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王赓武

王赓武CBE(英語:Wang Gungwu,1930年10月9日),出身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历史学家[4][5][6],海外华人史的主要开拓者,[7][8]亦研究現代中國的國族史觀香港大學校長(1986-1995)、澳洲國立大學遠東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1968-1986)、馬來亞大學吉隆坡分校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1963-1968)。受王賡武指導的博士生計有James K. Chin英语James K. ChinAntonia Finnane英语Antonia FinnaneJohn Fitzgerald英语John Fitzgerald黃堅立英语Huang Jianli李元瑾英语Lee Guan Kin吳振強英语Ng Chin-Keong以及蘇基朗

Professor
王賡武
AO, CBE
2010演說時照片
第10任香港大學校長
任期
1986年-1995年
前任黃麗松教授
继任鄭耀宗教授
个人资料
出生 (1930-10-09) 1930年10月9日92歲)[1]
 荷屬東印度泗水
国籍多重國籍,其中一個是 澳大利亞[1][2][3]
配偶林氏(Margaret)[1]
儿女3名子女[1]
学历南京中央大學歷史系學士
馬來亞大學新加坡分校歷史系學士
馬來亞大學新加坡分校歷史系碩士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歷史系博士
母校Maxwell Primary School
Anderson School
Ming Teh Primary School
知名于香港大學校長、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海外華人史開拓者
获奖唐獎 (2020)
解釋清朝滅亡原因

生平

王赓武父親王宓文1903年生於江蘇泰州,南京國立東南大學英國文學系畢業後,1929年獲聘為荷属东印度(今印尼)泗水市第一家華文中學的校長。[9]王赓武1930年生泗水,因父親有新的教職,舉家旋即迁至英属马来亚怡保。王赓武回憶,怡保人口主要是馬來人、客家人廣府人閩南人,而王氏一家來自蘇北操一口泰州腔中華民國國語,在當地人眼中頗為異類。[9]

1936年入讀怡保Maxwell Primary School[10],1年後隨著該校跟另一所官立英文小學Anderson School 合併而一同過渡[10],在Anderson School修畢小二至小五課程[10]。基於1941年12月日軍入侵馬來西亞[10],王賡武轉學至 Ming Teh Primary School(明德小學)[10]。小六畢業未幾便接受父親給予的初中教育[10],1945年才重返 Anderson School 入讀中三年級[10]。及後,他於1946年報考英國劍橋中學文憑公開試(即普通教育文憑前身)[10],1947年入讀中華民國南京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系[1],1949年因国共内战國民政府失利而转入馬來亞大學新加坡分校,畢業論文為:“Chinese Reformists and Revolutionaries in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1900-1911”。1953年本科畢業後繼續在馬來亞大學攻讀碩士[1],論文“The Nanhai Trade : a Study of the Early History of Chinese Trade in the South China Sea”[11][2]。195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亞非學院博士学位[1],论文为“The Structure of Power in North Chinese During the Five Dynasty”。1957年起先后任马来亚大学历史系讲师,1963年任教授兼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68年移民澳大利亞,任澳大利亚首都坎培拉澳洲國立大學远东历史系主任与太平洋研究院院长。1986年至1996年任香港大学校长。1996年起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曾獲福岡亞洲文化獎─學術研究獎(學術部門)[1]

所有資料都表明王赓武至少有兩個國籍,但一般只指明其中一個是澳大利亞籍,另一籍則不得而知。“我在澳大利亚生活了18年,对那个国家很有感情。但我不认为自己是澳大利亚人,不管是我对他们的认识还是他们对我的认识都还很肤浅。”[2]1957年英屬马来亚独立,当地华人面临回籍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留下入籍的选择。王赓武的研究興趣由此擴展到东南亚各地、美国、澳大利亚、非洲华人的历史[11]

主要觀點

中國的國族史觀

王赓武認為中國天下观念更有包容性,中国版图的问题、主权的问题非常复杂,為避免狭隘民族的概念及政策的問題,主張古代中国向来有的天下观,與民族国家的概念是矛盾的,但可以和理想的国家之间互相照顾、互相支持秩序結合[11]。澳大利亚首任驻华大使费思棻曾半开玩笑地说,王赓武可以当好中国总理,他也是马来西亚民政党创办人之一[11]

大陸中國及海洋中國

王赓武在中国海洋观[12]及中國海洋發展史[13]等課題提出的相關學術論文及專書。學者鄭永年認為王赓武仍是啟發學者的典範,因為其研究想像力正是連結中國研究國際關係學研究所需,特別在處理國際關係學理論中的跨國性而言。[14]

王赓武在近代海洋中國的發展和國族主義的研究包含開放性及革命的關係[15]及海洋中國的諸多歷史變化[16]

以此歷史觀,王赓武對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所獲得的經濟成果有以下描述:[17]

沿海省分在靈敏地回應對香港台灣企業家提供的刺激後,經歷了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功經歷……甚至在對「大中華地區」的觀感日漸發展上,有一個中國國協的心理投射……雖說這個區域性的中國國協是用經濟的方式形成,它展現了是南方及沿海中國人的企圖心,一種一直面向大海及大洋求生計及繁景的國族情感。

同時他認為還有一種在地理、職業及文化個性上不同的國族情緒:

