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清代蒙古盟部旗列表

本表收入清代蒙古部落。本表的簡表參見此處

概述

清代蒙古分為內屬蒙古外藩蒙古。內屬蒙古各旗由朝廷任命官員治理,與內地的無異,如察哈爾、歸化城土默特、唐努烏梁海、阿爾泰烏梁海等。外藩蒙古各旗則由當地的世襲札薩克管理,處於半自治狀態。在外藩蒙古,以若干旗合為一,設正、副盟長,掌管會盟事宜,並對各旗札薩克進行監管。清代蒙古的盟是監察機構,並非行政區

外藩蒙古又按其歸附清朝的先後分為內札薩克蒙古外札薩克蒙古。內札薩克蒙古即內蒙古,於天命康熙初年陸續歸附清朝,不但政治地位較高,還保留了一定的兵權。康熙中期以後陸續歸附的各部稱為外札薩克,無兵權,隸屬於當地的將軍、都統駐紮大臣(西套蒙古二旗除外)。外札薩克蒙古中的喀爾喀四部後來成為外蒙古

蒙古地區劃分為蒙古语ᠴᠢᠭᠤᠯᠭᠠᠨ西里尔字母чуулган)、蒙古语ᠬᠣᠰᠢᠭᠤ西里尔字母хошуу)、佐领蒙古语ᠰᠤᠮᠤ西里尔字母сум),將各遊牧部落納入統一的行政體系之中。明清之際的蒙古原以部落(即元代之投下,音譯為“愛馬”)為單位,部落首領為“部長”(鄂拓克)或“汗”。后金皇太极时代,依照八旗的形式,將蒙古部落編為旗分,画设旗界。随着蒙古诸旗管辖牧地的固定,旗逐渐成为整个蒙古地区的基层行政單位,并沿用至今。旗下設“佐领”,即蘇木

 
 
 
 
 
 
 
 
 
 
 
理藩院(理藩部)
 
 
 
 
 
 
 
 
 
 
 
 
 
 
 
 
 
 
 
 
 
 
 
 
 
 
 
 
 
 
 
 
 
 
 
 
 
 
 
 
 
 
 
 
 
 
 
 
 
 
 
駐紮大臣
 
 
 
 
 
 
 
 
 
 
 
 
 
 
 
 
 
 
 
 
 
 
 
 
 
 
 
 
 
 
 
 
 
 
 
 
 
 
 
 
 
 
 
 
 
 
 
 
 
 
 
 
 
 
 
 
 
 
 
 
 
 
 
 
 
 
 
 
 
 
 
 
 
 
 
 
 
 
 
 
 
 
 
 
 
 
 
 
 
 
 
西套二旗
 
 
 
 
 
 
 
 
 
 
 
 
 
 
 
 
 
 
 
 
 
 
 
 
 
 
 
 
 
 
 
 


蒙古各盟、部、旗

內蒙古

內蒙古即內札薩克蒙古內札薩克,始於清太宗時編旗。至乾隆初年,共有二十五部,編為五十一旗[1]。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裁撤由歸化城蒙古部落世襲的歸化城都統一職,歸化城土默特部落二旗遂為內屬部落,改由綏遠城將軍管轄[2][3]。此後,內蒙古二十四部,四十九旗,設六盟,至清末(宣統二年)不改。

哲里木盟

哲里木盟蒙古语ᠵᠢᠷᠢᠮ ᠦ᠋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
西里尔字母Жирмийн чуулган)四部,共十旗,會盟於科爾沁右翼中旗境內之哲里木山(今科爾沁右翼中旗境)。

卓索圖盟

卓索圖盟蒙古语ᠵᠣᠰᠣᠲᠤ ᠶ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
西里尔字母Зостын чуулган)二部,共五旗,會盟於土默特右翼旗境內之卓索圖。與昭烏達盟統屬於熱河都統。

昭烏達盟

昭烏達盟(ᠵᠤᠤ ᠤᠳᠠ,Зуу Уд,「百柳」)八部,共十一旗,會盟於翁牛特左翼旗境內之昭烏達。與卓索圖盟統屬於熱河都統。

  • 敖漢部(ᠠᠤᠬᠠᠨ,Уухан,「長子、大王」)一旗。
    • 敖漢旗(ᠠᠤᠬᠠᠨ ᠬᠣᠰᠢᠭᠤ,Уухан хошуу),崇德元年(1636年)置,清末析置敖漢右翼旗。宣統三年(1911年)析置敖漢右翼旗,以原敖漢旗為敖漢左翼旗。不在“四十九旗”範圍之內。現為赤峰市轄下敖漢旗。
  • 柰曼部(ᠨᠠᠶᠢᠮᠠᠨ,Найман,「八」,乃蠻)一旗。
    • 奈曼旗(ᠨᠠᠢᠮᠠᠨ ᠬᠣᠰᠢᠭᠤ,Найман хошуу),崇德元年置,今屬通遼市管轄。
  • 巴林部(ᠪᠠᠭᠠᠷᠢᠨ,Баарин)二旗。
    • 巴林右翼旗(ᠪᠠᠭᠠᠷᠢᠨ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Байран Баруун гарын хошуу),順治五年(1648年)置[7],今赤峰市巴林右旗。
    • 巴林左翼旗(ᠪᠠᠭᠠᠷᠢᠨ ᠵᠡᠭᠦ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Байран зүүн гарын хошуу),順治五年置[7],今赤峰市巴林左旗。
  • 扎魯特部(ᠵᠠᠷᠤᠳ,Жарууд) 二旗,今通遼市扎魯特旗
    • 扎魯特右翼旗(ᠵᠠᠷᠤᠳ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Жарууд Баруун гарын хошуу),順治五年置[7]
    • 扎魯特左翼旗(ᠵᠠᠷᠤᠳ ᠵᠡᠭᠦ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Жарууд зүүн гарын хошуу),順治五年置[7]
  • 翁牛特部(ᠣᠩᠨᠢᠭᠤᠳ,Онниуд)二旗,今赤峰市翁牛特旗
    • 翁牛特右翼旗(ᠣᠩᠨᠢᠭᠤᠳ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Онниуд Баруун гарын хошуу),崇德元年置。
    • 翁牛特左翼旗(ᠣᠩᠨᠢᠭᠤᠳ ᠵᠡᠭᠦ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Онниуд зүүн гарын хошуу),崇德元年置。
  • 阿嚕科爾沁部(ᠠᠷᠤ ᠬᠣᠷᠴᠢᠨ,Ар Хорчин,「北面喀爾沁」) 一旗。
    • 阿嚕科爾沁旗(ᠠᠷᠤ ᠬᠣᠷᠴᠢᠨ ᠬᠣᠰᠢᠭᠤ,Ар Хорчин хошуу),原置二旗,崇德元年改為一旗,今屬赤峰市轄下。
  • 克什克騰部(ᠬᠡᠰᠢᠭᠲᠡᠨ,Хишигтэн,「幸福、恩典」)一旗。
    • 克什克騰旗(ᠬᠡᠰᠢᠭᠲᠡᠨ ᠬᠣᠰᠢᠭᠤ,Хэшигтэн хошуу),順治九年(1652年)置,今屬赤峰市轄下。
  • 喀爾喀部(ᠬᠠᠯᠬ᠎ᠠ,Халх,「盾」)一旗
    • 喀爾喀左翼旗(ᠬᠠᠯᠬ᠎ᠠ ᠵᠡᠭᠦ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Халх зүүн гарын хошуу),其部落原屬外喀爾喀札薩克圖汗部,康熙三年(1664年)內徙,置一旗。今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東朝古台蘇木。

錫林郭勒盟

錫林郭勒盟(ᠰᠢᠯᠢ ᠶᠢᠨ ᠭᠣᠤᠯ ᠠᠶᠢᠮᠠᠭ,Шилийн Гол аймаг,「高原上的河流」)五部,共十旗,會盟於阿巴噶左翼旗、阿巴哈納爾左翼旗境內之錫林河。

  • 烏珠穆沁部(ᠦᠵᠦᠮᠦᠴᠢᠨ,Үзэмчин,「種葡萄者」)二旗。
    • 烏珠穆沁右翼旗(ᠦᠵᠦᠮᠦᠴᠢᠨ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Үзэмчин Баруун гарын хошуу),崇德六年(1641年)置,今西烏珠穆沁旗
    • 烏珠穆沁左翼旗(ᠦᠵᠦᠮᠦᠴᠢᠨ ᠵᠡᠭᠦ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Үзэмчин зүүн гарын хошуу),順治三年(1646年)置,今東烏珠穆沁旗
  • 阿巴哈納爾部(ᠠᠪᠠᠭᠠᠨᠠᠷ,Абаанар,「叔父們」) 二旗,今錫林浩特市
    • 阿巴哈納爾左翼旗(ᠠᠪᠠᠭᠠᠨᠠᠷ ᠵᠡᠭᠦ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Авганар зүүн гарын хошуу),康熙四年(1665年)置。
    • 阿巴哈納爾右翼旗(ᠠᠪᠠᠭᠠᠨᠠᠷ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Авганар Баруун гарын хошуу),康熙六年(1667年)置。
  • 浩齊特部(ᠬᠠᠦ᠋ᠢᠳ,Хауид,「老」,蒿齊忒、霍齊忒)二旗,已併入烏珠穆沁部。
    • 浩齊特左翼旗(ᠬᠠᠦ᠋ᠢᠳ ᠵᠡᠭᠦ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Хауид зүүн гарын хошуу),順治三年(1646年)置。[8]
    • 浩齊特右翼旗(ᠬᠠᠦ᠋ᠢᠳ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Хауид Баруун гарын хошуу),順治十年(1653年)置。
  • 阿巴噶部(ᠠᠪᠠᠭ᠎ᠠ,Авга,「叔父」,阿霸垓)二旗,今阿巴嘎旗
    • 阿巴噶右翼旗(Авга Баруун гарын хошуу),崇德六年(1641年)置。
    • 阿巴噶左翼旗(ᠠᠪᠠᠭᠠᠨᠠᠷ ᠵᠡᠭᠦ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Авга зүүн гарын хошуу),順治八年(1651年)置。
  • 蘇尼特部(ᠰᠥᠨᠢᠳ,Сөнөд,雪你惕)二旗。
    • 蘇尼特左翼旗(ᠰᠥᠨᠢᠳ ᠵᠡᠭᠦ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Сөнөд зүүн гарын хошуу),崇德六年置[8][9],今蘇尼特左旗。
    • 蘇尼特右翼旗(ᠰᠥᠨᠢᠳ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Сөнөд баруун гарын хошуу),崇德七年(1642年)置[8][9],今蘇尼特右旗。

烏蘭察布盟

烏蘭察布盟(ᠤᠯᠠᠭᠠᠨᠴᠠᠪ ᠤ᠋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Улаанцавын чуулган,“红色山崖”)四部,共六旗,會盟於四子部落旗境內之烏蘭察布山,受綏遠城將軍節制。

  • 四子部落(ᠳᠷᠪᠡᠨ ᠺᠧᠺ ᠲᠦ ᠠᠶᠤᠢᠮᠠ,Дрбэн кэкэд айима) 一旗
  • 茂明安部(ᠮᠤᠤᠮᠢᠩᠭ᠋ᠠᠨ,Муумянган,「歹千戶」,毛明安)一旗。
  • 烏喇特部(ᠤᠷᠠᠳ,Урадын,「能工巧匠」,吳喇忒)三旗。
    • 烏喇特前旗(ᠤᠷᠠᠳ ᠤᠨ ᠡᠮᠦᠨᠡᠳᠦ ᠬᠣᠰᠢᠭᠤ,Урадын өмнөд хошуу),順治五年(1648年)置,今由巴彥淖爾市管轄。
    • 烏喇特中旗(ᠤᠷᠠᠳ ᠤᠨ ᠳᠤᠮᠳᠠᠳᠤ ᠬᠣᠰᠢᠭᠤ,Урадын дундад хошуу),順治五年置,今由巴彥淖爾市管轄。
    • 烏喇特後旗(ᠤᠷᠠᠳ ᠤᠨ ᠬᠣᠶᠢᠲᠤ ᠬᠣᠰᠢᠭᠤ,Урадын хойд хошуу),順治五年置,今由巴彥淖爾市管轄。
  • 喀爾喀部(ᠬᠠᠯᠬ᠎ᠠ,Халх,「盾」)一旗
    • 喀爾喀右翼旗(ᠬᠠᠯᠬ᠎ᠠ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Халх баруун гарын хошуу,「盾」),其部落原屬外喀爾喀土謝圖汗部,順治十年(1653年)內徙,置一旗。今屬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

伊克昭盟

伊克昭盟(ᠶᠡᠬᠡ ᠵᠣᠣ ᠶ᠋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Их Зуугийн чуулган,得名於王愛召)一部,共七旗,受綏遠城將軍節制。

