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鎶的同位素

同位素

主要的鎶同位素
同位素 衰變
丰度 半衰期 (t1/2) 方式 能量
MeV
產物
283Cn 人造 3.81 [1] α 9.520[2] 279Ds
SF
285Cn 人造 30  α 9.15, 9.03? 281Ds
←Rg111 Nh113

圖表 编辑

符號 Z(
p
N(
n
同位素質量(u 半衰期 衰變
方式
[n 1]
衰變
產物
原子核
自旋
激發能量
277Cn 112 165 277.16364(15)# 1.1(7) ms
[0.69(+69−24) ms]
α 273Ds 3/2+#
281Cn 112 169 281.16975(42)# 130 ms[3] α 277Ds 3/2+#
282Cn 112 170 282.1705(7)# 0.8 ms SF (various) 0+
283Cn 112 171 283.17327(65)# 4 s α (90%) 279Ds
SF (10%) (various)
283mCn[n 2] 5 min SF (various)
284Cn 112 172 284.17416(91)# 97 ms SF (various) 0+
285Cn 112 173 285.17712(60)# 29 s α 281Ds 5/2+#
285mCn[n 2] 8.9 min α 281mDs

備註:畫上#號的數據代表沒有經過實驗的證明,只是理論推測而已,而用括號括起來的代表數據不確定性。

核合成 编辑

諸如鎶等超重元素都是在粒子加速器中用離子轟擊輕元素,誘導核聚變反應而產生的。大部分鎶的同位素可用這種方式直接合成,但一些較重的則只發現於更重元素的衰變產物中。[4]

核聚變反應根據所涉及的能量被分為“熱聚變”和“冷聚變”。在熱核聚變反應中,高能量的輕離子加速撞向質量高的目標體(多數用錒系元素),從而產生高激發能(約40至50 MeV)的複核,並可能釋放3至5個中子。[4]在冷聚變反應中,產生的原子核激發能(約10至20 MeV)相對較低,這降低了發生裂變反應的概率。原子核冷卻到基態時,只釋放一個或兩個中子,因此產物的中子數可較高。[5]此處所說的冷聚變反應有別於在室溫條件下發生的核聚變反應(見冷聚變)。[6]

冷聚變 编辑

1996年重离子研究所首次進行合成鎶的冷核聚變反應,并報告檢測到兩個277Cn的衰變鏈。

 

2000年,他們撤回了這項發現。在2000年重複進行的反應中,他們又合成了一個鎶原子。他們在2002年試圖測量1n激發能時,因70Zn束失敗而未能取得結果。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於2004年證實了277Cn的發現。他們進一步發現了兩個277Cn原子,並確認了整個衰變鏈的衰變數據。

277Cn合成成功後,重离子研究所在1997年使用68Zn進行了反應,以研究同位旋(富含中子)對化學產量的影響。

 

科學家發現,用62Ni和64Ni離子合成同位素時能提高產量,因此開啟了這項實驗。由於沒有檢測到275Cn的衰變鏈,所以截面限制在1.2 pb。

1990年,一些初步跡象顯示,用能量為幾個GeV的質子照射目標體後,形成了鎶的同位素。重离子研究所和耶路撒冷大學因此合作研究了下列反應。

 

他們探測到一些自發裂變活動和12.5 MeV能量的α衰變,並將兩者的源頭指向輻射俘獲產物272Cn或1n蒸發殘留物271Cn。要證實這些結論,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

熱聚變 编辑

1998年,俄羅斯杜布納Flerov核研究實驗室(FLNR)開始了一個研究項目:使用-48核的熱聚變反應來合成超重元素。1998年3月,他們聲稱已經達到以下反應:

  (x=3,4)

新合成的283Cn自發裂變成較輕的核素,半衰期約為5分鐘。[7]

該產物的半衰期足夠長,所以科學家首次開始針對鎶進行化學氣態實驗。2000年,杜布納的Yuri Yukashev重復實驗,但未能證實任何半衰期為5分鐘的自發裂變。2001年重復的實驗中,自發裂變產生的八塊碎片積累於低溫部分,這表明鎶具有類似的屬性。不過,現在有些科學家高度懷疑這些結果的由來。為了確認鎶的合成,同一個團隊在2003年1月成功地重復了反應,證實了衰變模式和半衰期。他們還能夠計算出自發裂變活動質量的估值,約為285。這有助證實該同位素的發現。[8]

