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論攻擊性

《論攻擊性》(德語:Das sogenannte Böse zur Naturgeschichte der Aggression,所謂的邪惡:攻擊性的自然史)是一本出版於1963年的著作,作者為動物行為學家康拉德·洛倫茲。作者於序章中寫道:「本書的主題為攻擊性,也就是人類與野獸,針對種內其他個體的戰鬥本能。」(第3頁)。

《論攻擊性》
Das sogenannte Böse
德語初版的封面
原名Das sogenannte Böse
作者康拉德·洛倫茲
类型書面作品[*]
语言德语
主题行為學
發行信息
出版机构梅休因出版社
出版時間1963
出版地點澳洲
中譯本出版日期1986
媒介印刷 (精裝版 和 平裝版)
页数273
规范控制
ISBN978-0-415-28320-5
OCLC72226348

本書曾多次被拿出來重新討論,有支持者也有反對者,有生物學家、人類學家、精神分析學家等各領域的學者,大部分的批評針對其把在非人類生物上的發現套用到人類之上。

出版史 编辑

論攻擊性初版是由德文撰寫並出版於1963年,於1966年出版英文翻譯本[1],本書再版多次且被翻譯成至少12種語言[2]。本書於1986年由遠流出版社出版繁體中文翻譯本,書名為《攻擊與人性》。

書中內容 编辑

生來如此 编辑

根據本書作者洛倫茲,動物,尤其是雄性,以生物學角度來看,天生就是被設計來競爭資源的,競爭行為必須被視為自然選汰的一部分,尤其是攻擊性會導致死亡與重傷,在某些情況下,如果攻擊性扮演著這麼一個角色,它甚至能導致物種滅絕。

然而,洛倫茲並沒有提到攻擊行為比其他較為和平的行為(如求偶),來得更有力量,更加有效,更是劇烈,相反地,他反對將攻擊性劃分為「正面」本能(如愛情)的「對立面」,他把攻擊性描述為其他本能的基石,與其在動物溝通中扮演的角色。

水工模型 编辑

洛倫茲也討論了人類的種內暴力與謀殺的行為,討論了情緒及本能壓力與釋放的「水工」模型(Hydraulic model),水工模型的概念來自於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在勞論茲的水工模型中,將攻擊性視為一種沒有緣由且不斷累積的力量,最終一定會被釋放,洛倫茲的水工模型概念接受度低,接受度較高的是另一個模型,其將攻擊性視為無法達成慾望與目標之挫折的反饋。

儀式化 编辑

勞倫茲在書中提到,攻擊行為的儀式起初的原則是將利益最大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傾向於固定的形式,直到最後,其表現出的行為可能完全是象徵性的,也丟失了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取而代之的新功能是溝通,勞倫茲寫道:

因此,雖然這種煽動性訊息在瀆鳧埃及雁中可以用文字解釋為「把他趕走!攻擊他!」,在潛水鴨中,它卻代表「我愛你」,在某些族群中,如赤膀鴨赤頸鴨中,訊息的意義介於上述兩個極端之間,意思可以是「你是我的英雄,我信任你。」 [3]

對書的回應 编辑

支持 编辑

J. L. Fischer 在 1968 年於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期刊回顧了這本書,將其譽為「擁有獨特靈魂的動物行為學家所著作的迷人書籍」,能夠「困擾大部分的社會或文化人類學者」,Fischer特別提到了「一個重要的論點」,也就是種內攻擊行為是「人類的本能,就如同多次在其他物種中所出現的一般」;而洛倫茲於書的開頭中,根據自身經驗所寫道的對於非人類動物的論點,Fischer將其稱為「極具說服力且發人深省」。Fischer提到,洛倫茲意識到了文化對於人類生活的重要性,但他卻低估了其對於個體發展的影響,Fischer反駁洛倫茲將人類攻擊性的本能視為「單純的打鬥」的論點,他評論「洛倫茲真該把那些針對他著作的憤怒評論引用到他的論點中。」

Edmund R. Leach 於 1966 年在紐約書評上將此書與 Robert Ardrey 的著作《領地法則》(The Territorial Imperative英语The Territorial Imperative)做比較,他評道《論攻擊性》「並不是多麼卓越的成就,但卻謹慎且合理,然而 Ardrey 的著作就只是單純的惱人又愚蠢[4]」,Leach 寫道 Ardrey 只著眼於領域性,洛倫茲卻著重於證明「動物的攻擊性只不過單純被稱作『邪惡』罷了,其行為所衍生的結果是正面的,或至少是中立無害的[4]」,Leach 也因此質疑洛倫茲將動物與人類的攻擊性混為一談的正當性,前者遵循著固定的儀式型態,而後者卻極為複雜[4]