然而也有另外一種中國,一個內陸鄉村的中國。這個中國的文化遺產和精神狀態可以從傳統官員及文人的價值觀找到,現則是普遍地通過農民對社會文化價值變遷的懷疑中表達出來。對這沉默的大多數人來說,過去十年經濟奇蹟仍是遙遠的,若還不到遙不可及的程度的話。經濟發展在他們眼中,被認為是由海外外部力量所產生的,而其帶來的好處,也只有在沿海地區和少數幾個大城市才看的到。一直與他們相伴的是,發達區域與內陸區域間生活水平的尖銳反差,還有,各種道德敗壞的刺耳故事。如果精神腹地的國族主義訴求的被激起的話,與沿海發達省分不同的是,他們會訴諸相當不同的記憶和本能。

他進一步指出,在中國近現代史上這兩種國族情緒的差異,鼓勵另外一種型態的復興民族主義來恢復中國一貫奉行的大陸的世界觀:

國家需要拯救,要回歸到有更好的計劃及及對那些不道德及邪惡的人給與更緊更強的控制。這包括糾正內陸及沿海地區間日益不平衡的發展上。無論在時間及空間上,這復興民族主義更為深遠的具體表現,就是要恢復中國一貫奉行的大陸的世界觀。根據這大陸世界觀,海洋利益已經過於狹窄和僅為自我服務,從這些擁有大陸世界觀人的眼光來看,中國沿海在整個歷史的行為證明了這一點。位於中央內陸的官員及士兵長久以來懷疑在周邊地區熱情商人的忠誠度。近代中國史上,農民革命家戰勝沿海國族主義者的領導,點出一個既定模式;而文化大革命的許多特徵文革也指向同一種模式。有一股內在力量推往拉大陸中國的歷史位置,恢復其優勢,那種可以超越較富有且有可疑算盤的海洋中國的優勢,而這心態認知的海洋中國,包含了香港與台灣,他們代表的正是財富的極至化身…… 更重要的是中國最近內部的發展。經濟改革愈成功,就更威脅到現行的政治制度。鄧小平的大膽的改革已挑戰共產黨,使其之排除僵化和無效率,使其從“死亡之手”的中央計劃經濟走向以“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的新組合治理。放鬆管制已經釋放出比預期中更大的能量。經濟增長一直都不是均衡的,受惠的沿海地區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相對受到忽視的內陸。政府的許多部門也未能與時並進。這情況讓積極進取和大膽的人受惠,但不幸的,受惠的也包括貪婪和腐敗的人。因此,大多數百姓的情緒是需要更一個強有力的方向感,需要更多對經濟成長的制衡監督,甚至懷念起當所有事情是比較可預測的,更踏實的往日時光。

主要著作

  • 《南海贸易:南中国海华人早期贸易史研究》(1958、1988)
  • 《南洋华人简史》(1959,1969)
  • 《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1963)
  • 《1949年以来的中国和世界:独立、现代性和革命的影响》(1977)
  • 《东南亚与华人:王赓武教授论文选集》(1987)
  • 《南洋贸易与南洋华人》(1988)
  • 《历史的功能》(1990)
  • 《中国文化的特点》(1991)
  • 《社团与国家:中国,东南亚与澳大利亚》(1992)
  • 《中国与海外华人》(1994)
  • 《中国之路: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1995)
  • 《中国与东南亚:神话、威胁和文化》(1999)
  • 《海外华人:从土地束缚到争取自治》(2000)
  • 《坦荡人生,学者情怀:王赓武访谈与言论集》(2000)
  • 《不远游:移民与华人》(2001)
  • 《海外华人研究的大视野与新方向:王赓武教授论文集》(2002)
  • 《王赓武自选集》(2002)
  • 《1800年以来中国人与英国人的交错:战争,贸易,科学与政务》(2003)
  • 《华人异乡勇进:王赓武的著作》(2004)
  • 《移民及兴起的中国》(2005)

其他職務

曾任澳洲人文科學院院长、亚洲历史学家国际协会主席、澳中理事会主席、香港演艺发展局主席等职。并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南洋学报》主编多年。1994年荣获日本国福冈亚洲文化奖。1992年成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現2007年成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有史以來第三位尊稱「大學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的學者。[18]2020年榮獲唐獎漢學奬。

王赓武也是拉曼大学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19]

專書[20]

  • Lixiang bietu: jingwai kan zhonghua 离乡别土:境外看中华(China and Its Cultures: From the Periphery). The Fu Ssu-nien Memorial Lectures 2005. Taipei: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2007. 86 pages.
  • Chuka Bunmei to Chugoku no yukue 中华文明と中国のゆくえ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China’s Position).The Ishizaka Lectures 2005. Translated into Japanese by Kato Mikio. Tokyo: Iwanami Shoten, 2007. 181 pages.
  • Divided China: Preparing for Reunification, 883-947.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2007.
  • Nation-building: Five Southeast Asian Histories. (Editor).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5.
  • Yimin ji xingqi de zhongguo 移民及兴起的中国 (Essays on Migrants and China’s Rise).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2005.
  • Diasporic Chinese Ventures: The Life and Work of Wang Gungwu. Edited by Gregor Benton and Liu Hong. London: Routledge, 2004.
  • Maritime China in Transition, 1750-1850. (Editor, with Ng Chin-keong).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04, 397 pages.
  • Anglo-Chinese Encounters since 1800: war, trade, science and govern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 The Iraq War and its Consequences (Editor, with Irwin Abrams).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2003.
  • Sino-Asiatica: Papers dedicated to Professor Liu Ts’un-yan on the occasion of his eighty-fifth birthday. (Editor, with Rafe de Crespigny and Igor de Rachewiltz). Canberra: Faculty of Asian Studies, ANU. 2003.
  • Damage Control: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the Jiang Zemin Era (Editor, with Zheng Yongnian). 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2003.
  • Ideas Won’t Keep: the struggle for China’s future. 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2003.
  • Bind Us in Time: Nation and Civilisation in Asia. 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2003.
  • To Act is to Know: Chinese Dilemmas. 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2003.
  • Don’t Leave Home: Migration and the Chinese. 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2003.
  • Only Connect! Sino-Malay Encounters. 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2003.