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團隊在2002年進行反應時無法檢測到任何自發裂變,計算的截面限制在1.6 pb。[9]

2003至2004年,杜布納的團隊使用了「杜布納天然氣填充反沖分離器」(DGFRS)重復進行了反應。這一次,283Cn以9.53 MeV進行α衰變,半衰期約為4分鐘。研究人員也在4n通道中觀察到282Cn(釋放出4個中子)。[9]

2003年,德國重離子研究所也參與尋找長度為5分鐘的自發裂變活動。和杜布納團隊的結果相似,他們也能夠在低溫部分探測到七塊自發裂變碎片。然而,這些自發裂變事件之間並無關聯,因此不是鎶原子核直接自發裂變產生的。這使科學家質疑鎶的化學特性是否真的和氡相似。[10]在杜布納團隊公佈283Cn的不同衰變屬性後,重離子研究所團隊在2004年9月重復進行實驗。他們無法檢測到任何自發裂變事件,並計算出檢測一個事件的截面限制,約為1.6 pb。

2005年5月,重離子研究所進行了物理實驗,探測到單個283Cn原子進行了短半衰期的自發裂變,這意味著存在未知的自發裂變分支。[11]然而,杜布納一開始已觀察到數次直接的自發裂變事件,但他們假定沒有探測到母核的α衰變。這些結果表明實際並不存在這個母核的α衰變事件。

2006年,保羅謝爾研究所和Flerov核研究實驗室聯合進行實驗,以研究鎶的化學性質。實驗證實了283Cn的新衰變數據。他們在287Fl衰變產物中觀測到兩個283Cn原子。實驗表明,鎶具有12族典型的屬性,是化學性質不穩定的金屬。

重離子研究所的小組在2007年1月成功地重現了他們的物理實驗,並檢測到三個283Cn原子,終於確認了283Cn的確是經α衰變和自發裂變的。[2]

長度為5分鐘的自發裂變活動至今尚待證實。它可能源自一種同核異構體:283bCn。其產量收到了具體生產方式的影響。

 

Flerov核研究實驗室小組於2004年研究了這個反應。他們無法檢測到任何鎶原子,計算的截面限制為0.6 pb。該小組認為,這表明中子質量數會影響複核的蒸發殘渣的產量。

衰變產物 编辑

蒸發殘留 觀測到的鎶同位素
285Fl 281Cn[12]
294Og, 290Lv, 286Fl 282Cn[13]
291Lv, 287Fl 283Cn[14]
292Lv, 288Fl 284Cn[15]
293Lv, 289Fl 285Cn[16]

科學家也曾在的衰變產物中觀察到鎶。鈇目前有五種已知的同位素,全都會經α衰變成為鎶原子,質量數介乎281至285。其中質量數281、284和285的鎶同位素迄今只出現在鈇的衰變產物中。鈇本身也是的衰變產物。至今已知的其他元素都不會衰變成鎶。

例如,2006年5月,杜布納小組(聯合核研究所)確定282Cn是鿫的α衰變鏈的最終產物。該產物經過自發裂變成為較輕的核素。[13]

 

 

 

於1999年科學家聲稱合成了293Og,報告指出281Cn以10.68MeV能量進行α衰變,半衰期為0.9毫秒。[17]報告在2001年遭撤回。281Cn終於在2010年被合成,其衰變特性不符合此前的數據。[12]


註釋 编辑

  1. ^ Abbreviations:
    SF: Spontaneous fission
  2. ^ 2.0 2.1 這個同位素未被確認

参考文獻 编辑

  1. ^ Oganessian, Yu. Ts.; Utyonkov, V. K.; Ibadullayev, D.; et al. Investigation of 48Ca-induced reactions with 242Pu and 238U targets at the JINR Superheavy Element Factory. Physical Review C. 2022, 106 (24612). Bibcode:2022PhRvC.106b4612O. doi:10.1103/PhysRevC.106.024612. 
  2. ^ 2.0 2.1 S. Hofmann; et al. The reaction 48Ca + 238U -> 286112* studied at the GSI-SHIP. Eur. Phys. J. A. 2007, 32 (3): 251–260. Bibcode:2007EPJA...32..251H. doi:10.1140/epja/i2007-10373-x. 
  3. ^ V. K. Utyonkov. (PDF). Super Heavy Nucle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Texas A & M University, College Station TX, USA. March 31 – April 2, 2015 [2015-11-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6-06). 
  4. ^ 4.0 4.1 Barber, Robert C.; Gäggeler, Heinz W.; Karol, Paul J.; Nakahara, Hiromichi; Vardaci, Emanuele; Vogt, Erich. Discovery of the element with atomic number 112 (IUPAC Technical Report).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2009, 81 (7): 1331. doi:10.1351/PAC-REP-08-03-05. 
  5. ^ Armbruster, Peter & Munzenberg, Gottfried. Creating superheavy elements. Scientific American. 1989, 34: 36–42. 
  6. ^ Martin Fleischmann. Electrochemically induced nuclear fusion of deuterium. 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and Interfacial Electrochemistry. 10 April 1989, 261 (2): 301–308. doi:10.1016/0022-0728(89)80006-3. 
  7. ^ Oganessian; Yeremin, A.V.; Gulbekian, G.G.; Bogomolov, S.L.; Chepigin, V.I.; Gikal, B.N.; Gorshkov, V.A.; Itkis, M.G.; Kabachenko, A.P.; et al. Search for new isotopes of element 112 by irradiation of 238U with 48Ca. Eur. Phys. J. A. 1999, 5 (1): 63–68. Bibcode:1999EPJA....5...63O. doi:10.1007/s100500050257. 
  8. ^ Yu Ts Oganessian; et al. Second Experiment at VASSILISSA separator on the synthesis of the element 112. Eur. Phys. J. A. 2004, 19 (1): 3–6. Bibcode:2004EPJA...19....3O. doi:10.1140/epja/i2003-10113-4. 
  9. ^ 9.0 9.1 W. Loveland, K. E. Gregorich, J. B. Patin, D. Peterson, C. Rouki, P. M. Zielinski, and K. Aleklett. Search for the production of element 112 in the 48Ca+238U reaction. Phys. Rev. C. 2002, 66 (4): 044617. Bibcode:2002PhRvC..66d4617L. arXiv:nucl-ex/0206018 . doi:10.1103/PhysRevC.66.044617. 
  10. ^ S. Soverna. (PDF) 2003. GSI Scientific Report: 187. 20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3-29). 
  11. ^ S. Hofmann; et al. (PDF) 2005. GSI Scientific Report: 191. 20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3-03). 
  12. ^ 12.0 12.1 Public Affairs Department. . Berkeley Lab. October 26, 2010 [April 25,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5). 
  13. ^ 13.0 13.1 Oganessian, Yu. Ts.; et al. Synthesis of the isotopes of elements 118 and 116 in the 249Cf and 245Cm+48Ca fusion reactions. Physical Review C. 2006, 74 (4): 044602. Bibcode:2006PhRvC..74d4602O. doi:10.1103/PhysRevC.74.044602. 
  14. ^ Yeremin, A. V.; Oganessian, Yu. Ts.; Popeko, A. G.; Bogomolov, S. L.; Buklanov, G. V.; Chelnokov, M. L.; Chepigin, V. I.; Gikal, B. N.; Gorshkov, V. A. Synthesis of nuclei of the superheavy element 114 in reactions induced by 48Ca. Nature. 1999, 400 (6741): 242. Bibcode:1999Natur.400..242O. doi:10.1038/22281. 
  15. ^ Oganessian, Yu. Ts.; Utyonkov, V.; Lobanov, Yu.; Abdullin, F.; Polyakov, A.; Shirokovsky, I.; Tsyganov, Yu.; Gulbekian, G.; Bogomolov, S. Synthesis of superheavy nuclei in the 48Ca+244Pu reaction: 288114. Physical Review C. 2000, 62 (4): 041604. Bibcode:2000PhRvC..62d1604O. doi:10.1103/PhysRevC.62.041604. 
  16. ^ Oganessian, Yu. Ts.; Utyonkov, V.; Lobanov, Yu.; Abdullin, F.; Polyakov, A.; Shirokovsky, I.; Tsyganov, Yu.; Gulbekian, G.; Bogomolov, S. Measurements of cross sections for the fusion-evaporation reactions 244Pu(48Ca,xn)292−x114 and 245Cm(48Ca,xn)293−x116. Physical Review C. 2004, 69 (5): 054607. Bibcode:2004PhRvC..69e4607O. doi:10.1103/PhysRevC.69.054607. 
  17. ^ Ninov, Viktor; et al.. Observation of Superheavy Nuclei Produced in the Reaction of 86
    Kr
    with 208
    Pb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99, 83 (6): 1104–1107. Bibcode:1999PhRvL..83.1104N. doi:10.1103/PhysRevLett.83.1104.
     
