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School of Chines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成立於1927年,迄今已有九十年歷史,為香港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中文學系。1927年成立時名為「中文學院(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1933年文學院改組為「中文系(Department of Chinese)」,2006年復稱為「中文學院」,英文則稱為School of Chinese,隸屬於香港大學文學院

歷史

戰前「中文學院」時期

香港大學在1912年開學,初期只有醫學院和工學院,1913年增設文學院(Faculty of Arts)。根據《香港大學條例》第13則的規定,文科須注重教授中國語言文學,是以校方在文學院成立後立即開辦中文課程,當時中文僅作為一年級的選修科目。校方以計時受薪的形式聘任晚清國史館總纂賴際熙太史與晚清翰林院編修區大典太史為漢文講師,仿照廣東廣雅書院學制,教授史學和經學另設「正音班」(Mandarin Class)給不諳粵語的學生學習。[1]

賴際熙區大典分別負責講授四年制「傳統漢文(Classical Chinese)」課程的「史學(History)」與「文學(Literature)」科目。「史學」由賴際熙負責,講授三代至明朝的歷史。而「文學」則由區大典負責,講授朱熹與其他學者對《四書》與《五經》的評註。當時的「文學」科,實際是傳統的「經學」科。[2]

1923年,文學院進行課程更革,「傳統漢文」課程被改稱為「漢文(Chinese)」課程,仍由「史學」與「文學」兩科目組成,而學生只能於入學首二年修讀。課程的內容跟「傳統漢文」相若,而課時則被削減一半。

1925年,漢學家金文泰(Cecil Clementi)就任香港總督,開始推動中文教育。1926年,自英國東來考察香港大學教育表現的威靈頓代表團(Willingdon Delegation)於考察報告申明香港大學的漢文教育除需保留傳統的「經史之學」外,還得賦予此等教育新的現代意義。賴際熙區大典遂向港大提議改革中文科,設立華文部(Department of Chinese),在原有史學和經學的基礎上增辦「文詞學」。身兼港大校監的金文泰支持他們的建議,但港大缺乏經費,為此港大校長康寧(William W. Hornell)聯同賴際熙前赴馬來亞籌款,獲華僑捐資港幣4萬多元。1927年,「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成立,由賴際熙領導。任教老師除了賴、區二人,還有溫肅朱汝珍等,均是赫赫有名的前清遺老。[1]

1928年,港大校方因財困,準備結束剛起步發展的中文學院。總督金文泰斡旋,華人領袖周壽臣羅旭龢馮平山等人成立勸捐委員會,合共籌得20萬元,令教學得以繼續。當時中文學院沒有專用課室,亦沒有具規模的中文圖書館,因此鄧志昂捐資6萬餘元興建教學大樓(鄧志昂樓),馮平山捐款10萬元興建圖書館大樓(馮平山圖書館),兩座樓宇分別在1931年和1932年啟用。[1]

1933年,文學院進行改組,將「中文學院(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納為文學院的一系,稱為「中文系(Department of Chinese)」。賴際熙隨即結束他任教香港大學二十載的歲月,校方委任林棟署任中文系的行政領導工作。[2][3]

「中文系」時期

新成立的中文系為文學院修習「中文及英文」(Chinese and English)與「漢學研究」(Chinese Studies)的學生提供「文詞」、「史學」、「哲學」與「翻譯」四科目。

  • 「文詞」教授明清兩代詩文、唐宋兩代詩文、兩漢文、中國文學史與作文;
  • 「史學」講授上古至周末、周末至兩漢、唐宋史、明史、清史諸項;
  • 「哲學」講授《四書》大旨、《五經》要義、周秦諸子與宋明儒學案;
  • 「翻譯」則為英漢互譯。

文學院始設「傳統漢文」(Classical Chinese)課程以來長期講授不輟的「經學」科終在中文系成立的首年無法成為課程的組成者。除區大典林棟外,校方增聘羅憩棠舉人與崔伯樾秀才為兼任講師,分擔賴際熙離任後的教學工作。林棟在1934年意外離世後,遺缺由陳君葆填補。此新訂的課程一直沿用至許地山教授履新才再作變更。[2]