心理健康研究者 Peter M. Driver 於 1967 年在《衝突解決法》(Conflict Resolution)中回顧了本書、Ardrey的著作、Claire Russell 與 W. M. S. Russell 的著作《人類行為:一個全新的觀點》(Human Behavior A New Approach),他評論了那些反對本書的人,他認為,S. A. Barnett、T. C. Schneirla英语T. C. SchneirlaSolly Zuckerman英语Solly Zuckerman 是動物行為學的專家,但往往受歡迎的評論都是由「其他領域的專家」所提出。Driver 提到洛倫茲用以解釋人類「失控的攻擊性」的論點強而有力,Driver 同時也反駁本書對世界大戰中的百萬死傷的看法,他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比起非人類動物中有限的種內互鬥,攻擊性更像是種間不受控制的侵略行為,就如同掠食者與獵物。Driver 最後總結,動物行為學可以在解決衝突中做出貢獻,就如同神經生理學及心理學[5]

批評 编辑

動物學家 Richard D. Alexander 與 Donald W. Tinkle 於1968年在 BioScience英语BioScience 期刊中比較本書與 Ardrey 的《領地法則》,提到了沒有太多書像它們一樣如此頻繁的被回顧,以及,「在支持方與反對方中都充斥著這麼多的憤怒[6]」,在 Alexander 與 Tinkle 的看法,這是因為兩位作者都嘗試詮釋一個敏感卻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人性,及其受演化影響的程度。他們說道,《論攻擊性》是出自於一名專業動物學者的個人評論,然而《領地法則》卻是一本由非生物學家所著作,有足夠證據支持其論點的書,他們認為,這兩本書試圖「重燃一個無意義的爭論,也就是先天本能與後天學習的差異[6]」,兩書都包含了一些「非演化的及反演化的的議題[6]。」

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希·弗罗姆(Erich Fromm)在 1972 年於紐約時報上寫道,洛倫茲的理論「複雜且有些模稜兩可[7][8]」,Fromm 認為從某個角度來看,洛倫茲的確在佛洛伊德失敗的地方成功了,也就是洛倫茲關於攻擊性的水工模型,內化的本能,比佛洛伊德更為合理,佛洛伊德的反熱情理論(opposed passions)的論點包括生活的動力(drives for life, "eros"),及死亡或毀滅(death or destruction, "thanatos"[7]),然而,Fromm 提到動物行為學家尼古拉斯·廷贝亨(Nico Tinbergen)反對水工模型理論,而洛倫茲本人也在 1966 年「改進」其理論,但在英文譯本中卻沒有呈現[7],Fromm 從神經科學中引用證據,他認為攻擊性是「必要的防衛」,是動物或人類在受威脅時所激發的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 or Flight),其反應是由在系統發育過程中就決定的特定大腦區域所控制[7]

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森在《論人性》(1978年)中反駁洛倫茲與弗罗姆從根本上就是錯的,他列出了一系列的攻擊性分級,每級都分別對應自然選汰,他同時提到,從基因上來看,攻擊性是最不穩定的特徵之一。他保留了「攻擊性是一種取得必須資源控制權的方式」的論點,在族群控制中作為一種「密度依變因素」(density-dependent factor)。他反駁了佛洛伊德與洛倫茲的「驅動-釋放」模型(drive-discharge),其模型認為替代性的攻擊活動(如戰鬥類型的運動)可以降低戰爭的可能性,他引用 Richard G. Sipes 的「文化模式」(culture-pattern)模型來支持他的論點,其模型顯示戰爭與替代性的活動從根本上就不同。比起「不斷在容器中累積壓力的流體」,威爾森將攻擊性比喻為「一群各式各樣,隨時準備和加入的催化劑反應,早已存在的化學物質」[9]

人類學家 Donald Symons英语Donald Symons 在其著作 《人類的性演化》(The Evolution of Human Sexuality)中指責洛倫茲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自己的論點[10]

演化生物學家理查‧道金森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1976年)中形容洛倫茲是一位「對物種有益」的人,他批評《論攻擊性》中關於攻擊行為有益於「保存物種」的循環論證,也就是「最強壯的個體才有繁殖的可能性」,道金森認為,族群選擇的概念對洛倫茲的影響極大,導致他「很明顯地沒有意識到他的論點違背了正統的達爾文理論[11]。」

