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白米甕砲台

白米甕砲台,又稱白米甕堡壘,是位於台灣基隆市中山區太白莊的一處砲台遺址,過去曾是台灣日治時期基隆要塞司令部的要塞轄內設施。目前屬基隆市所管轄的市定古蹟

白米甕砲台
白米甕堡壘
白米甕砲台全景
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
基隆市中山區光華路37巷
坐标25°09′19″N 121°44′35″E / 25.15535°N 121.74300°E / 25.15535; 121.74300坐标25°09′19″N 121°44′35″E / 25.15535°N 121.74300°E / 25.15535; 121.74300
建成时间 日治臺灣1900年(明治33年,興建)
日治臺灣明治35年(1902年,完工)[1]
類型登錄等級: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關塞
詳細登錄資料
開放全天開放參觀


歷史 编辑

白米甕砲台今天所見的各項砲台設施,全數是明治時期日軍因應日俄戰爭整備求,由其陸軍築城部本部,重新設計興建而成的海岸型堡壘,至於名稱由來,則有一說此地區在過去17世紀時,可能曾設置名為「Milaen」的一座堡壘,此堡壘訊息能夠從《淡水與其附近村社暨雞籠島略圖[2]得知,然而迄今的考證並無確信證據證明此堡壘的存在,另外,有此一說:太白莊地區別稱為「荷蘭城」,源自於當時駐紮該區的清兵與戰後遷台居此之地的居民,多為湖南籍,而後因語言之誤,諧音為「荷蘭」遂名而來。此外在清領時期,劉銘傳曾在鄰近火號山附近興建仙洞砲台(Fort Clement)。

在要塞的正式名稱方面,日本國陸軍省的官方文件稱其為「白米甕砲台」,1921年至28年由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繪製的《二萬五千分之一臺灣地形圖》稱其為「白米砲台」[3][4]。標準的日文音譯通稱為「はくまいおう」「はくべいおう」,在1945年美軍繪製的台灣城市地圖則有「はくべいがおう」的音譯。

興建 编辑

1900年(明治33年),台灣總督府築城部基隆分部根據1899年《基隆要塞防禦(永久)要領書》中,因應恐爆發之日俄戰爭之虞而修建之「永久防禦炮台」防禦工程。[5][6],於同年7月向陸軍大臣上呈白米甕堡壘交通路特別工法及設計預算書,於同年12月12日禁型施工工程,於1901年(明治34年)11月完成配砲工事,因此白米甕堡壘同時也是基隆要塞中最早完成配砲的堡壘砲台,最終白米甕堡壘竣工於1902年(明治35年)7月30日[7],該系統屬海防型砲台,裝備有朝北方方向的砲座(標高約70公尺),以及四門射程約8800公尺的8吋加農砲[8]が。並設置於​形勢險要的太白莊地區,與附近的萬人頭砲臺和東岸的社寮島(現和平島)互為犄角共扼基隆港。成為負責基隆港外港海域的第一道防禦防線。

1904年2月,白米甕堡壘增建砲兵射擊指揮所[9],並在1907年增建將校室、兵舍、糧食支庫等設施。1927年,由於一門火砲受損,以八尺門砲臺的安式8吋加農砲作為替換。1931年,增設演習砲臺。[10]

戰後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基隆要塞與轄內設施均由中華民國國軍所接收,1947年因配合基隆要塞縮減計畫,白米甕砲台隸屬基隆要塞管理,在1957年撤銷基隆要塞後,白米甕砲台撤除駐軍,並將所有的後膛砲同時報廢。1977年,廁圊、監守衛舍和庫房交由國有財產局管理。其中廁圊作為太白莊社區的公共廁所使用。原本的砲座區則在1980年進行修復工程。

1985年8月19日,白米甕砲台被內政部指定為第三級古蹟,2004年10月12日,基隆市文化局原公告包括監守衛舍的三處附屬遺跡登錄為歷史建築,然而在國有財產局標售並由私人得標後,將附屬遺跡解除為歷史建築。

2009年10月13日,白米甕砲台公告為基隆市市定古蹟,並在2020年7月,為考量未來西岸地區整體規劃及本古蹟修復後觀光需求,基隆市文化局在「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的專案經費支援下進行白米甕砲台修復再利用工程計畫,除進行砲台區域之整修補強,包括服務中心及公共廁所,將既有庫房再利用為服務中心,並修繕涼亭、砲台坡道日式欄杆仿作及全區整修工程,在修復工事中則復原了過去已消失的觀測所鐵堡,使得該設施得以復原歷史情境。[11]