許地山教授於1935年8月南來履新後,以中文系原有的課程為參照,新增不少科目,以構建「中國文學」(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中國史」(Chinese History)、「中國哲學」(Chinese Philosophy)與「翻譯」(Translation and Comparison)四位一體的中文系新課程。「翻譯」課程全由陳君葆獨力負責,「中國文學」、「中國史」與「中國哲學」課程則由許地山與1936年3月到任的中國文學講師(Lecturer in Chinese Literature)馬鑑共同負責。該三課程開設的科目多達35門,自1936年起一直被沿用至1941年12月大學因日本軍隊侵佔香港而宣佈停課時。

「中文學院」時期

2006年,香港大學文學院重組院內架構,「中文系(Department of Chinese)」改回舊稱「中文學院(School of Chinese)」。單周堯教授成為戰後首任中文學院主任。

中文學院現為文學院屬下四大專業學院(School)之一,學院模式為「文史哲譯不分家」,是香港唯一宗法西方漢學模式設立的高等中文系所。現時中文學院由五部份組成,包括:中文組(中國語言文學)﹑中史組(中國歷史文化)﹑翻譯組﹑漢語中心﹑中文增補課程。

現時,香港大學般咸道東閘附近仍留有昔日「鄧志昂中文學院」的大樓﹑牌坊及對聯「大德不踰行為世法,學古有獲業精於勤」。

歷代著名教授

系主任/學院主任

歷代系主任/學院主任包括:[4]

  • 賴際熙太史(1927-1933):清朝國史館總纂
  • 許地山教授(1935-1941):文學家、印度學家
  • 馬鑑教授(1941-1950)
  • 賴歐教授(1950-1950)
  • 賀光中先生(1950-1951)
  • 林仰山教授(1952-1964)
  • 羅香林教授(1964-1968):史學家
  • 馬蒙教授(1968-1981)
  • 何丙郁教授(1981-1987):中國科技史專家
  • 趙令揚教授(1987-1998):明史專家
  • 單周堯教授(1998-2008):語言學家
  • 楊玉峰教授(2008-2011)
  • 施仲謀教授(2011-2015)
  • 吳存存教授(2015-2021)
  • 史皓元教授(Prof. Richard Van Ness Simmons)(2021-2022)
  • 林姵吟博士(2022-)

著名教師

  • 陳寅恪:漢學
  • 楊鴻烈:中國法學史
  • 劉百閔:經學
  • 饒宗頤:詩詞、甲骨文研究專
  • 唐君毅:新儒家代表
  • 牟宗三:新儒家代表
  • 劉若愚:中國古典文學、中西比較文學
  • 陶美:博物館學
  • 陳君葆:翻譯
  • 楊維楨:翻譯
  • 余秉權:目錄與索引
  • 金薩靜:中日佛學
  • 羅錦堂:戲曲雜劇
  • 劉唯邁:考古與博物館學
  • 莊申:中國美術史

中文學院提供課程

  • 本科主修:
    • A組:中國語言文學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 B組:中國歷史文化 Chinese History & Culture
    • C組:翻譯 Translation
    • D組:香港研究 Hong Kong Studies
  • 本科副修:
    • A組:中國語言文學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 B組:中國歷史文化 Chinese History & Culture
    • C組:翻譯 Translation
    • D組:香港研究 Hong Kong Studies
  • 碩士:
    • 哲學碩士 Master of Philosophy (MPhil)
    • 中國語言文學文科碩士 Master of Arts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中國歷史研究文科碩士 Master of Arts in the Chinese Historical Studies
    • 翻譯文科碩士 Master of Arts in Translation
  • 博士:
    • 哲學博士 Doctor of Philosophy (PhD)
  • 文憑:
    • 學位教師中文學科知識深造文憑課程

