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黄仁宇

黄仁宇(英語:Ray Huang,1918年6月25日—2000年1月8日),湖南长沙人,歷史學家。曾於第二次世界大战國共內戰期间擔任中華民國国民革命军長官,後赴美國求學並取得密西根大學歷史博士學位。以身為中國歷史明史)專家及倡導「大歷史观」而為人所知。畢生著有《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歷史》等暢銷作品。

黄仁宇
出生(1918-06-25)1918年6月25日
 中華民國湖南省宁乡县[1]
逝世2000年1月8日(2000歲—01—08)(81歲)
 美國纽约州紐約市
国籍 中華民國(1918年-1928年)
 中華民國(1928年-2000年)
 美國(1974年-2000年)
籍贯湖南
职业历史学家教授
活跃时期1936年-2000年
知名于大歷史观
配偶盖儿(Gayle)
儿女杰弗逊(Jefferson)
经历
學術背景
博士導師余英時
學術工作
主要領域中國歷史明朝歷史
著名作品
  • 萬曆十五年》(1981年)
  •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1989年)
  • 中國大歷史》(1993年)
  • 《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1999年)

生平 编辑

早年 编辑

黃仁宇於1918年生于湖南长沙宁乡[1]其父黄震白出身於地主家庭,後來家道中落,到處遊歷,入讀福建的省立軍校,受校長許崇智招攬,擔任其下屬,並加入同盟会成為基本成员,認識戴愧生等人,后期淡出。一家與楊開慧向鈞等為遠房親戚。父親因熟悉革命,對民初政局相當失望,並不希望兒女參與政治。弟弟是黃競存,妹妹是黃粹存。黄仁宇早年在湖南家鄉生活,1936年考入位于天津的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當時該已被改編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就讀一年後,因為抗日戰爭爆發,黄仁宇希望參軍,因而輟學[2]。父親擔心戰爭可能很快結束,故要求他等待至1938年中再作決定。

黃競存後來同樣出走美國,於史丹佛大學獲得機械工程博士學位。

从戎时期 编辑

進入軍校 编辑

輟學後,黃仁宇先在长沙《抗战日报》工作,負責編輯、採訪等工作,期間認識田漢范長江廖沫沙等人[3]。后來《抗战日報》停刊,黃仁宇進入了国民政府成都中央军校,成为第16期步兵科的一名学生,受訓兩年,同学中有作家田汉之子田海男和政治家居正之子居浩然。在田漢的協助下,田海男與黃仁宇同樣被分發到14师及駐印軍。

抗日戰爭 编辑

毕业后獲分发至陆军步兵第14师,成为少尉排长、中尉代理连长。於1941年駐守雲南邊界,於艱苦的物資條件中生活。同年,父親過世,黃仁宇獲准回湖南治喪,並脫離前線,改為於司令部從事文書工作。黃仁宇深感無聊,當新一军設立時,他便自願加入。

到達印度後,擔任新编第一军上尉参谋,跟随郑洞国将军。駐印軍的物資由美軍管理,較為充裕。黃仁宇亦借此機會學習駕駛汽車等技術,並成為前線觀察員。同時,他也向《大公報》投書,講述他在前線的生活經驗。其間曾被日軍狙擊手擊中,右大腿受傷。抗战胜利后随郑洞国改調為湯恩伯屬下,先到上海接受日軍投降,並監督第61师团維修沪杭公路的工程,1946年2月跟随郑洞国再赴东北。1946年考取赴美留学资格,赴美国李文渥斯堡英语Fort Leavenworth美國陸軍指揮與參謀學院学习九個月,1947年夏天,学成回国后任国防部第五厅科员,負責將美軍文件譯為中文。1948年底,改調往国防部第二厅(軍事情報),1949年5月調為中华民国政府驻日本军事代表团团长朱世明将军的副官。1950年朱世明因涉嫌与中共来往而遭到解职,黄仁宇随之退出军政界,遠赴美國。前後參軍共十二年。