  • 鄂爾多斯部 (ᠣᠷᠳᠤᠰ,Ордос,「大汗的蒙古包」,斡耳朵、鄂爾多)七旗,順治六年(1649年)編鄂爾多斯部為六旗。乾隆元年(1736年)由鄂爾多斯右翼前旗析置右翼前末旗。
    • 鄂爾多斯左翼中旗(ᠣᠷᠳᠤᠰ ᠵᠡᠭᠦᠨ ᠭᠠᠷᠤᠨ ᠳᠤᠮᠳᠠᠳᠤ ᠬᠣᠰᠢᠭᠤ,Ордос зүүн гарын дунд хошуу):又稱郡王旗,今伊金霍洛旗
    • 鄂爾多斯左翼前旗(ᠣᠷᠳᠤᠰ ᠵᠡᠭᠦᠨ ᠭᠠᠷᠤᠨ ᠡᠮᠦᠨᠡᠳᠦ ᠬᠣᠰᠢᠭᠤ,Ордос зүүн гарын өмнөд хошуу):今準格爾旗(ᠵᠡᠭᠦᠨᠭᠠᠷ ᠬᠣᠰᠢᠭᠤ,Зүүнгар хошуу,「準格爾」在蒙古語中意為「左翼」,與準噶爾部無關)。
    • 鄂爾多斯左翼後旗(ᠣᠷᠳᠤᠰ ᠵᠡᠭᠦ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ᠶᠢᠲᠤ ᠬᠣᠰᠢᠭᠤ,Ордос зүүн гарын хойд хошуу):今達拉特旗(ᠳᠠᠯᠠᠳ ᠬᠣᠰᠢᠭᠤ,Далт хошуу)。
    • 鄂爾多斯右翼中旗(ᠣᠷᠳᠤᠰ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ᠭᠠᠷᠤᠨ ᠳᠤᠮᠳᠠᠳᠤ ᠬᠣᠰᠢᠭᠤ,Ордос баруун гарын дундад хошуу):今鄂托克旗(ᠣᠲᠣᠭ ᠬᠣᠰᠢᠭᠤ,Отог хошуу)。
    • 鄂爾多斯右翼前旗(ᠣᠷᠳᠤᠰ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ᠭᠠᠷᠤᠨ ᠡᠮᠦᠨᠡᠳᠦ ᠬᠣᠰᠢᠭᠤ,Ордос баруун гарын өмнөд хошуу):今烏審旗(ᠦᠦᠰᠢᠨ ᠬᠣᠰᠢᠭᠤ,Өөшин хошуу)。
    • 鄂爾多斯右翼後旗(ᠣᠷᠳᠤᠰ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ᠶᠢᠲᠤ ᠬᠣᠰᠢᠭᠤ,Ордос баруун гарын хойд хошуу):今杭錦旗(ᠬᠠᠩᠭᠢᠨ ᠬᠣᠰᠢᠭᠤ,Хангин хошуу)。
    • 鄂爾多斯右翼前末旗:又稱札薩克旗,今併入伊金霍洛旗。

歸化城土默特

歸化城土默特(ᠬᠥᠬᠡᠬᠣᠲᠠ ᠲᠦᠮᠡᠳ,Хөх хот Түмэд,「青城萬戶」),天聰六年(1632年)歸附。天聰九年(1635年)編為左、右翼二旗,置歸化城都統二人,由土默特蒙古世襲。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改派京官管理。雍正元年(1723年)恢復歸化城都統舊制。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裁撤歸化城都統一職,改由綏遠城將軍直接管轄。歸化城土默特在行政上同時隸屬於山西省歸化城、和林格爾托克托清水河薩拉齊五個直隸廳[10]

  • 歸化城土默特右翼旗
  • 歸化城土默特左翼旗

西套蒙古

西套蒙古二旗,又稱套西二旗,不設盟。

  • 阿拉善厄魯特旗(ᠠᠯᠠᠱᠠ ᠣᠢᠷᠠᠳ ᠬᠣᠰᠢᠭᠤ,Алшаа Өөрд хошуу,賀蘭瓦剌),原屬和碩特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置,今阿拉善旗。
  • 額濟納土爾扈特旗(ᠡᠵᠡᠨ᠎ᠡ ᠲᠣᠷᠭᠤᠳ ᠬᠣᠰᠢᠭᠤ,Эзнээ Tоргууд хошуу,「近衛軍」,亦集乃土爾扈特),乾隆十八年(1753年)置,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及阿拉善右旗西北。

外蒙古(喀爾喀)

 
1820年 外蒙古

外蒙古,又稱外喀爾喀、外四盟蒙古,即外札薩克蒙古喀爾喀部的主體,包括附牧於喀爾喀的額魯特部和輝特部,不包括科布多和唐努烏梁海。順治十二年(1655年),分喀爾喀三汗所屬部落為八個札薩克,以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墨爾根諾顏索諾木、車臣汗巴布、丹津喇嘛為左翼;以札薩克圖汗諾布爾、和托輝特部琿台吉俄木布額爾德尼之子額璘沁、車臣濟農多爾濟、昆都侖陀音丹巴為右翼[9]。康熙三十年(1691年),準噶爾部噶爾丹入侵喀爾喀,喀爾喀三部潰敗,舉族遷入內蒙古並上表內附。清聖祖於多倫淖爾召見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及三汗,舉行盟會,將其部衆安置於烏珠穆沁、蘇尼特部落之地。乃命理藩院置土謝圖汗部車臣汗部札薩克圖汗部,編旗列隊。雍正九年(1731年)分土謝圖汗部置賽音諾顏部,自此漠北外喀爾喀分為四部。乾隆中期以後,土謝圖汗部、車臣汗部隸屬於庫倫辦事大臣;賽音諾顏部、札薩克圖汗部隸屬於烏里雅蘇臺將軍

喀爾喀後路汗阿林盟

土謝圖汗部(ᠲᠦᠰᠢᠶᠡᠲᠦ ᠬᠠᠨ ᠠᠶᠢᠮᠠᠭ,Түшээт хан аймаг),康熙三十年(1691年)置,原為喀爾喀左翼土謝圖汗札薩克旗。次年(1692年)五月,定為喀爾喀北路,編為十七旗[11]

 
土謝圖汗旗境內的光顯寺(額爾德尼召)

雍正九年(1731年),析土謝圖汗部西十九旗置賽音諾顏部。土謝圖汗部改稱喀爾喀後路。會盟於土拉河以南之汗山(今乌兰巴托南),滿語稱山為“阿林”(ᠠᠯᡳᠨ,穆麟德:Alin),故稱汗阿林盟(ᠬᠠᠨ ᠠᠭᠤᠯᠠ ᠶ᠋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Хан уулын чуулган)。至乾隆年間分為二十旗:

  • 土謝圖汗旗[12]
  • 土謝圖汗部右翼左旗
  • 土謝圖汗部中右旗
  • 土謝圖汗部左翼中旗
  • 土謝圖汗部中旗
  • 土謝圖汗部左翼前旗
  • 土謝圖汗部右翼右旗
  • 土謝圖汗部右翼左末旗
  • 土謝圖汗部左翼末旗,以上九旗為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置
  • 土謝圖汗部左翼後旗,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置
  • 土謝圖汗部中左翼末旗,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置
  • 土謝圖汗部右翼右末次旗,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置
  • 土謝圖汗部左翼右末旗,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置
  • 土謝圖汗部左翼左中末旗,康熙五十年(1711年)置
  • 土謝圖汗部中右末旗,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置
  • 土謝圖汗部中次旗,,康熙五十八年置
  • 土謝圖汗部右翼左後旗,雍正八年(1730年)置
  • 土謝圖汗部右翼右末旗,雍正九年置
  • 土謝圖汗部左翼中左旗,雍正十年置
  • 土謝圖汗部中左旗,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置

喀爾喀中路齊齊爾里克盟

喀爾喀中路賽音諾顏部(ᠰᠠᠶᠢᠨ ᠨᠣᠶᠠᠨ ᠠᠶᠢᠮᠠᠭ,Сайн ноён аймаг,「好官長」),一作三音諾顏部,原隷屬於土謝圖汗部。雍正九年(1731年)因策凌征準噶爾有功,授“大札薩克”。善巴、策凌一族的土謝圖汗部右翼中旗、中左末旗、右翼右後旗、中前旗、中左旗、中末旗、右翼中左旗、右翼末旗、右翼前旗、中後旗、左翼左旗、左翼右旗、左翼左末旗、右翼中末旗、右翼左末旗、右翼中右旗、右翼後旗、中後末旗、中右翼末旗共十九旗由土謝圖汗部析出,置賽音諾顏部。乾隆年間,賽音諾顏部增至二十二旗,與遊牧於此的額魯特部二旗,共二十四旗會盟於齊齊爾里克,稱齊齊爾里克盟(ᠴᠡᠴᠡᠷᠯᠢᠭ ᠦ᠋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Цэцэрлэгийн чуулган)。

  • 賽音諾顏旗(原土謝圖汗部右翼中旗)
  • 賽音諾顏部右翼右後旗
  • 賽音諾顏部中左旗
  • 賽音諾顏部中前旗
  • 賽音諾顏部中末旗
  • 賽音諾顏部右翼前旗
  • 賽音諾顏部左翼左旗
  • 賽音諾顏部右翼末旗
  • 賽音諾顏部右翼後旗
  • 賽音諾顏部左翼右旗,以上十旗為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置
  • 賽音諾顏部左翼左末旗,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置
  • 賽音諾顏部右翼中右旗,康熙三十五年置
  • 賽音諾顏部中右翼末旗,康熙三十五年置
  • 賽音諾顏部右翼左末旗,康熙三十六年置
  • 賽音諾顏部右翼中左旗,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置
  • 賽音諾顏部中後末旗,康熙四十八年置
  • 賽音諾顏部中後旗,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置
  • 賽音諾顏部右翼中末旗,康熙五十一年置
  • 賽音諾顏部中左末旗,康熙六十年(1721年)置,即額駙策凌所領之旗。以上十九旗原屬土謝圖汗部。
  • 賽音諾顏部右末旗,乾隆三年(1738年)置
  • 賽音諾顏部中右旗,乾隆十六年(1751年)置
  • 賽音諾顏部左翼中旗,乾隆二十四年(1759)置[12]
額魯特部二旗

漠北的額魯特部二旗,出自西域準噶爾部,由康熙年間內附的準噶爾部落編成,附牧於土謝圖汗部地界。乾隆二十六年(1762年)由土謝圖汗部改隸賽音諾顏部。[12]

  • 額魯特旗(額魯特貝子旗),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置,封巴圖爾琿臺吉之孫丹濟拉為札薩克輔國公,附土謝圖汗部遊牧。[12]
  • 額魯特前旗,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授巴圖爾琿臺吉之從曾孫阿喇布坦為札薩克郡王,置一旗,附土謝圖汗部遊牧。雍正四年(1726年)增置一旗,七年(1729年)二旗合併。[12]

喀爾喀東路克魯倫巴爾和屯盟

喀爾喀東路車臣汗部(ᠰᠡᠴᠡᠨ ᠬᠠᠨ ᠠᠶᠢᠮᠠᠭ,Сэцэн хан аймаг),康熙三十年(1691年)置。次年(1692年)編為十二旗[13]。乾隆年間增至二十三旗。該部會盟於克魯倫河巴拉斯城,稱克魯倫巴爾和屯盟(ᠬᠡᠷᠦᠯᠦᠨ ᠦ᠌ ᠪᠠᠷᠰ ᠬᠣᠲᠠᠨ ᠤ᠋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Хэрлэн Барс хотын чуулган)。

  • 車臣汗部中旗(車臣汗旗)
  • 車臣汗部左翼中旗
  • 車臣汗部右翼中旗
  • 車臣汗部中左旗
  • 車臣汗部中右旗
  • 車臣汗部中前旗
  • 車臣汗部中後旗
  • 車臣汗部中下旗(車臣汗部中末旗)
  • 車臣汗部左翼前旗
  • 車臣汗部左翼後旗
  • 車臣汗部右翼前旗(《平定朔漠方略》無此旗)
  • 車臣汗部右翼後旗,以上十一旗皆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置
  • 車臣汗部中末次旗,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置
  • 車臣汗部中左前旗,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置
  • 車臣汗部中右後旗,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置
  • 車臣汗部左翼左旗,康熙四十年(1701年)置
  • 車臣汗部左翼右旗,康熙四十年(1701年)置
  • 車臣汗部右翼左旗,康熙四十年(1701年)置
  • 車臣汗部左翼後末旗,康熙五十年(1711年)置
  • 車臣汗部右翼中右旗,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置
  • 車臣汗部右翼中左旗,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置
  • 車臣汗部中末右旗,乾隆十四年(1749年)置
  • 車臣汗部右翼中前旗,乾隆二十年(1755年)置

喀爾喀西路札克畢拉色欽畢都爾諾爾盟

喀爾喀西路札薩克圖汗部(ᠵᠠᠰᠠᠭᠲᠤ ᠬᠠᠨ ᠠᠶᠢᠮᠠᠭ,Засагт хан аймаг),康熙三十年(1691年)置。次年編為九旗[14]。雍正十年(1732年)因罪削策妄扎布札薩克圖汗爵位,以其叔之子、右翼左旗札薩克格哷克延丕勒襲札薩克圖汗位,兼管札薩克圖汗旗與右翼左旗,視為一旗。乾隆年間增至十八旗,與所附輝特部一旗,共十九旗,會盟於札克河源頭之畢都爾諾爾,稱札克畢拉色欽畢都爾諾爾盟(ᠵᠠᠭ ᠭᠣᠣᠯ ᠤ᠋ᠨ ᠡᠬᠢ ᠪᠢᠳᠦᠷᠢᠶ᠎ᠡ ᠨᠠᠭᠤᠷ ᠤ᠋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Заг голын эх Бидэръяа нуурын чуулган)。

