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霍勒斯·格里利

霍勒斯·格里利(英語:Horace Greeley,1811年2月3日—1872年11月29日)是美国报纸编辑兼出版商,《纽约论坛报》创始人兼總編輯。他长期活跃政坛,短暂担任纽约州联邦众议员,还是新生党派自由共和党1872年大选的总统候选人,但在任总统尤利西斯·格兰特以压倒优势连任。

霍勒斯·格里利
美国众议院议员
来自纽约州第六选区
任期
1848年12月4日—1849年3月3日
前任戴维·杰克逊
继任詹姆斯·布鲁克斯
个人资料
出生(1811-02-03)1811年2月3日
美国新罕布什尔州阿默斯特
逝世1872年11月29日(1872歲—11—29)(61歲)
美国纽约州普莱森维尔
政党辉格党(1854年前)
共和党(1854至1872年)
自由共和党(1872年)
配偶玛丽·切尼
1836年结婚—1872年去世)
签名

格里利生于新罕布什尔州阿默斯特,自小家境贫寒。他曾在佛蒙特州当印刷学徒,1831年前往纽约寻找机遇。他为出版物写文章并参与编辑,由此涉身辉格党政治,对威廉·亨利·哈里森1840年赢得总统宝座贡献卓著。他1841年创办《纽约论坛报》,周报版通过邮购发行,是全美发行量最高的报纸。格里利主张人口向西部迁移,认为西部对年轻人和失业人士而言可谓遍地机遇。“年轻人,向西去,与国共成长”在他推动下成为耳熟能详的口号。[注 1]他不知疲倦地推动各种乌托邦式改革,如社会主义素食主義农业主义女性主義、绝对禁酒主义,同时求贤若渴,不吝向任何有才华的人提供岗位。

格里利与威廉·H·苏厄德、瑟洛·威德结盟后当选联邦众议员,任职三个月期间因在报上刊登调查国会议员的文章引起众多议员愤恨。1854年,他协助创办共和党,党派名称很可能也是他所起。全美各地共和党报纸经常转载他的社论。南北战争期间他整体支持亚伯拉罕·林肯,在总统同意采取行动前就敦促终结奴隶制。林肯遇刺后他支持激进派共和党,反对安德鲁·约翰逊总统。格里利后来认为重建政策不再必不可少,同时还因反对贪腐同激进派共和党与格兰特总统分道扬镳。

自由共和党诞生后提名格里利1872年竞选美国总统,虽有部分民主党人支持,但他面对格兰特的绝对优势根本无力招架。夫人在大选五天前撒手人寰,格里利悲痛万分并在一个月后去世,此时选举人团尚未正式投票选出总统。

早年经历 编辑

 
新罕布什尔州阿默斯特的格里利出生地

霍勒斯·格里利1811年2月3日在距新罕布什尔州希尔斯波罗县阿默斯特八公里的农场诞生,出生20分钟后才开始呼吸,估计导致他患上亞斯伯格症候群,为他立传的米切尔·斯奈等作家认为,这种疾病有可能导致格里利晚年行为怪异[3]。格里利的父亲扎切斯是英格兰裔,部分先辈很早就在马萨诸塞州和新罕布什尔州定居[4];母亲玛丽本姓伍德本,是倫敦德里郡加尔瓦的苏格兰-爱尔兰裔后代,部分先辈曾参与1689年爱尔兰威廉王战争的德里围城战[5]。父母务农为生,农场经营不善,格里利从小家境贫寒并且经常搬家,最远西迁到宾夕法尼亚州。他在地方学校就读,很有学习天分。[6]

邻里看格里利是个聪明娃,表示愿赞助学费送他去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但一家人颇为自傲,不愿接受馈赠。扎切斯1820年因财务挫折付债累累,为免受牢狱之灾逃离新罕布什尔州后定居佛蒙特州。父亲为养家糊口打工,邻居同意见书就读的格里利到他家图书馆学习。1822年,格里利离家出走想当印刷学徒,但因年纪太小被拒。[7]

1826年,15岁的格里利开始在佛蒙特州拉特兰县珀尔特尼《北方观众报》主编阿莫斯·布利斯手下当印刷学徒。他学会印刷工作原理,是镇上有名的百事通,在当地图书馆学习。[8]1830年报纸停办后,格里利与家人团聚并在宾夕法尼亚州伊利附近生活,但不久又离家到报社找工作,获《伊利公报》聘请。格里利胸怀更大抱负,但为帮助父亲还是在报社工作到1831年。格里利从小加入公理会,但在伊利工作期间转为信仰普救派[9]

初涉出版业 编辑

 
格里利初抵纽约

1831年末,格里利前往纽约寻找机遇。已有许多青年印刷工前来此地,都想在大都市安身立命,格里利一度只能打短工。[10]1832年,他获聘加入《时代精神》[11],完成原始积累并在同年开办印刷店。1833年,他与霍雷肖·谢泼德一起主编每日发行的《纽约早间邮报》,但入不敷出。财务受挫的格里利坚持每周出版三期《宪政主义报》,内容基本是彩票结果。[12]

1834年3月22日,他与乔纳斯·温彻斯特合作的文学杂志《纽约人》创刊号面世[11],定价比同类杂志便宜,内容既有当代诗歌又有政治评述。杂志发行量达到当时已相当可观的九千份,但仍因管理不善沦为1837年经济大恐慌的牺牲品[13]。1834年竞选期间,他在纽约为新生的辉格党出版竞选传单,逐渐接受该党主张,如自由市场、政府协助发展国家等[14]

格里利到纽约后不久结识同样住在寄宿公寓的玛丽·杨·切尼,公寓遵照西尔维斯特·格雷厄姆的饮食原则提供一日三餐,禁食肉类、酒类、咖啡、茶、香料并且禁烟。格里利此时遵守格雷厄姆的饮食原则,一生都极少吃肉。玛丽·切尼是教师,1835年移居北卡罗来纳州教书。两人1836年7月5日在沃伦县沃伦顿成婚,消息在11天后的《纽约人》公示。格里利南下期间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停留参观国会,夫妻二人没有度蜜月直接回纽约,玛丽在此找到教职。[15]

《纽约人》主张城镇失业人口把握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安身立命(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西部主要是如今的美国中西部)。1836年冬至1837年春非常寒冷,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导致大量纽约市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格里利在刊物上呼吁新移民购买西部向导丛书,国会向定居者提供低价公共土地。格里利向读者大声疾呼:“飞吧,飞过乡间前往大西部,无论如何都不要留在这里……西部是真正的目的地”。[16]1838年,他建议“所有年轻人”“去西部:你的才华必获赏识,你的精力和产业必得回报”[注 1][17]

1838年,格里利结识辉格党自由派系代表、奥尔巴尼《晚报》主编瑟洛·威德,获聘编辑纽约州辉格党报纸《杰斐逊主义者报》,迎接即使开始的选举。新报纸1838年2月问世,推动辉格党候选人威廉·H·苏厄德拿下州长宝座。[13]1839年,格里利为多家出版物工作,期间休一个月长假西行,一度抵达底特律[18]

1840年大选期间,格里利积极为辉格党候选人威廉·亨利·哈里森摇旗呐喊。他出版辉格党重要宣传期刊《小木屋》,创作大量支持哈里森的歌曲。这些歌曲是竞选活动的重要标志,在群众大会上演唱,其中许多都是格里利组织。为他立传的罗伯特·威廉姆斯指出:“格里利的歌词风靡全国,激发辉格党选民采取行动”。[19]威德筹集的资金推动《小木屋》广为流传,哈里森和竞选搭档约翰·泰勒轻易当选[20]

主编《纽约论坛报》 编辑

早期(1841至1848年) 编辑

 
马修·布雷迪为格里利所拍照片,时间在1844至1860年间

1840年竞选接近尾声时,《小木屋》的发行量已达八万,格里利决定创办每日发行的《纽约论坛报[21]。纽约此时报纸众多,其中又以詹姆斯·戈登·贝内特的《纽约先驱报》占绝对优势,发行量约有5.5万份,读者人数超出竞争对手总和。技术进步令报纸出版更简便,成本更低廉,过去新闻期刊常见的周报逐渐被日报取代。格里利从友人手中借钱办报,创刊号1841年4月10日面世,哈里森总统上任仅一个月后去世,副总统泰勒继任,这天纽约正举办纪念游行告慰前总统在天之灵。[22]

格里利在创刊号承诺,《纽约论坛报》会在每天早上为读者提供政治、文学和大众新闻[22]。纽约人起初反应冷淡,525美元发行成本只回来92美元[22]。报童以折扣价批发后再以单价一美分零售,广告价格起初是每行四美分,但很快涨到六美分。《纽约论坛报》在19世纪40年代保持四页,即单张报纸横竖各对折一次,首批订阅用户六百人,创刊号售出五千份。[23]

亨利·贾维斯·雷蒙德是格里利办报早期的首席助理,雷蒙德还在十年后创办《纽约时报》。为稳固报纸财务基础,格里利把半数股权卖给律师托马斯·麦克拉思(1807至1888年),后者担任出版商并负责业务,格里利主编。《纽约论坛报》支持肯塔基州联邦参议员亨利·克莱的政治立场和推动经济发展的美国方案,克莱1840年曾争夺辉格党总统候选人提名,但不敌哈里森。格里利很早就派记者常驻首都,竞争对手纷纷效仿。[22]他希望《纽约论坛报》不再局限于地方,早日成长为全国级大报[24]。1841年《小木屋》与《纽约人》合并,《论坛周报》问世,初始订阅年价两美元[25],刊物随邮件发往全美各地的订阅读者,在中西部尤为流行[26]。1841年12月,格里利获邀主编国家级辉格党报纸《麦迪逊派报》,但在无法获得全面主控权后谢绝[27]

格里利在报纸上支持辉格党立场[28],克莱和泰勒总统分歧日趋显著后,他支持克莱并期望对方获党派提名参加1844年大选[27]。格里利竭力为获提名的克莱摇旗呐喊,但辉格党候选人还是在普选中不敌民主党候选人、前田纳西州州长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29]。19世纪30年代格里利主编《纽约人》时就反对奴隶制,反对支持奴隶制的德克萨斯共和国加入美国联邦[30]。19世纪40年代,他在反对奴隶制的舞台上声音越来越大[28]

1844年,格里利聘请玛格丽特·富勒担任《纽约论坛报》首席文学编辑,她为该报创作两百余篇文章。富勒与格里利一家同住数年,移居意大利后还担任驻外记者[31]。格里利非常欣赏亨利·戴维·梭罗的才华,亲自担任棱罗的文学经纪人,努力确保作品发表[32]。格里利的宣传还令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受益匪浅[33]。历史学家艾伦·内文斯高度评价格里利的报纸:

《纽约论坛报》的新闻采集融优良品质、崇高道德水准和智慧光芒于一体,为美国新闻业设立新标准。报纸版面上没有警方报告、丑闻、可疑的医疗广告或轻佻的人物形象,社论生机勃勃的同时态度又很温和,政治新闻在全市最为精准,书评与书摘百花齐放。格里利身为资深讲师,不忘为讲坛提供充足空间。报纸足以吸引有思想、有深度的读者。[34]

格里利在遵循格雷厄姆饮食原则的寄宿公寓结识夫人玛丽,此后他对其他未能长久的社会运动非常热心,在报纸上努力宣传。他赞同去世不久的法国社会思想家夏尔·傅立叶观点,傅立叶提议建立人称“方阵”的定居点,各行各业人士都有一定数量入住,方阵就像企业般运作,大家共享收益。格里利不但在报上宣传傅立叶派理念,还曾参与两个“方阵”,两个定居点后来都以失败告终,位于宾夕法尼亚州派克县的“方阵”发展成小镇,在格里利去世后更名格里利。[35]

国会议员(1848至1849年) 编辑

1848年11月,紐約州第六國會選區民主党众议员戴维·杰克逊因选举欺诈下台,他的任期在1849年3月截止,但19世纪国会每年都在12月开会,所以有必要填补空缺。根据当时法律,第六选区辉格党委员会选派格里利参加特别选举,胜出者可完成剩下的三个多月任期,但委员会决定不提名他连任。第六选区大部分选民是爱尔兰裔,格里利宣称支持爱尔兰从英国独立。他在11月的特别选举中轻取对手,12月国会开会时就职。[36]瑟洛·威德对格里利获提名影响很大[37]

格里利在国会任职三个月,他提出的《宅地法》规定改良土地的定居者可低价购买土地,价格只有投机商四分之一。他反复抨击立法特权,记录未参与投票的议员身份,质疑众议院随行神职人员。这些举动引起关注,但也招来许多议员反感。1848年12月22日,《纽约论坛报》发文指控众多国会议员收取过高旅费津贴并附上证据,令国会同僚大为光火。1849年1月,格里利支持旨在纠正上述问题的法案,但无济于事。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表示,讨厌他的议员非常多,以至“众议院分裂成两派——一派希望看到我被消灭,另一派只想亲自动手”。[38]

格里利提出的其他法案均未通过,内容包括禁止海军实施鞭刑并在海军舰船上禁酒。他还建议把国名“美利坚合众国”改为“哥伦比亚”,在哥伦比亚特区废除奴隶制,提升关税。[37]亚伯拉罕·林肯只当过一届伊利诺伊州联邦众议员,在此期间认识格里利,两人的友谊持续多年。1849年3月3日任期结束后,格里利返回纽约继续主编《纽约论坛报》。据威廉姆斯所述,格里利这三个月“除臭名昭著外基本一事无成”。[39]

