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昴宿增十二

昴宿增十二,即金牛座28(28 Tau)或金牛座BU(BU Tauri)是一个位于金牛座昴宿星团聯星系统,距离地球约390光年。虽然昴宿增十二是一颗炙热的B型恒星,光度是太阳的190倍,但由于它在天球的位置接近更加明亮的昴宿七,观星者很难通过裸眼分辨出昴宿增十二。昴宿增十二的自转速度超过水委一,接近恒星的分裂速度

昴宿增十二
Pleione, 28 Tau

昴宿增十二(红色箭头所指)位于昴宿星团的东部,昴宿七的上方
觀測資料
曆元 J2000
星座 金牛座
星官 昴宿
赤經 03h 49m 11.2161s[1]
赤緯 24° 08′ 12.163″ [1]
視星等(V) 5.048 [1]
特性
光谱分类B8IVpe [2]
U−B 色指数-0.28
B−V 色指数-0.08 [3]
变星类型仙后座γ型变星
天体测定
徑向速度 (Rv)4.4 [1] km/s
自行 (μ) 赤经:18.71 [1] mas/yr
赤纬:-46.74 [1] mas/yr
视差 (π)8.32 ± 0.13[4] mas
距离392 ± 6 ly
(120 ± 2 pc)
绝对星等 (MV)-0.33
詳細資料
質量3.4 [5] M
半徑3.2 [5] R
亮度190 [5] L
溫度12,000 [5] K
金屬量?
自轉329 km/s [6]
年齡1.15×108
其他命名
Pleione, 28 Tau, 28 Tauri, BU Tau, BU Tauri, HR 1180, BD+23° 558, HD 23862, HIP 17851, SAO 76229, GC 4587
參考資料庫
SIMBAD资料

天球赤道座標 03h 49m 11.2161s,+24° 08′ 12.163″

昴宿增十二联星系统的主星昴宿增十二A是一颗拥有特别特征的Be星,两个互成角度的周期性变化气体环组成复杂星周盤环境。虽然有对这个联星系统进行研究,但目前对伴星昴宿增十二B的特征所知不多。昴宿增十二是昴宿星团第七亮的恒星,次于昴宿六、昴宿七、昴宿一昴宿四昴宿五昴宿二

可见性 编辑

 
昴宿星团在金牛座的位置

昴宿增十二的视星等为+5.05(即V星等),比较昏暗,再加上它距离亮度是其3.7倍的昴宿七不到5角分,很难通过裸眼分辨出来。[注释 1] 从每年的十月份开始,昴宿增十二和其它昴宿星团的成员会于黎明前在东方升起。[7] 而在太阳西落后看到它,则要等到12月份。2月中旬,全球各地除了南纬66°以南外都可以看到昴宿增十二。由于它的赤纬在+24°左右,在北纬66°以北的地区,它是一颗拱極星。4月下旬开始,昴宿增十二可以在暮色中的西方地平线附近短暂看到,之后就和其他昴宿星团的恒星一齐落入地平线。[8]

昴宿增十二是一颗仙后座γ型变星,视星等在4.8和5.5之间变化。[9] 根据变星命名法,昴宿增十二被命名为金牛座BU。SIMBAD天文数据库对其恒星光谱分类为B8IVev型,[1] 但目前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它的恒星光谱分类应该是B8IVpe。[2][10][11] 光谱类型中的后缀“ev”表示“存在变异的发射光谱”,而后缀“pe”是指“有特异的发射谱线”。在昴宿增十二,“特异的发射谱线”是由恒星抛出的物质组织气体星周盤发射出的。

昴宿增十二到地球的准确距离数值存在激烈的争论。争论是由于衡量距离的不同方法产生,视差测量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光度测定法和光谱测定法也同样取得宝贵的见解。[4][12]依巴谷卫星发射之前,昴宿增十二的估算距离约为135秒差距(440光年)。1997年,欧洲太空总署依据依巴谷卫星观测结果出版的依巴谷星表,通过新的视差测量显示,昴宿增十二的距离比原来估算的数据更近,为119±1.0秒差距(388±3.2光年),这也引发了天文学家之间的重大争议。[4][13][14] 有天文学家指出,如果依巴谷卫星的测量结果是准确的话,昴宿星团的恒星将会比类太阳恒星还要昏暗,这将挑战一些有关恒星结构的根本规律。2004年,由哈勃太空望远镜精細導星感測器对昴宿增十二进行干涉测量,再加上加州理工学院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研究证实,之前估计的135秒差距(440光年)的距离是准确的。[14] 但是,在200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达了不同意见,文章给出了昴宿增十二的一个新的视差测量值:8.32毫角秒(mas),误差值为0.13mas;即昴宿增十二和地球的距离为120.2±1.9秒差距(392.0±6.0光年)。[4] 以上的距离估算值哪个才是正确的仍然需要未来的研究加以证实,预计在2013年发射的盖亚卫星或许可以成为这次辩论的最终仲裁者。[15]

特性 编辑

1942年,Be星的研究先驱之一——奥托·斯特鲁维称昴宿增十二是昴宿星团中最有趣的一颗恒星。[16] 和其他位于疏散星团的恒星一样,昴宿增十二是一颗蓝白色的B型主序星,表面温度达12000K[17] 假设它距离地球为120秒差距的话,其辐射光度为190L[5] 昴宿增十二比昴宿星团的其他亮星小,半径为3.2R,质量为3.4M[5] 而星团中最明亮的昴宿六半径为10R,光度为2400L,由此推算是其体积和亮度分别约为昴宿增十二的30倍和13倍。[注释 2]

