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馮道

馮道(882年-954年4月),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泊頭市交河鎮)人。生於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卒於後周顯德元年(954年)。五代时期政治家、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歷事五朝、八姓(八個家族)、十一帝,「累朝不離將相、三公、三師之位」[1],前後為官四十多年,堪稱中國官場史上的不倒翁

馮道
出生882年
唐朝河北道瀛州景城縣
逝世954年4月(72歲)
後周
职业唐朝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官員

生平

882年,馮道生於瀛州的景城,他自稱為始平(在今陝西省)、長樂(今河北省冀州市)二郡世族馮氏的後人。馮道出生在“为农为儒,不恆其业”的家庭,青年時孝順好學,不耻清贫,性格節儉刻苦。[2][3]唐末天祐年间,冯道曾任卢龙节度使刘守光的参军。刘守光率军征讨定州,并询问僚属意见。冯道加以劝谕,惹怒刘守光而下獄。刘守光兵败后,他逃到太原投靠当时在河东任监军使的宦官张承业,当了巡官。后张承业把他推荐给晋王李存勗,不久兼任河东节度掌书记。李存勗與後梁交戰,曾下令馮道撰寫罷免前線指揮郭崇韜的文書,馮道因當面諫阻李存勗而贏得聲望。[2][4]

923年,李存勗即位,建立後唐,授馮道為省郎,充翰林學士。李存勗滅後梁後,任命馮道為戶部侍郎。後馮道因服父喪而歸鄉,期間幾乎被契丹擄走。926年,李嗣源在李存勗死後繼位,重新起用馮道為端明殿學士,後又升遷為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平章事,相當於宰相之位。933年,李嗣源駕崩,兒子李從厚繼位。四個月後,李嗣源義子、潞王李從珂起兵造反。馮道知道皇帝逃往父婿石敬瑭的軍中後,並未前去護駕,而是率百官迎接從珂,於是從珂順利登基,是為後唐末帝(934年)。但李從珂沒有重用馮道,而是免去了他的相位,讓他到同州去當節度使,後來又召他回朝擔任沒有實權的司空[2][4]

936年,石敬瑭借助契丹的力量起兵造反,奪得帝位,建立後晉,馮道再度拜相並受命出使契丹,以表兩國友好。相對於中原的紛亂,契丹顯得兵強馬壯,後晉因借契丹之力建國,必須依附契丹存活,因此馮道的出使成了一個向契丹示好的關鍵。馮道歸國後,石敬瑭便把樞密使廢掉,併入中書省,軍政大權遂集於馮道一身。942年,石重貴繼位,馮道繼續為相,加太尉;後因受讒出為同州節度使,復移鎮南陽,加中書令。[2][4]

946年,契丹國主耶律德光以石重貴有反意,率大軍南下,翌年滅後晉,馮道又改為侍奉契丹。面對耶律德光的責問及譏諷,馮道憑著他圓滑的態度一一化解,更當上了太傅[5]期間馮道曾勸阻耶律德光濫殺漢民,使中原漢族免去一場浩劫。[4][6]

947年,昔日石敬瑭的部下劉知遠於契丹滅後晉後稱帝,建立後漢。同年,遼因為人民反抗不斷而被迫撤兵北還,劉知遠乘機奪取中原。為了拉攏前朝遺老,劉知遠封馮道為太師。951年,劉知遠的手下郭威起兵篡位,建立後周,又拜馮道為太師兼中書令。[2][4]

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繼位,不久即面對遼及北漢聯軍進攻。柴榮力排馮道勸阻,御駕北征抵禦聯軍,大勝。由於馮道諫阻北伐時觸怒柴榮,柴榮鄙視馮道之餘,不讓他隨駕出征北伐,另命他帶病監修太祖郭威陵墓。同年葬禮完畢不久,馮道以七十三歲高齡過世,柴榮為其輟朝三日以示哀悼,追封瀛王,文懿。[2][4]冯道墓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捻掌镇。

史載馮道「三入中書,在相位二十餘年」,「相六帝」(李嗣源、李從厚、石敬瑭、石重貴、郭威及柴榮)。[2]馮道雖身為丞相,卻往往避免過問及參與財政和軍事決策,以免和當權者衝突[3]:117,因此馮道歷事五朝,只在柴榮計劃北伐時作出唯一一次勸諫[7]。他忠於儒家思想,認為只要恢復傳統,不必有所革新,就可以解決國家問題[3]:123、121

