物区系的生物多样性和古地磁的研究。”(Carney et al.

如果一个地体体现了多次重复的增生事件,因而具有较复杂的地史和构造,则可以称之为超地体[1]

地体的运动

板块构造论描述的岩石圈型式中,地体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微板块,而是在一个较大的包含了其它地壳物质——通常是洋壳物质——的板块之上的地壳块。当这个板块和与其他类型的地壳相关的板块相碰撞时,它上面的地体就会增生到这个新板块之上。典型的增生地体或者是大陆地壳的一部分,因构造运动而从其他的板块上面分裂下来;或者是在距离很远的消减带形成的古岛弧的残余。在一些偶然的情况下,还会有第三个板块参与地体的运动,它通常是大洋型的,能把地体驮运较远的距离并拼贴在另一个板块之上。

地体从一个板块向另一个板块的转移,通常发生在驮运它的板块消减到它后来所附着的板块之下的过程中。当前者被迫插入到后者的地壳中的时候,地体即和因消减而密度增大的前者解离,并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力量的驱动下转移到后者之上,要么凌驾到后者本身已经承载的地壳物质之上,要么与之相互挤压。如果接受的板块是大洋型的,那么这个过程发生在洋底,从而对较薄的洋壳产生影响。如果接受板块是大陆型的,那么这个过程将发生在陆地上,从而产生十分复杂的地貌。不过,通常来说,接受板块部分为大洋型,部分为大陆型。

地体的运动会不会改变板块边界,目前还不很清楚。由于地体自己并不构成一个板块,因此如果一个板块边界因地体增生而发生变动,这说明这些增生地体实际上含有板块的碎片,或者在其下发生了一些尚不为人知的创造新板块物质的构造运动;还有一个可能是,驮运地体的板块在老的消减带停止活动之后,又在地体之下制造了新的消减带,而原先的老消减带本来是位于地体与接受板块的缝合线之下的。这最后一种情况看来是较合理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光是地体,连消减板块的一些“搁浅”的碎块也都缝合到接受板块之上,虽然它们仍然处于地下。相关的研究还在继续。

对地体概念的批评

中国大陆具有比北美洲复杂得多的地史。研究表明它是由众多的小地块拼合而成的,因此地体的概念在提出之后,很快就被用于中国地质的分析。但是有中国学者对这个概念提出了异议,认为它是一个冗余的、创立必要性不大的概念。如果一个地体的底部是软流圈的低速高导层,部分岩石熔融,那么它就是微板块;如果其底部是并未深及软流圈的逆掩断层,那么它就是推覆体;如果尚不知道其底部的性质,则可以称之为“地块”。这些概念都早已为地质学界使用,因此再增加一个“地体”术语,实在没有多少必要性。近年来,国际上“地体”的使用者越来越少。[2]

参见

注释

  1. ^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website: Terranes. [2008-03-27]. (原始内容于2004-12-12). 
  2. ^ 万天丰. 《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 地质出版社. 2004年6月: 77. ISBN 7-116-03991-0. 

外部链接

  • Terranes
  • Examples of accreted terrane in Idaho(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考文献

