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赤腹鹰

赤腹鹰学名Accipiter soloensis)为鹰科鹰属鸟类。夏季时在中国东南部、台湾韩国西伯利亚地区繁殖,冬季迁徙到菲律宾印尼。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广东海南四川陕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福建贵州广西河北山东等地,一般栖息于山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2]

赤腹鹰
John Gerrard Keulemans英语John Gerrard Keulemans於1874年繪製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鹰形目 Accipitriformes
科: 鹰科 Accipitridae
属: 鷹屬 Accipiter
种: 赤腹鹰 A. soloensis
二名法
Accipiter soloensis
(Horsfield,1982年)[2]

習性

  • 保育等級:II級,珍貴稀有鳥類。
  • 生息狀態:普遍的過境鳥。
  • 偏好開闊森林環境。以類、昆蟲蜥蜴等為食,也會捕抓小型鳥類。
  • 在台灣地區赤腹鷹為普遍的過境鳥,秋季9月初即可見到,比灰面鵟鷹較早南遷,飛行路徑集中於中央山脈山區、東部海岸山脈一帶,西部山區數量較少,群聚於恆春墾丁過境至菲律賓。春季4、5月的遷移過境時期,又比灰面鵟鷹較晚北返,此時飛行路徑集中於西部山區,以中部八卦山最為著名。山區天空可見數十隻甚至數百隻集結成群飛行,有時一天之內數量達數千隻之多。會在山區利用熱氣流盤旋上升至一定高度後,滑翔至下一個山頭,由於翼展並非寬廣,利用氣流的效益有限,因此可常見其振翅飛行。
  • 繁殖期會發出一連串音調下降而快速帶有尖銳的鼻音似笛聲的鳴聲,其他時間並不常聽聞其鳴聲。

[3]

特徵

  • 體長約30公分的小型猛禽。
  • 雌、雄鳥體色大致相同。
  • 翼短而尖,後緣平直,尾羽短,有數條黑色橫斑。
  • 成鳥頭部至背面灰黑色,胸腹部橙色,翼尖黑色,飛羽外緣黑色形成一條細黑帶,翼下及腹面沒有斑紋。
  • 幼鳥及亞成鳥背面褐色至灰褐色,胸有縱紋,腹為心型斑及橫斑。雄鳥眼睛紅色、雌鳥黃色[3]
 
亞成鳥(北蘇拉威西)

分布

  • 族群:繁殖於東北亞及中國華中、華南,冬季南遷至菲律賓、東南亞新幾內亞一帶地區度冬。
  • 台灣為其過境地區,春、秋兩季過境時期數量龐大,2004年秋過境期在墾丁共記錄到超過22萬隻以上的數量,為迄為止所觀察到的最大數量,為台灣過境候鳥數量最多的猛禽。[3]

相似鳥種

松雀鷹雄鳥飛行時可見翼下有橫紋、翼尖無黑色,雌鳥胸、腹部及翼下滿佈橫紋。灰面鵟鷹飛行時翅膀較為狹長,頭部有眉線[3]

生態威脅

人為干擾以及棲地改變應是其主要生存危機[3]

遷徙

秋季為亞洲東部猛禽類主要的遷徙時間,路線主要是從朝鮮半島到日本九州,接著再繼續往南到琉球群島、台灣、菲律賓等地[4]

外部鏈結

  • 赤腹鷹| 臺灣國家公園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赤腹鷹 - 台灣地區野鳥集

参考資料

  1.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Accipiter soloens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8. [19 February 2009]. 
  2. ^ 2.0 2.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中文(简体)). 
  3. ^ 3.0 3.1 3.2 3.3 3.4 吳建龍. 赤腹鹰. 文化部. 2009年9月9日 [2015年11月4日]. (原始内容于2016年3月7日) (中文(繁體)). 
  4. ^ 蔡乙榮. 赤腹鷹過境 揭墾丁猛禽季序幕. 自由電子報. 2013年9月4日. [永久失效連結]

