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種性

種性梵語Gotra),佛教術語,又可作種姓,有多種意義。字面上有種族、族類、種屬、或族姓的意思在,指一個人的出身、血統、階級等。擁有這個出身、血統,代表某個人具備這個族姓的某些性質,因此也有性質、特性之意。

有情眾生的根性。雖根性的差別是由於眾生過去劫中造作的種種善、惡、淨、不淨、無記等身口意行所成就的熏習種子而成,故廣說有情根性可有許多不同種類,包含世間技藝工巧、世智辯聰、世間道德倫理、人天善法等種種世間法的種性差別。但以佛法而言,卻專指於對於佛法修行內涵的熏修解證的方向與層次差別來說。

阿含經論述 编辑

種性人 编辑

對於有情因過去世於佛法程度不同的熏修與實證,故有今世有不同的種性,《阿含經》中單獨將所謂的解脫道之「種性人」同列於四向八果的聲聞解脫道的果證差別之中,同是九種能離於苦患的人,這可視作種性體現的說明。[1]

無種性 编辑

長阿含所攝《寂志果經》中將六十二種外道稱作是「無種性」。[2]

大乘佛教論述 编辑

不同經典中,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三種性 编辑

解深密經》分成「聲聞乘種性」、「獨覺乘種性」、「如來乘種性」三種[3]

四種性 编辑

瑜伽師地論》舉出兩說四種種性:一說分成聲聞種性,獨覺種性,佛種性,無種性[4];一說分成聲聞有種性,獨覺種性,如來種姓,不定種性[5]

《大般若經》中,也舉出聲聞乘性決定、獨覺乘性決定、無上乘性決定、三乘性不定等四類眾生[6]

五種性 编辑

楞伽經》根據於過去現在對三乘菩提的修證方向及層次差別,將有情的種性分成五種來說明:聲聞種姓、緣覺種姓、菩薩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7]

前三種聲聞種姓、緣覺種姓、如來種姓是三乘種姓;不定種姓則指於三乘的種姓尚未決定;無種姓者,則指於三乘佛法的善根皆尚未成熟。 這種有情的分類方法,是基於有情原本既有的菩提種子之差別而分(代表有情在過去無量劫以來的熏習),乃是相對於今時、後時因值遇善知識德聞修佛法而有之新熏種子而言[8]。這裡所說的「種姓」,並非一般所說代表印度不同社會階的種姓制度之種姓,而是指的是有情的法種根器差別,故常作「種性」。

  • 如《楞伽經》所說:[9]
    • 聲聞乘種性:[10]
    • 緣覺乘種性:[11]
    • 如來乘種性:[12]
    • 不定種性:[13]
    • 無種性:所謂一闡提人。[14]