論文

  • Family and Friends: China in Changing Asia. In Anthony Reid and Zheng Yangwen (eds.) Negotiating Asymmetry: China’s Place in Asia. Singapore: NUS Press, 2009, pp. 214–231.
  • 越洋寻求空间:中国的移民,华人研究国际学报,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asporic Chinese Studies, vol. 1, no. 1, 2009, pp. 1–49.
  • Southeast Asia: Imperial themes, New Zealand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June, 2009, pp. 36–48.
  • The China Seas: Becoming an Enlarged Mediterranean, In Angela Schottenhammer (Ed.), The East Asian ‘Mediterranean’: Maritime Crossroads of Culture, Commerce and Human Migration.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08, pp. 7–22.
  • Flag, Flame and Embers: Diaspora Cultures. In Kam Louie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odern Chinese Cultur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pp. 115–134.
  • 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Some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In Wang Gungwu and Zheng Yongnian (Eds), China and the New International Order. London: Routledge, 2008, pp. 21–31.
  • India and Indians in East Asia: an Overview, In K. Kesavapany, A. Mani, P. Ramasamy (eds.), Rising India and Indian Communities in East Asia.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8, pp. 3–11.
  • The Rise of China: History as Policy. In Ron Huisken and Meredith Thatcher (Eds.) History as Policy:Framing the Debate on the Future of Australia, Canberra Papers of Strategy and Defence, ANU E Press, 2008.
  • 南侨求学记:不同的时代,走不同的路, Nanqiao qiuxueji: butongde shidai, zou butongde lu. In 李元瑾 (主编),跨越疆界与文化调适。Lee Guan Kin (ed.), Crossing Borders and Cultural Adjustments.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和八方文化创室,Singapore: NTU Centre for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World Scientific, 2008, pp. 13–28.
  • 内与外的解析- 论海外华人作家,世界华侨华人研究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 第一辑,2008, pp. 1–10.
  • The First Decade: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In The First Decade: The Hong Kong SAR in Retrospective and Introspective Perspectives. Edited by Yeung Yue-man.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 3–21.
  • Trading Order and Polity Structures in Asia. In The Inclusive Regionalist: A Festschrift dedicated to Jusuf Wanandi. Edited by Hadi Soesastro and Clara Joewono. Jakarta: Centre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 2007, pp. 83–90.
  • The Great Powers in Asia: a View from Singapore, Strategy: Global Forces 2007 Proceedings, vol. 2. Canberra: 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 December 2007, pp. 1–8.
  • Liuxue 留学 and yimin 移民: From Study to Migranthood. In Mette Thuno (ed.), Beyond Chinatown: New Chinese Migration and the Global Expansion of China. Copenhagen: NIAS Press, 2007.
  • Mixing Memory and Desire: Tracking the Migrant Cycles. In Chinese Overseas: Migration, Research and Documentation. Edited by Tan Chee-Beng, Colin Storey and Julia Zimmerman.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 3–22.
  • Rethinking Chinese History in a global Age: an Interview with Wang Gungwu by Alan Baumler, 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 vol. 14, no. 1, Spring 2007, pp. 97–113.
  • In Conversation with Wang Gungwu by Vineeta Sinha, ISA E-Bulletin, no. 6, March 2007, pp. 54–80.
  • Zouxiang xinde xiandaixing: xianggang huigui de lishi shijiao (走向新的现代性:香港回归的历史视角,Towards New Modernity: The Return of Hong Kong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二十一世纪(Twenty-First Century), no. 101, June 2007, pp. 4–12.
  • Inception, Origins, Contemplations: a Personal Perspective. In Imagination, Openness & Courage: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at 100. Singapor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06, pp. 1–31.
  • Lishi yu zhishi: zhongxi fenlei de chayi (历史与知识:中西分类的差异, History and Knowledge: different library classifications in China and the West). In Pan Mingxin (editor), Nanshan lunxueji: Qian Cunxun xiansheng jiuwu shengri jinian (南山论学集:钱存训先生九五生日纪念). Beijing: National Library, 2006, pp. 24–30.
  •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In David Shambaugh (ed.) Power Shift: China and Asia’s New Dynamic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 Within and Without: Chinese Writers Overseas, 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 vol. 1, no. 1 (May 2005), pp. 1–15.
  • Two Perspectives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Singapore and China. In Henk Schulte Nordholt, Remco Rabin and Paul Kratoska (eds.), Discovering Southeast Asia: Genealogies, Concepts, Comparisons, and Prospects. Singapore and Athens, OH: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and Ohio University Press, 2005, pp. 60–81.
  • Maritime China in Transition. In Ng Chin Keong and Wang Gungwu (eds.) Maritime China and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in Transition, 1750-1850.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05. pp. 3–16.
  • The Age of New Paradigms (Keynote Lecture, 18th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istorians of Asia, December 2004), Yatai yanjiu luntan (Asia-Pacific Forum), no. 26, 2004, pp. 1–15.
  • China’s Long Road to Sovereignty. In G. Doeker-Mach and K.A. Ziegert (eds.) Law, Legal Culture and Politicss in the Twentieth First Century. Stuttgart: Franz Steiner Verlag, 2004, pp. 453–464.
  •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the Rise of China for the Region. In Kokubun Ryosei and Wang Jisi (eds.), The Rise of China and a Changing East Asian Order. Tokyo and New York: Jap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2004. pp. 77–87.
  • Confucianism, in Frank-Jürgen Richter, Pamela Mar: Asia’s New Crisis, John Wiley & Sons, Singapore, 2004 (see Amaz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Secular China (Giri Deshingkar Memorial Lecture), China Report, 2003, vol. 39, no. 3, July–September 2003, pp. 305–321.
  • Social Bonding and Freedom: Problems of Choice in Immigrant Societies. In Michael Charney and Brenda Yeoh (eds.), Asian Migrants and Education in Immigrant Societie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2003, pp. 1–13.
  • The Limits of Decolonization. In Marc Frey, Ronald W. Preussen and Tan Tay Yong (eds.),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utheast Asia: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Decolonization. Armonk, N.Y.: M.E. Sharpe, 2003, pp. 268–273.
  •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and Scholarship about the Malay World. In Ding Choo Ming. (ed.). Chinese Studies of the Malay World: a revaluation of a scholarly tradition. 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2003, pp. 12–30.
  • Reflections on Networks and Structures in Asia. In Melissa G. Curley and Liu Hong (eds),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changing social-cultural interactions.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Centre of Asian Studies, 2003, pp. 13–26.