五朝八姓

馮道由後唐莊宗正式入朝起,歷事五朝、八姓、十一帝[1][2][4]

  • 五朝」指後唐、後晉、契丹(滅後晉後定國號「大遼」)、後漢及後周,共五個朝代。
  • 八姓」指後唐李存勗(本姓朱邪)、李嗣源(本姓不詳)及其養子李從珂(本姓王)、後晉石氏、遼國耶律氏、後漢劉氏、後周郭威及其養子柴榮,共八個家族。
  • 十一帝」指以下十一位皇帝:

舊五代史》及《新五代史》不算為一朝,共計四朝;《新五代史》把每朝算作一姓,不計耶律德光在內,稱馮道「事四姓十君」。[2][4]資治通鑑》稱馮道為相「歷五朝、八姓」[1]王賡武則稱馮道侍奉「五朝十帝」[3]:108-109

另外,由於馮道於唐末時曾侍奉刘守光,而劉守光亦曾稱帝,國號「大燕」[8],故又有「十二帝」的說法。

官刻經籍

932年,後唐下令編纂並初次刊印「九經」,這可能不是馮道的主意,而是由另一丞相李愚提出的[3]:114、117-118

著作

馮道著有《河間集》5卷,文集6卷及詩集10卷,但都不存於後世[3]:135。晚年的馮道寫了一篇《長樂老自敘》,屬於回憶錄性質,文中將他歷代當過的官職一一列舉並引以為榮,而其在自敘中自稱「長樂老」一事,不論在生前後世都引起過爭議。不過也有說法認為,這個自稱僅是取自於他的出身地長樂郡。

他的另一著作《榮枯鑑》,曾國藩對它的評論是「道盡小人之秘技,人生之榮枯」的一部官場秘笈,並稱此書「使小人汗顏,君子驚悚,實乃二千年不二之異書也。」[來源請求]但自宋以还,各种艺文志及书目中均未载此书;2005年吉林摄影出版社出版此书之前,也不曾见它出版或被其他著作提及。若此书为当代新发现,則亦不見学术界有何反应。其实,包括《荣枯鉴》在内的“天下无谋”书系中的各种谋略之书,都存在此问题。因此,此书可能是当代人托名冯道的伪作;曾国藩的评语,亦不见于其文集,可能是后人附会。

評價

讚揚

馮道在同時代人心目中,是有操守的儒者,甚至是模範丞相。北宋時,《五代通錄》作者范質薛居正舊五代史》、吳處厚《青箱雜記》都曾讚揚馮道[3]:105。范質崇拜馮道,吳處厚則認為馮道有益於世[3]:137、123。馮道在事親、濟民、主政、提攜賢良上的表現,都能符合傳統中君子、聖賢的行為標準,這使他在五代時,「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偁譽」,甚至在死後有著「與孔子同壽」的聲望[4]

批評

北宋起,史家因傳統的忠君觀念,對馮道歷事各朝的作為非常不齒。《舊五代史》雖然讚譽馮道的私德及器量,但亦指他不能稱為忠臣[9]歐陽修新五代史》則指馮道是五代時道德淪亡的表徵:「其可謂無廉恥者矣」,感嘆當時著名儒者亦欠缺忠貞[3]:104-105[4],甚至基於「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認為馮道的行為亦有份導致天下大亂[4]司馬光資治通鑑》更批評不論馮道做過多少好事,亦等於沒有做,因為他只是苟活於世,「乃奸臣之尤」。從此馮道成為歷史上典型的貳臣,為世人嘲笑[3]:104-105。清代《續通志》把失節的文武官吏分為十類,馮道列入最壞一類,受指責為「懵大倫而不知恥」[3]:104。歷史上曾為馮道辯護的只有王世貞李贄溫璜等寥寥幾人[3]:124。可以說在歷史上每逢提起馮道,往往都只有負面的評價。

