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第三次埃納河戰役

第三次埃納河戰役(法語:3e Bataille de l'Aisne、英語:Third Battle of the Aisne)是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發起春天攻勢的期間所發生的一場戰役,目的是為了在美國遠征軍完全抵達法國前攻占貴婦小徑嶺。這場戰役是德軍在1918年春夏之際所發動的攻勢之一,又名「皇帝會戰」

第三次埃納河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西方戰線的一部分

1918年7月的西方戰線
日期1918年5月27日 – 6月6日
地点49°23′N 3°44′E / 49.383°N 3.733°E / 49.383; 3.733坐标49°23′N 3°44′E / 49.383°N 3.733°E / 49.383; 3.733
结果 參見後續發展章節
领土变更 德軍突破盟軍防線55公里深,距離巴黎僅56公里遠,但隨之陷入僵局
参战方
 法國
 英國
 美國
德意志帝國
指挥官与领导者
德尼·奧古斯特·迪謝納英语Denis Auguste Duchêne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戈登英语Alexander Hamilton-Gordon (1859-1939)
埃里希·魯登道夫
威廉皇儲
兵力
法國第六軍團英语6th Army (France)
英國第四兵團英语IX Corps (United Kingdom)
後續支援的兩個美軍師[Note 1]
第一軍團英语1st Army (German Empire)
第七軍團英语7th Army (German Empire)
(共超過20師及4,000門火砲)
伤亡与损失
:98,000人
:29,000人
130,000人

背景

德軍這次大規模攻勢(又名「布呂歇爾-尤克(Blücher-Yorck)」,取自拿破崙戰爭時期的兩個將軍名)從1918年5月27日持續至6月4日[1],也是自4月在法蘭德斯利斯河攻勢以來,德軍第一次的全面進攻。

德軍在1914年9月的第一次埃納河戰役英语First Battle of the Aisne後,就一直控制著貴婦小徑嶺,直到1917年尼維爾攻勢期間的第二次埃納河戰役英语Second Battle of the Aisne中,才被芒然英语Charles Mangin將軍奪回。

布呂歇爾-尤克行動最初是由德國陸軍第一任陸軍總監英语Quartermaster-General埃里希·魯登道夫將軍所制定,他確信在埃納河取得成功將讓德軍推進到能攻擊巴黎的範圍內。魯登道夫將英國遠征軍視為主要威脅,他認為這次進攻會讓協約國從法蘭德斯撤軍以協助保衛法國首都,使德軍能夠繼續對法蘭德斯發起進攻(Hagen),並獲得極大的壓力緩解。因此埃納河的攻勢本質上一場轉移注意力的大型攻勢。

協約國在埃納河地區的防務主要是由法國第六軍團英语French Sixth Army指揮官德尼·奧古斯特·迪謝納英语Denis Auguste Duchêne將軍負責。此外,由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戈登英语Alexander Hamilton-Gordon (1859-1939)少將指揮的四個師(來自英國第四兵團英语IX Corps (United Kingdom))則駐防在貴婦小徑嶺,他們在「米夏耶爾」作戰中倖存下來後,被派往該處休息並進行整補。

戰役過程

 
1918年5月27日,伍斯特郡團的士兵在埃納河南岸的邁濟防守。

1918年5月27日早晨,德軍以超過4,000門火砲開始砲轟(Feuerwalze)協約國防線。杜琴英语Denis Auguste Duchêne不願放棄貴婦小徑嶺,因為前一年協約國才剛以慘痛代價攻佔之,加上他還不顧法軍總指揮菲利普·貝當的指示,下令要英軍聚集在前線壕溝中,從而讓他們蒙受慘重損失。也正因為英軍都擠在一起,他們成了砲兵的最佳目標[2]

砲轟之後是毒氣釋放,一旦毒氣釋放後,德軍17個风暴突击营師(為威廉二世長子威廉皇儲名義上指揮之軍團的一部)便發起主要的步兵進攻。威廉二世皇帝還前來視察戰役進展,並訪問了被俘的休伯特·里斯(Hubert Rees)英軍准將(第50師第150旅)。皇帝在得知他是威爾士人之後被逗樂了,這表示他與勞合·喬治是同一民族[3]

協約國防線薄弱完全措手不及,無力阻止德軍進攻,讓後者撕開其防線並推進了40公里(25英里)遠。德軍在不到六個小時內就抵達埃納河,並攻破了八個協約國師駐防在蘭斯蘇瓦松之間的防線,將協約國部隊打回韋勒河,並在夜幕降臨時攻取額外15公里的領土。

到了1918年5月30日,德軍迅速的進展已讓他們俘獲五萬多名協約國士兵及800門火砲,促使魯登道夫更改其行動目標,從僅僅將敵軍從德軍右翼逐出,變為第七軍團英语7th Army (German Empire)主動發起進攻,但這從來都不是行動目的。到了6月3日,德軍距離巴黎已僅僅56公里(35英里)遠了,可是德軍也飽受多個問題困擾,其中包括大量人員傷亡、預備隊不足、疲勞以及補給短缺等[4]