学术生涯,美国时期 编辑

憑在美國陸軍指揮與參謀學院所修的學分,於1952年9月獲密西根大學的錄取,攻读新聞系,1954年获学士,1957年获硕士。其間半工讀,當過售貨員、電梯操作員、洗碗工、繪圖員等。由於言語上的局限,黃仁宇其後轉攻歷史系,並於1964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論文:《明代的漕運》),先由惠特尼霍爾英语John Whitney Hall指導,後成為學者余英時於密歇根所指導的唯一博士生。1956年取得了美國的永久居留權,但沒有成為公民。由於他國民黨員的身份,美國人普遍視他為流亡者,對他並不太友善。他畢業後先在南伊利诺大学當助理教授,並在此遇到未來的妻子盖儿。在余英時介紹下轉往纽约州立大学任副教授[4],任教「亞洲文明導讀」等中國史相關科目及帶領教育學的研究生。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1967年)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即現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1970年)。在這段時間,由於他需要向學生講課,介紹中國歷史,他養成以大歷史介紹人物和事件的技巧。他逐漸認為,中國的現代化失敗,源於中國缺乏現代社會所需的組織,這點無法在傳統的學術研究中體現出來。

1972年,他們一家搬到劍橋,参与英國劍橋大學岡維爾與凱斯學院院長李約瑟博士主持的《中國的科學與文明》的集体研究工作,其間與李約瑟意趣相投,合著數篇論文,日後二人仍有合作。他亦在此期間決定歸化為美國公民,1973年搬回美國,1974年正式入籍。1970年時亦參與了《明代名人传》和《剑桥中国史》明代財政部分的寫作。然而,編寫明代財政史時,他與提供研究經費的哈佛大学發生沖突,於是改為聯絡劍橋大學的崔瑞德教授,最後於1974年底出版,題為「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然而,另一書稿《中國並不神秘》則因被出版社拒稿而無法出版。

1979年,由於纽约州立大学經費縮減,他被迫離開教學崗位,專心寫作。《萬曆十五年》原稿由於並非以傳統學術論文格式寫成,曾遭美國的出版社多次退稿。他於是自行將書稿譯成中文,由中華書局出版,大受歡迎。其後出版《中國大歷史》,以「大歷史觀」享譽華人學界。因之他後來經常到台灣的大學演講作學術交流,並曾在《亞洲週刊》、《中國時報》撰寫專欄

2000年1月8日,在前往一場電影開場前因心臟病發,病逝紐約

婚姻家庭 编辑

黄仁宇在1966年與蓋兒·貝茨(Gayle Bates)結婚,並育有一子黄培樂(Jefferson Huang)。有两名继子马克和穆瑞(Mark and Murray)。

学术建树 编辑

黃仁宇提出「歷史上長期合理性(long-term rationality of history)」、「數字上管理(mathematically manageable)」等概念,强调技术,以实证主义從技術角度談論歷史,避免產生基於意識形態的爭執。這種觀念被稱為大歷史观(macro-history),與英美常用的微觀剖析歷史方法不同,強調不通過對歷史人物生涯探究和單一歷史事件分析來研究歷史,而是通過對當時歷史社會整體面貌分析和把握進行歷史研究,掌握歷史社會結構特點。在《萬曆十五年》中,黃仁宇主張不探究歷史人物之善惡忠奸,不應該批判歷史之善惡,儘管其本身難免流於翻案文章,他與李約瑟將這一主張稱為技術辯證;黃仁宇把他們放到整个明代社會框架中研究,強調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背後的邏輯關係政治文化構架。

「大歷史觀」指出,時代之宏觀走向及發展狀況,是由無數社會和物質上各種因素共同堆積起來,歷史舞台上某一「關鍵角色」往往只是一個「角色」,讓任何人來扮演都可以,為眾人所熟知的著名歷史人物只是正好在那個時間踏上舞台,坐上歷史早準備好的空缺「角色」席,歷史人物的作爲也無法超出地理、科技、社會結構等方面的“技術性”條件。在《中國大歷史》中,這一觀點尤為鮮明,例如謂中國版圖架構形成,「當中無可避免有其地理歷史因素在,有二千哩容易被人侵犯的地方,中國不得不構成一體……」。

