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东莞南汉石经幢

南汉石经幢,俗称镇象塔,于南汉大宝五年(962年)即北宋建隆三年由莞人邵廷琄所造,为“镇象”所用的“宝塔(经幢)”。[1]原立于东莞市莞城资福寺(今莞城中心小学)前,现存于东莞市博物馆展出。

南汉石经幢
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所在东莞市博物馆
分类石窟寺及石刻
时代南汉
登录1979年8月20日

考古发掘 编辑

南汉石经幢于1966年4月经广东省博物馆考古队发掘出土。发掘前只有石经幢柱露出地面,高1.06。经发掘,并在2米深处发现脱落的经幢盖等零件,得以恢复其原貌。塔基底下和首层、二层间分别出土北宋熙宁元宝、元丰通宝和崇宁重宝等铜钱。塔基底端上层内出土宋代青瓷、黑、影青]等片和一枚元丰通宝;以下深50厘米处出土板筒瓦、碎和唐宋陶瓷碎片;还有鹿牙、龟甲贝壳壳等。再下深50厘米为纯砂层,仅出土水生物遗壳。未发现当地传承所述的象骨。

外观结构 编辑

修复后的南汉石经幢为石经幢与石塔结合的建筑结构,共分底座、首层须弥座、座盖,石幢柱、柱上盖,扁圆形石鼓垫,四角形佛塔等五层十段。各层间敷有石灰粘料,石幢柱的上下端凿有阳榫套接在上下盖中所凿的阴榫上。为保持结构稳定,部分部件之间加垫铜钱。除部分文字脱落外,基本完好。通高(不计散失的塔刹部分)3.97米,最宽处(以首层盖为准)1.05米。其中石经幢柱采用花岗岩石料,其余采用砂岩。塔的首层须弥座侧八面刻有纹饰,二层须弥座侧八面刻着戴盖盔披甲武士;座盖侧刻仰莲二层。石经幢柱高1.78米,柱上部每面刻一尊佛像;像下为铭文,第一面为建塔缘起序文,第二至八面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等经文,现存302字,雕工精细。  

造幢记 编辑

大宝五年壬戌,禹余宫使邵廷琄买地起创廨院,甃砌宝塔五层,以崇妙善。因每秋有郡象踏食田禾,奉勒采捕。然戴甲披毛,俱是负来之命;虑遗骸滞魄,难超舍去之魂;仰赖良因,速成济度。[2]

影响 编辑

南汉遗物存世较少,且该经幢年代清楚,属地明确,对于研究当时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和宗教思想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附近街道因此石经幢得名“象塔街”、“寺前街”并沿用至今。

照片集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刘应麟的《南汉春秋》、金光祖的《广东通志》及陈伯陶的《东莞县志》均称此塔为“象塔”、“镇象塔”,并说塔底聚埋了象骨。
  2. ^ 崇祯东莞县志,942页。

东莞南汉石经幢, 南汉石经幢, 俗称镇象塔, 于南汉大宝五年, 962年, 即北宋建隆三年由莞人邵廷琄所造, 镇象, 所用的, 宝塔, 经幢, 原立于东莞市莞城资福寺, 今莞城中心小学, 现存于东莞市博物馆展出, 南汉石经幢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所在东莞市博物馆分类石窟寺及石刻时代南汉登录1979年8月20日, 目录, 考古发掘, 外观结构, 造幢记, 影响, 照片集, 参考资料考古发掘, 编辑南汉石经幢于1966年4月经广东省博物馆考古队发掘出土, 发掘前只有石经幢柱露出地面, 高1, 06米, 经发掘, 并在2米深. 南汉石经幢 俗称镇象塔 于南汉大宝五年 962年 即北宋建隆三年由莞人邵廷琄所造 为 镇象 所用的 宝塔 经幢 1 原立于东莞市莞城资福寺 今莞城中心小学 前 现存于东莞市博物馆展出 南汉石经幢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所在东莞市博物馆分类石窟寺及石刻时代南汉登录1979年8月20日 目录 1 考古发掘 2 外观结构 3 造幢记 4 影响 5 照片集 6 参考资料考古发掘 编辑南汉石经幢于1966年4月经广东省博物馆考古队发掘出土 发掘前只有石经幢柱露出地面 高1 06米 经发掘 并在2米深处发现脱落的经幢盖等零件 得以恢复其原貌 塔基底下和首层 二层间分别出土北宋熙宁元宝 元丰通宝和崇宁重宝等铜钱 塔基底端上层内出土宋代青瓷 黑瓷 影青 等瓷片和一枚元丰通宝 以下深50厘米处出土板瓦 筒瓦 碎砖和唐宋陶瓷碎片 还有猪牙 鹿牙 龟甲 贝壳 蚝壳等 再下深50厘米为纯砂层 仅出土水生物遗壳 未发现当地传承所述的象骨 外观结构 编辑修复后的南汉石经幢为石经幢与石塔结合的建筑结构 共分底座 首层须弥座 座盖 石幢柱 柱上盖 扁圆形石鼓垫 四角形佛塔等五层十段 各层间敷有石灰粘料 石幢柱的上下端凿有阳榫套接在上下盖中所凿的阴榫上 为保持结构稳定 部分部件之间加垫铜钱 除部分文字脱落外 基本完好 通高 不计散失的塔刹部分 3 97米 最宽处 以首层盖为准 1 05米 其中石经幢柱采用花岗岩石料 其余采用砂岩 塔的首层须弥座侧八面刻有纹饰 二层须弥座侧八面刻着戴盖盔披甲武士 座盖侧刻仰莲二层 石经幢柱高1 78米 柱上部每面刻一尊佛像 像下为铭文 第一面为建塔缘起序文 第二至八面是 佛顶尊胜陀罗尼 等经文 现存302字 雕工精细 造幢记 编辑大宝五年壬戌 禹余宫使邵廷琄买地起创廨院 甃砌宝塔五层 以崇妙善 因每秋有郡象踏食田禾 奉勒采捕 然戴甲披毛 俱是负来之命 虑遗骸滞魄 难超舍去之魂 仰赖良因 速成济度 2 影响 编辑南汉遗物存世较少 且该经幢年代清楚 属地明确 对于研究当时的地理环境 社会状况和宗教思想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附近街道因此石经幢得名 象塔街 寺前街 并沿用至今 照片集 编辑 nbsp 全貌 nbsp 塔基 nbsp 幢柱 nbsp 上盖 nbsp 刻字参考资料 编辑 刘应麟的 南汉春秋 金光祖的 广东通志 及陈伯陶的 东莞县志 均称此塔为 象塔 镇象塔 并说塔底聚埋了象骨 崇祯东莞县志 942页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东莞南汉石经幢 amp oldid 79837589,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