最終在協約國多次反擊後,德軍的推進於三天後被阻止。

後續發展

儘管攻破了協約國防線達34英里(55公里)深,來到比1914年以來更靠近巴黎的位置,德軍還是在1918年6月6日於馬恩河被協約國所阻。戰役結束後,德軍承受了130,000人的傷亡,而協約國則是共127,000人傷亡[5]

杜琴英语Denis Auguste Duchêne戰後因指揮英法兩軍不力,被法軍總指揮菲利普·貝當解職,並由第六軍團英语French Sixth Army指揮官讓·德古特英语Jean Degoutte接任。這場戰役也是大部美軍參戰的最早例子之一,同時他們也在戰場上證明了自己。

魯登道夫在受到「布呂歇爾-尤克(Blücher-Yorck)」行動所得鼓舞後,發動進一步攻勢,最終第二次馬恩河會戰爆發。

參見

參考

註釋

  1. ^ The divisions of American Expeditionary Force were double the size of those of the British, French and Germans (with a full strength of around 20,000 each). Due to this fact, they were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Grandes Divisions (Big Divisions).[來源請求]

註腳

  1. ^ The German Spring Offensive March–July 1918. Imperial War Museum. [22 March 2015]. (原始内容于2015-04-02). 
  2. ^ Hart 2008, pp 266–8
  3. ^ Hart 2008, pp 283
  4. ^ David Zabecki in The German 1918 Offensives: A Case Study in The Operational Level of War, p.286
  5. ^ Marix Evans, p.105

傳記

  • Evans, M. M. (2004). Battles of World War I. Select Editions. ISBN 1-84193-226-4.
  • Hart, Peter (2008). 1918: A Very British Victory, Phoenix Books, London. ISBN 978-0-7538-2689-8
  • Marix Evans, Martin (2002) 1918: The Year of Victories, Arcturus Military History Series, London: Arcturus, ISBN 0-572-02838-5
  • Ward, Alec (2008). A Young Man's War, Medlar Press. ISBN 978-1-899600-84-7

