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鄂圖曼帝國的分裂

鄂圖曼帝國的分裂又稱為奧斯曼解體是一件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政治事件,被鄂圖曼帝國蘇丹統治的大片領土及人口被列強瓜分及分裂為多個新的國家[1]

根據色佛爾條約,協約國瓜分奧斯曼帝國的情況

儘管奧斯曼帝國的敵人協約國的各國具有不同的戰後意圖,各自訂立了許多雙邊及三邊協議[2],但協約國在戰爭早期已經開始計劃瓜分奧斯曼帝國[3]。1918年11月,英國及法國軍隊佔領君士坦丁堡,奧斯曼帝國隨即崩潰,並於1920年與協約國簽訂《色佛爾條約[4]。但條約被認可之前,土耳其獨立戰爭就迫使了協約國重返談判桌。協約國與大國民議會於1923年簽訂《洛桑條約[5],以替代《色佛爾條約》及解決領土紛爭。尚未解決的紛爭則在後來由國際聯盟商討。

奧斯曼帝國的分裂形成了現今的阿拉伯世界土耳其共和國。國際聯盟允許法國託管敘利亞黎巴嫩,又允許英國託管美索不達米亞(現伊拉克)及巴勒斯坦(後來分為巴勒斯坦外約旦)。奧斯曼帝國的部分阿拉伯半島領地成為現今沙地阿拉伯也門的一部分[6][7]

概述

奧斯曼帝國曾經是地緣政治、文化及意識形態上具有領先地位的伊斯蘭國家。奧斯曼帝國的分裂導致西方國家在中東的影響力增強,如英國、法國。土耳其國民運動最先抵抗這些影響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抵抗力擴散到整個中東。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協約國簽訂了多個秘密協議,計劃瓜分奧斯曼帝國。賽克斯-皮科協定協議由英國及法國劃分中東東部(又稱大敘利亞[8]貝爾福宣言鼓吹錫安主義運動推動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定居[9],那裡是古以色列王國的所在地,但在當時,那裡的人口大多是阿拉伯穆斯林俄羅斯帝國亦與三國協約簽訂有關瓜分奧斯曼帝國的戰時協議[10],但在俄國革命爆發後,俄國並沒有實際參與瓜分奧斯曼帝國。

阿拉伯地區

色佛爾條約》承認中東的新國際聯盟託管地、也門的獨立以及英國對塞浦路斯的主權[11]

法屬託管地

敘利亞成為法國的受保護國(名義上是國際聯盟託管地[12],基督徒聚居的海岸分裂成黎巴嫩

黎巴嫩託管地

法國劃分了一個叫大黎巴嫩的地區[13],這是現今黎巴嫩的雛形。大黎巴嫩始自1920年9月1日至1926年5月23日。法國開拓累范特的大片地區[14],為馬龍派基督教徒創立一個「安全港口」。1943年,馬龍派教徒得到自治權,並在獨立的黎巴嫩裡站穩陣腳。

法國以馬龍派的名義干預黎巴嫩始於奧斯曼帝國的協約英语Capitulations of the Ottoman Empire,那些協約在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之間訂立。1866年,優素福·貝伊·卡拉姆英语Youssef Bey Karam領導一批馬龍派教徒在黎巴嫩山起義[15],一批法國海軍支援他們,在蘇丹的宮廷對抗達活特的政府軍,後來又護送卡拉姆到安全地區。

敘利亞託管地

賽克斯-皮科協定允許法國佔據現今的敘利亞地區。1923年,法國正式託管敘利亞直到1943年,敘利亞宣佈獨立[16]

英屬託管地

 
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

伊拉克及巴勒斯坦均成為英屬託管地。謝里夫侯賽因的兒子費薩爾成為伊拉克國王[17]。巴勒斯坦被一分為二,東半部即是外約旦,由謝里夫侯賽因的另一名兒子阿卜杜拉統治[18],西半部直接由英國管治,境內的猶太人受英國保護。阿拉伯半島的其他部分則交由英國的盟友伊本·沙特管治,他在1932年創立沙特阿拉伯王國[19]

美索不達米亞託管地

美索不達米亞託管地屬於國際聯盟的第一等託管地,直到1932年伊拉克王國成立[20]

摩蘇爾事件

1920年代,英國土耳其對前奧斯曼帝國的摩蘇爾的統治權爆發爭議。在1923年所簽訂的《洛桑條約》下,摩蘇爾劃歸英屬美索不達米亞託管地,但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國宣稱摩蘇爾曾經是土耳其的心臟地區[21]。由三人組成的國際聯盟委員會於1924年抵達摩蘇爾進行調查。1925年,委員會建議摩蘇爾應納入伊拉克,由英國託管25年,以確保庫爾德人的自主權[22]。土耳其不承認這個決定。1926年6月5日,英國、伊拉克及土耳其簽訂協議,決定跟隨國際聯盟的決定。摩蘇爾納入英屬美索不達米亞託管地,直到伊拉克在費薩爾的努力下於1932年獨立,英國則可保留其軍事基地及在伊拉克運輸軍隊的權力。