著名校友

  • 趙令揚——國學大師
  • 單周堯——國學大師
  • 衛奕信——第27任港督
  • 陳耀南——國學大師
  • 何沛雄——著名學者
  • 李家樹——著名學者
  • 黃兆漢——著名學者
  • 黃兆傑——著名學者
  • 張愛玲——著名現代文學作家 (註:後因戰火蔓延至香港,張被迫中斷學業。至1952年,張欲「繼續因戰事中斷的學業」,唯遭校方拒絕,張終生並無於港大正式畢業。)
  • 胡燕青——著名詩人﹑大學教授
  • 何文匯——著名學者
  • 鄧昭祺——著名學者
  • 廖明活——著名學者
  • 周兆祥——環保先驅
  • 黃霑——創作鬼才﹑跨媒體創作人﹑作詞人﹑廣告人﹑主持
  • 林夕——著名作詞人
  • 畢華流——著名作家﹑世界大富翁大賽冠軍得主
  • 蘇偉貞——著名作家
  • 小思——著名學者
  • 鍾志光——著名足球評述員
  • 陳任——唱片騎師
  • 林燕妮——著名作家﹑廣告人
  • 陳忱——筆名完美災難,大陸懸疑作家,90後懸疑第一人,港大最年輕女博士。第一個走上戛納電影節紅毯的中國90後編劇。
  • 尤曾嘉麗——香港政府前政務官
  • 胡國賢——中學校長﹑著名詩人
  • 馮秉芬——著名商人、政治人物
  • 陳少紅——著名學者
  • 丁新豹——著名香港史權威﹑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
  • 劉智鵬——著名香港史權威、第七屆香港立法會議員 (選委會界別)
  • 邱逸——著名香港史權威、中國文化研究院院長
  • 周家建——著名日佔香港史權威、前古物古蹟辦事處研究主任
  • 賴恬昌——著名學者
  • 羅啟銳——著名電影工作者
  • 鄧偉雄——著名作詞人
  • 曾子凡——著名學者
  • 鄧立光——著名學者
  • 鄧國光——大學教授
  • 劉衛林——著名學者﹑詩人
  • 許子濱——大學教授
  • 許子東——大學教授
  • 周永新——大學教授、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學者
  • 郭鵬飛——大學教授、學者

中文學院相關地點

現址:香港薄扶林香港大學百周年校園逸夫教學樓7-8樓

  •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三樓:學院辦公室﹑學院主任辦公室﹑教授辦公室﹑導師休息室﹑明清史資料研究室﹑導修室
  •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二樓:教授辦公室﹑數間導修室
  •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地下:教授辦公室
  • 香港大學包兆龍樓二樓:中文增補課程辦公室
  • 香港大學包兆龍樓一樓:漢語中心辦公室
  • 香港大學包兆龍樓地下:漢語中心語言實驗室
  • 香港大學鈕魯詩樓二樓:會議室﹑本部課程導修室﹑漢語中心導修室
  • 香港大學儀禮堂二樓:導師研究室
  • 香港大學主圖書館四﹑五﹑六樓:馮平山圖書館
  • 香港大學鄧志昂樓:香港大學鄧志昂中文學院舊址

鄧志昂樓簡史

鄧志昂樓除有小路連接校園外,另有蜿蚓的林蔭小徑直達般咸道的石牌坊大門。這大樓以捐贈者鄧志昂命名,當時的協議是供中文學院使用。

鄧志昂樓是中文系的上課地點。中文課程亦增至中國文學、中國歷史、中國哲學三科。1950年代初,中文系遷回本部大樓與其他文學院系會合。自鄧志昂樓啟用至 1962年止,每年中文系畢業生的名字均刻在鄧志昂樓入口處兩旁的木匾上,至今還清晰可見。鄧志昂樓現時專供亞洲研究中心使用。

鄧志昂樓的石牌坊、門樓、奠基石上原來應刻英文字母“u”的地方都改用“v”。拉丁文中“u”、“v”兩個字母通用,是 1920至30年代流行的風格。但為何全校只有鄧志昂樓出現這個情況,則無從考究。自1995年9月15日起,鄧志昂樓成為香港法定古蹟。[5]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陳天權.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90年歷史足印. 灼見名家. 2017-10-17 [2018-02-09]. (原始内容于2018-02-09). 
  2. ^ 2.0 2.1 2.2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歷史. [2016-02-03]. (原始内容于2016-03-03). 
  3. ^ 香江詩話:賴際熙:致力香港教育. 文匯報. 2005-01-12 [2018-02-09]. (原始内容于2018-02-07). 
  4. ^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九十年 (PDF). [2018-02-08]. (原始内容 (PDF)于2019-02-18). 
  5. ^ 香港大學博物館和藝術館網站. [2009-12-13]. (原始内容于2009-05-22). 

