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淡水禮拜堂

淡水禮拜堂,是位於台灣新北市淡水區馬偕街的教堂設施,目前的建物改建於1932年,1998年經中華民國內政部評定為三級古蹟,現為新北市市定古蹟。[1]

淡水禮拜堂
淡水禮拜堂正門
位置 臺灣新北市淡水區馬偕街8號
建成时间 日本昭和8年(1933年)
官方名称淡水禮拜堂
類型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參觀費用免門票
詳細登錄資料
開放內部不開放參觀

歷史 编辑

 
倪蔣懷於1936年所繪的《淡水教堂》,現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收藏

1872年,來自加拿大的馬偕牧師抵達淡水後,就積極地展開傳教的工作,隨即租下一間原預備做為馬廄的房子,以此傳教。[2]1873年則租到馬廄稍前的一間民房做為新的禮拜堂。[3] 在1875年(光緒元年)時,淡水教會購下今日淡水教會的土地作為宿舍使用;約1890年淡水教會翻修其上的醫生宿舍做為禮拜堂,並於翌年8月在教堂後面建造一所義塾。[4]

日治時期 编辑

1915年(大正四年),淡水教會將原先的民房建築改建禮拜堂,使用磚造材料建造出具有北美洲樣式、磚造白灰牆,俗稱「白色禮拜堂」的建築物,鐘樓設於正門上方,建築物中間建有方形鐘樓突出於正立面,下設有入口正門。[5]1928年,白色禮拜堂因不敷使用,又適逢馬偕來淡水傳教六十週年紀念,於是淡水教會決定改建,興建經費除了由各界會友、學生和友會奉獻外,其大部分則是由馬偕牧師的兒子偕叡廉,向加拿大母會申請補助,且親自設計、監工,於1932年改建,最終第三代建築於至1933年(昭和8年)9月3日完工。

戰後至今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淡水禮拜堂依然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淡水教會使用,並成為淡水地區最具指標性的教會,1986年的修建工程中,因維修困難而將原先為陶製屋瓦的屋頂改為鋁制浪板,也將傳統玻璃改為鑲鉗彩色玻璃2009年,鎮公所拆除教堂南面的舊街屋,大大改善了教堂周邊的環境,增添古蹟風貌。

 
1970年的淡水禮拜堂。

建築特色 编辑

淡水禮拜堂是一座設計仔細且施工嚴謹的仿哥德式建築,在規劃中不但有著採用扶壁,柱頭以小帽尖裝飾的尖塔,外牆則是以當時較為流行之清水磚砌造,內部採用有鋼筋的RC柱及樓板,屋頂大跨距的鐵骨承拖住,再以木板作天花板,左邊是高聳的鐘塔。而教堂正面有著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鐘樓則是「五餅二魚」及「客西馬尼禱告」的基督教義。

福音鐘 编辑

當前教堂正門旁展示一福音鐘,此鐘自1915年「白色禮拜堂」竣工時即已存在,並鑄有「YORK」與「No.30」等字樣,美國製造。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福音鐘被日本政府徵用為街役場警報器,架設於淡水紅樓屋頂,後因在空襲中遭受炸射而破裂,戰後此鐘被送回教會,1985年裝置於禮拜堂後方以資紀念,取名「福音之鐘」,並在2012年淡水教會設立140週年期間,將此鐘移置至正門旁展示。

相簿 编辑

另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 《臺北縣縣定古蹟淡水禮拜堂調查研究及修護計畫》,(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5)。
  • 周宗賢《淡水輝煌的歲月》,(臺北:臺灣商務,2007)。
  • 柯設偕《淡水教會史》,(未刊本,1933)。
  • 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淡水地區文化資產(有形文化財)普查計劃報告書》,(臺北: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2008年9月)。
引用
  1. ^ 淡水禮拜堂.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原始内容于2021-01-24) (中文(臺灣)). 
  2. ^ 馬偕著,陳宏文譯《馬偕博士略傳、日記》,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1972,頁37。
  3. ^ 蘇文魁編,《滬尾江河》,台北:淡水基督長老教會,1992,頁66。
  4. ^ 周宗賢,《淡水:輝煌的歲月》,臺北市 : 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民96],頁121。
  5. ^ 周宗賢,《淡水:輝煌的歲月》,臺北市 : 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民96],頁122。

