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笔画

笔画(也写作“笔划[注 1])指漢字書寫時,不間斷地一次連續寫成的一條線條。日常使用時,一般都指楷書書寫和印刷字形(例如明體)的筆畫。包括本條目描述的內容也是如此。若要指古文字草書的筆畫,多會另作說明。笔画是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笔画可分为基本筆畫和複合筆畫兩大類。

基本說明 编辑

傳統上,楷書和印刷字形的基本筆畫有八種,包括:橫( )、豎( )、撇( )、捺( )、點( )、挑( )、鈎( )、彎( )。現代還新增了曲( )和圈( )兩種。當中,前六種基本筆畫可以獨立出現,圈也可以。但鈎則不能,必定要跟其他筆畫組成複合筆畫。彎和曲在一些罕見的特殊漢字裏也可獨立出現,但在絕大部份場合裏,它們也只會跟其他筆畫組成複合筆畫。

至於複合筆畫,則由上述兩或多種筆畫組合而成。兩個基本筆畫的組合處稱爲折。例如橫鈎( )有一個折,豎鈎( )也有一個折,豎曲鈎( )有兩個折,橫撇曲鈎( )就有三個折,橫撇橫撇鈎( )更有四個折。

現代以數字鍵盤來輸入漢字的的基本「筆形」,則常把捺歸進點,把挑歸進橫,把各種複合筆畫歸進折或彎,成爲「橫、豎、撇、點、折(或稱彎)」五種基本筆形。由於「札」字剛好由「橫、豎、撇、點、豎曲鈎」這五筆順序組成,因此大家常以「札字法」來稱呼這五種筆形歸類。

笔画有先后的顺序,参见笔顺。笔画的书写也有方向性,不允许逆反。例如:

歷史 编辑

歷史上,最早總結漢字筆畫的是東晉衛鑠(衛夫人),其著作《筆陣圖》中總結漢字爲七條「筆陣」(又稱「七勢」),包括:橫、點、撇、折、豎、捺、鈎。然而,這著作疑是僞託的[1]

受七條「筆陣」影響,後來書法家(有說是王羲之、崔子玉、鍾繇、智永、張旭)進一步歸納出「永字八法」,把「永」字分析成八筆:側(點)、勒(橫)、努(豎)、趯(鈎)、策(挑)、掠(長撇或彎)、啄(短撇)、磔(捺)。[1]

唐朝書法家進一步說明這八法,如顏真卿有《永字八法頌》:「側:蹲鴟而墜石,勒:緩縱以藏機,弩:灣環而勢曲,峻:快以如錐,策:依稀而似勒,掠:仿佛以宜肥,啄:騰淩而速進,磔:抑踖以遲移。」柳宗元亦有《永字八法頌》,謂:「側:不愧臥,勒:常患平,努:過直而力敗,趯:宜存而勢生,策:仰收而暗揭,掠:左出而鋒輕,啄:倉皇而疾掩,磔:趯趞以開張。」

從八法略爲調整,則成爲後人常說的「點、橫、豎、鈎、挑、彎、撇、捺」八種楷書筆畫。後來人們調整排序,再把「彎」分爲左拐的「彎」與右拐的「曲」,添上罕見漢字才有的「圈」,則成爲現代筆畫。