  • 札薩克圖汗部中旗(札薩克圖汗旗)
  • 札薩克圖汗部左翼左旗[15]
  • 札薩克圖汗部左翼右旗(《平定朔漠方略》無此旗)
  • 札薩克圖汗部右翼左旗
  • 札薩克圖汗部右翼右旗
  • 札薩克圖汗部左翼前旗
  • 札薩克圖汗部右翼前旗
  • 札薩克圖汗部左翼後旗
  • 札薩克圖汗部右翼後旗,以上九旗皆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置
  • 札薩克圖汗部中左翼左旗,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置
  • 札薩克圖汗部右翼後末旗,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置
  • 札薩克圖汗部中右翼末次旗,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置
  • 札薩克圖汗部中右翼末旗,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置
  • 札薩克圖汗部右翼右末旗,雍正二年(1724年)置
  • 札薩克圖汗部左翼後末旗,雍正四年(1726年)置
  • 札薩克圖汗部左翼中旗,雍正六年(1728年)置
  • 札薩克圖汗部中右翼左旗,乾隆二十年(1755年)置
  • 札薩克圖汗部中左翼右旗,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置
  • 札薩克圖汗部中左翼末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置
輝特部一旗

漠北的輝特部設一旗,附牧於札薩克圖汗部地界。

  • 輝特旗,羅布藏後裔。乾隆三十年(1765年)置,授輝特台吉拉克沁噶喇為札薩克一等臺吉,附札薩克圖汗部遊牧[16]

唐努烏梁海

唐努烏梁海(ᠲᠠᠩᠨᠠ ᠤᠷᠢᠶᠠᠩᠬᠠᠢ,Тагна Урианхай,圖瓦語:Таңды Урянхай)為烏梁海人。原屬喀爾喀右翼和托輝特部札薩克俄木布額爾德尼。唐努烏梁海為內屬部落,不屬於外蒙古(喀爾喀部落)。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授俄木布額爾德尼之子額林沁羅卜藏為札薩克,領和托輝特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和托輝特貝勒青袞雜卜發動撤驛之變,旋即被平定。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開始將唐努烏梁海編為佐領。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頒“唐努烏梁海四旗總管之印”。凡五旗,四十八佐領,視同蒙古部落。隸屬於烏里雅蘇臺將軍。乾隆三十九年(1765年)至清末,由唐努旗總管兼任唐努烏梁海各旗總管,掌唐努烏梁海四旗總管之印。同治七年(1868年),根據《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和《烏里雅蘇臺界約》,原屬克木齊克旗的阿穆哈河流域劃歸俄羅斯。同治十一年(1872年)、光緒二十五年(1900年),清廷先後頒給庫布蘇庫勒諾爾旗、克木齊克旗印信,二旗遂不再由唐努旗總管管轄。

  • 唐努旗,轄特斯部落。
  • 薩拉吉克旗,轄奇木部落。
  • 托錦旗,轄托錦部落。
  • 庫布蘇庫勒諾爾旗,轄錫爾克騰部落。以上四旗為1757年至1762年之間所置。
  • 克木齊克旗,原屬準噶爾。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置。[17]
  • 烏里雅蘇臺將軍所屬烏梁海二十五佐領
  • 札薩克圖汗部中左翼末旗所屬烏梁海五佐領
  • 賽音諾顏部額魯特旗所屬烏梁海十三佐領
  • 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所屬烏梁海五佐領(沙比納爾)[18]

科布多

 
道路右側為科布多參贊大臣衙門遺址

科布多(ᠬᠣᠪᠳᠤ,Ховд)各部統屬於科布多參贊大臣,統轄杜爾伯特部及阿爾泰山一帶各部落。

杜爾伯特部

杜爾伯特衛拉特部,乾隆十八年(1753年)內附,次年(1754年)編為十四旗。乾隆二十年(1755年)設左、右兩翼賽音濟雅哈圖盟(ᠰᠠᠢᠨ ᠵᠠᠶᠠᠭᠠᠲᠤ ᠶ᠋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Сайн заяатын чуулган),會盟之例一如外蒙古。

  • 杜爾伯特左翼 十一旗(賽音濟雅哈圖左翼盟)
    • 特古斯庫魯克達賴汗旗(杜爾伯特汗旗)
    • 杜爾伯特左翼中旗
    • 杜爾伯特左翼中左旗
    • 杜爾伯特左翼中前旗
    • 杜爾伯特左翼中後旗
    • 杜爾伯特左翼中上旗
    • 杜爾伯特左翼中下旗
    • 杜爾伯特左翼中前左旗
    • 杜爾伯特左翼中前右旗
    • 杜爾伯特左翼中後左旗
    • 杜爾伯特左翼中後右旗
 
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宴請前來歸降的杜爾伯特部首領
  • 杜爾伯特右翼 三旗(賽音濟雅哈圖右翼盟)
    • 杜爾伯特右翼前旗
    • 杜爾伯特右翼前右旗
    • 杜爾伯特右翼中右旗
  • 輝特部(ᠬᠥᠢᠳᠡ,хойд)二旗

札哈沁部

  • 札哈沁部(ᠵᠠᠬᠠᠴᠢᠨ,Захчин)二旗
    • 札哈沁總管旗,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置
    • 札哈沁三等信勇公旗(札哈沁公旗),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設佐領,嘉慶五年(1800年)增置[19]

科布多額魯特部

明阿特部

阿爾泰烏梁海

  • 阿爾泰烏梁海(ᠠᠯᠲᠠᠢ ᠶᠢᠨ ᠤᠷᠢᠶᠠᠩᠬᠠᠢ,Алтайн Урианхай)七旗,乾隆十九年(1754年)置[20]光緒三十二年末(1907年)改屬阿爾泰[21]
    • 阿爾泰烏梁海左翼副都統旗
    • 阿爾泰烏梁海左翼散秩大臣旗
    • 阿爾泰烏梁海左翼總管旗二
    • 阿爾泰烏梁海右翼散秩大臣旗
    • 阿爾泰烏梁海右翼總管旗二

阿爾泰淖爾烏梁海

  • 阿爾泰淖爾烏梁海(ᠠᠯᠲᠠᠢ ᠶᠢᠨ ᠨᠠᠭᠤᠷ ᠤᠨ ᠤᠷᠢᠶᠠᠩᠬᠠᠢ,Алтайн нуурын Урианхай)二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置。同治六年(1867年)割讓予俄羅斯
    • 阿爾泰淖爾烏梁海總管旗二

新土爾扈特部

  • 新土爾扈特部二旗,遊牧於今新疆青河縣、蒙古國布爾根縣一帶。因臨哈弼察克河,又稱“哈弼察克土爾扈特”。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置,次年以其部為青塞特奇勒圖盟(ᠴᠢᠩ ᠰᠡᠳᠭᠢᠯᠲᠦ ᠶ᠋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Чин сэтгэлтийн чуулган)。1907年改屬阿爾泰。
    • 新土爾扈特左旗
    • 新土爾扈特右旗

新和碩特部

  • 新和碩特部一旗,遊牧於阿爾泰山南路布爾干河一帶(今屬蒙古國布爾根縣)。原附屬於新土爾扈特左旗,編為半個佐領。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分出,嘉慶元年(1796年)置札薩克旗。1907年改屬阿爾泰。

蒙古各遊牧喇嘛部落

  • 錫哷圖庫倫札薩克喇嘛,於盛京法庫邊外(今庫倫旗一帶)遊牧
  • 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附喀爾喀土謝圖汗部遊牧
  • 額爾德尼班第達呼圖克圖,附喀爾喀賽音諾顏部遊牧
  • 札牙班第達呼圖克圖,附喀爾喀賽音諾顏部遊牧
  • 青蘇珠克圖諾門罕,附喀爾喀賽音諾顏部遊牧
  • 那魯班禪呼圖克圖,附喀爾喀札薩克圖汗部遊牧

青海蒙古各部

青海蒙古各部有時統稱為“青海額魯特”。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和碩特台吉羅卜藏丹津叛亂。次年(1725年)編青海蒙古各部為二十七旗,置青海辦事大臣管轄青海地方,並主持蒙古各部會盟,不設盟長。雍正九年(1731年)增置二旗。嘉慶十一年(1816年)裁撤一旗,餘二十八旗。道光三年(1823年)分青海黃河以北之蒙古二十四旗為左、右翼二盟。[22]

青海和碩特部

青海輝特部

青海綽羅斯部

  • 綽羅斯部 二旗
    • 綽羅斯北中旗,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置[23]
    • 綽羅斯南右翼頭旗

青海土爾扈特部

青海喀爾喀部

青海遊牧喇嘛部落

新疆蒙古各部

新疆蒙古各部落統於伊犁將軍,原不置札薩克旗。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渥巴錫率俄羅斯所屬土爾扈特、和碩特等部歸降。清廷於新疆伊犁塔爾巴哈臺喀喇沙爾庫爾喀喇烏蘇等地劃給牧地,置舊土爾扈特中路和硕特二部。

舊土爾扈特部

舊土爾扈特部十旗,分為南、北、東、西四路,即四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ᠦᠨᠡᠨ ᠰᠦᠰᠦᠭᠲᠦ ᠶ᠋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Үнэн сүсэгтийн чуулган)。

  • 南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統南路舊土爾扈特部四旗,又稱“珠勒都斯土爾扈特”,遊牧於珠勒都斯河流域(今新疆和靜縣北部)一帶。皆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置。
    • 南路舊土爾扈特旗(卓哩克圖汗旗)
    • 南路舊土爾扈特中旗
    • 南路舊土爾扈特右旗
    • 南路舊土爾扈特左旗
  • 北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統北路舊土爾扈特部三旗,又稱“霍博克薩里土爾扈特”,遊牧於霍博克薩里(和布克賽爾縣)一帶。
    • 北路舊土爾扈特旗,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置
    • 北路舊土爾扈特右旗,乾隆四十年(1775年)置
    • 北路舊土爾扈特左旗,乾隆四十年置
  • 東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統東路舊土爾扈特部二旗,又稱“濟爾哈朗土爾扈特”,遊牧於新疆巩乃斯河喀什河流域。皆為乾隆三十六年置。
    • 東路舊土爾扈特右旗
    • 東路舊土爾扈特左旗
  • 西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統西路舊土爾扈特部一旗,又稱“精土爾扈特”、“晶河土爾扈特”,遊牧於晶河(今精河)一帶。
    • 西路舊土爾扈特旗,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置

中路和碩特部

  • 中路和碩特部四旗,自為一盟,稱巴圖塞特奇勒圖盟(ᠪᠠᠲᠤ ᠰᠡᠳᠭᠢᠯᠲᠦ ᠶ᠋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Бат сэтгэлтийн чуулган)。遊牧於今新疆和靜縣一帶。
    • 中路和碩特中旗,乾隆三十六年置
    • 中路和碩特中右旗,乾隆三十六年置
    • 中路和碩特中左旗,乾隆四十年(1775年)置
    • 中路和碩特多羅貝勒旗,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置,嘉慶二年(1797年)裁撤[24]

黑龍江蒙古部落

黑龍江蒙古額魯特部札薩克由西北地區遷入,統屬於黑龍江將軍满语ᠰᠠᡥᠠᠯᡳᠶᠠᠨ
ᡠᠯᠠ  ᡳ
ᠵᡳᠶᠠᠩᡤᡳᠶᡡᠨ
穆麟德轉寫sahaliyan ula i jianggiyūn)。

  • 黑龍江額魯特部一旗,出自準噶爾部,由新疆徙至黑龍江遊牧。

西藏蒙古各部

西藏蒙古各部由駐藏大臣管轄。

达木蒙古

  • 達木蒙古八旗,原屬和碩特部。置佐領八人,不設總管,直屬於駐藏大臣。

霍尔三十九族

  • 霍爾三十九族(ཧོར་སྡེ་སོ་དགུ)由駐藏大臣屬員夷情章京管轄。

据《清史稿》兵志记载,三十九族有:纳书克贡巴族、毕鲁族、琫盆族、达格鲁族、拉克族、色尔札族、札嘛尔族、阿札克族、上阿札克族、下阿札克族、伙尔川木桑族、伙尔札麻苏他尔族、伙尔札麻苏他尔、只多族、瓦拉族、伙尔族、麻鲁族、宁塔、尼札尔、参麻布玛、尼牙木札族、利松麻巴族、勒达克族、多麻巴族、羊巴族、依戎伙尔族、伙尔族、彭他麻族、伙尔拉赛族、上刚噶鲁族、下刚噶鲁族、琼布拉克鲁族、噶鲁族、色尔札族、上多尔树族、下多尔树族、三札族、三纳拉巴族、朴族。[25]