影响(1849至1860年) 编辑

 
纽约论坛报》编辑,前排左三为格里利

19世纪40年代末,《纽约论坛报》日报版已在纽约站稳脚跟,周刊版在全美都极具影响,读者遍布乡村和小城镇。新闻工作者巴亚德·泰勒认为该报在中西部的影响仅次于《圣经》。据威廉姆斯记载,格里利在《纽约论坛报》所发社论塑造民意时比总统言论更有效。格里利的影响与日俱增,未来的国务卿海约翰曾于19世纪70年代在《纽约论坛报》工作,在他看来,格里利已成“圣霍勒斯福音”。[40]

《纽约论坛报》依然是倾向辉格党的报纸,但格里利本人趋于中立。辉格党1848年提名来自路易斯安那州的美墨戰爭英雄扎卡里·泰勒将军竞选总统,格里利反对美墨战争,也反对奴隶制扩张到吞并的墨西哥领土,担心泰勒当上总统后会支持奴隶制扩张,所以迟迟不愿表态支持党派候选人。他一度考虑支持自由土地黨候选人、前总统马丁·范布伦,但最后还是忠于党派。泰勒赢得大选,辉格党投桃报李,让格里利当几个月国会议员。[41]1850年妥协案》力主在赞成和反对奴隶制势力间达成平衡,令格里利对辉格党的支持动摇,最后表态反对妥协案。他在1852年总统大选中支持辉格党候选人温菲尔德·斯科特将军,但又猛烈抨击支持妥协案的党纲:“我们藐视、诅咒、唾弃它。”[42]党派分裂导致斯科特不敌民主党候选人、前新罕布什尔州联邦参议员富兰克林·皮尔斯[43]

1853年,辉格党在奴隶制问题上的立场分歧越来越大,格里利刊登社论宣布《纽约论坛报》不再是辉格党报纸,而是无党派报。他对读者忠诚度很有信心,相信报纸不会蒙受财务损失。辉格党部分人士对此喜闻乐见,《共和》嘲讽格里利及其信仰:如果党派是在傅立叶主义、催眠术、缅因禁酒法、唯灵主义科苏特主义社会主义廢奴主義或是别的几十个什么主义基础上成立并维持,我们也不想和这帮人搅和在一起[44]。1854年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史蒂芬·道格拉斯提出《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授权各领地居民自决是否接受奴隶制,格里利在报上极力反对该法。法案颁布后堪薩斯領地爆发边境战争,格里利推动自由州人士前往定居,并向他们提供武器。[45]奴隶制支持者还以颜色,把格里利和《纽约论坛报》视为敌人,不再把该报运往南方,骚扰、打击地区代理商[46]。不过,1858年《纽约论坛报》周刊版订购用户仍达30万,南北战争期间一直是全美占领导地位的报纸[47]

《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令辉格党四分五裂,以反对奴隶制扩张为核心诉求的新党已蓄势多年,共和党由此诞生。格里利1853年便开始探讨创立新党,共和党的名字可能也是他所起。[48]1854年,格里利出席首届纽约州共和党大会,但未获代表提名竞选州长或副州长。改投新党导致他与威德和苏厄德持续多年的政治联盟告一段落,他在1854年12月的信中写道,自己退出辉格党后,三人的政治伙伴关系随之结束。[49]格里利对官职分配纠纷颇感愤怒,认为苏厄德不该向《纽约论坛报》竞争对手《纽约时报》寻求支持[50]

1853年,格里利在纽约州西徹斯特郡查帕夸乡间买下农场并尝试农耕[51]。1856年,他设计并建造里霍博斯大宅,是美国此时还非常罕见的混凝土建筑。[52]1856年,格里利为共和党首位总统候选人约翰·弗雷蒙特匿名创作的传记出版[53]

《纽约论坛报》继续刊登各类素材。1851年,总编查尔斯·安德森·达纳招募卡尔·马克思担任驻伦敦记者。马克思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起为报社工作十余年,创作约五百篇文章。格里利对此非常欣赏,在报上写道:“马克思先生很有主见,有些看法还远未同大家达成共识,但要是不看他的作品,就等于忽略对现今欧洲政治重大议题最发人深省的看法。”[54]

格里利倡导改革,如和平主义、女权主义,特别支持勤奋自由劳工阶层的理想。他呼吁通过改革确保所有公民自由平等,希望靠公民道德进步根除腐败。他不知疲倦地倡导进步和自由,呼吁劳动人民与资本家和谐并存。[55]大量传媒转载格里利倡导社会民主改革的社论,对辉格党自由劳工理念与共和党激进派影响很大,在推动自由劳工理念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1848年前,他资助美国式傅立叶派社会主义改革,但在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退出。[56]为促进改革,格里利聘请众多写手,其中不乏未来名家[57],如富勒、达纳、乔治·威廉·柯蒂斯、威廉·亨利·弗赖、巴亚德·泰勒、朱利叶斯·钱伯斯,还有创办《纽约时报》的雷蒙德[58]。乔治·里普利曾担任报社多年的文学批评家[59],简·斯威斯赫姆是当时美国大型报社极其罕见的女职工[60]

1859年,格里利跨过大陆到西部实地考察,将见闻登上《纽约论坛报》,呼吁建设横贯大陆铁路[61],还计划演讲宣传共和党[62]。同年五月他前往芝加哥,再赶赴堪薩斯領地劳伦斯,对当地居民印象不佳。他在迈阿密县奥萨沃托米举办的首届堪萨斯共和党大会演说,再乘早期驿站马车前往丹佛,小镇此时正发展成派克峰淘金潮的采矿营地。[61]格里利向报社发邮件,再沿奥弗兰小道抵达盐湖城,采访摩门教领袖楊百翰两小时,这也是楊百翰首度接受访谈。格里利遇到美洲原住民,对他们的境遇感到同情,但与当时许多人一样认为印第安文化是劣等文化。此外,他还在加利福尼亚州巡回演讲[63]

1860年总统大选 编辑

克里利与当上联邦参议员的苏厄德保持友好,但始终没有打算支持苏厄德获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1860年共和党全国大会在芝加哥举行,会前克里利主张提名反对奴隶制扩张、并已解放名下奴隶的前密苏里州联邦众议员爱德华·贝茨。格里利在报纸、演讲和大会上声称贝茨不但能拿下北方各州,进军南方也不在话下。但争夺共和党提名的黑马候选人林肯前来纽约、准备在柯柏聯盟學院演讲时,格里利敦促读者前去聆听,并且就在现场陪同林肯走上台。此时格里利认为林肯有望获副总统提名。[64]

格里利代替因故无法与会的俄勒冈州代表出席芝加哥大会,他在会上建议提名贝茨,但局面毫无胜算,反而是苏厄德可能胜出。与其他代表交流后,格里利认定苏厄德即使拿到提名也不可能在大选中赢得宾夕法尼亚州这类关键州。[65]知道他与苏厄德已经疏远的人很少,令格里利的意见显得更可信[66]。格林顿·范·德森曾为格里利与苏厄德立传,在他看来,苏厄德此次提名争夺战败给林肯,但格里利对此所起作用难以量化。格里利在会场宣传贝茨之举收效甚微,前两轮投票苏厄德领先林肯,但第二次幅度很小。林肯在第三轮投票胜出,格里利此时坐在俄勒冈州代表团,脸上笑容灿烂。[67]对此普利策奖得主、历史学家多丽丝·凯恩斯·古德温表示:“很难想象林肯会像苏厄德那样任由格里利的不满郁积多年”[68]

苏厄德争夺提名败北,党羽把格里利视为报复目标。读者来信退订,信中还对花掉三美分感到浪费,格里利向他提供邮票补偿。面对敌人抨击,格里利友善回应。他大力提倡打击纽约州议会腐败,希望选民推举新议员,在1861年苏厄德任期结束时推举他继任。1860年大选期间,他集中精力宣传林肯,甚至不惜诋毁其他候选人。格里利明确表示,共和党上台后不会干涉蓄奴州的奴隶制,还称林肯无意保障非裔美国人的选举权。他努力竞选,直到11月林肯胜出。[69]

林肯很快公开告知有意提名苏厄德担任国务卿,所以后者不大可能竞选连任参议员。威德打算推举威廉·M·埃瓦茨替代,纽约州的反苏厄德势力团结在格里利周围。共和党在州议会占优,所以共和党核心小组便是两人争夺焦点。格里利的势力无法取得足够议员支持把他送到参议院,但足以阻止埃瓦茨当选。威德转为支持已获不少选票的艾拉·哈里斯,后者获核心小组认可并于1861年2月当选。威德阻止格里利当选后志得意满,自称是在“报答格里利先生的大恩”。[70]

南北战争 编辑

内战爆发 编辑

林肯赢得大选后,南方脱离联邦的传闻开始流传。《纽约论坛报》起初赞成和平分裂,南方另建国家。1860年11月9日的社论写道:

如果棉花产州的确觉得退出比留在联邦更好,我们就应坚持让他们和平退出。退出联邦或者形同革命,但这毕竟是他们的权利……无论何时,只要大量联邦成员下定决心分家单过,我们都应保持克制,不要想方设法强迫他们留下。我们希望永远都不会生活在用刺刀阻止他人离开的共和国。[71]

格里利继续发表类似社论,直到1861年1月开始转为强硬对待南方,反对分裂[72]。威廉姆斯指出,“霍勒斯·格里利曾短暂认为和平分裂比内战更能保障自由”[73]。格里利对南方的和缓态度持续时间很短,但依然是1872年竞选总统时对手抨击他的有力弹药[73]

《纽约论坛报》在林肯就职前几天每天都发表社论,标题都是大号大写字母:《不妥协!》《对叛徒没有让步!》《宪法不可违!》[74]格里利出席就职典礼,座位离参议员道格拉斯很近,代表《纽约论坛报》为林肯开始就职欢呼。南方军队偷袭桑特堡后,格里利一方面对要塞失守颇感遗憾,同时又为以战争征服叛军组建的美利堅聯盟國叫好。《纽约论坛报》还批评林肯没有迅速动用武力。[75]

1861年春至夏初,格里利和《纽约论坛报》为联邦军进攻造势。《纽约论坛报》记者发文率先倡导“进军里士满”,格里利将之作为报纸口号,敦促联邦军在7月20日邦联国会开会前占领邦联首都里士满。7月中旬,公众压力等众多原因促使林肯派训练不足的联邦军参加第一次馬納沙斯之役,军队遭遇惨败,令格里利深感绝望,其间可能精神崩溃。[76]

《为两千万人祈祷》 编辑

格里利在查帕夸买下的农场休息两周后恢复健康,随后返回《纽约论坛报》,他整体支持林肯政府,对老对手、国务卿苏厄德也不乏赞誉。联邦军第一年战事不利,但他的支持依旧。1861年末,他通过中间人向林肯提议,总统提前告知政策,《纽约论坛报》愿投桃报李,在文章中友善对待联邦政府。林肯欣然接受:“他(格里利)的坚定支持于我等同十万大军”。[77]

1862年初,格里利对联邦军一直无法奠定胜局深感失望,还对林肯迟迟不愿承诺打败叛军后解放奴隶充满忧虑。他对联邦政府开始偶有批评,《纽约论坛报》社论呼吁尽快打赢战争、解放奴隶。格里利原本认为内战主要目的是维护联邦,第一次馬納沙斯之役后转为希望战争终结奴隶制。截至1862年3月,林肯的反奴隶制政策不过是提议边境州只要忠于联邦就能获得解放奴隶的补偿,此外他还签署法案废除哥伦比亚特区的奴隶制。[78]据称林肯曾质问《纽约论坛报》记者:“霍勒斯大叔到底搞什么鬼?他就不能忍着点儿,等多几天吗?”[79]

格里利1862年8月19日致信林肯,信件以《为两千万人祈祷》为题刊登在第二天的《纽约论坛报》,他对总统的压力至此达到顶点。林肯此时已把起草的《解放黑奴宣言》初稿内容告知内阁,格里利在刊登信件当天得知。他的信要求解放奴隶并严格执行《没收法》,林肯必须“为自由与奴隶制斗争”,不要“用羊的手段去对付狼”。[80]

林肯在回信中写道:“我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而非维持或消灭奴隶制。如果不解放奴隶就能实现目标,我就一个不放;如果全部解放才行,我就全部解放;如果只解放一部分就行,我也照办。[81]我对奴隶制和有色人种采取的政策都是为维持联邦,我的宽容与克制也是如此。”[82][83]这封回信非常有名,远超格里斯报上的挑衅[84],但也令废奴人士出离愤怒,苏厄德的夫人弗朗西斯向丈夫表达不满,谴责林肯“把几个州凑在一块儿看得比人类自由还重要”。[83]。格里利认为总统没有正面回答问题,“但只要他发布《解放黑奴宣言》,我什么都可以原谅”[84]。林肯9月22日发布《解放黑奴宣言》,格里利称赞宣言是“自由的伟大恩赐”。威廉姆斯指出,“直到至刻,为联邦而战的林肯才与为解放黑奴而战的格里利站在一起”。[85]

征兵暴动、争取和平 编辑

 
1961年面世的格里利纪念邮票

联邦军1863年7月上旬赢得蓋茨堡之役,《纽约论坛报》的文章宣称叛乱很快就会“扑灭”[86]紐約徵兵暴動一周后暴发,格里利和《纽约论坛报》基本支持征兵,同时认为不应准许有钱人雇人代替来逃避兵役。暴兵将支持征兵的人列为目标,将纽约论坛报大厦包围并至少一次企图冲进楼内。格里利从布鲁克林海军造船厂取得武器,150名军人保护大楼安全。还有暴徒前往查帕夸的农场威胁格里利夫人和孩子,不过尚未伤人就被赶走。[87]

1863年8月,格里利接受哈特福出版商邀请撰写南北战争史,在接下来八个月写出六百页,书名《美国冲突》,共分两册,前六百页为上册[88]。《美国冲突》截至1870年已售出22.5万套,这在当时已是非常热销[89]