编著

  • 《南洋華人簡史》(1959)
  • 《马来西亚概览》(1964)
  • 《中国历史资料论文集》(1975)
  • 《自我与传记:亚洲社会和个人》(1975)
  • 《香港:发展的困境》(合编,1980)
  • 《社会与作家:现代亚洲文学》(合编,1981)
  • 《二战以来东南亚华人认同变化》(合编,1988)
  • 《中國與海外華人》(1994)
  • 《世界史和移民》(1997)
  • 《香港史新编》(两册,1997年)
  • 《海外异境的华社:论文选集》 两册,(合编,1998)
  • 《回归中国后的香港:转型的挑战》(合编,1999)
  • 《中国:二十年的改革与变革 》(合编,1999)
  • 《改革,正统,困境: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合编,2000)
  • 《王宓文纪念集》(2002)
  • 《南洋華人簡史》(2002)
  • 《控制破害的来临:江泽民时代的共产党》(合编,2003)
  • 《汉学与亚洲研究:庆贺柳存仁教授八十五岁纪念》(合编,2003)
  • 《过渡时期的海洋中国,1750-1850》(合编,2004)
  • 《建立新国家:五个东南亚国家的建国历史》(2005)
  • 《華人與中國:王賡武自選集》(2013)
  • 《五代時期北方中國的權力結構》(2014)
  • 《天下華人》(2016)
  • 《更新中國:國家與新全球史》(2016)
  • 《1800年以來的中英碰撞:戰爭、貿易、科學及治理》(2016)
  • 《十九世紀以來的中英相遇:戰爭、貿易、科學與管治》(2016)
  • 《更新中國:國家與新全球史》(2017)
  • 《香港史新編》(全二冊,增訂版)(2017)
  • 《1800年以來的中英碰撞:戰爭、貿易、科學及治理》(增訂版)(2018)

參考來源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盧子健、何安達. 香港人名錄. 天地圖書. 1994: 34. 
  2. ^ 2.0 2.1 2.2 人民网. . chinese.people.com.cn. 2012 [last update] [19 Januar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月22日). 
  3. ^ 周雁冰. 王赓武:家和国是两回事. 联合早报. 2018-09-09 [2019-04-30]. (原始内容于2019-04-30) (中文). 
  4. ^ 海外华人社会科學家傳记.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1 [19 January 2013]. 
  5. ^ 和訊網. . hexun.com.tw. 2013 [last update] [19 Januar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6. ^ WANG, Gungwu International Who's Who. accessed 1 September 2006.
  7. ^ 刘宏. 王赓武教授与海外华人研究:方法论的初步观察.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2003, (1): 8 [2013-01-23]. doi:10.3969/j.issn.1002-5162.2003.01.008. (原始内容于2015-05-01). 
  8. ^ 胡再德; 曹云飞. 王赓武教授的华侨华人史研究. JOURNAL OF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7, 23 (6): 6 [2013-01-23]. doi:10.3969/j.issn.1673-1646.2007.06.005. (原始内容于2015-06-10). 
  9. ^ 9.0 9.1 .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0: 序言頁以及p.67-68 [2022-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9.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Yong-Nian Zheng; Kok Khoo Phua (编). Wang Gungwu Educator & Scholar.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2012: 318 [2022-07-16]. (原始内容于2022-07-16). 
  11. ^ 11.0 11.1 11.2 11.3 施雨华. 文章-王赓武 民族国家与天下观念-南方人物周刊. 南方人物周刊 nfpeople.com. 2011-12-02 [21 January 2013]. [永久失效連結]
  12. ^ 黄顺力. 海洋迷思: 中国海洋观的传统与变迁. 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9 [20 January 2013]. 
  13. ^ 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1997 [20 January 2013]. 
  14. ^ Yongnian Zheng.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Chinese View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Wang Gungwu. Taylor & Francis. 17 September 2010: 327– [20 January 2013]. ISBN 978-0-415-57607-9. 
  15. ^ Barme, Geremie; Gungwu Wang. Openness and Nationalism: Outside the Revolution. Jonathan Unger (ed.) (编). Chinese Nationalism. M.E. Sharpe. 1996-12. ISBN 1563248026. 
  16. ^ Ng, Chin-Keong; Gungwu Wang. Maritime China in transition. Gungwu Wang (ed.) (编). Maritime China in transition 1750-1850. Otto Harrassowitz Verlag. 2004. ISBN 9783447050364. 
  17. ^ Wang, Gungwu. The Revival of Chinese Nationalism. IIAS lecture series. Leiden: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sian Studies. 1996. ISBN 907491716X. 
  18. ^ Top NUS academic title for China expert, The Straits Times, Friday, 20 April 2007, Page H13. [2016-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9). 
  19. ^ UTAR International Advisory Council. 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amn (UTAR). 5 January 2022 [2022-01-05]. (原始内容于2022-01-05). 
  20. ^ (PDF). [2013-01-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7-15). 
學術機關職務
前任:
黃麗松
香港大學校長
1986年-1995年
繼任:
鄭耀宗