砲台全面的修復工程則在2021年完成,[12]整建完成的砲台則設有步道,以串連附近的基隆燈塔球子山燈塔等景點。[13]原庫房修復再利用後將成為旅客服務中心,並在2022年修復完成。

平面配置與構造 编辑

白米甕砲台系統依照大白莊與周圍地形而興建,配置共分為四大區域,共為砲座區、觀測區、兵舍區、庫房區。目前白米甕砲台免費向遊客開放。緊鄰東邊的區域為基隆燈塔萬人頭砲臺遺址,西邊是協和火力發電廠

砲座區主由混凝土及石造打造的四座大型砲座構成,砲盤座寬約12.6公尺,前方胸牆高1.72公尺,厚1.7公尺,胸牆外混凝土斜面為3公尺,主成直線形配置,坐南朝北至海灣位置,砲原配備有安式8吋加農砲4門,作為海岸平射砲射擊使用。砲座四周胸牆設有貯彈孔,後方設有運砲坡道連通砲側庫,作為砲彈緊急支援功能。[14]

此外,白米甕砲台設有兩間拱頂砲側庫,座落於入口門寬1.05公尺,高約1.75公尺,入內則有0.5公尺厚的擋牆,上開方形小窗,主為混凝土拱頂構造,腳壁、拱頂厚度約1.1公尺,最初作為砲兵臨時待命場所,也兼作砲台附屬彈藥庫之用。[15]

觀測區位於兩側山丘的制高點,並設有指揮所及觀測所設施,作為觀測基隆外海敵艦位置、通訊與防空作用和彈著點的監控設施。[16]西側觀測所標高178.65公尺,最初作為砲台下達命令、通信聯絡的指揮所。該結構為半圓形混擬構造,原設有鐵堡,並於2020年的修復工事中復原。主體建築下方另增設掩蔽部、分觀測所,皆由鋼筋混凝土構成。 [17]東側的山丘(標高103m)則設有射擊指揮所及觀測所,部分混凝土結構仍然存在。

兵舍區、庫房區部分,共設有糧食支庫、兵舍、砲具庫、監守衛舍、炊事場、馬廄、兵器小修理所等設施,分佈於砲座區背坡各處。目前沿運車道下方存庫房、兩間廁圊(廁所)、蓄水池、彈藥庫等附屬建物。[18]此外在附近設有木山電燈機關舍,作為木山砲台及白米甕砲台系統之支援設施。

彈藥庫為火藥支庫,位於庫房西側,該結構為混凝土拱券構成,平面採U字形平面。[19]

監守衛舍和庫房在戰後土地為國防部軍備局,所有2005年,監守衛舍被國有財產局標售,而遭到得標地主剷平而拆除。至今僅存部分殘跡。[20]庫房雖免於拆除,然而卻因受損而緊急維護[21],在2018年完成鋼棚加框、加固工程後[22][23] 。於2020年起進行修復工程,在工事中復原了原有的芬克式鋼筋構造,完工後作為遊客諮詢、歷史資訊及導覽服務的服務中心使用。[24][25]

參見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明治35年12月11日付 陸軍省 軍事機密受第403号 「基隆要塞白米甕堡塁竣功図書別紙目録之通進達件也」 国立公文書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翁, 佳音. 《大臺北古地圖考釋》. 台北縣: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1998. ISBN 9789860224030 (中文(臺灣)). 
  3. ^ 国立国会図書館 台湾の地図(日本統治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台湾 中央研究院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美軍繪製台灣城市地圖
  5. ^ 明治33年8月1日付 陸軍省 軍事機密文第247号 「基隆甕堡白米甕堡塁建築ノ件」 国立公文書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 日本亞細亞歷史資料中心藏品資料.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8. 
  7. ^ .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0. 
  8. ^ 昭和8年10月27日付 陸軍省 基要砲89号 「安式8吋加農砲床抗堪試験射撃用弾薬支給相成度件申請」 国立公文書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 日本亞細亞歷史資料中心藏品資料.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8. 
  10. ^ . 日本亞細亞歷史資料中心藏品資料.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8. 
  11. ^ 吳康瑋. 白米甕砲台整修 打造西岸觀光步道. yahoo奇摩新聞. 2020-06-13 [2020-06-13]. (原始内容于2022-07-03). 
  12. ^ 游明煌. . 聯合報. 2021-10-17 [2021-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3. 
  13. ^ 邱瑞杰. . 聯合報. 2021-10-12 [2021-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2. 
  14. ^ .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0. 
  15. ^ .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0. 
  16. ^ 游明煌. . 聯合報. 2021-07-30 [2021-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3. 
  17. ^ .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0. 
  18. ^ 張, 崑振. 《市定古蹟白米甕砲台-基隆古蹟深度導覽手冊》. 基隆市: 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2010. ISBN 9789860224030 (中文(臺灣)). 
  19. ^ .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0. 
  20. ^ 游明煌. . 自由時報. 2005-09-14 [2005-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3. 
  21. ^ 唐聲揚. . 自由時報. 2007-11-06 [2007-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3. 
  22. ^ 俞肇福. . 自由時報. 2018-06-04 [2018-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3. 
  23. ^ Lu, Hsien-hsiu; Hetherington, William. Keelung historic sites to be restored. Taipei Times. 13 September 2016 [10 June 2021]. (原始内容于2022-08-07). 
  24. ^ 游明煌. . 聯合報. 2022-06-25 [2022-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2. 
  25. ^ 張志康. 白米甕砲台遊客中心啟用 帶動基隆西岸觀光廊帶. 中時電子報. 2022-06-25 [2022-06-25]. (原始内容于2022-07-03). 