南北战争期间,格里利多次提出结束战争的思路。1862年他联络法国驻哥伦比亚特区大使亨利·梅西尔探讨调停,但苏厄德拒绝和谈,特别是在1862年联邦军赢得双方伤亡都很惨重的安蒂特姆之战后,欧洲干预已经不可能有效。[90]1864年7月,格里利听闻邦联驻加拿大人员有权和谈,这些人此时在加拿大尼亚加拉瀑布城协助和平派民主党人,如果和谈无望就力主对联邦战事进展扯后腿。格里利应林肯要求前往尼亚加拉瀑布城谈判,只要南方回归联邦并解放黑奴,总统愿考虑任何条件。邦联人员拿不出任何身份证明,而且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也不愿与格里利一起前往哥伦比亚特区。格里利返回纽约,事态公开后令政府非常尴尬。林肯没有对格里利轻信邦联人员公开表态,但私下里表示对他失去信心。[91]

格里利一度考虑支持其他候选人1864年竞选总统,他二月在《纽约论坛报》发文称林肯不应连任。但没有候选人对总统构成威胁,林肯六月获提名,《纽约论坛报》半冷不热地表示认可。[92]同年八月,担心民主党赢得大选、联邦接纳邦联回归的格里利力争另办党大会,希望林肯放弃连任,提名其他候选人,但没起任何作用。9月3日联邦军攻占亚特兰大后,格里利开始极力支持林肯,对林肯连任、联邦军连战连捷心满意足。[93]

重建时期 编辑

1865年4月内战结束后,格里利与《纽约论坛报》呼吁宽容对待战败的南方邦联,声称让邦联领导人成为烈士只会促成叛乱。约翰·威尔克斯·布斯刺杀林肯令宽大处理的呼声戛然而止,许多人认为林肯之死是叛变阴谋的最高潮,新总统安德鲁·约翰逊悬赏十万美元抓捕在逃邦联总统傑佛遜·戴維斯。叛军领袖被捕后,格里利主张“按公正判决处罚”。[94]

1866年,格里利的社论声称,不应一直把戴维斯关在門羅堡,要么开庭审判、要么还以自由。戴维斯的夫人瓦丽娜呼吁格里利发挥影响,推动戴维斯获释。1867年5月,里士满法官裁定前邦联总统可交十万美元保释,格里利等人提供保释金,他与戴维斯在法庭短暂碰面。北方公众对此愤怒不已,格里利的《美国冲突》下册销量锐减,[95]《论坛论坛报》、特别是周刊版订阅量下降,但在1868年大选期间恢复[96]

格里利起初支持约翰逊宽厚的重建政策,但总统只想快速建立州政府,无意保障解放奴隶的选举权,令格里利非常失望。1865年12月国会开幕并逐步主控南方重建,激进派共和党人积极保障不论肤色所有男子的选举权和公民权利,格里利整体认可国会政策。1866年格里利竞选联邦众议员遭遇惨败,1867年初竞选联邦参议员又输给罗斯科·康克林。[97]

总统与国会开战,格里利坚定支持国会。1868年3月国会弹劾约翰逊,格里利与《纽约论坛报》强烈要求解除总统职务,谴责约翰逊是“国家大嘴里酸痛的牙齿,拥挤教室中尖叫的巨婴”,宣称“他不滚蛋就永无宁日”。[98]参议院最后裁定罪名不成立,令格里利深感失望。同年格里利一度争取共和党州长候选人提名,但在康克林势力阻挡下无法如愿。格里利在1868年大选支持共和党候选人尤利西斯·格兰特,后者顺利胜出。[99]

格兰特时期 编辑

 
1869年在查帕夸农场的格里利

1868年,怀特劳·里德加入《纽约论坛报》担任总编[100],还成为格里利值得信赖的副手[101]马克·吐温19世纪60年代也是报社雇员[102]亨利·乔治与布雷特·哈特都不时在报上发表文章[103]。1870年,海约翰加入报社撰写社论,格里利不久就宣布海约翰是《纽约论坛报》历史上最出色的社论作家[104]

格里利一直对联想主义很感兴趣,1869年开始大力参与建设内森·米克领头的草原乌托邦科罗拉多联盟殖民地。小镇建在科罗拉多领地,后以格里利的姓氏命名。格里利担任乌托邦财务主管,还向米克借钱保持殖民地运作。1871年,他根据儿时经历及查帕夸农场生活撰写的著作《务农之我见》出版。[105][106]

格里利继续争取公职,1869年竞选纽约州主计长、1870年竞选联邦众议员都以失败告终[107]。1870年,格兰特总统邀请格里利担任驻圣多明哥(今多明尼加共和国)大使,但他没有接受[108]

1872年总统大选 编辑

19世纪诞生的政党不计其数,其中绝大部分很快消亡,内战结束后也是如此。密苏里州联邦参议员卡尔·舒尔兹1871年9月组建自由共和党,旨在反对格兰特总统和腐败,主张公务员制度改革、减税和土地改革。聚集起来的支持者立场不一,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反对格兰特,事实也证明格兰特政府的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1872年是大选年,新党需要总统候选人。格里利在全美名望卓著,经常竞选公职。[109]他更想获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担心投身自由共和党会对《纽约论坛报》不利。不过他最大的期望还是当总统,拿不到共和党提名的情况下就不会拒绝自由共和党[110][111]

自由共和党全国大会1872年5月在辛辛那提召开,格里利在会上讲话,他和密苏里州州长本杰明·格拉茨·布朗都是潜在人选,舒尔兹不在美国领土出生,没有竞选资格。最高法院大法官大卫·戴维斯首轮投票领先,格里利在第二轮小幅领先,接下来轮到前驻英大使查尔斯·弗朗西斯·亚当斯。经过里德的“自发”示范,格里利在第六轮投票赢得提名,布朗是副总统候选人。[112]

 
托马斯·纳斯特创作的1872年竞选漫画,讽刺格里利的立场与过去自相矛盾

民主党提名大会同年七月在巴尔的摩召开,代表面临两难境地,要么提名长期站在对立面的格里利,要么挑选其他候选人,但失去反格兰特派系的选票就必败无疑。民主党最后提名格里利,甚至借用自由共和党主张非裔美国人平等权利的党纲。[113]格里利辞去《纽约论坛报》主编职务竞选[114],而且主动巡回演讲,直接向平头百姓传达他的理念,与当时高级公职候选人一般不直接竞选的传统背道而驰,反对者为此谴责他官瘾太大[115]。七月下旬,格里利与前俄亥俄州州长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等人都认为自由共和党和民主党胜利在望[116],他的竞选提倡各派系以和为贵,战争早已结束,奴隶制问题已经解决,如今应该结束军事占领南方,恢复正常社会生活秩序[117]

共和党资金充足,指控格里利对叛国和三K党都不吝支持。托马斯·纳斯特将反格里利宣传总结成漫画,这些作品影响很大,格兰特事后认为纳斯特是他连任的大功臣。漫画显示格里利为杰佛逊·戴维斯交保,向格兰特撒泥,在林肯坟前与约翰·威尔克斯·布斯握手。同年九月,围绕聯合太平洋鐵路融资问题的莫比利埃信托公司丑闻暴发,牵涉共和党众多政要,但格里利也持有联合太平洋铁路的股票,无法借此事抨击格兰特政府,有说法称这些股票是送给他的礼物,换取有利的新闻报导。[118]

格里利的夫人玛丽六月从欧洲旅游回来时就患上疾病[119],病情在十月加重,格里利10月12日马上中断竞选前去陪伴。玛丽10月30日撒手人寰,此时距选举日只剩一周,格里利陷入绝望。[120]民主党九至十月在各州的公职选举成绩惨淡,格里利不敌格兰特完全在预料之中。他共获283万4125票,远不及总统的359万7132票。格兰特拿下286张选举人票,格里利只有66张,在全部37个州里只赢得乔治亚州、肯塔基州、马里兰州、密苏里州、田纳西州和德克萨斯州。[121]

晚年与谢世 编辑

格里利回归主编《纽约论坛报》,但很快得知有人企图赶他下台。他晚上难以入眠,选举日一周后(11月13日)最后一次前去报社,之后一直在接受治疗。格里利听从家庭医生建议前往乔治·乔特在纽约州普莱森特维尔创办的疗养院乔特之家。[122]格里利的身体持续恶化,于11月29日辞世,两个女儿与怀特劳·里德陪在身旁[123]

格里利去世后,选举人团正式集中投票选出总统,他的66张票由另外四名候选人获得,其中又以印第安纳州新州长托马斯·A·亨德里克斯和格里利的竞选搭档布朗最多[124]

格里利希望葬礼一切从简,但女儿坚持在他生前加入的神圣亲子教堂、今纽约第四普救派教堂举办隆重仪式。他的遗体葬在布鲁克林区绿荫公墓,格兰特总统带领各级政要、海约翰与里德等《纽约论坛报》工作人员,以及新闻业竞争对手前来送行。[125]

评价和纪念 编辑

 
绿荫公墓的霍勒斯·格里利纪念碑

竞选期间格里利遭遇众多抹黑,但即便对手,在他死后也不吝美言。曾刊登纳斯特漫画的《哈珀周刊》称:“林肯先生遇刺后,再也没有哪个美国人的死像霍勒斯·格里利一般令人真心痛惜不已,针对他的一切评价都因悲切变得特别动人。”[126]亨利·沃德·比彻在《基督联合报》写道:“霍勒斯·格里利死了,那些不公正的恶意针对也随风飘散”[127]哈里特·比彻·斯托指出,格里利的打扮虽然古怪,总是戴着难看的白帽子,其人或许不乏缺陷,但无疑也有许多优点而且充满力量,真正慈悲为怀,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127]

格里利主张在政策领域为快速发展的西部地区提供足够自由,鼓励“年轻人,向西去”实现抱负[128]。他对工人阶级社会和政治很感兴趣,为此聘请卡尔·马克思[129]、抨击一切垄断,反对向为铁路提供土地特许[130]。他提倡高关税,坚持工业发展能实现共同富裕[131]。格里利主张素食,反对饮酒并认真对待他人提出的任何建议[132]

历史学家艾弗·伯恩斯坦指出:

身为思想家,格里利立场温和且不成体系,独自追寻国际改革思潮。他每次都全身心投入,不管是乌托邦、工匠社会主义,还是土地、两性与饮食改革,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反奴隶制理念。格里利在美国内战时代的文化和政治中无疑具有重要地位,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各种改革运动之间存在固有矛盾,而他却力图从思想上实现和谐统一。[133]

格里利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有机会自我改善,他的自由观就以此建立[134]。为他立传的埃里克·伦德声称,格里利“对社会改革鞠躬尽瘁,深切同情贫苦白人、奴隶、自由黑人,以及白人妇女的处境,还崇尚自救和自主创业的美德”[51]。范·德森表示:“真挚的同情、道德上的热心,乃至对他人关注的渴望,都不可避免地促使他为让世界更加美好奋斗,并保持使徒般的热情”[135]

格里利在改革领域的成就因个人特点受限,威廉姆斯指出,格里利经常“身着旧亚麻外套,扮相非常古怪,人物形象宛若幽灵,就像进城购买物资的农民”[136]。范·德森也称:“格里利的斗争能力受个人特点所限。他的文化程度不足,看不到自身局限对他阻碍很大”[135]

1924年,《纽约论坛报》与《纽约先驱报》合并组成《纽约先驱论坛报》,后在1966年停刊[137],“论坛报”之名一直沿用到2013年《国际论坛报》更名《纽约时报国际版》为止[138]

1890年,论坛报协会向纽约捐献格里利雕塑,1916年在市政厅公园揭幕[139],第二座格里利雕塑位于曼哈頓中城格里利广场[140]。格里利去世后,纽约市议会经投票决定把百老汇与第33街交汇处广场定名格里利广场[141]。范·德森为格里利所立传记结尾写道:

格里利忠于祖国和人民,对美国持续进步充满信心,他的贡献至今意义重大。格里利有各种缺点,他就像美国,哪怕经常目光短浅、受人误导,但从不会被农业和工业的成就冲昏头脑……他对美国的未来充满信心,为实现美国的梦想不懈努力,令他人深受鼓舞,充满希望和信心,相信自己的梦想也有望实现。格里利与美国人民的信仰确保他在美国历史上拥有一席之地。信仰让他依然与大家一起前进,或责备或慈爱,令我们在如今的伟大斗争中充满信心并赢得胜利。[142]

著作 编辑

  • 《美国冲突:1860至1864年美利坚合众国大叛乱史》第一卷(1864年),第二卷(1866年)
  • 《政治经济学阐述论文,解释并捍卫家庭产业保护政策,组建国家合作体系实现真正的劳动力升级》(1870年)
  • 《回首忙碌一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868年)
  • 1859年夏纽约至旧金山之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860年)

注释 编辑

  1. ^ 1.0 1.1 “年轻人,向西去,与国共成长”的源头尚无定论,但确知是在格里利宣传下传遍全美,他本人也与这句口号关系密切。《纽约论坛报》声称“他人误以为”这是格里利的创作,为他立传的罗伯特·威廉姆斯认为这句话应该不是格里利首创。口号的江湖传言很多,爱荷华州格林内尔学院创始人乔西亚·格林内尔自称年轻时第一个响应格里利号召“向西去”。[1][2]