王赓武,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王賡, 英語, wang, gungwu, 1930年10月9日, 出身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历史学家, 海外华人史的主要开拓者, 亦研究現代中國的國族史觀, 香港大學校長, 1986, 1995, 澳洲國立大學遠東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1968, 1986, 馬來亞大學吉隆坡分校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1963, 1968, 受王賡武指導的博士生計有james, chin, 英语, james, chin, antonia, finnane, 英语, antonia, finnane,.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王賡 王赓武 CBE 英語 Wang Gungwu 1930年10月9日 出身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历史学家 4 5 6 海外华人史的主要开拓者 7 8 亦研究現代中國的國族史觀 香港大學校長 1986 1995 澳洲國立大學遠東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1968 1986 馬來亞大學吉隆坡分校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1963 1968 受王賡武指導的博士生計有James K Chin 英语 James K Chin Antonia Finnane 英语 Antonia Finnane John Fitzgerald 英语 John Fitzgerald 黃堅立 英语 Huang Jianli 李元瑾 英语 Lee Guan Kin 吳振強 英语 Ng Chin Keong 以及蘇基朗 Professor 王賡武 AO CBE2010演說時照片第10任香港大學校長任期 1986年 1995年前任黃麗松教授继任鄭耀宗教授个人资料出生 1930 10 09 1930年10月9日 92歲 1 荷屬東印度泗水国籍多重國籍 其中一個是 澳大利亞 1 2 3 配偶林氏 Margaret 1 儿女3名子女 1 学历南京中央大學歷史系學士馬來亞大學新加坡分校歷史系學士馬來亞大學新加坡分校歷史系碩士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歷史系博士母校Maxwell Primary SchoolAnderson SchoolMing Teh Primary School知名于香港大學校長 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 海外華人史開拓者获奖唐獎 2020 source source source source source source source source source source 解釋清朝滅亡原因 目录 1 生平 2 主要觀點 2 1 中國的國族史觀 2 2 大陸中國及海洋中國 3 主要著作 4 其他職務 4 1 專書 20 4 2 論文 5 编著 6 參考來源生平 编辑王赓武父親王宓文1903年生於江蘇泰州 南京國立東南大學英國文學系畢業後 1929年獲聘為荷属东印度 今印尼 泗水市第一家華文中學的校長 9 王赓武1930年生泗水 因父親有新的教職 舉家旋即迁至英属马来亚怡保 王赓武回憶 怡保人口主要是馬來人 客家人 廣府人 閩南人 而王氏一家來自蘇北操一口泰州腔的中華民國國語 在當地人眼中頗為異類 9 1936年入讀怡保Maxwell Primary School 10 1年後隨著該校跟另一所官立英文小學Anderson School 合併而一同過渡 10 在Anderson School修畢小二至小五課程 10 基於1941年12月日軍入侵馬來西亞 10 王賡武轉學至 Ming Teh Primary School 明德小學 10 小六畢業未幾便接受父親給予的初中教育 10 1945年才重返 Anderson School 入讀中三年級 10 及後 他於1946年報考英國劍橋中學文憑公開試 即普通教育文憑前身 10 1947年入讀中華民國南京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系 1 1949年因国共内战國民政府失利而转入馬來亞大學新加坡分校 畢業論文為 Chinese Reformists and Revolutionaries in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1900 1911 1953年本科畢業後繼續在馬來亞大學攻讀碩士 1 論文 The Nanhai Trade a Study of the Early History of Chinese Trad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11 2 195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亞非學院博士学位 1 论文为 The Structure of Power in North Chinese During the Five Dynasty 1957年起先后任马来亚大学历史系讲师 1963年任教授兼系主任 文学院院长 1968年移民澳大利亞 任澳大利亚首都坎培拉的澳洲國立大學远东历史系主任与太平洋研究院院长 1986年至1996年任香港大学校长 1996年起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曾獲福岡亞洲文化獎 學術研究獎 學術部門 1 所有資料都表明王赓武至少有兩個國籍 但一般只指明其中一個是澳大利亞籍 另一籍則不得而知 我在澳大利亚生活了18年 对那个国家很有感情 但我不认为自己是澳大利亚人 不管是我对他们的认识还是他们对我的认识都还很肤浅 2 1957年英屬马来亚独立 当地华人面临回籍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留下入籍的选择 王赓武的研究興趣由此擴展到东南亚各地 美国 澳大利亚 非洲华人的历史 11 主要觀點 编辑中國的國族史觀 编辑 王赓武認為中國天下观念更有包容性 中国版图的问题 主权的问题非常复杂 為避免狭隘民族的概念及政策的問題 主張古代中国向来有的天下观 與民族国家的概念是矛盾的 但可以和理想的国家之间互相照顾 互相支持秩序結合 11 澳大利亚首任驻华大使费思棻曾半开玩笑地说 王赓武可以当好中国总理 他也是马来西亚民政党创办人之一 11 大陸中國及海洋中國 编辑 王赓武在中国海洋观 12 及中國海洋發展史 13 等課題提出的相關學術論文及專書 學者鄭永年認為王赓武仍是啟發學者的典範 因為其研究想像力正是連結中國研究及國際關係學研究所需 特別在處理國際關係學理論中的跨國性而言 14 王赓武在近代海洋中國的發展和國族主義的研究包含開放性及革命的關係 15 及海洋中國的諸多歷史變化 16 以此歷史觀 王赓武對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所獲得的經濟成果有以下描述 17 沿海省分在靈敏地回應對香港台灣企業家提供的刺激後 經歷了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功經歷 甚至在對 大中華地區 的觀感日漸發展上 有一個中國國協的心理投射 雖說這個區域性的中國國協是用經濟的方式形成 它展現了是南方及沿海中國人的企圖心 一種一直面向大海及大洋求生計及繁景的國族情感 同時他認為還有一種在地理 職業及文化個性上不同的國族情緒 然而也有另外一種中國 一個內陸鄉村的中國 這個中國的文化遺產和精神狀態可以從傳統官員及文人的價值觀找到 現則是普遍地通過農民對社會文化價值變遷的懷疑中表達出來 對這沉默的大多數人來說 過去十年經濟奇蹟仍是遙遠的 若還不到遙不可及的程度的話 經濟發展在他們眼中 被認為是由海外外部力量所產生的 而其帶來的好處 也只有在沿海地區和少數幾個大城市才看的到 一直與他們相伴的是 發達區域與內陸區域間生活水平的尖銳反差 還有 各種道德敗壞的刺耳故事 如果精神腹地的國族主義訴求的被激起的話 與沿海發達省分不同的是 他們會訴諸相當不同的記憶和本能 他進一步指出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這兩種國族情緒的差異 鼓勵另外一種型態的復興民族主義來恢復中國一貫奉行的大陸的世界觀 國家需要拯救 要回歸到有更好的計劃及及對那些不道德及邪惡的人給與更緊更強的控制 這包括糾正內陸及沿海地區間日益不平衡的發展上 無論在時間及空間上 這復興民族主義更為深遠的具體表現 就是要恢復中國一貫奉行的大陸的世界觀 根據這大陸世界觀 海洋利益已經過於狹窄和僅為自我服務 從這些擁有大陸世界觀人的眼光來看 中國沿海在整個歷史的行為證明了這一點 位於中央內陸的官員及士兵長久以來懷疑在周邊地區熱情商人的忠誠度 近代中國史上 農民革命家戰勝沿海國族主義者的領導 點出一個既定模式 而文化大革命的許多特徵文革也指向同一種模式 有一股內在力量推往拉大陸中國的歷史位置 恢復其優勢 那種可以超越較富有且有可疑算盤的海洋中國的優勢 而這心態認知的海洋中國 包含了香港與台灣 他們代表的正是財富的極至化身 更重要的是中國最近內部的發展 經濟改革愈成功 就更威脅到現行的政治制度 鄧小平的大膽的改革已挑戰共產黨 使其之排除僵化和無效率 使其從 死亡之手 的中央計劃經濟走向以 有形之手 和 無形之手 的新組合治理 放鬆管制已經釋放出比預期中更大的能量 經濟增長一直都不是均衡的 受惠的沿海地區的發展速度 遠遠超過相對受到忽視的內陸 政府的許多部門也未能與時並進 這情況讓積極進取和大膽的人受惠 但不幸的 受惠的也包括貪婪和腐敗的人 因此 大多數百姓的情緒是需要更一個強有力的方向感 