參考文獻 编辑

  1. ^ 《增壹阿含經》卷40〈44 九眾生居品〉:「「今有九種之人,離於苦患。云何為九?所謂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須陀洹、得須陀洹、種性人為九。是謂,比丘!如來出現世間,甚為難值,人身難得,生正國中,亦復難遭,與善知識相遇,亦復如是,聞說法言,亦不可遇,法法相生,時時乃有。比丘當知,如來今日現在世間,得聞正法,諸根不缺,堪任聞其正法,今不慇勤,後悔無及。此是我之教誡。」 爾時,彼比丘聞如來教已,熟視尊」 (CBETA, T02, no. 125, p. 767, a19-29)
  2. ^ 《寂志果經》卷1:「其六十二種者,無種性,俱說六十二事,與種性俱,無用思想。入其八難,皆當棄捐,常得增益,便得安隱。已得安隱,常在於天,已在於天,便有八十四大念,與幻術俱,與微妙俱,便起老病苦。無有道人,亦無梵志。」 (CBETA, T01, no. 22, p. 272, a7-12)
  3. ^ 《解深密經》卷2:「復次勝義生,諸聲聞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跡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諸獨覺乘種性有情。諸如來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跡故,說得無上安隱涅槃。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更無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說言,唯有一乘。」
  4. ^ 《瑜伽師地論》卷37:「云何所成熟補特伽羅?謂所成熟補特伽羅略有四種:一者住聲聞種性,於聲聞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二者住獨覺種性,於獨覺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三者住佛種性,於無上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四者住無種性,於住善趣應可成熟補特伽羅。」
  5. ^ 《瑜伽師地論》:「若廣建立種種種性。或諸聲聞所有種性。或諸獨覺所有種性。或諸如來所有種姓。或有種種不定種性。」「問迴向菩提聲聞。從本已來當言聲聞種性。當言菩薩種性。答當言不定種性。譬如安立有不定聚諸有情類於般涅槃法性聚中。當知此是不定種性。」
  6.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93:「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通攝聲聞、獨覺、菩薩及正等覺一切法故。唯願世尊哀愍我等,為具宣說如來境智!若有情類於聲聞乘性決定者,聞此法已,速能證得自無漏地;若有情類於獨覺乘性決定者,聞此法已,速依自乘而得出離;若有情類於無上乘性決定者,聞此法已,速證無上正等菩提;若有情類雖未已入正性離生,而於三乘性不定者,聞此法已,皆發無上正等覺心。」
  7. ^ 《成唯識論述記》卷1:「依瑜伽等有五種姓。一菩薩。二獨覺。三聲聞。四不定。五無姓。」 (CBETA, T43, no. 1830, p. 230, a14-15)
  8. ^ 《成唯識論》卷2:「又諸有情既說本有五種性別故。應定有法爾種子不由熏生。」 (CBETA, T31, no. 1585, p. 8, a29-b2)
  9. ^ 《大乘入楞伽經》卷2〈2 集一切法品〉:「有五種種性。何等為五?謂:聲聞乘種性,緣覺乘種性,如來乘種性,不定種性,無種性。」 (CBETA, T16, no. 672, p. 597, a29-b2)
  10. ^ 《大乘入楞伽經》卷2〈2 集一切法品〉:「云何知是聲聞乘種性?謂若聞說於蘊.界.處自相共相,若知若證,舉身毛竪心樂修習,於緣起相不樂觀察,應知此是聲聞乘種性;彼於自乘見所證已,於五六地斷煩惱結,不斷煩惱習,住不思議死。正師子吼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修習人無我,乃至生於得涅槃覺。大慧!復有眾生求證涅槃,言能覺知我人眾生養者取者,此是涅槃;復有說言,見一切法因作者有,此是涅槃。大慧!彼無解脫,以未能見法無我故。此是聲聞乘及外道種性,於未出中生出離想,應勤修習捨此惡見。」 (CBETA, T16, no. 672, p. 597, b2-14)
  11. ^ 《大乘入楞伽經》卷2〈2 集一切法品〉:「云何知是緣覺乘種性?謂若聞說緣覺乘法,舉身毛竪悲泣流淚,離憒閙緣無所染著。有時聞說現種種身,或聚或散神通變化,其心信受無所違逆,當知此是緣覺乘種性;應為其說緣覺乘法。」 (CBETA, T16, no. 672, p. 597, b14-19)
  12. ^ 《大乘入楞伽經》卷2〈2 集一切法品〉:「如來乘種性所證法有三種,所謂:自性無自性法,內身自證聖智法,外諸佛剎廣大法。大慧!若有聞說此一一法及自心所現身財建立阿賴耶識不思議境,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此是如來乘性。」(CBETA, T16, no. 672, p. 597, b19-23)
  13. ^ 「不定種性者,謂聞說彼三種法時,隨生信解而順修學。大慧!為初治地人而說種性,欲令其入無影像地,作此建立。大慧!彼住三昧樂聲聞,若能證知自所依識,見法無我淨煩惱習,畢竟當得如來之身。」」《大乘入楞伽經》卷2〈2 集一切法品〉 (CBETA, T16, no. 672, p. 597, b23-28)
  14. ^ 《大乘入楞伽經》卷2〈2 集一切法品〉:「此中一闡提,何故於解脫中不生欲樂?大慧!以捨一切善根故,為無始眾生起願故。云何捨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言:『此非隨順契經調伏解脫之說。』作是語時,善根悉斷不入涅槃。云何為無始眾生起願?謂諸菩薩以本願方便,願一切眾生悉入涅槃,若一眾生未涅槃者,我終不入。此亦住一闡提趣,此是無涅槃種性相。」」 (CBETA, T16, no. 672, p. 597, c9-16)