警告:默认排序关键字“赤腹鹰”覆盖了之前的默认排序关键字“Accipiter soloensis”。

赤腹鹰, 学名, accipiter, soloensis, 为鹰科鹰属的鸟类, 夏季时在中国东南部, 台湾, 韩国和西伯利亚地区繁殖, 冬季迁徙到菲律宾和印尼, 在中国大陆, 分布于广东, 海南, 四川, 陕西, 河南, 河北, 安徽, 江西, 浙江, 江苏, 福建, 贵州, 广西, 河北, 山东等地, 一般栖息于山林,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 由john, gerrard, keulemans, 英语, john, gerrard, keulemans, 於1874年繪製保护状况无危, iucn, . 赤腹鹰 学名 Accipiter soloensis 为鹰科鹰属的鸟类 夏季时在中国东南部 台湾 韩国和西伯利亚地区繁殖 冬季迁徙到菲律宾和印尼 在中国大陆 分布于广东 海南 四川 陕西 河南 河北 安徽 江西 浙江 江苏 福建 贵州 广西 河北 山东等地 一般栖息于山林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 2 赤腹鹰由John Gerrard Keulemans 英语 John Gerrard Keulemans 於1874年繪製保护状况无危 IUCN 3 1 1 科学分类界 动物界 Animalia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纲 鸟纲 Aves目 鹰形目 Accipitriformes科 鹰科 Accipitridae属 鷹屬 Accipiter种 赤腹鹰 A soloensis二名法Accipiter soloensis Horsfield 1982年 2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赤腹鹰維基物種上的相關信息 赤腹鹰 目录 1 習性 2 特徵 3 分布 4 相似鳥種 5 生態威脅 6 遷徙 7 外部鏈結 8 参考資料習性 编辑保育等級 II級 珍貴稀有鳥類 生息狀態 普遍的過境鳥 偏好開闊森林環境 以蛙類 昆蟲 蜥蜴等為食 也會捕抓小型鳥類 在台灣地區赤腹鷹為普遍的過境鳥 秋季9月初即可見到 比灰面鵟鷹較早南遷 飛行路徑集中於中央山脈山區 東部海岸山脈一帶 西部山區數量較少 群聚於恆春墾丁過境至菲律賓 春季4 5月的遷移過境時期 又比灰面鵟鷹較晚北返 此時飛行路徑集中於西部山區 以中部八卦山最為著名 山區天空可見數十隻甚至數百隻集結成群飛行 有時一天之內數量達數千隻之多 會在山區利用熱氣流盤旋上升至一定高度後 滑翔至下一個山頭 由於翼展並非寬廣 利用氣流的效益有限 因此可常見其振翅飛行 繁殖期會發出一連串音調下降而快速帶有尖銳的鼻音似笛聲的鳴聲 其他時間並不常聽聞其鳴聲 3 特徵 编辑體長約30公分的小型猛禽 雌 雄鳥體色大致相同 翼短而尖 後緣平直 尾羽短 有數條黑色橫斑 成鳥頭部至背面灰黑色 胸腹部橙色 翼尖黑色 飛羽外緣黑色形成一條細黑帶 翼下及腹面沒有斑紋 幼鳥及亞成鳥背面褐色至灰褐色 胸有縱紋 腹為心型斑及橫斑 雄鳥眼睛紅色 雌鳥黃色 3 亞成鳥 北蘇拉威西 分布 编辑族群 繁殖於東北亞及中國華中 華南 冬季南遷至菲律賓 東南亞 新幾內亞一帶地區度冬 台灣為其過境地區 春 秋兩季過境時期數量龐大 2004年秋過境期在墾丁共記錄到超過22萬隻以上的數量 為迄為止所觀察到的最大數量 為台灣過境候鳥數量最多的猛禽 3 相似鳥種 编辑松雀鷹雄鳥飛行時可見翼下有橫紋 翼尖無黑色 雌鳥胸 腹部及翼下滿佈橫紋 灰面鵟鷹飛行時翅膀較為狹長 頭部有眉線 3 生態威脅 编辑人為干擾以及棲地改變應是其主要生存危機 3 遷徙 编辑秋季為亞洲東部猛禽類主要的遷徙時間 路線主要是從朝鮮半島到日本九州 接著再繼續往南到琉球群島 台灣 菲律賓等地 4 外部鏈結 编辑赤腹鷹 臺灣國家公園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赤腹鷹 台灣山林悠遊網 赤腹鷹 台灣地區野鳥集参考資料 编辑 BirdLife International Accipiter soloens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8 19 February 2009 2 0 2 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赤腹鹰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 04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5 中文 简体 3 0 3 1 3 2 3 3 3 4 吳建龍 赤腹鹰 文化部 2009年9月9日 2015年11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7日 中文 繁體 蔡乙榮 赤腹鷹過境 揭墾丁猛禽季序幕 自由電子報 2013年9月4日 永久失效連結 警告 默认排序关键字 赤腹鹰 覆盖了之前的默认排序关键字 Accipiter soloensis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赤腹鹰 amp oldid 74310087,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