Be星 编辑

昴宿增十二是一颗典型的Be星,经常被称为是一颗“活动的炙热恒星”。[17] 和其他的典型Be星一样,昴宿增十二是一颗B型主序星,e表示其光谱中有发射谱线(emission lines),而不是像其他大部分恒星一样只有吸收谱线。[18] 发射谱线一般表示恒星被气体所包围,在Be星中,气体通常组成环绕在赤道附近形成星周盘,导致恒星发出电磁辐射不仅源自光球,而且还来自星周盘。因此,对这个气态拱环境最好的几何和运动学解释是“开普勒盘”(开普勒盘通过自身旋转来对抗重力,而不是通过气体压力或辐射压力)。[19][20] 类似这样的星周盘由于物质从恒星表面抛射,有时候又被成为“缩减盘”,和物质不断被吸附至中心体的吸积盘相反。[21]

 
艺术家笔下的天大将军二(英仙座φ)系统想象图。类似昴宿增十二和天大将军二等的典型Be星都拥有一个可能是由于快速旋转而产生的赤道星周盘。[22]

Be星的自转速度非常快,大于200 km/s,产生强烈的恒星风和高的質量流失率,因此在恒星周边形成由气体组成的环状结构。[17] 恒星因为快速旋转而变得高度扁圆。由于视亮度的缘故,目前类似的恒星中被著名的是波江座的一等星水委一。但其实水委一的旋转速度为251km/s,远远低于昴宿增十二的329km/s。[6][23] 因此,昴宿增十二的自转周期为11.8小时,比水委一48.4小时的自转周期要快很多。[注释 3] 相比之下,太阳的自转周期是25.3天。昴宿增十二的自转速度经接近B8V型恒星的分裂速度(370–390km/s),[24] 当然也有自转速度更快的Be星,如杵二(天坛座α)的自转速度达到47km/s,已经处于爆发的边缘。[25]

昴宿增十二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它处于三个不同的交替阶段之间:(1)普通B型恒星;(2)Be星;(3)Be壳层星[5] 这是由于大部分Be星周围的气体盘会出现,然后消失,再重新形成。这些物质由于恒星强大的引力会被吸引回恒星表面,但如果它们拥有足够的能量,就可以逃逸到太空中形成恒星风。[20] 有时候,Be星会形成多重气体环或“缩减环”,这些环拥有各自的演化,制造出复杂的星围动态环境。[11]

 
艺术家笔下的杵二(天坛座α)想象图, 杵二的自转速度太快使得恒星处于分裂边缘,通过两极形成恒星风抛射损失物质。[25]

由于这样的动态变化结果,昴宿增十二具有一个显著的长期光度和光谱的变化周期,时间约为35年。[11] 在过去100年中,昴宿增十二显示出显著的阶段变化:Be星阶段(至1903年),B型星阶段(1905年至1936年),Be壳层星阶段(1938年至1954年)和另一个Be星阶段(1955年至1972年)。[24] 1972年开始,昴宿增十二进入Be壳层星阶段。恒星在光谱中出线很多壳层星吸收谱线,同时亮度也在1971年底开始降低。1973年底恒星亮度到达最暗,之后逐渐变亮。1989年,昴宿增十二再次进入Be星阶段并持续至2005年。[11]

导致昴宿增十二最近一次阶段改变的气体环形成于1972年。[11] 但是耐人寻味的是,对昴宿增十二长期偏振观测表现其偏振角度发生了变化,这也为环的轴空间运动提供直接的证据。[26] 由于昴宿增十二拥有一颗轨道非常近的伴星,偏振角的变化被归因于由伴星对环产生的岁差(摆动),岁差周期大约为81年。[26]

从2005年到2007年间对昴宿增十二最新的光度和光谱观测表明恒星周围已形成一个新的赤道环,从而形成双气体环现象。[11][26] 两个气体环的角度不同:新形成的气体盘倾角在60°左右,而原有的气体盘倾角在30°左右。这种错位的双盘状结构之前从来没有在Be星周围发现过。因此,昴宿增十二为观测新气体盘的形成过程和双气体盘之间的互动过程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11][26]

恒星系统 编辑

目前已知昴宿增十二是一个联星系统,但其轨道参数目前仍然没有被完全确定。[10] 1996年,一个由日本和法国天文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发现昴宿增十二是一个单线分光双星,轨道周期为218.0天,偏心率高达0.6。[11][27]華盛頓雙星目錄中,昴宿增十二的两颗组成星的角距离为0.2角秒,假设恒星距离地球120角差距,即两颗组成星的实际距离为24天文单位[28]

民俗影响 编辑

 
法国画家古斯塔夫·多雷的作品,描绘普勒俄涅为俄刻阿尼得斯宁芙女神

神话 编辑

昴宿增十二在西方被称为Pleione,即普勒俄涅。她是俄刻阿尼得斯宁芙提坦俄刻阿诺斯忒提斯的三千位女儿之一。[29][30] 宁芙(Nymph)是希腊神话中的自然精灵,而俄刻阿尼得斯是水的精灵。[31] 虽然被认为是较次要的神灵,她们仍然被尊崇为自然世界的保护者。每一个俄刻阿尼得斯都是某特定水域的守护神,海洋、河流、湖泊、泉水甚至云,或者是其他相关的物质。普勒俄涅是海之宁芙,提坦阿特拉斯的配偶,许阿得斯姊妹、许阿斯及普勒阿得斯七姊妹的母亲。[32]

命名和词源 编辑

也许是由于和昴宿七太过接近难以分辨,中国古人并没有给这颗恒星命名,直到清代的星表《仪象考成》才被增补入西方白虎七宿昴宿昴星官第十二星,这也是昴宿增十二名字的来由。《史记·天官书》:“昴曰髦头,胡星也,为白衣会。”其直接含义是指中国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披发作战,被称为髦头,是勇武的象征。由于昴宿位于西方白虎,所以又被古代星占家当做是西方白虎头上的长毛。[33]

