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比利時戰役

比利時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軍于1940年5月10日入侵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國法国战役的一部分,历时18天,至5月28日以比利时军队投降结束。

比利時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戰役的一部分

比利時投降後,德国士兵和地上的比利時军队的武器装备,1940年5月29日
日期1940年5月10–28日
地点
结果

德軍決定性勝利

  • 自由比利时军建立
领土变更 德國佔領比利時
参战方
 比利時 
法国
 卢森堡  
 英国
 荷蘭 [備註 1]
 納粹德國
指挥官与领导者
利奧波德三世(被俘)
莫里斯·甘末林
馬克西姆·魏剛
约翰·維里克
亨利·溫克爾曼(被俘)
格特·馮·倫德施泰特
費多爾·馮·博克
兵力
144個師[備註 2]
13,974門火炮[備註 3]
3,384輛坦克[備註 4]
2,249架飛機[備註 5]
141個師[2]
7,378門火炮[2]
2,445輛坦克[2]
5,446架飛機(當中4,020架飛機是可運作的)[2]
伤亡与损失
222,443+人(200,000人被俘)[備註 6]
~900架飛機[備註 7]
10,232人死亡[10]
8,463人失蹤[10]
42,523 人受傷[10]

1940年5月10日,德意志國防軍实施黄色方案(Fall Gelb)入侵荷兰、卢森堡和比利时。盟军采用事先制定的D计划(Dyle Plan),以期在比利时中部迎击德军主力。法国在5月10日至12日之间将最精锐的盟军部队部署在比利时后,德军采用曼施坦因计划,实施黄色方案的第二步:德軍绕过比利时中部的盟军主力,从比利时南部的阿登森林地区向英吉利海峡推进,并在5天后到达;形成对盟军的包围。比利时军队于1940年5月28日投降[11]

比利時戰役包括了阿尼(Hannut)戰役[12]埃本-埃美爾要塞戰役。整個二戰初期最大規模的坦克戰就在阿尼發生。而在埃本-埃美爾,德軍採用空降傘兵的方式,成功奪取該要塞。

德國官方纪录指出在18天的战斗中,比利时军队是強勁的對手,又提及他们戰鬥表現“极其勇敢”[13]。比利时军队在盟軍從歐州撤退後崩潰,自此比利时便被德國佔領;直至1944年,盟軍進攻歐州後該國才獲解放。

战前计划

比利时的盟友

比利时防止德軍入侵的計劃面臨政治和軍事上的困難。在軍事策略方面,比利時人不願把所有資源用於加強與德國的邊界的防禦(馬其諾防線的延伸),這樣令比利時更易遭受來自後方(荷蘭)的攻擊。這種策略也要依頼法國軍隊迅速移入比利時,支援當地駐軍才能成功[14]。而在政治方面,比利時人不信任法國人。菲利普·貝當元帥曾於1930年10月及1933年1月時提出法國軍隊利用比利時作跳板攻擊德國魯爾區。比利時害怕行動會演變成全面戰爭,而法國-蘇聯互助條約的簽訂則令他們害怕被捲入法徳兩國的戰爭。另外,法國-比利時協議規定,如德國政府宣佈動員,比利時也須動員。但該協議沒有規定比利時在德國入侵波蘭的情況下需要動員。[14]

比利時人更願意和英國結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因德國入侵比利時,損害其中立地位而向德國宣戰。比利時的港口在一戰時曾為德意志帝國海軍提供寶貴的基地,若德國海軍德國空軍成功奪取這些基地,他們便有能力對英國進行戰略攻擊。但英國政府很少理會比利時人的擔憂。英國政府的態度使比利時在德軍重新佔領萊茵非軍事區前一天退出西方盟國[14][15]。英法對德軍重新佔領萊茵非軍事區行動採取的態度令比利时感到,兩國都不願為比利时的戰略利益而戰。比利時總參謀部於是決定為保障自己的利益,有必要時可單獨作戰。[14]