現代史家觀點

史家王賡武認為馮道「把善意規諫及文雅的奉承兩種藝術糅合到完美的地步」,「他知道怎樣奉承,具有良好幽默感,同時具有一種誠篤的模樣」[3]:112;馮道「並不是一個傑出的儒者」,他對經典只有「一點有限度的知識,甚至他對儒家之治的了解也似乎是模糊不清的」,是「非常膚淺的儒者」[3]:117

近代歷史學家對馮道有了不同的評價,不少人開始為馮道辯護,如近代史學家樊樹志便道:「在一種時局變動甚大的時代,出現馮道式的大臣,並非咄咄怪事。」他認為在五代這種政權變動頻繁的時代,皇帝對臣下的意態往往都沒有多大印象,故出現像馮道這種因事四代十一君而自命為「長樂老」的人,實乃時代的產物。何況以此批評馮道不知廉恥,主要都是從忠君愛國的觀念去看,而從務實的角度來看,馮道的累受重用對五代政局與官僚體制的穩定反而起著正面作用。馮道在契丹任職時,曾力勸契丹官兵不要殺害漢人百姓。另外,他還主持國子監九經」的刻板印刷工程,歷時22年的改朝換代間也未曾間斷,是中國歷史上首度大規模以官方財力印刷套書。

軼事

有一回,馮道的門客為其講解《老子》,見文章裡面“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字,衝犯了馮道的名諱,門客為了避諱,把「道」這個字給改成「不敢說」,於是便將“道可道,非常道”讀作“不敢說,可不敢說,非常不敢說。”[10]

家庭[2][11]

  • 褚氏,前德州戶掾褚濆的女兒,早亡。
  • 孫氏,前景州弓高縣令孫師禮的女兒,後漢時封為蜀國夫人。

子女

  1. 馮平
  2. 馮吉:馮道次子,因不聽馮道勸阻,終日沉迷於彈奏琵琶,被馮道及時人認為不務正業,沒有出息。[12]
  3. 馮可
  4. 馮道第四子(早夭)
  5. 馮義
  6. 馮正

  1. 馮道長女(下嫁前兵部侍郎崔衍兒子、後漢太僕少卿崔絢)

注釋

  1. ^ 1.0 1.1 1.2 《資治通鑑·卷二百九十一》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六·馮道傳》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王賡武. 〈馮道——論儒家的忠君思想〉. 《王賡武自選集》.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104–138. ISBN 7532078906 (中文(简体)).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新五代史·卷五十四·馮道傳》
  5. ^ 《新五代史·卷五十四·馮道傳》:「契丹滅晉,道又事契丹,朝耶律德光於京師。德光責道事晉無狀,道不能對。又問曰:『何以來朝?』對曰:『無城無兵,安敢不來。』德光誚之曰:『爾是何等老子?』對曰:『無才無德癡頑老子。』德光喜,以道為太傅。」
  6. ^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六·馮道傳》:「戎王(耶律德光)因從容問曰:『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道曰:『此時百姓,佛再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其後衣冠不至傷夷,皆道與趙延壽陰護之所至也。」
  7. ^ 《新五代史·卷五十四·馮道傳》:「道前事九君,未嘗諫諍。世宗初即位,劉旻攻上黨,世宗曰:『劉旻少我,謂我新立而國有大喪,必不能出兵以戰。且善用兵者出其不意,吾當自將擊之。』道乃切諫,以為不可。」
  8.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八》
  9. ^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六·馮道傳》:「史臣曰: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風;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禮。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於再三者哉!所以飾終之典,不得謚為文貞、文忠者,蓋謂此也。」
  10. ^ ·謝肇淛,《五雜俎》(卷181):“馮道門客講《道德經》,首章‘道可道,非常道’,門客見犯其諱多,乃曰:‘不敢說,可不敢說,非常不敢說。’”
  11. ^ 《長樂老自敘》
  12. ^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六·馮道傳》:「其子吉,尤恣狂蕩,道不能制,識者以其不終令譽,咸嘆惜之。」《舊五代史》另引《五代史補》:「馮吉,瀛王道之子,能彈琵琶,以皮為弦,世宗嘗令彈於御前,深欣善之,因號其琵琶曰『繞殿雷』也。道以其惰業,每加譴責,而吉攻之愈精,道益怒,凡與客飲,必使庭立而彈之,曲罷或賜以束帛,命背負之,然後致謝。道自以為戒勖極矣,吉未能悛改,既而益自若。道度無可奈何,嘆曰:『百工之司藝而身賤,理使然也。此子不過太常少卿耳。』其後果終於此。」