三十九族土司為:瓊布噶魯、瓊布巴爾查、瓊布納克魯、勒納夥爾、色里瓊扎尼查爾、色里瓊扎參嘛布瑪、色里瓊扎嘛嚕、木朱特羊巴、布米特勒達克、木朱特尼牙木查、木朱特利松嘛吧、木朱特多嘛巴、勒遠夥爾、依戎夥爾移他瑪、查楚和爾孫提瑪爾、巴爾達山木多川目桑、嘛拉布什嘛弄、窩柱特只多、窩柱特娃拉、彭楚克夥爾、彭楚克彭他瑪爾、彭楚克拉寨、盆索納克書達格魯克、沁體牙岡納克書畢魯、盆沙尼牙固納克書色爾查、巴爾達穆納克喜奔盆、納格沙拉克書拉克什、洛克納克書貢巴、三渣、三納拉巴、撲旅、上阿扎克、下阿扎克、白獵扎嘛爾、上岡噶魯、下岡噶魯、上奪爾樹、下奪爾樹。[26]

八旗蒙古

八旗察哈爾

  • 八旗察哈爾康熙十四年(1675年),額哲之孫布爾尼起兵反叛,兩個月後敗亡,察哈爾汗族遂絕嗣。此後朝廷將察哈爾部眾編入八旗蒙古,各旗設總管,遊牧于宣化大同邊外。乾隆以前,八旗察哈爾屬於在京八旗,只是不駐防內地,而是遊牧於口外,稱為“八旗遊牧察哈爾”(意為八旗在察哈爾遊牧者)。其牧地“東至克什克騰界,西至歸化城土默特界,南至太僕寺牧厰及山西邊界,北至蘇尼特及四子部落界”[28],屬於八旗蒙古所有,不是自己的領地。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置察哈爾都統統轄八旗察哈爾,不再隸屬於京旗。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間,朝廷征調部分八旗察哈爾兵丁征戍伊犁,成為伊犁伊犁察哈爾八旗。到了乾隆後期,編入八旗察哈爾的外來兵丁人口已經超過察哈爾本部人口,有來自茂明安、巴爾虎、蘇尼特、喀爾喀、準噶爾、土爾扈特等部的流散人口。其中以來自準噶爾部的人口(如達什達瓦屬部)最多。
    • 鑲黃旗察哈爾
    • 正黃旗察哈爾
    • 鑲紅旗察哈爾
    • 正紅旗察哈爾
    • 鑲白旗察哈爾
    • 正白旗察哈爾
    • 鑲藍旗察哈爾
    • 正藍旗察哈爾

新疆駐防八旗

新疆伊犁所屬察哈爾、額魯特,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各定為左右翼、八旗。左右翼各置總管一人,統屬於伊犁將軍。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定塔爾巴哈臺所屬額魯特部為一旗。[29]

  • 伊犁察哈爾八旗
    • 左翼四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
    • 右翼四旗:正黃旗、鑲藍旗、正紅旗、鑲紅旗
  • 伊犁額魯特八旗
    • 左翼上三旗: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
    • 右翼下五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正紅旗、鑲紅旗
  • 塔爾巴哈臺額魯特旗

黑龍江駐防呼倫貝爾各旗

  • 呼倫貝爾駐防巴爾虎部(ᠪᠠᠷᠭᠤ,Барга),原屬喀爾喀車臣汗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之後漸次遷至黑龍江境內。
    • 陳巴爾虎(ᠬᠠᠭᠤᠴᠢᠨ ᠪᠠᠷᠭᠤ ᠬᠣᠰᠢᠭᠤ,Хуучин Барга хошуу)二旗,雍正十年(1732年)置,屬於布特哈八旗,駐防於呼倫貝爾城北。
      • 正藍旗索倫
      • 鑲白旗索倫
    • 新巴爾虎(ᠰᠢᠨ᠎ᠡ ᠪᠠᠷᠭᠤ ᠬᠣᠰᠢᠭᠤ,西里爾字母:Шинэ Барга хошуу)八旗,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駐防於呼倫湖貝爾湖一帶。左右翼各設總管一員。各旗設副總管一員,不設總管。
      • 鑲黃旗新巴爾虎
      • 正黃旗新巴爾虎
      • 正藍旗新巴爾虎
      • 鑲白旗新巴爾虎
      • 鑲藍旗新巴爾虎
      • 正紅旗新巴爾虎
      • 鑲紅旗新巴爾虎
      • 正白旗新巴爾虎
  • 額魯特鑲黃旗,準噶爾丹津阿喇布坦屬部。原為賽音諾顏部額魯特前旗之二佐領,遊牧於喀爾喀推河一帶。雍正十年(1732年)徙牧於喀爾喀河東,置一旗。駐防於呼倫貝爾城南。
  • 黑龍江杜爾伯特部(綽羅斯氏),原屬科布多杜爾伯特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二等台吉博東齊、布圖庫率領從額爾齊斯河流域徙牧呼倫貝爾,編入駐防八旗,並未像其他部落一樣編設佐領,隸屬于呼倫貝爾副都統[30]

参考文献

引用

  1. ^ 嘉慶《一統志》外藩蒙古統部:“蓋奉正朔、隸版圖者,部落二十有五,為旗五十有一。”
  2. ^ 光緒《會典事例》卷九百七十六理藩院設官內蒙古部落官制
  3. ^ 嘉慶《一統志》歸化城土默特
  4. ^ 內蒙古各旗建置年代多無明確記載。以下置旗年份,除另注明者外,以嘉慶《大清一統志》所載授世襲札薩克並掌旗時間為準。
  5. ^ 據《清史稿》藩部傳。光緒《會典事例》云崇德九年(1642年)封札薩克,疑“元年”誤作“九年”。
  6. ^ 《清史稿》地理志
  7. ^ 7.0 7.1 7.2 7.3 7.4 光緒《會典事例》卷九百六十七理藩院封爵內札薩克一
  8. ^ 8.0 8.1 8.2 8.3 光緒《會典事例》卷九百六十八理藩院封爵內札薩克二
  9. ^ 9.0 9.1 9.2 《清史稿》藩部傳
  10. ^ 光緒《會典事例》卷九百六十三理藩院疆理
  11. ^ 《平定朔漠方略》卷十二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以下置年見光緒《會典事例》卷九百六十九理藩院封爵外札薩克一
  13. ^ 《平定朔漠方略》卷十二載車臣汗部編為十一旗,無右翼前旗,據光緒《會典事例》卷九百七十及嘉慶《一統志》補出。
  14. ^ 《平定朔漠方略》卷十二載八旗,無左翼右旗。據光緒《會典事例》卷九百七十及嘉慶《一統志》補出
  15. ^ 《平定朔漠方略》:“扎薩克郡王色稜阿海管西路左翼左軍事。”光緒《會典事例》載,乾隆二十一年始置札薩克。
  16. ^ 光緒《會典事例》卷九百七十理藩院封爵外札薩克二
  17. ^ 樊明方,《清朝對唐努烏梁海地區的管轄》,載於《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2期
  18. ^ 以上見嘉慶《一統志》烏里雅蘇台統部
  19. ^ 《清史稿》藩部傳。嘉慶《一統志》、《中國歷史地圖集》失載此旗。
  20. ^ 光緒《會典事例》卷九百七十六理藩院設官
  21. ^ 《清史稿》卷五百二十四藩部傳七:“十二月,是部七旗劃隸阿爾泰。”
  22. ^ 光緒《會典事例》卷九百八十三理藩院會盟
  23. ^ 23.0 23.1 23.2 光緒《會典事例》卷九百七十一理藩院封爵外札薩克三
  24. ^ 光緒《會典事例》卷九百七十二理藩院封爵外札薩克四
  25. ^ 其中有重复者。
  26. ^ 《清史稿》卷五百二十五藩部傳
  27. ^ 《清代藩部研究》,133頁
  28. ^ 清朝通志》卷三十一地理略
  29. ^ 光緒《會典事例》卷九百七十七理藩院設官
  30. ^ 佟佳江. 清史稿订误. 中华书局. 2013: 186. ISBN 9787101092974. 

