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重子不對稱性

重子不對稱性是在物理宇宙學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为什麼在宇宙中,重子重子是構成質子中子等粒子)的數量比反重子多?根據在現在的宇宙誕生的理論來看,粒子的數量應該和反粒子的數量一樣多,而粒子會和反粒子湮滅產生光子(也就是電磁波),因此宇宙應該是完全由電磁波構成的,而不會有任何的物質,但我們知道事實不是這樣,因此出現許多的理論出來解釋,其中可能是;宇宙有分許多不同的地區,有些地區是被物質佔據,而其他的地區則是反物質,這些地區的之間建的距離很遠,要不然不同地區的粒子就會互相湮滅,於是展開觀察反物質的行動,但情況並不樂觀,到2007年5月都沒由任何比重的反原子核被觀測到[1]。因此這個問題還有待其他物理學家解決。

薩哈羅夫要件 编辑

1967年,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提出了三個要件,[2]而所有產生重子且使得物質和反物質有不同生成速率的交互作用,都必須滿足這些條件,薩哈羅夫是受到當時新近發現的宇宙背景輻射[3]K介子系統中出現的CP破壞[4]的啟發,而出現這些想法的。

以下是薩哈羅夫提出的三個要件:

重子數守恆的破壞 编辑

一般認為,重子數守恆的破壞是讓重子的產生得以遠多於反重子的必要關鍵,但電荷共軛對稱的破壞也是必要的,而電荷共軛對稱的破壞,使得生成重子多於反重子的交互作用,不至於受到生成反重子多於重子的交互作用所抵銷;類似地,CP破壞也是必要的,不然的話,宇宙應該會生成數量相等的左手性重子與右手性反重子。最後,這些交互作用必須在不處於熱平衡的條件下進行,不然的話CPT對稱會使得增加和減少重子數的交互作用彼此補償。[5]

截至目前為止,尚未有實證證據顯示說在某些交互作用中,重子數守恆會因微擾而受到破壞,而這顯示說任何觀察到的粒子交互作用,在之前和之後都有一樣的重子數;而在數學上,(微擾)標準模型哈密頓算符與重子數量子算符交換子為零: ;然而,已知標準模型中重子數守恆只會在非微擾的狀況下受到破壞:全局U(1)反常。[6]為了解釋重子生成時的重子數守恆破壞,大統一理論(GUTs)和超對稱模型(SUSY)等常常會假定此類的事件(包括質子衰變)可透過X玻色子等假想的高質量玻色子發生。

CP對稱的破壞 编辑

這其中第二個條件,也就是CP對稱的破壞,簡稱CP破壞。CP破壞指的是電荷以及宇稱守恆的破壞,這過程使得一個過程在物質與反物質上可以不同的速率進行。在標準模型中,CP破壞是弱交互作用卡比博-小林-益川矩阵(CKM矩陣)中的一個複雜的相;而在理論上,龐蒂科夫-牧-中川-坂田矩陣(PMNS矩陣)中也有可能有非零CP破壞的相存在,但現在尚未測量PMNS矩陣中的類似現象。

CP破壞已於1964年發現,[7]在一系列的物理現象中,第一個出現破壞的是在吳健雄吳氏實驗中觀察到的宇稱破壞,之後在1964年的菲奇-克罗宁實驗(Fitch–Cronin experiment)中,CP破壞得到確認,而菲奇與克罗宁兩氏也在1980年得到諾貝爾物理獎(直接的CP破壞,也就是CP對稱的破壞,則之後在1999年發現)。由於CPT對稱的緣故,CP對稱的破壞也必然導致時間反演對稱的破壞。然而盡管標準模型允許CP破壞,但因為重子數破壞的限制之故,CP破壞不足以解釋目前宇宙中觀察到的重子不對稱,也就是說源自超越標準模型的物理學的現象是必要的。

在近期,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上進行的LHCb合作實驗的最初三年的運行(這實驗起於2010年三月)中,人們發現了一個可能的新的CP破壞的來源。這實驗分析了Λ粒子(Λb0)及其反粒子的衰變模式,並比較了其衰變產物,而其資料顯示出高達CP破壞敏感量20%的不對稱性,而這指出了CP破壞的存在,而這分析需要大型強子對撞機之後的運行以得到確認。[8]

