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主觀

哲學語境中的主觀性(英語:Subjectivity)與缺乏客觀現實有關。由於主觀性通常不是哲學話語的焦點,因此不同的來源給出了各種模糊的定義。[1] 然而,它與意識能動性人格心靈哲學、現實和真理的觀念有關。三個常見的定義包括主觀性是以下各項的品質或條件:

主觀性的不同定義經常一起使用並互換使用。[1]術語最常用於解釋影響、告知和偏向人們對真相或現實的判斷的因素;它是對特定主題的外部現象的看法、經驗、期望、個人或文化性理解和信念的集合。[4]

主觀性與客觀性哲學形成對比,客觀性哲學被描述為一種對真理或現實的看法,不受任何個人的偏見、解釋、感受和想像影響。主觀性和客觀性通常被視為兩種直接對立的觀點;因此,對一個的理解通常會影響對另一個的理解。

主觀性是歐洲哲學中區分主體和客體的屬性。如何更準確地理解這一特性在哲學和科學中一直存在爭議。

主體性/主觀性的核心在於獨特的自我定位行為。在這裡,每一個主體都是一個絕對自主的點,所以它不能被簡化為因果網絡中的一個時刻(一對力)。[5]

在派生/衍生的意義上,主觀性也代表主體與其環境的非客觀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說,自然科學中的主觀性大多被視為錯誤的來源,並試圖避免它。另一方面,在社會科學心理學領域,主觀和更學科導向(德語: subjektorientierter)的定性研究方法的認知價值得到了廣泛認可。

在其著作《現實的社會建構》(英語: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中,社會學家彼得·柏格 (Peter L. Berger) 和托馬斯·盧克曼 (Thomas Luckmann) 假設社會現實首先是由個人透過他們的主觀感知構建的,不能客觀地(獨立地)存在於主觀性。

在社會教育學(德語:Sozialpädagogik;英語:Social pedagogy)領域,主體性/主觀性是一種應對概念的構建,用於恢復行動能力和保持自我價值

详细解释

主观性预设了一个组成和产生主观性的主体,该主体是一个存在物的形式,主观性是其内容,主体的变化即是主观化的进程。 主观性作为存在的一个特性,是一个关于自我或者主体的经典哲学问题。 尽管这个主题本身保持着恒定的特点,但是因为依赖于主体,其潜在性因素会导致持续的变化。 主观性始终在持续变化,因为构成我们精神体验的有认知,感觉,情感,想法以及信仰等因素。 随着时间推移,依照主观性与世界的关系,人与宇宙的关系也会持续地产生变化。


主观性是通过社会内部众多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一种内在的社会模式。 主观性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个体从未远离一个独立的环境,但也无尽地陷入与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之中。 文化是任何不断经历变革的社会主观性的总和。主观性由文化塑造的同时又转而影响文化的形成,它的形成还受到经济、政治制度、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影响。 尽管社会与文化的界限是难以确定和任意的,但是蕴藏在其中的主观性是显而易见的,并且这会使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相互区别。 在某种程度上,主观性是现实的一种特别的经验或组成,它包含了一个人如何看待人性、客体、意识与自然,并与它们相互作用, 因此不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一种交替的存在感,从而形成的不同生活方式。 不同社会的主观性之间的分离对于个体的普遍影响在于文化冲击,其中,其他文化的主观性可能会被视为不相容的、不可理解的,甚至是敌对的。


哲学知识的主观性特点

哲学知识包含有其创造者和体现者的知识,哲学知识的内容本身反映了哲学家的个性,并且,各个国家的哲学、不同民族的哲学意识都各有其特点。 哲学知识的主观性还与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相关。 将哲学知识的客观性绝对化,会滋生极端形式的主观主义,并且影响哲学的水平。


相关主题

参考文献

  1. ^ 1.0 1.1 Bykova, Marina F. (February 2018). "On the Problem of Subjectivity: Editor's Introduction". Russian Studies in Philosophy. 56: 1-5 - via EBSCOhost.
  2. ^ Solomon, Robert C. "Subjectivity," in Honderich, Ted.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900.
  3. ^ Allen, Amy. Power, Subjectivity, and Agency: Between Arendt and Foucaul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Studies. 2002, 10 (2): 131–49. S2CID 144541333. doi:10.1080/09672550210121432. 
  4. ^ 4.0 4.1 Gonzalez Rey, Fernando. Subjectivity in Debate: Some Psychology.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June 2019, 49: 212–234 –通过EBCOhost. 
  5. ^ Slavoj Žižek. . The Philosophical Salon. 2019-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帮助)). The innermost core of subjectivity resides in a unique act of what Fichte baptized “self-positing.” Here, each subject is a point of absolute autonomy, which means that it cannot be reduce to a moment in the network of causes and effec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哲学知识的主观性问题》-俄国-伊万诺娃