政治方面,他主張中美開展貿易,以促進互相了解,但貿易不應成為刻意影響對方的工具。他相信,全球化的力量不可阻擋,隨着中國完成對下層村鎮社會的改造,中國將可融入國際體系。他亦支持國共和解,放下意識形態的歧見。

自傳 编辑

黃仁宇於1980年開始寫作《黃河青山》作為自傳,唯向編者林載爵交代,必須於他死後才能出版。他依從遺願,於2001年出版此書。

著作 编辑

  • 《緬北之戰》,上海:大東書局,1945.3;臺北:聯經,2006.4,195頁,ISBN 957-08-3001-8
  • 《緬北之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臺北:聯經,2006.5,208 頁,ISBN 9789570830019
  • The Grand Canal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密歇根大学博士论文,1964年) :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1983
    • 中译本: 《明代的漕運》,張皓、張升譯,北京:新星,2005.4,270頁,ISBN 7-80148-767-2;臺北:聯經,2006
    • 《明代的漕運1368-164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臺北:聯經,2013.02,248 頁, ISBN 9789570830033
  • Fiscal administration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9
  • 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 in Sixteenth Century Ming China.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74. 385 pp. ISBN 0-521-20283-3
  • 阿風、許文繼、倪玉平、徐衛東譯,《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臺北:聯經,2001.1,410 頁,ISBN 957-08-2192-2
  • 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Press, 1981. 278 pp. ISBN 0-300-02518-1
  • 萬曆十五年》,北京:中華書局,1982.5,250頁;臺北:食貨,1985.6(食貨出版,聯經總經銷,1994),289 頁,ISBN 957-8876-01-7
  • Broadening the Horizons of Chinese History. Armonk, New York: M.E. Sharpe, 1987. 274 pp. ISBN 0-7656-0348-95
  • 《放寬歷史的視界》,臺北:允晨,1988.7,294 頁,ISBN 957-0329-01-7;"新世紀增訂版",臺北:允晨,1999.10,380 頁,ISBN 957-0329-01-7
  •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臺北:時報,1989.10,324 頁,ISBN 957-13-0046-2
  • 宋碧雲譯,《長沙白茉莉》(White Jasmin of Changsha)(小說,以筆名李尉昂發表),臺北:時報,1 9 9 0,3 9 2 頁,ISBN 9-5-7-1 3-0 0 9 7-7;臺北:商務,1998,308 頁,ISBN 957-05-1501-5
  • 《地北天南敘古今》,臺北:時報,1991,316 頁,ISBN 957-13-0352-6
  • 《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臺北:聯經,1991.11,529 頁,ISBN 957-08-0713-X, 957-08-0714-8
  • 《現代中國的歷程》(與勞思光金耀基戴國煇高希均等合著),臺北:華視,1 9 9 2,2 2 2頁,ISBN 957-572-030-X
  • China: A Macro History. Armonk, New York: M.E. Sharpe, 1988. 277 pp. ISBN 0-87332-452-8
  • 《中國大歷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臺北:聯經,1993,368 頁, ISBN 957-08-1068-8
  • 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臺北:時報,1993,447 頁,ISBN 957-13-0962-1
  • 《近代中國的出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臺北:聯經,1995.4,167 頁,ISBN 957-08-1355-5
  • 《汴京殘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小說,以筆名李尉昂發表),臺北:聯經,1997,239 頁,ISBN 957-08-1749-6
  • 《新時代的歷史觀:西學為體,中學為用》,臺北:商務,1998,100 頁,ISBN 957-05-1434-5
  • 《關係千萬重》,臺北:時報,1998,284 頁,ISBN 957-13-2751-4
  • 《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臺北:聯經,2001.1,432 頁,ISBN 9789570821925
  • 張逸安譯 《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臺北:聯經,2001.1,615 頁,ISBN 957-08-2193-0
  • 《大歷史不會萎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臺北:聯經,2004.9,474 頁,ISBN 957-08-2763-7
  • 《黃仁宇書信集》,北京:新星,2006
  • China is not a Mystery 《中國並不神秘》,1974(沒有出版)
  •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 《我相信中國的前途》,中華書局,2015,ISBN 9787101108422ISBN 7101108423
  • 《黃仁宇的大歷史觀(黃仁宇一百週年誕辰,首次結集生前未出版專論紀念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臺北:聯經,2019.01,336 頁,ISBN 9789570852332

