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佛陀笈多石碑

佛陀笈多石碑(英語:Buddhagupta stone)是出土于马来西亚威省北部的一座梵文石碑,是由一位名为「佛陀笈多」的航海者于公元五世纪所献。佛陀笈多石碑是研究佛教东南亚传播以及印度商人在马来半岛海上贸易的重要文物。

佛陀笈多石碑
佛陀笈多石碑复刻品,收藏于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
文字梵语跋罗婆字母
材質板岩
尺寸66 cm × 29~34 cm
(2'2" × 11.5~13.5")
所屬年代公元五世纪
發掘於1834
現存於印度加尔各答博物馆英语Indian Museum, Kolkata

发现 编辑

佛陀笈多石碑是在1834年由威斯利省英国殖民官詹姆斯·罗上校(Colonel James Low)所发现。根据詹姆斯·罗的描述,他是在威省北部沙地的旧遗址进行挖掘作业时发现这块石碑。他推测这块石碑是在伫立在佛寺遗迹地区的其中一根石柱的上半部分。[1]:223-226詹姆斯·罗曾绘制石碑素描,首刊于1835年的《孟加拉亚洲学会学报》,[2]:17之后在1886年《有关印度支那的各类论文》上重刊。出土后,佛陀笈多石碑引起了考古界的关注,之后该石碑被送到印度加尔各答博物馆英语Indian Museum, Kolkata检验,并保存至今。[3]:215

詹姆斯·罗只提供了石碑位置的含糊记录,这是他这位业余文物爱好者在吉打南部进行研究时的一贯写法,导致了大量对石碑具体位置的猜测。[3]:214-2151941年,英国考古学家威尔斯英语Horace Geoffrey Quaritch Wales夫妇在威省进行挖掘作业,并发现了大量历史遗迹。威尔斯在同槟州吉打州交界的姆达河英语Muda River岸的瓜哥巴馬來語Guar Kepah遗址,发现一个方位平正的强固台基,面积约13英尺6英寸(约4.1米)平方,筑在一个约四寸深的小圆石铺面上,台基约有三尺高,威尔斯相信其上曾建有过小型的窣堵坡。他推断瓜哥巴遗址就是詹姆斯·罗发现佛陀笈多石碑的地点。[4]:3-5

碑铭 编辑

 
重刊于1886年《有关印度支那的各类论文》上的佛陀笈多石碑素描

根据詹姆斯·罗的描述,佛陀笈多铭文是刻在一种板岩上。[1]:224根据1883年出版的《印度博物馆考古收藏目录和手册》记录,佛陀笈多石碑长2英尺2英寸(约66厘米),底部宽1英尺1英寸半(约34厘米),顶部宽11英寸半(约29厘米)。[5]:189-190[6]:41-43石碑左下方有破损。在石碑正面,中间刻绘着一座窣堵坡,但它的下端不是常见的半圆形而作圆形,在圆形之上有七层华盖[7]:41[8]:127

石碑上也刻有用跋罗婆字母书写的梵语佛教教义。荷兰学者肯氏英语Johan Hendrik Caspar Kern推断石碑年份为公元五世纪左右。[9]:99印度碑铭学家夏伯拉英语B. Ch. Chhabra根据碑文上的文字与在印尼西爪哇出土的补罗那跋摩英语Purnawarman石碑类似,也推断两者都同样是公元五世纪的作品。[10]:26佛陀笈多石碑铭文与另一个同时期发现于吉打武吉梅林馬來語Kampung Bukit Meriam的石碑的第二节铭文相似。不同的是,佛陀笈多石碑边上还写有「罗旦帝迦大航海者佛陀笈多」等字,推测是航海者佛陀笈多祈求海上平安的祷文。英国历史地理学者惠德礼英语Paul Wheatley (geographer)不能确定这石碑是佛陀笈多在启程前还是返程后才树立,但推断姆达河口是公元五世纪的商人休息整顿处或是他们的母港。[11]:274