各種筆畫 编辑

漢字筆畫名稱表
筆畫 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序號 字例 備註
傳統名稱 香港名稱 臺灣名稱 大陸簡稱 大陸全稱 其他名稱 Unicode 傳承名稱 國標
    H H 1 三 言 隹 花 書法時或分長橫與短橫。
    斜橫 --- --- (斜横) (斜横) (H) SH (1) 七 弋 宅 戈 或併入橫。
    T U 1.1 刁 求 虫 鲤
    點挑 --- --- (仰点) (仰点) 點趯、點提 (T) DU (1.1) 或併入挑。
    棟、弩 S V 2 十 圭 川 仆 書法時或分垂露豎與懸針豎。
    斜豎 --- --- (斜竖) (斜竖) (S) SV (2) 丑 五 亙 貫 或併入豎。
    右斜豎 --- --- --- --- (S) RSV (2) 𠙴 㐃 或併入豎、斜豎。
    斜撇、掠 P T 3 竹 大 乂 勺 書法時或分長撇與短撇。
    扁撇 平撇 --- (平撇) (平撇) (P) FT (3) 千 乏 禾 斤 或併入撇。
    直撇 直撇 豎撇 竖撇 竖撇 SP WT (3) 九 厄 月 几
    (俯)點 頓點、側點、側 D D 4 主 卜 夕 凡
    長點 右頓點 長頓點 (长点) (长点) (D) ED (4) 囪 囟 或併入點。
    左點 左頓點 --- (左点) (左点) 左側點 (D) LD (4) 心 忙 恭 烹 或併入點。
    直點 --- --- --- --- 豎點、頭點、頂點 (D) WD (4) 或併入點。
    (斜)捺 N P 4.1 人 木 尺 冬 書法時或分長捺與短捺。
    挑捺 --- --- 提捺 提捺 飾筆捺 TN UP 4.2 主要見於舊字形
    橫捺 --- --- --- --- 大捺、長捺、弯捺 (TN) HP (4.2) 入 八 內 或併入捺、挑捺。大陸宋體 形。
    扁捺 平捺 --- (平捺) (平捺) 臥捺、底捺 (N) FP (4.1) 走 足 廴 或併入捺。
    挑扁捺 平捺 --- --- --- 底捺、艇捺 (TN) UFP (4.2) 或併入扁捺、捺。
    向左方彎 (弯) (弯) 左彎 (W) C --- 只限楷體
    向右方彎 --- --- --- 彎、右彎 (X) A ---
    --- --- Q O --- 〇 㔔 㪳 㫈
    橫鈎 橫鈎 橫鈎 横钩 横钩 HG HJ 5.3 冧 欠 冝 蛋
    挑鈎 --- --- --- --- 斜橫鈎 (HG) UJ (5.3) 只限臺灣楷書,或併入橫鈎。
    橫撇 橫撇 橫撇 横撇 横折撇 HP HT 5.2 夕 水 登
    橫斜 --- --- --- --- 橫斜豎 (HP) HSV (5.1) 彔 互 恆 或併入橫撇、橫豎。
    橫豎 橫直 橫折 横折 横折竖 HZ HV 5.1 口 己 臼 典
    橫豎鈎 橫直鈎 橫折鈎 横折钩 横折竖钩 月鈎、司鈎 HZG HVJ 5.15 而 永 印
    橫撇鈎 橫直鈎 --- --- --- 勿鈎、幻鈎、橫斜鈎 (HZG) HTJ (5.15) 勺 方 力 母 或併入橫豎鈎、彎鈎。
    挑撇鈎 --- --- --- --- 也鈎、斜橫豎鈎 (HZG) UTJ (5.15) 或併入橫豎鈎。
    橫豎橫 橫直橫 橫折橫 横折折 横折竖折横 凹折 HZZ HVH 5.12 凹 兕 卍 雋
    橫豎挑 --- --- 横折提 横折竖折提 言挑、橫豎趯 HZT HVU 5.14
    橫曲 --- --- 横折弯 横折竖弯横 朵彎、橫彎 HZW HA 5.13 沿
    橫曲鈎 橫彎鈎 --- 横折弯钩 横折竖弯横钩 九鈎 HZWG HAJ 5.22 九 几 凡 亢