外部連結

  • 官方网站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school, chinese, university, hong, kong, 成立於1927年, 迄今已有九十年歷史, 為香港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中文學系, 1927年成立時名為, 中文學院, school, chinese, studies, 1933年文學院改組為, 中文系, department, chinese, 2006年復稱為, 中文學院, 英文則稱為school, chinese, 隸屬於香港大學文學院, 目录, 歷史, 戰前, 中文學院, 時期, 中文系, 時期, 中文學院,.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School of Chines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成立於1927年 迄今已有九十年歷史 為香港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中文學系 1927年成立時名為 中文學院 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 1933年文學院改組為 中文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2006年復稱為 中文學院 英文則稱為School of Chinese 隸屬於香港大學文學院 目录 1 歷史 1 1 戰前 中文學院 時期 1 2 中文系 時期 1 3 中文學院 時期 2 歷代著名教授 2 1 系主任 學院主任 2 2 著名教師 3 中文學院提供課程 4 著名校友 5 中文學院相關地點 6 鄧志昂樓簡史 7 参考资料 8 外部連結歷史 编辑戰前 中文學院 時期 编辑 香港大學在1912年開學 初期只有醫學院和工學院 1913年增設文學院 Faculty of Arts 根據 香港大學條例 第13則的規定 文科須注重教授中國語言文學 是以校方在文學院成立後立即開辦中文課程 當時中文僅作為一年級的選修科目 校方以計時受薪的形式聘任晚清國史館總纂賴際熙太史與晚清翰林院編修區大典太史為漢文講師 仿照廣東廣雅書院學制 教授史學和經學另設 正音班 Mandarin Class 給不諳粵語的學生學習 1 賴際熙與區大典分別負責講授四年制 傳統漢文 Classical Chinese 課程的 史學 History 與 文學 Literature 科目 史學 由賴際熙負責 講授三代至明朝的歷史 而 文學 則由區大典負責 講授朱熹與其他學者對 四書 與 五經 的評註 當時的 文學 科 實際是傳統的 經學 科 2 1923年 文學院進行課程更革 傳統漢文 課程被改稱為 漢文 Chinese 課程 仍由 史學 與 文學 兩科目組成 而學生只能於入學首二年修讀 課程的內容跟 傳統漢文 相若 而課時則被削減一半 1925年 漢學家金文泰 Cecil Clementi 就任香港總督 開始推動中文教育 1926年 自英國東來考察香港大學教育表現的威靈頓代表團 Willingdon Delegation 於考察報告申明香港大學的漢文教育除需保留傳統的 經史之學 外 還得賦予此等教育新的現代意義 賴際熙與區大典遂向港大提議改革中文科 設立華文部 Department of Chinese 在原有史學和經學的基礎上增辦 文詞學 身兼港大校監的金文泰支持他們的建議 但港大缺乏經費 為此港大校長康寧 William W Hornell 聯同賴際熙前赴馬來亞籌款 獲華僑捐資港幣4萬多元 1927年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成立 由賴際熙領導 任教老師除了賴 區二人 還有溫肅和朱汝珍等 均是赫赫有名的前清遺老 1 1928年 港大校方因財困 準備結束剛起步發展的中文學院 總督金文泰斡旋 華人領袖周壽臣 羅旭龢與馮平山等人成立勸捐委員會 合共籌得20萬元 令教學得以繼續 當時中文學院沒有專用課室 亦沒有具規模的中文圖書館 因此鄧志昂捐資6萬餘元興建教學大樓 鄧志昂樓 馮平山捐款10萬元興建圖書館大樓 馮平山圖書館 兩座樓宇分別在1931年和1932年啟用 1 1933年 文學院進行改組 將 中文學院 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 納為文學院的一系 稱為 中文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賴際熙隨即結束他任教香港大學二十載的歲月 校方委任林棟署任中文系的行政領導工作 2 3 中文系 