需要更多對經濟成長的制衡監督 甚至懷念起當所有事情是比較可預測的 更踏實的往日時光 主要著作 编辑 南海贸易 南中国海华人早期贸易史研究 1958 1988 南洋华人简史 1959 1969 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 1963 1949年以来的中国和世界 独立 现代性和革命的影响 1977 东南亚与华人 王赓武教授论文选集 1987 南洋贸易与南洋华人 1988 历史的功能 1990 中国文化的特点 1991 社团与国家 中国 东南亚与澳大利亚 1992 中国与海外华人 1994 中国之路 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1995 中国与东南亚 神话 威胁和文化 1999 海外华人 从土地束缚到争取自治 2000 坦荡人生 学者情怀 王赓武访谈与言论集 2000 不远游 移民与华人 2001 海外华人研究的大视野与新方向 王赓武教授论文集 2002 王赓武自选集 2002 1800年以来中国人与英国人的交错 战争 贸易 科学与政务 2003 华人异乡勇进 王赓武的著作 2004 移民及兴起的中国 2005 其他職務 编辑曾任澳洲人文科學院院长 亚洲历史学家国际协会主席 澳中理事会主席 香港演艺发展局主席等职 并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南洋学报 主编多年 1994年荣获日本国福冈亚洲文化奖 1992年成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現2007年成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有史以來第三位尊稱 大學教授 University Professor 的學者 18 2020年榮獲唐獎漢學奬 王赓武也是拉曼大学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 19 專書 20 编辑 Lixiang bietu jingwai kan zhonghua 离乡别土 境外看中华 China and Its Cultures From the Periphery The Fu Ssu nien Memorial Lectures 2005 Taipei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2007 86 pages Chuka Bunmei to Chugoku no yukue 中华文明と中国のゆくえ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China s Position The Ishizaka Lectures 2005 Translated into Japanese by Kato Mikio Tokyo Iwanami Shoten 2007 181 pages Divided China Preparing for Reunification 883 947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2007 Nation building Five Southeast Asian Histories Editor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5 Yimin ji xingqi de zhongguo 移民及兴起的中国 Essays on Migrants and China s Rise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2005 Diasporic Chinese Ventures The Life and Work of Wang Gungwu Edited by Gregor Benton and Liu Hong London Routledge 2004 Maritime China in Transition 1750 1850 Editor with Ng Chin keong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04 397 pages Anglo Chinese Encounters since 1800 war trade science and govern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The Iraq War and its Consequences Editor with Irwin Abrams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2003 Sino Asiatica Papers dedicated to Professor Liu Ts un yan on the occasion of his eighty fifth birthday Editor with Rafe de Crespigny and Igor de Rachewiltz Canberra Faculty of Asian Studies ANU 2003 Damage Control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the Jiang Zemin Era Editor with Zheng Yongnian 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2003 Ideas Won t Keep the struggle for China s future 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2003 Bind Us in Time Nation and Civilisation in Asia 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2003 To Act is to Know Chinese Dilemmas 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2003 Don t Leave Home Migration and the Chinese 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2003 Only Connect Sino Malay Encounters 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2003 論文 编辑 Family and Friends China in Changing Asia In Anthony Reid and Zheng Yangwen eds Negotiating Asymmetry China s Place in Asia Singapore NUS Press 2009 pp 214 231 越洋寻求空间 中国的移民 华人研究国际学报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asporic Chinese Studies vol 1 no 1 2009 pp 1 49 Southeast Asia Imperial themes New Zealand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June 2009 pp 36 48 The China Seas Becoming an Enlarged Mediterranean In Angela Schottenhammer Ed The East Asian Mediterranean Maritime Crossroads of Culture Commerce and Human Migration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08 pp 7 22 Flag Flame and Embers Diaspora Cultures In Kam Louie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odern Chinese Cultur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pp 115 134 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Some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In Wang Gungwu and Zheng Yongnian Eds China and the New International Order London Routledge 2008 pp 21 31 India and Indians in East Asia an Overview In K Kesavapany A Mani P Ramasamy eds Rising India and Indian Communities in East Asia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8 pp 3 11 The Rise of China History as Policy In Ron Huisken and Meredith Thatcher Eds History as Policy Framing the Debate on the Future of Australia Canberra Papers of Strategy and Defence ANU E Press 2008 