肯氏英语Johan Hendrik Caspar Kern断定碑文里的「罗旦帝迦」(Raktamṛttika,梵语意为「红色泥土」)就是中国典籍里所记载的「赤土国」,他认为赤土是一处位于暹罗湾的港口。[9]:98法国学者式岱司也认同碑文中的罗旦帝迦即是中国典籍的赤土国,他认为赤土是在暹罗湾的佛头廊吉兰丹地区。[12]:50-51另一法国学者费琅英语Gabriel Ferrand亦曾引肯氏对佛陀笈多石碑的考证,但他认为赤土应在哥罗地峡以北,暹罗湾西岸的一地。[13]:12, 22威尔斯英语Horace Geoffrey Quaritch Wales认为赤土是在吉打,与佛陀笈多居住的罗旦帝迦不谋而合。[14]:28-29南洋学家许云樵考证赤土应当在宋卡[15]:16-29英国马来亚古史研究学者白德尔(Roland Braddell)在考证赤土国都的位置时接受许云樵宋卡的主张,不认同威尔斯等以为的赤土国是在出土佛陀笈多石碑的吉打说。[16]:15-16

荷兰学者克罗姆印度尼西亚语Nicolaas Johannes Krom则不认同「罗旦帝迦」是在暹罗周遭,他认为若佛陀笈多真从暹罗周边而来,那何必要来到威省北部刻石纪念。他认为罗旦帝迦的方位应从印度着手。印度学者马君达英语N. G. Majumdar认同此说,他推断罗旦帝迦就是唐玄奘大唐西域记》里记载的「络多末知」,唐言「赤泥」的地方,他认为是位于今天孟加拉国的兰伽摩胝(Rāṅgāmāṭi)。[17]:82-83罗旦帝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在马来半岛北部一带。但随着1961至1962年间在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剌婆提檀伽(Rājbāḍīdāṅgā)出土了僧侣封印,上面有以公元七至八世纪文字所写的「罗旦帝迦大寺」之名,近年来大多研究都认同罗旦帝迦就是剌婆提檀伽。[18]:24-25[19]:10

因佛陀笈多石碑的出土,佛陀笈多成为马来西亚历史上最早有名姓记载的人物。[20]:36

译文 编辑

 
刊登于1935年《孟加拉亚洲学会学报》上的佛陀笈多石碑拓本

根据夏伯拉英语B. Ch. Chhabra的考证,佛陀笈多石碑上的铭文释读如下。[10]:18-24

铭文位置 梵文转写 英文译文 中文译文
正面右侧 ajñānāc=cīyate karmma janmannaḥ karmama kāraṇa[ṃ] Through ignorance karma is accumulated. The cause of birth is karma (羯磨)由寡知而积,业是再生之因[7]:40-41
正面左侧 jñānān=na cīyate [karmma karmmābhāvān=na jāyate] Through knowledge karma is not accumulated. Through absence of karma one is not [re-]born (物之本),业无所感,无业即无(再)生[7]:40-41
右侧面 mahānāvikabuddhaguptasya raktamṛittikavās [tavyasya?] ... of the great sea-captain Buddhagupta, a resident (?) of Raktamrttika (居)罗旦帝迦的大航海者佛陀笈多
左侧面 sarvveṇa prakāreṇa sarvvasmin sarvvathā sa[r]vva … siddhayāt[r]ā[ḥ] santu ... by all means, in all, in all respects, … all …, be [they] successful in their voyage! 一切品、一切一切,愿(他们)远航得成

夏伯拉英语B. Ch. Chhabra发现碑文里类似「siddhayātrā」(梵语意为「已成的远行」)的一词,也曾在越南广治省的颜标碑(Nhan Biêu Inscription)和印尼南苏门答腊格度干武吉碑上出现过。[10]:24另外,佛学家史其林(Peter Skilling)发现在东南亚多地皆出现过类似的「无知積業偈」,但偈语不曾见于其他印度碑文,原出处还有待从印度佛经或汉藏翻译佛经中找寻。[18]:18

藏品 编辑

佛陀笈多石碑目前仍保存在印度加尔各答博物馆英语Indian Museum, Kolkata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内藏有佛陀笈多石碑的复刻品,是由印度政府于1961年所赠。[21]