来源

  • 《親征平定朔漠方略》,中國藏學出版社影印殿本
  • 欽定皇朝通志》,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影印乾隆殿本
  • 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
  • 光緒《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制中心影印光緒殿本
  • 清史稿》,中華書局點校本
  • 譚其驤 等,1974,《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 祁韻士 著,張穆 改定,包文漢 整理,1987,《清朝藩部要略稿本》,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 張文江,2001,《清代藩部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清代蒙古盟部旗列表,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12月20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本表收入清代蒙古各盟, 部落, 本表的簡表參見此處, 目录, 概述, 蒙古各盟, 內蒙古, 哲里木盟, 卓索圖盟, 昭烏達盟, 錫林郭勒盟, 烏蘭察布盟, 伊克昭盟, 歸化城土默特, 西套蒙古, 外蒙古, 喀爾喀, 喀.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12月20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清代蒙古盟部旗列表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本表收入清代蒙古各盟 部落 旗 本表的簡表參見此處 目录 1 概述 2 蒙古各盟 部 旗 2 1 內蒙古 2 1 1 哲里木盟 2 1 2 卓索圖盟 2 1 3 昭烏達盟 2 1 4 錫林郭勒盟 2 1 5 烏蘭察布盟 2 1 6 伊克昭盟 2 2 歸化城土默特 2 3 西套蒙古 2 4 外蒙古 喀爾喀 2 4 1 喀爾喀後路汗阿林盟 2 4 2 喀爾喀中路齊齊爾里克盟 2 4 2 1 額魯特部二旗 2 4 3 喀爾喀東路克魯倫巴爾和屯盟 2 4 4 喀爾喀西路札克畢拉色欽畢都爾諾爾盟 2 4 4 1 輝特部一旗 2 5 唐努烏梁海 2 6 科布多 2 6 1 杜爾伯特部 2 6 2 札哈沁部 2 6 3 科布多額魯特部 2 6 4 明阿特部 2 6 5 阿爾泰烏梁海 2 6 6 阿爾泰淖爾烏梁海 2 6 7 新土爾扈特部 2 6 8 新和碩特部 2 7 蒙古各遊牧喇嘛部落 3 青海蒙古各部 3 1 青海和碩特部 3 2 青海輝特部 3 3 青海綽羅斯部 3 4 青海土爾扈特部 3 5 青海喀爾喀部 3 6 青海遊牧喇嘛部落 4 新疆蒙古各部 4 1 舊土爾扈特部 4 2 中路和碩特部 5 黑龍江蒙古部落 6 西藏蒙古各部 6 1 达木蒙古 6 2 霍尔三十九族 7 八旗蒙古 7 1 八旗察哈爾 7 2 新疆駐防八旗 7 3 黑龍江駐防呼倫貝爾各旗 8 参考文献 8 1 引用 8 2 来源概述 编辑清代蒙古分為內屬蒙古與外藩蒙古 內屬蒙古各旗由朝廷任命官員治理 與內地的府 縣無異 如察哈爾 歸化城土默特 唐努烏梁海 阿爾泰烏梁海等 外藩蒙古各旗則由當地的世襲札薩克管理 處於半自治狀態 在外藩蒙古 以若干旗合為一盟 設正 副盟長 掌管會盟事宜 並對各旗札薩克進行監管 清代蒙古的盟是監察機構 並非行政區 外藩蒙古又按其歸附清朝的先後分為內札薩克蒙古與外札薩克蒙古 內札薩克蒙古即內蒙古 於天命至康熙初年陸續歸附清朝 不但政治地位較高 還保留了一定的兵權 康熙中期以後陸續歸附的各部稱為外札薩克 無兵權 隸屬於當地的將軍 都統 駐紮大臣 西套蒙古二旗除外 外札薩克蒙古中的喀爾喀四部後來成為外蒙古 蒙古地區劃分為盟 蒙古语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 西里尔字母 chuulgan 旗 蒙古语 ᠬᠣᠰᠢᠭᠤ 西里尔字母 hoshuu 佐领 蒙古语 ᠰᠤᠮᠤ 西里尔字母 sum 將各遊牧部落納入統一的行政體系之中 明清之際的蒙古原以部落 即元代之投下 音譯為 愛馬 為單位 部落首領為 部長 鄂拓克 或 汗 后金皇太极时代 依照八旗的形式 將蒙古部落編為旗分 画设旗界 随着蒙古诸旗管辖牧地的固定 旗逐渐成为整个蒙古地区的基层行政單位 并沿用至今 旗下設 佐领 即蘇木 理藩院 理藩部 駐紮大臣 盟 盟 旗 旗 旗 西套二旗 佐 佐 佐 佐蒙古各盟 部 旗 编辑內蒙古 编辑 內蒙古即內札薩克蒙古或內札薩克 始於清太宗時編旗 至乾隆初年 共有二十五部 編為五十一旗 1 乾隆二十八年 1763年 裁撤由歸化城蒙古部落世襲的歸化城都統一職 歸化城土默特部落二旗遂為內屬部落 改由綏遠城將軍管轄 2 3 此後 內蒙古二十四部 四十九旗 設六盟 至清末 宣統二年 不改 哲里木盟 编辑 哲里木盟 蒙古语 ᠵᠢᠷᠢᠮ ᠦ ᠨᠴᠢᠭᠤᠯᠭᠠᠨ 西里尔字母 Zhirmijn chuulgan 四部 共十旗 會盟於科爾沁右翼中旗境內之哲里木山 今科爾沁右翼中旗境 科爾沁部 蒙古语 ᠬᠤᠷᠴᠢᠨ 西里尔字母 Horchin 帶弓者 六旗 科爾沁右翼中旗 蒙古语 ᠬᠣᠷᠴᠢᠨᠪᠠᠷᠠᠭᠤᠨᠭᠠᠷᠤᠨᠳᠤᠮᠳᠠᠳᠤᠬᠣᠰᠢᠭᠤ 西里尔字母 Horchin baruun garyn dundad hoshuu 科爾沁右翼旗 崇德元年 1636年 置 4 地處大興安嶺南麓科爾沁草原腹地 今屬興安盟管轄 科爾沁右翼前旗 蒙古语 ᠬᠣᠷᠴᠢᠨᠪᠠᠷᠠᠭᠤᠨᠭᠠᠷᠤᠨᠡᠮᠦᠨᠡᠳᠦᠬᠣᠰᠢᠭᠤ 西里尔字母 Horchin baruun garyn omnod hoshuu 崇德元年置 今屬興安盟管轄 科爾沁右翼後旗 蒙古语 ᠬᠣᠷᠴᠢᠨᠪᠠᠷᠠᠭᠤᠨᠭᠠᠷᠤᠨᠬᠣᠶᠢᠲᠤᠬᠣᠰᠢᠭᠤ 西里尔字母 Horchin baruun garyn hojd hoshuu 崇德元年置 位於今科爾沁右翼前旗東北的額爾格圖蘇木 科爾沁左翼中旗 蒙古语 ᠬᠣᠷᠴᠢᠨᠵᠡᠭᠦᠨᠭᠠᠷᠤᠨᠳᠤᠮᠳᠠᠳᠤᠬᠣᠰᠢᠭᠤ 西里尔字母 Horchin zүүn garyn dund hoshuu 科爾沁左翼旗 崇德元年置 5 今屬通遼市 俗稱達爾罕旗 蒙古语 ᠳᠠᠷᠬᠠᠨᠬᠣᠰᠢᠭᠤ 西里尔字母 Darhan hoshuu 科爾沁左翼前旗 蒙古语 ᠬᠣᠷᠴᠢᠨᠵᠡᠭᠦᠨᠭᠠᠷᠤᠨᠡᠮᠦᠨᠡᠳᠦᠬᠣᠰᠢᠭᠤ 西里尔字母 Horchin zүүn garyn omnod hoshuu 崇德元年置 俗稱賓圖郡王旗 今併入通遼市庫倫旗 科爾沁左翼後旗 蒙古语 ᠬᠣᠷᠴᠢᠨᠵᠡᠭᠦᠨᠭᠠᠷᠤᠨᠬᠣᠶᠢᠲᠤᠬᠣᠰᠢᠭᠤ 西里尔字母 Horchin zүүn garyn hojd hoshuu 順治七年 1650年 置 今屬通遼市 旗府甘旗卡 扎賚特部 蒙古语 ᠵᠠᠯᠠᠢᠳ 西里尔字母 Zhalajd 札剌亦兒部 與藥羅葛同名 一旗 扎賚特旗 蒙古语 ᠵᠠᠯᠠᠢᠳᠬᠣᠰᠢᠭᠤ 西里尔字母 Zhalajd hoshuu 順治五年 1648年 置 今屬興安盟管轄 杜爾伯特部 蒙古语 ᠳᠥᠷᠪᠡᠳ 西里尔字母 Dorvod 四 朵兒邊部 東杜爾伯特 韃靼杜爾伯特 一旗 附牧於科爾沁右翼 杜爾伯特旗 蒙古语 ᠳᠥᠷᠪᠡᠳᠬᠣᠰᠢᠭᠤ 西里尔字母 Dorvod hoshuu 順治五年置 今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 郭爾羅斯部 蒙古语 ᠭᠣᠷᠯᠣᠰ 西里尔字母 Gorlos 河 火羅剌思部 二旗 附牧於科爾沁左翼 郭爾羅斯前旗 蒙古语 ᠭᠣᠷᠯᠣᠰᠡᠮᠦᠨᠡᠳᠦᠬᠣᠰᠢᠭᠤ 西里尔字母 Gorlos omnod hoshuu 崇德元年置 今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 郭爾羅斯後旗 蒙古语 ᠭᠣᠷᠯᠣᠰᠬᠣᠶᠢᠲᠤᠬᠣᠰᠢᠭᠤ 西里尔字母 Gorlos hojd hoshuu 順治五年置 今黑龍江省肇源縣 卓索圖盟 编辑 卓索圖盟 蒙古语 ᠵᠣᠰᠣᠲᠤ ᠶᠢᠨᠴᠢᠭᠤᠯᠭᠠᠨ 西里尔字母 Zostyn chuulgan 二部 共五旗 會盟於土默特右翼旗境內之卓索圖 與昭烏達盟統屬於熱河都統 喀喇沁部 蒙古语 ᠬᠠᠷᠠᠴᠢᠨ 西里尔字母 Harchin 製黑馬奶酒者 哈剌赤 三旗 喀喇沁右翼旗 蒙古语 ᠬᠠᠷᠠᠴᠢᠨᠪᠠᠷᠠᠭᠤᠨᠭᠠᠷᠤᠨᠬᠣᠰᠢᠭᠤ 西里尔字母 Harchin baruun garyn hoshuu 崇德元年 1636年 置 今喀喇沁旗 喀喇沁左翼旗 蒙古语 ᠬᠠᠷᠠᠴᠢᠨᠵᠡᠭᠦᠨᠭᠠᠷᠤᠨᠬᠣᠰᠢᠭᠤ 西里尔字母 Harchin zүүn garyn hoshuu 順治五年 1648年 置 今喀喇沁旗 喀喇沁中旗 蒙古语 ᠬᠠᠷᠠᠴᠢᠨᠳᠤᠮᠳᠠᠳᠤᠬᠣᠰᠢᠭᠤ 康熙四十四年 1705年 增置 今屬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 土默特部 蒙古语 ᠲᠦᠮᠡᠳ 西里尔字母 Tүmed 萬戶 禿馬惕 二旗 牧地在遼西 與歸化城土默特同源但領域不同 土默特左翼旗 蒙古语 ᠲᠦᠮᠡᠳᠵᠡᠭᠦᠨᠭᠠᠷᠤᠨᠬᠣᠰᠢᠭᠤ 西里尔字母 Tүmed zүүn garyn hoshuu 崇德元年置 今屬遼寧省阜新市阜新縣 附土默特左翼遊牧之 閒散喀爾喀多羅貝勒 雖然不是札薩克 但有時也視作一旗 即 唐古特喀爾喀旗 康熙元年 1662年 由杭愛山來歸 6 康熙四年 1665年 封多羅貝勒 7 土默特右翼旗 蒙古语 ᠲᠦᠮᠡᠳᠪᠠᠷᠠᠭᠤᠨᠭᠠᠷᠤᠨᠬᠣᠰᠢᠭᠤ 西里尔字母 Tүmed baruun garyn hoshuu 順治五年置 今遼寧省朝陽市北票市 昭烏達盟 编辑 昭烏達盟 ᠵᠤᠤ ᠤᠳᠠ Zuu Ud 百柳 八部 共十一旗 會盟於翁牛特左翼旗境內之昭烏達 與卓索圖盟統屬於熱河都統 敖漢部 ᠠᠤᠬᠠᠨ Uuhan 長子 大王 一旗 敖漢旗 ᠠᠤᠬᠠᠨ ᠬᠣᠰᠢᠭᠤ Uuhan hoshuu 崇德元年 1636年 置 清末析置敖漢右翼旗 宣統三年 1911年 析置敖漢右翼旗 以原敖漢旗為敖漢左翼旗 不在 四十九旗 範圍之內 現為赤峰市轄下敖漢旗 柰曼部 ᠨᠠᠶᠢᠮᠠᠨ Najman 八 乃蠻 一旗 奈曼旗 ᠨᠠᠢᠮᠠᠨ ᠬᠣᠰᠢᠭᠤ Najman hoshuu 崇德元年置 今屬通遼市管轄 巴林部 ᠪᠠᠭᠠᠷᠢᠨ Baarin 二旗 巴林右翼旗 ᠪᠠᠭᠠᠷᠢᠨ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 Bajran Baruun garyn hoshuu 順治五年 1648年 置 7 今赤峰市巴林右旗 巴林左翼旗 ᠪᠠᠭᠠᠷᠢᠨ ᠵᠡᠭᠦ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 Bajran zүүn garyn hoshuu 順治五年置 7 今赤峰市巴林左旗 扎魯特部 ᠵᠠᠷᠤᠳ Zharuud 二旗 今通遼市扎魯特旗 扎魯特右翼旗 ᠵᠠᠷᠤᠳ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 Zharuud Baruun garyn hoshuu 順治五年置 7 扎魯特左翼旗 ᠵᠠᠷᠤᠳ ᠵᠡᠭᠦ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 Zharuud zүүn garyn hoshuu 順治五年置 7 翁牛特部 ᠣᠩᠨᠢᠭᠤᠳ Onniud 二旗 今赤峰市翁牛特旗 翁牛特右翼旗 ᠣᠩᠨᠢᠭᠤᠳ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 Onniud Baruun garyn hoshuu 崇德元年置 翁牛特左翼旗 ᠣᠩᠨᠢᠭᠤᠳ ᠵᠡᠭᠦ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 Onniud zүүn garyn hoshuu 崇德元年置 阿嚕科爾沁部 ᠠᠷᠤ ᠬᠣᠷᠴᠢᠨ Ar Horchin 北面喀爾沁 一旗 阿嚕科爾沁旗 ᠠᠷᠤ ᠬᠣᠷᠴᠢᠨ ᠬᠣᠰᠢᠭᠤ Ar Horchin hoshuu 原置二旗 崇德元年改為一旗 今屬赤峰市轄下 克什克騰部 ᠬᠡᠰᠢᠭᠲᠡᠨ Hishigten 幸福 恩典 一旗 克什克騰旗 ᠬᠡᠰᠢᠭᠲᠡᠨ ᠬᠣᠰᠢᠭᠤ Heshigten hoshuu 順治九年 1652年 置 今屬赤峰市轄下 喀爾喀部 ᠬᠠᠯᠬ ᠠ Halh 盾 一旗 喀爾喀左翼旗 ᠬᠠᠯᠬ ᠠ ᠵᠡᠭᠦ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 Halh zүүn garyn hoshuu 其部落原屬外喀爾喀札薩克圖汗部 康熙三年 1664年 內徙 置一旗 今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東朝古台蘇木 錫林郭勒盟 编辑 錫林郭勒盟 ᠰᠢᠯᠢ ᠶᠢᠨ ᠭᠣᠤᠯ ᠠᠶᠢᠮᠠᠭ Shilijn Gol ajmag 高原上的河流 五部 共十旗 會盟於阿巴噶左翼旗 阿巴哈納爾左翼旗境內之錫林河 烏珠穆沁部 ᠦᠵᠦᠮᠦᠴᠢᠨ Үzemchin 種葡萄者 二旗 烏珠穆沁右翼旗 ᠦᠵᠦᠮᠦᠴᠢᠨ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 Үzemchin Baruun garyn hoshuu 崇德六年 1641年 置 今西烏珠穆沁旗 烏珠穆沁左翼旗 ᠦᠵᠦᠮᠦᠴᠢᠨ ᠵᠡᠭᠦ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 Үzemchin zүүn garyn hoshuu 順治三年 1646年 置 今東烏珠穆沁旗 阿巴哈納爾部 ᠠᠪᠠᠭᠠᠨᠠᠷ Abaanar 叔父們 二旗 今錫林浩特市 阿巴哈納爾左翼旗 ᠠᠪᠠᠭᠠᠨᠠᠷ ᠵᠡᠭᠦ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 Avganar zүүn garyn hoshuu 康熙四年 1665年 置 阿巴哈納爾右翼旗 ᠠᠪᠠᠭᠠᠨᠠᠷ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 Avganar Baruun garyn hoshuu 康熙六年 1667年 置 浩齊特部 ᠬᠠᠦ ᠢᠳ Hauid 老 蒿齊忒 霍齊忒 二旗 已併入烏珠穆沁部 浩齊特左翼旗 ᠬᠠᠦ ᠢᠳ ᠵᠡᠭᠦ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 Hauid zүүn garyn hoshuu 順治三年 1646年 置 8 浩齊特右翼旗 ᠬᠠᠦ ᠢᠳ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 Hauid Baruun garyn hoshuu 順治十年 1653年 置 阿巴噶部 ᠠᠪᠠᠭ ᠠ Avga 叔父 阿霸垓 二旗 今阿巴嘎旗 阿巴噶右翼旗 Avga Baruun garyn hoshuu 崇德六年 1641年 置 阿巴噶左翼旗 ᠠᠪᠠᠭᠠᠨᠠᠷ ᠵᠡᠭᠦ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 Avga zүүn garyn hoshuu 順治八年 1651年 置 蘇尼特部 ᠰᠥᠨᠢᠳ Sonod 雪你惕 二旗 蘇尼特左翼旗 ᠰᠥᠨᠢᠳ ᠵᠡᠭᠦ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 Sonod zүүn garyn hoshuu 崇德六年置 8 9 今蘇尼特左旗 蘇尼特右翼旗 ᠰᠥᠨᠢᠳ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 Sonod baruun garyn hoshuu 崇德七年 1642年 置 8 9 今蘇尼特右旗 烏蘭察布盟 编辑 烏蘭察布盟 ᠤᠯᠠᠭᠠᠨᠴᠠᠪ ᠤ 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 Ulaancavyn chuulgan 红色山崖 四部 共六旗 會盟於四子部落旗境內之烏蘭察布山 受綏遠城將軍節制 四子部落 ᠳᠷᠪᠡᠨ ᠺᠧᠺ ᠲᠦ ᠠᠶᠤᠢᠮᠠ Drben keked ajima 一旗 四子部落旗 ᠳᠥᠷᠪᠡᠳ ᠬᠣᠰᠢᠭᠤ Dorvod hoshuu 崇德元年 1636年 置 8 今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 茂明安部 ᠮᠤᠤᠮᠢᠩᠭ ᠠᠨ Muumyangan 歹千戶 毛明安 一旗 茂明安旗 ᠮᠤᠤᠮᠢᠩᠭ ᠠᠨ ᠬᠣᠰᠢᠭᠤ Muumyangan hoshuu 康熙三年 1664年 置 今屬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 烏喇特部 ᠤᠷᠠᠳ Uradyn 能工巧匠 吳喇忒 三旗 烏喇特前旗 ᠤᠷᠠᠳ ᠤᠨ ᠡᠮᠦᠨᠡᠳᠦ ᠬᠣᠰᠢᠭᠤ Uradyn omnod hoshuu 順治五年 1648年 置 今由巴彥淖爾市管轄 烏喇特中旗 ᠤᠷᠠᠳ ᠤᠨ ᠳᠤᠮᠳᠠᠳᠤ ᠬᠣᠰᠢᠭᠤ Uradyn dundad hoshuu 順治五年置 今由巴彥淖爾市管轄 烏喇特後旗 ᠤᠷᠠᠳ ᠤᠨ ᠬᠣᠶᠢᠲᠤ ᠬᠣᠰᠢᠭᠤ Uradyn hojd hoshuu 順治五年置 今由巴彥淖爾市管轄 喀爾喀部 ᠬᠠᠯᠬ ᠠ Halh 盾 一旗 喀爾喀右翼旗 ᠬᠠᠯᠬ ᠠ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 Halh baruun garyn hoshuu 盾 其部落原屬外喀爾喀土謝圖汗部 順治十年 1653年 內徙 置一旗 今屬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 伊克昭盟 编辑 伊克昭盟 ᠶᠡᠬᠡ ᠵᠣᠣ ᠶ 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 Ih Zuugijn chuulgan 得名於王愛召 一部 共七旗 受綏遠城將軍節制 鄂爾多斯部 ᠣᠷᠳᠤᠰ Ordos 大汗的蒙古包 斡耳朵 鄂爾多 七旗 順治六年 1649年 編鄂爾多斯部為六旗 乾隆元年 1736年 由鄂爾多斯右翼前旗析置右翼前末旗 鄂爾多斯左翼中旗 ᠣᠷᠳᠤᠰ ᠵᠡᠭᠦᠨ ᠭᠠᠷᠤᠨ ᠳᠤᠮᠳᠠᠳᠤ ᠬᠣᠰᠢᠭᠤ Ordos zүүn garyn dund hoshuu 又稱郡王旗 今伊金霍洛旗 鄂爾多斯左翼前旗 ᠣᠷᠳᠤᠰ ᠵᠡᠭᠦᠨ ᠭᠠᠷᠤᠨ ᠡᠮᠦᠨᠡᠳᠦ ᠬᠣᠰᠢᠭᠤ Ordos zүүn garyn omnod hoshuu 今準格爾旗 ᠵᠡᠭᠦᠨᠭᠠᠷ ᠬᠣᠰᠢᠭᠤ Zүүngar hoshuu 準格爾 在蒙古語中意為 左翼 與準噶爾部無關 鄂爾多斯左翼後旗 ᠣᠷᠳᠤᠰ ᠵᠡᠭᠦ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ᠶᠢᠲᠤ ᠬᠣᠰᠢᠭᠤ Ordos zүүn garyn hojd hoshuu 今達拉特旗 ᠳᠠᠯᠠᠳ ᠬᠣᠰᠢᠭᠤ Dalt hoshuu 鄂爾多斯右翼中旗 ᠣᠷᠳᠤᠰ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ᠭᠠᠷᠤᠨ ᠳᠤᠮᠳᠠᠳᠤ ᠬᠣᠰᠢᠭᠤ Ordos baruun garyn dundad hoshuu 今鄂托克旗 ᠣᠲᠣᠭ ᠬᠣᠰᠢᠭᠤ Otog hoshuu 鄂爾多斯右翼前旗 ᠣᠷᠳᠤᠰ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ᠭᠠᠷᠤᠨ ᠡᠮᠦᠨᠡᠳᠦ ᠬᠣᠰᠢᠭᠤ Ordos baruun garyn omnod hoshuu 今烏審旗 ᠦᠦᠰᠢᠨ ᠬᠣᠰᠢᠭᠤ Өoshin hoshuu 鄂爾多斯右翼後旗 ᠣᠷᠳᠤᠰ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ᠶᠢᠲᠤ ᠬᠣᠰᠢᠭᠤ Ordos baruun garyn hojd hoshuu 今杭錦旗 ᠬᠠᠩᠭᠢᠨ ᠬᠣᠰᠢᠭᠤ Hangin hoshuu 鄂爾多斯右翼前末旗 又稱札薩克旗 今併入伊金霍洛旗 歸化城土默特 编辑 歸化城土默特 ᠬᠥᠬᠡᠬᠣᠲᠠ ᠲᠦᠮᠡᠳ Hoh hot Tүmed 青城萬戶 天聰六年 1632年 歸附 天聰九年 1635年 編為左 右翼二旗 置歸化城都統二人 由土默特蒙古世襲 康熙三十五年 1696年 改派京官管理 雍正元年 1723年 恢復歸化城都統舊制 乾隆二十八年 1763年 裁撤歸化城都統一職 改由綏遠城將軍直接管轄 歸化城土默特在行政上同時隸屬於山西省歸化城 和林格爾 托克托 清水河 薩拉齊五個直隸廳 10 歸化城土默特右翼旗 歸化城土默特左翼旗西套蒙古 编辑 西套蒙古二旗 又稱套西二旗 不設盟 阿拉善厄魯特旗 ᠠᠯᠠᠱᠠ ᠣᠢᠷᠠᠳ ᠬᠣᠰᠢᠭᠤ Alshaa Өord hoshuu 賀蘭瓦剌 原屬和碩特部 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 置 今阿拉善左 右旗 額濟納土爾扈特旗 ᠡᠵᠡᠨ ᠡ ᠲᠣᠷᠭᠤᠳ ᠬᠣᠰᠢᠭᠤ Eznee Torguud hoshuu 近衛軍 亦集乃土爾扈特 乾隆十八年 1753年 置 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及阿拉善右旗西北 外蒙古 喀爾喀 编辑 1820年 外蒙古 外蒙古 又稱外喀爾喀 外四盟蒙古 即外札薩克蒙古喀爾喀部的主體 包括附牧於喀爾喀的額魯特部和輝特部 不包括科布多和唐努烏梁海 順治十二年 1655年 分喀爾喀三汗所屬部落為八個札薩克 以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 墨爾根諾顏索諾木 車臣汗巴布 丹津喇嘛為左翼 以札薩克圖汗諾布爾 和托輝特部琿台吉俄木布額爾德尼之子額璘沁 車臣濟農多爾濟 昆都侖陀音丹巴為右翼 9 康熙三十年 1691年 準噶爾部噶爾丹入侵喀爾喀 喀爾喀三部潰敗 舉族遷入內蒙古並上表內附 清聖祖於多倫淖爾召見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及三汗 舉行盟會 將其部衆安置於烏珠穆沁 蘇尼特部落之地 乃命理藩院置土謝圖汗部 車臣汗部 札薩克圖汗部 編旗列隊 雍正九年 1731年 分土謝圖汗部置賽音諾顏部 自此漠北外喀爾喀分為四部 乾隆中期以後 土謝圖汗部 車臣汗部隸屬於庫倫辦事大臣 賽音諾顏部 札薩克圖汗部隸屬於烏里雅蘇臺將軍 喀爾喀後路汗阿林盟 编辑 土謝圖汗部 ᠲᠦᠰᠢᠶᠡᠲᠦ ᠬᠠᠨ ᠠᠶᠢᠮᠠᠭ Tүsheet han ajmag 康熙三十年 1691年 置 原為喀爾喀左翼土謝圖汗札薩克旗 次年 1692年 五月 定為喀爾喀北路 編為十七旗 11 土謝圖汗部中旗 土謝圖汗部左翼中旗 土謝圖汗部右翼中旗 土謝圖汗部中左旗 土謝圖汗部中右旗 土謝圖汗部中前旗 土謝圖汗部中後旗 土謝圖汗部左翼左旗 土謝圖汗部右翼左旗 土謝圖汗部左翼右旗 土謝圖汗部右翼右旗 土謝圖汗部左翼前旗 土謝圖汗部右翼前旗 土謝圖汗部左翼後旗 土謝圖汗部右翼後旗 土謝圖汗部左翼下旗 土謝圖汗部右翼下旗 土謝圖汗旗境內的光顯寺 額爾德尼召 雍正九年 1731年 析土謝圖汗部西十九旗置賽音諾顏部 土謝圖汗部改稱喀爾喀後路 會盟於土拉河以南之汗山 今乌兰巴托南 滿語稱山為 阿林 ᠠᠯᡳᠨ 穆麟德 Alin 故稱汗阿林盟 ᠬᠠᠨ ᠠᠭᠤᠯᠠ ᠶ 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 Han uulyn chuulgan 至乾隆年間分為二十旗 土謝圖汗旗 12 土謝圖汗部右翼左旗 土謝圖汗部中右旗 土謝圖汗部左翼中旗 土謝圖汗部中旗 土謝圖汗部左翼前旗 土謝圖汗部右翼右旗 土謝圖汗部右翼左末旗 土謝圖汗部左翼末旗 以上九旗為康熙三十一年 1692年 置 土謝圖汗部左翼後旗 康熙三十二年 1693年 置 土謝圖汗部中左翼末旗 康熙三十三年 1694年 置 土謝圖汗部右翼右末次旗 康熙三十五年 