主觀,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未查证内容, 2017年12月24日, 请协助補充参考资料以改善这篇条目, 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此條目目前正依照其他维基百科上的内容进行翻译, 2017年5月6日, 如果您擅长翻译, 並清楚本條目的領域, 欢迎协助翻譯, 改善或校对本條目, 此外, 长期闲置, 未翻譯或影響閱讀的内容可能会被移除, 哲學語境中的性, 英語, subjectivity, 與缺乏客觀現實有關, 由於性通常不是哲學話語的焦點, 因此不同的來源給出了各種模糊的定義, 然而, 它與意識, 能動性, 人格, .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未查证内容 2017年12月24日 请协助補充参考资料以改善这篇条目 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此條目目前正依照其他维基百科上的内容进行翻译 2017年5月6日 如果您擅长翻译 並清楚本條目的領域 欢迎协助翻譯 改善或校对本條目 此外 长期闲置 未翻譯或影響閱讀的内容可能会被移除 哲學語境中的主觀性 英語 Subjectivity 與缺乏客觀現實有關 由於主觀性通常不是哲學話語的焦點 因此不同的來源給出了各種模糊的定義 1 然而 它與意識 能動性 人格 心靈哲學 現實和真理的觀念有關 三個常見的定義包括主觀性是以下各項的品質或條件 某物是一個主體 狹義是指擁有有意識體驗的個人 個體 例如觀點 感覺 信念和慾望 2 作為主體的事物 廣義上是指具有能動性的實體 這意味著它對其他實體 客體 起作用或對其行使權力 3 某些資訊 想法 情境 英語 situation 或物質性 英語 physical 事物從一個或多個主體的角度被確認為是真實的 4 主觀性的不同定義經常一起使用並互換使用 1 該術語最常用於解釋影響 告知和偏向人們對真相或現實的判斷的因素 它是對特定主題的外部現象的看法 經驗 期望 個人或文化性理解和信念的集合 4 主觀性與客觀性哲學形成對比 客觀性哲學被描述為一種對真理或現實的看法 不受任何個人的偏見 解釋 感受和想像影響 主觀性和客觀性通常被視為兩種直接對立的觀點 因此 對一個的理解通常會影響對另一個的理解 主觀性是歐洲哲學中區分主體和客體的屬性 如何更準確地理解這一特性在哲學和科學中一直存在爭議 主體性 主觀性的核心在於獨特的自我定位行為 在這裡 每一個主體都是一個絕對自主的點 所以它不能被簡化為因果網絡中的一個時刻 一對力 5 在派生 衍生的意義上 主觀性也代表主體與其環境的非客觀關係 從這個意義上說 自然科學中的主觀性大多被視為錯誤的來源 並試圖避免它 另一方面 在社會科學和心理學領域 主觀和更學科導向 德語 subjektorientierter 的定性研究方法的認知價值得到了廣泛認可 在其著作 現實的社會建構 英語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中 社會學家彼得 柏格 Peter L Berger 和托馬斯 盧克曼 Thomas Luckmann 假設社會現實首先是由個人透過他們的主觀感知構建的 不能客觀地 獨立地 存在於主觀性 在社會教育學 德語 Sozialpadagogik 英語 Social pedagogy 領域 主體性 主觀性是一種應對概念的構建 用於恢復行動能力和保持自我價值 目录 1 详细解释 2 哲学知识的主观性特点 3 相关主题 4 参考文献详细解释 编辑主观性预设了一个组成和产生主观性的主体 该主体是一个存在物的形式 主观性是其内容 主体的变化即是主观化的进程 主观性作为存在的一个特性 是一个关于自我或者主体的经典哲学问题 尽管这个主题本身保持着恒定的特点 但是因为依赖于主体 其潜在性因素会导致持续的变化 主观性始终在持续变化 因为构成我们精神体验的有认知 感觉 情感 想法以及信仰等因素 随着时间推移 依照主观性与世界的关系 人与宇宙的关系也会持续地产生变化 主观性是通过社会内部众多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一种内在的社会模式 主观性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 同样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个体从未远离一个独立的环境 但也无尽地陷入与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之中 文化是任何不断经历变革的社会主观性的总和 主观性由文化塑造的同时又转而影响文化的形成 它的形成还受到经济 政治制度 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影响 尽管社会与文化的界限是难以确定和任意的 但是蕴藏在其中的主观性是显而易见的 并且这会使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相互区别 在某种程度上 主观性是现实的一种特别的经验或组成 它包含了一个人如何看待人性 客体 意识与自然 并与它们相互作用 因此不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一种交替的存在感 从而形成的不同生活方式 不同社会的主观性之间的分离对于个体的普遍影响在于文化冲击 其中 其他文化的主观性可能会被视为不相容的 不可理解的 甚至是敌对的 哲学知识的主观性特点 编辑哲学知识包含有其创造者和体现者的知识 哲学知识的内容本身反映了哲学家的个性 并且 各个国家的哲学 不同民族的哲学意识都各有其特点 哲学知识的主观性还与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相关 将哲学知识的客观性绝对化 会滋生极端形式的主观主义 并且影响哲学的水平 相关主题 编辑客观性 主观能动性参考文献 编辑 1 0 1 1 Bykova Marina F February 2018 On the Problem of Subjectivity Editor s Introduction Russian Studies in Philosophy 56 1 5 via EBSCOhost Solomon Robert C Subjectivity in Honderich Ted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900 Allen Amy Power Subjectivity and Agency Between Arendt and Foucaul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Studies 2002 10 2 131 49 S2CID 144541333 doi 10 1080 09672550210121432 4 0 4 1 Gonzalez Rey Fernando Subjectivity in Debate Some Psychology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June 2019 49 212 234 通过EBCOhost Slavoj Zizek The Fall That Makes Us Like God Part I The Philosophical Salon 2019 09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使用 archiveurl 需要含有 archivedate 帮助 The innermost core of subjectivity resides in a unique act of what Fichte baptized self positing Here each subject is a point of absolute autonomy which means that it cannot be reduce to a moment in the network of causes and effect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哲学知识的主观性问题 俄国 伊万诺娃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主觀 amp oldid 74875639,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