外部連結 编辑

  • 白米甕砲台——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白米甕砲台 —— 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
  • 巴達維亞城日誌 - 台灣學數位電子書資料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交通部觀光局:白米甕砲台(荷蘭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基隆旅遊網:白米甕砲台(荷蘭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白米甕砲台, 又稱白米甕堡壘, 是位於台灣基隆市中山區太白莊的一處砲台遺址, 過去曾是台灣日治時期基隆要塞司令部的要塞轄內設施, 目前屬基隆市所管轄的市定古蹟, 白米甕堡壘全景位置, 中華民國, 臺灣, 基隆市中山區光華路37巷坐标25, 15535, 74300, 15535, 74300, 坐标, 15535, 74300, 15535, 74300建成时间日治臺灣1900年, 明治33年, 興建, 日治臺灣明治35年, 1902年, 完工, 中華民國文化資產類型登錄等級, 市定古蹟登錄種類, 關塞詳細登錄資料. 白米甕砲台 又稱白米甕堡壘 是位於台灣基隆市中山區太白莊的一處砲台遺址 過去曾是台灣日治時期基隆要塞司令部的要塞轄內設施 目前屬基隆市所管轄的市定古蹟 白米甕砲台白米甕堡壘白米甕砲台全景位置 中華民國 臺灣 基隆市中山區光華路37巷坐标25 09 19 N 121 44 35 E 25 15535 N 121 74300 E 25 15535 121 74300 坐标 25 09 19 N 121 44 35 E 25 15535 N 121 74300 E 25 15535 121 74300建成时间日治臺灣1900年 明治33年 興建 日治臺灣明治35年 1902年 完工 1 中華民國文化資產類型登錄等級 市定古蹟登錄種類 關塞詳細登錄資料開放全天開放參觀 目录 1 歷史 1 1 興建 1 2 戰後 2 平面配置與構造 3 參見 4 註釋 5 外部連結歷史 编辑白米甕砲台今天所見的各項砲台設施 全數是明治時期日軍因應日俄戰爭整備求 由其陸軍築城部本部 重新設計興建而成的海岸型堡壘 至於名稱由來 則有一說此地區在過去17世紀時 可能曾設置名為 Milaen 的一座堡壘 此堡壘訊息能夠從 淡水與其附近村社暨雞籠島略圖 2 得知 然而迄今的考證並無確信證據證明此堡壘的存在 另外 有此一說 太白莊地區別稱為 荷蘭城 源自於當時駐紮該區的清兵與戰後遷台居此之地的居民 多為湖南籍 而後因語言之誤 諧音為 荷蘭 遂名而來 此外在清領時期 劉銘傳曾在鄰近火號山附近興建仙洞砲台 Fort Clement 在要塞的正式名稱方面 日本國陸軍省的官方文件稱其為 白米甕砲台 1921年至28年由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繪製的 二萬五千分之一臺灣地形圖 稱其為 白米砲台 3 4 標準的日文音譯通稱為 はくまいおう はくべいおう 在1945年美軍繪製的台灣城市地圖則有 はくべいがおう 的音譯 興建 编辑 1900年 明治33年 台灣總督府築城部基隆分部根據1899年 基隆要塞防禦 永久 要領書 中 因應恐爆發之日俄戰爭之虞而修建之 永久防禦炮台 防禦工程 5 6 於同年7月向陸軍大臣上呈白米甕堡壘交通路特別工法及設計預算書 於同年12月12日禁型施工工程 於1901年 明治34年 11月完成配砲工事 因此白米甕堡壘同時也是基隆要塞中最早完成配砲的堡壘砲台 最終白米甕堡壘竣工於1902年 明治35年 7月30日 7 該系統屬海防型砲台 裝備有朝北方方向的砲座 標高約70公尺 以及四門射程約8800公尺的8吋加農砲 8 が 並設置於 形勢險要的太白莊地區 與附近的萬人頭砲臺和東岸的社寮島 現和平島 互為犄角共扼基隆港 成為負責基隆港外港海域的第一道防禦防線 1904年2月 白米甕堡壘增建砲兵射擊指揮所 9 並在1907年增建將校室 兵舍 糧食支庫等設施 1927年 由於一門火砲受損 以八尺門砲臺的安式8吋加農砲作為替換 1931年 增設演習砲臺 10 戰後 编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基隆要塞與轄內設施均由中華民國國軍所接收 1947年因配合基隆要塞縮減計畫 白米甕砲台隸屬基隆要塞管理 在1957年撤銷基隆要塞後 白米甕砲台撤除駐軍 並將所有的後膛砲同時報廢 1977年 廁圊 監守衛舍和庫房交由國有財產局管理 其中廁圊作為太白莊社區的公共廁所使用 原本的砲座區則在1980年進行修復工程 1985年8月19日 白米甕砲台被內政部指定為第三級古蹟 2004年10月12日 基隆市文化局原公告包括監守衛舍的三處附屬遺跡登錄為歷史建築 然而在國有財產局標售並由私人得標後 