巴勒斯坦託管地

在戰時,英國就巴勒斯坦的去向作出了三個互相矛盾的承諾。英國透過聯絡官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承諾,一個覆蓋中東阿拉伯大部分地區的聯合國家即將會取得獨立,以換取阿拉伯對英軍的支持。而1917年的貝爾福宣言又承諾會促成一個猶太人的國度。麦克马洪-侯赛因协定則同意哈希姆家族將可獲得區內的統治權,以換取他們支持阿拉伯起義[23]

勞倫斯有份策劃的阿拉伯起義,結果艾倫比將軍領導的英軍於1917年擊敗奧斯曼帝國軍,並佔領巴勒斯坦敘利亞[24]

巴黎和會籌組的國際聯盟准許英國接管巴勒斯坦,前英國內閣郵政總局局長赫伯特·塞繆爾英语Herbert Samuel, 1st Viscount Samuel被任命為首位巴勒斯坦的高級專員[25]。1920年在意大利舉行的圣雷莫会议,巴勒斯坦交由英國託管[26]。1923年,英國轉讓部分戈蘭高地法屬敘利亞託管地以換取麥圖拉英语Metula地區[27]

獨立運動

奧斯曼帝國覆亡後,阿拉伯人在大馬士革宣佈獨立,但他們在經濟及軍事上的實力太弱,英國及法國很快就重新控制局面。

在1920至1930年代,伊拉克、敘利亞及埃及都走向獨立,儘管英國及法國人並沒有離開這些地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主義及錫安主義兩個對立陣營營造了一個讓英國無法解決的狀況。德國阿道夫·希特勒的冒起推動錫安主義者迫切地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國家,亦即現代的以色列。

安那托利亞

基於一些戰時承諾、軍事行動、秘密協議及條約,俄國、英國、意大利、希臘、亞美尼亞及土耳其人都企圖得到安那托利亞

俄國

1915年3月,沙俄外交大臣謝爾蓋·薩宗諾夫向英國外使喬治·布坎南英语George Buchanan (diplomat)及法國外使毛里斯·巴列奥洛格表示,俄國最後一個領土要求是希望得到「君士坦丁堡博斯普魯斯海峽的西岸以及色雷斯南部到密底一線一帶」及「博斯普魯斯海峽、薩卡里亞河部分屬於亞洲的海岸以及伊茲密爾灣的其中一點」[28]。這些文件曾刊載在1917年11月的俄國報章《消息報》上[29]。不過,俄國革命的爆發讓這些計劃告吹。

英國

英國希望能夠控制馬爾馬拉海海峽,英國與法國於1918年11月13日佔領了伊斯坦堡。在土耳其獨立戰爭結束及《洛桑條約》簽訂後,軍隊才撤出伊斯坦堡。

意大利

1917年,法國、意大利及英國簽署的圣让德莫里耶讷协定英语Agreement of Saint-Jean-de-Maurienne內提到,意大利將可接收安那托利亞的西南部,包括伊茲密爾,除了阿達納地區。不過在1919年,希臘總理埃萊夫塞里奧斯·韋尼澤洛斯巴黎和會獲得准許,得以佔領伊茲密爾英语Occupation of Smyrna而無視圣让德莫里耶讷协定。

法國

1916年秘密簽訂的賽克斯-皮科協定裡聲明,法國可獲取哈塔伊黎巴嫩、敘利亞及安那托利亞東南部分地區。1917年的圣让德莫里耶讷协定英语Agreement of Saint-Jean-de-Maurienne又將阿達納地區分給法國。

法國軍隊在1916至1921年間佔據著安那托利亞部分地區,包括煤礦、鐵路、宗古爾達克及卡拿丹那斯埃雷利的黑海港口、伊斯坦堡(與英國共同佔領)以及色雷斯東部的烏松科普魯及奇里乞亞地區。在《安卡拉條約》、《穆丹雅停戰協定英语Armistice of Mudanya》及《洛桑條約》簽訂後,法國放棄了這些地區。

希臘

 
巴黎和會建議界定的希臘。
 
據色佛爾條約希臘分得的土地。

特別是英國首相大衛·勞合·喬治協約國代表向希臘保證,如希臘能在戰事裡站在協約國一方,希臘可從中得益。希臘將可獲得色雷斯東部、印布洛斯島忒涅多斯島以及伊茲密爾周邊的安那托利亞西部地區。

1917年5月,希臘國王康斯坦丁流亡海外,埃萊夫塞里奧斯·韋尼澤洛斯返回雅典並與協約國結盟。希臘軍隊在邊境開始對保加利亞採取行動。同年,法國、意大利及英國簽署的圣让德莫里耶讷协定英语Agreement of Saint-Jean-de-Maurienne伊茲密爾分給意大利。

1918年召開的巴黎和會,韋尼澤洛斯根據戰時協議希望能游說各國讓希臘獲得更大的利益,以實現偉大理想,包括在伊庇魯斯北部、色雷斯(包括君士坦丁堡)及小亞細亞建立一個龐大的希臘社區。1919年,雖然面對意大利的反對,但希臘仍能獲得巴黎和會允許佔領伊茲密爾

西南高加索共和國

穆兹罗斯停战协定規定,奧斯曼軍隊須退回1878年《柏林條約》所規定的邊界,後來西南高加索共和國英语Provisional National Government of the Southwestern Caucasus在1918年成立,由皮尔奥卢·法赫尔丁·贝伊土耳其語Fahrettin Erdoğan(Piroğlu Fahreddin Bey)領導的臨時政府管治,總部設在卡爾斯