參考書目

  • 陸揚:〈論馮道的生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葛劍雄:《往事和近事——亂世的兩難選擇》
  • 唐織輝:《中國的奇迹:"政治完人"馮道的為官之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人民網,2008年3月3日
  • 蓝知客:《不生气的处世之道-“长乐先生”冯道的人生智慧》,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年11月

外部連結

  • 中國史上最牛的官員 一生居然侍奉了十個皇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政府职务
前任:
-
后唐同平章事(宰相)
927-934年
郑钰任圜崔协王建立赵凤李愚刘昫同時在任
繼任:
-
前任:
-
后晋同平章事(宰相)
937-944年
赵莹桑维翰李崧同時在任
繼任:
-
前任:
-
后周中书令(宰相)
948-951年
苏禹珪窦貞固王峻范质李谷王溥同時在任
繼任:
-
官衔
前任:
安重霸
同州匡国军节度使
934-935年
繼任:
杨汉宾
前任:
李承福
同州匡国军节度使
944-946年
繼任:
刘继勋
前任:
刘景岩
邓州威胜军节度使
946年
繼任:
王周

馮道, 882年, 954年4月, 字可道, 號長樂老, 瀛州景城, 今河北泊頭市交河鎮, 生於唐僖宗中和二年, 882年, 卒於後周顯德元年, 954年, 五代时期政治家, 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 歷事五朝, 八姓, 八個家族, 十一帝, 累朝不離將相, 三公, 三師之位, 前後為官四十多年, 堪稱中國官場史上的不倒翁, 出生882年唐朝河北道瀛州景城縣逝世954年4月, 72歲, 後周职业唐朝, 後唐, 後晉, 後漢, 後周官員, 目录, 生平, 五朝八姓, 官刻經籍, 著作, 評價, 讚揚, 批評, 現. 馮道 882年 954年4月 字可道 號長樂老 瀛州景城 今河北泊頭市交河鎮 人 生於唐僖宗中和二年 882年 卒於後周顯德元年 954年 五代时期政治家 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 歷事五朝 八姓 八個家族 十一帝 累朝不離將相 三公 三師之位 1 前後為官四十多年 堪稱中國官場史上的不倒翁 馮道出生882年唐朝河北道瀛州景城縣逝世954年4月 72歲 後周职业唐朝 後唐 後晉 遼 後漢 後周官員 目录 1 生平 1 1 五朝八姓 1 2 官刻經籍 2 著作 3 評價 3 1 讚揚 3 2 批評 3 3 現代史家觀點 4 軼事 5 家庭 2 11 5 1 妻 5 2 子女 5 2 1 子 5 2 2 女 6 注釋 7 參考書目 8 外部連結生平 编辑882年 馮道生於瀛州的景城 他自稱為始平 在今陝西省 長樂 今河北省冀州市 二郡世族馮氏的後人 馮道出生在 为农为儒 不恆其业 的家庭 青年時孝順好學 不耻清贫 性格節儉刻苦 2 3 唐末天祐年间 冯道曾任卢龙节度使刘守光的参军 刘守光率军征讨定州 并询问僚属意见 冯道加以劝谕 惹怒刘守光而下獄 刘守光兵败后 他逃到太原投靠当时在河东任监军使的宦官张承业 当了巡官 后张承业把他推荐给晋王李存勗 不久兼任河东节度掌书记 李存勗與後梁交戰 曾下令馮道撰寫罷免前線指揮郭崇韜的文書 馮道因當面諫阻李存勗而贏得聲望 2 4 923年 李存勗即位 建立後唐 授馮道為省郎 充翰林學士 李存勗滅後梁後 任命馮道為戶部侍郎 後馮道因服父喪而歸鄉 期間幾乎被契丹擄走 926年 李嗣源在李存勗死後繼位 重新起用馮道為端明殿學士 後又升遷為中書侍郎 刑部尚書平章事 