評價 编辑

他的著作近年來在海峽兩岸頗受歡迎,亦受到學者評價或批判其觀點,中文的著作主要包括:江政寬撰寫的《歷史、虛構與敘事論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收錄於盧建榮主編的《文化與權力─台灣新文化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1年)一書中)孟祥瑞的著作《到「西方」寫中國大歷史 黃仁宇的微觀經驗與他的中國學社群》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9)、倪端的《聽黃仁宇講中國歷史》(2012年)及王憶城著、撒利偉編輯的《聽黄仁宇講中國大歷史》(2013年)。

参见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 1.1 船山石. 宁乡四中的三个名人. 北京. 2003年11月21日 [2020年5月3日]. (原始内容于2020年7月4日) (中文(中国大陆)). 
  2. ^ 王春敏. 历史与现实:黄仁宇史学研究. 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2. 
  3. ^ 耿立群. 史學界的暢銷作家–黃仁宇研究資料目錄. 全國新書資訊月刊. [2021-02-12]. (原始内容于2022-11-22). 
  4. ^ 當時纽约州立大学的校長William J. Haggerty 強制要求所有學生接觸非西方文化,故學校聘用不少外籍教師。後來校長換人,本項政策被廢除,亞洲相關學科選讀人數過低,亦是黄仁宇被裁的原因。

