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魯莽

魯莽(英語:recklessness)或稱輕率,是普通法的一種过错責任型態,指行為人故意的、輕率的並且無視其行為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而構成犯罪或民事侵权行为。在應受譴責性英语Culpability的分類上,魯莽乃介於「蓄意」與「過失」之間。

犯意

刑法上,根據一般的常規責任,若要證明被告確實成立確實成立犯罪,則檢察官必須既證實被告具有「犯意」(mens rea)和「罪行」(actus reus),且兩者必需同時存在,稱為「共時性」。而構成犯意的情形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

  • 蓄意intention):指行為人對犯罪行為具備認識,並且渴望結果發生。某些國家會再區分出「明知英语Knowledge (legal construct)」(knowledge)的犯意型態,例如美国的《模範刑法典英语Model Penal Code》。
  • 魯莽recklessness):行為人對於可能造成的重大犯罪結果有所預見,但仍然輕率的無視該結果,而做出罪行。
  • 過失negligence):行為人違反注意義務,客觀上應當預見結果但卻未能預見,而不具有犯罪意圖者而言。

「蓄意」與「魯莽」皆足以構成定罪所需的犯意。魯莽不及蓄意那樣當受譴責,然而比疏忽更當受譴責。[1] 「疏忽」通常不構成罪責,除非特定的罪名,如「未盡應有之謹慎與注意地駕駛」。

引註資料

  1. ^ Cases and Materials on Criminal Law - 10th ed. - Elliot & Wood

參考文獻

  • Davies, Mitchell, Tales from the (Thames) River Bank: R v G and Another (2004) Jo, of Criminal Law.
  • Dörmann, Knut; Doswald-Beck, Louise; Kolb, Robert. Appendix. Elements of War Crim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0-521-81852-4. 
  • Elliott, D. W. Endangering Life by Destroying or Damaging Property (1997) CLR 382.
  • Field, Stewart & Lynn, Mervyn, The Capacity for Recklessness (1992) 12 Legal Studies 74.
  • Field, Stewart & Lynn, Mervyn, Capacity, Recklessness and the House of Lords (1993) CLR 127.
  • Kaiser, Dagmar. Leistungsstōrungen. Staudinger, Julius von; Martinek, Michael; Beckmann, Roland Michael (编). Eckpfeiler Des Zivilrechts. Walter de Gruyter. 2005. ISBN 3-8059-1019-3. 
  • Leigh Recklessness After Reid (1993) 56 MLR 208.
  • Williams, Glanville, Recklessness Redefined (1981) CLJ 252


魯莽,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大陸法系中的未必故意, 維基百科的法律內容僅供參考, 不能視作專業意見, 如需獲取法律幫助或意見請諮詢所在司法管轄區的法律工作者, 詳見法律聲明, 英語, recklessness, 或稱輕率, 是普通法的一種过错責任型態, 指行為人故意的, 輕率的並且無視其行為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 而構成犯罪或民事侵权行为, 在應受譴責性, 英语, culpability, 的分類上, 乃介於, 蓄意, 過失, 之間, 犯意, 编辑在刑法上, 根據一般的常規責任, 若要證明被告確實成立確實成立犯罪.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大陸法系中的未必故意 維基百科的法律內容僅供參考 不能視作專業意見 如需獲取法律幫助或意見請諮詢所在司法管轄區的法律工作者 詳見法律聲明 魯莽 英語 recklessness 或稱輕率 是普通法的一種过错責任型態 指行為人故意的 輕率的並且無視其行為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 而構成犯罪或民事侵权行为 在應受譴責性 英语 Culpability 的分類上 魯莽乃介於 蓄意 與 過失 之間 犯意 编辑在刑法上 根據一般的常規責任 若要證明被告確實成立確實成立犯罪 則檢察官必須既證實被告具有 犯意 mens rea 和 罪行 actus reus 且兩者必需同時存在 稱為 共時性 而構成犯意的情形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 蓄意 intention 指行為人對犯罪行為具備認識 並且渴望結果發生 某些國家會再區分出 明知 英语 Knowledge legal construct knowledge 的犯意型態 例如美国的 模範刑法典 英语 Model Penal Code 魯莽 recklessness 行為人對於可能造成的重大犯罪結果有所預見 但仍然輕率的無視該結果 而做出罪行 過失 negligence 行為人違反注意義務 客觀上應當預見結果但卻未能預見 而不具有犯罪意圖者而言 蓄意 與 魯莽 皆足以構成定罪所需的犯意 魯莽不及蓄意那樣當受譴責 然而比疏忽更當受譴責 1 疏忽 通常不構成罪責 除非特定的罪名 如 未盡應有之謹慎與注意地駕駛 引註資料 编辑 Cases and Materials on Criminal Law 10th ed Elliot amp Wood參考文獻 编辑Davies Mitchell Tales from the Thames River Bank R v G and Another 2004 Jo of Criminal Law Dormann Knut Doswald Beck Louise Kolb Robert Appendix Elements of War Crim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0 521 81852 4 Elliott D W Endangering Life by Destroying or Damaging Property 1997 CLR 382 Field Stewart amp Lynn Mervyn The Capacity for Recklessness 1992 12 Legal Studies 74 Field Stewart amp Lynn Mervyn Capacity Recklessness and the House of Lords 1993 CLR 127 Kaiser Dagmar Leistungsstōrungen Staudinger Julius von Martinek Michael Beckmann Roland Michael 编 Eckpfeiler Des Zivilrechts Walter de Gruyter 2005 ISBN 3 8059 1019 3 Leigh Recklessness After Reid 1993 56 MLR 208 Williams Glanville Recklessness Redefined 1981 CLJ 252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魯莽 amp oldid 7345198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