其後西南高加索共和國與格魯吉亞及亞美尼亞爆發戰爭,英國高級軍官薩默塞特·高霍-卡索普英语Somerset Gough-Calthorpe於1919年4月19日佔領卡爾斯,廢除議會並逮捕30名政府官員,又將卡爾斯交給亞美尼亞管治。

亞美尼亞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後期,亞美尼亞人建立了一個臨時政府,後來成為共和國,而亞美尼亞與土耳其分別在戰時及戰後都爆發過戰爭,最終確立了亞美尼亞的邊界。

西亞美尼亞政府

 
巴黎和會建議界定的亞美尼亞。
 
色佛爾條約的威爾遜亞美尼亞

1915年4月,在俄國的支持下,由凡城抵抗戰英语Defense of Van (1915)的亞美尼亞首領阿拉姆·马努基扬英语Aram Manukian建立了亞美尼亞臨時政府英语Occupation of Western Armenia亞美尼亞民族解放運動英语Armenian national liberation movement期望能夠以幫助俄軍來換取脫離奧斯曼政權的控制,然而沙俄與三國協約簽訂了多個有關安那托利亞領土瓜分的秘密戰時協議[28],這些協議在1917年被革命者公開以爭取亞美尼亞公眾支持[29]

與此同時,許多亞美尼亞人流入西亞美尼亞,臨時政府變得更為穩固。約十五萬名亞美尼亞人在埃爾祖魯姆比特利斯穆什凡城一帶安頓[30]。亞美尼亞外使卡列金·帕斯特马季扬英语Armen Garo及其他亞美尼亞領袖請求亞美尼亞在歐洲戰區的常規軍調動到高加索前線。

俄國革命讓土耳其東部的局勢不穩。1917年12月,奧斯曼帝國的代表與外高加索人民委員部簽署休戰協定,但奧斯曼帝國在東線開始向其第三軍團增援。戰事在1918年2月中再度爆發。亞美尼亞在面對奧斯曼帝國軍及庫爾德非常規部隊的強大壓力下逐一棄守埃爾津詹埃爾祖魯姆,在4月25日撤出卡爾斯。外高加索人民委員部於是成立外高加索聯邦。1918年5月30日,亞美尼亞人成立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6月4日簽訂《巴統條約英语Treaty of Batum》,將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的領土收窄到只有一萬一千平方公里。

威爾遜亞美尼亞

巴黎和會上,流散在外的亞美尼亞人及亞美尼亞革命聯盟認為,1915至1918年之間那些不受奧斯曼帝國控制而又曾經屬於亞美尼亞的地區應屬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所有。海外亞美尼亞人從伍德羅·威爾遜十四點和平原則裡尋找理據,認為他們「有能力管治那些地區」,他們又主張亞美尼亞人是那些地區的主要人口,因為許多土耳其人向西移居。亞美尼亞國家代表團主席博戈·努巴爾英语Boghos Nubar又說:「在高加索地區,除去在俄羅斯帝國軍服役的十五萬名亞美尼亞人,還有超過四萬名在安特拉尼克(Antranik)及纳扎尔贝科夫(Nazerbekoff)的領導下幫助解放亞美尼亞人聚居的土耳其省份的義勇軍,他們由布爾什維克撤退開始一直到簽署停戰協定的一刻,一直與高加索人民一起對抗土耳其軍隊。」[31]

美國總統威爾遜接納亞美尼亞人的觀點,並寫道:「他們(亞美尼亞人)在能力範圍內對那些想返回特拉布宗埃爾祖魯姆凡城比特利斯的土耳其難民給予鼓勵和幫助,要知道他們也是戰爭裡的受害者。」[32]會議同意威爾遜有關將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擴展至現今土耳其東部的建議 。

土耳其共和國

在1918年至1923年之間,由穆斯塔法·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民族抵抗運動迫使希臘人及亞美尼亞人離開安那托利亞。土耳其人亦成功平定1920年代庫爾德人的獨立運動。土耳其得到安那托利亞的控制權,自此《色佛爾條約》已無力履行。

1922年11月9日,土耳其與新成立的蘇聯葉里溫正式批准《卡爾斯條約》,確立了土耳其東面的邊界,並為該區帶來和平。亞美尼亞餘下的部分成為蘇聯的一部分,布爾什維克將卡爾斯厄德爾阿爾達漢阿爾特溫省讓予土耳其,以換取阿扎爾。最終,1923年簽訂的洛桑條約終止了所有戰爭,形成了現今的土耳其共和國