2018年6月,印度总理莫迪在访问新加坡时,赠予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两份礼物,其中之一为佛陀笈多石碑复刻品。[22]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James Low. An Account of Several Inscriptions found in Province Wellesley, on the Peninsula of Malacca (PDF). Journal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 Vol. XVII , part II. 1848: 62–66. 
  2. ^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 Stone Inscription of Mahanavika Buddhagupta (PDF).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 1935 Vol I. 1936. 
  3. ^ 3.0 3.1 Michel Jacq-Hergoualc'h. Chapter VIII. Jiecha (South Kedah): From the 5th to the End of the 8th Century. Chitu: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7th Century. The Malay Peninsula: Crossroads of the Maritime Silk-Road (100 Bc-1300 Ad). Leiden: Brill. 2002: 193–233 [2019-03-03]. ISBN 90 04 11973 6. (原始内容于2019-03-06). 
  4. ^ Dorothy C. Quaritch Wales and H. G. Quaritch Wales. Further Work on Indian sites in Malaya. 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20, No. 1 (141). 1947: 1–11 [2019-12-31]. (原始内容于2019-12-31). 
  5. ^ Anderson, John. Catalogue And Hand Book Of The Archaeological Collections In The Indian Museum Pt. 2 (pdf). 1883 [2019-12-30]. 
  6. ^ Jane Allen. An Inscribed Tablet from Kedah, Malaysia: Comparison with Earlier Finds (PDF). Asian Perspectives XXVII, no. 1. 1986-1987: 35–57 [2019-03-03]. (原始内容 (PDF)于2019-03-06). 
  7. ^ 7.0 7.1 7.2 理查德·温斯泰德著、姚梓良译. 第一节:拔罗婆的影响. 马来亚史(修订增补本).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4: 34–42. 
  8. ^ Mohd Sufian Sabtu. Inskripsi daripada Buddhagupta. Tamadun Awal Lembah Bujang. Selangor. ISBN 983-62-7230-5. 
  9. ^ 9.0 9.1 H. Kern. Concerning some old Sanskrit Inscriptions in the Malay Peninsula. Journal of the Straits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No. 49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December, 1907: 95–101 [2019-03-03]. (原始内容于2019-03-06). 
  10. ^ 10.0 10.1 10.2 B. Ch. Chhabra. Expansion of Indo-Aryan Culture during Pallava Rule (as evidenced by inscriptions) (PDF). Journal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 Letters Vol. 1 (1935) (Munshi Ram Manohar Lal). 1965. 
  11. ^ Paul Wheatley. The Golden Khersonese: 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he Malay Penninsula before A. D. 1500. Praeger. 1973. ISBN 978-0837168081. 
  12. ^ G. Cœdès. The States of the Malay Peninsula and Indonesia from the Fourth to the Sixth Centuries. The Indianized States of Southeast Asia (PDF). 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75 [2019-03-03]. ISBN 0 7081 0140 2. (原始内容 (PDF)于2019-03-06). 
  13. ^ 费琅撰,冯承钧译. 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考 苏门答剌古国考.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325-6244-2. 
  14. ^ H. G. Quaritch Wales. Towards Angkor; In the Footsteps of the Indian Invaders (PDF). George G. Harrap & Co.ltd. 1937. 
  15. ^ 姚枬,许钰编译. 赤土考. 古代南洋史地丛考.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58. 
  16. ^ Roland Braddell. Notes on Ancient Times in Malaya [Continued]. 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23, No. 1 (151)(February, 1950): 1-36. 
  17. ^ R. C. Majumdar. Ancient Indian Colonies In The Far East Vol II Suvarnadvipa Part I Political History (PDF). Asoke Humar Majumdar Ramna, Dacca. 1937. 
  18. ^ 18.0 18.1 Peter Skilling. An Untraced Buddisht Verse Inscription from (Pen)insular Southeast Asia. Buddhist Dynamics in Premodern and Early Modern Southeast Asia.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15: 18–79 [2019-03-03]. ISBN 9789814519069. 
  19. ^ John Guy. Lost Kingdoms: Hindu-Buddhist Sculpture of Early Southeast Asia.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4 [2019-03-03]. ISBN 9780300204377. (原始内容于2019-03-06). 
  20. ^ Rolland Braddell. Most Ancient Kedah. Lembah Bujang, The Bujang Valley. Kuala Lumpur: Persatuan Sejarah Malaysia. 1980: 32–54. 
  21. ^ Thomas Quine. Buddha Gupta stone. flickr. 2015-09-03 [2019-12-31]. 
  22. ^ PM Modi gifts Singapore counterpart a replica of Buddhagupta Stele. DD News. 2018-06-01 [2019-12-31]. (原始内容于2020-02-22). 