延伸閱讀 编辑

  • 狩猎假说(Hunting hypothesis)
  • 人猿謀殺犯理論英语Killer ape theory(Killer ape theory)
  • 社會防禦英语Social defeat(Social defeat)

參考文獻 编辑

  1. ^ Das sogenannte Böse zur Naturgeschichte der Aggression, Original edition : Verlag Dr. G Borotha-Schoeler, 1963 ("So-called evil, Toward a Natural History of Aggression").
  2. ^ . WorldCat. [18 Ma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3). 
  3. ^ Konrad Lorenz. On Aggression. Psychology Press. 2002: 61–. ISBN 978-0-415-28320-5. 
  4. ^ 4.0 4.1 4.2 Leach, Edmund R. Don't Say 'Boo' to a Goose.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15 December 1966 [18 May 2018]. (原始内容于2020-08-10). 
  5. ^ Driver, Peter M. (PDF). Conflict Resolution. 1967, 9 (3): 361–374 [2019-01-0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11-06). 
  6. ^ 6.0 6.1 6.2 Alexander, Richard D.; Tinkle, Donald W. A Comparative Review | On Aggression by Konrad Lorenz; The Territorial Imperative by Robert Ardrey. BioScience. March 1968, 18 (3): 245–248. JSTOR 1294259. 
  7. ^ 7.0 7.1 7.2 7.3 Fromm, Erich. The Erich Fromm Theory of Aggression. The New York Times. 27 February 1972: 14 [18 May 2018]. (原始内容于2020-11-13). 
  8. ^ Fromm, Erich. The Anatomy of Human Destructiveness.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73. ISBN 978-0-8050-1604-8. 
  9. ^ Wilson, E. O. On Human Natur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101–107. ISBN 978-0674634428. 
  10. ^ Symons, Donald.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exual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278. ISBN 978-0195025354. 
  11. ^ Dawkins, Richard. The Selfish Gene 1s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9, 72. ISBN 978-0198575191. 

