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芝加哥社會學派

芝加哥社会學派(Chicago school of sociology)在1920年代與1930年代興盛,主要由美國芝加哥大學罗伯特·E·帕克、Ernest Burgess及其他城市社會學家所建立。

由於城市研究的熱門主題包括了犯罪青少年犯罪,所以芝加哥社會學派也成為美國於20世紀前半葉犯罪社會學的重鎮。

研究方法

芝加哥學派採取生態學的觀點研究城市,並認為大部份的貧窮居民都在社會結構家庭學校等地方感到挫敗。這造成社會解組英语Social disorganization theory,削弱了家庭與學校等社會組織控制行為的力量,創造了犯罪與偏差行為的環境誘因。

代表人物與理論

  • 喬治·賀伯特·米德:符號互動理論(英語: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又稱:象徵互動理論、形象互動理論)。由於此理論主要在區分兒童發展、兒童社會化的重要階段,因此也成為社會心理學兒童心理學最早期的重要理論之一。
  • 社會解組理論英语Social disorganization theory:譯為「社區組織不善」理論會更為貼切。主旨:不良的生活環境是造就犯罪之主因。社區的次文化(例:讚許犯罪)和人際關係類型,影響力遠大於青少年的個人屬性(年齡、性別、種族)。
  • Sutherland (1924):愛德文·蘇哲蘭1924年在《犯罪學·初版》當中提出「差別接觸理論」(英語: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Theory)。主要受喬治·賀伯特·米德的符號互動理論之影響,因此差別接觸理論也是犯罪學理論中富有社會心理學色彩的一個。此理論主旨是:人會從與素行不良的他人交往中學到犯罪行為。
  • Park, Burgess & McKenzie (1925) 發表他們的都市生態學專書,基於對芝加哥的觀察,指出五種經常在城市發展中出現的「同心圓模式」,當中包括被視為最易爆發危機或分崩離析的「轉變中區域」[1]
  • McKay & Shaw (1942) 延續愛德文·蘇哲蘭的理論,也是聚焦於青少年犯罪(juvenile delinqency)之研究,發現他們都集中到「轉變中區域」。他們因此主張:犯罪的少年並不是人異常,而是他們所處的環境異常;犯罪只是正常人被置於異常環境中時的正常反應[2]

註腳

  1. ^ Park, Robert Ezra; Burgess, Ernest W.; McKenzie, Roderick D. The Ci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5. 
  2. ^ Shaw, Clifford R.; McKay, Henry D.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Urban Areas 1st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2.  / 2nd Ed. 1969, ISBN 978-0226751276

芝加哥社會學派,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5年12月14日,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芝加哥社会學派, chicago, school, sociology, 在1920年代與1930年代興盛, 主要由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罗伯特, 帕克, ernest, burgess及其他城市社會學家所建立, 由於城市研究的熱門主題包括了犯罪和青少年犯罪, 所以也成為美國於20世紀前半葉犯罪社會學的重鎮, 研究方法, 编辑芝加哥學派採取生態學的觀點研究城市, 並.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5年12月14日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芝加哥社会學派 Chicago school of sociology 在1920年代與1930年代興盛 主要由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罗伯特 E 帕克 Ernest Burgess及其他城市社會學家所建立 由於城市研究的熱門主題包括了犯罪和青少年犯罪 所以芝加哥社會學派也成為美國於20世紀前半葉犯罪社會學的重鎮 研究方法 编辑芝加哥學派採取生態學的觀點研究城市 並認為大部份的貧窮居民都在社會結構和家庭 學校等地方感到挫敗 這造成社會解組 英语 Social disorganization theory 削弱了家庭與學校等社會組織控制行為的力量 創造了犯罪與偏差行為的環境誘因 代表人物與理論 编辑喬治 賀伯特 米德 符號互動理論 英語 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又稱 象徵互動理論 形象互動理論 由於此理論主要在區分兒童發展 兒童社會化的重要階段 因此也成為社會心理學 兒童心理學最早期的重要理論之一 社會解組理論 英语 Social disorganization theory 譯為 社區組織不善 理論會更為貼切 主旨 不良的生活環境是造就犯罪之主因 社區的次文化 例 讚許犯罪 和人際關係類型 影響力遠大於青少年的個人屬性 年齡 性別 種族 Sutherland 1924 愛德文 蘇哲蘭1924年在 犯罪學 初版 當中提出 差別接觸理論 英語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Theory 主要受喬治 賀伯特 米德的符號互動理論之影響 因此差別接觸理論也是犯罪學理論中富有社會心理學色彩的一個 此理論主旨是 人會從與素行不良的他人交往中學到犯罪行為 Park Burgess amp McKenzie 1925 發表他們的都市生態學專書 基於對芝加哥的觀察 指出五種經常在城市發展中出現的 同心圓模式 當中包括被視為最易爆發危機或分崩離析的 轉變中區域 1 McKay amp Shaw 1942 延續愛德文 蘇哲蘭的理論 也是聚焦於青少年犯罪 juvenile delinqency 之研究 發現他們都集中到 轉變中區域 他們因此主張 犯罪的少年並不是人異常 而是他們所處的環境異常 犯罪只是正常人被置於異常環境中時的正常反應 2 註腳 编辑 Park Robert Ezra Burgess Ernest W McKenzie Roderick D The Ci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5 Shaw Clifford R McKay Henry D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Urban Areas 1st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2 引文格式1维护 冗余文本 link 2nd Ed 1969 ISBN 978 0226751276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芝加哥社會學派 amp oldid 7032198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