参考文献

  1. ^ Roderic H. Davison; Review "From Paris to Sèvres: The Partition of the Ottoman Empire at the Peace Conference of 1919-1920. by Paul C. Helmreich" in Slavic Review, Vol. 34, No. 1 (Mar., 1975), pp. 186-187
  2. ^ Herbert Henry Asquith, (1923) The genesis of the war. p 82
  3. ^ Paul C. Helmreich, From Paris to Sèvres: The Partition of the Ottoman Empire at the Peace Conference of 1919-1920 Publisher: Ohio Univ Pr (Trd) (June 1974) ISBN 0814201709
  4. ^ Deniz Bölükbaşı、Bolukbasi. Turkey and Greece: The Aegean Disputes. Routledge Cavendish. 2004年: 第34頁. ISBN 1859419534 (英语). 
  5. ^ Lenore G. Martin、Dimitris Keridis. The Future of Turkish Foreign Policy. MIT Press. 2004年: 第40頁. ISBN 0262632438 (英语). 
  6. ^ Mehran Kamrava. The Modern Middle East: A Political History Since the First World Wa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年: 第62頁. ISBN 0520241509 (英语). 
  7. ^ B R Pridham、University of Exeter、Centre for Arab Gulf Studie. Contemporary Yemen. 1984年: 第20頁. ISBN 0709920849 (英语). 
  8. ^ Antony Best、Jussi M. Hanhimaki.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Beyond. Routledge. 2008年: 第111頁. ISBN 0415438969 (英语). 
  9. ^ Itamar Rabinovich、Jehuda Reinharz. Israel in the Middle East: Documents and Readings on Society, Politics, and Foreign Relations, Pre-1948 to the Present. UPNE. 2007年: 第29頁. ISBN 0874519624 (英语). 
  10. ^ Joseph L. Wieczynski. The Modern Encyclopedia of Russian and Soviet History. Academic International Press. 1976年: 第107頁. ISBN 0875690645. 
  11. ^ Robert Henry Stephens. Cyprus: A Place of Arms; Power Politics and Ethnic Conflict i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Praeger. 1966年: 第96頁 (英语). 
  12. ^ William I. Shorrock. French Imperialism in the Middle East.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6年: 第55頁 (英语). 
  13. ^ Robert Fisk. Pity the Nation: Lebanon at Wa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年: 第62頁. ISBN 0192801309 (英语). 
  14. ^ Henri Daniel-Rops、John Warrington. The Church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mage Books. 1966年: 第139頁 (英语). 
  15. ^ Icon Group International, Inc. Lebanon: Webster’s Quotations, Facts and Phrases. ICON Group International, Inc. 2008年: 第274頁. ISBN 0546662536 (英语). 
  16. ^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Information Dept. The World Toda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第137頁 (英语). 
  17. ^ Susan M. Hassig、Laith Muhmood、Laith Muhmood Al Adely. Iraq. Marshall Cavendish. 2003年: 第20頁. ISBN 0761416684 (英语). 
  18. ^ Philip Robins. A History of Jord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年: 第36頁. ISBN 0521598958 (英语). 
  19. ^ Laurent Murawiec、George Holoch. Princes of Darkness: The Saudi Assault on the West. 2005年: 第171頁 (英语). 
  20. ^ Glora May Wysner. Near East Panorama. Friendship Press. 1950年: 第27頁 (英语). 
  21. ^ Reeva S. Simon、Philip Mattar、Richard W. Bullie. Encyclopedia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1996年: 第1258頁. ISBN 0028960114 (英语). 
  22. ^ Masʻūd Bārzānī、Ahmed Ferhadi、Ahmed Ferhadi. Mustafa Barzani and the Kurdish Liberation Movement (1931-1961). Palgrave Macmillan. 2003年: 第14頁. ISBN 031229316X (英语). 
  23. ^ Edwin Black. Banking on Baghdad: Inside Iraq's 7,000-Year History of War, Profit, and Conflict. John Wiley and Sons. 2004年: 第179頁. ISBN 047170895X (英语). 
  24. ^ David Eggenberger. A Dictionary of Battles: (From 1479 B.C. to the Present). Crowell. 1967年: 第164頁 (英语). 
  25. ^ Karl Sabbagh. Palestine: History of a Lost Nation. Grove Press. 2008年: 第161頁. ISBN 0802143504 (英语). 
  26. ^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95頁: 第376頁. ISBN 0852296053 (英语). 
  27. ^ Hussein A. Amery、Aaron T. Wolf. Water in the Middle East: A Geography of Peac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2000年: 第150頁. ISBN 029270495X (英语). 
  28. ^ 28.0 28.1 Armenia on the Road to Independence,' 1967, pg. 59 ISBN 0520005740
  29. ^ 29.0 29.1 The Republic of Armenia, Hovannisian, R.G. ISBN 0520088042
  30. ^ The Armenian People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Foreign Dominion to Statehood: The Fifteenth... By Richard G. (EDT) Hovannisian ISBN 140396422X
  31. ^ 1918年12月3日寄去法國外交部的信件
  32. ^ 美國總統威爾遜在1920年11月22日於華盛頓所寫的同意書,就重劃邊界的事宜寫給巴黎和會