時期 编辑 新成立的中文系為文學院修習 中文及英文 Chinese and English 與 漢學研究 Chinese Studies 的學生提供 文詞 史學 哲學 與 翻譯 四科目 文詞 教授明清兩代詩文 唐宋兩代詩文 兩漢文 中國文學史與作文 史學 講授上古至周末 周末至兩漢 唐宋史 明史 清史諸項 哲學 講授 四書 大旨 五經 要義 周秦諸子與宋明儒學案 翻譯 則為英漢互譯 文學院始設 傳統漢文 Classical Chinese 課程以來長期講授不輟的 經學 科終在中文系成立的首年無法成為課程的組成者 除區大典與林棟外 校方增聘羅憩棠舉人與崔伯樾秀才為兼任講師 分擔賴際熙離任後的教學工作 林棟在1934年意外離世後 遺缺由陳君葆填補 此新訂的課程一直沿用至許地山教授履新才再作變更 2 許地山教授於1935年8月南來履新後 以中文系原有的課程為參照 新增不少科目 以構建 中國文學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中國史 Chinese History 中國哲學 Chinese Philosophy 與 翻譯 Translation and Comparison 四位一體的中文系新課程 翻譯 課程全由陳君葆獨力負責 中國文學 中國史 與 中國哲學 課程則由許地山與1936年3月到任的中國文學講師 Lecturer in Chinese Literature 馬鑑共同負責 該三課程開設的科目多達35門 自1936年起一直被沿用至1941年12月大學因日本軍隊侵佔香港而宣佈停課時 中文學院 時期 编辑 2006年 香港大學文學院重組院內架構 中文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改回舊稱 中文學院 School of Chinese 單周堯教授成為戰後首任中文學院主任 中文學院現為文學院屬下四大專業學院 School 之一 學院模式為 文史哲譯不分家 是香港唯一宗法西方漢學模式設立的高等中文系所 現時中文學院由五部份組成 包括 中文組 中國語言文學 中史組 中國歷史文化 翻譯組 漢語中心 中文增補課程 現時 香港大學般咸道東閘附近仍留有昔日 鄧志昂中文學院 的大樓 牌坊及對聯 大德不踰行為世法 學古有獲業精於勤 歷代著名教授 编辑系主任 學院主任 编辑 歷代系主任 學院主任包括 4 賴際熙太史 1927 1933 清朝國史館總纂 許地山教授 1935 1941 文學家 印度學家 馬鑑教授 1941 1950 賴歐教授 1950 1950 賀光中先生 1950 1951 林仰山教授 1952 1964 羅香林教授 1964 1968 史學家 馬蒙教授 1968 1981 何丙郁教授 1981 1987 中國科技史專家 趙令揚教授 1987 1998 明史專家 單周堯教授 1998 2008 語言學家 楊玉峰教授 2008 2011 施仲謀教授 2011 2015 吳存存教授 2015 2021 史皓元教授 Prof Richard Van Ness Simmons 2021 2022 林姵吟博士 2022 著名教師 编辑 陳寅恪 漢學 楊鴻烈 中國法學史 劉百閔 經學 饒宗頤 詩詞 甲骨文研究專 唐君毅 新儒家代表 牟宗三 新儒家代表 劉若愚 中國古典文學 中西比較文學 陶美 博物館學 陳君葆 翻譯 楊維楨 翻譯 余秉權 目錄與索引 金薩靜 中日佛學 羅錦堂 戲曲雜劇 劉唯邁 考古與博物館學 莊申 中國美術史中文學院提供課程 编辑本科主修 A組 中國語言文學 Chinese Language amp Literature B組 中國歷史文化 Chinese History amp Culture C組 翻譯 Translation D組 香港研究 Hong Kong Studies本科副修 A組 中國語言文學 Chinese Language amp Literature B組 中國歷史文化 Chinese History amp Culture C組 翻譯 Translation D組 香港研究 Hong Kong Studies碩士 哲學碩士 Master of Philosophy MPhil 中國語言文學文科碩士 Master of Arts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中國歷史研究文科碩士 Master of Arts in the Chinese Historical Studies 翻譯文科碩士 Master of Arts in Translation博士 哲學博士 Doctor of Philosophy PhD 文憑 學位教師中文學科知識深造文憑課程著名校友 编辑趙令揚 國學大師 單周堯 國學大師 衛奕信 第27任港督 陳耀南 國學大師 何沛雄 著名學者 李家樹 著名學者 黃兆漢 著名學者 黃兆傑 著名學者 張愛玲 