比利時在盟軍戰略中的地位

法國人對於利奧波德三世在1936年10月宣布比利時中立感到憤怒。法國陸軍認為這種宣佈嚴重破壞其戰略假設,這令法國不能保護比利時的東部邊界,令法國人不能在德國發動攻擊前得到預警[16]。法國人十分依賴比利時願意提供多大程度上的合作。在比利時不願合作的情況下,法國不能在比利時境內準備防禦。由於他們希望避免和德國裝甲師交戰,法國不希望這種情況出現[17]。法國曾考慮若被德國攻擊便立刻入侵比利時[18]。即使不願和法國合作,比利時人也感到德軍所造成的危險,他們祕密地修改國防政策;及向法國駐布魯塞爾武官提供部隊運動的信息,通信,防禦工事位置,情報和安排空中偵察[19]

盟軍若依照D計劃向比利時提供援助;其部隊包括法國裝甲師。而盟軍的防守策略中十分依賴比利時東部地區(默茲- 阿爾伯特運河防線,和保衛斯凱爾特河口)的軍隊,連接法軍在該國南部的防禦;而比利時部隊則負責保衛根特安特衛普,令計劃看來十分完善[20]。但這計劃的弱點是,放棄比利時東部地區;令盟軍後方過於接近前綫;而英國方面,他們位於比斯開灣的通信點將與前綫平行。儘管實行計劃有被包抄的風險,法國指揮官莫里斯·甘末林批准該計劃後,一直至戰爭爆發時仍是盟軍的軍事戰略。[20]

英國並沒有派軍隊到比利時,又忙於重整軍備,於是沒有挑戰法國的策略。甴於沒有能力反對法國領導盟軍的地位,英國的戰略主要是戰略轟炸魯爾工業區[21]

比利時的軍事策略

在比利时正式退出西方盟國后,比利时政府因免損害其中立地位,拒絕和英法官員進行會談。比利時人並不認為德國入侵是不可避免的,他們認為加強列日地區的防禦,興建埃本-埃美爾要塞等一系列新防綫能有效阻擋德軍入侵[22]。在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後,比利時人开始重新修建接近德國邊境一帶的防綫。隨着德國退出國際聯盟,拒絕承認和執行凡爾賽條約及違反羅加諾公約,比利时政府的警覺性也隨之增加[23]。比利时政府开始增加用於現代化其位於那慕爾列日要塞的开支。他們在馬斯特里赫特運河上興建新防綫,把默茲、斯凱爾特和阿爾伯特運河連在一起[23]。而保護比利時東部前綫,破壞道路系統的任務被交給新部隊("Chasseurs Ardennais",阿登猎兵团).[24]。在1935年時,比利時的防禦準備工作便全部完成[24]

即使如此,比利時軍方覺得其防禦仍然不足以抵擋德國的進攻。他們需要大量後備軍保衛其後方,他們覺得若德國軍隊突然襲擊,會有兵力不足的情況[24]。他們也需要大量人力資源,但一延長軍伇和改善訓練的法案不被公眾接納;公眾認為這會增加比利時對英法的軍事承諾,同時也想避免盟軍要求介入他們自己的衝突[25]

利奧波德三世在1936年10月14日向部長會議發表演說,試圖說服人民需重新武裝[25]。他說明了比利時需重新武裝三點原因:

  1. 德國重整軍備。加上意大利和蘇聯的重新武裝,已令其他即使是和平主義的國家,如瑞士和荷蘭,採取特殊的預防措施。
  2. 技術的進步。戰爭已因此產生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在航空和機械化方面。對比利時這些小國來說,武裝衝突一旦开始,其力量、速度和幅度都是驚人的。
  3. 德國閃電式重新佔領萊茵蘭。我們擔憂這行為已令可供德國入侵的基地移到我們邊境附近[26]