当对昴宿星团的恒星进行命名时,星团东面的一对恒星被命名为Atlas(阿特拉斯,即昴宿七)和Pleione(普勒俄涅,昴宿增十二),而星团其他七颗亮星则以普勒阿得斯(Pleiades)七姊妹的名字命名。而Pleiades被古罗马诗人瓦勒里乌斯·弗拉库斯(Gaius Valerius Flaccus)当做整个星团的名字(现在昴宿星团的西方名字就是Pleiades),而意大利天文学家里西奥利(Giovanni Battista Riccioli)则称昴宿增十二为“母亲普勒俄涅”(Mater Pleione)。[34]

现在对Pleione和Pleiades这两个词的词源有三种主流的不同意见。第一种是两个词都是来源自希腊词语πλεῖν,意思是“航行”。[34][35] 这种说法似乎是可信的,因为古希腊是一个航海文明社会,而普勒俄涅是海之宁芙。因此普勒俄涅有时又被当做为“航海皇后”,而她的女儿们也有类似的称谓。而且昴宿星团出现的时间刚好是在古代适合航行季节的夜晚,在昴宿星团清楚可见的夜晚水手们才能很好地辨别航行方向,从而避免遭遇不幸。[32] 另一种说法是这两个词来源于希腊词语Πλειόνη[30],意思是“多”、“满”。这个解释刚好和《圣经》对昴宿星团的称呼Kīmāh和阿拉伯人对昴宿星团的称呼Al Thurayya相对应。[34] 事实上,普勒俄涅曾经被算作Epimelides(牧场宁芙)的一个,掌管动物的繁殖,因此她的名字有“增加数量”的意思。[36] 第三种说法是来源自古希腊词Πελειάδες,即鸽子。这种说法来自七姊妹的神话,她们为了摆脱猎人俄里翁无休止的追求,而恳求宙斯将她们变成一群鸽子,飞越天空。[37]

现代文化 编辑

1955年,由Time-Life出版的自然类畅销书《我们生活的世界》(The World We Live In)中有一张昴宿增十二的想象图,标题为“紫色的昴宿增十二”(Purple Pleione)。[38] 这张插图由著名的空间艺术家邦艾斯泰绘制,对插图的解释文字写道:“紫色的昴宿增十二,位于我们熟悉的昴宿星团,它的旋转非常快,变成扁平的飞碟形状,并抛射出暗红色的氢气环,这些气体围绕在恒星的赤道,掩盖了它发出的紫色光。”

由于在神话传说中,普勒俄涅和航行以及兰花有关联,以此昴宿增十二在西方经常和风度、速度和优雅等联系起来。一些被设计得很好的赛艇都会被命名为Pleione,[39][40] 而2004年落成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也以蝴蝶兰为灵感。[41] 美国说唱音乐家Fat Jon在他2007年发行的专辑Hundred Eight Stars中有一个曲目是献给昴宿增十二。[42]

