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次切距

微積分中,次切距(subtangent)是切線與切點垂線在橫坐標軸上的距離。

萊布尼茲的六個函數(幾何線段)與次切距(subtangent)。
巴斯卡的極小三角形方法。
萊布尼茲的的極小三角形方法。

歷史 编辑

反切線問題 编辑

分別於1636年與1637年,法國數學家費馬笛卡兒提出了座標幾何,這鼓舞了當時的數學家投入於研究代數曲線。 然而,有些曲線無法以代數式表示,它們被稱為超越曲線。1638 年,另一位法國數學家佛洛里博得·德博納(Florimond de Beaune)寫了一封信問笛卡兒一個數學問題,這個問題是數學歷史上的第一個反切線問題(inverse tangent problem),亦即,從切線來求曲線:

   之間有一個等比關係,亦即    為任意數),求該曲線。

其中,  為切點垂線長,  為次切距(見附圖)。 笛卡兒給了詳盡的回覆,包括曲線繪製方法與計算座標的數值方法。但是,他無法找到這條曲線的代數式,他了解到,這是一條超越曲線。

大約於1672年到1676年,萊布尼茲到巴黎旅居,一位建築師克洛德·佩羅(Claude Perrault)向他提出一個類似的問題:

令切線長度保持不變,求該曲線。

切線長即  (tangent)。這被稱為曳物線問題(tractrix)。這也是一個反切線問題。萊布尼茲一直到 1693 年才發表了他的解答。

連續曲線的函數(幾何線段)與極小三角形 编辑

萊布尼茲將一個連續曲線以六個幾何線段來表示,他稱呼這六個線段為函數(function),這些函數決定了這個曲線。這是"函數"這個術語的來源。

然後,他使用了巴斯卡的極小三角形(infinitesimal triangle)技巧,給出了微分方程式:

 

因此,德博納反切線問題的微分方程式為:

 

解出這個微分方程式就可以得到曲線方程式。

參考 编辑

  • Leibniz's Original Notion of Functions and Its Meani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1911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Infinitesimal Calculus/Histo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 Brief Course, Roger L. Cooke

次切距, 在微積分中, subtangent, 是切線與切點垂線在橫坐標軸上的距離, 萊布尼茲的六個函數, 幾何線段, subtangent, 巴斯卡的極小三角形方法, 萊布尼茲的的極小三角形方法, 目录, 歷史, 反切線問題, 連續曲線的函數, 幾何線段, 與極小三角形, 參考歷史, 编辑反切線問題, 编辑, 分別於1636年與1637年, 法國數學家費馬與笛卡兒提出了座標幾何, 這鼓舞了當時的數學家投入於研究代數曲線, 然而, 有些曲線無法以代數式表示, 它們被稱為超越曲線, 1638, 另一位法國數學家佛洛里. 在微積分中 次切距 subtangent 是切線與切點垂線在橫坐標軸上的距離 萊布尼茲的六個函數 幾何線段 與次切距 subtangent 巴斯卡的極小三角形方法 萊布尼茲的的極小三角形方法 目录 1 歷史 1 1 反切線問題 1 2 連續曲線的函數 幾何線段 與極小三角形 2 參考歷史 编辑反切線問題 编辑 分別於1636年與1637年 法國數學家費馬與笛卡兒提出了座標幾何 這鼓舞了當時的數學家投入於研究代數曲線 然而 有些曲線無法以代數式表示 它們被稱為超越曲線 1638 年 另一位法國數學家佛洛里博得 德博納 Florimond de Beaune 寫了一封信問笛卡兒一個數學問題 這個問題是數學歷史上的第一個反切線問題 inverse tangent problem 亦即 從切線來求曲線 令 O P O T displaystyle frac overline OP overline OT nbsp 與 y x displaystyle y x nbsp 之間有一個等比關係 亦即 O P O T a y x displaystyle frac overline OP overline OT frac alpha y x nbsp a displaystyle alpha nbsp 為任意數 求該曲線 其中 O P displaystyle overline OP nbsp 為切點垂線長 O T displaystyle overline OT nbsp 為次切距 見附圖 笛卡兒給了詳盡的回覆 包括曲線繪製方法與計算座標的數值方法 但是 他無法找到這條曲線的代數式 他了解到 這是一條超越曲線 大約於1672年到1676年 萊布尼茲到巴黎旅居 一位建築師克洛德 佩羅 Claude Perrault 向他提出一個類似的問題 令切線長度保持不變 求該曲線 切線長即 P T displaystyle overline PT nbsp tangent 這被稱為曳物線問題 tractrix 這也是一個反切線問題 萊布尼茲一直到 1693 年才發表了他的解答 連續曲線的函數 幾何線段 與極小三角形 编辑 萊布尼茲將一個連續曲線以六個幾何線段來表示 他稱呼這六個線段為函數 function 這些函數決定了這個曲線 這是 函數 這個術語的來源 然後 他使用了巴斯卡的極小三角形 infinitesimal triangle 技巧 給出了微分方程式 d y d x O P O T displaystyle frac dy dx frac overline OP overline OT nbsp 因此 德博納反切線問題的微分方程式為 d y d x a y x displaystyle frac dy dx frac alpha y x nbsp 解出這個微分方程式就可以得到曲線方程式 參考 编辑Leibniz s Original Notion of Functions and Its Meaning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11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finitesimal Calculus Histor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 Brief Course Roger L Cooke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次切距 amp oldid 7154960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