1937年4月24日,法國和英國發表公開聲明,指比利時的安全對西方盟軍來說極為重要;英法會保衛自己的邊界、反對任何形式的侵略;不論這種侵略只針對比利時,或從該國獲得基地,用作對“其他國家”發動戰爭。在這種情況下,比利時不需再遵守洛迦諾公約下的義務;而可從英法獲得援助,在德國對波蘭的侵略中,英國和法國對比利時實行保護[27]

在軍事上,比利時人認為德國國防軍比自己盟國的實力更強。但如果比利時和盟軍對抗,便會令比利時在沒有盟友的情況下變成戰場[28]。比利時和法國對於敵對行為發生時應採取什麼行動感到混淆。比利時決心保衛阿爾伯特運河和默茲附近的邊境,直至法軍增援為止,但甘末林不願把法軍部隊推進至該處。他擔心戰況會像1914年時一樣,比利時軍隊被趕出防綫及被迫撤退至安特衛普。事實上按比利時人的計劃,保衛邊境的部隊將向南撤退與法國部隊會合。比利時沒有把該計劃告訴甘末林[29]。比利時人雖有擔心,但D計劃也有其優勢。盟軍不會向斯海爾德河推進、與德軍在法國-比利時邊境交戰,這樣盟軍在比利時中部戰綫縮短70公里(43英里);令盟軍有較多部隊用作戰略後備。這樣可以保護更多比利時領土,尤其是該國東部的工業區。該計劃也有吸收荷蘭和比利時軍隊單位(包括20個比利時師)的優勢。甘末林的D計劃失敗後,他便用了這些參數辯護該計劃[30]

1940年1月10日,1架載着德國陸軍少校赫爾姆斯的德軍梅塞施米特Bf 108飛機,被迫降在比利時馬斯特里赫特北面的馬斯梅赫倫(梅赫倫事件)[31],該軍官攜帶着德軍進攻西歐的初步計劃;該計劃與甘末林預期的一樣,是一戰施里芬計劃的翻版。在該計劃中,德軍將向比利時推進(德軍計劃中包括荷蘭),最後進攻法國。該計劃只是佔領低地國家,以獲基地用作進攻[32]

比利時人懷疑德國人有詭計,但他們認真進行原定的計劃。比利時的情報人員及駐科隆武官正確地指出德國不會利用這個計劃進行入侵。他提出德國將嘗試通過阿登地區、進攻加萊,及把在比利時的盟軍包圍。比利時人也正確預測德國將嘗試以大包圍方式摧毀敵人。而這正是曼施坦因入侵低地國家的計劃[32]

比利時最高統帥部曾警吿英法德國可能採取曼施坦因計劃進行入侵。他們擔心D計劃將不只將對比利時的戰略地位構成危險,甚至連整個盟軍戰線的左翼也有危險。利奧波德三世和拉烏爾·範將軍,並於3月8日和4月14日的警告甘末林和法國陸軍指揮部,但他們的警吿沒有被法國方面理會[33]

參考

備註

  1. ^ 荷蘭輕歩兵部隊從荷蘭撤退後,對戰役有貢獻。此外荷蘭空軍也進行了一些低效率,損失大的任務。[1]
  2. ^ 比利時22個師、法國104個、英國10個、荷蘭8個,共144個師。[2]
  3. ^ 比利時1,338門、法國10,700門、英國1,280門、荷蘭656門。[2]
  4. ^ 比利時10輛、法國3,063輛、英國310輛、荷蘭1輛。[2]
  5. ^ 比利時250架飛機、法國1,368架飛機、英國456架飛機、荷蘭175架飛機。[2]
  6. ^ 比利時有6,093人死亡、15,850人受傷、超過500人失踨及有200,000人被俘,當中有2,000人死在戰俘營內。[3][4]英法的損失則未知。[5]
  7. ^ 比利時空軍有83架飛機在5月10日在地面被擊毀,[6] 29架則在10至28日的空戰中被擊落,[7] [8]英法的損失則未知。[9]