注释 编辑

  1. ^ 昴宿七和昴宿增十二的亮度比可以通过视星等计算公式得出,昴宿七的视星等 为3.62,昴宿增十二的视星等  为5.05,因此亮度比为: 
  2. ^ 昴宿六的体积(VA)和昴宿增十二的体积(VP)可以通过体积计算公式来确定,假设每颗恒星都是近似球体:
    VA43π × 103 ≈ 4,188.79 V太阳
    VP43π × 3.23 ≈ 137.26 V太阳
    因此,昴宿六和昴宿增十二的体积比 ≈ 4,188.79 ÷ 137.26 ≈ 30.52
    昴宿六和昴宿增十二的亮度比为:
    2,400L ÷ 190L = 12.63 ≈ 13
  3. ^ 水委一的自转周期(TA)和昴宿增十二的自转周期(TP)可以由恒星的半径(以太阳半径为单位)乘以太阳的半径(千米为单位)算出恒星的具体半径,由此得出恒星的圆周长,再除于恒星的自转速度得出,即:
    TA = 10 R × 696,000 km × 2 × π ÷ 251 km/s ÷ 3,600 ≈ 48.4小时
    TP = 3.2 R × 696,000 km × 2 × π ÷ 329 km/s ÷ 3,600 ≈ 11.8小时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SIMBAD query result: PLEIONE -- Be Star. SIMBAD. Centre de donné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10-06-12]. (原始内容于2016-03-05). 
  2. ^ 2.0 2.1 . VizieR. Centre de donné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10-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3. ^ Nicolet, B. Catalogue of homogeneous data in the UBV photoelectric photometric system.. 天文与天体物理学报增刊. 1978, 34: 1–49. Bibcode:1978A&AS...34....1N. 
  4. ^ 4.0 4.1 4.2 4.3 For an in-depth discussion of Pleiades parallax measurements, see section 6.3 of van Leeuwen, F. Parallaxes and proper motions for 20 open clusters as based on the new Hipparcos catalogue. 天文与天体物理学报. 2009, 497 (1): 209–242. Bibcode:2009A&A...497..209V. arXiv:0902.1039 . doi:10.1051/0004-6361/200811382.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Kaler, J. B.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2010-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8).  Kaler acknowledges a distance of 385ly to Pleione, an estimate that is likely derived from the Hipparcos Catalogue published in 1997. Any significant change in astrometric calculations could impact other calculations referenced in this article.
  6. ^ 6.0 6.1 . VizieR. Centre de Donné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10-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7. ^ Getsova, I.; et al.. All About The Pleiades. Catch a Star 2002. 欧洲南方天文台. 2002 [2010-09-15]. (原始内容于2020-10-27). 
  8. ^ Bakich, M. E. See Mercury, the Moon, and the Pleiades together in the night sky. 天文学. 22 April 2009 [2010-09-14]. (原始内容于2009-04-28). Don't miss a stunning sight around 9 P.M. local daylight time April 26 when a crescent Moon joins Mercury and the Pleiades in the deepening twilight. 
  9. ^ Hipparcos Input Catalogue, Version 2 (Turon+ 1993). VizieR. Centre de Donné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10-06-20]. (原始内容于2020-09-13). 
  10. ^ 10.0 10.1 McAlister, H. A.; et al.. ICCD speckle observations of binary stars. IV - Measurements during 1986-1988 from the Kitt Peak 4 M telescope. 天文期刊. 1989, 97: 510–531. Bibcode:1989AJ.....97..510M. doi:10.1086/115001.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Tanaka, K.; et al.. Dramatic Spectral and Photometric Changes of Pleione (28 Tau) between 2005 November and 2007 April (PDF). 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Japan. 2007, 59 (4): L35–L39 [2010-06-13]. Bibcode:2007PASJ...59L..35T. (原始内容 (PDF)于2019-08-24). 
  12. ^ Allen, J.; Boyd, P. Finding Stellar Distances. Ask an Astrophysicist. NASA. 15 April 1997 [2010-09-14]. (原始内容于2014-11-19). A straightforward summary of the different methods used by astronomers to measure stellar distances. 
  13. ^ Perryman, M. A. C.; et al.. The Hipparcos Catalogue. 天文与天体物理学报. 1997, 323: L49–L52. Bibcode:1997A&A...323L..49P. The original parallax figure from the Hipparcos Catalogue as shown in the SIMBAD astronomical database was 8.42 ± 0.86mas yielding a distance of about 119 ± 1.0pc or 388 ± 3.2ly 
  14. ^ 14.0 14.1 Weaver, D.; Soderblom, D. Hubble Refines Distance to Pleiades Star Cluster. Hubblesite Newscenter. 1 June 2004 [2010-09-13]. (原始内容于2016-09-12). 
  15. ^ Gaia overview. European Space Agency. 4 May 2010 [2010-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30). 
  16. ^ Struve, O. The Story of Pleione. 通俗天文學. 1943, 51: 233. Bibcode:1943PA.....51..233S. 
  17. ^ 17.0 17.1 17.2 Stee, P. What is a Be star?. Hot and Active Stars Research. [2010-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2). 
  18. ^ Plait, P. To B[e] or not to B[e]. Bad Astronomy. 5 August 2009 [2010-09-20]. (原始内容于2010-07-11). 
  19. ^ Porter, J. M.; Rivinius, T. Classical Be Stars. 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 2003, 115 (812): 1153–1170. Bibcode:2003PASP..115.1153P. doi:10.1086/378307. 
  20. ^ 20.0 20.1 Glasgow astronomers explain hot star disks. SpaceRef. 1 November 2002 [2010-06-20]. [失效連結]
  21. ^ Thizy, O. Be Stars. Shelyak Instruments. [2010-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6月19日). 
  22. ^ Classical Be Stars. Research in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at Lehigh. 理海大学. [2010-09-16]. (原始内容于2020-09-17). 
  23. ^ HR 20472. Bright Star Catalogue, 5th Revised Ed. (Hoffleit+, 1991). VizieR, Centre de Donné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10-06-20]. (原始内容于2015-02-26). 
  24. ^ 24.0 24.1 Hirata, Ryuko. Interpretation of the Long-Term Variation in Late-Type Active Be Stars. 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Japan. 1995, 47: 195–218. Bibcode:1995PASJ...47..195H. 
  25. ^ 25.0 25.1 Getsova, I.; et al.. To Be or Not to Be: Is It All About Spinning? (新闻稿). 欧洲南方天文台. 20 September 2006 [2010-09-16]. (原始内容于2020-11-25). 
  26. ^ 26.0 26.1 26.2 26.3 Hirata, R. Disk Precession in Pleione. ASP Conference Series. 2007, 361: 267. Bibcode:2007ASPC..361..267H. 
  27. ^ Katahira, J.-I.; et al.. Period Analysis of the Radial Velocity in PLEIONE. 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Japan. 1996, 48: 317–334. Bibcode:1996PASJ...48..317K.  |author1=|last=只需其一 (帮助)
  28. ^ Mason, B. D.; et al.. Pleione. Alcyone (Star Information Tool). 1996 [2010-09-21]. (原始内容于2020-09-22). 
  29. ^ Andrews, M. The Seven Sisters of the Pleiades - Stori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Spinifex Press. 2004 [2010-10-07]. ISBN 1-876756-45-4. 
  30. ^ 30.0 30.1 Smith, W. Plei'one. A dictionary of Greek and Roman biography and mythology. John Murray. 1873 [2010-06-17]. (原始内容于2020-10-30). 
  31. ^ Athena, A. Nymphs. Women in Greek Myths. 8 July 2010 [2010-10-07]. (原始内容于2008-12-23). 
  32. ^ 32.0 32.1 Apollodorus; Frazer, J. G (transl.). Book 3, Chapter 10, Section 1. The Library. 1921 [2010-06-17]. (原始内容于2020-09-13). 
  33. ^ 陈久金. 星象解码. 群言出版社. 2004: 42-44. 
  34. ^ 34.0 34.1 34.2 Allen, R. H. Star Names: Their Lore and Meaning. Dover Publications: 408. 1963 [2010-06-11]. (原始内容于2023-03-07). 
  35. ^ Gibson, S. Pleiades Mythology. 美国国家天文和电离层中心. 5 April 2007 [2010-06-18]. (原始内容于2021-03-26). 
  36. ^ Atsma, A. J. Pleione. Theoi Greek Mythology. 8 March 2010 [2010-06-14]. (原始内容于2021-03-09). 
  37. ^ Hesiod; Evelyn-White, H. G. (transl.). ll. 618-640. Works and Days. The Internet Sacred Text Archive. 1914 [2010-10-13]. ISBN 0-585-30250-2. (原始内容于2015-05-12). 
  38. ^ Barnett, L. The World We Live In. Simon and Schuster. 1955: 284. 
  39. ^ Team Pleione. Marblehead International One Design Class. [2010-10-07]. [永久失效連結]
  40. ^ Taylor, J. . Jim Taylor Yacht Designs. 19 March 2009 [2010-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2月17日). 
  41. ^ Chami, C. Paul Andreu - The Oriental Arts Centre in Shanghai. Archinnovations. 9 January 2008 [2010-10-07]. (原始内容于2012-03-07). 
  42. ^ Discogs-Hundred Eight Stars. [2012-06-23]. (原始内容于2021-03-20). 