佛陀笈多石碑, 英語, buddhagupta, stone, 是出土于马来西亚威省北部的一座梵文石碑, 是由一位名为, 佛陀笈多, 的航海者于公元五世纪所献, 是研究佛教在东南亚传播以及印度商人在马来半岛海上贸易的重要文物, 复刻品, 收藏于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文字梵语, 跋罗婆字母材質板岩尺寸66, 所屬年代公元五世纪發掘於1834現存於印度加尔各答博物馆, 英语, indian, museum, kolkata, 目录, 发现, 碑铭, 译文, 藏品, 参考资料发现, 编辑是在1834年由威斯利省英国殖民官詹姆. 佛陀笈多石碑 英語 Buddhagupta stone 是出土于马来西亚威省北部的一座梵文石碑 是由一位名为 佛陀笈多 的航海者于公元五世纪所献 佛陀笈多石碑是研究佛教在东南亚传播以及印度商人在马来半岛海上贸易的重要文物 佛陀笈多石碑佛陀笈多石碑复刻品 收藏于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文字梵语 跋罗婆字母材質板岩尺寸66 cm 29 34 cm 2 2 11 5 13 5 所屬年代公元五世纪發掘於1834現存於印度加尔各答博物馆 英语 Indian Museum Kolkata 目录 1 发现 2 碑铭 3 译文 4 藏品 5 参考资料发现 编辑佛陀笈多石碑是在1834年由威斯利省英国殖民官詹姆斯 罗上校 Colonel James Low 所发现 根据詹姆斯 罗的描述 他是在威省北部沙地的旧遗址进行挖掘作业时发现这块石碑 他推测这块石碑是在伫立在佛寺遗迹地区的其中一根石柱的上半部分 1 223 226詹姆斯 罗曾绘制石碑素描 首刊于1835年的 孟加拉亚洲学会学报 2 17之后在1886年 有关印度支那的各类论文 上重刊 出土后 佛陀笈多石碑引起了考古界的关注 之后该石碑被送到印度加尔各答博物馆 英语 Indian Museum Kolkata 检验 并保存至今 3 215詹姆斯 罗只提供了石碑位置的含糊记录 这是他这位业余文物爱好者在吉打南部进行研究时的一贯写法 导致了大量对石碑具体位置的猜测 3 214 2151941年 英国考古学家威尔斯 英语 Horace Geoffrey Quaritch Wales 夫妇在威省进行挖掘作业 并发现了大量历史遗迹 威尔斯在同槟州与吉打州交界的姆达河 英语 Muda River 岸的瓜哥巴 馬來語 Guar Kepah 遗址 发现一个方位平正的强固台基 面积约13英尺6英寸 约4 1米 平方 筑在一个约四寸深的小圆石铺面上 台基约有三尺高 威尔斯相信其上曾建有过小型的窣堵坡 他推断瓜哥巴遗址就是詹姆斯 罗发现佛陀笈多石碑的地点 4 3 5碑铭 编辑 nbsp 重刊于1886年 有关印度支那的各类论文 上的佛陀笈多石碑素描根据詹姆斯 罗的描述 佛陀笈多铭文是刻在一种板岩上 1 224根据1883年出版的 印度博物馆考古收藏目录和手册 记录 佛陀笈多石碑长2英尺2英寸 约66厘米 底部宽1英尺1英寸半 约34厘米 顶部宽11英寸半 约29厘米 5 189 190 6 41 43石碑左下方有破损 在石碑正面 中间刻绘着一座窣堵坡 但它的下端不是常见的半圆形而作圆形 在圆形之上有七层华盖 7 41 8 127石碑上也刻有用跋罗婆字母书写的梵语佛教教义 荷兰学者肯氏 英语 Johan Hendrik Caspar Kern 推断石碑年份为公元五世纪左右 9 99印度碑铭学家夏伯拉 英语 B Ch Chhabra 根据碑文上的文字与在印尼西爪哇出土的补罗那跋摩 英语 Purnawarman 石碑类似 也推断两者都同样是公元五世纪的作品 10 26佛陀笈多石碑铭文与另一个同时期发现于吉打武吉梅林 馬來語 Kampung Bukit Meriam 的石碑的第二节铭文相似 不同的是 佛陀笈多石碑边上还写有 罗旦帝迦大航海者佛陀笈多 等字 推测是航海者佛陀笈多祈求海上平安的祷文 英国历史地理学者惠德礼 英语 Paul Wheatley geographer 不能确定这石碑是佛陀笈多在启程前还是返程后才树立 但推断姆达河口是公元五世纪的商人休息整顿处或是他们的母港 11 274肯氏 英语 Johan Hendrik Caspar Kern 断定碑文里的 罗旦帝迦 Raktamṛttika 梵语意为 红色泥土 就是中国典籍里所记载的 赤土国 他认为赤土是一处位于暹罗湾的港口 9 98法国学者式岱司也认同碑文中的罗旦帝迦即是中国典籍的赤土国 他认为赤土是在暹罗湾的佛头廊或吉兰丹地区 12 50 51另一法国学者费琅 英语 Gabriel Ferrand 亦曾引肯氏对佛陀笈多石碑的考证 但他认为赤土应在哥罗地峡以北 暹罗湾西岸的一地 13 12 22威尔斯 英语 Horace Geoffrey Quaritch Wales 认为赤土是在吉打 与佛陀笈多居住的罗旦帝迦不谋而合 14 28 29南洋学家许云樵考证赤土应当在宋卡 15 16 29英国马来亚古史研究学者白德尔 Roland Braddell 在考证赤土国都的位置时接受许云樵宋卡的主张 不认同威尔斯等以为的赤土国是在出土佛陀笈多石碑的吉打说 16 15 16荷兰学者克罗姆 印度尼西亚语 Nicolaas Johannes Krom 则不认同 罗旦帝迦 是在暹罗周遭 他认为若佛陀笈多真从暹罗周边而来 那何必要来到威省北部刻石纪念 他认为罗旦帝迦的方位应从印度着手 印度学者马君达 英语 N G Majumdar 认同此说 他推断罗旦帝迦就是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 里记载的 络多末知 唐言 赤泥 的地方 他认为是位于今天孟加拉国的兰伽摩胝 Raṅgamaṭi 17 82 83罗旦帝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在马来半岛北部一带 但随着1961至1962年间在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剌婆提檀伽 Rajbaḍidaṅga 出土了僧侣封印 上面有以公元七至八世纪文字所写的 罗旦帝迦大寺 