Template:Natural history

論攻擊性, 德語, sogenannte, böse, naturgeschichte, aggression, 所謂的邪惡, 攻擊性的自然史, 是一本出版於1963年的著作, 作者為動物行為學家康拉德, 洛倫茲, 作者於序章中寫道, 本書的主題為攻擊性, 也就是人類與野獸, 針對種內其他個體的戰鬥本能, 第3頁, sogenannte, böse德語初版的封面原名das, sogenannte, böse作者康拉德, 洛倫茲类型書面作品, 语言德语主题行為學發行信息出版机构梅休因出版社出版時間1963出版地點澳洲. 論攻擊性 德語 Das sogenannte Bose zur Naturgeschichte der Aggression 所謂的邪惡 攻擊性的自然史 是一本出版於1963年的著作 作者為動物行為學家康拉德 洛倫茲 作者於序章中寫道 本書的主題為攻擊性 也就是人類與野獸 針對種內其他個體的戰鬥本能 第3頁 論攻擊性 Das sogenannte Bose德語初版的封面原名Das sogenannte Bose作者康拉德 洛倫茲类型書面作品 语言德语主题行為學發行信息出版机构梅休因出版社出版時間1963出版地點澳洲中譯本出版日期1986媒介印刷 精裝版 和 平裝版 页数273规范控制ISBN978 0 415 28320 5OCLC72226348 本書曾多次被拿出來重新討論 有支持者也有反對者 有生物學家 人類學家 精神分析學家等各領域的學者 大部分的批評針對其把在非人類生物上的發現套用到人類之上 目录 1 出版史 2 書中內容 2 1 生來如此 2 2 水工模型 2 3 儀式化 3 對書的回應 3 1 支持 3 2 批評 4 延伸閱讀 5 參考文獻出版史 编辑論攻擊性初版是由德文撰寫並出版於1963年 於1966年出版英文翻譯本 1 本書再版多次且被翻譯成至少12種語言 2 本書於1986年由遠流出版社出版繁體中文翻譯本 書名為 攻擊與人性 書中內容 编辑生來如此 编辑 根據本書作者洛倫茲 動物 尤其是雄性 以生物學角度來看 天生就是被設計來競爭資源的 競爭行為必須被視為自然選汰的一部分 尤其是攻擊性會導致死亡與重傷 在某些情況下 如果攻擊性扮演著這麼一個角色 它甚至能導致物種滅絕 然而 洛倫茲並沒有提到攻擊行為比其他較為和平的行為 如求偶 來得更有力量 更加有效 更是劇烈 相反地 他反對將攻擊性劃分為 正面 本能 如愛情 的 對立面 他把攻擊性描述為其他本能的基石 與其在動物溝通中扮演的角色 水工模型 编辑 洛倫茲也討論了人類的種內暴力與謀殺的行為 討論了情緒及本能壓力與釋放的 水工 模型 Hydraulic model 水工模型的概念來自於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在勞論茲的水工模型中 將攻擊性視為一種沒有緣由且不斷累積的力量 最終一定會被釋放 洛倫茲的水工模型概念接受度低 接受度較高的是另一個模型 其將攻擊性視為無法達成慾望與目標之挫折的反饋 儀式化 编辑 勞倫茲在書中提到 攻擊行為的儀式起初的原則是將利益最大化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 越來越傾向於固定的形式 直到最後 其表現出的行為可能完全是象徵性的 也丟失了利益最大化的原則 取而代之的新功能是溝通 勞倫茲寫道 因此 雖然這種煽動性訊息在瀆鳧或埃及雁中可以用文字解釋為 把他趕走 攻擊他 在潛水鴨中 它卻代表 我愛你 在某些族群中 如赤膀鴨或赤頸鴨中 訊息的意義介於上述兩個極端之間 意思可以是 你是我的英雄 我信任你 3 對書的回應 编辑支持 编辑 J L Fischer 在 1968 年於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期刊回顧了這本書 將其譽為 擁有獨特靈魂的動物行為學家所著作的迷人書籍 能夠 困擾大部分的社會或文化人類學者 Fischer特別提到了 一個重要的論點 也就是種內攻擊行為是 人類的本能 就如同多次在其他物種中所出現的一般 而洛倫茲於書的開頭中 根據自身經驗所寫道的對於非人類動物的論點 Fischer將其稱為 極具說服力且發人深省 Fischer提到 洛倫茲意識到了文化對於人類生活的重要性 但他卻低估了其對於個體發展的影響 Fischer反駁洛倫茲將人類攻擊性的本能視為 單純的打鬥 的論點 他評論 洛倫茲真該把那些針對他著作的憤怒評論引用到他的論點中 Edmund R Leach 於 1966 年在紐約書評上將此書與 Robert Ardrey 的著作 領地法則 The Territorial Imperative 英语 The Territorial Imperative 做比較 他評道 論攻擊性 並不是多麼卓越的成就 但卻謹慎且合理 然而 Ardrey 的著作就只是單純的惱人又愚蠢 4 Leach 寫道 Ardrey 只著眼於領域性 洛倫茲卻著重於證明 動物的攻擊性只不過單純被稱作 邪惡 罷了 其行為所衍生的結果是正面的 或至少是中立無害的 4 Leach 也因此質疑洛倫茲將動物與人類的攻擊性混為一談的正當性 前者遵循著固定的儀式型態 而後者卻極為複雜 4 心理健康研究者 Peter M Driver 於 1967 年在 衝突解決法 Conflict Resolution 中回顧了本書 Ardrey的著作 Claire Russell 與 W M S Russell 的著作 人類行為 一個全新的觀點 Human Behavior A New Approach 他評論了那些反對本書的人 他認為 S A Barnett T C Schneirla 英语 T C Schneirla 和 Solly Zuckerman 英语 Solly Zuckerman 是動物行為學的專家 但往往受歡迎的評論都是由 其他領域的專家 所提出 Driver 提到洛倫茲用以解釋人類 失控的攻擊性 的論點強而有力 Driver 同時也反駁本書對世界大戰中的百萬死傷的看法 他認為在這種情況下 比起非人類動物中有限的種內互鬥 攻擊性更像是種間不受控制的侵略行為 就如同掠食者與獵物 Driver 最後總結 動物行為學可以在解決衝突中做出貢獻 就如同神經生理學及心理學 5 批評 编辑 動物學家 Richard D Alexander 與 Donald W Tinkle 於1968年在 BioScience 英语 BioScience 期刊中比較本書與 Ardrey 的 領地法則 提到了沒有太多書像它們一樣如此頻繁的被回顧 以及 在支持方與反對方中都充斥著這麼多的憤怒 6 在 Alexander 與 Tinkle 的看法 這是因為兩位作者都嘗試詮釋一個敏感卻重要的問題 那就是人性 及其受演化影響的程度 他們說道 論攻擊性 是出自於一名專業動物學者的個人評論 然而 領地法則 卻是一本由非生物學家所著作 有足夠證據支持其論點的書 他們認為 這兩本書試圖 重燃一個無意義的爭論 也就是先天本能與後天學習的差異 