種性, 梵語, gotra, 佛教術語, 又可作種姓, 有多種意義, 字面上有種族, 族類, 種屬, 或族姓的意思在, 指一個人的出身, 血統, 階級等, 擁有這個出身, 血統, 代表某個人具備這個族姓的某些性質, 因此也有性質, 特性之意, 有情眾生的根性, 雖根性的差別是由於眾生過去劫中造作的種種善, 不淨, 無記等身口意行所成就的熏習種子而成, 故廣說有情根性可有許多不同種類, 包含世間技藝工巧, 世智辯聰, 世間道德倫理, 人天善法等種種世間法的差別, 但以佛法而言, 卻專指於對於佛法修行內涵的熏修解證的方. 種性 梵語 Gotra 佛教術語 又可作種姓 有多種意義 字面上有種族 族類 種屬 或族姓的意思在 指一個人的出身 血統 階級等 擁有這個出身 血統 代表某個人具備這個族姓的某些性質 因此也有性質 特性之意 有情眾生的根性 雖根性的差別是由於眾生過去劫中造作的種種善 惡 淨 不淨 無記等身口意行所成就的熏習種子而成 故廣說有情根性可有許多不同種類 包含世間技藝工巧 世智辯聰 世間道德倫理 人天善法等種種世間法的種性差別 但以佛法而言 卻專指於對於佛法修行內涵的熏修解證的方向與層次差別來說 目录 1 阿含經論述 1 1 種性人 1 2 無種性 2 大乘佛教論述 2 1 三種性 2 2 四種性 2 3 五種性 3 參考文獻阿含經論述 编辑種性人 编辑 對於有情因過去世於佛法程度不同的熏修與實證 故有今世有不同的種性 阿含經 中單獨將所謂的解脫道之 種性人 同列於四向八果的聲聞解脫道的果證差別之中 同是九種能離於苦患的人 這可視作種性體現的說明 1 無種性 编辑 長阿含所攝 寂志果經 中將六十二種外道稱作是 無種性 2 大乘佛教論述 编辑不同經典中 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三種性 编辑 解深密經 分成 聲聞乘種性 獨覺乘種性 如來乘種性 三種 3 四種性 编辑 瑜伽師地論 舉出兩說四種種性 一說分成聲聞種性 獨覺種性 佛種性 無種性 4 一說分成聲聞有種性 獨覺種性 如來種姓 不定種性 5 大般若經 中 也舉出聲聞乘性決定 獨覺乘性決定 無上乘性決定 三乘性不定等四類眾生 6 五種性 编辑 楞伽經 根據於過去現在對三乘菩提的修證方向及層次差別 將有情的種性分成五種來說明 聲聞種姓 緣覺種姓 菩薩種姓 不定種姓 無種姓 7 前三種聲聞種姓 緣覺種姓 如來種姓是三乘種姓 不定種姓則指於三乘的種姓尚未決定 無種姓者 則指於三乘佛法的善根皆尚未成熟 這種有情的分類方法 是基於有情原本既有的菩提種子之差別而分 代表有情在過去無量劫以來的熏習 乃是相對於今時 後時因值遇善知識德聞修佛法而有之新熏種子而言 8 這裡所說的 種姓 並非一般所說代表印度不同社會階的種姓制度之種姓 而是指的是有情的法種根器差別 故常作 種性 如 楞伽經 所說 9 聲聞乘種性 10 緣覺乘種性 11 如來乘種性 12 不定種性 13 無種性 所謂一闡提人 14 參考文獻 编辑 增壹阿含經 卷40 44 九眾生居品 今有九種之人 離於苦患 云何為九 所謂向阿羅漢 得阿羅漢 向阿那含 得阿那含 向斯陀含 得斯陀含 向須陀洹 得須陀洹 種性人為九 是謂 比丘 如來出現世間 甚為難值 人身難得 生正國中 亦復難遭 與善知識相遇 亦復如是 聞說法言 亦不可遇 法法相生 時時乃有 比丘當知 如來今日現在世間 得聞正法 諸根不缺 堪任聞其正法 今不慇勤 後悔無及 此是我之教誡 爾時 彼比丘聞如來教已 熟視尊 CBETA T02 no 125 p 767 a19 29 寂志果經 卷1 其六十二種者 無種性 俱說六十二事 與種性俱 無用思想 入其八難 皆當棄捐 常得增益 便得安隱 已得安隱 常在於天 已在於天 便有八十四大念 與幻術俱 與微妙俱 便起老病苦 無有道人 亦無梵志 CBETA T01 no 22 p 272 a7 12 解深密經 卷2 復次勝義生 諸聲聞乘種性有情 亦由此道此行跡故 證得無上安隱涅槃 諸獨覺乘種性有情 諸如來乘種性有情 亦由此道此行跡故 說得無上安隱涅槃 一切聲聞獨覺菩薩 皆共此一妙清淨道 皆同此一究竟清淨 更無第二 我依此故 密意說言 唯有一乘 瑜伽師地論 卷37 云何所成熟補特伽羅 謂所成熟補特伽羅略有四種 一者住聲聞種性 