相當於宰相之位 933年 李嗣源駕崩 兒子李從厚繼位 四個月後 李嗣源義子 潞王李從珂起兵造反 馮道知道皇帝逃往父婿石敬瑭的軍中後 並未前去護駕 而是率百官迎接從珂 於是從珂順利登基 是為後唐末帝 934年 但李從珂沒有重用馮道 而是免去了他的相位 讓他到同州去當節度使 後來又召他回朝擔任沒有實權的司空 2 4 936年 石敬瑭借助契丹的力量起兵造反 奪得帝位 建立後晉 馮道再度拜相並受命出使契丹 以表兩國友好 相對於中原的紛亂 契丹顯得兵強馬壯 後晉因借契丹之力建國 必須依附契丹存活 因此馮道的出使成了一個向契丹示好的關鍵 馮道歸國後 石敬瑭便把樞密使廢掉 併入中書省 軍政大權遂集於馮道一身 942年 石重貴繼位 馮道繼續為相 加太尉 後因受讒出為同州節度使 復移鎮南陽 加中書令 2 4 946年 契丹國主耶律德光以石重貴有反意 率大軍南下 翌年滅後晉 馮道又改為侍奉契丹 面對耶律德光的責問及譏諷 馮道憑著他圓滑的態度一一化解 更當上了遼的太傅 5 期間馮道曾勸阻耶律德光濫殺漢民 使中原漢族免去一場浩劫 4 6 947年 昔日石敬瑭的部下劉知遠於契丹滅後晉後稱帝 建立後漢 同年 遼因為人民反抗不斷而被迫撤兵北還 劉知遠乘機奪取中原 為了拉攏前朝遺老 劉知遠封馮道為太師 951年 劉知遠的手下郭威起兵篡位 建立後周 又拜馮道為太師兼中書令 2 4 954年 郭威駕崩 柴榮繼位 不久即面對遼及北漢聯軍進攻 柴榮力排馮道勸阻 御駕北征抵禦聯軍 大勝 由於馮道諫阻北伐時觸怒柴榮 柴榮鄙視馮道之餘 不讓他隨駕出征北伐 另命他帶病監修太祖郭威陵墓 同年葬禮完畢不久 馮道以七十三歲高齡過世 柴榮為其輟朝三日以示哀悼 追封瀛王 諡文懿 2 4 冯道墓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捻掌镇 史載馮道 三入中書 在相位二十餘年 相六帝 李嗣源 李從厚 石敬瑭 石重貴 郭威及柴榮 2 馮道雖身為丞相 卻往往避免過問及參與財政和軍事決策 以免和當權者衝突 3 117 因此馮道歷事五朝 只在柴榮計劃北伐時作出唯一一次勸諫 7 他忠於儒家思想 認為只要恢復傳統 不必有所革新 就可以解決國家問題 3 123 121 五朝八姓 编辑 馮道由後唐莊宗正式入朝起 歷事五朝 八姓 十一帝 1 2 4 五朝 指後唐 後晉 契丹 滅後晉後定國號 大遼 後漢及後周 共五個朝代 八姓 指後唐李存勗 本姓朱邪 李嗣源 本姓不詳 及其養子李從珂 本姓王 後晉石氏 遼國耶律氏 後漢劉氏 後周郭威及其養子柴榮 共八個家族 十一帝 指以下十一位皇帝 後唐四代 莊宗李存勗 明宗嗣源 閔帝從厚及末帝從珂 後晉兩代 高祖石敬瑭及出帝重貴 遼一代 太宗耶律德光 後漢兩代 高祖劉知遠及隱帝承祐 後周兩代 太祖郭威及世宗柴榮 舊五代史 及 新五代史 不算遼為一朝 共計四朝 新五代史 把每朝算作一姓 不計耶律德光在內 稱馮道 事四姓十君 2 4 資治通鑑 稱馮道為相 歷五朝 八姓 1 王賡武則稱馮道侍奉 五朝十帝 3 108 109 另外 由於馮道於唐末時曾侍奉刘守光 而劉守光亦曾稱帝 國號 大燕 8 故又有 十二帝 的說法 官刻經籍 编辑 932年 後唐下令編纂並初次刊印 九經 這可能不是馮道的主意 而是由另一丞相李愚提出的 3 114 117 118 著作 编辑馮道著有 河間集 5卷 文集6卷及詩集10卷 但都不存於後世 3 135 晚年的馮道寫了一篇 長樂老自敘 屬於回憶錄性質 文中將他歷代當過的官職一一列舉並引以為榮 而其在自敘中自稱 長樂老 一事 不論在生前後世都引起過爭議 不過也有說法認為 這個自稱僅是取自於他的出身地長樂郡 他的另一著作 榮枯鑑 曾國藩對它的評論是 道盡小人之秘技 人生之榮枯 的一部官場秘笈 並稱此書 使小人汗顏 君子驚悚 實乃二千年不二之異書也 來源請求 但自宋以还 各种艺文志及书目中均未载此书 2005年吉林摄影出版社出版此书之前 