6 兩書都包含了一些 非演化的及反演化的的議題 6 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希 弗罗姆 Erich Fromm 在 1972 年於紐約時報上寫道 洛倫茲的理論 複雜且有些模稜兩可 7 8 Fromm 認為從某個角度來看 洛倫茲的確在佛洛伊德失敗的地方成功了 也就是洛倫茲關於攻擊性的水工模型 內化的本能 比佛洛伊德更為合理 佛洛伊德的反熱情理論 opposed passions 的論點包括生活的動力 drives for life eros 及死亡或毀滅 death or destruction thanatos 7 然而 Fromm 提到動物行為學家尼古拉斯 廷贝亨 Nico Tinbergen 反對水工模型理論 而洛倫茲本人也在 1966 年 改進 其理論 但在英文譯本中卻沒有呈現 7 Fromm 從神經科學中引用證據 他認為攻擊性是 必要的防衛 是動物或人類在受威脅時所激發的戰鬥或逃跑反應 Fight or Flight 其反應是由在系統發育過程中就決定的特定大腦區域所控制 7 生物學家愛德華 威爾森在 論人性 1978年 中反駁洛倫茲與弗罗姆從根本上就是錯的 他列出了一系列的攻擊性分級 每級都分別對應自然選汰 他同時提到 從基因上來看 攻擊性是最不穩定的特徵之一 他保留了 攻擊性是一種取得必須資源控制權的方式 的論點 在族群控制中作為一種 密度依變因素 density dependent factor 他反駁了佛洛伊德與洛倫茲的 驅動 釋放 模型 drive discharge 其模型認為替代性的攻擊活動 如戰鬥類型的運動 可以降低戰爭的可能性 他引用 Richard G Sipes 的 文化模式 culture pattern 模型來支持他的論點 其模型顯示戰爭與替代性的活動從根本上就不同 比起 不斷在容器中累積壓力的流體 威爾森將攻擊性比喻為 一群各式各樣 隨時準備和加入的催化劑反應 早已存在的化學物質 9 人類學家 Donald Symons 英语 Donald Symons 在其著作 人類的性演化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exuality 中指責洛倫茲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自己的論點 10 演化生物學家理查 道金森在其著作 自私的基因 1976年 中形容洛倫茲是一位 對物種有益 的人 他批評 論攻擊性 中關於攻擊行為有益於 保存物種 的循環論證 也就是 最強壯的個體才有繁殖的可能性 道金森認為 族群選擇的概念對洛倫茲的影響極大 導致他 很明顯地沒有意識到他的論點違背了正統的達爾文理論 11 延伸閱讀 编辑狩猎假说 Hunting hypothesis 人猿謀殺犯理論 英语 Killer ape theory Killer ape theory 社會防禦 英语 Social defeat Social defeat 參考文獻 编辑 Das sogenannte Bose zur Naturgeschichte der Aggression Original edition Verlag Dr G Borotha Schoeler 1963 So called evil Toward a Natural History of Aggression On Aggression by Konrad Lorenz WorldCat 18 Ma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13 Konrad Lorenz On Aggression Psychology Press 2002 61 ISBN 978 0 415 28320 5 4 0 4 1 4 2 Leach Edmund R Don t Say Boo to a Goose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15 December 1966 18 Ma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10 Driver Peter M Toward an ethology of human conflict a review PDF Conflict Resolution 1967 9 3 361 374 2019 01 04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1 11 06 6 0 6 1 6 2 Alexander Richard D Tinkle Donald W A Comparative Review On Aggression by Konrad Lorenz The Territorial Imperative by Robert Ardrey BioScience March 1968 18 3 245 248 JSTOR 1294259 7 0 7 1 7 2 7 3 Fromm Erich The Erich Fromm Theory of Aggression The New York Times 27 February 1972 14 18 Ma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13 Fromm Erich The Anatomy of Human Destructiveness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73 ISBN 978 0 8050 1604 8 Wilson E O On Human Natur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101 107 ISBN 978 0674634428 Symons Donald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exual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278 ISBN 978 0195025354 Dawkins Richard The Selfish Gene 1s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9 72 ISBN 978 0198575191 Template Natural history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論攻擊性 amp oldid 8181875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