脚注 编辑

纽约市的霍勒斯·格里利雕塑
 
位于市政厅公园
 
位于格里利广场
  1. ^ Fuller & 2004,第231-242页
  2. ^ Williams,第40–41页
  3. ^ Snay,第9页
  4. ^ Williams,第6页
  5. ^ Ulster-Scots,第33页
  6. ^ Lunde,第26页
  7. ^ Williams,第12页
  8. ^ Williams,第15页
  9. ^ Williams,第30–33,60页
  10. ^ Snay,第16页
  11. ^ 11.0 11.1 Lunde,第11页
  12. ^ Williams,第27页
  13. ^ 13.0 13.1 Tuchinsky,第4–5页
  14. ^ Williams,第31–32页
  15. ^ Williams,第37–39页
  16. ^ Williams,第41–42页
  17. ^ Williams,第43页
  18. ^ Williams,第47页
  19. ^ Williams,第53页
  20. ^ Williams,第53–54页
  21. ^ Tuchinsky,第5页
  22. ^ 22.0 22.1 22.2 22.3 Williams,第58页
  23. ^ Snay,第54–55页
  24. ^ Lunde,第24页
  25. ^ Snay,第55页
  26. ^ Snay,第11, 23页
  27. ^ 27.0 27.1 Williams,第59页
  28. ^ 28.0 28.1 Snay,第63页
  29. ^ Snay,第86–87页
  30. ^ Snay,第39–41页
  31. ^ Williams,第78–81页
  32. ^ Williams,第82页
  33. ^ Williams,第81–82页
  34. ^ Nevins,第528–534页
  35. ^ Snay,第68–72页
  36. ^ Williams,第114页
  37. ^ 37.0 37.1 Tuchinsky,第145页
  38. ^ Williams,第114–115页
  39. ^ Williams,第115–116页
  40. ^ Williams,第61页
  41. ^ Tuchinsky,第144–145页
  42. ^ Snay,第110–112页
  43. ^ Snay,第112页
  44. ^ Tuchinsky,第155页
  45. ^ Snay,第114–115页
  46. ^ Williams,第168页
  47. ^ Williams,第169页
  48. ^ Williams,第175页
  49. ^ Snay,第116–117页
  50. ^ Snay,第117页
  51. ^ 51.0 51.1 Lunde ANB.
  52. ^ Gruber & Gruber 1977.
  53. ^ Life of Col. Fremont.
  54. ^ Williams,第131–135页
  55. ^ Snay 2011.
  56. ^ Tuchinsky & 2005,第470-497页
  57. ^ Tuchinsky & 2004,第66-99页
  58. ^ Sandburg 1942.
  59. ^ Crowe & 1968,第131–132页
  60. ^ Endres & 1975,第128页
  61. ^ 61.0 61.1 Williams,第203页
  62. ^ Van Deusen,第230页
  63. ^ Lunde,第60–65页
  64. ^ Van Deusen,第231, 241–245页
  65. ^ Stoddard,第198–199页
  66. ^ Goodwin,第242页
  67. ^ Hale,第222–223页
  68. ^ Goodwin,第255–256页
  69. ^ Van Deusen,第248–253页
  70. ^ Van Deusen,第256–257页
  71. ^ Seitz,第190–191页
  72. ^ Bonner,第435页
  73. ^ 73.0 73.1 Williams,第219页
  74. ^ Stoddard,第210页
  75. ^ Stoddard,第211–212页
  76. ^ Williams,第220–223页
  77. ^ Van Deusen,第279–281页
  78. ^ Van Deusen,第282–285页
  79. ^ Williams,第226页
  80. ^ Williams,第232–233页
  81. ^ 陈伟 & 2018,第102页
  82. ^ Lincoln 1862.
  83. ^ 83.0 83.1 Goodwin,第471页
  84. ^ 84.0 84.1 Williams,第233页
  85. ^ Williams,第234页
  86. ^ Hale,第271页
  87. ^ Williams,第240–241页
  88. ^ Van Deusen,第301页
  89. ^ Williams,第245页
  90. ^ Williams,第247页
  91. ^ Van Deusen,第306–309页
  92. ^ Van Deusen,第303–304页
  93. ^ Van Deusen,第310–311页
  94. ^ Stoddard,第231–234页
  95. ^ Williams,第272–273页
  96. ^ Van Deusen,第354–355页
  97. ^ Van Deusen,第342–349页
  98. ^ Cohen 1998.
  99. ^ Van Deusen,第368–373页
  100. ^ Stoddard,第270页
  101. ^ Van Deusen,第377页
  102. ^ Van Deusen,第320页
  103. ^ Hale,第300, 311页
  104. ^ Taliaferro,第132–133页
  105. ^ Williams,第284–289页
  106. ^ Stoddard,第266页
  107. ^ Williams,第293页
  108. ^ Williams,第294页
  109. ^ Williams,第292–293页
  110. ^ Williams,第295–296页
  111. ^ Stoddard,第302–303页
  112. ^ Williams,第296–298页
  113. ^ Hale,第338页
  114. ^ Seitz,第388页
  115. ^ Stoddard,第309–310页
  116. ^ Williams,第303页
  117. ^ Stoddard,第313页
  118. ^ Williams,第303–304页
  119. ^ Hale,第339–340页
  120. ^ Williams,第305页
  121. ^ Seitz,第390–391页
  122. ^ Seitz,第398–399页
  123. ^ Williams,第306页
  124. ^ Seitz,第391页
  125. ^ Hale,第352–353页
  126. ^ Seitz,第403页
  127. ^ 127.0 127.1 Seitz,第404页
  128. ^ Ross & 1933,第63-74页
  129. ^ Brophy & 1948,第309-317页
  130. ^ Stauss & 1939,第399-408页
  131. ^ Lundberg & 2019,第154页
  132. ^ Iacobbo,Iacobbo & 2004,第84页
  133. ^ Bernstein & 1991,第184页
  134. ^ Williams,第314页
  135. ^ 135.0 135.1 Van Deusen,第428页
  136. ^ Williams,第313页
  137. ^ Hear Herald-Tribune Folds in New York.
  138. ^ Schmemann 2013.
  139. ^ NYC Parks.
  140. ^ Greeley Square Park.
  141. ^ Linn & 1912,第258–259页
  142. ^ Van Deusen,第430页

参考文献 编辑

  • Bonner, Thomas N. Horace Greeley and the Secession Movement, 1860–1861. Mississippi Valley Historical Review. 1951-12, 38 (3): 425–444. JSTOR 1889030. doi:10.2307/1889030. 
  • Goodwin, Doris Kearns. Team of Rivals: The Political Genius of Abraham Lincoln. Simon & Schuster. 2005. ISBN 978-0-684-82490-1. 
  • Hale, William Harlan. Horace Greeley: Voice of the People. Harper & Brothers. 1950 [2021-02-11]. OCLC 336934. 
  • Lunde, Erik S. . American National Biography Online. 2000-02 [2021-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 Lunde, Erik S. Horace Greeley. Twayne's United States Authors Series. Twayne Publishers. 1981. ISBN 0-8057-7343-6. 
  • Nevins, Allan. Horace Greeley. Dictionary of American Biography 7. Scribner's: 528–534. 1931. OCLC 4171403. 
  • Seitz, Don Carlos. Horace Greeley: Founder of The New York Tribune. 1926. 
  • Snay, Mitchell. .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11 [2021-02-11]. ISBN 978074255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 Stoddard, Henry Luther. Horace Greeley: Printer, Editor, Crusader. G. P. Putnam's Sons. 1946 [2021-02-11]. OCLC 1372308. 
  • Taliaferro, John. Kindle. Simon & Schuster. 2013 [2021-02-11]. ISBN 978-1-4165-97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2). 
  • Tuchinsky, Adam. Horace Greeley's New-York Tribune: Civil War–Era Socialism and the Crisis of Free Labor.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9 [2021-02-11]. ISBN 978-0-8014-4667-2. JSTOR 10.7591/j.ctt7zfzw. 
  • Van Deusen, Glyndon G. Horace Greeley: Nineteenth-Century Reformer.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53. 
  • Williams, Robert C. Horace Greeley: Champion of American Freedom.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6 [2021-02-11]. ISBN 978-0-8147-9402-9. ,学术传记
  • Fuller, Thomas. 'Go West, young man!'—An Elusive Slogan. Indiana Magazine of History. 2004: 231–242. JSTOR 27792556. 
  • The Ulster-Scots and New England: Scotch-Irish foundations in the New World (PDF). Ulster-Scots Agency. : 33 [2021-02-11]. (原始内容 (PDF)于2020-10-14). 
  • Gruber, Walter J.; Gruber, Dorothy W. . New York State Office of Parks, Recreation and Historic Preservation. 1977-03 [2016-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Life of Col. Fremont. New York: Greeley and M'Elrath. 1856. 
  • Snay, Mitchell. Horace Greeley and the Politics of Reform in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 Rowman & Littlefield. 2011. ISBN 978-0742551008. 
  • Tuchinsky, Adam-Max. 'The Bourgeoisie Will Fall and Fall Forever': The New-York Tribune, the 1848 French Revolution, and American Social Democratic Discours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2005, 92 (2): 470–497. 
  • Tuchinsky, Adam-Max. 'Her Cause Against Herself': Margaret Fuller, Emersonian Democracy,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Public Intellectual. American Nineteenth Century History. 2004, 5 (1): 66–99. 
  • Sandburg, Carl. Storm Over the Land.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42. 
  • Crowe, Charles. George Ripley: Transcendentalist and Utopian Socialist.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68-06, 55 (1): 131–132. 
  • Endres, Kathleen. Jane Grey Swisshelm: 19th century journalist and feminist. Journalism History. 1975, 2 (4): 128. 
  • 陈伟. 8. 引发美国内战的司法判决——斯科特诉桑弗特案(1857). 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8-11: 102 [2013]. ISBN 9787801821386. 
  • Lincoln, Abraham. Letter to Horace Greeley. Abraham Lincoln Online. 1862-08-22 [2021-02-12]. (原始内容于2021-02-08). 
  • Cohen, Adam. An impeachment long ago: Andrew Johnson's saga. Time. 1998-12-21, 152 (25) [2021-02-13]. (原始内容于2016-04-15) –通过CNN. 
  • Lundberg, James M. Horace Greeley: Print, Politics, and the Failure of American Nationhoo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9. ISBN 978-1421432878. 
  • Ross, Earle D. Horace Greeley and the West. Mississippi Valley Historical Review. 1933, 20 (1): 63–74. JSTOR 1902328. 
  • Brophy, Leo P. Horace Greeley, Socialist. New York History. 1948, 29 (3): 309–317. JSTOR 43460290. 
  • Stauss, James H.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Horace Greeley. Southwestern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1939: 399–408. JSTOR 42879558. 
  • Iacobbo, Karen; Iacobbo, Michael. . Greenwood. 2004: 84 [2021-02-13]. ISBN 978-02759751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2). 
  • Bernstein, Iver. . Oxford UP. 1991: 184 [2021-02-13]. ISBN 978019992343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 . Chicago Tribune. 1966-08-13: 2–10 [2016-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 Schmemann, Serge. Turning the Pag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2013-10-14. (原始内容于2020-11-12). 
  • Horace Greeley. NYC Parks. [2021-02-13]. (原始内容于2020-10-20). 
  • Horace Greeley. NYC Parks. [2021-02-13]. (原始内容于2020-10-21). 
  • Linn, William Alexander. Horace Greeley: Founder and Editor of the New York Tribune. D. Appleton. 1912: 258–259 [2021-02-13]. OCLC 732763. 

扩展阅读 编辑

  • Schulze, Suzanne. Horace Greeley: A Bio-Bibliography. Greenwood. 1992. ISBN 9780313267369. 
  • Parton, James. The Life of Horace Greeley, Editor of the New-York Tribune. Houghton, Mifflin & co. 1854 [2021-02-12]. LCCN 11002797. 
  • Borchard, Gregory A. Abraham Lincoln and Horace Greeley.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2011 [2021-02-12]. (原始内容于2021-03-09). 
  • Cross, Coy F., II. Go West Young Man! Horace Greeley's Vision for America.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1995. 
  • Holzer, Harold. Lincoln and the Power of the Press: The War for Public Opinio. Simon & Schuster. 2014. 
  • Isely, Jeter Allen. Horace Greeley and the Republican Party, 1853–1861: A Study of the New York Tribun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47. 
  • Parrington, Vernon L. Main Currents in American Thought. II. 1927: 247–257 [2021-02-12]. (原始内容于2019-11-15). 
  • Potter, David M. Horace Greeley and Peaceable Secession. Journal of Southern History. 1941, 7 (2): 145–159. JSTOR 2191468. 
  • Fahrney, Ralph Ray. Horace Greeley and the Tribune in the Civil War. Cedar Rapids, Ia., The Torch Press. 1936 [2021-02-12]. 
  • Robbins, Roy M. Horace Greeley: Land Reform and Unemployment, 1837–1862. Agricultural History. 1933-01, VII (18) [2021-02-12]. (原始内容于2020-08-01). 
  • Weisberger, Bernard A. Horace Greeley: Reformer as Republican. Civil War History. 1977, 23 (1): 5–25 [2021-02-12]. (原始内容于2021-07-19). 
  • Downey, Matthew T. Horace Greeley and the Politicians: The Liberal Republican Convention in 1872.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1967-03, 53 (4): 727–750. JSTOR 1893989. 
  • Lunde, Erik S. The Ambiguity of the National Idea: the Presidential Campaign of 1872. Canadian Review of Studies in Nationalism. 1978, 5 (1): 1–23. 
  • Durante, Dianne. Outdoor Monuments of Manhattan: A Historical Guide.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978-0814719879. 
  • Maihafer, Harry J. The General and the Journalists: Ulysses S. Grant, Horace Greeley, and Charles Dana. Brassey's Books. 1998. ISBN 978-0788194818. 
  • Mott, Frank Luther. American Journalism: A History, 1690-1960. 3rd. Macmillan. 1962. ASIN B0006AXMAE. 
  • Reid, Whitelaw. Horace Greeley. Scribner's Sons. 1879 [2021-02-12]. 
  • Rourke, Constance Mayfield. Trumpets of Jubilee: Henry Ward Beecher, Harriet Beecher Stowe, Lyman Beecher, Horace Greeley, P.T. Barnu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 1927 [2021-02-12]. 
  • Slap, Andrew. The Doom of Reconstruction: The Liberal Republicans in the Civil War Era.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10. ISBN 978-0823227105. 
  • Taylor, Sally. Marx and Greeley on Slavery and Labor. Journalism History. 1979, 6 (4): 103–107. 
  • . Mr. Lincoln and New York. The Lehrman Institute. [2017-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3). 