昴宿增十二, 即金牛座28, 或金牛座bu, tauri, 是一个位于金牛座昴宿星团的聯星系统, 距离地球约390光年, 虽然是一颗炙热的b型恒星, 光度是太阳的190倍, 但由于它在天球的位置接近更加明亮的昴宿七, 观星者很难通过裸眼分辨出, 的自转速度超过水委一, 接近恒星的分裂速度, pleione, 红色箭头所指, 位于昴宿星团的东部, 昴宿七的上方觀測資料曆元, j2000星座, 金牛座星官, 昴宿, 昴赤經, 2161s, 赤緯, 視星等, 特性光谱分类b8ivpe, 色指数, 色指数, 变星类型仙后座. 昴宿增十二 即金牛座28 28 Tau 或金牛座BU BU Tauri 是一个位于金牛座昴宿星团的聯星系统 距离地球约390光年 虽然昴宿增十二是一颗炙热的B型恒星 光度是太阳的190倍 但由于它在天球的位置接近更加明亮的昴宿七 观星者很难通过裸眼分辨出昴宿增十二 昴宿增十二的自转速度超过水委一 接近恒星的分裂速度 昴宿增十二Pleione 28 Tau昴宿增十二 红色箭头所指 位于昴宿星团的东部 昴宿七的上方觀測資料曆元 J2000星座 金牛座星官 昴宿 昴赤經 03h 49m 11 2161s 1 赤緯 24 08 12 163 1 視星等 V 5 048 1 特性光谱分类B8IVpe 2 U B 色指数 0 28B V 色指数 0 08 3 变星类型仙后座g型变星天体测定徑向速度 Rv 4 4 1 km s自行 m 赤经 18 71 1 mas yr 赤纬 46 74 1 mas yr视差 p 8 32 0 13 4 mas距离392 6 ly 120 2 pc 绝对星等 MV 0 33詳細資料質量3 4 5 M 半徑3 2 5 R 亮度190 5 L 溫度12 000 5 K金屬量 自轉329 km s 6 年齡1 15 108 年其他命名Pleione 28 Tau 28 Tauri BU Tau BU Tauri HR 1180 BD 23 558 HD 23862 HIP 17851 SAO 76229 GC 4587參考資料庫SIMBAD资料天球赤道座標 03h 49m 11 2161s 24 08 12 163 昴宿增十二联星系统的主星昴宿增十二A是一颗拥有特别特征的Be星 两个互成角度的周期性变化气体环组成复杂星周盤环境 虽然有对这个联星系统进行研究 但目前对伴星昴宿增十二B的特征所知不多 昴宿增十二是昴宿星团第七亮的恒星 次于昴宿六 昴宿七 昴宿一 昴宿四 昴宿五和昴宿二 目录 1 可见性 2 特性 2 1 Be星 3 恒星系统 4 民俗影响 4 1 神话 4 2 命名和词源 4 3 现代文化 5 注释 6 参考资料可见性 编辑 nbsp 昴宿星团在金牛座的位置昴宿增十二的视星等为 5 05 即V星等 比较昏暗 再加上它距离亮度是其3 7倍的昴宿七不到5角分 很难通过裸眼分辨出来 注释 1 从每年的十月份开始 昴宿增十二和其它昴宿星团的成员会于黎明前在东方升起 7 而在太阳西落后看到它 则要等到12月份 2月中旬 全球各地除了南纬66 以南外都可以看到昴宿增十二 由于它的赤纬在 24 左右 在北纬66 以北的地区 它是一颗拱極星 4月下旬开始 昴宿增十二可以在暮色中的西方地平线附近短暂看到 之后就和其他昴宿星团的恒星一齐落入地平线 8 昴宿增十二是一颗仙后座g型变星 视星等在4 8和5 5之间变化 9 根据变星命名法 昴宿增十二被命名为金牛座BU SIMBAD天文数据库对其恒星光谱分类为B8IVev型 1 但目前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它的恒星光谱分类应该是B8IVpe 2 10 11 光谱类型中的后缀 ev 表示 存在变异的发射光谱 而后缀 pe 是指 有特异的发射谱线 在昴宿增十二 特异的发射谱线 是由恒星抛出的物质组织气体星周盤发射出的 昴宿增十二到地球的准确距离数值存在激烈的争论 争论是由于衡量距离的不同方法产生 视差测量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但光度测定法和光谱测定法也同样取得宝贵的见解 4 12 在依巴谷卫星发射之前 昴宿增十二的估算距离约为135秒差距 440光年 1997年 欧洲太空总署依据依巴谷卫星观测结果出版的依巴谷星表 通过新的视差测量显示 昴宿增十二的距离比原来估算的数据更近 为119 1 0秒差距 388 3 2光年 这也引发了天文学家之间的重大争议 4 13 14 有天文学家指出 如果依巴谷卫星的测量结果是准确的话 昴宿星团的恒星将会比类太阳恒星还要昏暗 这将挑战一些有关恒星结构的根本规律 2004年 由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精細導星感測器对昴宿增十二进行干涉测量 再加上加州理工学院和NASA的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研究证实 之前估计的135秒差距 440光年 的距离是准确的 14 但是 在200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达了不同意见 文章给出了昴宿增十二的一个新的视差测量值 8 32毫角秒 mas 误差值为0 13mas 即昴宿增十二和地球的距离为120 2 1 9秒差距 392 0 6 0光年 4 以上的距离估算值哪个才是正确的仍然需要未来的研究加以证实 预计在2013年发射的盖亚卫星或许可以成为这次辩论的最终仲裁者 15 特性 编辑1942年 Be星的研究先驱之一 奥托 斯特鲁维称昴宿增十二是昴宿星团中最有趣的一颗恒星 16 和其他位于疏散星团的恒星一样 昴宿增十二是一颗蓝白色的B型主序星 表面温度达12000K 17 假设它距离地球为120秒差距的话 其辐射光度为190L 5 昴宿增十二比昴宿星团的其他亮星小 半径为3 2R 质量为3 4M 5 而星团中最明亮的昴宿六半径为10R 光度为2400L 由此推算是其体积和亮度分别约为昴宿增十二的30倍和13倍 注释 2 Be星 编辑 昴宿增十二是一颗典型的Be星 经常被称为是一颗 活动的炙热恒星 17 和其他的典型Be星一样 昴宿增十二是一颗B型主序星 e表示其光谱中有发射谱线 emission lines 而不是像其他大部分恒星一样只有吸收谱线 18 发射谱线一般表示恒星被气体所包围 在Be星中 气体通常组成环绕在赤道附近形成星周盘 导致恒星发出电磁辐射不仅源自光球 而且还来自星周盘 因此 对这个气态拱环境最好的几何和运动学解释是 开普勒盘 开普勒盘通过自身旋转来对抗重力 而不是通过气体压力或辐射压力 19 20 类似这样的星周盘由于物质从恒星表面抛射 有时候又被成为 缩减盘 和物质不断被吸附至中心体的吸积盘相反 21 nbsp 艺术家笔下的天大将军二 英仙座f 系统想象图 类似昴宿增十二和天大将军二等的典型Be星都拥有一个可能是由于快速旋转而产生的赤道星周盘 22 Be星的自转速度非常快 大于200 km s 产生强烈的恒星风和高的質量流失率 因此在恒星周边形成由气体组成的环状结构 17 恒星因为快速旋转而变得高度扁圆 由于视亮度的缘故 目前类似的恒星中被著名的是波江座的一等星水委一 但其实水委一的旋转速度为251km s 远远低于昴宿增十二的329km s 6 23 因此 昴宿增十二的自转周期为11 8小时 比水委一48 4小时的自转周期要快很多 注释 3 相比之下 太阳的自转周期是25 3天 昴宿增十二的自转速度经接近B8V型恒星的分裂速度 370 390km s 24 当然也有自转速度更快的Be星 如杵二 天坛座a 的自转速度达到47km s 已经处于爆发的边缘 25 昴宿增十二之所以独特 是因为它处于三个不同的交替阶段之间 1 普通B型恒星 2 Be星 3 Be壳层星 5 这是由于大部分Be星周围的气体盘会出现 然后消失 再重新形成 这些物质由于恒星强大的引力会被吸引回恒星表面 但如果它们拥有足够的能量 就可以逃逸到太空中形成恒星风 20 有时候 Be星会形成多重气体环或 缩减环 这些环拥有各自的演化 制造出复杂的星围动态环境 11 nbsp 艺术家笔下的杵二 天坛座a 想象图 杵二的自转速度太快使得恒星处于分裂边缘 