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琶洲塔

琶洲塔廣東廣州的一座古塔,位于海珠区新港东路的琶洲村。塔址原为珠江中洲渚,两山相连形似琵琶,故名琶洲,塔以琶洲为名。琶洲塔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塔为八角形楼阁式砖塔,外观9层内分17层,高50余米。

琶洲塔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所在广州市海珠区
分类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时代
编号3-25
登录1989年

建塔时,琶洲未与珠江南岸相连,仍屹立于江中,对进出广州的船只起了导航的作用。由于其似中流砥柱,被列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的“琶洲砥柱”。

建築 编辑

 
1920年代的琶洲塔,塔旁是海鱉寺,已於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
 
1853年绘制的“黄埔塔”和海鱉寺

琶洲塔塔高60多米,內膛為八角直井式。首層直徑為12.7米,邊長為4.95米,塔壁厚3.97米,闢三門,南北門進首層塔心室,西門原有磚砌梯級上2層暗層塔心室。塔梯為穿心壁繞平座式,盤旋而登頂層。塔每級設。塔基座平面為八角形,每邊長5.6米,基高1.15米。由紅砂岩壘砌,基面以灰色斑岩鋪砌,基側八面分別刻有八卦圖。塔基八個角均鑲石刻托塔力士,力士呈跪狀,頭頂塔,或雙手托塔,或單手托塔,形態栩栩如生,每個力士均高0.5米,寬0.5米。塔身轉角均置紅色倚柱,柱頭施黑色及紅色額枋,牆身以灰漿批盪成白色。額枋上以六疊菱角牙磚疊澀出檐,首層出檐0.85米,各疊紅白相間。每級的腰檐上,以四疊菱角牙磚疊澀挑出平座。第二級平座寬0.69米。各級平座有木護欄。塔頂為八角攢尖頂,頂簷為鐵鑄雁形角梁伸出,以懸掛塔鐘,塔頂還設凌霄角塔剎。整座磚塔由下至上,每層呈遞減勢盤旋而上,從首層每邊長約5.6米,至第二層的5.25米,第三層的4.9米,第四層的4.62米,第五層的4.2米,第六層的3.89米,第七層的3.85米,第八層的3.6米,第九層的3.4米,越往塔高層其塔廊越顯擠窄,最頂層外廊僅能容一人側身通行。

清末仇池石輯《羊城古鈔》卷七中記載:「海鰲塔,在城東南四十里琵琶洲上,……洲當會城下游,有二山連綴,穹然若魁父之鄴。其內一石山塚高平,建塔其上,名曰海鰲,蓋以常有金鰲浮出,當如白日也。赤崗、海鰲兩塔屹然與白雲之山並秀,為越東門戶,引海印、海珠為三關,而全粵扶興之氣乃完且固。蓋吾粵諸郡以會城為冠冕,會城壯,則全粵皆壯。乃今三塔在東,三浮石在西。西以鎖西北二江之上游;東以鎖西北兩江之下流。而虎門之內,有浮蓮塔(即蓮花塔)以束海口,使山水回顧有情,勢力愈重。是浮蓮塔又為江上之第三道塔雲。」

1960年代初,當局曾計劃利用琶洲塔將其建成一個旅遊區。1963年3月,琶洲塔被公佈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但年久失修的琶洲塔、海鰲寺廟等建築依然殘破不堪,塔梯、外廊護欄危怠,作用已失。附近的小朋友及外地遊客經常冒險攀塔,不慎失足跌死的事故時有發生。

破壞 编辑

琶洲塔旁原有海鱉寺和北帝宮,但已於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1965年,在廣州市郊區六屆一次會議上,有代表提案要求處理好琶洲塔等建築的問題。為此,廣州市郊區人民委員會房地產管理科、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琶洲村生產大隊等單位共同查勘,均一致認為海鰲寺廟已沒有修建價值,應予以拆卸,並考慮把拆下來的磚、瓦、木、石等材料部分將料抵工,移作危房修理。而一些大的石塊、石柱則拔給琶洲生產大隊用作公益事業。寺廟內的有關碑石文物交由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保管。最後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間才真正將廟宇清拆。被拆毀寺廟的大白磚石用作琶洲村興修水利,一些用來鋪墊村路。對琶洲塔則作了一些搶救性措施的修補,阻塞登塔入口處,嚴禁攀登危塔。