之名 近年来大多研究都认同罗旦帝迦就是剌婆提檀伽 18 24 25 19 10因佛陀笈多石碑的出土 佛陀笈多成为马来西亚历史上最早有名姓记载的人物 20 36译文 编辑 nbsp 刊登于1935年 孟加拉亚洲学会学报 上的佛陀笈多石碑拓本根据夏伯拉 英语 B Ch Chhabra 的考证 佛陀笈多石碑上的铭文释读如下 10 18 24 铭文位置 梵文转写 英文译文 中文译文正面右侧 ajnanac ciyate karmma janmannaḥ karmama karaṇa ṃ Through ignorance karma is accumulated The cause of birth is karma 业 羯磨 由寡知而积 业是再生之因 7 40 41正面左侧 jnanan na ciyate karmma karmmabhavan na jayate Through knowledge karma is not accumulated Through absence of karma one is not re born 知 物之本 业无所感 无业即无 再 生 7 40 41右侧面 mahanavikabuddhaguptasya raktamṛittikavas tavyasya of the great sea captain Buddhagupta a resident of Raktamrttika 居 罗旦帝迦的大航海者佛陀笈多左侧面 sarvveṇa prakareṇa sarvvasmin sarvvatha sa r vva siddhayat r a ḥ santu by all means in all in all respects all be they successful in their voyage 一切品 一切一切 愿 他们 远航得成夏伯拉 英语 B Ch Chhabra 发现碑文里类似 siddhayatra 梵语意为 已成的远行 的一词 也曾在越南广治省的颜标碑 Nhan Bieu Inscription 和印尼南苏门答腊的格度干武吉碑上出现过 10 24另外 佛学家史其林 Peter Skilling 发现在东南亚多地皆出现过类似的 无知積業偈 但偈语不曾见于其他印度碑文 原出处还有待从印度佛经或汉藏翻译佛经中找寻 18 18藏品 编辑佛陀笈多石碑目前仍保存在印度加尔各答博物馆 英语 Indian Museum Kolkata 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内藏有佛陀笈多石碑的复刻品 是由印度政府于1961年所赠 21 2018年6月 印度总理莫迪在访问新加坡时 赠予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两份礼物 其中之一为佛陀笈多石碑复刻品 22 参考资料 编辑 1 0 1 1 James Low An Account of Several Inscriptions found in Province Wellesley on the Peninsula of Malacca PDF Journal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 Vol XVII part II 1848 62 66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 Stone Inscription of Mahanavika Buddhagupta PDF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 1935 Vol I 1936 3 0 3 1 Michel Jacq Hergoualc h Chapter VIII Jiecha South Kedah From the 5th to the End of the 8th Century Chitu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7th Century The Malay Peninsula Crossroads of the Maritime Silk Road 100 Bc 1300 Ad Leiden Brill 2002 193 233 2019 03 03 ISBN 90 04 11973 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3 06 Dorothy C Quaritch Wales and H G Quaritch Wales Further Work on Indian sites in Malaya 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20 No 1 141 1947 1 11 2019 12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2 31 Anderson John Catalogue And Hand Book Of The Archaeological Collections In The Indian Museum Pt 2 pdf 1883 2019 12 30 Jane Allen An Inscribed Tablet from Kedah Malaysia Comparison with Earlier Finds PDF Asian Perspectives XXVII no 1 1986 1987 35 57 2019 03 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9 03 06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7 0 7 1 7 2 理查德 温斯泰德著 姚梓良译 第一节 拔罗婆的影响 马来亚史 修订增补本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4 