通过两极形成恒星风抛射损失物质 25 由于这样的动态变化结果 昴宿增十二具有一个显著的长期光度和光谱的变化周期 时间约为35年 11 在过去100年中 昴宿增十二显示出显著的阶段变化 Be星阶段 至1903年 B型星阶段 1905年至1936年 Be壳层星阶段 1938年至1954年 和另一个Be星阶段 1955年至1972年 24 1972年开始 昴宿增十二进入Be壳层星阶段 恒星在光谱中出线很多壳层星吸收谱线 同时亮度也在1971年底开始降低 1973年底恒星亮度到达最暗 之后逐渐变亮 1989年 昴宿增十二再次进入Be星阶段并持续至2005年 11 导致昴宿增十二最近一次阶段改变的气体环形成于1972年 11 但是耐人寻味的是 对昴宿增十二长期偏振观测表现其偏振角度发生了变化 这也为环的轴空间运动提供直接的证据 26 由于昴宿增十二拥有一颗轨道非常近的伴星 偏振角的变化被归因于由伴星对环产生的岁差 摆动 岁差周期大约为81年 26 从2005年到2007年间对昴宿增十二最新的光度和光谱观测表明恒星周围已形成一个新的赤道环 从而形成双气体环现象 11 26 两个气体环的角度不同 新形成的气体盘倾角在60 左右 而原有的气体盘倾角在30 左右 这种错位的双盘状结构之前从来没有在Be星周围发现过 因此 昴宿增十二为观测新气体盘的形成过程和双气体盘之间的互动过程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11 26 恒星系统 编辑目前已知昴宿增十二是一个联星系统 但其轨道参数目前仍然没有被完全确定 10 1996年 一个由日本和法国天文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发现昴宿增十二是一个单线分光双星 轨道周期为218 0天 偏心率高达0 6 11 27 在華盛頓雙星目錄中 昴宿增十二的两颗组成星的角距离为0 2角秒 假设恒星距离地球120角差距 即两颗组成星的实际距离为24天文单位 28 民俗影响 编辑 nbsp 法国画家古斯塔夫 多雷的作品 描绘普勒俄涅为俄刻阿尼得斯宁芙女神 神话 编辑 主条目 普勒俄涅 昴宿增十二在西方被称为Pleione 即普勒俄涅 她是俄刻阿尼得斯宁芙 提坦俄刻阿诺斯及忒提斯的三千位女儿之一 29 30 宁芙 Nymph 是希腊神话中的自然精灵 而俄刻阿尼得斯是水的精灵 31 虽然被认为是较次要的神灵 她们仍然被尊崇为自然世界的保护者 每一个俄刻阿尼得斯都是某特定水域的守护神 海洋 河流 湖泊 泉水甚至云 或者是其他相关的物质 普勒俄涅是海之宁芙 提坦阿特拉斯的配偶 许阿得斯姊妹 许阿斯及普勒阿得斯七姊妹的母亲 32 命名和词源 编辑 也许是由于和昴宿七太过接近难以分辨 中国古人并没有给这颗恒星命名 直到清代的星表 仪象考成 才被增补入西方白虎七宿中昴宿的昴星官第十二星 这也是昴宿增十二名字的来由 史记 天官书 昴曰髦头 胡星也 为白衣会 其直接含义是指中国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 他们披发作战 被称为髦头 是勇武的象征 由于昴宿位于西方白虎 所以又被古代星占家当做是西方白虎头上的长毛 33 当对昴宿星团的恒星进行命名时 星团东面的一对恒星被命名为Atlas 阿特拉斯 即昴宿七 和Pleione 普勒俄涅 昴宿增十二 而星团其他七颗亮星则以普勒阿得斯 Pleiades 七姊妹的名字命名 而Pleiades被古罗马诗人瓦勒里乌斯 弗拉库斯 Gaius Valerius Flaccus 当做整个星团的名字 现在昴宿星团的西方名字就是Pleiades 而意大利天文学家里西奥利 Giovanni Battista Riccioli 则称昴宿增十二为 母亲普勒俄涅 Mater Pleione 34 现在对Pleione和Pleiades这两个词的词源有三种主流的不同意见 第一种是两个词都是来源自希腊词语pleῖn 意思是 航行 34 35 这种说法似乎是可信的 因为古希腊是一个航海文明社会 而普勒俄涅是海之宁芙 因此普勒俄涅有时又被当做为 航海皇后 而她的女儿们也有类似的称谓 而且昴宿星团出现的时间刚好是在古代适合航行季节的夜晚 在昴宿星团清楚可见的夜晚水手们才能很好地辨别航行方向 从而避免遭遇不幸 32 另一种说法是这两个词来源于希腊词语Pleionh 30 意思是 多 满 这个解释刚好和 圣经 对昴宿星团的称呼Kimah和阿拉伯人对昴宿星团的称呼Al Thurayya相对应 34 事实上 普勒俄涅曾经被算作Epimelides 牧场宁芙 的一个 掌管动物的繁殖 因此她的名字有 增加数量 的意思 36 第三种说法是来源自古希腊词Peleiades 即鸽子 这种说法来自七姊妹的神话 她们为了摆脱猎人俄里翁无休止的追求 而恳求宙斯将她们变成一群鸽子 飞越天空 37 现代文化 编辑 1955年 由Time Life出版的自然类畅销书 我们生活的世界 The World We Live In 中有一张昴宿增十二的想象图 标题为 紫色的昴宿增十二 Purple Pleione 38 这张插图由著名的空间艺术家邦艾斯泰绘制 对插图的解释文字写道 紫色的昴宿增十二 位于我们熟悉的昴宿星团 它的旋转非常快 变成扁平的飞碟形状 并抛射出暗红色的氢气环 这些气体围绕在恒星的赤道 掩盖了它发出的紫色光 由于在神话传说中 普勒俄涅和航行以及兰花有关联 以此昴宿增十二在西方经常和风度 速度和优雅等联系起来 一些被设计得很好的赛艇都会被命名为Pleione 39 40 而2004年落成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也以蝴蝶兰为灵感 41 美国说唱音乐家Fat Jon在他2007年发行的专辑Hundred Eight Stars中有一个曲目是献给昴宿增十二 42 注释 编辑 昴宿七和昴宿增十二的亮度比可以通过视星等计算公式得出 昴宿七的视星等 m A displaystyle m A nbsp 为3 62 昴宿增十二的视星等 m P displaystyle m P nbsp 为5 05 因此亮度比为 m A m P 2 512 5 05 3 62 3 73 displaystyle frac m A m P 2 512 5 05 3 62 3 73 nbsp 昴宿六的体积 VA 和昴宿增十二的体积 VP 可以通过体积计算公式来确定 假设每颗恒星都是近似球体 VA 4 3 p 103 4 188 79 V太阳 VP 4 3 p 3 23 137 26 V太阳 因此 昴宿六和昴宿增十二的体积比 4 188 79 137 26 30 52 昴宿六和昴宿增十二的亮度比为 2 400L 190L 12 63 13 水委一的自转周期 TA 和昴宿增十二的自转周期 TP 可以由恒星的半径 以太阳半径为单位 乘以太阳的半径 千米为单位 算出恒星的具体半径 由此得出恒星的圆周长 再除于恒星的自转速度得出 即 TA 10 R 696 000 km 2 p 251 km s 3 600 48 4小时 TP 3 2 R 696 000 km 2 p 329 km s 3 600 11 8小时参考资料 编辑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1 6 SIMBAD query result PLEIONE Be Star SIMBAD Centre de donne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10 06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5 2 0 2 1 Bright Star Catalogue 5th Revised Ed Hoffleit 1991 VizieR Centre de donne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10 09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3 Nicolet B Catalogue of homogeneous