1696年 置 土謝圖汗部左翼右末旗 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 置 土謝圖汗部左翼左中末旗 康熙五十年 1711年 置 土謝圖汗部中右末旗 康熙五十八年 1719年 置 土謝圖汗部中次旗 康熙五十八年置 土謝圖汗部右翼左後旗 雍正八年 1730年 置 土謝圖汗部右翼右末旗 雍正九年置 土謝圖汗部左翼中左旗 雍正十年置 土謝圖汗部中左旗 乾隆二十三年 1758年 置喀爾喀中路齊齊爾里克盟 编辑 喀爾喀中路賽音諾顏部 ᠰᠠᠶᠢᠨ ᠨᠣᠶᠠᠨ ᠠᠶᠢᠮᠠᠭ Sajn noyon ajmag 好官長 一作三音諾顏部 原隷屬於土謝圖汗部 雍正九年 1731年 因策凌征準噶爾有功 授 大札薩克 善巴 策凌一族的土謝圖汗部右翼中旗 中左末旗 右翼右後旗 中前旗 中左旗 中末旗 右翼中左旗 右翼末旗 右翼前旗 中後旗 左翼左旗 左翼右旗 左翼左末旗 右翼中末旗 右翼左末旗 右翼中右旗 右翼後旗 中後末旗 中右翼末旗共十九旗由土謝圖汗部析出 置賽音諾顏部 乾隆年間 賽音諾顏部增至二十二旗 與遊牧於此的額魯特部二旗 共二十四旗會盟於齊齊爾里克 稱齊齊爾里克盟 ᠴᠡᠴᠡᠷᠯᠢᠭ ᠦ 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 Cecerlegijn chuulgan 賽音諾顏旗 原土謝圖汗部右翼中旗 賽音諾顏部右翼右後旗 賽音諾顏部中左旗 賽音諾顏部中前旗 賽音諾顏部中末旗 賽音諾顏部右翼前旗 賽音諾顏部左翼左旗 賽音諾顏部右翼末旗 賽音諾顏部右翼後旗 賽音諾顏部左翼右旗 以上十旗為康熙三十一年 1692年 置 賽音諾顏部左翼左末旗 康熙三十五年 1696年 置 賽音諾顏部右翼中右旗 康熙三十五年置 賽音諾顏部中右翼末旗 康熙三十五年置 賽音諾顏部右翼左末旗 康熙三十六年置 賽音諾顏部右翼中左旗 康熙四十六年 1707年 置 賽音諾顏部中後末旗 康熙四十八年置 賽音諾顏部中後旗 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 置 賽音諾顏部右翼中末旗 康熙五十一年置 賽音諾顏部中左末旗 康熙六十年 1721年 置 即額駙策凌所領之旗 以上十九旗原屬土謝圖汗部 賽音諾顏部右末旗 乾隆三年 1738年 置 賽音諾顏部中右旗 乾隆十六年 1751年 置 賽音諾顏部左翼中旗 乾隆二十四年 1759 置 12 額魯特部二旗 编辑 漠北的額魯特部二旗 出自西域準噶爾部 由康熙年間內附的準噶爾部落編成 附牧於土謝圖汗部地界 乾隆二十六年 1762年 由土謝圖汗部改隸賽音諾顏部 12 額魯特旗 額魯特貝子旗 康熙四十四年 1705年 置 封巴圖爾琿臺吉之孫丹濟拉為札薩克輔國公 附土謝圖汗部遊牧 12 額魯特前旗 康熙四十一年 1702年 授巴圖爾琿臺吉之從曾孫阿喇布坦為札薩克郡王 置一旗 附土謝圖汗部遊牧 雍正四年 1726年 增置一旗 七年 1729年 二旗合併 12 喀爾喀東路克魯倫巴爾和屯盟 编辑 喀爾喀東路車臣汗部 ᠰᠡᠴᠡᠨ ᠬᠠᠨ ᠠᠶᠢᠮᠠᠭ Secen han ajmag 康熙三十年 1691年 置 次年 1692年 編為十二旗 13 乾隆年間增至二十三旗 該部會盟於克魯倫河巴拉斯城 稱克魯倫巴爾和屯盟 ᠬᠡᠷᠦᠯᠦᠨ ᠦ ᠪᠠᠷᠰ ᠬᠣᠲᠠᠨ ᠤ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 Herlen Bars hotyn chuulgan 車臣汗部中旗 車臣汗旗 車臣汗部左翼中旗 車臣汗部右翼中旗 車臣汗部中左旗 車臣汗部中右旗 車臣汗部中前旗 車臣汗部中後旗 車臣汗部中下旗 車臣汗部中末旗 車臣汗部左翼前旗 車臣汗部左翼後旗 車臣汗部右翼前旗 平定朔漠方略 無此旗 車臣汗部右翼後旗 以上十一旗皆康熙三十一年 1692年 置 車臣汗部中末次旗 康熙三十四年 1695年 置 車臣汗部中左前旗 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 置 車臣汗部中右後旗 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 置 車臣汗部左翼左旗 康熙四十年 1701年 置 車臣汗部左翼右旗 康熙四十年 1701年 置 車臣汗部右翼左旗 康熙四十年 1701年 置 車臣汗部左翼後末旗 康熙五十年 1711年 置 車臣汗部右翼中右旗 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 置 車臣汗部右翼中左旗 康熙五十二年 1713年 置 車臣汗部中末右旗 乾隆十四年 1749年 置 車臣汗部右翼中前旗 乾隆二十年 1755年 置喀爾喀西路札克畢拉色欽畢都爾諾爾盟 编辑 喀爾喀西路札薩克圖汗部 ᠵᠠᠰᠠᠭᠲᠤ ᠬᠠᠨ ᠠᠶᠢᠮᠠᠭ Zasagt han ajmag 康熙三十年 1691年 置 次年編為九旗 14 雍正十年 1732年 因罪削策妄扎布的札薩克圖汗爵位 以其叔之子 右翼左旗札薩克格哷克延丕勒襲札薩克圖汗位 兼管札薩克圖汗旗與右翼左旗 視為一旗 乾隆年間增至十八旗 與所附輝特部一旗 共十九旗 會盟於札克河源頭之畢都爾諾爾 稱札克畢拉色欽畢都爾諾爾盟 ᠵᠠᠭ ᠭᠣᠣᠯ ᠤ ᠨ ᠡᠬᠢ ᠪᠢᠳᠦᠷᠢᠶ ᠡ ᠨᠠᠭᠤᠷ ᠤ 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 Zag golyn eh Bideryaa nuuryn chuulgan 札薩克圖汗部中旗 札薩克圖汗旗 札薩克圖汗部左翼左旗 15 札薩克圖汗部左翼右旗 平定朔漠方略 無此旗 札薩克圖汗部右翼左旗 札薩克圖汗部右翼右旗 札薩克圖汗部左翼前旗 札薩克圖汗部右翼前旗 札薩克圖汗部左翼後旗 札薩克圖汗部右翼後旗 以上九旗皆康熙三十一年 1692年 置 札薩克圖汗部中左翼左旗 康熙三十三年 1694年 置 札薩克圖汗部右翼後末旗 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 置 札薩克圖汗部中右翼末次旗 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 置 札薩克圖汗部中右翼末旗 康熙五十三年 1714年 置 札薩克圖汗部右翼右末旗 雍正二年 1724年 置 札薩克圖汗部左翼後末旗 雍正四年 1726年 置 札薩克圖汗部左翼中旗 雍正六年 1728年 置 札薩克圖汗部中右翼左旗 乾隆二十年 1755年 置 札薩克圖汗部中左翼右旗 乾隆二十一年 1756年 置 札薩克圖汗部中左翼末旗 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 置輝特部一旗 编辑 漠北的輝特部設一旗 附牧於札薩克圖汗部地界 輝特旗 羅布藏後裔 乾隆三十年 1765年 置 授輝特台吉拉克沁噶喇為札薩克一等臺吉 附札薩克圖汗部遊牧 16 唐努烏梁海 编辑 唐努烏梁海 ᠲᠠᠩᠨᠠ ᠤᠷᠢᠶᠠᠩᠬᠠᠢ Tagna Urianhaj 圖瓦語 Tandy Uryanhaj 為烏梁海人 原屬喀爾喀右翼和托輝特部札薩克俄木布額爾德尼 唐努烏梁海為內屬部落 不屬於外蒙古 喀爾喀部落 康熙二十五年 1686年 授俄木布額爾德尼之子額林沁羅卜藏為札薩克 領和托輝特部 乾隆二十一年 1756年 和托輝特貝勒青袞雜卜發動撤驛之變 旋即被平定 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 開始將唐努烏梁海編為佐領 乾隆二十七年 1762年 頒 唐努烏梁海四旗總管之印 凡五旗 四十八佐領 視同蒙古部落 隸屬於烏里雅蘇臺將軍 乾隆三十九年 1765年 至清末 由唐努旗總管兼任唐努烏梁海各旗總管 掌唐努烏梁海四旗總管之印 同治七年 1868年 根據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和 烏里雅蘇臺界約 原屬克木齊克旗的阿穆哈河流域劃歸俄羅斯 同治十一年 1872年 光緒二十五年 1900年 清廷先後頒給庫布蘇庫勒諾爾旗 克木齊克旗印信 二旗遂不再由唐努旗總管管轄 唐努旗 轄特斯部落 薩拉吉克旗 轄奇木部落 托錦旗 轄托錦部落 庫布蘇庫勒諾爾旗 轄錫爾克騰部落 以上四旗為1757年至1762年之間所置 克木齊克旗 原屬準噶爾 乾隆二十九年 1764年 置 17 烏里雅蘇臺將軍所屬烏梁海二十五佐領 札薩克圖汗部中左翼末旗所屬烏梁海五佐領 賽音諾顏部額魯特旗所屬烏梁海十三佐領 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所屬烏梁海五佐領 沙比納爾 18 科布多 编辑 道路右側為科布多參贊大臣衙門遺址 科布多 ᠬᠣᠪᠳᠤ Hovd 各部統屬於科布多參贊大臣 統轄杜爾伯特部及阿爾泰山一帶各部落 杜爾伯特部 编辑 杜爾伯特衛拉特部 乾隆十八年 1753年 內附 次年 1754年 編為十四旗 乾隆二十年 1755年 設左 右兩翼賽音濟雅哈圖盟 ᠰᠠᠢᠨ ᠵᠠᠶᠠᠭᠠᠲᠤ ᠶ 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 Sajn zayaatyn chuulgan 會盟之例一如外蒙古 杜爾伯特左翼 十一旗 賽音濟雅哈圖左翼盟 特古斯庫魯克達賴汗旗 杜爾伯特汗旗 杜爾伯特左翼中旗 杜爾伯特左翼中左旗 杜爾伯特左翼中前旗 杜爾伯特左翼中後旗 杜爾伯特左翼中上旗 杜爾伯特左翼中下旗 杜爾伯特左翼中前左旗 杜爾伯特左翼中前右旗 杜爾伯特左翼中後左旗 杜爾伯特左翼中後右旗 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宴請前來歸降的杜爾伯特部首領 杜爾伯特右翼 三旗 賽音濟雅哈圖右翼盟 杜爾伯特右翼前旗 杜爾伯特右翼前右旗 杜爾伯特右翼中右旗 附 輝特部 ᠬᠥᠢᠳᠡ hojd 二旗 輝特下前旗 乾隆二十年 1755年 置 附杜爾伯特右翼遊牧 輝特下後旗 乾隆二十年置 附杜爾伯特左翼遊牧札哈沁部 编辑 札哈沁部 ᠵᠠᠬᠠᠴᠢᠨ Zahchin 二旗 札哈沁總管旗 乾隆二十六年 1761年 置 札哈沁三等信勇公旗 札哈沁公旗 乾隆四十三年 1778年 設佐領 嘉慶五年 1800年 增置 19 科布多額魯特部 编辑 科布多額魯特部 ᠬᠣᠪᠳᠤ ᠣᠢᠷᠠᠳ Hovd Ojrad 一旗 出自準噶爾部 額魯特總管旗 乾隆五十七年 1792年 置明阿特部 编辑 明阿特部 ᠮᠢᠩᠭᠠᠲ Myangad 一旗 明阿特旗 原屬札薩克圖汗部中左翼左旗 乾隆三十年 1765年 自為一旗 改隸科布多阿爾泰烏梁海 编辑 阿爾泰烏梁海 ᠠᠯᠲᠠᠢ ᠶᠢᠨ ᠤᠷᠢᠶᠠᠩᠬᠠᠢ Altajn Urianhaj 七旗 乾隆十九年 1754年 置 20 光緒三十二年末 1907年 改屬阿爾泰 21 阿爾泰烏梁海左翼副都統旗 阿爾泰烏梁海左翼散秩大臣旗 阿爾泰烏梁海左翼總管旗二 阿爾泰烏梁海右翼散秩大臣旗 阿爾泰烏梁海右翼總管旗二阿爾泰淖爾烏梁海 编辑 阿爾泰淖爾烏梁海 ᠠᠯᠲᠠᠢ ᠶᠢᠨ ᠨᠠᠭᠤᠷ ᠤᠨ ᠤᠷᠢᠶᠠᠩᠬᠠᠢ Altajn nuuryn Urianhaj 二旗 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 置 同治六年 1867年 割讓予俄羅斯 阿爾泰淖爾烏梁海總管旗二新土爾扈特部 编辑 新土爾扈特部二旗 遊牧於今新疆青河縣 蒙古國布爾根縣一帶 因臨哈弼察克河 又稱 哈弼察克土爾扈特 乾隆三十六年 1771年 置 次年以其部為青塞特奇勒圖盟 ᠴᠢᠩ ᠰᠡᠳᠭᠢᠯᠲᠦ ᠶ 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 Chin setgeltijn chuulgan 1907年改屬阿爾泰 新土爾扈特左旗 新土爾扈特右旗新和碩特部 编辑 新和碩特部一旗 遊牧於阿爾泰山南路布爾干河一帶 今屬蒙古國布爾根縣 原附屬於新土爾扈特左旗 編為半個佐領 乾隆五十七年 1792年 分出 嘉慶元年 1796年 置札薩克旗 1907年改屬阿爾泰 新和碩特旗蒙古各遊牧喇嘛部落 编辑 錫哷圖庫倫札薩克喇嘛 於盛京法庫邊外 今庫倫旗一帶 遊牧 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 附喀爾喀土謝圖汗部遊牧 