引用

  1. ^ Gunsburg 1992, p. 216.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Holmes 2005, p. 324.
  3. ^ Keegan 2005, p. 96.
  4. ^ Ellis 1993, p. 255.
  5. ^ Keegan 2005, p. 326.
  6. ^ Hooton 2007, p. 52.
  7. ^ Hooton 2007, p. 49.
  8. ^ Hooton 2007, p. 53.
  9. ^ Hooton 2007, p. 57.
  10. ^ 10.0 10.1 10.2 Oberkommando der Wehrmacht 1941,第189頁.
  11. ^ Shirer 1990, p. 729.
  12. ^ Healy 2007, p. 36.
  13. ^ Keegan 2005, pp. 95–96.
  14. ^ 14.0 14.1 14.2 14.3 Bond 1990, p. 8.
  15. ^ Ellis 2009, p. 8.
  16. ^ Bond 1990, p. 9.
  17. ^ Bond 1990, p. 21.
  18. ^ Bond & Taylor 2001, p. 14.
  19. ^ Bond 1990, pp. 9–10.
  20. ^ 20.0 20.1 Bond 1990, p. 22.
  21. ^ Bond 1990, pp. 22–23.
  22. ^ Bond 1990, p. 24.
  23. ^ 23.0 23.1 Belgium, Ministère des Affaires Étrangères 1941, p. 2.
  24. ^ 24.0 24.1 24.2 Belgium, Ministère des Affaires Étrangères 1941, p. 3.
  25. ^ 25.0 25.1 Belgium, Ministère des Affaires Étrangères 1941, p. 4.
  26. ^ Belgium, Ministère des Affaires Étrangères 1941, p. 53.
  27. ^ Belgium, Ministère des Affaires Étrangères 1941, pp. 4–5.
  28. ^ Bond 1990, pp. 24–25.
  29. ^ Bond 1990, p. 25.
  30. ^ Bond 1990, p. 28.
  31. ^ Bond 1990, p. 35.
  32. ^ 32.0 32.1 Bond 1990, p. 36.
  33. ^ Bond 1990, pp. 46–47.