外部链接 编辑

美利堅合眾國眾議院
前任者:
戴维·杰克逊
紐約州第六國會選區联邦众议员
1848至1849年
繼任者:
詹姆斯·布鲁克斯
政党职务
前任者:
霍拉肖·西摩
民主党美国总统候选人
1872年
繼任者:
塞缪尔·提尔登
前任者:
自由共和党美国总统候选人
1872年
繼任者:

霍勒斯, 格里利, 英語, horace, greeley, 1811年2月3日, 1872年11月29日, 是美国报纸编辑兼出版商, 纽约论坛报, 创始人兼總編輯, 他长期活跃政坛, 短暂担任纽约州联邦众议员, 还是新生党派自由共和党1872年大选的总统候选人, 但在任总统尤利西斯, 格兰特以压倒优势连任, 美国众议院议员来自纽约州第第六选区任期, 1848年12月4日, 1849年3月3日前任戴维, 杰克逊继任詹姆斯, 布鲁克斯个人资料出生, 1811, 1811年2月3日美国新罕布什尔州阿默斯特逝世1872年. 霍勒斯 格里利 英語 Horace Greeley 1811年2月3日 1872年11月29日 是美国报纸编辑兼出版商 纽约论坛报 创始人兼總編輯 他长期活跃政坛 短暂担任纽约州联邦众议员 还是新生党派自由共和党1872年大选的总统候选人 但在任总统尤利西斯 格兰特以压倒优势连任 霍勒斯 格里利美国众议院议员来自纽约州第第六选区任期 1848年12月4日 1849年3月3日前任戴维 杰克逊继任詹姆斯 布鲁克斯个人资料出生 1811 02 03 1811年2月3日美国新罕布什尔州阿默斯特逝世1872年11月29日 1872歲 11 29 61歲 美国纽约州普莱森维尔政党辉格党 1854年前 共和党 1854至1872年 自由共和党 1872年 配偶玛丽 切尼 1836年 结婚 1872年 去世 签名格里利生于新罕布什尔州阿默斯特 自小家境贫寒 他曾在佛蒙特州当印刷学徒 1831年前往纽约寻找机遇 他为出版物写文章并参与编辑 由此涉身辉格党政治 对威廉 亨利 哈里森1840年赢得总统宝座贡献卓著 他1841年创办 纽约论坛报 周报版通过邮购发行 是全美发行量最高的报纸 格里利主张人口向西部迁移 认为西部对年轻人和失业人士而言可谓遍地机遇 年轻人 向西去 与国共成长 在他推动下成为耳熟能详的口号 注 1 他不知疲倦地推动各种乌托邦式改革 如社会主义 素食主義 农业主义 女性主義 绝对禁酒主义 同时求贤若渴 不吝向任何有才华的人提供岗位 格里利与威廉 H 苏厄德 瑟洛 威德结盟后当选联邦众议员 任职三个月期间因在报上刊登调查国会议员的文章引起众多议员愤恨 1854年 他协助创办共和党 党派名称很可能也是他所起 全美各地共和党报纸经常转载他的社论 南北战争期间他整体支持亚伯拉罕 林肯 在总统同意采取行动前就敦促终结奴隶制 林肯遇刺后他支持激进派共和党 反对安德鲁 约翰逊总统 格里利后来认为重建政策不再必不可少 同时还因反对贪腐同激进派共和党与格兰特总统分道扬镳 自由共和党诞生后提名格里利1872年竞选美国总统 虽有部分民主党人支持 但他面对格兰特的绝对优势根本无力招架 夫人在大选五天前撒手人寰 格里利悲痛万分并在一个月后去世 此时选举人团尚未正式投票选出总统 目录 1 早年经历 2 初涉出版业 3 主编 纽约论坛报 3 1 早期 1841至1848年 3 2 国会议员 1848至1849年 3 3 影响 1849至1860年 3 4 1860年总统大选 3 5 南北战争 3 5 1 内战爆发 3 5 2 为两千万人祈祷 3 5 3 征兵暴动 争取和平 3 6 重建时期 3 7 格兰特时期 4 1872年总统大选 4 1 晚年与谢世 5 评价和纪念 6 著作 7 注释 8 脚注 9 参考文献 10 扩展阅读 11 外部链接早年经历 编辑 nbsp 新罕布什尔州阿默斯特的格里利出生地霍勒斯 格里利1811年2月3日在距新罕布什尔州希尔斯波罗县阿默斯特八公里的农场诞生 出生20分钟后才开始呼吸 估计导致他患上亞斯伯格症候群 为他立传的米切尔 斯奈等作家认为 这种疾病有可能导致格里利晚年行为怪异 3 格里利的父亲扎切斯是英格兰裔 部分先辈很早就在马萨诸塞州和新罕布什尔州定居 4 母亲玛丽本姓伍德本 是倫敦德里郡加尔瓦的苏格兰 爱尔兰裔后代 部分先辈曾参与1689年爱尔兰威廉王战争的德里围城战 5 父母务农为生 农场经营不善 格里利从小家境贫寒并且经常搬家 最远西迁到宾夕法尼亚州 他在地方学校就读 很有学习天分 6 邻里看格里利是个聪明娃 表示愿赞助学费送他去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 但一家人颇为自傲 不愿接受馈赠 扎切斯1820年因财务挫折付债累累 为免受牢狱之灾逃离新罕布什尔州后定居佛蒙特州 父亲为养家糊口打工 邻居同意见书就读的格里利到他家图书馆学习 1822年 格里利离家出走想当印刷学徒 但因年纪太小被拒 7 1826年 15岁的格里利开始在佛蒙特州拉特兰县珀尔特尼 北方观众报 主编阿莫斯 布利斯手下当印刷学徒 他学会印刷工作原理 是镇上有名的百事通 在当地图书馆学习 8 1830年报纸停办后 格里利与家人团聚并在宾夕法尼亚州伊利附近生活 但不久又离家到报社找工作 获 伊利公报 聘请 格里利胸怀更大抱负 但为帮助父亲还是在报社工作到1831年 格里利从小加入公理会 但在伊利工作期间转为信仰普救派 9 初涉出版业 编辑 nbsp 格里利初抵纽约1831年末 格里利前往纽约寻找机遇 已有许多青年印刷工前来此地 都想在大都市安身立命 格里利一度只能打短工 10 1832年 他获聘加入 时代精神 11 完成原始积累并在同年开办印刷店 1833年 他与霍雷肖 谢泼德一起主编每日发行的 纽约早间邮报 但入不敷出 财务受挫的格里利坚持每周出版三期 宪政主义报 内容基本是彩票结果 12 1834年3月22日 他与乔纳斯 温彻斯特合作的文学杂志 纽约人 创刊号面世 11 定价比同类杂志便宜 内容既有当代诗歌又有政治评述 杂志发行量达到当时已相当可观的九千份 但仍因管理不善沦为1837年经济大恐慌的牺牲品 13 1834年竞选期间 他在纽约为新生的辉格党出版竞选传单 逐渐接受该党主张 如自由市场 政府协助发展国家等 14 格里利到纽约后不久结识同样住在寄宿公寓的玛丽 杨 切尼 公寓遵照西尔维斯特 格雷厄姆的饮食原则提供一日三餐 禁食肉类 酒类 咖啡 茶 香料并且禁烟 格里利此时遵守格雷厄姆的饮食原则 一生都极少吃肉 玛丽 切尼是教师 1835年移居北卡罗来纳州教书 两人1836年7月5日在沃伦县沃伦顿成婚 消息在11天后的 纽约人 公示 格里利南下期间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停留参观国会 夫妻二人没有度蜜月直接回纽约 玛丽在此找到教职 15 纽约人 主张城镇失业人口把握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安身立命 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西部主要是如今的美国中西部 1836年冬至1837年春非常寒冷 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导致大量纽约市民流离失所 饥寒交迫 格里利在刊物上呼吁新移民购买西部向导丛书 国会向定居者提供低价公共土地 格里利向读者大声疾呼 飞吧 飞过乡间前往大西部 无论如何都不要留在这里 西部是真正的目的地 16 1838年 他建议 所有年轻人 去西部 你的才华必获赏识 你的精力和产业必得回报 注 1 17 1838年 格里利结识辉格党自由派系代表 奥尔巴尼 晚报 主编瑟洛 威德 获聘编辑纽约州辉格党报纸 杰斐逊主义者报 迎接即使开始的选举 新报纸1838年2月问世 推动辉格党候选人威廉 H 苏厄德拿下州长宝座 13 1839年 格里利为多家出版物工作 期间休一个月长假西行 一度抵达底特律 18 1840年大选期间 格里利积极为辉格党候选人威廉 亨利 哈里森摇旗呐喊 他出版辉格党重要宣传期刊 小木屋 创作大量支持哈里森的歌曲 这些歌曲是竞选活动的重要标志 在群众大会上演唱 其中许多都是格里利组织 为他立传的罗伯特 威廉姆斯指出 格里利的歌词风靡全国 激发辉格党选民采取行动 19 威德筹集的资金推动 小木屋 广为流传 哈里森和竞选搭档约翰 泰勒轻易当选 20 主编 纽约论坛报 编辑早期 1841至1848年 编辑 nbsp 马修 布雷迪为格里利所拍照片 时间在1844至1860年间1840年竞选接近尾声时 小木屋 的发行量已达八万 格里利决定创办每日发行的 纽约论坛报 21 纽约此时报纸众多 其中又以詹姆斯 戈登 贝内特的 纽约先驱报 占绝对优势 发行量约有5 5万份 读者人数超出竞争对手总和 技术进步令报纸出版更简便 成本更低廉 过去新闻期刊常见的周报逐渐被日报取代 格里利从友人手中借钱办报 创刊号1841年4月10日面世 哈里森总统上任仅一个月后去世 副总统泰勒继任 这天纽约正举办纪念游行告慰前总统在天之灵 22 格里利在创刊号承诺 纽约论坛报 会在每天早上为读者提供政治 文学和大众新闻 22 纽约人起初反应冷淡 525美元发行成本只回来92美元 22 报童以折扣价批发后再以单价一美分零售 广告价格起初是每行四美分 但很快涨到六美分 纽约论坛报 在19世纪40年代保持四页 即单张报纸横竖各对折一次 首批订阅用户六百人 创刊号售出五千份 23 亨利 贾维斯 雷蒙德是格里利办报早期的首席助理 雷蒙德还在十年后创办 纽约时报 为稳固报纸财务基础 格里利把半数股权卖给律师托马斯 麦克拉思 1807至1888年 后者担任出版商并负责业务 格里利主编 纽约论坛报 支持肯塔基州联邦参议员亨利 克莱的政治立场和推动经济发展的美国方案 克莱1840年曾争夺辉格党总统候选人提名 但不敌哈里森 格里利很早就派记者常驻首都 竞争对手纷纷效仿 22 他希望 纽约论坛报 不再局限于地方 早日成长为全国级大报 24 1841年 小木屋 与 纽约人 合并 论坛周报 问世 初始订阅年价两美元 25 刊物随邮件发往全美各地的订阅读者 在中西部尤为流行 26 1841年12月 格里利获邀主编国家级辉格党报纸 麦迪逊派报 但在无法获得全面主控权后谢绝 27 格里利在报纸上支持辉格党立场 28 克莱和泰勒总统分歧日趋显著后 他支持克莱并期望对方获党派提名参加1844年大选 27 格里利竭力为获提名的克莱摇旗呐喊 但辉格党候选人还是在普选中不敌民主党候选人 前田纳西州州长詹姆斯 诺克斯 波尔克 29 19世纪30年代格里利主编 纽约人 时就反对奴隶制 反对支持奴隶制的德克萨斯共和国加入美国联邦 30 19世纪40年代 他在反对奴隶制的舞台上声音越来越大 28 1844年 格里利聘请玛格丽特 富勒担任 纽约论坛报 首席文学编辑 她为该报创作两百余篇文章 富勒与格里利一家同住数年 移居意大利后还担任驻外记者 31 格里利非常欣赏亨利 戴维 梭罗的才华 亲自担任棱罗的文学经纪人 努力确保作品发表 32 格里利的宣传还令拉尔夫 沃尔多 爱默生受益匪浅 33 历史学家艾伦 内文斯高度评价格里利的报纸 纽约论坛报 的新闻采集融优良品质 崇高道德水准和智慧光芒于一体 为美国新闻业设立新标准 报纸版面上没有警方报告 丑闻 可疑的医疗广告或轻佻的人物形象 社论生机勃勃的同时态度又很温和 政治新闻在全市最为精准 书评与书摘百花齐放 格里利身为资深讲师 不忘为讲坛提供充足空间 报纸足以吸引有思想 有深度的读者 34 格里利在遵循格雷厄姆饮食原则的寄宿公寓结识夫人玛丽 此后他对其他未能长久的社会运动非常热心 在报纸上努力宣传 他赞同去世不久的法国社会思想家夏尔 傅立叶观点 傅立叶提议建立人称 方阵 的定居点 各行各业人士都有一定数量入住 方阵就像企业般运作 大家共享收益 格里利不但在报上宣传傅立叶派理念 还曾参与两个 方阵 两个定居点后来都以失败告终 位于宾夕法尼亚州派克县的 方阵 发展成小镇 在格里利去世后更名格里利 35 国会议员 1848至1849年 编辑 1848年11月 紐約州第六國會選區民主党众议员戴维 杰克逊因选举欺诈下台 他的任期在1849年3月截止 但19世纪国会每年都在12月开会 所以有必要填补空缺 根据当时法律 第六选区辉格党委员会选派格里利参加特别选举 胜出者可完成剩下的三个多月任期 但委员会决定不提名他连任 第六选区大部分选民是爱尔兰裔 格里利宣称支持爱尔兰从英国独立 他在11月的特别选举中轻取对手 12月国会开会时就职 36 瑟洛 威德对格里利获提名影响很大 37 格里利在国会任职三个月 他提出的 宅地法 规定改良土地的定居者可低价购买土地 价格只有投机商四分之一 他反复抨击立法特权 记录未参与投票的议员身份 质疑众议院随行神职人员 这些举动引起关注 但也招来许多议员反感 1848年12月22日 纽约论坛报 发文指控众多国会议员收取过高旅费津贴并附上证据 令国会同僚大为光火 1849年1月 格里利支持旨在纠正上述问题的法案 但无济于事 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表示 讨厌他的议员非常多 以至 众议院分裂成两派 一派希望看到我被消灭 另一派只想亲自动手 38 格里利提出的其他法案均未通过 内容包括禁止海军实施鞭刑并在海军舰船上禁酒 他还建议把国名 美利坚合众国 改为 哥伦比亚 在哥伦比亚特区废除奴隶制 提升关税 37 亚伯拉罕 林肯只当过一届伊利诺伊州联邦众议员 在此期间认识格里利 两人的友谊持续多年 1849年3月3日任期结束后 格里利返回纽约继续主编 纽约论坛报 据威廉姆斯所述 格里利这三个月 除臭名昭著外基本一事无成 39 影响 1849至1860年 编辑 nbsp 纽约论坛报 编辑 前排左三为格里利19世纪40年代末 纽约论坛报 日报版已在纽约站稳脚跟 周刊版在全美都极具影响 读者遍布乡村和小城镇 新闻工作者巴亚德 泰勒认为该报在中西部的影响仅次于 圣经 据威廉姆斯记载 格里利在 纽约论坛报 所发社论塑造民意时比总统言论更有效 格里利的影响与日俱增 未来的国务卿海约翰曾于19世纪70年代在 纽约论坛报 工作 在他看来 格里利已成 圣霍勒斯福音 40 纽约论坛报 依然是倾向辉格党的报纸 但格里利本人趋于中立 辉格党1848年提名来自路易斯安那州的美墨戰爭英雄扎卡里 泰勒将军竞选总统 格里利反对美墨战争 也反对奴隶制扩张到吞并的墨西哥领土 担心泰勒当上总统后会支持奴隶制扩张 所以迟迟不愿表态支持党派候选人 他一度考虑支持自由土地黨候选人 前总统马丁 范布伦 但最后还是忠于党派 泰勒赢得大选 辉格党投桃报李 让格里利当几个月国会议员 41 1850年妥协案 力主在赞成和反对奴隶制势力间达成平衡 令格里利对辉格党的支持动摇 最后表态反对妥协案 他在1852年总统大选中支持辉格党候选人温菲尔德 斯科特将军 但又猛烈抨击支持妥协案的党纲 我们藐视 诅咒 唾弃它 42 党派分裂导致斯科特不敌民主党候选人 前新罕布什尔州联邦参议员富兰克林 皮尔斯 43 1853年 辉格党在奴隶制问题上的立场分歧越来越大 格里利刊登社论宣布 纽约论坛报 不再是辉格党报纸 而是无党派报 他对读者忠诚度很有信心 相信报纸不会蒙受财务损失 辉格党部分人士对此喜闻乐见 共和 嘲讽格里利及其信仰 如果党派是在傅立叶主义 催眠术 缅因禁酒法 唯灵主义 科苏特主义 社会主义 廢奴主義或是别的几十个什么主义基础上成立并维持 我们也不想和这帮人搅和在一起 44 1854年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史蒂芬 道格拉斯提出 堪薩斯 內布拉斯加法案 授权各领地居民自决是否接受奴隶制 格里利在报上极力反对该法 法案颁布后堪薩斯領地爆发边境战争 格里利推动自由州人士前往定居 并向他们提供武器 45 奴隶制支持者还以颜色 把格里利和 纽约论坛报 视为敌人 不再把该报运往南方 骚扰 打击地区代理商 46 不过 1858年 纽约论坛报 周刊版订购用户仍达30万 南北战争期间一直是全美占领导地位的报纸 47 堪萨斯 内布拉斯加法案 令辉格党四分五裂 以反对奴隶制扩张为核心诉求的新党已蓄势多年 共和党由此诞生 格里利1853年便开始探讨创立新党 共和党的名字可能也是他所起 