data in the UBV photoelectric photometric system 天文与天体物理学报增刊 1978 34 1 49 Bibcode 1978A amp AS 34 1N 4 0 4 1 4 2 4 3 For an in depth discussion of Pleiades parallax measurements see section 6 3 of van Leeuwen F Parallaxes and proper motions for 20 open clusters as based on the new Hipparcos catalogue 天文与天体物理学报 2009 497 1 209 242 Bibcode 2009A amp A 497 209V arXiv 0902 1039 nbsp doi 10 1051 0004 6361 200811382 5 0 5 1 5 2 5 3 5 4 5 5 5 6 Kaler J B PLEIONE 28 Tauri University of Illinois 2010 06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8 18 Kaler acknowledges a distance of 385ly to Pleione an estimate that is likely derived from the Hipparcos Catalogue published in 1997 Any significant change in astrometric calculations could impact other calculations referenced in this article 6 0 6 1 Bright Star Catalogue 5th Revised Ed Hoffleit 1991 VizieR Centre de Donne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10 06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3 Getsova I et al All About The Pleiades Catch a Star 2002 欧洲南方天文台 2002 2010 09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0 27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Bakich M E See Mercury the Moon and the Pleiades together in the night sky 天文学 22 April 2009 2010 09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4 28 Don t miss a stunning sight around 9 P M local daylight time April 26 when a crescent Moon joins Mercury and the Pleiades in the deepening twilight Hipparcos Input Catalogue Version 2 Turon 1993 VizieR Centre de Donne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10 06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9 13 10 0 10 1 McAlister H A et al ICCD speckle observations of binary stars IV Measurements during 1986 1988 from the Kitt Peak 4 M telescope 天文期刊 1989 97 510 531 Bibcode 1989AJ 97 510M doi 10 1086 115001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11 0 11 1 11 2 11 3 11 4 11 5 11 6 11 7 Tanaka K et al Dramatic Spectral and Photometric Changes of Pleione 28 Tau between 2005 November and 2007 April PDF 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Japan 2007 59 4 L35 L39 2010 06 13 Bibcode 2007PASJ 59L 35T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9 08 24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Allen J Boyd P Finding Stellar Distances Ask an Astrophysicist NASA 15 April 1997 2010 09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11 19 A straightforward summary of the different methods used by astronomers to measure stellar distances Perryman M A C et al The Hipparcos Catalogue 天文与天体物理学报 1997 323 L49 L52 Bibcode 1997A amp A 323L 49P The original parallax figure from the Hipparcos Catalogue as shown in the SIMBAD astronomical database was 8 42 0 86mas yielding a distance of about 119 1 0pc or 388 3 2ly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14 0 14 1 Weaver D Soderblom D Hubble Refines Distance to Pleiades Star Cluster Hubblesite Newscenter 1 June 2004 2010 09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9 12 Gaia overview European Space Agency 4 May 2010 2010 09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6 30 Struve O The Story of Pleione 通俗天文學 1943 51 233 Bibcode 1943PA 51 233S 17 0 17 1 17 2 Stee P What is a Be star Hot and Active Stars Research 2010 06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5 02 Plait P To B e or not to B e Bad Astronomy 5 August 2009 2010 09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07 11 Porter J M Rivinius T Classical Be