外部链接 编辑

黄仁宇, 英語, huang, 1918年6月25日, 2000年1月8日, 湖南长沙人, 歷史學家, 曾於第二次世界大战與國共內戰期间擔任中華民國国民革命军長官, 後赴美國求學並取得密西根大學歷史博士學位, 以身為中國歷史, 明史, 專家及倡導, 大歷史观, 而為人所知, 畢生著有, 萬曆十五年, 中國大歷史, 等暢銷作品, 出生, 1918, 1918年6月25日, 中華民國湖南省宁乡县, 逝世2000年1月8日, 2000歲, 81歲, 美國纽约州紐約市国籍, 中華民國, 1918年, 1928年, 中華民國. 黄仁宇 英語 Ray Huang 1918年6月25日 2000年1月8日 湖南长沙人 歷史學家 曾於第二次世界大战與國共內戰期间擔任中華民國国民革命军長官 後赴美國求學並取得密西根大學歷史博士學位 以身為中國歷史 明史 專家及倡導 大歷史观 而為人所知 畢生著有 萬曆十五年 中國大歷史 等暢銷作品 黄仁宇出生 1918 06 25 1918年6月25日 中華民國湖南省宁乡县 1 逝世2000年1月8日 2000歲 01 08 81歲 美國纽约州紐約市国籍 中華民國 1918年 1928年 中華民國 1928年 2000年 美國 1974年 2000年 籍贯湖南职业历史学家 教授活跃时期1936年 2000年知名于大歷史观配偶盖儿 Gayle 儿女杰弗逊 Jefferson 学历 南开大学电机系肄業美國陸軍指揮與參謀學院密歇根大学新聞學士 碩士 歷史博士经历 長沙 抗日戰報 職員 國民政府 成都中央軍校第16期步兵科學生畢業 國民政府 陸軍步兵第14師少尉排長 國民政府 陸軍步兵第14師中尉代理連長 國民政府 新編第一軍上尉參謀 赴美李文渥斯堡 英语 Fort Leavenworth 陸軍指參學院學習 中華民國國防部第五廳科員 中華民國駐日代表團團長朱世明將軍之副官 南伊利诺伊大学 英语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 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學術背景博士導師余英時學術工作主要領域中國歷史 明朝歷史著名作品 萬曆十五年 1981年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1989年 中國大歷史 1993年 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 1999年 目录 1 生平 1 1 早年 1 2 从戎时期 1 2 1 進入軍校 1 2 2 抗日戰爭 1 3 学术生涯 美国时期 1 4 婚姻家庭 2 学术建树 2 1 自傳 2 2 著作 3 評價 4 参见 5 引用 6 外部链接生平 编辑早年 编辑 黃仁宇於1918年生于湖南长沙宁乡 1 其父黄震白出身於地主家庭 後來家道中落 到處遊歷 入讀福建的省立軍校 受校長許崇智招攬 擔任其下屬 並加入同盟会成為基本成员 認識戴愧生等人 后期淡出 一家與楊開慧 向鈞等為遠房親戚 父親因熟悉革命 對民初政局相當失望 並不希望兒女參與政治 弟弟是黃競存 妹妹是黃粹存 黄仁宇早年在湖南家鄉生活 1936年考入位于天津的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 當時該已被改編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 就讀一年後 因為抗日戰爭爆發 黄仁宇希望參軍 因而輟學 2 父親擔心戰爭可能很快結束 故要求他等待至1938年中再作決定 黃競存後來同樣出走美國 於史丹佛大學獲得機械工程博士學位 从戎时期 编辑 進入軍校 编辑 輟學後 黃仁宇先在长沙 抗战日报 工作 負責編輯 採訪等工作 期間認識田漢 范長江 廖沫沙等人 3 后來 抗战日報 停刊 黃仁宇進入了国民政府成都中央军校 成为第16期步兵科的一名学生 受訓兩年 同学中有作家田汉之子田海男和政治家居正之子居浩然 在田漢的協助下 田海男與黃仁宇同樣被分發到14师及駐印軍 抗日戰爭 编辑 毕业后獲分发至陆军步兵第14师 成为少尉排长 中尉代理连长 於1941年駐守雲南邊界 於艱苦的物資條件中生活 同年 父親過世 黃仁宇獲准回湖南治喪 並脫離前線 改為於司令部從事文書工作 黃仁宇深感無聊 當新一军設立時 他便自願加入 到達印度後 擔任新编第一军上尉参谋 跟随郑洞国将军 駐印軍的物資由美軍管理 較為充裕 黃仁宇亦借此機會學習駕駛汽車等技術 並成為前線觀察員 同時 他也向 大公報 投書 講述他在前線的生活經驗 其間曾被日軍狙擊手擊中 右大腿受傷 抗战胜利后随郑洞国改調為湯恩伯屬下 先到上海接受日軍投降 並監督第61师团維修沪杭公路的工程 1946年2月跟随郑洞国再赴东北 1946年考取赴美留学资格 赴美国李文渥斯堡 英语 Fort Leavenworth 的美國陸軍指揮與參謀學院学习九個月 1947年夏天 学成回国后任国防部第五厅科员 負責將美軍文件譯為中文 1948年底 改調往国防部第二厅 軍事情報 1949年5月調為中华民国政府驻日本军事代表团团长朱世明将军的副官 1950年朱世明因涉嫌与中共来往而遭到解职 黄仁宇随之退出军政界 遠赴美國 前後參軍共十二年 学术生涯 美国时期 编辑 憑在美國陸軍指揮與參謀學院所修的學分 於1952年9月獲密西根大學的錄取 攻读新聞系 1954年获学士 1957年获硕士 其間半工讀 當過售貨員 電梯操作員 洗碗工 繪圖員等 由於言語上的局限 黃仁宇其後轉攻歷史系 並於1964年获博士学位 博士論文 明代的漕運 先由惠特尼霍爾 英语 John Whitney Hall 指導 後成為學者余英時於密歇根所指導的唯一博士生 1956年取得了美國的永久居留權 但沒有成為公民 由於他國民黨員的身份 美國人普遍視他為流亡者 對他並不太友善 他畢業後先在南伊利诺大学當助理教授 並在此遇到未來的妻子盖儿 在余英時介紹下轉往纽约州立大学任副教授 4 任教 亞洲文明導讀 等中國史相關科目及帶領教育學的研究生 