比利時戰役, 比利時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德軍于1940年5月10日入侵荷兰, 比利时, 卢森堡和法國的法国战役的一部分, 历时18天, 至5月28日以比利时军队投降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戰役的一部分比利時投降後, 德国士兵和地上的比利時军队的武器装备, 1940年5月29日日期1940年5月10, 28日地点比利時和卢森堡结果德軍決定性勝利, 自由比利时军建立领土变更德國佔領比利時参战方, 比利時, 法国, 卢森堡, 英国, 荷蘭, 備註, 納粹德國指挥官与领导者利奧波德三世, 被俘, 莫里斯, 甘末林,. 比利時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德軍于1940年5月10日入侵荷兰 比利时 卢森堡和法國的法国战役的一部分 历时18天 至5月28日以比利时军队投降结束 比利時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戰役的一部分比利時投降後 德国士兵和地上的比利時军队的武器装备 1940年5月29日日期1940年5月10 28日地点比利時和卢森堡结果德軍決定性勝利 自由比利时军建立领土变更德國佔領比利時参战方 比利時 法国 卢森堡 英国 荷蘭 備註 1 納粹德國指挥官与领导者利奧波德三世 被俘 莫里斯 甘末林 馬克西姆 魏剛 约翰 維里克 亨利 溫克爾曼 被俘 格特 馮 倫德施泰特 費多爾 馮 博克兵力144個師 備註 2 13 974門火炮 備註 3 3 384輛坦克 備註 4 2 249架飛機 備註 5 141個師 2 7 378門火炮 2 2 445輛坦克 2 5 446架飛機 當中4 020架飛機是可運作的 2 伤亡与损失222 443 人 200 000人被俘 備註 6 900架飛機 備註 7 10 232人死亡 10 8 463人失蹤 10 42 523 人受傷 10 1940年5月10日 德意志國防軍实施黄色方案 Fall Gelb 入侵荷兰 卢森堡和比利时 盟军采用事先制定的D计划 Dyle Plan 以期在比利时中部迎击德军主力 法国在5月10日至12日之间将最精锐的盟军部队部署在比利时后 德军采用曼施坦因计划 实施黄色方案的第二步 德軍绕过比利时中部的盟军主力 从比利时南部的阿登森林地区向英吉利海峡推进 并在5天后到达 形成对盟军的包围 比利时军队于1940年5月28日投降 11 比利時戰役包括了阿尼 Hannut 戰役 12 和埃本 埃美爾要塞戰役 整個二戰初期最大規模的坦克戰就在阿尼發生 而在埃本 埃美爾 德軍採用空降傘兵的方式 成功奪取該要塞 德國官方纪录指出在18天的战斗中 比利时军队是強勁的對手 又提及他们戰鬥表現 极其勇敢 13 比利时军队在盟軍從歐州撤退後崩潰 自此比利时便被德國佔領 直至1944年 盟軍進攻歐州後該國才獲解放 目录 1 战前计划 1 1 比利时的盟友 1 2 比利時在盟軍戰略中的地位 1 3 比利時的軍事策略 2 參考 2 1 備註 2 2 引用战前计划 编辑比利时的盟友 编辑 比利时防止德軍入侵的計劃面臨政治和軍事上的困難 在軍事策略方面 比利時人不願把所有資源用於加強與德國的邊界的防禦 馬其諾防線的延伸 這樣令比利時更易遭受來自後方 荷蘭 的攻擊 這種策略也要依頼法國軍隊迅速移入比利時 支援當地駐軍才能成功 14 而在政治方面 比利時人不信任法國人 菲利普 貝當元帥曾於1930年10月及1933年1月時提出法國軍隊利用比利時作跳板攻擊德國魯爾區 比利時害怕行動會演變成全面戰爭 而法國 蘇聯互助條約的簽訂則令他們害怕被捲入法徳兩國的戰爭 另外 法國 比利時協議規定 如德國政府宣佈動員 比利時也須動員 但該協議沒有規定比利時在德國入侵波蘭的情況下需要動員 14 比利時人更願意和英國結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英國因德國入侵比利時 損害其中立地位而向德國宣戰 比利時的港口在一戰時曾為德意志帝國海軍提供寶貴的基地 若德國海軍和德國空軍成功奪取這些基地 他們便有能力對英國進行戰略攻擊 但英國政府很少理會比利時人的擔憂 英國政府的態度使比利時在德軍重新佔領萊茵非軍事區前一天退出西方盟國 14 15 英法對德軍重新佔領萊茵非軍事區行動採取的態度令比利时感到 