鄂圖曼帝國的分裂, 又稱為奧斯曼解體是一件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政治事件, 被鄂圖曼帝國蘇丹統治的大片領土及人口被列強瓜分及分裂為多個新的國家, 根據色佛爾條約, 協約國瓜分奧斯曼帝國的情況, 儘管奧斯曼帝國的敵人協約國的各國具有不同的戰後意圖, 各自訂立了許多雙邊及三邊協議, 但協約國在戰爭早期已經開始計劃瓜分奧斯曼帝國, 1918年11月, 英國及法國軍隊佔領君士坦丁堡, 奧斯曼帝國隨即崩潰, 並於1920年與協約國簽訂, 色佛爾條約, 但條約被認可之前, 土耳其獨立戰爭就迫使了協約國重返談判桌, 協約國與. 鄂圖曼帝國的分裂又稱為奧斯曼解體是一件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政治事件 被鄂圖曼帝國蘇丹統治的大片領土及人口被列強瓜分及分裂為多個新的國家 1 根據色佛爾條約 協約國瓜分奧斯曼帝國的情況 儘管奧斯曼帝國的敵人協約國的各國具有不同的戰後意圖 各自訂立了許多雙邊及三邊協議 2 但協約國在戰爭早期已經開始計劃瓜分奧斯曼帝國 3 1918年11月 英國及法國軍隊佔領君士坦丁堡 奧斯曼帝國隨即崩潰 並於1920年與協約國簽訂 色佛爾條約 4 但條約被認可之前 土耳其獨立戰爭就迫使了協約國重返談判桌 協約國與大國民議會於1923年簽訂 洛桑條約 5 以替代 色佛爾條約 及解決領土紛爭 尚未解決的紛爭則在後來由國際聯盟商討 奧斯曼帝國的分裂形成了現今的阿拉伯世界及土耳其共和國 國際聯盟允許法國託管敘利亞及黎巴嫩 又允許英國託管美索不達米亞 現伊拉克 及巴勒斯坦 後來分為巴勒斯坦及外約旦 奧斯曼帝國的部分阿拉伯半島領地成為現今沙地阿拉伯及也門的一部分 6 7 目录 1 概述 2 阿拉伯地區 2 1 法屬託管地 2 1 1 黎巴嫩託管地 2 1 2 敘利亞託管地 2 2 英屬託管地 2 2 1 美索不達米亞託管地 2 2 2 摩蘇爾事件 2 2 3 巴勒斯坦託管地 2 3 獨立運動 3 安那托利亞 3 1 俄國 3 2 英國 3 3 意大利 3 4 法國 3 5 希臘 3 6 西南高加索共和國 3 7 亞美尼亞 3 7 1 西亞美尼亞政府 3 7 2 威爾遜亞美尼亞 3 8 土耳其共和國 4 参考文献概述 编辑 賽克斯 皮科協定 奧斯曼帝國曾經是地緣政治 文化及意識形態上具有領先地位的伊斯蘭國家 奧斯曼帝國的分裂導致西方國家在中東的影響力增強 如英國 法國 土耳其國民運動最先抵抗這些影響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 抵抗力擴散到整個中東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 協約國簽訂了多個秘密協議 計劃瓜分奧斯曼帝國 賽克斯 皮科協定協議由英國及法國劃分中東東部 又稱大敘利亞 8 貝爾福宣言鼓吹錫安主義運動推動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定居 9 那裡是古以色列王國的所在地 但在當時 那裡的人口大多是阿拉伯穆斯林 俄羅斯帝國亦與三國協約簽訂有關瓜分奧斯曼帝國的戰時協議 10 但在俄國革命爆發後 俄國並沒有實際參與瓜分奧斯曼帝國 阿拉伯地區 编辑参见 國際聯盟託管地 色佛爾條約 承認中東的新國際聯盟託管地 也門的獨立以及英國對塞浦路斯的主權 11 法屬託管地 编辑 敘利亞成為法國的受保護國 名義上是國際聯盟託管地 12 基督徒聚居的海岸分裂成黎巴嫩 黎巴嫩託管地 编辑 参见 黎巴嫩 法國劃分了一個叫大黎巴嫩的地區 13 這是現今黎巴嫩的雛形 大黎巴嫩始自1920年9月1日至1926年5月23日 法國開拓累范特的大片地區 14 為馬龍派基督教徒創立一個 安全港口 1943年 馬龍派教徒得到自治權 並在獨立的黎巴嫩裡站穩陣腳 法國以馬龍派的名義干預黎巴嫩始於奧斯曼帝國的協約 英语 Capitulations of the Ottoman Empire 那些協約在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之間訂立 1866年 優素福 貝伊 卡拉姆 英语 Youssef Bey Karam 領導一批馬龍派教徒在黎巴嫩山起義 15 一批法國海軍支援他們 在蘇丹的宮廷對抗達活特的政府軍 後來又護送卡拉姆到安全地區 敘利亞託管地 编辑 参见 法屬敘利亞託管地和黎巴嫩 賽克斯 皮科協定允許法國佔據現今的敘利亞地區 1923年 法國正式託管敘利亞直到1943年 敘利亞宣佈獨立 16 英屬託管地 编辑 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 伊拉克及巴勒斯坦均成為英屬託管地 謝里夫侯賽因的兒子費薩爾成為伊拉克國王 17 巴勒斯坦被一分為二 東半部即是外約旦 由謝里夫侯賽因的另一名兒子阿卜杜拉統治 18 西半部直接由英國管治 境內的猶太人受英國保護 阿拉伯半島的其他部分則交由英國的盟友伊本 沙特管治 他在1932年創立沙特阿拉伯王國 19 美索不達米亞託管地 编辑 参见 美索不達米亞託管地 美索不達米亞託管地屬於國際聯盟的第一等託管地 直到1932年伊拉克王國成立 20 摩蘇爾事件 编辑 1920年代 英國與土耳其對前奧斯曼帝國的摩蘇爾的統治權爆發爭議 在1923年所簽訂的 洛桑條約 下 摩蘇爾劃歸英屬美索不達米亞託管地 但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國宣稱摩蘇爾曾經是土耳其的心臟地區 21 由三人組成的國際聯盟委員會於1924年抵達摩蘇爾進行調查 1925年 委員會建議摩蘇爾應納入伊拉克 由英國託管25年 以確保庫爾德人的自主權 22 土耳其不承認這個決定 1926年6月5日 英國 伊拉克及土耳其簽訂協議 決定跟隨國際聯盟的決定 摩蘇爾納入英屬美索不達米亞託管地 直到伊拉克在費薩爾的努力下於1932年獨立 英國則可保留其軍事基地及在伊拉克運輸軍隊的權力 巴勒斯坦託管地 编辑 参见 巴勒斯坦託管地和阿拉伯起义 在戰時 英國就巴勒斯坦的去向作出了三個互相矛盾的承諾 英國透過聯絡官托馬斯 愛德華 勞倫斯承諾 一個覆蓋中東阿拉伯大部分地區的聯合國家即將會取得獨立 