第三次埃納河戰役, 法語, bataille, aisne, 英語, third, battle, aisne, 是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發起春天攻勢的期間所發生的一場戰役, 目的是為了在美國遠征軍完全抵達法國前攻占貴婦小徑嶺, 這場戰役是德軍在1918年春夏之際所發動的攻勢之一, 又名, 皇帝會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西方戰線的一部分1918年7月的西方戰線日期1918年5月27日, 6月6日地点法國巴黎附近的埃納河49, 坐标, 733结果參見後續發展章節领土变更德軍突破盟軍防線55公里深, 距離巴黎僅56公里遠, . 第三次埃納河戰役 法語 3e Bataille de l Aisne 英語 Third Battle of the Aisne 是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發起春天攻勢的期間所發生的一場戰役 目的是為了在美國遠征軍完全抵達法國前攻占貴婦小徑嶺 這場戰役是德軍在1918年春夏之際所發動的攻勢之一 又名 皇帝會戰 第三次埃納河戰役第一次世界大戰西方戰線的一部分1918年7月的西方戰線日期1918年5月27日 6月6日地点法國巴黎附近的埃納河49 23 N 3 44 E 49 383 N 3 733 E 49 383 3 733 坐标 49 23 N 3 44 E 49 383 N 3 733 E 49 383 3 733结果參見後續發展章節领土变更德軍突破盟軍防線55公里深 距離巴黎僅56公里遠 但隨之陷入僵局参战方 法國 英國 美國德意志帝國指挥官与领导者德尼 奧古斯特 迪謝納 英语 Denis Auguste Duchene 亞歷山大 漢密爾頓 戈登 英语 Alexander Hamilton Gordon 1859 1939 埃里希 魯登道夫 威廉皇儲兵力法國第六軍團 英语 6th Army France 英國第四兵團 英语 IX Corps United Kingdom 後續支援的兩個美軍師 Note 1 第一軍團 英语 1st Army German Empire 第七軍團 英语 7th Army German Empire 共超過20師及4 000門火砲 伤亡与损失 98 000人 29 000人130 000人 目录 1 背景 2 戰役過程 3 後續發展 4 參見 5 參考 5 1 註釋 5 2 註腳 5 3 傳記背景 编辑德軍這次大規模攻勢 又名 布呂歇爾 尤克 Blucher Yorck 取自拿破崙戰爭時期的兩個將軍名 從1918年5月27日持續至6月4日 1 也是自4月在法蘭德斯的利斯河攻勢以來 德軍第一次的全面進攻 德軍在1914年9月的第一次埃納河戰役 英语 First Battle of the Aisne 後 就一直控制著貴婦小徑嶺 直到1917年尼維爾攻勢期間的第二次埃納河戰役 英语 Second Battle of the Aisne 中 才被芒然 英语 Charles Mangin 將軍奪回 布呂歇爾 尤克行動最初是由德國陸軍第一任陸軍總監 英语 Quartermaster General 埃里希 魯登道夫將軍所制定 他確信在埃納河取得成功將讓德軍推進到能攻擊巴黎的範圍內 魯登道夫將英國遠征軍視為主要威脅 他認為這次進攻會讓協約國從法蘭德斯撤軍以協助保衛法國首都 使德軍能夠繼續對法蘭德斯發起進攻 Hagen 並獲得極大的壓力緩解 因此埃納河的攻勢本質上一場轉移注意力的大型攻勢 協約國在埃納河地區的防務主要是由法國第六軍團 英语 French Sixth Army 指揮官德尼 奧古斯特 迪謝納 英语 Denis Auguste Duchene 將軍負責 此外 由亞歷山大 漢密爾頓 戈登 英语 Alexander Hamilton Gordon 1859 1939 少將指揮的四個師 來自英國第四兵團 英语 IX Corps United Kingdom 則駐防在貴婦小徑嶺 他們在 米夏耶爾 作戰中倖存下來後 被派往該處休息並進行整補 戰役過程 编辑 1918年5月27日 伍斯特郡團的士兵在埃納河南岸的邁濟防守 1918年5月27日早晨 德軍以超過4 000門火砲開始砲轟 Feuerwalze 協約國防線 杜琴 英语 Denis Auguste Duchene 不願放棄貴婦小徑嶺 因為前一年協約國才剛以慘痛代價攻佔之 加上他還不顧法軍總指揮菲利普 貝當的指示 下令要英軍聚集在前線壕溝中 從而讓他們蒙受慘重損失 也正因為英軍都擠在一起 他們成了砲兵的最佳目標 2 砲轟之後是毒氣釋放 一旦毒氣釋放後 德軍17個风暴突击营師 為威廉二世長子威廉皇儲名義上指揮之軍團的一部 便發起主要的步兵進攻 威廉二世皇帝還前來視察戰役進展 並訪問了被俘的休伯特 里斯 Hubert Rees 英軍准將 第50師第150旅 皇帝在得知他是威爾士人之後被逗樂了 這表示他與勞合 喬治是同一民族 3 協約國防線薄弱完全措手不及 無力阻止德軍進攻 讓後者撕開其防線並推進了40公里 25英里 遠 德軍在不到六個小時內就抵達埃納河 並攻破了八個協約國師駐防在蘭斯和蘇瓦松之間的防線 將協約國部隊打回韋勒河 並在夜幕降臨時攻取額外15公里的領土 到了1918年5月30日 德軍迅速的進展已讓他們俘獲五萬多名協約國士兵及800門火砲 促使魯登道夫更改其行動目標 從僅僅將敵軍從德軍右翼逐出 變為第七軍團 英语 7th Army German Empire 主動發起進攻 但這從來都不是行動目的 到了6月3日 德軍距離巴黎已僅僅56公里 35英里 遠了 可是德軍也飽受多個問題困擾 其中包括大量人員傷亡 預備隊不足 疲勞以及補給短缺等 4 最終在協約國多次反擊後 德軍的推進於三天後被阻止 後續發展 编辑儘管攻破了協約國防線達34英里 55公里 深 來到比1914年以來更靠近巴黎的位置 德軍還是在1918年6月6日於馬恩河被協約國所阻 戰役結束後 德軍承受了130 000人的傷亡 而協約國則是共127 000人傷亡 5 杜琴 英语 Denis Auguste Duchene 戰後因指揮英法兩軍不力 被法軍總指揮菲利普 貝當解職 並由第六軍團 英语 French Sixth Army 指揮官讓 德古特 英语 Jean Degoutte 接任 這場戰役也是大部美軍參戰的最早例子之一 同時他們也在戰場上證明了自己 魯登道夫在受到 布呂歇爾 尤克 Blucher Yorck 行動所得鼓舞後 發動進一步攻勢 最終第二次馬恩河會戰爆發 參見 编辑貴婦小徑參考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第三次埃納河戰役註釋 编辑 The divisions of American Expeditionary Force were double the size of those of the British French and Germans with a full strength of around 20 000 each Due to this fact they were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Grandes Divisions Big Divisions 來源請求 註腳 编辑 The German Spring Offensive March July 1918 Imperial War Museum 22 March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4 02 Hart 2008 pp 266 8 Hart 2008 pp 283 David Zabecki in The German 1918 Offensives A Case Study in The Operational Level of War p 286 Marix Evans p 105 傳記 编辑 Evans M M 2004 Battles of World War I Select Editions ISBN 1 84193 226 4 Hart Peter 2008 1918 A Very British Victory Phoenix Books London ISBN 978 0 7538 2689 8 Marix Evans Martin 2002 1918 The Year of Victories Arcturus Military History Series London Arcturus ISBN 0 572 02838 5 Ward Alec 2008 A Young Man s War Medlar Press ISBN 978 1 899600 84 7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第三次埃納河戰役 amp oldid 7568926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