48 1854年 格里利出席首届纽约州共和党大会 但未获代表提名竞选州长或副州长 改投新党导致他与威德和苏厄德持续多年的政治联盟告一段落 他在1854年12月的信中写道 自己退出辉格党后 三人的政治伙伴关系随之结束 49 格里利对官职分配纠纷颇感愤怒 认为苏厄德不该向 纽约论坛报 竞争对手 纽约时报 寻求支持 50 1853年 格里利在纽约州西徹斯特郡查帕夸乡间买下农场并尝试农耕 51 1856年 他设计并建造里霍博斯大宅 是美国此时还非常罕见的混凝土建筑 52 1856年 格里利为共和党首位总统候选人约翰 弗雷蒙特匿名创作的传记出版 53 纽约论坛报 继续刊登各类素材 1851年 总编查尔斯 安德森 达纳招募卡尔 马克思担任驻伦敦记者 马克思与弗里德里希 恩格斯一起为报社工作十余年 创作约五百篇文章 格里利对此非常欣赏 在报上写道 马克思先生很有主见 有些看法还远未同大家达成共识 但要是不看他的作品 就等于忽略对现今欧洲政治重大议题最发人深省的看法 54 格里利倡导改革 如和平主义 女权主义 特别支持勤奋自由劳工阶层的理想 他呼吁通过改革确保所有公民自由平等 希望靠公民道德进步根除腐败 他不知疲倦地倡导进步和自由 呼吁劳动人民与资本家和谐并存 55 大量传媒转载格里利倡导社会民主改革的社论 对辉格党自由劳工理念与共和党激进派影响很大 在推动自由劳工理念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 1848年前 他资助美国式傅立叶派社会主义改革 但在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退出 56 为促进改革 格里利聘请众多写手 其中不乏未来名家 57 如富勒 达纳 乔治 威廉 柯蒂斯 威廉 亨利 弗赖 巴亚德 泰勒 朱利叶斯 钱伯斯 还有创办 纽约时报 的雷蒙德 58 乔治 里普利曾担任报社多年的文学批评家 59 简 斯威斯赫姆是当时美国大型报社极其罕见的女职工 60 1859年 格里利跨过大陆到西部实地考察 将见闻登上 纽约论坛报 呼吁建设横贯大陆铁路 61 还计划演讲宣传共和党 62 同年五月他前往芝加哥 再赶赴堪薩斯領地劳伦斯 对当地居民印象不佳 他在迈阿密县奥萨沃托米举办的首届堪萨斯共和党大会演说 再乘早期驿站马车前往丹佛 小镇此时正发展成派克峰淘金潮的采矿营地 61 格里利向报社发邮件 再沿奥弗兰小道抵达盐湖城 采访摩门教领袖楊百翰两小时 这也是楊百翰首度接受访谈 格里利遇到美洲原住民 对他们的境遇感到同情 但与当时许多人一样认为印第安文化是劣等文化 此外 他还在加利福尼亚州巡回演讲 63 1860年总统大选 编辑 主条目 1860年美国总统选举 克里利与当上联邦参议员的苏厄德保持友好 但始终没有打算支持苏厄德获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 1860年共和党全国大会在芝加哥举行 会前克里利主张提名反对奴隶制扩张 并已解放名下奴隶的前密苏里州联邦众议员爱德华 贝茨 格里利在报纸 演讲和大会上声称贝茨不但能拿下北方各州 进军南方也不在话下 但争夺共和党提名的黑马候选人林肯前来纽约 准备在柯柏聯盟學院演讲时 格里利敦促读者前去聆听 并且就在现场陪同林肯走上台 此时格里利认为林肯有望获副总统提名 64 格里利代替因故无法与会的俄勒冈州代表出席芝加哥大会 他在会上建议提名贝茨 但局面毫无胜算 反而是苏厄德可能胜出 与其他代表交流后 格里利认定苏厄德即使拿到提名也不可能在大选中赢得宾夕法尼亚州这类关键州 65 知道他与苏厄德已经疏远的人很少 令格里利的意见显得更可信 66 格林顿 范 德森曾为格里利与苏厄德立传 在他看来 苏厄德此次提名争夺战败给林肯 但格里利对此所起作用难以量化 格里利在会场宣传贝茨之举收效甚微 前两轮投票苏厄德领先林肯 但第二次幅度很小 林肯在第三轮投票胜出 格里利此时坐在俄勒冈州代表团 脸上笑容灿烂 67 对此普利策奖得主 历史学家多丽丝 凯恩斯 古德温表示 很难想象林肯会像苏厄德那样任由格里利的不满郁积多年 68 苏厄德争夺提名败北 党羽把格里利视为报复目标 读者来信退订 信中还对花掉三美分感到浪费 格里利向他提供邮票补偿 面对敌人抨击 格里利友善回应 他大力提倡打击纽约州议会腐败 希望选民推举新议员 在1861年苏厄德任期结束时推举他继任 1860年大选期间 他集中精力宣传林肯 甚至不惜诋毁其他候选人 格里利明确表示 共和党上台后不会干涉蓄奴州的奴隶制 还称林肯无意保障非裔美国人的选举权 他努力竞选 直到11月林肯胜出 69 林肯很快公开告知有意提名苏厄德担任国务卿 所以后者不大可能竞选连任参议员 威德打算推举威廉 M 埃瓦茨替代 纽约州的反苏厄德势力团结在格里利周围 共和党在州议会占优 所以共和党核心小组便是两人争夺焦点 格里利的势力无法取得足够议员支持把他送到参议院 但足以阻止埃瓦茨当选 威德转为支持已获不少选票的艾拉 哈里斯 后者获核心小组认可并于1861年2月当选 威德阻止格里利当选后志得意满 自称是在 报答格里利先生的大恩 70 南北战争 编辑 主条目 南北战争 内战爆发 编辑 林肯赢得大选后 南方脱离联邦的传闻开始流传 纽约论坛报 起初赞成和平分裂 南方另建国家 1860年11月9日的社论写道 如果棉花产州的确觉得退出比留在联邦更好 我们就应坚持让他们和平退出 退出联邦或者形同革命 但这毕竟是他们的权利 无论何时 只要大量联邦成员下定决心分家单过 我们都应保持克制 不要想方设法强迫他们留下 我们希望永远都不会生活在用刺刀阻止他人离开的共和国 71 格里利继续发表类似社论 直到1861年1月开始转为强硬对待南方 反对分裂 72 威廉姆斯指出 霍勒斯 格里利曾短暂认为和平分裂比内战更能保障自由 73 格里利对南方的和缓态度持续时间很短 但依然是1872年竞选总统时对手抨击他的有力弹药 73 纽约论坛报 在林肯就职前几天每天都发表社论 标题都是大号大写字母 不妥协 对叛徒没有让步 宪法不可违 74 格里利出席就职典礼 座位离参议员道格拉斯很近 代表 纽约论坛报 为林肯开始就职欢呼 南方军队偷袭桑特堡后 格里利一方面对要塞失守颇感遗憾 同时又为以战争征服叛军组建的美利堅聯盟國叫好 纽约论坛报 还批评林肯没有迅速动用武力 75 1861年春至夏初 格里利和 纽约论坛报 为联邦军进攻造势 纽约论坛报 记者发文率先倡导 进军里士满 格里利将之作为报纸口号 敦促联邦军在7月20日邦联国会开会前占领邦联首都里士满 7月中旬 公众压力等众多原因促使林肯派训练不足的联邦军参加第一次馬納沙斯之役 军队遭遇惨败 令格里利深感绝望 其间可能精神崩溃 76 为两千万人祈祷 编辑 格里利在查帕夸买下的农场休息两周后恢复健康 随后返回 纽约论坛报 他整体支持林肯政府 对老对手 国务卿苏厄德也不乏赞誉 联邦军第一年战事不利 但他的支持依旧 1861年末 他通过中间人向林肯提议 总统提前告知政策 纽约论坛报 愿投桃报李 在文章中友善对待联邦政府 林肯欣然接受 他 格里利 的坚定支持于我等同十万大军 77 1862年初 格里利对联邦军一直无法奠定胜局深感失望 还对林肯迟迟不愿承诺打败叛军后解放奴隶充满忧虑 他对联邦政府开始偶有批评 纽约论坛报 社论呼吁尽快打赢战争 解放奴隶 格里利原本认为内战主要目的是维护联邦 第一次馬納沙斯之役后转为希望战争终结奴隶制 截至1862年3月 林肯的反奴隶制政策不过是提议边境州只要忠于联邦就能获得解放奴隶的补偿 此外他还签署法案废除哥伦比亚特区的奴隶制 78 据称林肯曾质问 纽约论坛报 记者 霍勒斯大叔到底搞什么鬼 他就不能忍着点儿 等多几天吗 79 格里利1862年8月19日致信林肯 信件以 为两千万人祈祷 为题刊登在第二天的 纽约论坛报 他对总统的压力至此达到顶点 林肯此时已把起草的 解放黑奴宣言 初稿内容告知内阁 格里利在刊登信件当天得知 他的信要求解放奴隶并严格执行 没收法 林肯必须 为自由与奴隶制斗争 不要 用羊的手段去对付狼 80 林肯在回信中写道 我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 而非维持或消灭奴隶制 如果不解放奴隶就能实现目标 我就一个不放 如果全部解放才行 我就全部解放 如果只解放一部分就行 我也照办 81 我对奴隶制和有色人种采取的政策都是为维持联邦 我的宽容与克制也是如此 82 83 这封回信非常有名 远超格里斯报上的挑衅 84 但也令废奴人士出离愤怒 苏厄德的夫人弗朗西斯向丈夫表达不满 谴责林肯 把几个州凑在一块儿看得比人类自由还重要 83 格里利认为总统没有正面回答问题 但只要他发布 解放黑奴宣言 我什么都可以原谅 84 林肯9月22日发布 解放黑奴宣言 格里利称赞宣言是 自由的伟大恩赐 威廉姆斯指出 直到至刻 为联邦而战的林肯才与为解放黑奴而战的格里利站在一起 85 征兵暴动 争取和平 编辑 nbsp 1961年面世的格里利纪念邮票联邦军1863年7月上旬赢得蓋茨堡之役 纽约论坛报 的文章宣称叛乱很快就会 扑灭 86 紐約徵兵暴動一周后暴发 格里利和 纽约论坛报 基本支持征兵 同时认为不应准许有钱人雇人代替来逃避兵役 暴兵将支持征兵的人列为目标 将纽约论坛报大厦包围并至少一次企图冲进楼内 格里利从布鲁克林海军造船厂取得武器 150名军人保护大楼安全 还有暴徒前往查帕夸的农场威胁格里利夫人和孩子 不过尚未伤人就被赶走 87 1863年8月 格里利接受哈特福出版商邀请撰写南北战争史 在接下来八个月写出六百页 书名 美国冲突 共分两册 前六百页为上册 88 美国冲突 截至1870年已售出22 5万套 这在当时已是非常热销 89 南北战争期间 格里利多次提出结束战争的思路 1862年他联络法国驻哥伦比亚特区大使亨利 梅西尔探讨调停 但苏厄德拒绝和谈 特别是在1862年联邦军赢得双方伤亡都很惨重的安蒂特姆之战后 欧洲干预已经不可能有效 90 1864年7月 格里利听闻邦联驻加拿大人员有权和谈 这些人此时在加拿大尼亚加拉瀑布城协助和平派民主党人 如果和谈无望就力主对联邦战事进展扯后腿 格里利应林肯要求前往尼亚加拉瀑布城谈判 只要南方回归联邦并解放黑奴 总统愿考虑任何条件 邦联人员拿不出任何身份证明 而且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也不愿与格里利一起前往哥伦比亚特区 格里利返回纽约 事态公开后令政府非常尴尬 林肯没有对格里利轻信邦联人员公开表态 但私下里表示对他失去信心 91 格里利一度考虑支持其他候选人1864年竞选总统 他二月在 纽约论坛报 发文称林肯不应连任 但没有候选人对总统构成威胁 林肯六月获提名 纽约论坛报 半冷不热地表示认可 92 同年八月 担心民主党赢得大选 联邦接纳邦联回归的格里利力争另办党大会 希望林肯放弃连任 提名其他候选人 但没起任何作用 9月3日联邦军攻占亚特兰大后 格里利开始极力支持林肯 对林肯连任 联邦军连战连捷心满意足 93 重建时期 编辑 1865年4月内战结束后 格里利与 纽约论坛报 呼吁宽容对待战败的南方邦联 声称让邦联领导人成为烈士只会促成叛乱 约翰 威尔克斯 布斯刺杀林肯令宽大处理的呼声戛然而止 许多人认为林肯之死是叛变阴谋的最高潮 新总统安德鲁 约翰逊悬赏十万美元抓捕在逃邦联总统傑佛遜 戴維斯 叛军领袖被捕后 格里利主张 按公正判决处罚 94 1866年 格里利的社论声称 不应一直把戴维斯关在門羅堡 要么开庭审判 要么还以自由 戴维斯的夫人瓦丽娜呼吁格里利发挥影响 推动戴维斯获释 1867年5月 里士满法官裁定前邦联总统可交十万美元保释 格里利等人提供保释金 他与戴维斯在法庭短暂碰面 北方公众对此愤怒不已 格里利的 美国冲突 下册销量锐减 95 论坛论坛报 特别是周刊版订阅量下降 但在1868年大选期间恢复 96 格里利起初支持约翰逊宽厚的重建政策 但总统只想快速建立州政府 无意保障解放奴隶的选举权 令格里利非常失望 1865年12月国会开幕并逐步主控南方重建 激进派共和党人积极保障不论肤色所有男子的选举权和公民权利 格里利整体认可国会政策 1866年格里利竞选联邦众议员遭遇惨败 1867年初竞选联邦参议员又输给罗斯科 康克林 97 总统与国会开战 格里利坚定支持国会 1868年3月国会弹劾约翰逊 格里利与 纽约论坛报 强烈要求解除总统职务 谴责约翰逊是 国家大嘴里酸痛的牙齿 拥挤教室中尖叫的巨婴 宣称 他不滚蛋就永无宁日 98 参议院最后裁定罪名不成立 令格里利深感失望 同年格里利一度争取共和党州长候选人提名 但在康克林势力阻挡下无法如愿 格里利在1868年大选支持共和党候选人尤利西斯 格兰特 后者顺利胜出 99 格兰特时期 编辑 nbsp 1869年在查帕夸农场的格里利1868年 怀特劳 里德加入 纽约论坛报 担任总编 100 还成为格里利值得信赖的副手 101 马克 吐温19世纪60年代也是报社雇员 102 亨利 乔治与布雷特 哈特都不时在报上发表文章 103 1870年 海约翰加入报社撰写社论 格里利不久就宣布海约翰是 纽约论坛报 历史上最出色的社论作家 104 格里利一直对联想主义很感兴趣 1869年开始大力参与建设内森 米克领头的草原乌托邦科罗拉多联盟殖民地 小镇建在科罗拉多领地 后以格里利的姓氏命名 格里利担任乌托邦财务主管 还向米克借钱保持殖民地运作 1871年 他根据儿时经历及查帕夸农场生活撰写的著作 务农之我见 出版 105 106 格里利继续争取公职 1869年竞选纽约州主计长 1870年竞选联邦众议员都以失败告终 107 1870年 格兰特总统邀请格里利担任驻圣多明哥 今多明尼加共和国 大使 但他没有接受 108 1872年总统大选 编辑19世纪诞生的政党不计其数 其中绝大部分很快消亡 内战结束后也是如此 密苏里州联邦参议员卡尔 舒尔兹1871年9月组建自由共和党 旨在反对格兰特总统和腐败 主张公务员制度改革 减税和土地改革 聚集起来的支持者立场不一 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反对格兰特 事实也证明格兰特政府的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 1872年是大选年 新党需要总统候选人 格里利在全美名望卓著 经常竞选公职 109 他更想获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 担心投身自由共和党会对 纽约论坛报 不利 不过他最大的期望还是当总统 拿不到共和党提名的情况下就不会拒绝自由共和党 110 111 自由共和党全国大会1872年5月在辛辛那提召开 格里利在会上讲话 他和密苏里州州长本杰明 格拉茨 布朗都是潜在人选 舒尔兹不在美国领土出生 没有竞选资格 最高法院大法官大卫 戴维斯首轮投票领先 格里利在第二轮小幅领先 接下来轮到前驻英大使查尔斯 弗朗西斯 亚当斯 经过里德的 自发 示范 格里利在第六轮投票赢得提名 布朗是副总统候选人 112 nbsp 托马斯 纳斯特创作的1872年竞选漫画 讽刺格里利的立场与过去自相矛盾民主党提名大会同年七月在巴尔的摩召开 代表面临两难境地 要么提名长期站在对立面的格里利 要么挑选其他候选人 但失去反格兰特派系的选票就必败无疑 民主党最后提名格里利 甚至借用自由共和党主张非裔美国人平等权利的党纲 113 格里利辞去 纽约论坛报 主编职务竞选 114 而且主动巡回演讲 直接向平头百姓传达他的理念 与当时高级公职候选人一般不直接竞选的传统背道而驰 反对者为此谴责他官瘾太大 115 七月下旬 格里利与前俄亥俄州州长拉瑟福德 伯查德 海斯等人都认为自由共和党和民主党胜利在望 116 他的竞选提倡各派系以和为贵 战争早已结束 奴隶制问题已经解决 如今应该结束军事占领南方 恢复正常社会生活秩序 117 共和党资金充足 指控格里利对叛国和三K党都不吝支持 托马斯 纳斯特将反格里利宣传总结成漫画 这些作品影响很大 格兰特事后认为纳斯特是他连任的大功臣 漫画显示格里利为杰佛逊 戴维斯交保 向格兰特撒泥 在林肯坟前与约翰 威尔克斯 布斯握手 同年九月 围绕聯合太平洋鐵路融资问题的莫比利埃信托公司丑闻暴发 牵涉共和党众多政要 但格里利也持有联合太平洋铁路的股票 无法借此事抨击格兰特政府 