以換取阿拉伯對英軍的支持 而1917年的貝爾福宣言又承諾會促成一個猶太人的國度 麦克马洪 侯赛因协定則同意哈希姆家族將可獲得區內的統治權 以換取他們支持阿拉伯起義 23 勞倫斯有份策劃的阿拉伯起義 結果艾倫比將軍領導的英軍於1917年擊敗奧斯曼帝國軍 並佔領巴勒斯坦及敘利亞 24 巴黎和會籌組的國際聯盟准許英國接管巴勒斯坦 前英國內閣郵政總局局長赫伯特 塞繆爾 英语 Herbert Samuel 1st Viscount Samuel 被任命為首位巴勒斯坦的高級專員 25 1920年在意大利舉行的圣雷莫会议 巴勒斯坦交由英國託管 26 1923年 英國轉讓部分戈蘭高地給法屬敘利亞託管地以換取麥圖拉 英语 Metula 地區 27 獨立運動 编辑 奧斯曼帝國覆亡後 阿拉伯人在大馬士革宣佈獨立 但他們在經濟及軍事上的實力太弱 英國及法國很快就重新控制局面 在1920至1930年代 伊拉克 敘利亞及埃及都走向獨立 儘管英國及法國人並沒有離開這些地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在巴勒斯坦 阿拉伯民族主義及錫安主義兩個對立陣營營造了一個讓英國無法解決的狀況 德國阿道夫 希特勒的冒起推動錫安主義者迫切地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國家 亦即現代的以色列 安那托利亞 编辑基於一些戰時承諾 軍事行動 秘密協議及條約 俄國 英國 意大利 希臘 亞美尼亞及土耳其人都企圖得到安那托利亞 俄國 编辑 1915年3月 沙俄外交大臣謝爾蓋 薩宗諾夫向英國外使喬治 布坎南 英语 George Buchanan diplomat 及法國外使毛里斯 巴列奥洛格表示 俄國最後一個領土要求是希望得到 君士坦丁堡 博斯普魯斯海峽的西岸以及色雷斯南部到密底一線一帶 及 博斯普魯斯海峽 薩卡里亞河部分屬於亞洲的海岸以及伊茲密爾灣的其中一點 28 這些文件曾刊載在1917年11月的俄國報章 消息報 上 29 不過 俄國革命的爆發讓這些計劃告吹 英國 编辑 主条目 占领君士坦丁堡 英國希望能夠控制馬爾馬拉海海峽 英國與法國於1918年11月13日佔領了伊斯坦堡 在土耳其獨立戰爭結束及 洛桑條約 簽訂後 軍隊才撤出伊斯坦堡 意大利 编辑 主条目 圣让德莫里耶讷 1917年 法國 意大利及英國簽署的圣让德莫里耶讷协定 英语 Agreement of Saint Jean de Maurienne 內提到 意大利將可接收安那托利亞的西南部 包括伊茲密爾 除了阿達納地區 不過在1919年 希臘總理埃萊夫塞里奧斯 韋尼澤洛斯在巴黎和會獲得准許 得以佔領伊茲密爾 英语 Occupation of Smyrna 而無視圣让德莫里耶讷协定 法國 编辑 主条目 法土戰爭和法國 亞美尼亞協定 1916年秘密簽訂的賽克斯 皮科協定裡聲明 法國可獲取哈塔伊 黎巴嫩 敘利亞及安那托利亞東南部分地區 1917年的圣让德莫里耶讷协定 英语 Agreement of Saint Jean de Maurienne 又將阿達納地區分給法國 法國軍隊在1916至1921年間佔據著安那托利亞部分地區 包括煤礦 鐵路 宗古爾達克及卡拿丹那斯埃雷利的黑海港口 伊斯坦堡 與英國共同佔領 以及色雷斯東部的烏松科普魯及奇里乞亞地區 在 安卡拉條約 穆丹雅停戰協定 英语 Armistice of Mudanya 及 洛桑條約 簽訂後 法國放棄了這些地區 希臘 编辑 主条目 佔領伊茲密爾和希土战争 1919年 1922年 巴黎和會建議界定的希臘 據色佛爾條約希臘分得的土地 特別是英國首相大衛 勞合 喬治的協約國代表向希臘保證 如希臘能在戰事裡站在協約國一方 希臘可從中得益 希臘將可獲得色雷斯東部 印布洛斯島 忒涅多斯島以及伊茲密爾周邊的安那托利亞西部地區 1917年5月 希臘國王康斯坦丁流亡海外 埃萊夫塞里奧斯 韋尼澤洛斯返回雅典並與協約國結盟 希臘軍隊在邊境開始對保加利亞採取行動 同年 法國 意大利及英國簽署的圣让德莫里耶讷协定 英语 Agreement of Saint Jean de Maurienne 將伊茲密爾分給意大利 1918年召開的巴黎和會 韋尼澤洛斯根據戰時協議希望能游說各國讓希臘獲得更大的利益 以實現偉大理想 包括在伊庇魯斯北部 色雷斯 包括君士坦丁堡 及小亞細亞建立一個龐大的希臘社區 1919年 雖然面對意大利的反對 但希臘仍能獲得巴黎和會允許佔領伊茲密爾 西南高加索共和國 编辑 主条目 西南高加索臨時國民政府 據穆兹罗斯停战协定規定 奧斯曼軍隊須退回1878年 柏林條約 所規定的邊界 後來西南高加索共和國 英语 Provisional National Government of the Southwestern Caucasus 在1918年成立 由皮尔奥卢 法赫尔丁 贝伊 土耳其語 Fahrettin Erdogan Piroglu Fahreddin Bey 領導的臨時政府管治 總部設在卡爾斯 其後西南高加索共和國與格魯吉亞及亞美尼亞爆發戰爭 英國高級軍官薩默塞特 高霍 卡索普 英语 Somerset Gough Calthorpe 於1919年4月19日佔領卡爾斯 廢除議會並逮捕30名政府官員 又將卡爾斯交給亞美尼亞管治 亞美尼亞 编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後期 亞美尼亞人建立了一個臨時政府 後來成為共和國 而亞美尼亞與土耳其分別在戰時及戰後都爆發過戰爭 最終確立了亞美尼亞的邊界 西亞美尼亞政府 编辑 巴黎和會建議界定的亞美尼亞 色佛爾條約的威爾遜亞美尼亞 主条目 佔領西亞美尼亞和亚美尼亚种族灭绝 参见 高加索戰役和巴統條約 1915年4月 在俄國的支持下 由凡城抵抗戰 英语 Defense of Van 1915 的亞美尼亞首領阿拉姆 马努基扬 英语 Aram Manukian 建立了亞美尼亞臨時政府 英语 Occupation of Western Armenia 亞美尼亞民族解放運動 英语 Armenian national liberation movement 期望能夠以幫助俄軍來換取脫離奧斯曼政權的控制 然而沙俄與三國協約簽訂了多個有關安那托利亞領土瓜分的秘密戰時協議 28 