也不曾见它出版或被其他著作提及 若此书为当代新发现 則亦不見学术界有何反应 其实 包括 荣枯鉴 在内的 天下无谋 书系中的各种谋略之书 都存在此问题 因此 此书可能是当代人托名冯道的伪作 曾国藩的评语 亦不见于其文集 可能是后人附会 評價 编辑讚揚 编辑 馮道在同時代人心目中 是有操守的儒者 甚至是模範丞相 北宋時 五代通錄 作者范質 薛居正 舊五代史 吳處厚 青箱雜記 都曾讚揚馮道 3 105 范質崇拜馮道 吳處厚則認為馮道有益於世 3 137 123 馮道在事親 濟民 主政 提攜賢良上的表現 都能符合傳統中君子 聖賢的行為標準 這使他在五代時 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 而喜為之偁譽 甚至在死後有著 與孔子同壽 的聲望 4 批評 编辑 自北宋起 史家因傳統的忠君觀念 對馮道歷事各朝的作為非常不齒 舊五代史 雖然讚譽馮道的私德及器量 但亦指他不能稱為忠臣 9 歐陽修 新五代史 則指馮道是五代時道德淪亡的表徵 其可謂無廉恥者矣 感嘆當時著名儒者亦欠缺忠貞 3 104 105 4 甚至基於 不廉則無所不取 不恥則無所不為 認為馮道的行為亦有份導致天下大亂 4 司馬光 資治通鑑 更批評不論馮道做過多少好事 亦等於沒有做 因為他只是苟活於世 乃奸臣之尤 從此馮道成為歷史上典型的貳臣 為世人嘲笑 3 104 105 清代 續通志 把失節的文武官吏分為十類 馮道列入最壞一類 受指責為 懵大倫而不知恥 3 104 歷史上曾為馮道辯護的只有王世貞 李贄 溫璜等寥寥幾人 3 124 可以說在歷史上每逢提起馮道 往往都只有負面的評價 現代史家觀點 编辑 史家王賡武認為馮道 把善意規諫及文雅的奉承兩種藝術糅合到完美的地步 他知道怎樣奉承 具有良好幽默感 同時具有一種誠篤的模樣 3 112 馮道 並不是一個傑出的儒者 他對經典只有 一點有限度的知識 甚至他對儒家之治的了解也似乎是模糊不清的 是 非常膚淺的儒者 3 117 近代歷史學家對馮道有了不同的評價 不少人開始為馮道辯護 如近代史學家樊樹志便道 在一種時局變動甚大的時代 出現馮道式的大臣 並非咄咄怪事 他認為在五代這種政權變動頻繁的時代 皇帝對臣下的意態往往都沒有多大印象 故出現像馮道這種因事四代十一君而自命為 長樂老 的人 實乃時代的產物 何況以此批評馮道不知廉恥 主要都是從忠君愛國的觀念去看 而從務實的角度來看 馮道的累受重用對五代政局與官僚體制的穩定反而起著正面作用 馮道在契丹任職時 曾力勸契丹官兵不要殺害漢人百姓 另外 他還主持國子監 九經 的刻板印刷工程 歷時22年的改朝換代間也未曾間斷 是中國歷史上首度大規模以官方財力印刷套書 軼事 编辑有一回 馮道的門客為其講解 老子 見文章裡面 道可道 非常道 的 道 字 衝犯了馮道的名諱 門客為了避諱 把 道 這個字給改成 不敢說 於是便將 道可道 非常道 讀作 不敢說 可不敢說 非常不敢說 10 家庭 2 11 编辑妻 编辑 褚氏 前德州戶掾褚濆的女兒 早亡 孫氏 前景州弓高縣令孫師禮的女兒 後漢時封為蜀國夫人 子女 编辑 子 编辑 馮平 馮吉 馮道次子 因不聽馮道勸阻 終日沉迷於彈奏琵琶 被馮道及時人認為不務正業 沒有出息 12 馮可 馮道第四子 早夭 馮義 馮正女 编辑 馮道長女 下嫁前兵部侍郎崔衍兒子 後漢太僕少卿崔絢 注釋 编辑 1 0 1 1 1 2 資治通鑑 卷二百九十一 2 0 2 1 2 2 2 3 2 4 2 5 2 6 2 7 2 8 2 9 舊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六 馮道傳 3 00 3 01 3 02 3 03 3 04 3 05 3 06 3 07 3 08 3 09 3 10 3 11 3 12 3 13 王賡武 馮道 論儒家的忠君思想 