南侨求学记 不同的时代 走不同的路 Nanqiao qiuxueji butongde shidai zou butongde lu In 李元瑾 主编 跨越疆界与文化调适 Lee Guan Kin ed Crossing Borders and Cultural Adjustments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和八方文化创室 Singapore NTU Centre for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World Scientific 2008 pp 13 28 内与外的解析 论海外华人作家 世界华侨华人研究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 第一辑 2008 pp 1 10 The First Decade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In The First Decade The Hong Kong SAR in Retrospective and Introspective Perspectives Edited by Yeung Yue man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 3 21 Trading Order and Polity Structures in Asia In The Inclusive Regionalist A Festschrift dedicated to Jusuf Wanandi Edited by Hadi Soesastro and Clara Joewono Jakarta Centre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 2007 pp 83 90 The Great Powers in Asia a View from Singapore Strategy Global Forces 2007 Proceedings vol 2 Canberra 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 December 2007 pp 1 8 Liuxue 留学 and yimin 移民 From Study to Migranthood In Mette Thuno ed Beyond Chinatown New Chinese Migration and the Global Expansion of China Copenhagen NIAS Press 2007 Mixing Memory and Desire Tracking the Migrant Cycles In Chinese Overseas Migration Research and Documentation Edited by Tan Chee Beng Colin Storey and Julia Zimmerman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 3 22 Rethinking Chinese History in a global Age an Interview with Wang Gungwu by Alan Baumler 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 vol 14 no 1 Spring 2007 pp 97 113 In Conversation with Wang Gungwu by Vineeta Sinha ISA E Bulletin no 6 March 2007 pp 54 80 Zouxiang xinde xiandaixing xianggang huigui de lishi shijiao 走向新的现代性 香港回归的历史视角 Towards New Modernity The Return of Hong Kong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二十一世纪 Twenty First Century no 101 June 2007 pp 4 12 Inception Origins Contemplations a Personal Perspective In Imagination Openness amp Courage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at 100 Singapor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06 pp 1 31 Lishi yu zhishi zhongxi fenlei de chayi 历史与知识 中西分类的差异 History and Knowledge different library classifications in China and the West In Pan Mingxin editor Nanshan lunxueji Qian Cunxun xiansheng jiuwu shengri jinian 南山论学集 钱存训先生九五生日纪念 Beijing National Library 2006 pp 24 30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In David Shambaugh ed Power Shift China and Asia s New Dynamic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Within and Without Chinese Writers Overseas 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 vol 1 no 1 May 2005 pp 1 15 Two Perspectives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Singapore and China In Henk Schulte Nordholt Remco Rabin and Paul Kratoska eds Discovering Southeast Asia Genealogies Concepts Comparisons and Prospects Singapore and Athens OH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and Ohio University Press 2005 pp 60 81 Maritime China in Transition In Ng Chin Keong and Wang Gungwu eds Maritime China and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in Transition 1750 1850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05 pp 3 16 The Age of New Paradigms Keynote Lecture 18th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istorians of Asia December 2004 Yatai yanjiu luntan Asia Pacific Forum no 26 2004 pp 1 15 China s Long Road to Sovereignty In G Doeker Mach and K A Ziegert eds Law Legal Culture and Politicss in the Twentieth First Century Stuttgart Franz Steiner Verlag 2004 pp 453 464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the Rise of China for the Region In Kokubun Ryosei and Wang Jisi eds The Rise of China and a Changing East Asian Order Tokyo and New York Jap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2004 pp 77 87 Confucianism in Frank Jurgen Richter Pamela Mar Asia s New Crisis John Wiley amp Sons Singapore 2004 see Amaz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ecular China Giri Deshingkar Memorial Lecture China Report 2003 vol 39 no 3 July September 2003 pp 305 321 Social Bonding and Freedom Problems of Choice in Immigrant Societies In Michael Charney and Brenda Yeoh eds Asian Migrants and Education in Immigrant Societie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2003 pp 1 13 The Limits of Decolonization In Marc Frey