有说法称这些股票是送给他的礼物 换取有利的新闻报导 118 格里利的夫人玛丽六月从欧洲旅游回来时就患上疾病 119 病情在十月加重 格里利10月12日马上中断竞选前去陪伴 玛丽10月30日撒手人寰 此时距选举日只剩一周 格里利陷入绝望 120 民主党九至十月在各州的公职选举成绩惨淡 格里利不敌格兰特完全在预料之中 他共获283万4125票 远不及总统的359万7132票 格兰特拿下286张选举人票 格里利只有66张 在全部37个州里只赢得乔治亚州 肯塔基州 马里兰州 密苏里州 田纳西州和德克萨斯州 121 晚年与谢世 编辑 格里利回归主编 纽约论坛报 但很快得知有人企图赶他下台 他晚上难以入眠 选举日一周后 11月13日 最后一次前去报社 之后一直在接受治疗 格里利听从家庭医生建议前往乔治 乔特在纽约州普莱森特维尔创办的疗养院乔特之家 122 格里利的身体持续恶化 于11月29日辞世 两个女儿与怀特劳 里德陪在身旁 123 格里利去世后 选举人团正式集中投票选出总统 他的66张票由另外四名候选人获得 其中又以印第安纳州新州长托马斯 A 亨德里克斯和格里利的竞选搭档布朗最多 124 格里利希望葬礼一切从简 但女儿坚持在他生前加入的神圣亲子教堂 今纽约第四普救派教堂举办隆重仪式 他的遗体葬在布鲁克林区绿荫公墓 格兰特总统带领各级政要 海约翰与里德等 纽约论坛报 工作人员 以及新闻业竞争对手前来送行 125 评价和纪念 编辑 nbsp 绿荫公墓的霍勒斯 格里利纪念碑竞选期间格里利遭遇众多抹黑 但即便对手 在他死后也不吝美言 曾刊登纳斯特漫画的 哈珀周刊 称 林肯先生遇刺后 再也没有哪个美国人的死像霍勒斯 格里利一般令人真心痛惜不已 针对他的一切评价都因悲切变得特别动人 126 亨利 沃德 比彻在 基督联合报 写道 霍勒斯 格里利死了 那些不公正的恶意针对也随风飘散 127 哈里特 比彻 斯托指出 格里利的打扮虽然古怪 总是戴着难看的白帽子 其人或许不乏缺陷 但无疑也有许多优点而且充满力量 真正慈悲为怀 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127 格里利主张在政策领域为快速发展的西部地区提供足够自由 鼓励 年轻人 向西去 实现抱负 128 他对工人阶级社会和政治很感兴趣 为此聘请卡尔 马克思 129 抨击一切垄断 反对向为铁路提供土地特许 130 他提倡高关税 坚持工业发展能实现共同富裕 131 格里利主张素食 反对饮酒并认真对待他人提出的任何建议 132 历史学家艾弗 伯恩斯坦指出 身为思想家 格里利立场温和且不成体系 独自追寻国际改革思潮 他每次都全身心投入 不管是乌托邦 工匠社会主义 还是土地 两性与饮食改革 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反奴隶制理念 格里利在美国内战时代的文化和政治中无疑具有重要地位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各种改革运动之间存在固有矛盾 而他却力图从思想上实现和谐统一 133 格里利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有机会自我改善 他的自由观就以此建立 134 为他立传的埃里克 伦德声称 格里利 对社会改革鞠躬尽瘁 深切同情贫苦白人 奴隶 自由黑人 以及白人妇女的处境 还崇尚自救和自主创业的美德 51 范 德森表示 真挚的同情 道德上的热心 乃至对他人关注的渴望 都不可避免地促使他为让世界更加美好奋斗 并保持使徒般的热情 135 格里利在改革领域的成就因个人特点受限 威廉姆斯指出 格里利经常 身着旧亚麻外套 扮相非常古怪 人物形象宛若幽灵 就像进城购买物资的农民 136 范 德森也称 格里利的斗争能力受个人特点所限 他的文化程度不足 看不到自身局限对他阻碍很大 135 1924年 纽约论坛报 与 纽约先驱报 合并组成 纽约先驱论坛报 后在1966年停刊 137 论坛报 之名一直沿用到2013年 国际论坛报 更名 纽约时报国际版 为止 138 1890年 论坛报协会向纽约捐献格里利雕塑 1916年在市政厅公园揭幕 139 第二座格里利雕塑位于曼哈頓中城格里利广场 140 格里利去世后 纽约市议会经投票决定把百老汇与第33街交汇处广场定名格里利广场 141 范 德森为格里利所立传记结尾写道 格里利忠于祖国和人民 对美国持续进步充满信心 他的贡献至今意义重大 格里利有各种缺点 他就像美国 哪怕经常目光短浅 受人误导 但从不会被农业和工业的成就冲昏头脑 他对美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为实现美国的梦想不懈努力 令他人深受鼓舞 充满希望和信心 相信自己的梦想也有望实现 格里利与美国人民的信仰确保他在美国历史上拥有一席之地 信仰让他依然与大家一起前进 或责备或慈爱 令我们在如今的伟大斗争中充满信心并赢得胜利 142 著作 编辑 美国冲突 1860至1864年美利坚合众国大叛乱史 第一卷 1864年 第二卷 1866年 政治经济学阐述论文 解释并捍卫家庭产业保护政策 组建国家合作体系实现真正的劳动力升级 1870年 回首忙碌一生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68年 1859年夏纽约至旧金山之行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60年 注释 编辑 1 0 1 1 年轻人 向西去 与国共成长 的源头尚无定论 但确知是在格里利宣传下传遍全美 他本人也与这句口号关系密切 纽约论坛报 声称 他人误以为 这是格里利的创作 为他立传的罗伯特 威廉姆斯认为这句话应该不是格里利首创 口号的江湖传言很多 爱荷华州格林内尔学院创始人乔西亚 格林内尔自称年轻时第一个响应格里利号召 向西去 1 2 脚注 编辑纽约市的霍勒斯 格里利雕塑 nbsp 位于市政厅公园 nbsp 位于格里利广场 Fuller amp 2004 第231 242页 Williams 第40 41页 Snay 第9页 Williams 第6页 Ulster Scots 第33页 Lunde 第26页 Williams 第12页 Williams 第15页 Williams 第30 33 60页 Snay 第16页 11 0 11 1 Lunde 第11页 Williams 第27页 13 0 13 1 Tuchinsky 第4 5页 Williams 第31 32页 Williams 第37 39页 Williams 第41 42页 Williams 第43页 Williams 第47页 Williams 第53页 Williams 第53 54页 Tuchinsky 第5页 22 0 22 1 22 2 22 3 Williams 第58页 Snay 第54 55页 Lunde 第24页 Snay 第55页 Snay 第11 23页 27 0 27 1 Williams 第59页 28 0 28 1 Snay 第63页 Snay 第86 87页 Snay 第39 41页 Williams 第78 81页 Williams 第82页 Williams 第81 82页 Nevins 第528 534页 Snay 第68 72页 Williams 第114页 37 0 37 1 Tuchinsky 第145页 Williams 第114 115页 Williams 第115 116页 Williams 第61页 Tuchinsky 第144 145页 Snay 第110 112页 Snay 第112页 Tuchinsky 第155页 Snay 第114 115页 Williams 第168页 Williams 第169页 Williams 第175页 Snay 第116 117页 Snay 第117页 51 0 51 1 Lunde ANB Gruber amp Gruber 1977 Life of Col Fremont Williams 第131 135页 Snay 2011 Tuchinsky amp 2005 第470 497页 Tuchinsky amp 2004 第66 99页 Sandburg 1942 Crowe amp 1968 第131 132页 Endres amp 1975 第128页 61 0 61 1 Williams 第203页 Van Deusen 第230页 Lunde 第60 65页 Van Deusen 第231 241 245页 Stoddard 第198 199页 Goodwin 第242页 Hale 第222 223页 Goodwin 第255 256页 Van Deusen 第248 253页 Van Deusen 第256 257页 Seitz 第190 191页 Bonner 第435页 73 0 73 1 Williams 第219页 Stoddard 第210页 Stoddard 第211 212页 Williams 第220 223页 Van Deusen 第279 281页 Van Deusen 第282 285页 Williams 第226页 Williams 第232 233页 陈伟 amp 2018 第102页 Lincoln 1862 83 0 83 1 Goodwin 第471页 84 0 84 1 Williams 第233页 Williams 第234页 Hale 第271页 Williams 第240 241页 Van Deusen 第301页 Williams 第245页 Williams 第247页 Van Deusen 第306 309页 Van Deusen 第303 304页 Van Deusen 第310 311页 Stoddard 第231 234页 Williams 第272 273页 Van Deusen 第354 355页 Van Deusen 第342 349页 Cohen 1998 Van Deusen 第368 373页 Stoddard 第270页 Van Deusen 第377页 Van Deusen 第320页 Hale 第300 311页 Taliaferro 第132 133页 Williams 第284 289页 Stoddard 第266页 Williams 第293页 Williams 第294页 Williams 第292 293页 Williams 第295 296页 Stoddard 第302 303页 Williams 第296 298页 Hale 第338页 Seitz 第388页 Stoddard 第309 310页 Williams 第303页 Stoddard 第313页 Williams 第303 304页 Hale 第339 340页 Williams 第305页 Seitz 第390 391页 Seitz 第398 399页 Williams 第306页 Seitz 第391页 Hale 第352 353页 Seitz 第403页 127 0 127 1 Seitz 第404页 Ross amp 1933 第63 74页 Brophy amp 1948 第309 317页 Stauss amp 1939 第399 408页 Lundberg amp 2019 第154页 Iacobbo Iacobbo amp 2004 第84页 Bernstein amp 1991 第184页 Williams 第314页 135 0 135 1 Van Deusen 第428页 Williams 第313页 Hear Herald Tribune Folds in New York Schmemann 2013 NYC Parks Greeley Square Park Linn amp 1912 第258 259页 Van Deusen 第430页参考文献 编辑Bonner Thomas N Horace Greeley and the Secession Movement 1860 1861 Mississippi Valley Historical Review 1951 12 38 3 425 444 JSTOR 1889030 doi 10 2307 1889030 Goodwin Doris Kearns Team of Rivals The Political Genius of Abraham Lincoln Simon amp Schuster 2005 ISBN 978 0 684 82490 1 Hale William Harlan Horace Greeley Voice of the People Harper amp Brothers 1950 2021 02 11 OCLC 336934 Lunde Erik S Greeley Horace American National Biography Online 2000 02 2021 02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09 nbsp Lunde Erik S Horace Greeley Twayne s United States Authors Series Twayne Publishers 1981 ISBN 0 8057 7343 6 Nevins Allan Horace Greeley Dictionary of American Biography 7 Scribner s 528 534 1931 OCLC 4171403 Seitz Don Carlos Horace Greeley Founder of The New York Tribune 1926 Snay Mitchell Horace Greeley and the Politics of Reform in Nineteenth Century America Rowman amp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11 2021 02 11 ISBN 978074255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09 Stoddard Henry Luther Horace Greeley Printer Editor Crusader G P Putnam s Sons 1946 2021 02 11 OCLC 1372308 Taliaferro John All the Great Prizes The Life of John Hay from Lincoln to Roosevelt Kindle Simon amp Schuster 2013 2021 02 11 ISBN 978 1 4165 9741 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12 Tuchinsky Adam Horace Greeley s New York Tribune Civil War Era Socialism and the Crisis of Free Labor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9 2021 02 11 ISBN 978 0 8014 4667 2 JSTOR 10 7591 j ctt7zfzw Van Deusen Glyndon G Horace Greeley Nineteenth Century Reformer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53 Williams Robert C Horace Greeley Champion of American Freedom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6 2021 02 11 