外部連結 编辑

  • 淡水禮拜堂 - 淡水維基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淡水基督長老教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 淡水基督長老教會的Facebook專頁
  • 淡水禮拜堂 - 新北市觀光旅遊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淡水禮拜堂, 是位於台灣新北市淡水區馬偕街的教堂設施, 目前的建物改建於1932年, 1998年經中華民國內政部評定為三級古蹟, 現為新北市市定古蹟, 正門位置臺灣新北市淡水區馬偕街8號建成时间日本昭和8年, 1933年, 中華民國文化資產官方名称類型登錄等級, 直轄市定古蹟參觀費用免門票詳細登錄資料開放內部不開放參觀, 目录, 歷史, 日治時期, 戰後至今, 建築特色, 福音鐘, 相簿, 另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歷史, 编辑, nbsp, 倪蔣懷於1936年所繪的, 淡水教堂, 現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收藏1872. 淡水禮拜堂 是位於台灣新北市淡水區馬偕街的教堂設施 目前的建物改建於1932年 1998年經中華民國內政部評定為三級古蹟 現為新北市市定古蹟 1 淡水禮拜堂淡水禮拜堂正門位置臺灣新北市淡水區馬偕街8號建成时间日本昭和8年 1933年 中華民國文化資產官方名称淡水禮拜堂類型登錄等級 直轄市定古蹟參觀費用免門票詳細登錄資料開放內部不開放參觀 目录 1 歷史 1 1 日治時期 1 2 戰後至今 2 建築特色 2 1 福音鐘 3 相簿 4 另見 5 參考文獻 6 外部連結歷史 编辑 nbsp 倪蔣懷於1936年所繪的 淡水教堂 現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收藏1872年 來自加拿大的馬偕牧師抵達淡水後 就積極地展開傳教的工作 隨即租下一間原預備做為馬廄的房子 以此傳教 2 1873年則租到馬廄稍前的一間民房做為新的禮拜堂 3 在1875年 光緒元年 時 淡水教會購下今日淡水教會的土地作為宿舍使用 約1890年淡水教會翻修其上的醫生宿舍做為禮拜堂 並於翌年8月在教堂後面建造一所義塾 4 日治時期 编辑 1915年 大正四年 淡水教會將原先的民房建築改建禮拜堂 使用磚造材料建造出具有北美洲樣式 磚造白灰牆 俗稱 白色禮拜堂 的建築物 鐘樓設於正門上方 建築物中間建有方形鐘樓突出於正立面 下設有入口正門 5 1928年 白色禮拜堂因不敷使用 又適逢馬偕來淡水傳教六十週年紀念 於是淡水教會決定改建 興建經費除了由各界會友 學生和友會奉獻外 其大部分則是由馬偕牧師的兒子偕叡廉 向加拿大母會申請補助 且親自設計 監工 於1932年改建 最終第三代建築於至1933年 昭和8年 9月3日完工 戰後至今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淡水禮拜堂依然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淡水教會使用 並成為淡水地區最具指標性的教會 1986年的修建工程中 因維修困難而將原先為陶製屋瓦的屋頂改為鋁制浪板 也將傳統玻璃改為鑲鉗彩色玻璃2009年 鎮公所拆除教堂南面的舊街屋 大大改善了教堂周邊的環境 增添古蹟風貌 nbsp 1970年的淡水禮拜堂 建築特色 编辑淡水禮拜堂是一座設計仔細且施工嚴謹的仿哥德式建築 在規劃中不但有著採用扶壁 柱頭以小帽尖裝飾的尖塔 外牆則是以當時較為流行之清水磚砌造 內部採用有鋼筋的RC柱及樓板 屋頂大跨距的鐵骨承拖住 再以木板作天花板 左邊是高聳的鐘塔 而教堂正面有著聖父 聖子 聖靈 三位一體 鐘樓則是 五餅二魚 及 客西馬尼禱告 的基督教義 福音鐘 编辑 當前教堂正門旁展示一福音鐘 此鐘自1915年 白色禮拜堂 竣工時即已存在 並鑄有 YORK 與 No 30 等字樣 美國製造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福音鐘被日本政府徵用為街役場警報器 架設於淡水紅樓屋頂 後因在空襲中遭受炸射而破裂 戰後此鐘被送回教會 1985年裝置於禮拜堂後方以資紀念 取名 福音之鐘 並在2012年淡水教會設立140週年期間 將此鐘移置至正門旁展示 相簿 编辑 nbsp 教堂正面玄關 nbsp 教堂入口 nbsp 教堂門額 nbsp 淡水禮拜堂外觀另見 编辑淡水夕照參考文獻 编辑 臺北縣縣定古蹟淡水禮拜堂調查研究及修護計畫 臺北 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2005 周宗賢 淡水輝煌的歲月 臺北 臺灣商務 2007 柯設偕 淡水教會史 未刊本 1933 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淡水地區文化資產 有形文化財 普查計劃報告書 臺北 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2008年9月 引用 淡水禮拜堂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24 中文 臺灣 馬偕著 陳宏文譯 馬偕博士略傳 日記 台南 台灣教會公報社 1972 頁37 蘇文魁編 滬尾江河 台北 淡水基督長老教會 1992 頁66 周宗賢 淡水 輝煌的歲月 臺北市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7 民96 頁121 周宗賢 淡水 輝煌的歲月 臺北市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7 民96 頁122 外部連結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淡水禮拜堂淡水禮拜堂 淡水維基館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淡水基督長老教會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繁體中文 淡水基督長老教會的Facebook專頁 淡水禮拜堂 新北市觀光旅遊網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淡水禮拜堂 amp oldid 74856697,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