王賡武自選集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104 138 ISBN 7532078906 中文 简体 4 00 4 01 4 02 4 03 4 04 4 05 4 06 4 07 4 08 4 09 4 10 新五代史 卷五十四 馮道傳 新五代史 卷五十四 馮道傳 契丹滅晉 道又事契丹 朝耶律德光於京師 德光責道事晉無狀 道不能對 又問曰 何以來朝 對曰 無城無兵 安敢不來 德光誚之曰 爾是何等老子 對曰 無才無德癡頑老子 德光喜 以道為太傅 舊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六 馮道傳 戎王 耶律德光 因從容問曰 天下百姓 如何可救 道曰 此時百姓 佛再出救不得 惟皇帝救得 其後衣冠不至傷夷 皆道與趙延壽陰護之所至也 新五代史 卷五十四 馮道傳 道前事九君 未嘗諫諍 世宗初即位 劉旻攻上黨 世宗曰 劉旻少我 謂我新立而國有大喪 必不能出兵以戰 且善用兵者出其不意 吾當自將擊之 道乃切諫 以為不可 資治通鑑 卷二百六十八 舊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六 馮道傳 史臣曰 道之履行 郁有古人之風 道之宇量 深得大臣之禮 然而事四朝 相六帝 可得為忠乎 夫一女二夫 人之不幸 況於再三者哉 所以飾終之典 不得謚為文貞 文忠者 蓋謂此也 明 謝肇淛 五雜俎 卷181 馮道門客講 道德經 首章 道可道 非常道 門客見犯其諱多 乃曰 不敢說 可不敢說 非常不敢說 長樂老自敘 舊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六 馮道傳 其子吉 尤恣狂蕩 道不能制 識者以其不終令譽 咸嘆惜之 舊五代史 另引 五代史補 馮吉 瀛王道之子 能彈琵琶 以皮為弦 世宗嘗令彈於御前 深欣善之 因號其琵琶曰 繞殿雷 也 道以其惰業 每加譴責 而吉攻之愈精 道益怒 凡與客飲 必使庭立而彈之 曲罷或賜以束帛 命背負之 然後致謝 道自以為戒勖極矣 吉未能悛改 既而益自若 道度無可奈何 嘆曰 百工之司藝而身賤 理使然也 此子不過太常少卿耳 其後果終於此 维基文库中该作者的作品 馮道參考書目 编辑陸揚 論馮道的生涯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葛劍雄 往事和近事 亂世的兩難選擇 唐織輝 中國的奇迹 政治完人 馮道的為官之道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人民網 2008年3月3日 蓝知客 不生气的处世之道 长乐先生 冯道的人生智慧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2年11月外部連結 编辑中國史上最牛的官員 一生居然侍奉了十個皇帝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政府职务前任 后唐同平章事 宰相 927 934年與郑钰 任圜 崔协 王建立 赵凤 李愚 刘昫同時在任 繼任 前任 后晋同平章事 宰相 937 944年與赵莹 桑维翰 李崧同時在任 繼任 前任 后周中书令 宰相 948 951年與苏禹珪 窦貞固 王峻 范质 李谷 王溥同時在任 繼任 官衔前任 安重霸 同州匡国军节度使934 935年 繼任 杨汉宾前任 李承福 同州匡国军节度使944 946年 繼任 刘继勋前任 刘景岩 邓州威胜军节度使946年 繼任 王周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馮道 amp oldid 7319235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