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 1967年 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即現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 1970年 在這段時間 由於他需要向學生講課 介紹中國歷史 他養成以大歷史介紹人物和事件的技巧 他逐漸認為 中國的現代化失敗 源於中國缺乏現代社會所需的組織 這點無法在傳統的學術研究中體現出來 1972年 他們一家搬到劍橋 参与英國劍橋大學岡維爾與凱斯學院院長李約瑟博士主持的 中國的科學與文明 的集体研究工作 其間與李約瑟意趣相投 合著數篇論文 日後二人仍有合作 他亦在此期間決定歸化為美國公民 1973年搬回美國 1974年正式入籍 1970年時亦參與了 明代名人传 和 剑桥中国史 明代財政部分的寫作 然而 編寫明代財政史時 他與提供研究經費的哈佛大学發生沖突 於是改為聯絡劍橋大學的崔瑞德教授 最後於1974年底出版 題為 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 然而 另一書稿 中國並不神秘 則因被出版社拒稿而無法出版 1979年 由於纽约州立大学經費縮減 他被迫離開教學崗位 專心寫作 萬曆十五年 原稿由於並非以傳統學術論文格式寫成 曾遭美國的出版社多次退稿 他於是自行將書稿譯成中文 由中華書局出版 大受歡迎 其後出版 中國大歷史 以 大歷史觀 享譽華人學界 因之他後來經常到台灣的大學演講作學術交流 並曾在 亞洲週刊 中國時報 撰寫專欄 2000年1月8日 在前往一場電影開場前因心臟病發 病逝紐約 婚姻家庭 编辑 黄仁宇在1966年與蓋兒 貝茨 Gayle Bates 結婚 並育有一子黄培樂 Jefferson Huang 有两名继子马克和穆瑞 Mark and Murray 学术建树 编辑黃仁宇提出 歷史上長期合理性 long term rationality of history 數字上管理 mathematically manageable 等概念 强调技术 以实证主义從技術角度談論歷史 避免產生基於意識形態的爭執 這種觀念被稱為大歷史观 macro history 與英美常用的微觀剖析歷史方法不同 強調不通過對歷史人物生涯探究和單一歷史事件分析來研究歷史 而是通過對當時歷史社會整體面貌分析和把握進行歷史研究 掌握歷史社會結構特點 在 萬曆十五年 中 黃仁宇主張不探究歷史人物之善惡忠奸 不應該批判歷史之善惡 儘管其本身難免流於翻案文章 他與李約瑟將這一主張稱為技術辯證 黃仁宇把他們放到整个明代社會框架中研究 強調歷史人物 歷史事件背後的邏輯關係和政治文化構架 大歷史觀 指出 時代之宏觀走向及發展狀況 是由無數社會和物質上各種因素共同堆積起來 歷史舞台上某一 關鍵角色 往往只是一個 角色 讓任何人來扮演都可以 為眾人所熟知的著名歷史人物只是正好在那個時間踏上舞台 坐上歷史早準備好的空缺 角色 席 歷史人物的作爲也無法超出地理 科技 社會結構等方面的 技術性 條件 在 中國大歷史 中 這一觀點尤為鮮明 例如謂中國版圖架構形成 當中無可避免有其地理歷史因素在 有二千哩容易被人侵犯的地方 中國不得不構成一體 政治方面 他主張中美開展貿易 以促進互相了解 但貿易不應成為刻意影響對方的工具 他相信 全球化的力量不可阻擋 隨着中國完成對下層村鎮社會的改造 中國將可融入國際體系 他亦支持國共和解 放下意識形態的歧見 自傳 编辑 黃仁宇於1980年開始寫作 黃河青山 作為自傳 唯向編者林載爵交代 必須於他死後才能出版 他依從遺願 於2001年出版此書 著作 编辑 緬北之戰 上海 大東書局 1945 3 臺北 聯經 2006 4 195頁 ISBN 957 08 3001 8 緬北之戰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臺北 聯經 2006 5 208 頁 ISBN 9789570830019 The Grand Canal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1368 1644 密歇根大学博士论文 1964年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1983 中译本 明代的漕運 張皓 張升譯 北京 新星 2005 4 270頁 ISBN 7 80148 767 2 臺北 聯經 2006 明代的漕運1368 1644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臺北 聯經 2013 02 248 頁 ISBN 9789570830033 Fiscal administration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9 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 in Sixteenth Century Ming China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74 385 pp ISBN 0 521 20283 3 阿風 許文繼 倪玉平 徐衛東譯 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 臺北 聯經 2001 1 410 頁 ISBN 957 08 2192 2 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 New Haven amp London Yale UniversityPress 1981 278 pp ISBN 0 300 02518 1 萬曆十五年 北京 中華書局 1982 5 250頁 臺北 食貨 1985 6 食貨出版 聯經總經銷 1994 289 頁 ISBN 957 8876 01 7 Broadening the Horizons