兩國都不願為比利时的戰略利益而戰 比利時總參謀部於是決定為保障自己的利益 有必要時可單獨作戰 14 比利時在盟軍戰略中的地位 编辑 法國人對於利奧波德三世在1936年10月宣布比利時中立感到憤怒 法國陸軍認為這種宣佈嚴重破壞其戰略假設 這令法國不能保護比利時的東部邊界 令法國人不能在德國發動攻擊前得到預警 16 法國人十分依賴比利時願意提供多大程度上的合作 在比利時不願合作的情況下 法國不能在比利時境內準備防禦 由於他們希望避免和德國裝甲師交戰 法國不希望這種情況出現 17 法國曾考慮若被德國攻擊便立刻入侵比利時 18 即使不願和法國合作 比利時人也感到德軍所造成的危險 他們祕密地修改國防政策 及向法國駐布魯塞爾武官提供部隊運動的信息 通信 防禦工事位置 情報和安排空中偵察 19 盟軍若依照D計劃向比利時提供援助 其部隊包括法國裝甲師 而盟軍的防守策略中十分依賴比利時東部地區 默茲 阿爾伯特運河防線 和保衛斯凱爾特河口 的軍隊 連接法軍在該國南部的防禦 而比利時部隊則負責保衛根特和安特衛普 令計劃看來十分完善 20 但這計劃的弱點是 放棄比利時東部地區 令盟軍後方過於接近前綫 而英國方面 他們位於比斯開灣的通信點將與前綫平行 儘管實行計劃有被包抄的風險 法國指揮官莫里斯 甘末林批准該計劃後 一直至戰爭爆發時仍是盟軍的軍事戰略 20 英國並沒有派軍隊到比利時 又忙於重整軍備 於是沒有挑戰法國的策略 甴於沒有能力反對法國領導盟軍的地位 英國的戰略主要是戰略轟炸魯爾工業區 21 比利時的軍事策略 编辑 在比利时正式退出西方盟國后 比利时政府因免損害其中立地位 拒絕和英法官員進行會談 比利時人並不認為德國入侵是不可避免的 他們認為加強列日地區的防禦 興建埃本 埃美爾要塞等一系列新防綫能有效阻擋德軍入侵 22 在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後 比利時人开始重新修建接近德國邊境一帶的防綫 隨着德國退出國際聯盟 拒絕承認和執行凡爾賽條約及違反羅加諾公約 比利时政府的警覺性也隨之增加 23 比利时政府开始增加用於現代化其位於那慕爾及列日要塞的开支 他們在馬斯特里赫特運河上興建新防綫 把默茲 斯凱爾特和阿爾伯特運河連在一起 23 而保護比利時東部前綫 破壞道路系統的任務被交給新部隊 Chasseurs Ardennais 阿登猎兵团 24 在1935年時 比利時的防禦準備工作便全部完成 24 即使如此 比利時軍方覺得其防禦仍然不足以抵擋德國的進攻 他們需要大量後備軍保衛其後方 他們覺得若德國軍隊突然襲擊 會有兵力不足的情況 24 他們也需要大量人力資源 但一延長軍伇和改善訓練的法案不被公眾接納 公眾認為這會增加比利時對英法的軍事承諾 同時也想避免盟軍要求介入他們自己的衝突 25 利奧波德三世在1936年10月14日向部長會議發表演說 試圖說服人民需重新武裝 25 他說明了比利時需重新武裝三點原因 德國重整軍備 加上意大利和蘇聯的重新武裝 已令其他即使是和平主義的國家 如瑞士和荷蘭 採取特殊的預防措施 技術的進步 戰爭已因此產生巨大的變化 特別是在航空和機械化方面 對比利時這些小國來說 武裝衝突一旦开始 其力量 速度和幅度都是驚人的 德國閃電式重新佔領萊茵蘭 我們擔憂這行為已令可供德國入侵的基地移到我們邊境附近 26 1937年4月24日 法國和英國發表公開聲明 指比利時的安全對西方盟軍來說極為重要 英法會保衛自己的邊界 反對任何形式的侵略 不論這種侵略只針對比利時 或從該國獲得基地 用作對 其他國家 發動戰爭 在這種情況下 比利時不需再遵守洛迦諾公約下的義務 而可從英法獲得援助 在德國對波蘭的侵略中 英國和法國對比利時實行保護 27 在軍事上 比利時人認為德國國防軍比自己盟國的實力更強 但如果比利時和盟軍對抗 便會令比利時在沒有盟友的情況下變成戰場 28 比利時和法國對於敵對行為發生時應採取什麼行動感到混淆 比利時決心保衛阿爾伯特運河和默茲附近的邊境 直至法軍增援為止 但甘末林不願把法軍部隊推進至該處 他擔心戰況會像1914年時一樣 比利時軍隊被趕出防綫及被迫撤退至安特衛普 事實上按比利時人的計劃 保衛邊境的部隊將向南撤退與法國部隊會合 比利時沒有把該計劃告訴甘末林 29 比利時人雖有擔心 但D計劃也有其優勢 盟軍不會向斯海爾德河推進 與德軍在法國 比利時邊境交戰 這樣盟軍在比利時中部戰綫縮短70公里 43英里 令盟軍有較多部隊用作戰略後備 這樣可以保護更多比利時領土 尤其是該國東部的工業區 