這些協議在1917年被革命者公開以爭取亞美尼亞公眾支持 29 與此同時 許多亞美尼亞人流入西亞美尼亞 臨時政府變得更為穩固 約十五萬名亞美尼亞人在埃爾祖魯姆 比特利斯 穆什 凡城一帶安頓 30 亞美尼亞外使卡列金 帕斯特马季扬 英语 Armen Garo 及其他亞美尼亞領袖請求亞美尼亞在歐洲戰區的常規軍調動到高加索前線 俄國革命讓土耳其東部的局勢不穩 1917年12月 奧斯曼帝國的代表與外高加索人民委員部簽署休戰協定 但奧斯曼帝國在東線開始向其第三軍團增援 戰事在1918年2月中再度爆發 亞美尼亞在面對奧斯曼帝國軍及庫爾德非常規部隊的強大壓力下逐一棄守埃爾津詹 埃爾祖魯姆 在4月25日撤出卡爾斯 外高加索人民委員部於是成立外高加索聯邦 1918年5月30日 亞美尼亞人成立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 6月4日簽訂 巴統條約 英语 Treaty of Batum 將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的領土收窄到只有一萬一千平方公里 威爾遜亞美尼亞 编辑 主条目 威爾遜亞美尼亞 土亞戰爭和亞歷山德羅波爾條約 在巴黎和會上 流散在外的亞美尼亞人及亞美尼亞革命聯盟認為 1915至1918年之間那些不受奧斯曼帝國控制而又曾經屬於亞美尼亞的地區應屬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所有 海外亞美尼亞人從伍德羅 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原則裡尋找理據 認為他們 有能力管治那些地區 他們又主張亞美尼亞人是那些地區的主要人口 因為許多土耳其人向西移居 亞美尼亞國家代表團主席博戈 努巴爾 英语 Boghos Nubar 又說 在高加索地區 除去在俄羅斯帝國軍服役的十五萬名亞美尼亞人 還有超過四萬名在安特拉尼克 Antranik 及纳扎尔贝科夫 Nazerbekoff 的領導下幫助解放亞美尼亞人聚居的土耳其省份的義勇軍 他們由布爾什維克撤退開始一直到簽署停戰協定的一刻 一直與高加索人民一起對抗土耳其軍隊 31 美國總統威爾遜接納亞美尼亞人的觀點 並寫道 他們 亞美尼亞人 在能力範圍內對那些想返回特拉布宗 埃爾祖魯姆 凡城 比特利斯的土耳其難民給予鼓勵和幫助 要知道他們也是戰爭裡的受害者 32 會議同意威爾遜有關將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擴展至現今土耳其東部的建議 土耳其共和國 编辑 参见 土耳其獨立戰爭 在1918年至1923年之間 由穆斯塔法 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民族抵抗運動迫使希臘人及亞美尼亞人離開安那托利亞 土耳其人亦成功平定1920年代庫爾德人的獨立運動 土耳其得到安那托利亞的控制權 自此 色佛爾條約 已無力履行 1922年11月9日 土耳其與新成立的蘇聯在葉里溫正式批准 卡爾斯條約 確立了土耳其東面的邊界 並為該區帶來和平 亞美尼亞餘下的部分成為蘇聯的一部分 布爾什維克將卡爾斯 厄德爾 阿爾達漢及阿爾特溫省讓予土耳其 以換取阿扎爾 最終 1923年簽訂的洛桑條約終止了所有戰爭 形成了現今的土耳其共和國 参考文献 编辑 Roderic H Davison Review From Paris to Sevres The Partition of the Ottoman Empire at the Peace Conference of 1919 1920 by Paul C Helmreich in Slavic Review Vol 34 No 1 Mar 1975 pp 186 187 Herbert Henry Asquith 1923 The genesis of the war p 82 Paul C Helmreich From Paris to Sevres The Partition of the Ottoman Empire at the Peace Conference of 1919 1920 Publisher Ohio Univ Pr Trd June 1974 ISBN 0814201709 Deniz Bolukbasi Bolukbasi Turkey and Greece The Aegean Disputes Routledge Cavendish 2004年 第34頁 ISBN 1859419534 英语 Lenore G Martin Dimitris Keridis The Future of Turkish Foreign Policy MIT Press 2004年 第40頁 ISBN 0262632438 英语 Mehran Kamrava The Modern Middle East A Political History Since the First World Wa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年 第62頁 ISBN 0520241509 英语 B R Pridham University of Exeter Centre for Arab Gulf Studie Contemporary Yemen 1984年 第20頁 ISBN 0709920849 英语 Antony Best Jussi M Hanhimaki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Beyond Routledge 2008年 第111頁 ISBN 0415438969 英语 Itamar Rabinovich Jehuda Reinharz Israel in the Middle East Documents and Readings on Society Politics and Foreign Relations Pre 1948 to the Present UPNE 2007年 第29頁 ISBN 0874519624 英语 Joseph L Wieczynski The