於聲聞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 二者住獨覺種性 於獨覺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 三者住佛種性 於無上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 四者住無種性 於住善趣應可成熟補特伽羅 瑜伽師地論 若廣建立種種種性 或諸聲聞所有種性 或諸獨覺所有種性 或諸如來所有種姓 或有種種不定種性 問迴向菩提聲聞 從本已來當言聲聞種性 當言菩薩種性 答當言不定種性 譬如安立有不定聚諸有情類於般涅槃法性聚中 當知此是不定種性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593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通攝聲聞 獨覺 菩薩及正等覺一切法故 唯願世尊哀愍我等 為具宣說如來境智 若有情類於聲聞乘性決定者 聞此法已 速能證得自無漏地 若有情類於獨覺乘性決定者 聞此法已 速依自乘而得出離 若有情類於無上乘性決定者 聞此法已 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若有情類雖未已入正性離生 而於三乘性不定者 聞此法已 皆發無上正等覺心 成唯識論述記 卷1 依瑜伽等有五種姓 一菩薩 二獨覺 三聲聞 四不定 五無姓 CBETA T43 no 1830 p 230 a14 15 成唯識論 卷2 又諸有情既說本有五種性別故 應定有法爾種子不由熏生 CBETA T31 no 1585 p 8 a29 b2 大乘入楞伽經 卷2 2 集一切法品 有五種種性 何等為五 謂 聲聞乘種性 緣覺乘種性 如來乘種性 不定種性 無種性 CBETA T16 no 672 p 597 a29 b2 大乘入楞伽經 卷2 2 集一切法品 云何知是聲聞乘種性 謂若聞說於蘊 界 處自相共相 若知若證 舉身毛竪心樂修習 於緣起相不樂觀察 應知此是聲聞乘種性 彼於自乘見所證已 於五六地斷煩惱結 不斷煩惱習 住不思議死 正師子吼言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修習人無我 乃至生於得涅槃覺 大慧 復有眾生求證涅槃 言能覺知我人眾生養者取者 此是涅槃 復有說言 見一切法因作者有 此是涅槃 大慧 彼無解脫 以未能見法無我故 此是聲聞乘及外道種性 於未出中生出離想 應勤修習捨此惡見 CBETA T16 no 672 p 597 b2 14 大乘入楞伽經 卷2 2 集一切法品 云何知是緣覺乘種性 謂若聞說緣覺乘法 舉身毛竪悲泣流淚 離憒閙緣無所染著 有時聞說現種種身 或聚或散神通變化 其心信受無所違逆 當知此是緣覺乘種性 應為其說緣覺乘法 CBETA T16 no 672 p 597 b14 19 大乘入楞伽經 卷2 2 集一切法品 如來乘種性所證法有三種 所謂 自性無自性法 內身自證聖智法 外諸佛剎廣大法 大慧 若有聞說此一一法及自心所現身財建立阿賴耶識不思議境 不驚不怖不畏 當知此是如來乘性 CBETA T16 no 672 p 597 b19 23 不定種性者 謂聞說彼三種法時 隨生信解而順修學 大慧 為初治地人而說種性 欲令其入無影像地 作此建立 大慧 彼住三昧樂聲聞 若能證知自所依識 見法無我淨煩惱習 畢竟當得如來之身 大乘入楞伽經 卷2 2 集一切法品 CBETA T16 no 672 p 597 b23 28 大乘入楞伽經 卷2 2 集一切法品 此中一闡提 何故於解脫中不生欲樂 大慧 以捨一切善根故 為無始眾生起願故 云何捨一切善根 謂謗菩薩藏 言 此非隨順契經調伏解脫之說 作是語時 善根悉斷不入涅槃 云何為無始眾生起願 謂諸菩薩以本願方便 願一切眾生悉入涅槃 若一眾生未涅槃者 我終不入 此亦住一闡提趣 此是無涅槃種性相 CBETA T16 no 672 p 597 c9 16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種性 amp oldid 6863366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