在熱力學平衡之外的交互作用 编辑

在最後一個條件,也就是熱力學不平衡的場景中,[9]生成重子不對稱的反應,其速率必須低於宇宙膨脹的速率,在這情境下,粒子與其對應的反粒子會因為宇宙快速膨脹的緣故,而無法達到熱平衡,並進而導致成對湮灭發生的可能降低。

其他的解釋 编辑

反物質主導的區域 编辑

另一個解釋重子不對稱性的方法是假定物質和反物質基本上存在於宇宙中不同且彼此距離遙遠的區域中。人們一開始假定反物質銀河的存在可以解釋這種不對稱性,而這是因為從遠處看,反物質原子與物質原子無法區辨、兩者皆以同樣的方式發光之故;然而,在物質區和反物質區的交界處所發生的物質湮滅(及其產生的伽瑪射線)是可觀察到的,而其強度取決於這現象發生的距離及該區的物質與反物質密度而定。如果這樣的邊界存在的話,它必定存在於星際空間的深處,而已知銀河間的星際空間的物質密度大約為每立方公尺一顆原子;[10][11]在假定物質區和反物質區邊界附近的原子密度也是如此的狀況下,物質湮滅產生的伽瑪射線的光度是可計算出來的。截至目前為止,人們尚未觀測到如此的區域,但這三十年來的研究已讓人們知道這邊界會有多遠,而目前研究的結果認為在可觀測宇宙中不太可能會有以反物質為主的區域存在。[12]

電偶極矩 编辑

任何基本粒子中存在的電偶極矩,都會導致宇稱和時間反演對稱性的破壞,有鑑於此,電偶極矩的存在會導致粒子和反粒子以不同的速率演化,並導致現今所觀察到的物質與反物質不對稱。現今有許多實驗旨在測量各種物理粒子的電偶極矩;然而,迄今為止,所有的測量都指出電偶極矩不存在,而這些實驗為一個物理模型所能容許的對稱破壞的量,設下了精確的限制。目前對電偶極矩最精確的限制於2014年由ACME合作實驗給出,這實驗以一氧化釷分子的脈衝光測量電子的電偶極矩。[13]

鏡像反宇宙 编辑

 
大霹靂生成了一對宇宙和反宇宙,在我們的宇宙中,時間向前流動;而在我們宇宙的反宇宙中,時間向後流動。

就現有的知識,宇宙的狀態並未違背CPT對稱,而這是因為不論從古典角度或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大霹靂都可視為同時包含一個宇宙─反宇宙對的雙向事件之故;而這表示我們的宇宙在電荷(C)、宇稱(P)和時間(T)方面是某個反宇宙的鏡像。這對自大霹靂誕生的宇宙並不直接進入炎熱且由輻射主導的時代,而其中反宇宙會自大霹靂開始沿著反向的時間軸發展,在這(反)方向上越變越大並以反物質為主,這宇宙的時空性質與我們的宇宙相比剛好顛倒,就如在真空中出現的電子正子對一般。這個由加拿大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發展出來的模型指出,宇宙背景輻射的溫度波動式由於宇宙大霹靂附近時空的量子性所造成的;[14]也就是說,在我們宇宙的遙遠未來以及反宇宙的遙遠過去會存在一個古典定點,而在這兩點中間會存在所有可能的量子輪換,而量子不確定性使得我們的宇宙及其反宇宙不會是彼此完全的鏡像。[15]

這模型並未展示出其是否能解釋宇宙在大尺度上的一致性等與暴脹理論相關的觀測;然而,這模型為暗物質提供了一個自然且直觀的解釋,而這是因為在如此的宇宙─反宇宙對中,會存在大量的超大質量中微子,而這類的中微子又被稱為惰性中微子,而惰性中微子可能是近期觀測到的高能宇宙射線爆發的來源。[16]

重子不對稱參數 编辑

重子生成的核心問題是什麼導致了宇宙中物質多於反物質,以及這不平衡的程度,這其中一個重要的量化指標是「不平衡參數」,其公式如下:

 

在此nBnB分別表示重子與反重子的數量密度,而nγ則是宇宙背景輻射光子的數量密度。[17]

根據大爆炸模型,在絕對溫度大約3000K時候,物質與宇宙背景輻射退耦合,而這表示當時的平均動能大約為3000 K / (10.08×103 K/eV) = 0.3 eV;在退耦合後,宇宙背景輻射的總光子數大致保持恆定,因此隨著時空的膨脹,其光子密度降低,而在平衡溫度T下每立方公分的光子密度由下式給出:

 

在其中,kB波茲曼常數ħ普朗克常数除以2π與真空中的光速c後的值,而ζ(3)則是阿培里常数[17]由於當今宇宙背景輻射的溫度為2.725 K之故,因此當今宇宙背景輻射光子的密度nγ大約為每立方公分有411顆宇宙背景輻射光子。

由於這些理由,因此可以認為,上面給出的不平衡參數η不是「最好」的參數,而更好的不平衡參數涉及密度s,其公式如下:

 

熵密度在宇宙演化的過程中相對保持恆定,而宇宙的熵密度可由下式給出:

 

在其中,pρ分別為能量密度張量Tμν給出的壓力與密度;而g則是在溫度為T(至少在於mc2kBT的情況下)時的「無質量」粒子的有效自由度數量,此外,對於在溫度分別為TiTj時,有著gigj的自由度的玻色子和費米子而言,

 

在當下,s = 7.04 nγ[17]

參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 [2008-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20). 
  2. ^ A. D. Sakharov. .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Physics Letters. 1967, 5: 24–27 [2022-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6).  and in Russian, A. D. Sakharov. . ZhETF Pis'ma. 1967, 5: 32–35 [2022-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6).  republished as A. D. Sakharov. . Soviet Physics Uspekhi. 1991, 34 (5): 392–393 [2022-07-23]. Bibcode:1991SvPhU..34..392S. doi:10.1070/PU1991v034n05ABEH0024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Russian及English). 
  3. ^ A. A. Penzias; R. W. Wilson. A Measurement of Excess Antenna Temperature at 4080 Mc/s. Astrophysical Journal. 1965, 142: 419–421. Bibcode:1965ApJ...142..419P. doi:10.1086/148307. 
  4. ^ J. W. Cronin; V. L. Fitch; et al. Evidence for the 2π decay of the
    K0
    2
    meson.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64, 13 (4): 138–140. Bibcode:1964PhRvL..13..138C. doi:10.1103/PhysRevLett.13.138 .
     
  5. ^ M. E. Shaposhnikov; G. R. Farrar. Baryon Asymmetry of the Universe in the Minimal Standard Model.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93, 70 (19): 2833–2836. Bibcode:1993PhRvL..70.2833F. PMID 10053665. S2CID 15937666. arXiv:hep-ph/9305274 . doi:10.1103/PhysRevLett.70.2833. 
  6. ^ Boubakir, A.; Aissaoui, H.; Mebarki, N. Strong first-order phase transition and B-violation in the compact 341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A. 2021-02-18, 36 (33). Bibcode:2021IJMPA..3650244B. S2CID 231979493. arXiv:2102.09931 . doi:10.1142/S0217751X21502444. 
  7. ^ Griffiths, David J. 2nd. Weinheim [Germany]: Wiley-VCH. 2008 [2022-07-23]. ISBN 978-3-527-40601-2. OCLC 2489696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8). 
  8. ^ . home.cern. [2017-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2) (英语). 
  9. ^ A. Riotto; M. Trodden. Recent progress in baryogenesis. Annual Review of Nuclear and Particle Science. 1999, 49: 46. Bibcode:1999ARNPS..49...35R. S2CID 10901646. arXiv:hep-ph/9901362 . doi:10.1146/annurev.nucl.49.1.35 . 
  10. ^ Davidson, Keay; Smoot, George. Wrinkles in Time. New York: Avon. 2008: 158–163. ISBN 978-0061344442. 
  11. ^ Silk, Joseph. . New York: Freeman. 1977: 299 [2022-07-23]. ISBN 978080507256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6). 
  12. ^ Canetti, L.; Drewes, M.; Shaposhnikov, M. Matter and Antimatter in the Universe. New J. Phys. 2012, 14 (9): 095012. Bibcode:2012NJPh...14i5012C. S2CID 119233888. arXiv:1204.4186 . doi:10.1088/1367-2630/14/9/095012. 
  13. ^ The ACME Collaboration; et al. Order of Magnitude Smaller Limit on the Electric Dipole Moment of the Electron. Science. 17 January 2014, 343 (269): 269–72. Bibcode:2014Sci...343..269B. PMID 24356114. S2CID 564518. arXiv:1310.7534 . doi:10.1126/science.1248213. 
  14. ^ . Physics World. 2019-01-03 [2020-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5) (英国英语). 
  15. ^ Boyle, Latham; Finn, Kieran; Turok, Neil. C P T -Symmetric Universe.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18-12-20, 121 (25): 251301. Bibcode:2018PhRvL.121y1301B. ISSN 0031-9007. PMID 30608856. S2CID 58638592. arXiv:1803.08928 . doi:10.1103/PhysRevLett.121.251301 (英语). 
  16. ^ Boyle, L.; Finn, K.; Turok, N. Synopsis: Universe Preceded by an Antiuniverse?. Physics. 2018-12-20, 121 (25): 251301. PMID 30608856. doi:10.1103/PhysRevLett.121.251301  (英语). 
  17. ^ 17.0 17.1 17.2 Cline, James M. Baryogenesis. 2006-11-22. arXiv:hep-ph/0609145 . 