Modern Encyclopedia of Russian and Soviet History Academic International Press 1976年 第107頁 ISBN 0875690645 Robert Henry Stephens Cyprus A Place of Arms Power Politics and Ethnic Conflict i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Praeger 1966年 第96頁 英语 William I Shorrock French Imperialism in the Middle East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6年 第55頁 英语 Robert Fisk Pity the Nation Lebanon at Wa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年 第62頁 ISBN 0192801309 英语 Henri Daniel Rops John Warrington The Church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mage Books 1966年 第139頁 英语 Icon Group International Inc Lebanon Webster s Quotations Facts and Phrases ICON Group International Inc 2008年 第274頁 ISBN 0546662536 英语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Information Dept The World Toda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第137頁 英语 Susan M Hassig Laith Muhmood Laith Muhmood Al Adely Iraq Marshall Cavendish 2003年 第20頁 ISBN 0761416684 英语 Philip Robins A History of Jord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年 第36頁 ISBN 0521598958 英语 Laurent Murawiec George Holoch Princes of Darkness The Saudi Assault on the West 2005年 第171頁 英语 Glora May Wysner Near East Panorama Friendship Press 1950年 第27頁 英语 Reeva S Simon Philip Mattar Richard W Bullie Encyclopedia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1996年 第1258頁 ISBN 0028960114 英语 Masʻud Barzani Ahmed Ferhadi Ahmed Ferhadi Mustafa Barzani and the Kurdish Liberation Movement 1931 1961 Palgrave Macmillan 2003年 第14頁 ISBN 031229316X 英语 Edwin Black Banking on Baghdad Inside Iraq s 7 000 Year History of War Profit and Conflict John Wiley and Sons 2004年 第179頁 ISBN 047170895X 英语 David Eggenberger A Dictionary of Battles From 1479 B C to the Present Crowell 1967年 第164頁 英语 Karl Sabbagh Palestine History of a Lost Nation Grove Press 2008年 第161頁 ISBN 0802143504 英语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95頁 第376頁 ISBN 0852296053 英语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Hussein A Amery Aaron T Wolf Water in the Middle East A Geography of Peac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2000年 第150頁 ISBN 029270495X 英语 28 0 28 1 Armenia on the Road to Independence 1967 pg 59 ISBN 0520005740 29 0 29 1 The Republic of Armenia Hovannisian R G ISBN 0520088042 The Armenian People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Foreign Dominion to Statehood The Fifteenth By Richard G EDT Hovannisian ISBN 140396422X 1918年12月3日寄去法國外交部的信件 美國總統威爾遜在1920年11月22日於華盛頓所寫的同意書 就重劃邊界的事宜寫給巴黎和會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鄂圖曼帝國的分裂 amp oldid 73464156,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