該計劃也有吸收荷蘭和比利時軍隊單位 包括20個比利時師 的優勢 甘末林的D計劃失敗後 他便用了這些參數辯護該計劃 30 1940年1月10日 1架載着德國陸軍少校赫爾姆斯的德軍梅塞施米特Bf 108飛機 被迫降在比利時馬斯特里赫特北面的馬斯梅赫倫 梅赫倫事件 31 該軍官攜帶着德軍進攻西歐的初步計劃 該計劃與甘末林預期的一樣 是一戰施里芬計劃的翻版 在該計劃中 德軍將向比利時推進 德軍計劃中包括荷蘭 最後進攻法國 該計劃只是佔領低地國家 以獲基地用作進攻 32 比利時人懷疑德國人有詭計 但他們認真進行原定的計劃 比利時的情報人員及駐科隆武官正確地指出德國不會利用這個計劃進行入侵 他提出德國將嘗試通過阿登地區 進攻加萊 及把在比利時的盟軍包圍 比利時人也正確預測德國將嘗試以大包圍方式摧毀敵人 而這正是曼施坦因入侵低地國家的計劃 32 比利時最高統帥部曾警吿英法德國可能採取曼施坦因計劃進行入侵 他們擔心D計劃將不只將對比利時的戰略地位構成危險 甚至連整個盟軍戰線的左翼也有危險 利奧波德三世和拉烏爾 範將軍 並於3月8日和4月14日的警告甘末林和法國陸軍指揮部 但他們的警吿沒有被法國方面理會 33 參考 编辑備註 编辑 荷蘭輕歩兵部隊從荷蘭撤退後 對戰役有貢獻 此外荷蘭空軍也進行了一些低效率 損失大的任務 1 比利時22個師 法國104個 英國10個 荷蘭8個 共144個師 2 比利時1 338門 法國10 700門 英國1 280門 荷蘭656門 2 比利時10輛 法國3 063輛 英國310輛 荷蘭1輛 2 比利時250架飛機 法國1 368架飛機 英國456架飛機 荷蘭175架飛機 2 比利時有6 093人死亡 15 850人受傷 超過500人失踨及有200 000人被俘 當中有2 000人死在戰俘營內 3 4 英法的損失則未知 5 比利時空軍有83架飛機在5月10日在地面被擊毀 6 29架則在10至28日的空戰中被擊落 7 8 英法的損失則未知 9 引用 编辑 Gunsburg 1992 p 216 2 0 2 1 2 2 2 3 2 4 2 5 2 6 2 7 Holmes 2005 p 324 Keegan 2005 p 96 Ellis 1993 p 255 Keegan 2005 p 326 Hooton 2007 p 52 Hooton 2007 p 49 Hooton 2007 p 53 Hooton 2007 p 57 10 0 10 1 10 2 Oberkommando der Wehrmacht 1941 第189頁 sfn error no target CITEREFOberkommando der Wehrmacht1941 help Shirer 1990 p 729 Healy 2007 p 36 Keegan 2005 pp 95 96 14 0 14 1 14 2 14 3 Bond 1990 p 8 Ellis 2009 p 8 Bond 1990 p 9 Bond 1990 p 21 Bond amp Taylor 2001 p 14 Bond 1990 pp 9 10 20 0 20 1 Bond 1990 p 22 Bond 1990 pp 22 23 Bond 1990 p 24 23 0 23 1 Belgium Ministere des Affaires Etrangeres 1941 p 2 24 0 24 1 24 2 Belgium Ministere des Affaires Etrangeres 1941 p 3 25 0 25 1 Belgium Ministere des Affaires Etrangeres 1941 p 4 Belgium Ministere des Affaires Etrangeres 1941 p 53 Belgium Ministere des Affaires Etrangeres 1941 pp 4 5 Bond 1990 pp 24 25 Bond 1990 p 25 Bond 1990 p 28 Bond 1990 p 35 32 0 32 1 Bond 1990 p 36 Bond 1990 pp 46 47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比利時戰役 amp oldid 76537416,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