    橫捺鈎 橫彎鈎 橫斜鈎 横斜钩 横折捺钩 風鈎 (HZWG) HPJ 5.16 風 迅 飛 凰 或併入橫曲鈎。
    橫撇曲鈎 橫彎鈎 橫曲鈎 横斜弯钩 横折竖弯横钩 乙鈎 HXWG HTAJ (5.22) 乙 氹 乞 乭
    橫撇彎 --- --- --- --- --- HTC --- 𭥟 多見於楷體辶部。或分作橫撇、彎兩筆。
楷體的橫撇彎,傳統明體裏變作橫豎,
國字標準宋體(台標)裏變成橫撇橫撇。
    橫撇橫撇 --- --- 横折折撇 横折竖折横折撇 建折 HZZP HTHT 5.21 延 建 或分作橫撇、橫撇兩筆。
    橫撇彎鈎 橫撇彎鈎 --- 横撇弯钩 横折撇折弯竖钩 耳鈎 HPWG HTCJ 5.23 陳 陌 那 耶 或分作橫撇、彎鈎兩筆。
    橫豎橫豎 橫直橫直 橫折橫折 横折折折 横折竖折横折竖 凸折 HZZZ HVHV 5.20 凸 𡸭 𠱂 𢫋
    橫撇橫撇鈎 橫撇彎鈎 橫撇橫折鈎 横折折折钩 横折竖折横折竖钩 乃鈎 HZZZG HTHTJ 5.25 乃 孕 仍 盈 或分作橫撇、橫撇鈎兩筆。
    豎挑 直趯 豎挑 竖提 竖折提 豎趯 ST VU 5.6 卬 氏 衣 比
    豎橫 直橫 豎折 竖折 竖折横 SZ VH 5.4 山 世 匡
    豎曲 --- --- 竖弯 竖弯横 直彎 SW VA 5.5 或併入豎橫。
    豎曲鈎 直彎鈎 豎曲鈎 竖弯钩 竖弯横钩 兒鈎 SWG VAJ 5.19 孔 已 亂 也
    豎橫豎 直橫直 豎橫折 竖折折 竖折横折竖 鼎折 SZZ VHV 5.17 鼎 亞 吳 卐
    豎橫撇 --- --- 竖折撇 竖折横折撇 直橫撇 (SZZ) VHT 5.18 奊 捑 𠱐 𧦮 或併入豎橫豎。
    豎橫撇鈎 直橫直鈎 豎橫折钩 竖折折钩 竖折横折竖鈎 丐鈎 SZWG VHTJ 5.24 弓 弟 丐 弱
    豎鈎 直鈎 豎鈎 竖钩 竖钩 SG VJ 2.1 小 水 到 寸
    豎彎 --- --- 竖弯左 竖弯左 左豎彎 SWZ VC --- 肅 嘯 蕭 瀟 只限香港楷書
    豎彎鈎 --- --- --- --- 豎左彎鈎、左豎彎鈎 --- VCJ --- 𨙨 𨛜 𨞠 𨞰
    撇挑 撇趯 撇挑 撇折 撇折横 PZ TU 5.7 去 公 玄 鄉 或併入撇橫。
    撇橫 --- --- --- --- (SZ) TH (5.4) 互 母 牙 车 或併入撇挑、豎橫。
    撇點 撇點 撇頓點 撇点 撇折点 PD TD 5.8 巡 兪 巢 粼
    直撇點 撇點 --- --- --- 女折 (PD) WTD (5.8) 女 如 姦 㜢 或併入撇點。
    撇橫撇 --- --- (竖折撇) (竖折横折撇) 专折 (SZZ) THT (5.18) 夨 𠨮 专 砖 或併入豎橫豎。
    撇橫撇鈎 直橫直鈎 --- (竖折折鈎) (竖折横折竖钩) 马鈎 (SZWG) THTJ (5.24) 污 號 或併入豎橫撇鈎。
    撇鈎 --- --- 撇钩 撇钩 左彎鈎 PG TJ 5.9
    彎鈎 (向左方)彎鈎 彎鈎 弯钩 弯竖钩 WG CJ 5.10 狗 豸 豕 象
    扁捺鈎 向上方彎鈎 臥鈎 扁斜钩 卧钩 心鈎 BXG FPJ --- 心 必 沁 厯 只限楷體
    捺鈎 向右方彎鈎 斜鈎 斜钩 捺钩 戈鈎、代鈎 XG PJ 5.11 弋 戈 我
    撇橫撇曲鈎 --- --- --- --- --- THTAJ --- 𠃉 𦲳 𦴱
    撇圈點 --- --- --- --- --- TOD --- 𡧑 𡆢

有些未完全楷書化的特殊漢字,含有非上表所述的罕見筆画,如:𠆭、𠇇、𠍋、𠪳、𡦹、𢀓、𦮙、𦹗、𬻷、𬼂、𭁇、𭅃、𭍻、𭑊、𭚥、𭤪、𭥟、𮓠、𮥹。

有些特殊漢字,含有反轉的,即左右鏡像的筆畫,如:