Stars 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 2003 115 812 1153 1170 Bibcode 2003PASP 115 1153P doi 10 1086 378307 20 0 20 1 Glasgow astronomers explain hot star disks SpaceRef 1 November 2002 2010 06 20 失效連結 Thizy O Be Stars Shelyak Instruments 2010 06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6月19日 Classical Be Stars Research in Astronomy amp Astrophysics at Lehigh 理海大学 2010 09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9 17 HR 20472 Bright Star Catalogue 5th Revised Ed Hoffleit 1991 VizieR Centre de Donne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10 06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2 26 24 0 24 1 Hirata Ryuko Interpretation of the Long Term Variation in Late Type Active Be Stars 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Japan 1995 47 195 218 Bibcode 1995PASJ 47 195H 25 0 25 1 Getsova I et al To Be or Not to Be Is It All About Spinning 新闻稿 欧洲南方天文台 20 September 2006 2010 09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25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26 0 26 1 26 2 26 3 Hirata R Disk Precession in Pleione ASP Conference Series 2007 361 267 Bibcode 2007ASPC 361 267H Katahira J I et al Period Analysis of the Radial Velocity in PLEIONE 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Japan 1996 48 317 334 Bibcode 1996PASJ 48 317K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author1 和 last 只需其一 帮助 Mason B D et al Pleione Alcyone Star Information Tool 1996 2010 09 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9 22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Andrews M The Seven Sisters of the Pleiades Stori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Spinifex Press 2004 2010 10 07 ISBN 1 876756 45 4 30 0 30 1 Smith W Plei one A dictionary of Greek and Roman biography and mythology John Murray 1873 2010 06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0 30 Athena A Nymphs Women in Greek Myths 8 July 2010 2010 10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12 23 32 0 32 1 Apollodorus Frazer J G transl Book 3 Chapter 10 Section 1 The Library 1921 2010 06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9 13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陈久金 星象解码 群言出版社 2004 42 44 34 0 34 1 34 2 Allen R H Star Names Their Lore and Meaning Dover Publications 408 1963 2010 06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07 Gibson S Pleiades Mythology 美国国家天文和电离层中心 5 April 2007 2010 06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26 Atsma A J Pleione Theoi Greek Mythology 8 March 2010 2010 06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09 Hesiod Evelyn White H G transl ll 618 640 Works and Days The Internet Sacred Text Archive 1914 2010 10 13 ISBN 0 585 30250 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5 12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Barnett L The World We Live In Simon and Schuster 1955 284 Team Pleione Marblehead International One Design Class 2010 10 07 永久失效連結 Taylor J Fast Boats in the Spirit of Tradition Jim Taylor Yacht Designs 19 March 2009 2010 10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2月17日 Chami C Paul Andreu The Oriental Arts Centre in Shanghai Archinnovations 9 January 2008 2010 10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3 07 Discogs Hundred Eight Stars 2012 06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20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昴宿增十二 amp oldid 80673427,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