34 42 Mohd Sufian Sabtu Inskripsi daripada Buddhagupta Tamadun Awal Lembah Bujang Selangor ISBN 983 62 7230 5 9 0 9 1 H Kern Concerning some old Sanskrit Inscriptions in the Malay Peninsula Journal of the Straits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No 49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December 1907 95 101 2019 03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3 06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10 0 10 1 10 2 B Ch Chhabra Expansion of Indo Aryan Culture during Pallava Rule as evidenced by inscriptions PDF Journal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 Letters Vol 1 1935 Munshi Ram Manohar Lal 1965 Paul Wheatley The Golden Khersonese 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he Malay Penninsula before A D 1500 Praeger 1973 ISBN 978 0837168081 G Cœdes The States of the Malay Peninsula and Indonesia from the Fourth to the Sixth Centuries The Indianized States of Southeast Asia PDF 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75 2019 03 03 ISBN 0 7081 0140 2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9 03 06 费琅撰 冯承钧译 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考 苏门答剌古国考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ISBN 978 7 5325 6244 2 H G Quaritch Wales Towards Angkor In the Footsteps of the Indian Invaders PDF George G Harrap amp Co ltd 1937 姚枬 许钰编译 赤土考 古代南洋史地丛考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58 Roland Braddell Notes on Ancient Times in Malaya Continued 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23 No 1 151 February 1950 1 36 R C Majumdar Ancient Indian Colonies In The Far East Vol II Suvarnadvipa Part I Political History PDF Asoke Humar Majumdar Ramna Dacca 1937 18 0 18 1 Peter Skilling An Untraced Buddisht Verse Inscription from Pen insular Southeast Asia Buddhist Dynamics in Premodern and Early Modern Southeast Asia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15 18 79 2019 03 03 ISBN 9789814519069 John Guy Lost Kingdoms Hindu Buddhist Sculpture of Early Southeast Asia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4 2019 03 03 ISBN 97803002043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3 06 Rolland Braddell Most Ancient Kedah Lembah Bujang The Bujang Valley Kuala Lumpur Persatuan Sejarah Malaysia 1980 32 54 Thomas Quine Buddha Gupta stone flickr 2015 09 03 2019 12 31 PM Modi gifts Singapore counterpart a replica of Buddhagupta Stele DD News 2018 06 01 2019 12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2 22 nbsp 马来西亚主题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佛陀笈多石碑 amp oldid 76712246,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