著名現代文學作家 註 後因戰火蔓延至香港 張被迫中斷學業 至1952年 張欲 繼續因戰事中斷的學業 唯遭校方拒絕 張終生並無於港大正式畢業 胡燕青 著名詩人 大學教授 何文匯 著名學者 鄧昭祺 著名學者 廖明活 著名學者 周兆祥 環保先驅 黃霑 創作鬼才 跨媒體創作人 作詞人 廣告人 主持 林夕 著名作詞人 畢華流 著名作家 世界大富翁大賽冠軍得主 蘇偉貞 著名作家 小思 著名學者 鍾志光 著名足球評述員 陳任 唱片騎師 林燕妮 著名作家 廣告人 陳忱 筆名完美災難 大陸懸疑作家 90後懸疑第一人 港大最年輕女博士 第一個走上戛納電影節紅毯的中國90後編劇 尤曾嘉麗 香港政府前政務官 胡國賢 中學校長 著名詩人 馮秉芬 著名商人 政治人物 陳少紅 著名學者 丁新豹 著名香港史權威 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 劉智鵬 著名香港史權威 第七屆香港立法會議員 選委會界別 邱逸 著名香港史權威 中國文化研究院院長 周家建 著名日佔香港史權威 前古物古蹟辦事處研究主任 賴恬昌 著名學者 羅啟銳 著名電影工作者 鄧偉雄 著名作詞人 曾子凡 著名學者 鄧立光 著名學者 鄧國光 大學教授 劉衛林 著名學者 詩人 許子濱 大學教授 許子東 大學教授 周永新 大學教授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學者 郭鵬飛 大學教授 學者中文學院相關地點 编辑現址 香港薄扶林香港大學百周年校園逸夫教學樓7 8樓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三樓 學院辦公室 學院主任辦公室 教授辦公室 導師休息室 明清史資料研究室 導修室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二樓 教授辦公室 數間導修室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地下 教授辦公室 香港大學包兆龍樓二樓 中文增補課程辦公室 香港大學包兆龍樓一樓 漢語中心辦公室 香港大學包兆龍樓地下 漢語中心語言實驗室 香港大學鈕魯詩樓二樓 會議室 本部課程導修室 漢語中心導修室 香港大學儀禮堂二樓 導師研究室 香港大學主圖書館四 五 六樓 馮平山圖書館 香港大學鄧志昂樓 香港大學鄧志昂中文學院舊址鄧志昂樓簡史 编辑主条目 鄧志昂樓 鄧志昂樓除有小路連接校園外 另有蜿蚓的林蔭小徑直達般咸道的石牌坊大門 這大樓以捐贈者鄧志昂命名 當時的協議是供中文學院使用 鄧志昂樓是中文系的上課地點 中文課程亦增至中國文學 中國歷史 中國哲學三科 1950年代初 中文系遷回本部大樓與其他文學院系會合 自鄧志昂樓啟用至 1962年止 每年中文系畢業生的名字均刻在鄧志昂樓入口處兩旁的木匾上 至今還清晰可見 鄧志昂樓現時專供亞洲研究中心使用 鄧志昂樓的石牌坊 門樓 奠基石上原來應刻英文字母 u 的地方都改用 v 拉丁文中 u v 兩個字母通用 是 1920至30年代流行的風格 但為何全校只有鄧志昂樓出現這個情況 則無從考究 自1995年9月15日起 鄧志昂樓成為香港法定古蹟 5 参考资料 编辑 1 0 1 1 1 2 陳天權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90年歷史足印 灼見名家 2017 10 17 2018 02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2 09 2 0 2 1 2 2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歷史 2016 02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3 香江詩話 賴際熙 致力香港教育 文匯報 2005 01 12 2018 02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2 07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九十年 PDF 2018 02 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9 02 18 香港大學博物館和藝術館網站 2009 12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5 22 外部連結 编辑官方网站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amp oldid 7464646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