額爾德尼班第達呼圖克圖 附喀爾喀賽音諾顏部遊牧 札牙班第達呼圖克圖 附喀爾喀賽音諾顏部遊牧 青蘇珠克圖諾門罕 附喀爾喀賽音諾顏部遊牧 那魯班禪呼圖克圖 附喀爾喀札薩克圖汗部遊牧青海蒙古各部 编辑青海蒙古各部有時統稱為 青海額魯特 雍正二年 1724年 平定和碩特台吉羅卜藏丹津叛亂 次年 1725年 編青海蒙古各部為二十七旗 置青海辦事大臣管轄青海地方 並主持蒙古各部會盟 不設盟長 雍正九年 1731年 增置二旗 嘉慶十一年 1816年 裁撤一旗 餘二十八旗 道光三年 1823年 分青海黃河以北之蒙古二十四旗為左 右翼二盟 22 青海和碩特部 编辑 和碩特部 二十一旗 和碩特前頭旗 和碩特前左翼頭旗 和碩特北前旗 和碩特北右翼旗 和碩特北左翼旗 和碩特北左末旗 和碩特北右末旗 和碩特上旗 和碩特南左翼次旗 嘉慶十一年 1816年 裁撤 23 和碩特南左翼中旗 雍正九年 1731年 置 和碩特南左翼後旗 和碩特南左翼末旗 和碩特南右翼中旗 和碩特南右翼後旗 和碩特南右翼末旗 和碩特西前旗 和碩特西後旗 和碩特西左翼後旗 和碩特西右翼後旗 和碩特西右翼中旗 和碩特西右翼前旗青海輝特部 编辑 輝特部 一旗 輝特南旗青海綽羅斯部 编辑 綽羅斯部 二旗 綽羅斯北中旗 康熙五十五年 1716年 置 23 綽羅斯南右翼頭旗青海土爾扈特部 编辑 土爾扈特部 四旗 土爾扈特西旗 土爾扈特南中旗 土爾扈特南後旗 土爾扈特南前旗 雍正九年 1731年 置 23 青海喀爾喀部 编辑 喀爾喀部 一旗 喀爾喀南右旗青海遊牧喇嘛部落 编辑 察漢諾門罕 附青海蒙古遊牧 視為一喇嘛旗新疆蒙古各部 编辑新疆蒙古各部落統於伊犁將軍 原不置札薩克旗 乾隆三十六年 1771年 渥巴錫率俄羅斯所屬土爾扈特 和碩特等部歸降 清廷於新疆伊犁 塔爾巴哈臺 喀喇沙爾 庫爾喀喇烏蘇等地劃給牧地 置舊土爾扈特 中路和硕特二部 舊土爾扈特部 编辑 舊土爾扈特部十旗 分為南 北 東 西四路 即四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 ᠦᠨᠡᠨ ᠰᠦᠰᠦᠭᠲᠦ ᠶ 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 Үnen sүsegtijn chuulgan 南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 統南路舊土爾扈特部四旗 又稱 珠勒都斯土爾扈特 遊牧於珠勒都斯河流域 今新疆和靜縣北部 一帶 皆為乾隆三十六年 1771年 置 南路舊土爾扈特旗 卓哩克圖汗旗 南路舊土爾扈特中旗 南路舊土爾扈特右旗 南路舊土爾扈特左旗 北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 統北路舊土爾扈特部三旗 又稱 霍博克薩里土爾扈特 遊牧於霍博克薩里 和布克賽爾縣 一帶 北路舊土爾扈特旗 乾隆三十六年 1771年 置 北路舊土爾扈特右旗 乾隆四十年 1775年 置 北路舊土爾扈特左旗 乾隆四十年置 東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 統東路舊土爾扈特部二旗 又稱 濟爾哈朗土爾扈特 遊牧於新疆巩乃斯河 喀什河流域 皆為乾隆三十六年置 東路舊土爾扈特右旗 東路舊土爾扈特左旗 西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 統西路舊土爾扈特部一旗 又稱 精土爾扈特 晶河土爾扈特 遊牧於晶河 今精河 一帶 西路舊土爾扈特旗 乾隆三十六年 1771年 置中路和碩特部 编辑 中路和碩特部四旗 自為一盟 稱巴圖塞特奇勒圖盟 ᠪᠠᠲᠤ ᠰᠡᠳᠭᠢᠯᠲᠦ ᠶ 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 Bat setgeltijn chuulgan 遊牧於今新疆和靜縣一帶 中路和碩特中旗 乾隆三十六年置 中路和碩特中右旗 乾隆三十六年置 中路和碩特中左旗 乾隆四十年 1775年 置 中路和碩特多羅貝勒旗 乾隆三十八年 1773年 置 嘉慶二年 1797年 裁撤 24 黑龍江蒙古部落 编辑黑龍江蒙古額魯特部札薩克由西北地區遷入 統屬於黑龍江將軍 满语 ᠰᠠᡥᠠᠯᡳᠶᠠᠨᡠᠯᠠ ᡳᠵᡳᠶᠠᠩᡤᡳᠶᡡᠨ 穆麟德轉寫 sahaliyan ula i jianggiyun 黑龍江額魯特部一旗 出自準噶爾部 由新疆徙至黑龍江遊牧 依克明安旗 ᠶᠡᠬᠡᠮᠢᠩᠭ ᠠᠨ 西藏蒙古各部 编辑西藏蒙古各部由駐藏大臣管轄 达木蒙古 编辑 達木蒙古八旗 原屬和碩特部 置佐領八人 不設總管 直屬於駐藏大臣 霍尔三十九族 编辑 霍爾三十九族 ཧ ར ས ས དག 由駐藏大臣屬員夷情章京管轄 据 清史稿 兵志记载 三十九族有 纳书克贡巴族 毕鲁族 琫盆族 达格鲁族 拉克族 色尔札族 札嘛尔族 阿札克族 上阿札克族 下阿札克族 伙尔川木桑族 伙尔札麻苏他尔族 伙尔札麻苏他尔 只多族 瓦拉族 伙尔族 麻鲁族 宁塔 尼札尔 参麻布玛 尼牙木札族 利松麻巴族 勒达克族 多麻巴族 羊巴族 依戎伙尔族 伙尔族 彭他麻族 伙尔拉赛族 上刚噶鲁族 下刚噶鲁族 琼布拉克鲁族 噶鲁族 色尔札族 上多尔树族 下多尔树族 三札族 三纳拉巴族 朴族 25 三十九族土司為 瓊布噶魯 瓊布巴爾查 瓊布納克魯 勒納夥爾 色里瓊扎尼查爾 色里瓊扎參嘛布瑪 色里瓊扎嘛嚕 木朱特羊巴 布米特勒達克 木朱特尼牙木查 木朱特利松嘛吧 木朱特多嘛巴 勒遠夥爾 依戎夥爾移他瑪 查楚和爾孫提瑪爾 巴爾達山木多川目桑 嘛拉布什嘛弄 窩柱特只多 窩柱特娃拉 彭楚克夥爾 彭楚克彭他瑪爾 彭楚克拉寨 盆索納克書達格魯克 沁體牙岡納克書畢魯 盆沙尼牙固納克書色爾查 巴爾達穆納克喜奔盆 納格沙拉克書拉克什 洛克納克書貢巴 三渣 三納拉巴 撲旅 上阿扎克 下阿扎克 白獵扎嘛爾 上岡噶魯 下岡噶魯 上奪爾樹 下奪爾樹 26 八旗蒙古 编辑八旗察哈爾 编辑 察哈爾旗 後金滅察哈爾部後 封林丹汗之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為貝勒 後晉爵和碩親王 其所部被安置於義州 今遼寧義縣一帶 崇德元年 1636年 編為旗 至於原察哈爾部總共被編為幾旗 是否為札薩克旗 則無定論 有一旗 四旗 八旗之說 27 八旗察哈爾 康熙十四年 1675年 額哲之孫布爾尼起兵反叛 兩個月後敗亡 察哈爾汗族遂絕嗣 此後朝廷將察哈爾部眾編入八旗蒙古 各旗設總管 遊牧于宣化 大同邊外 乾隆以前 八旗察哈爾屬於在京八旗 只是不駐防內地 而是遊牧於口外 稱為 八旗遊牧察哈爾 意為八旗在察哈爾遊牧者 其牧地 東至克什克騰界 西至歸化城土默特界 南至太僕寺牧厰及山西邊界 北至蘇尼特及四子部落界 28 屬於八旗蒙古所有 不是自己的領地 乾隆二十六年 1761年 置察哈爾都統統轄八旗察哈爾 不再隸屬於京旗 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間 朝廷征調部分八旗察哈爾兵丁征戍伊犁 成為伊犁伊犁察哈爾八旗 到了乾隆後期 編入八旗察哈爾的外來兵丁人口已經超過察哈爾本部人口 有來自茂明安 巴爾虎 蘇尼特 喀爾喀 準噶爾 土爾扈特等部的流散人口 其中以來自準噶爾部的人口 如達什達瓦屬部 最多 鑲黃旗察哈爾 正黃旗察哈爾 鑲紅旗察哈爾 正紅旗察哈爾 鑲白旗察哈爾 正白旗察哈爾 鑲藍旗察哈爾 正藍旗察哈爾新疆駐防八旗 编辑 新疆伊犁所屬察哈爾 額魯特 乾隆三十二年 1767年 各定為左右翼 八旗 左右翼各置總管一人 統屬於伊犁將軍 乾隆四十二年 1777年 定塔爾巴哈臺所屬額魯特部為一旗 29 伊犁察哈爾八旗 左翼四旗 鑲黃旗 正白旗 鑲白旗 正藍旗 右翼四旗 正黃旗 鑲藍旗 正紅旗 鑲紅旗 伊犁額魯特八旗 左翼上三旗 正黃旗 鑲黃旗 正白旗 右翼下五旗 鑲白旗 正藍旗 鑲藍旗 正紅旗 鑲紅旗 塔爾巴哈臺額魯特旗黑龍江駐防呼倫貝爾各旗 编辑 呼倫貝爾駐防巴爾虎部 ᠪᠠᠷᠭᠤ Barga 原屬喀爾喀車臣汗部 康熙二十七年 1688年 之後漸次遷至黑龍江境內 陳巴爾虎 ᠬᠠᠭᠤᠴᠢᠨ ᠪᠠᠷᠭᠤ ᠬᠣᠰᠢᠭᠤ Huuchin Barga hoshuu 二旗 雍正十年 1732年 置 屬於布特哈八旗 駐防於呼倫貝爾城北 正藍旗索倫 鑲白旗索倫 新巴爾虎 ᠰᠢᠨ ᠡ ᠪᠠᠷᠭᠤ ᠬᠣᠰᠢᠭᠤ 西里爾字母 Shine Barga hoshuu 八旗 雍正十三年 1735年 置 駐防於呼倫湖 貝爾湖一帶 左右翼各設總管一員 各旗設副總管一員 不設總管 鑲黃旗新巴爾虎 正黃旗新巴爾虎 正藍旗新巴爾虎 鑲白旗新巴爾虎 鑲藍旗新巴爾虎 正紅旗新巴爾虎 鑲紅旗新巴爾虎 正白旗新巴爾虎額魯特鑲黃旗 準噶爾丹津阿喇布坦屬部 原為賽音諾顏部額魯特前旗之二佐領 遊牧於喀爾喀推河一帶 雍正十年 1732年 徙牧於喀爾喀河東 置一旗 駐防於呼倫貝爾城南 黑龍江杜爾伯特部 綽羅斯氏 原屬科布多杜爾伯特部 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 由二等台吉博東齊 布圖庫率領從額爾齊斯河流域徙牧呼倫貝爾 編入駐防八旗 並未像其他部落一樣編設佐領 隸屬于呼倫貝爾副都統 30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嘉慶 一統志 外藩蒙古統部 蓋奉正朔 隸版圖者 部落二十有五 為旗五十有一 光緒 會典事例 卷九百七十六理藩院設官內蒙古部落官制 嘉慶 一統志 歸化城土默特 內蒙古各旗建置年代多無明確記載 以下置旗年份 除另注明者外 以嘉慶 大清一統志 所載授世襲札薩克並掌旗時間為準 據 清史稿 藩部傳 光緒 會典事例 云崇德九年 1642年 封札薩克 疑 元年 誤作 九年 清史稿 地理志 7 0 7 1 7 2 7 3 7 4 光緒 會典事例 卷九百六十七理藩院封爵內札薩克一 8 0 8 1 8 2 8 3 光緒 會典事例 卷九百六十八理藩院封爵內札薩克二 9 0 9 1 9 2 清史稿 藩部傳 光緒 會典事例 卷九百六十三理藩院疆理 平定朔漠方略 卷十二 12 0 12 1 12 2 12 3 12 4 以下置年見光緒 會典事例 卷九百六十九理藩院封爵外札薩克一 平定朔漠方略 卷十二載車臣汗部編為十一旗 無右翼前旗 據光緒 會典事例 卷九百七十及嘉慶 一統志 補出 平定朔漠方略 卷十二載八旗 無左翼右旗 據光緒 會典事例 卷九百七十及嘉慶 一統志 補出 平定朔漠方略 扎薩克郡王色稜阿海管西路左翼左軍事 光緒 會典事例 載 乾隆二十一年始置札薩克 光緒 會典事例 卷九百七十理藩院封爵外札薩克二 樊明方 清朝對唐努烏梁海地區的管轄 載於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1996年第2期 以上見嘉慶 一統志 烏里雅蘇台統部 清史稿 藩部傳 嘉慶 一統志 中國歷史地圖集 失載此旗 光緒 會典事例 卷九百七十六理藩院設官 清史稿 卷五百二十四藩部傳七 十二月 是部七旗劃隸阿爾泰 光緒 會典事例 卷九百八十三理藩院會盟 23 0 23 1 23 2 光緒 會典事例 卷九百七十一理藩院封爵外札薩克三 光緒 會典事例 卷九百七十二理藩院封爵外札薩克四 其中有重复者 清史稿 卷五百二十五藩部傳 清代藩部研究 133頁 清朝通志 卷三十一地理略 光緒 會典事例 卷九百七十七理藩院設官 佟佳江 清史稿订误 中华书局 2013 186 ISBN 9787101092974 来源 编辑 親征平定朔漠方略 中國藏學出版社影印殿本 欽定皇朝通志 商務印書館 萬有文庫 影印乾隆殿本 嘉慶重修 大清一統志 光緒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制中心影印光緒殿本 清史稿 中華書局點校本 譚其驤 等 1974 中國歷史地圖集 北京 中國地圖出版社 祁韻士 著 張穆 改定 包文漢 整理 1987 清朝藩部要略稿本 哈爾濱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張文江 2001 清代藩部研究 哈爾濱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清代蒙古盟部旗列表 amp oldid 75339196,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