重子不對稱性, 是在物理宇宙學一個重要的問題, 就是为什麼在宇宙中, 重子, 重子是構成質子, 中子等粒子, 的數量比反重子多, 根據在現在的宇宙誕生的理論來看, 粒子的數量應該和反粒子的數量一樣多, 而粒子會和反粒子湮滅產生光子, 也就是電磁波, 因此宇宙應該是完全由電磁波構成的, 而不會有任何的物質, 但我們知道事實不是這樣, 因此出現許多的理論出來解釋, 其中可能是, 宇宙有分許多不同的地區, 有些地區是被物質佔據, 而其他的地區則是反物質, 這些地區的之間建的距離很遠, 要不然不同地區的粒子就會互相湮滅, . 重子不對稱性是在物理宇宙學一個重要的問題 就是为什麼在宇宙中 重子 重子是構成質子 中子等粒子 的數量比反重子多 根據在現在的宇宙誕生的理論來看 粒子的數量應該和反粒子的數量一樣多 而粒子會和反粒子湮滅產生光子 也就是電磁波 因此宇宙應該是完全由電磁波構成的 而不會有任何的物質 但我們知道事實不是這樣 因此出現許多的理論出來解釋 其中可能是 宇宙有分許多不同的地區 有些地區是被物質佔據 而其他的地區則是反物質 這些地區的之間建的距離很遠 要不然不同地區的粒子就會互相湮滅 於是展開觀察反物質的行動 但情況並不樂觀 到2007年5月都沒由任何比氦重的反原子核被觀測到 1 因此這個問題還有待其他物理學家解決 目录 1 薩哈羅夫要件 1 1 重子數守恆的破壞 1 2 CP對稱的破壞 1 3 在熱力學平衡之外的交互作用 2 其他的解釋 2 1 反物質主導的區域 2 2 電偶極矩 2 3 鏡像反宇宙 3 重子不對稱參數 4 參見 5 参考文献薩哈羅夫要件 编辑主条目 重子生成 1967年 安德烈 德米特里耶维奇 萨哈罗夫提出了三個要件 2 而所有產生重子且使得物質和反物質有不同生成速率的交互作用 都必須滿足這些條件 薩哈羅夫是受到當時新近發現的宇宙背景輻射 3 與K介子系統中出現的CP破壞 4 的啟發 而出現這些想法的 以下是薩哈羅夫提出的三個要件 重子數 B displaystyle B nbsp 守恆的破壞 電荷共軛對稱與CP對稱的破壞 在熱力學平衡之外的交互作用 重子數守恆的破壞 编辑 一般認為 重子數守恆的破壞是讓重子的產生得以遠多於反重子的必要關鍵 但電荷共軛對稱的破壞也是必要的 而電荷共軛對稱的破壞 使得生成重子多於反重子的交互作用 不至於受到生成反重子多於重子的交互作用所抵銷 類似地 CP破壞也是必要的 不然的話 宇宙應該會生成數量相等的左手性重子與右手性反重子 最後 這些交互作用必須在不處於熱平衡的條件下進行 不然的話CPT對稱會使得增加和減少重子數的交互作用彼此補償 5 截至目前為止 尚未有實證證據顯示說在某些交互作用中 重子數守恆會因微擾而受到破壞 而這顯示說任何觀察到的粒子交互作用 在之前和之後都有一樣的重子數 而在數學上 微擾 標準模型的哈密頓算符與重子數量子算符的交換子為零 B H B H H B 0 displaystyle B H BH HB 0 nbsp 然而 已知標準模型中重子數守恆只會在非微擾的狀況下受到破壞 全局U 1 反常 6 為了解釋重子生成時的重子數守恆破壞 大統一理論 GUTs 和超對稱模型 SUSY 等常常會假定此類的事件 包括質子衰變 可透過X玻色子等假想的高質量玻色子發生 CP對稱的破壞 编辑 主条目 CP破壞 参见 吳健雄和吳氏實驗 這其中第二個條件 也就是CP對稱的破壞 簡稱CP破壞 CP破壞指的是電荷以及宇稱守恆的破壞 這過程使得一個過程在物質與反物質上可以不同的速率進行 在標準模型中 CP破壞是弱交互作用的卡比博 小林 益川矩阵 CKM矩陣 中的一個複雜的相 而在理論上 龐蒂科夫 牧 中川 坂田矩陣 PMNS矩陣 中也有可能有非零CP破壞的相存在 但現在尚未測量PMNS矩陣中的類似現象 CP破壞已於1964年發現 7 在一系列的物理現象中 第一個出現破壞的是在吳健雄的吳氏實驗中觀察到的宇稱破壞 之後在1964年的菲奇 克罗宁實驗 Fitch Cronin experiment 中 CP破壞得到確認 而菲奇與克罗宁兩氏也在1980年得到諾貝爾物理獎 直接的CP破壞 也就是CP對稱的破壞 則之後在1999年發現 由於CPT對稱的緣故 CP對稱的破壞也必然導致時間反演對稱的破壞 然而盡管標準模型允許CP破壞 但因為重子數破壞的限制之故 CP破壞不足以解釋目前宇宙中觀察到的重子不對稱 也就是說源自超越標準模型的物理學的現象是必要的 在近期 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上進行的LHCb合作實驗的最初三年的運行 這實驗起於2010年三月 中 人們發現了一個可能的新的CP破壞的來源 這實驗分析了L粒子 Lb0 及其反粒子的衰變模式 並比較了其衰變產物 而其資料顯示出高達CP破壞敏感量20 的不對稱性 而這指出了CP破壞的存在 而這分析需要大型強子對撞機之後的運行以得到確認 8 在熱力學平衡之外的交互作用 编辑 在最後一個條件 也就是熱力學不平衡的場景中 9 生成重子不對稱的反應 其速率必須低於宇宙膨脹的速率 在這情境下 粒子與其對應的反粒子會因為宇宙快速膨脹的緣故 而無法達到熱平衡 並進而導致成對湮灭發生的可能降低 