1992年初,香港人湯寶森先生捐資50萬元人民幣,由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負責修繕。同年8月開始第一期工程,「復原」了塔頂凌霄閣、塔外牆、欄杆。1995年,廣州市人民政府撥款60多萬元,繼續對琶洲塔進行第二、第三期工程。先後復原了塔內層樓板、樓梯、塔內牆、走廊、神龕等部位,並美化塔外周圍的環境。1996年2月,耗資120餘萬元修復的琶洲塔終於完工。

英文 编辑

百多年以来,由於所在地琶洲的東南側緊鄰黃埔洲,上有黃埔村及聞名海外的醬園碼頭(黃埔古港Whampoa anchorage」),而琶洲與黃埔洲後因泥沙堆積已相連,英文直接把此島稱為「Whampoa Island」,故琶洲塔在英文世界一直被約定俗成地称为「Whampoa Pagoda」,中文回譯為「黄埔塔」。有部分文獻亦有使用粤音譯名標記為「Pa-Chow Pagoda」。

公共交通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坐标23°6′6.26″N 113°22′13.35″E / 23.1017389°N 113.3703750°E / 23.1017389; 113.3703750

琶洲塔, 是廣東廣州的一座古塔, 位于海珠区新港东路的琶洲村, 塔址原为珠江中洲渚, 两山相连形似琵琶, 故名琶洲, 塔以琶洲为名, 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八年, 1600年, 塔为八角形楼阁式砖塔, 外观9层内分17层, 高50余米,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广州市海珠区分类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时代明编号3, 25登录1989年建塔时, 琶洲未与珠江南岸相连, 仍屹立于江中, 对进出广州的船只起了导航的作用, 由于其似中流砥柱, 被列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的, 琶洲砥柱, 目录, 建築, 破壞, 英文, 公共交通, 外部連. 琶洲塔是廣東廣州的一座古塔 位于海珠区新港东路的琶洲村 塔址原为珠江中洲渚 两山相连形似琵琶 故名琶洲 塔以琶洲为名 琶洲塔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八年 1600年 塔为八角形楼阁式砖塔 外观9层内分17层 高50余米 琶洲塔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广州市海珠区分类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时代明编号3 25登录1989年建塔时 琶洲未与珠江南岸相连 仍屹立于江中 对进出广州的船只起了导航的作用 由于其似中流砥柱 被列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的 琶洲砥柱 目录 1 建築 2 破壞 3 英文 4 公共交通 5 外部連結建築 编辑 nbsp 1920年代的琶洲塔 塔旁是海鱉寺 已於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 nbsp 1853年绘制的 黄埔塔 和海鱉寺琶洲塔塔高60多米 內膛為八角直井式 首層直徑為12 7米 邊長為4 95米 塔壁厚3 97米 闢三門 南北門進首層塔心室 西門原有磚砌梯級上2層暗層塔心室 塔梯為穿心壁繞平座式 盤旋而登頂層 塔每級設龕 塔基座平面為八角形 每邊長5 6米 基高1 15米 由紅砂岩壘砌 基面以灰色斑岩鋪砌 基側八面分別刻有八卦圖 塔基八個角均鑲石刻托塔力士 力士呈跪狀 頭頂塔 或雙手托塔 或單手托塔 形態栩栩如生 每個力士均高0 5米 寬0 5米 塔身轉角均置紅色倚柱 柱頭施黑色及紅色額枋 牆身以灰漿批盪成白色 額枋上以六疊菱角牙磚疊澀出檐 首層出檐0 85米 各疊紅白相間 每級的腰檐上 以四疊菱角牙磚疊澀挑出平座 