  • Isotope masses from by G. Audi, A.H. Wapstra, C. Thibault, J. Blachot and O. Bersillon in Nuclear Physics A729 (2003).
  • Isotopic compositions and standard atomic masses from Atomic weights of the elements. Review 2000 (IUPAC Technical Repor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ure Appl. Chem. Vol. 75, No. 6, pp. 683-800, (2003) and Atomic Weights Revised (20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Half-life, spin, and isomer data selected from these sources. Editing notes on this article's talk page.
    • Audi, Bersillon, Blachot, Wapstra. The Nubase2003 evaluation of nuclear and decay propert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Nuc. Phys. A 729, pp. 3-128 (2003).
    • National Nuclear Data Center,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Information extracted from the NuDat 2.1 databa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Sept. 2005).
    • David R. Lide (ed.), Norman E. Holden in CRC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85th Edition, online version. CRC Press. Boca Raton, Florida (2005). Section 11, Table of the Isotopes.

鎶的同位素, 注意, 本页有unihan新版汉字, 𬬭, 這些字符可能會错误显示, 詳见unicode扩展汉字, 主要的鎶同位素同位素, 衰變丰度, 半衰期, 方式, 能量, 產物283cn, 人造, 279dssf, 285cn, 人造, 281ds, 查看讨论编辑, 目录, 圖表, 核合成, 冷聚變, 熱聚變, 衰變產物, 註釋, 参考文獻圖表, 编辑符號, 同位素質量, 半衰期, 衰變方式, 衰變產物, 原子核自旋激發能量277cn, 16364, 273ds, 281cn, 16975, 277ds, 28. 注意 本页有Unihan新版汉字 𬬭 鿔 這些字符可能會错误显示 詳见Unicode扩展汉字 鎶的同位素主要的鎶同位素同位素 衰變丰度 半衰期 t1 2 方式 能量 MeV 產物283Cn 人造 3 81 秒 1 a 9 520 2 279DsSF 285Cn 人造 30 秒 a 9 15 9 03 281Ds Rg 111 Nh 113 查看讨论编辑 目录 1 圖表 2 核合成 2 1 冷聚變 2 2 熱聚變 2 3 衰變產物 3 註釋 4 参考文獻圖表 编辑符號 Z p N n 同位素質量 u 半衰期 衰變方式 n 1 衰變產物 原子核自旋激發能量277Cn 112 165 277 16364 15 1 1 7 ms 0 69 69 24 ms a 273Ds 3 2 281Cn 112 169 281 16975 42 130 ms 3 a 277Ds 3 2 282Cn 112 170 282 1705 7 0 8 ms SF various 0 283Cn 112 171 283 17327 65 4 s a 90 279DsSF 10 various 283mCn n 2 5 min SF various 284Cn 112 172 284 17416 91 97 ms SF various 0 285Cn 112 173 285 17712 60 29 s a 281Ds 5 2 285mCn n 2 8 9 min a 281mDs備註 畫上 號的數據代表沒有經過實驗的證明 只是理論推測而已 而用括號括起來的代表數據不確定性 核合成 编辑諸如鎶等超重元素都是在粒子加速器中用離子轟擊輕元素 誘導核聚變反應而產生的 大部分鎶的同位素可用這種方式直接合成 但一些較重的則只發現於更重元素的衰變產物中 4 核聚變反應根據所涉及的能量被分為 熱聚變 和 冷聚變 在熱核聚變反應中 高能量的輕離子加速撞向質量高的目標體 多數用錒系元素 從而產生高激發能 約40至50 MeV 的複核 並可能釋放3至5個中子 4 在冷聚變反應中 產生的原子核激發能 約10至20 MeV 相對較低 這降低了發生裂變反應的概率 原子核冷卻到基態時 只釋放一個或兩個中子 因此產物的中子數可較高 5 此處所說的冷聚變反應有別於在室溫條件下發生的核聚變反應 見冷聚變 6 冷聚變 编辑 1996年重离子研究所首次進行合成鎶的冷核聚變反應 并報告檢測到兩個277Cn的衰變鏈 30 70 Z n 82 208 P b 112 277 C n 0 1 n displaystyle 30 70 mathrm Zn 82 208 mathrm Pb to 112 277 mathrm Cn 0 1 mathrm n nbsp 2000年 他們撤回了這項發現 在2000年重複進行的反應中 他們又合成了一個鎶原子 他們在2002年試圖測量1n激發能時 因70Zn束失敗而未能取得結果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於2004年證實了277Cn的發現 他們進一步發現了兩個277Cn原子 