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大鮮卑山

大鮮卑山,傳說中的鮮卑起源地,其地點不詳。現代考證認為應是指大興安嶺北側。

歷史

史载鲜卑的名稱來自他們所居地地附近的一座大山,名鮮卑山[1][2]

鮮卑的習俗,當他們游牧到某個地方,就會將此地的大山命名為鮮卑山。因此,許多古書,如《蒙古游牧記》中,就記載了很多個地方,都有被稱為鮮卑山的地點。大鮮卑山的確實地點,長期以來無法考證[3]

据《魏书》记载,“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候国西北”。“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派中书侍郎李敞前往祭祀,并在洞中刻下祭文。

現代考證

1980年7月,内蒙古考古工作者在调查中发现了“嘎仙洞”,该洞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深山密林中的山崖上,洞中除了少量陶器、石器和骨器外,遗留的石刻铭文与《魏书》记载基本相同,从而证明嘎仙洞就是历史上记载的鲜卑石室。嘎仙洞面积近3000平方米,洞顶最高20余米,同时洞中还有小洞。

根据鲜卑族对祖先的记忆,大约早在夏代,鲜卑民族已经开始活动,而当时鲜卑民族活动的地点是否就是两千多年以后北魏时期的鲜卑石室尚缺乏直接的证据。目前只能说,鲜卑山非常可能就是今天的大兴安岭北麓。

參考

  1. ^ 《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故因號焉。其言語習俗與烏桓同。」
  2. ^ 《魏書》卷1〈帝記第一〉:「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后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朴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
  3. ^ 陈连开. 鲜卑山考. 《社会科学战线》 1982年03期. [2013-01-03]. (原始内容于2020-10-27). 

大鮮卑山, 傳說中的鮮卑起源地, 其地點不詳, 現代考證認為應是指大興安嶺北側, 歷史, 编辑史载鲜卑的名稱來自他們所居地地附近的一座大山, 名鮮卑山, 鮮卑的習俗, 當他們游牧到某個地方, 就會將此地的大山命名為鮮卑山, 因此, 許多古書, 蒙古游牧記, 就記載了很多個地方, 都有被稱為鮮卑山的地點, 的確實地點, 長期以來無法考證, 魏书, 记载, 魏先之居幽都也, 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候国西北, 世祖真君四年来朝, 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 公元443年, 北魏太武帝派中书侍郎李敞前往祭祀, 并在洞中刻下祭. 大鮮卑山 傳說中的鮮卑起源地 其地點不詳 現代考證認為應是指大興安嶺北側 歷史 编辑史载鲜卑的名稱來自他們所居地地附近的一座大山 名鮮卑山 1 2 鮮卑的習俗 當他們游牧到某個地方 就會將此地的大山命名為鮮卑山 因此 許多古書 如 蒙古游牧記 中 就記載了很多個地方 都有被稱為鮮卑山的地點 大鮮卑山的確實地點 長期以來無法考證 3 据 魏书 记载 魏先之居幽都也 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候国西北 世祖真君四年来朝 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 公元443年 北魏太武帝派中书侍郎李敞前往祭祀 并在洞中刻下祭文 現代考證 编辑1980年7月 内蒙古考古工作者在调查中发现了 嘎仙洞 该洞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深山密林中的山崖上 洞中除了少量陶器 石器和骨器外 遗留的石刻铭文与 魏书 记载基本相同 从而证明嘎仙洞就是历史上记载的鲜卑石室 嘎仙洞面积近3000平方米 洞顶最高20余米 同时洞中还有小洞 根据鲜卑族对祖先的记忆 大约早在夏代 鲜卑民族已经开始活动 而当时鲜卑民族活动的地点是否就是两千多年以后北魏时期的鲜卑石室尚缺乏直接的证据 目前只能说 鲜卑山非常可能就是今天的大兴安岭北麓 參考 编辑 後漢書 烏桓鮮卑列傳 鮮卑者 亦東胡之支也 別依鮮卑山 故因號焉 其言語習俗與烏桓同 魏書 卷1 帝記第一 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 或內列諸華 或外分荒服 昌意少子 受封北土 國有大鮮卑山 因以為號 其后世為君長 統幽都之北 廣漠之野 畜牧遷徙 射獵為業 淳朴為俗 簡易為化 不為文字 刻木紀契而已 陈连开 鲜卑山考 社会科学战线 1982年03期 2013 01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0 27 这是一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的小作品 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查论编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大鮮卑山 amp oldid 6747734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