將附屬遺跡解除為歷史建築 2009年10月13日 白米甕砲台公告為基隆市市定古蹟 並在2020年7月 為考量未來西岸地區整體規劃及本古蹟修復後觀光需求 基隆市文化局在 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 的專案經費支援下進行白米甕砲台修復再利用工程計畫 除進行砲台區域之整修補強 包括服務中心及公共廁所 將既有庫房再利用為服務中心 並修繕涼亭 砲台坡道日式欄杆仿作及全區整修工程 在修復工事中則復原了過去已消失的觀測所鐵堡 使得該設施得以復原歷史情境 11 砲台全面的修復工程則在2021年完成 12 整建完成的砲台則設有步道 以串連附近的基隆燈塔 球子山燈塔等景點 13 原庫房修復再利用後將成為旅客服務中心 並在2022年修復完成 平面配置與構造 编辑 nbsp 白米甕砲台的大門遺跡 nbsp 白米甕砲台彈藥庫 nbsp 大型砲盤座 nbsp 大型砲盤座近景白米甕砲台系統依照大白莊與周圍地形而興建 配置共分為四大區域 共為砲座區 觀測區 兵舍區 庫房區 目前白米甕砲台免費向遊客開放 緊鄰東邊的區域為基隆燈塔和萬人頭砲臺遺址 西邊是協和火力發電廠 砲座區主由混凝土及石造打造的四座大型砲座構成 砲盤座寬約12 6公尺 前方胸牆高1 72公尺 厚1 7公尺 胸牆外混凝土斜面為3公尺 主成直線形配置 坐南朝北至海灣位置 砲原配備有安式8吋加農砲4門 作為海岸平射砲射擊使用 砲座四周胸牆設有貯彈孔 後方設有運砲坡道連通砲側庫 作為砲彈緊急支援功能 14 此外 白米甕砲台設有兩間拱頂砲側庫 座落於入口門寬1 05公尺 高約1 75公尺 入內則有0 5公尺厚的擋牆 上開方形小窗 主為混凝土拱頂構造 腳壁 拱頂厚度約1 1公尺 最初作為砲兵臨時待命場所 也兼作砲台附屬彈藥庫之用 15 觀測區位於兩側山丘的制高點 並設有指揮所及觀測所設施 作為觀測基隆外海敵艦位置 通訊與防空作用和彈著點的監控設施 16 西側觀測所標高178 65公尺 最初作為砲台下達命令 通信聯絡的指揮所 該結構為半圓形混擬構造 原設有鐵堡 並於2020年的修復工事中復原 主體建築下方另增設掩蔽部 分觀測所 皆由鋼筋混凝土構成 17 東側的山丘 標高103m 則設有射擊指揮所及觀測所 部分混凝土結構仍然存在 nbsp 作為裝填砲彈功能的庫房 現作為遊客中心使用 nbsp 位於山丘的射擊指揮所 nbsp 廁圊 nbsp 鐵堡兵舍區 庫房區部分 共設有糧食支庫 兵舍 砲具庫 監守衛舍 炊事場 馬廄 兵器小修理所等設施 分佈於砲座區背坡各處 目前沿運車道下方存庫房 兩間廁圊 廁所 蓄水池 彈藥庫等附屬建物 18 此外在附近設有木山電燈機關舍 作為木山砲台及白米甕砲台系統之支援設施 彈藥庫為火藥支庫 位於庫房西側 該結構為混凝土拱券構成 平面採U字形平面 19 監守衛舍和庫房在戰後土地為國防部軍備局 所有2005年 監守衛舍被國有財產局標售 而遭到得標地主剷平而拆除 至今僅存部分殘跡 20 庫房雖免於拆除 然而卻因受損而緊急維護 21 在2018年完成鋼棚加框 加固工程後 22 23 於2020年起進行修復工程 在工事中復原了原有的芬克式鋼筋構造 完工後作為遊客諮詢 歷史資訊及導覽服務的服務中心使用 24 25 參見 编辑基隆要塞 木山砲台 大武崙砲台 萬人頭砲臺 協和火力發電廠註釋 编辑 明治35年12月11日付 陸軍省 軍事機密受第403号 基隆要塞白米甕堡塁竣功図書別紙目録之通進達件也 国立公文書館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翁 佳音 大臺北古地圖考釋 台北縣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1998 ISBN 9789860224030 中文 臺灣 国立国会図書館 台湾の地図 日本統治期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台湾 中央研究院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美軍繪製台灣城市地圖 明治33年8月1日付 陸軍省 軍事機密文第247号 基隆甕堡白米甕堡塁建築ノ件 国立公文書館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軍事機密受第三一九号 築城部 基隆白米甕堡塁 B点 建築ノ件 日本亞細亞歷史資料中心藏品資料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8 08 基隆要塞白米甕堡壘竣工圖書送達文件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20 昭和8年10月27日付 陸軍省 基要砲89号 安式8吋加農砲床抗堪試験射撃用弾薬支給相成度件申請 国立公文書館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築城部本部送達 