of Chinese History Armonk New York M E Sharpe 1987 274 pp ISBN 0 7656 0348 95 放寬歷史的視界 臺北 允晨 1988 7 294 頁 ISBN 957 0329 01 7 新世紀增訂版 臺北 允晨 1999 10 380 頁 ISBN 957 0329 01 7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臺北 時報 1989 10 324 頁 ISBN 957 13 0046 2 宋碧雲譯 長沙白茉莉 White Jasmin of Changsha 小說 以筆名李尉昂發表 臺北 時報 1 9 9 0 3 9 2 頁 ISBN 9 5 7 1 3 0 0 9 7 7 臺北 商務 1998 308 頁 ISBN 957 05 1501 5 地北天南敘古今 臺北 時報 1991 316 頁 ISBN 957 13 0352 6 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 臺北 聯經 1991 11 529 頁 ISBN 957 08 0713 X 957 08 0714 8 現代中國的歷程 與勞思光 金耀基 戴國煇 高希均等合著 臺北 華視 1 9 9 2 2 2 2頁 ISBN 957 572 030 X China A Macro History Armonk New York M E Sharpe 1988 277 pp ISBN 0 87332 452 8 中國大歷史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臺北 聯經 1993 368 頁 ISBN 957 08 1068 8 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 臺北 時報 1993 447 頁 ISBN 957 13 0962 1 近代中國的出路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臺北 聯經 1995 4 167 頁 ISBN 957 08 1355 5 汴京殘夢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小說 以筆名李尉昂發表 臺北 聯經 1997 239 頁 ISBN 957 08 1749 6 新時代的歷史觀 西學為體 中學為用 臺北 商務 1998 100 頁 ISBN 957 05 1434 5 關係千萬重 臺北 時報 1998 284 頁 ISBN 957 13 2751 4 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臺北 聯經 2001 1 432 頁 ISBN 9789570821925 張逸安譯 黃河青山 黃仁宇回憶錄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 臺北 聯經 2001 1 615 頁 ISBN 957 08 2193 0 大歷史不會萎縮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臺北 聯經 2004 9 474 頁 ISBN 957 08 2763 7 黃仁宇書信集 北京 新星 2006 China is not a Mystery 中國並不神秘 1974 沒有出版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我相信中國的前途 中華書局 2015 ISBN 9787101108422 ISBN 7101108423 黃仁宇的大歷史觀 黃仁宇一百週年誕辰 首次結集生前未出版專論紀念版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臺北 聯經 2019 01 336 頁 ISBN 9789570852332評價 编辑他的著作近年來在海峽兩岸頗受歡迎 亦受到學者評價或批判其觀點 中文的著作主要包括 江政寬撰寫的 歷史 虛構與敘事論述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收錄於盧建榮主編的 文化與權力 台灣新文化史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1年 一書中 孟祥瑞的著作 到 西方 寫中國大歷史 黃仁宇的微觀經驗與他的中國學社群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9 倪端的 聽黃仁宇講中國歷史 2012年 及王憶城著 撒利偉編輯的 聽黄仁宇講中國大歷史 2013年 参见 编辑唐德刚引用 编辑 1 0 1 1 船山石 宁乡四中的三个名人 北京 2003年11月21日 2020年5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7月4日 中文 中国大陆 王春敏 历史与现实 黄仁宇史学研究 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2 耿立群 史學界的暢銷作家 黃仁宇研究資料目錄 全國新書資訊月刊 2021 02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1 22 當時纽约州立大学的校長William J Haggerty 強制要求所有學生接觸非西方文化 故學校聘用不少外籍教師 後來校長換人 本項政策被廢除 亞洲相關學科選讀人數過低 亦是黄仁宇被裁的原因 外部链接 编辑维基语录上的黄仁宇语录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黄仁宇 amp oldid 75788239,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