地体, 在地质学上, 是地壳物质的碎块, 它或者在一个板块上形成, 或者从一个板块上断裂而成, 后来增生, 或者叫, 缝合, 到另一个板块之上, 这时, 这一地壳块或碎片仍保有它自己独特的地史, 而和周边区域不同, 因此, 偶然也用外来这一术语, 和它所附着的地壳之间的缝合线通常是一个断层, 目录, 概念的提出, 的运动, 对概念的批评, 参见, 注释, 外部链接, 参考文献概念的提出, 编辑的概念是在1970年代对北美洲复杂的科迪勒拉造山带的研究中提出的, 在板块构造论的新观念发展起来之前, 这一造山带始终呈现出. 在地质学上 地体是地壳物质的碎块 它或者在一个板块上形成 或者从一个板块上断裂而成 后来增生 或者叫 缝合 到另一个板块之上 这时 这一地壳块或碎片仍保有它自己独特的地史 而和周边区域不同 因此 偶然也用外来地体这一术语 地体和它所附着的地壳之间的缝合线通常是一个断层 目录 1 概念的提出 2 地体的运动 3 对地体概念的批评 4 参见 5 注释 6 外部链接 7 参考文献概念的提出 编辑地体的概念是在1970年代对北美洲复杂的科迪勒拉造山带的研究中提出的 在板块构造论的新观念发展起来之前 这一造山带始终呈现出一种明显的难以解释的 不可化约的复杂性 而板块构造论则指出 这一造山带的形成 实际上是一些地壳碎块远离它们的诞生地 在 漂移 了几千英里之后 抵达并碰撞在一条异地的海岸之上的结果 这样的地壳碎块因而被地质学家命名为增生地体 很快人们就认为 这些外来的地壳碎片实际上是在相当遥远的地区起源 成为 可疑地体 的 这些遥远的地区离起这些地体最终止步的造山带 动辄有数千千米之遥 由此推论 现在的造山带本身是一幅不断增大的拼贴画 由起源于环太平洋地区的为数众多的地体构成 它们现在都通过大断层彼此 焊接 在一起 这个概念马上就被用于其他的更老的造山带 比如北美洲的阿巴拉契亚造山带 支持这一新假说的 不仅有构造学和岩石学的研究 还有动物区系的生物多样性和古地磁的研究 Carney et al 如果一个地体体现了多次重复的增生事件 因而具有较复杂的地史和构造 则可以称之为超地体 1 地体的运动 编辑在板块构造论描述的岩石圈型式中 地体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微板块 而是在一个较大的包含了其它地壳物质 通常是洋壳物质 的板块之上的地壳块 当这个板块和与其他类型的地壳相关的板块相碰撞时 它上面的地体就会增生到这个新板块之上 典型的增生地体或者是大陆地壳的一部分 因构造运动而从其他的板块上面分裂下来 或者是在距离很远的消减带形成的古岛弧的残余 在一些偶然的情况下 还会有第三个板块参与地体的运动 它通常是大洋型的 能把地体驮运较远的距离并拼贴在另一个板块之上 地体从一个板块向另一个板块的转移 通常发生在驮运它的板块消减到它后来所附着的板块之下的过程中 当前者被迫插入到后者的地壳中的时候 地体即和因消减而密度增大的前者解离 并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力量的驱动下转移到后者之上 要么凌驾到后者本身已经承载的地壳物质之上 要么与之相互挤压 如果接受的板块是大洋型的 那么这个过程发生在洋底 从而对较薄的洋壳产生影响 如果接受板块是大陆型的 那么这个过程将发生在陆地上 从而产生十分复杂的地貌 不过 通常来说 接受板块部分为大洋型 部分为大陆型 地体的运动会不会改变板块边界 目前还不很清楚 由于地体自己并不构成一个板块 因此如果一个板块边界因地体增生而发生变动 这说明这些增生地体实际上含有板块的碎片 或者在其下发生了一些尚不为人知的创造新板块物质的构造运动 还有一个可能是 驮运地体的板块在老的消减带停止活动之后 又在地体之下制造了新的消减带 而原先的老消减带本来是位于地体与接受板块的缝合线之下的 这最后一种情况看来是较合理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 不光是地体 连消减板块的一些 搁浅 的碎块也都缝合到接受板块之上 虽然它们仍然处于地下 相关的研究还在继续 对地体概念的批评 编辑中国大陆具有比北美洲复杂得多的地史 研究表明它是由众多的小地块拼合而成的 因此地体的概念在提出之后 很快就被用于中国地质的分析 但是有中国学者对这个概念提出了异议 认为它是一个冗余的 创立必要性不大的概念 如果一个地体的底部是软流圈的低速高导层 部分岩石熔融 那么它就是微板块 如果其底部是并未深及软流圈的逆掩断层 那么它就是推覆体 如果尚不知道其底部的性质 则可以称之为 地块 这些概念都早已为地质学界使用 因此再增加一个 地体 术语 实在没有多少必要性 近年来 国际上 地体 的使用者越来越少 2 参见 编辑阿瓦隆尼亞大陸 兰格利亚注释 编辑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website Terranes 2008 03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 12 12 万天丰 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 地质出版社 2004年6月 77 ISBN 7 116 03991 0 外部链接 编辑Paleos com Terranes Terrane a definition New techniques for modelling terranes in three dimensions West Antarctica terrane analysis Examples of accreted terrane in Idaho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考文献 编辑J N Carney et al Precambrian Rocks of England and Wales GCReg volume 20 ISBN 978 1 86107 487 4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地体 amp oldid 76648571,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