ISBN 978 0 8147 9402 9 学术传记 Fuller Thomas Go West young man An Elusive Slogan Indiana Magazine of History 2004 231 242 JSTOR 27792556 The Ulster Scots and New England Scotch Irish foundations in the New World PDF Ulster Scots Agency 33 2021 02 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 10 14 Gruber Walter J Gruber Dorothy W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Registration Rehoboth New York State Office of Parks Recreation and Historic Preservation 1977 03 2016 03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3 Life of Col Fremont New York Greeley and M Elrath 1856 Snay Mitchell Horace Greeley and the Politics of Reform in Nineteenth Century America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11 ISBN 978 0742551008 Tuchinsky Adam Max The Bourgeoisie Will Fall and Fall Forever The New York Tribune the 1848 French Revolution and American Social Democratic Discours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2005 92 2 470 497 Tuchinsky Adam Max Her Cause Against Herself Margaret Fuller Emersonian Democracy and the Nineteenth Century Public Intellectual American Nineteenth Century History 2004 5 1 66 99 Sandburg Carl Storm Over the Land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42 Crowe Charles George Ripley Transcendentalist and Utopian Socialist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68 06 55 1 131 132 Endres Kathleen Jane Grey Swisshelm 19th century journalist and feminist Journalism History 1975 2 4 128 陈伟 8 引发美国内战的司法判决 斯科特诉桑弗特案 1857 美国宪政历程 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8 11 102 2013 ISBN 9787801821386 Lincoln Abraham Letter to Horace Greeley Abraham Lincoln Online 1862 08 22 2021 02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08 Cohen Adam An impeachment long ago Andrew Johnson s saga Time 1998 12 21 152 25 2021 02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4 15 通过CNN Lundberg James M Horace Greeley Print Politics and the Failure of American Nationhoo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9 ISBN 978 1421432878 Ross Earle D Horace Greeley and the West Mississippi Valley Historical Review 1933 20 1 63 74 JSTOR 1902328 Brophy Leo P Horace Greeley Socialist New York History 1948 29 3 309 317 JSTOR 43460290 Stauss James H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Horace Greeley Southwestern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1939 399 408 JSTOR 42879558 Iacobbo Karen Iacobbo Michael Vegetarian America A History Greenwood 2004 84 2021 02 13 ISBN 978 02759751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12 Bernstein Iver The New York City Draft Riots Their Significance for American Society and Politics in the Age of the Civil War Oxford UP 1991 184 2021 02 13 ISBN 978019992343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09 Hear Herald Tribune Folds in New York Chicago Tribune 1966 08 13 2 10 2016 03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6 Schmemann Serge Turning the Pag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2013 10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12 Horace Greeley NYC Parks 2021 02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0 20 Horace Greeley NYC Parks 2021 02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0 21 Linn William Alexander Horace Greeley Founder and Editor of the New York Tribune D Appleton 1912 258 259 2021 02 13 OCLC 732763 扩展阅读 编辑Schulze Suzanne Horace Greeley A Bio Bibliography Greenwood 1992 ISBN 9780313267369 Parton James The Life of Horace Greeley Editor of the New York Tribune Houghton Mifflin amp co 1854 2021 02 12 LCCN 11002797 Borchard Gregory A Abraham Lincoln and Horace Greeley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2011 2021 02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09 Cross Coy F II Go West Young Man Horace Greeley s Vision for America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1995 Holzer Harold Lincoln and the Power of the Press The War for Public Opinio Simon amp Schuster 2014 Isely Jeter Allen Horace Greeley and the Republican Party 1853 1861 A Study of the New York Tribun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47 Parrington Vernon L Main Currents in American Thought II 1927 247 257 2021 02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1 15 Potter David M Horace Greeley and Peaceable Secession Journal of Southern History 1941 7 2 145 159 JSTOR 2191468 Fahrney Ralph Ray Horace Greeley and the Tribune in the Civil War Cedar Rapids Ia The Torch Press 1936 2021 02 12 Robbins Roy M Horace Greeley Land Reform and Unemployment 1837 1862 Agricultural History 1933 01 VII 18 2021 02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01 Weisberger Bernard A Horace Greeley Reformer as Republican Civil War History 1977 23 1 5 25 2021 02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7 19 Downey Matthew T Horace Greeley and the Politicians The Liberal Republican Convention in 1872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1967 03 53 4 727 750 JSTOR 1893989 Lunde Erik S The Ambiguity of the National Idea the Presidential Campaign of 1872 Canadian Review of Studies in Nationalism 1978 5 1 1 23 Durante Dianne Outdoor Monuments of Manhattan A Historical Guide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978 0814719879 Maihafer Harry J The General and the Journalists Ulysses S Grant Horace Greeley and Charles Dana Brassey s Books 1998 ISBN 978 0788194818 Mott Frank Luther American Journalism A History 1690 1960 3rd Macmillan 1962 ASIN B0006AXMAE Reid Whitelaw Horace Greeley Scribner s Sons 1879 2021 02 12 Rourke Constance Mayfield Trumpets of Jubilee Henry Ward Beecher Harriet Beecher Stowe Lyman Beecher Horace Greeley P T Barnu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mp Co 1927 2021 02 12 Slap Andrew The Doom of Reconstruction The Liberal Republicans in the Civil War Era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10 ISBN 978 0823227105 Taylor Sally Marx and Greeley on Slavery and Labor Journalism History 1979 6 4 103 107 Horace Greeley 1811 1872 Mr Lincoln and New York The Lehrman Institute 2017 06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6 13 外部链接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霍勒斯 格里利霍勒斯 格里利的作品 古騰堡計劃 互联网档案馆中霍勒斯 格里利的作品或与之相关的作品 美国历史网传记 霍勒斯 格里利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加拿大传记词典 霍勒斯 格里利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根据艾伦 内文斯著作创作的简化版传记 漫画家托马斯纳斯特对战候选人霍勒斯 格里利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42至1866年 纽约论坛报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66至1922年 纽约论坛报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美利堅合眾國眾議院前任者 戴维 杰克逊 紐約州第六國會選區联邦众议员1848至1849年 繼任者 詹姆斯 布鲁克斯政党职务前任者 霍拉肖 西摩 民主党美国总统候选人1872年 繼任者 塞缪尔 提尔登前任者 无 自由共和党美国总统候选人1872年 繼任者 无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霍勒斯 格里利 amp oldid 7897936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