軍事機密受第二八号 陸軍省受領 軍事機密受第 五二号 竣功図書進逹 基隆要塞白米甕堡塁砲兵射撃指揮所建築 竣功書 日本亞細亞歷史資料中心藏品資料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8 08 密受第七七七號 築本秘第一三八號 基隆要塞白米甕演習砲臺新設工事竣功圖書提出ノ件報告 日本亞細亞歷史資料中心藏品資料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8 08 吳康瑋 白米甕砲台整修 打造西岸觀光步道 yahoo奇摩新聞 2020 06 13 2020 06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03 游明煌 白米甕砲台修復完成 基隆西岸文化觀光路線最後一哩路 聯合報 2021 10 17 2021 10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03 邱瑞杰 基隆燈塔直上白米甕砲台 遙望球子山 來日再戰1日雙塔 聯合報 2021 10 12 2021 10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8 22 白米甕砲台砲座區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20 白米甕砲台砲側庫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20 游明煌 基隆百年古蹟白米甕砲台修復 觀測所鐵堡軍事情境復原 聯合報 2021 07 30 2021 07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03 白米甕砲台西側觀測所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20 張 崑振 市定古蹟白米甕砲台 基隆古蹟深度導覽手冊 基隆市 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2010 ISBN 9789860224030 中文 臺灣 白米甕砲台彈藥庫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20 游明煌 白米甕砲台歷史建築 地主想拆 自由時報 2005 09 14 2005 09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13 唐聲揚 砲台日軍庫房 被批比廢墟還糟 自由時報 2007 11 06 2007 11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13 俞肇福 基隆白米甕砲台彈藥庫 明年修復 自由時報 2018 06 04 2018 06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13 Lu Hsien hsiu Hetherington William Keelung historic sites to be restored Taipei Times 13 September 2016 10 June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8 07 游明煌 基隆白米甕砲台遊客中心 啟用 聯合報 2022 06 25 2022 06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8 22 張志康 白米甕砲台遊客中心啟用 帶動基隆西岸觀光廊帶 中時電子報 2022 06 25 2022 06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03 外部連結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白米甕砲台白米甕砲台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白米甕砲台 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 巴達維亞城日誌 台灣學數位電子書資料庫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交通部觀光局 白米甕砲台 荷蘭城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基隆旅遊網 白米甕砲台 荷蘭城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白米甕砲台 amp oldid 7694163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