其他的解釋 编辑反物質主導的區域 编辑 另一個解釋重子不對稱性的方法是假定物質和反物質基本上存在於宇宙中不同且彼此距離遙遠的區域中 人們一開始假定反物質銀河的存在可以解釋這種不對稱性 而這是因為從遠處看 反物質原子與物質原子無法區辨 兩者皆以同樣的方式發光之故 然而 在物質區和反物質區的交界處所發生的物質湮滅 及其產生的伽瑪射線 是可觀察到的 而其強度取決於這現象發生的距離及該區的物質與反物質密度而定 如果這樣的邊界存在的話 它必定存在於星際空間的深處 而已知銀河間的星際空間的物質密度大約為每立方公尺一顆原子 10 11 在假定物質區和反物質區邊界附近的原子密度也是如此的狀況下 物質湮滅產生的伽瑪射線的光度是可計算出來的 截至目前為止 人們尚未觀測到如此的區域 但這三十年來的研究已讓人們知道這邊界會有多遠 而目前研究的結果認為在可觀測宇宙中不太可能會有以反物質為主的區域存在 12 電偶極矩 编辑 任何基本粒子中存在的電偶極矩 都會導致宇稱和時間反演對稱性的破壞 有鑑於此 電偶極矩的存在會導致粒子和反粒子以不同的速率演化 並導致現今所觀察到的物質與反物質不對稱 現今有許多實驗旨在測量各種物理粒子的電偶極矩 然而 迄今為止 所有的測量都指出電偶極矩不存在 而這些實驗為一個物理模型所能容許的對稱破壞的量 設下了精確的限制 目前對電偶極矩最精確的限制於2014年由ACME合作實驗給出 這實驗以一氧化釷分子的脈衝光測量電子的電偶極矩 13 鏡像反宇宙 编辑 nbsp 大霹靂生成了一對宇宙和反宇宙 在我們的宇宙中 時間向前流動 而在我們宇宙的反宇宙中 時間向後流動 就現有的知識 宇宙的狀態並未違背CPT對稱 而這是因為不論從古典角度或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 大霹靂都可視為同時包含一個宇宙 反宇宙對的雙向事件之故 而這表示我們的宇宙在電荷 C 宇稱 P 和時間 T 方面是某個反宇宙的鏡像 這對自大霹靂誕生的宇宙並不直接進入炎熱且由輻射主導的時代 而其中反宇宙會自大霹靂開始沿著反向的時間軸發展 在這 反 方向上越變越大並以反物質為主 這宇宙的時空性質與我們的宇宙相比剛好顛倒 就如在真空中出現的電子 正子對一般 這個由加拿大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發展出來的模型指出 宇宙背景輻射的溫度波動式由於宇宙大霹靂附近時空的量子性所造成的 14 也就是說 在我們宇宙的遙遠未來以及反宇宙的遙遠過去會存在一個古典定點 而在這兩點中間會存在所有可能的量子輪換 而量子不確定性使得我們的宇宙及其反宇宙不會是彼此完全的鏡像 15 這模型並未展示出其是否能解釋宇宙在大尺度上的一致性等與暴脹理論相關的觀測 然而 這模型為暗物質提供了一個自然且直觀的解釋 而這是因為在如此的宇宙 反宇宙對中 會存在大量的超大質量中微子 而這類的中微子又被稱為惰性中微子 而惰性中微子可能是近期觀測到的高能宇宙射線爆發的來源 16 重子不對稱參數 编辑重子生成的核心問題是什麼導致了宇宙中物質多於反物質 以及這不平衡的程度 這其中一個重要的量化指標是 不平衡參數 其公式如下 h n B n B n g displaystyle eta frac n B n bar B n gamma nbsp 在此nB 與nB 分別表示重子與反重子的數量密度 而ng 則是宇宙背景輻射光子的數量密度 17 根據大爆炸模型 在絕對溫度大約7003300000000000000 3000 K時候 物質與宇宙背景輻射退耦合 而這表示當時的平均動能大約為7003300000000000000 3000 K 7004100800000000000 10 08 103 K eV 6980480652946099999 0 3 eV 在退耦合後 宇宙背景輻射的總光子數大致保持恆定 因此隨著時空的膨脹 其光子密度降低 而在平衡溫度T 下每立方公分的光子密度由下式給出 n g 1 p 2 k B T ℏ c 3 0 x 2 e x 1 d x 2 z 3 p 2 k B T ℏ c 3 20 3 T 1 K 3 cm 3 displaystyle n gamma frac 1 pi 2 left frac k B T hbar c right 3 int 0 infty frac x 2 e x 1 operatorname d x frac 2 zeta 3 pi 2 left frac k B T hbar c right 3 approx 20 3 left frac T 1 text K right 3 text cm 3 nbsp 在其中 kB 是波茲曼常數 ħ 是普朗克常数除以2p 與真空中的光速c 後的值 而z 3 則是阿培里常数 17 由於當今宇宙背景輻射的溫度為7000272500000000000 2 725 K 之故 因此當今宇宙背景輻射光子的密度ng 大約為每立方公分有411顆宇宙背景輻射光子 由於這些理由 因此可以認為 上面給出的不平衡參數h 不是 最好 的參數 而更好的不平衡參數涉及熵密度s 其公式如下 h s n B n B s