第二級平座寬0 69米 各級平座有木護欄 塔頂為八角攢尖頂 頂簷為鐵鑄雁形角梁伸出 以懸掛塔鐘 塔頂還設凌霄角塔剎 整座磚塔由下至上 每層呈遞減勢盤旋而上 從首層每邊長約5 6米 至第二層的5 25米 第三層的4 9米 第四層的4 62米 第五層的4 2米 第六層的3 89米 第七層的3 85米 第八層的3 6米 第九層的3 4米 越往塔高層其塔廊越顯擠窄 最頂層外廊僅能容一人側身通行 清末仇池石輯 羊城古鈔 卷七中記載 海鰲塔 在城東南四十里琵琶洲上 洲當會城下游 有二山連綴 穹然若魁父之鄴 其內一石山塚高平 建塔其上 名曰海鰲 蓋以常有金鰲浮出 當如白日也 赤崗 海鰲兩塔屹然與白雲之山並秀 為越東門戶 引海印 海珠為三關 而全粵扶興之氣乃完且固 蓋吾粵諸郡以會城為冠冕 會城壯 則全粵皆壯 乃今三塔在東 三浮石在西 西以鎖西北二江之上游 東以鎖西北兩江之下流 而虎門之內 有浮蓮塔 即蓮花塔 以束海口 使山水回顧有情 勢力愈重 是浮蓮塔又為江上之第三道塔雲 1960年代初 當局曾計劃利用琶洲塔將其建成一個旅遊區 1963年3月 琶洲塔被公佈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但年久失修的琶洲塔 海鰲寺廟等建築依然殘破不堪 塔梯 外廊護欄危怠 作用已失 附近的小朋友及外地遊客經常冒險攀塔 不慎失足跌死的事故時有發生 破壞 编辑琶洲塔旁原有海鱉寺和北帝宮 但已於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 1965年 在廣州市郊區六屆一次會議上 有代表提案要求處理好琶洲塔等建築的問題 為此 廣州市郊區人民委員會房地產管理科 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琶洲村生產大隊等單位共同查勘 均一致認為海鰲寺廟已沒有修建價值 應予以拆卸 並考慮把拆下來的磚 瓦 木 石等材料部分將料抵工 移作危房修理 而一些大的石塊 石柱則拔給琶洲生產大隊用作公益事業 寺廟內的有關碑石文物交由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保管 最後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間才真正將廟宇清拆 被拆毀寺廟的大白磚石用作琶洲村興修水利 一些用來鋪墊村路 對琶洲塔則作了一些搶救性措施的修補 阻塞登塔入口處 嚴禁攀登危塔 1992年初 香港人湯寶森先生捐資50萬元人民幣 由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負責修繕 同年8月開始第一期工程 復原 了塔頂凌霄閣 塔外牆 欄杆 1995年 廣州市人民政府撥款60多萬元 繼續對琶洲塔進行第二 第三期工程 先後復原了塔內層樓板 樓梯 塔內牆 走廊 神龕等部位 並美化塔外周圍的環境 1996年2月 耗資120餘萬元修復的琶洲塔終於完工 英文 编辑百多年以来 由於所在地琶洲的東南側緊鄰黃埔洲 上有黃埔村及聞名海外的醬園碼頭 黃埔古港 Whampoa anchorage 而琶洲與黃埔洲後因泥沙堆積已相連 英文直接把此島稱為 Whampoa Island 故琶洲塔在英文世界一直被約定俗成地称为 Whampoa Pagoda 中文回譯為 黄埔塔 有部分文獻亦有使用粤音譯名標記為 Pa Chow Pagoda 公共交通 编辑海珠有轨电车1号线琶洲塔站外部連結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琶洲塔琶洲古塔今昔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坐标 23 6 6 26 N 113 22 13 35 E 23 1017389 N 113 3703750 E 23 1017389 113 3703750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琶洲塔 amp oldid 7850957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