並確認了整個衰變鏈的衰變數據 277Cn合成成功後 重离子研究所在1997年使用68Zn進行了反應 以研究同位旋 富含中子 對化學產量的影響 30 68 Z n 82 208 P b 112 275 C n 0 1 n displaystyle 30 68 mathrm Zn 82 208 mathrm Pb to 112 275 mathrm Cn 0 1 mathrm n nbsp 科學家發現 用62Ni和64Ni離子合成鐽同位素時能提高產量 因此開啟了這項實驗 由於沒有檢測到275Cn的衰變鏈 所以截面限制在1 2 pb 1990年 一些初步跡象顯示 用能量為幾個GeV的質子照射鎢目標體後 形成了鎶的同位素 重离子研究所和耶路撒冷大學因此合作研究了下列反應 74 184 W 38 88 S r 112 271 C n 0 1 n displaystyle 74 184 mathrm W 38 88 mathrm Sr to 112 271 mathrm Cn 0 1 mathrm n nbsp 他們探測到一些自發裂變活動和12 5 MeV能量的a衰變 並將兩者的源頭指向輻射俘獲產物272Cn或1n蒸發殘留物271Cn 要證實這些結論 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 熱聚變 编辑 1998年 俄羅斯杜布納Flerov核研究實驗室 FLNR 開始了一個研究項目 使用鈣 48核的熱聚變反應來合成超重元素 1998年3月 他們聲稱已經達到以下反應 92 238 U 20 48 C a 112 286 x C n 0 x n displaystyle 92 238 mathrm U 20 48 mathrm Ca to 112 286 x mathrm Cn 0 x mathrm n nbsp x 3 4 新合成的283Cn自發裂變成較輕的核素 半衰期約為5分鐘 7 該產物的半衰期足夠長 所以科學家首次開始針對鎶進行化學氣態實驗 2000年 杜布納的Yuri Yukashev重復實驗 但未能證實任何半衰期為5分鐘的自發裂變 2001年重復的實驗中 自發裂變產生的八塊碎片積累於低溫部分 這表明鎶具有類似氡的屬性 不過 現在有些科學家高度懷疑這些結果的由來 為了確認鎶的合成 同一個團隊在2003年1月成功地重復了反應 證實了衰變模式和半衰期 他們還能夠計算出自發裂變活動質量的估值 約為285 這有助證實該同位素的發現 8 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團隊在2002年進行反應時無法檢測到任何自發裂變 計算的截面限制在1 6 pb 9 2003至2004年 杜布納的團隊使用了 杜布納天然氣填充反沖分離器 DGFRS 重復進行了反應 這一次 283Cn以9 53 MeV進行a衰變 半衰期約為4分鐘 研究人員也在4n通道中觀察到282Cn 釋放出4個中子 9 2003年 德國重離子研究所也參與尋找長度為5分鐘的自發裂變活動 和杜布納團隊的結果相似 他們也能夠在低溫部分探測到七塊自發裂變碎片 然而 這些自發裂變事件之間並無關聯 因此不是鎶原子核直接自發裂變產生的 這使科學家質疑鎶的化學特性是否真的和氡相似 10 在杜布納團隊公佈283Cn的不同衰變屬性後 重離子研究所團隊在2004年9月重復進行實驗 他們無法檢測到任何自發裂變事件 並計算出檢測一個事件的截面限制 約為1 6 pb 2005年5月 重離子研究所進行了物理實驗 探測到單個283Cn原子進行了短半衰期的自發裂變 這意味著存在未知的自發裂變分支 11 然而 杜布納一開始已觀察到數次直接的自發裂變事件 但他們假定沒有探測到母核的a衰變 這些結果表明實際並不存在這個母核的a衰變事件 2006年 保羅謝爾研究所和Flerov核研究實驗室聯合進行實驗 以研究鎶的化學性質 實驗證實了283Cn的新衰變數據 他們在287Fl的衰變產物中觀測到兩個283Cn原子 實驗表明 鎶具有12族典型的屬性 是化學性質不穩定的金屬 重離子研究所的小組在2007年1月成功地重現了他們的物理實驗 並檢測到三個283Cn原子 終於確認了283Cn的確是經a衰變和自發裂變的 2 長度為5分鐘的自發裂變活動至今尚待證實 它可能源自一種同核異構體 283bCn 其產量收到了具體生產方式的影響 92 233 U 20 48 C a 112 281 x C n 0 x n displaystyle 92 233 mathrm U 20 48 mathrm Ca to 112 281 x mathrm Cn 0 x mathrm n nbsp Flerov核研究實驗室小組於2004年研究了這個反應 他們無法檢測到任何鎶原子 計算的截面限制為0 6 pb 該小組認為 這表明中子質量數會影響複核的蒸發殘渣的產量 衰變產物 编辑 蒸發殘留 觀測到的鎶同位素285Fl 281Cn 12 294Og 290Lv 286Fl 282Cn 13 291Lv 287Fl 283Cn 14 292Lv 288Fl 284Cn 15 293Lv 289Fl 285Cn 16 科學家也曾在鈇的衰變產物中觀察到鎶 鈇目前有五種已知的同位素 全都會經a衰變成為鎶原子 質量數介乎281至285 其中質量數281 284和285的鎶同位素迄今只出現在鈇的衰變產物中 鈇本身也是鉝或鿫的衰變產物 至今已知的其他元素都不會衰變成鎶 例如 2006年5月 杜布納小組 聯合核研究所 確定282Cn是鿫的a衰變鏈的最終產物 該產物經過自發裂變成為較輕的核素 13 118 294 O g 116 290 L v 2 4 H e displaystyle 118 294 mathrm Og to 116 290 mathrm Lv 2 4 mathrm He nbsp 116 290 L v 114 286 F l 2 4 H e displaystyle 116 290 mathrm Lv to 114 286 mathrm Fl 2 4 mathrm He nbsp 114 286 F l 112 282 C n 2 4 H e displaystyle 114 286 mathrm Fl to 112 282 mathrm Cn 2 4 mathrm He nbsp 於1999年科學家聲稱合成了293Og 報告指出281Cn以10 