displaystyle eta s frac n B n bar B s nbsp 熵密度在宇宙演化的過程中相對保持恆定 而宇宙的熵密度可由下式給出 s d e f e n t r o p y v o l u m e p r T 2 p 2 45 g T T 3 displaystyle s stackrel mathrm def frac mathrm entropy mathrm volume frac p rho T frac 2 pi 2 45 g text T T 3 nbsp 在其中 p 與r 分別為能量密度張量Tmn 給出的壓力與密度 而g 則是在溫度為T 至少在於mc 2 kBT 的情況下 時的 無質量 粒子的有效自由度數量 此外 對於在溫度分別為Ti 與Tj 時 有著gi 與gj 的自由度的玻色子和費米子而言 g T i b o s o n s g i T i T 3 7 8 j f e r m i o n s g j T j T 3 displaystyle g text T sum mathrm i bosons g i left frac T i T right 3 frac 7 8 sum mathrm j fermions g j left frac T j T right 3 nbsp 在當下 s 7000704000000000000 7 04 ng 17 參見 编辑 nbsp 天文学主题 CP破壞 重子生成 未解決的物理學問題参考文献 编辑 存档副本 2008 02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3 20 A D Sakharov Violation of CP invariance C asymmetry and baryon asymmetry of the univer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Physics Letters 1967 5 24 27 2022 07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5 16 and in Russian A D Sakharov Violation of CP invariance C asymmetry and baryon asymmetry of the universe ZhETF Pis ma 1967 5 32 35 2022 07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6 06 republished as A D Sakharov Violation of CP invariance C asymmetry and baryon asymmetry of the universe Soviet Physics Uspekhi 1991 34 5 392 393 2022 07 23 Bibcode 1991SvPhU 34 392S doi 10 1070 PU1991v034n05ABEH0024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25 Russian及English 引文格式1维护 未识别语文类型 link A A Penzias R W Wilson A Measurement of Excess Antenna Temperature at 4080 Mc s Astrophysical Journal 1965 142 419 421 Bibcode 1965ApJ 142 419P doi 10 1086 148307 J W Cronin V L Fitch et al Evidence for the 2p decay of the K02 meson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64 13 4 138 140 Bibcode 1964PhRvL 13 138C doi 10 1103 PhysRevLett 13 138 nbsp M E Shaposhnikov G R Farrar Baryon Asymmetry of the Universe in the Minimal Standard Model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93 70 19 2833 2836 Bibcode 1993PhRvL 70 2833F PMID 10053665 S2CID 15937666 arXiv hep ph 9305274 nbsp doi 10 1103 PhysRevLett 70 2833 Boubakir A Aissaoui H Mebarki N Strong first order phase transition and B violation in the compact 