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粗野主义

粗野主义(英語:Brutalism,又称蠻橫主義粗犷主义)是建築流派的一種,可歸入现代主义建筑流派當中。主要流行的時間介於1953年到1967年之間,由功能主义發展而來。

其建筑特色,是从不修边幅的钢筋混凝土(或其它材料)的毛糙、沉重、粗野感中寻求形式上的出路。

歷史

這一詞彙最早由瑞典建築師漢斯·阿斯普隆德(Hans Asplund)所起,以描述烏普薩拉的建築“Villa Göth”(1950年建成)。當時他所用的是瑞典語“nybrutalism”(新粗野主義),後來迈克尔·文特里斯等英格蘭建築師也埰用了這一名稱。其概念在英国的史密森夫妇(Alison & Peter Smithson)手上得到進一步發展[1][2]。建築評論家雷納·班海姆在1966年出版《The New Brutalism: Ethic or Aesthetic?》一書,使得這個詞彙流傳開。[2]

勒·柯布西耶是粗野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马赛公寓印度昌迪加尔法院。这些建筑用当时还少见的混凝土预制板直接相接,没有修饰,预制板没有打磨,甚至包括安装模板的销钉痕迹也还在。

受“粗野主义”影响的还有英国的詹姆斯·斯特林爵士(莱汉姆住宅)、美国保罗·鲁道夫(耶鲁大学建筑系馆)、美国路易·康(李查醫學研究中心)、德国哥特佛萊德·伯姆日本前川国男(京都文化会馆、东京文化会馆)及其学生丹下健三(山梨县文化会馆)等人。

在前蘇聯國家的建築師中,設計這種建築不單單是為了藝術,而是因為共產黨為了應付大量建設需求,產生了政治意味濃厚的赫鲁晓夫楼所致,成為了社會主義影響地區的主要風格。

亞洲例子

参考文献

  1. ^ Meades, Jonathan. . The Guardian. 13 February 2014 [11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9). 
  2. ^ 2.0 2.1 Golan 2003, p.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Romy Golan, Historian of the Immediate Future: Reyner Banham – Book Revie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Art Bulletin June 2003, Retrieved 29 December 2014

外部連結

  • BRUTALISM:ONL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記錄世界各地的粗野主義建築
  • "The incredible hulks: Jonathan Meades' A-Z of Brutalis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From Here to Moderni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unkers, Brutalism and Bloodymindedness" 2-part BBC Documenta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Symbols in Transition" Documentary film regarding the post-89 handling of the political symbols and buildings of eastern Europ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New Brutalism" Brutalist, Rationalist, Modernist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永久失效連結]
  • Ontario Architecture: Brutalis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Google Community "Architecture of Brutalism" – many current photographs and link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粗野主义, 英語, brutalism, 又称蠻橫主義或粗犷主义, 是建築流派的一種, 可歸入现代主义建筑流派當中, 主要流行的時間介於1953年到1967年之間, 由功能主义發展而來, 聖地牙哥加州大學的圖書館, 其建筑特色, 是从不修边幅的钢筋混凝土, 或其它材料, 的毛糙, 沉重, 粗野感中寻求形式上的出路, 目录, 歷史, 亞洲例子,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歷史, 编辑這一詞彙最早由瑞典建築師漢斯, 阿斯普隆德, hans, asplund, 所起, 以描述烏普薩拉的建築, villa, göth, 1950. 粗野主义 英語 Brutalism 又称蠻橫主義或粗犷主义 是建築流派的一種 可歸入现代主义建筑流派當中 主要流行的時間介於1953年到1967年之間 由功能主义發展而來 聖地牙哥加州大學的圖書館 其建筑特色 是从不修边幅的钢筋混凝土 或其它材料 的毛糙 沉重 粗野感中寻求形式上的出路 目录 1 歷史 2 亞洲例子 3 参考文献 4 外部連結歷史 编辑這一詞彙最早由瑞典建築師漢斯 阿斯普隆德 Hans Asplund 所起 以描述烏普薩拉的建築 Villa Goth 1950年建成 當時他所用的是瑞典語 nybrutalism 新粗野主義 後來迈克尔 文特里斯等英格蘭建築師也埰用了這一名稱 其概念在英国的史密森夫妇 Alison amp Peter Smithson 手上得到進一步發展 1 2 建築評論家雷納 班海姆在1966年出版 The New Brutalism Ethic or Aesthetic 一書 使得這個詞彙流傳開 2 勒 柯布西耶是粗野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有马赛公寓和印度昌迪加尔法院 这些建筑用当时还少见的混凝土预制板直接相接 没有修饰 预制板没有打磨 甚至包括安装模板的销钉痕迹也还在 受 粗野主义 影响的还有英国的詹姆斯 斯特林爵士 莱汉姆住宅 美国的保罗 鲁道夫 耶鲁大学建筑系馆 美国的路易 康 李查醫學研究中心 德国的哥特佛萊德 伯姆 日本的前川国男 京都文化会馆 东京文化会馆 及其学生丹下健三 山梨县文化会馆 等人 在前蘇聯國家的建築師中 設計這種建築不單單是為了藝術 而是因為共產黨為了應付大量建設需求 產生了政治意味濃厚的赫鲁晓夫楼所致 成為了社會主義影響地區的主要風格 亞洲例子 编辑 新加坡珍珠苑 英语 Pearl Bank Apartments 已拆卸 菲律賓商業銀行和信託公司大樓 日本國立京都國際會館 台灣三信家商波浪大樓 香港中文大學胡忠多媒體圖書館参考文献 编辑 Meades Jonathan The incredible hulks Jonathan Meades A Z of brutalism The Guardian 13 February 2014 11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29 2 0 2 1 Golan 2003 p 3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omy Golan Historian of the Immediate Future Reyner Banham Book Review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Art Bulletin June 2003 Retrieved 29 December 2014外部連結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粗獷主義建築BRUTALISM ONLIN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記錄世界各地的粗野主義建築 The incredible hulks Jonathan Meades A Z of Brutalism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om Here to Modernit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unkers Brutalism and Bloodymindedness 2 part BBC Documentar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ymbols in Transition Documentary film regarding the post 89 handling of the political symbols and buildings of eastern Europ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New Brutalism Brutalist Rationalist Modernist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永久失效連結 Ontario Architecture Brutalism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oogle Community Architecture of Brutalism many current photographs and link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粗野主义 amp oldid 7525257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