68MeV能量進行a衰變 半衰期為0 9毫秒 17 報告在2001年遭撤回 281Cn終於在2010年被合成 其衰變特性不符合此前的數據 12 同位素列表 錀的同位素 鎶的同位素 鉨的同位素註釋 编辑 Abbreviations SF Spontaneous fission 2 0 2 1 這個同位素未被確認参考文獻 编辑 Oganessian Yu Ts Utyonkov V K Ibadullayev D et al Investigation of 48Ca induced reactions with 242Pu and 238U targets at the JINR Superheavy Element Factory Physical Review C 2022 106 24612 Bibcode 2022PhRvC 106b4612O doi 10 1103 PhysRevC 106 024612 2 0 2 1 S Hofmann et al The reaction 48Ca 238U gt 286112 studied at the GSI SHIP Eur Phys J A 2007 32 3 251 260 Bibcode 2007EPJA 32 251H doi 10 1140 epja i2007 10373 x V K Utyonkov Synthesis of superheavy nuclei at limits of stability 239 240Pu 48Ca and 249 251Cf 48Ca reactions PDF Super Heavy Nucle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College Station TX USA March 31 April 2 2015 2015 11 16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5 06 06 4 0 4 1 Barber Robert C Gaggeler Heinz W Karol Paul J Nakahara Hiromichi Vardaci Emanuele Vogt Erich Discovery of the element with atomic number 112 IUPAC Technical Report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2009 81 7 1331 doi 10 1351 PAC REP 08 03 05 Armbruster Peter amp Munzenberg Gottfried Creating superheavy elements Scientific American 1989 34 36 42 Martin Fleischmann Electrochemically induced nuclear fusion of deuterium 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and Interfacial Electrochemistry 10 April 1989 261 2 301 308 doi 10 1016 0022 0728 89 80006 3 Oganessian Yeremin A V Gulbekian G G Bogomolov S L Chepigin V I Gikal B N Gorshkov V A Itkis M G Kabachenko A P et al Search for new isotopes of element 112 by irradiation of 238U with 48Ca Eur Phys J A 1999 5 1 63 68 Bibcode 1999EPJA 5 63O doi 10 1007 s100500050257 引文格式1维护 显式使用等标签 link Yu Ts Oganessian et al Second Experiment at VASSILISSA separator on the synthesis of the element 112 Eur Phys J A 2004 19 1 3 6 Bibcode 2004EPJA 19 3O doi 10 1140 epja i2003 10113 4 引文格式1维护 显式使用等标签 link 9 0 9 1 W Loveland K E Gregorich J B Patin D Peterson C Rouki P M Zielinski and K Aleklett Search for the production of element 112 in the 48Ca 238U reaction Phys Rev C 2002 66 4 044617 Bibcode 2002PhRvC 66d4617L arXiv nucl ex 0206018 nbsp doi 10 1103 PhysRevC 66 044617 S Soverna Indication for a gaseous element 112 PDF 2003 GSI Scientific Report 187 2003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07 03 29 S Hofmann et al Search for Element 112 Using the Hot Fusion Reaction 48Ca 238U PDF 2005 GSI Scientific Report 191 2005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2 03 03 引文格式1维护 显式使用等标签 link 12 0 12 1 Public Affairs Department Six New Isotopes of the Superheavy Elements Discovered Moving Closer to Understanding the Island of