341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A 2021 02 18 36 33 Bibcode 2021IJMPA 3650244B S2CID 231979493 arXiv 2102 09931 nbsp doi 10 1142 S0217751X21502444 Griffiths David J Introduction to elementary particles 2nd Weinheim Germany Wiley VCH 2008 2022 07 23 ISBN 978 3 527 40601 2 OCLC 2489696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08 New source of asymmetry between matter and antimatter CERN home cern 2017 12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9 12 英语 A Riotto M Trodden Recent progress in baryogenesis Annual Review of Nuclear and Particle Science 1999 49 46 Bibcode 1999ARNPS 49 35R S2CID 10901646 arXiv hep ph 9901362 nbsp doi 10 1146 annurev nucl 49 1 35 nbsp Davidson Keay Smoot George Wrinkles in Time New York Avon 2008 158 163 ISBN 978 0061344442 Silk Joseph Big Bang New York Freeman 1977 299 2022 07 23 ISBN 978080507256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7 26 Canetti L Drewes M Shaposhnikov M Matter and Antimatter in the Universe New J Phys 2012 14 9 095012 Bibcode 2012NJPh 14i5012C S2CID 119233888 arXiv 1204 4186 nbsp doi 10 1088 1367 2630 14 9 095012 The ACME Collaboration et al Order of Magnitude Smaller Limit on the Electric Dipole Moment of the Electron Science 17 January 2014 343 269 269 72 Bibcode 2014Sci 343 269B PMID 24356114 S2CID 564518 arXiv 1310 7534 nbsp doi 10 1126 science 1248213 Our universe has antimatter part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Big Bang say physicists Physics World 2019 01 03 2020 02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25 英国英语 Boyle Latham Finn Kieran Turok Neil C P T Symmetric Universe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18 12 20 121 25 251301 Bibcode 2018PhRvL 121y1301B ISSN 0031 9007 PMID 30608856 S2CID 58638592 arXiv 1803 08928 nbsp doi 10 1103 PhysRevLett 121 251301 英语 Boyle L Finn K Turok N Synopsis Universe Preceded by an Antiuniverse Physics 2018 12 20 121 25 251301 PMID 30608856 doi 10 1103 PhysRevLett 121 251301 nbsp 英语 17 0 17 1 17 2 Cline James M Baryogenesis 2006 11 22 arXiv hep ph 0609145 nbsp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重子不對稱性 amp oldid 7290204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