Ronald W Preussen and Tan Tay Yong eds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utheast Asia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Decolonization Armonk N Y M E Sharpe 2003 pp 268 273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and Scholarship about the Malay World In Ding Choo Ming ed Chinese Studies of the Malay World a revaluation of a scholarly tradition 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2003 pp 12 30 Reflections on Networks and Structures in Asia In Melissa G Curley and Liu Hong eds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changing social cultural interactions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Centre of Asian Studies 2003 pp 13 26 编著 编辑 南洋華人簡史 1959 马来西亚概览 1964 中国历史资料论文集 1975 自我与传记 亚洲社会和个人 1975 香港 发展的困境 合编 1980 社会与作家 现代亚洲文学 合编 1981 二战以来东南亚华人认同变化 合编 1988 中國與海外華人 1994 世界史和移民 1997 香港史新编 两册 1997年 海外异境的华社 论文选集 两册 合编 1998 回归中国后的香港 转型的挑战 合编 1999 中国 二十年的改革与变革 合编 1999 改革 正统 困境 中国的政治与社会 合编 2000 王宓文纪念集 2002 南洋華人簡史 2002 控制破害的来临 江泽民时代的共产党 合编 2003 汉学与亚洲研究 庆贺柳存仁教授八十五岁纪念 合编 2003 过渡时期的海洋中国 1750 1850 合编 2004 建立新国家 五个东南亚国家的建国历史 2005 華人與中國 王賡武自選集 2013 五代時期北方中國的權力結構 2014 天下華人 2016 更新中國 國家與新全球史 2016 1800年以來的中英碰撞 戰爭 貿易 科學及治理 2016 十九世紀以來的中英相遇 戰爭 貿易 科學與管治 2016 更新中國 國家與新全球史 2017 香港史新編 全二冊 增訂版 2017 1800年以來的中英碰撞 戰爭 貿易 科學及治理 增訂版 2018 參考來源 编辑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盧子健 何安達 香港人名錄 天地圖書 1994 34 2 0 2 1 2 2 人民网 82岁华人教授王赓武 复杂 并 简单 着 chinese people com cn 2012 last update 19 Januar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月22日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周雁冰 王赓武 家和国是两回事 联合早报 2018 09 09 2019 04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4 30 中文 海外华人社会科學家傳记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1 19 January 2013 和訊網 王賡武 人物頻道 和訊網 hexun com tw 2013 last update 19 Januar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4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WANG Gungwu International Who s Who accessed 1 September 2006 刘宏 王赓武教授与海外华人研究 方法论的初步观察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2003 1 8 2013 01 23 doi 10 3969 j issn 1002 5162 2003 01 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5 01 胡再德 曹云飞 王赓武教授的华侨华人史研究 JOURNAL OF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7 23 6 6 2013 01 23 doi 10 3969 j issn 1673 1646 2007 06 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6 10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9 0 9 1 家園何處是 王賡武回憶錄上卷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0 序言頁以及p 67 68 2022 11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19 10 0 10 1 10 2 10 3 10 4 10 5 10 6 10 7 Yong Nian Zheng Kok Khoo Phua 编 Wang Gungwu Educator amp Scholar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2012 318 2022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16 11 0 11 1 11 2 11 3 施雨华 文章 王赓武 民族国家与天下观念 南方人物周刊 南方人物周刊 nfpeople com 2011 12 02 21 January 2013 永久失效連結 黄顺力 海洋迷思 中国海洋观的传统与变迁 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9 20 January 2013 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1997 20 January 2013 Yongnian Zheng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Chinese View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Wang Gungwu Taylor amp Francis 17 September 2010 327 20 January 2013 ISBN 978 0 415 57607 9 Barme Geremie Gungwu Wang Openness and Nationalism Outside the Revolution Jonathan Unger ed 编 Chinese Nationalism M E Sharpe 1996 12 ISBN 1563248026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Ng Chin Keong Gungwu Wang Maritime China in transition Gungwu Wang ed 编 Maritime China in transition 1750 1850 Otto Harrassowitz Verlag 2004 ISBN 9783447050364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Wang Gungwu The Revival of Chinese Nationalism IIAS lecture series Leiden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sian Studies 1996 ISBN 907491716X Top NUS academic title for China expert The Straits Times Friday 20 April 2007 Page H13 2016 08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7 29 UTAR International Advisory Council 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amn UTAR 5 January 2022 2022 01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1 05 存档副本 PDF 2013 01 22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2 07 15 學術機關職務前任 黃麗松 香港大學校長1986年 1995年 繼任 鄭耀宗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王赓武 amp oldid 74781007,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