Stability Berkeley Lab October 26 2010 April 25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7 05 13 0 13 1 Oganessian Yu Ts et al Synthesis of the isotopes of elements 118 and 116 in the 249Cf and 245Cm 48Ca fusion reactions Physical Review C 2006 74 4 044602 Bibcode 2006PhRvC 74d4602O doi 10 1103 PhysRevC 74 044602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Yeremin A V Oganessian Yu Ts Popeko A G Bogomolov S L Buklanov G V Chelnokov M L Chepigin V I Gikal B N Gorshkov V A Synthesis of nuclei of the superheavy element 114 in reactions induced by 48Ca Nature 1999 400 6741 242 Bibcode 1999Natur 400 242O doi 10 1038 22281 Oganessian Yu Ts Utyonkov V Lobanov Yu Abdullin F Polyakov A Shirokovsky I Tsyganov Yu Gulbekian G Bogomolov S Synthesis of superheavy nuclei in the 48Ca 244Pu reaction 288114 Physical Review C 2000 62 4 041604 Bibcode 2000PhRvC 62d1604O doi 10 1103 PhysRevC 62 041604 Oganessian Yu Ts Utyonkov V Lobanov Yu Abdullin F Polyakov A Shirokovsky I Tsyganov Yu Gulbekian G Bogomolov S Measurements of cross sections for the fusion evaporation reactions 244Pu 48Ca xn 292 x114 and 245Cm 48Ca xn 293 x116 Physical Review C 2004 69 5 054607 Bibcode 2004PhRvC 69e4607O doi 10 1103 PhysRevC 69 054607 Ninov Viktor et al Observation of Superheavy Nuclei Produced in the Reaction of 86 Kr with 208 Pb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99 83 6 1104 1107 Bibcode 1999PhRvL 83 1104N doi 10 1103 PhysRevLett 83 1104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Isotope masses from Ame2003 Atomic Mass Evaluation by G Audi A H Wapstra C Thibault J Blachot and O Bersillon in Nuclear Physics A729 2003 Isotopic compositions and standard atomic masses from Atomic weights of the elements Review 2000 IUPAC Technical Repor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ure Appl Chem Vol 75 No 6 pp 683 800 2003 and Atomic Weights Revised 2005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alf life spin and isomer data selected from these sources Editing notes on this article s talk page Audi Bersillon Blachot Wapstra The Nubase2003 evaluation of nuclear and decay properti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uc Phys A 729 pp 3 128 2003 National Nuclear Data Center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Information extracted from the NuDat 2 1 databas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Sept 2005 David R Lide ed Norman E Holden in CRC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85th Edition online version CRC Press Boca Raton Florida 2005 Section 11 Table of the Isotopes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鎶的同位素 amp oldid 7949448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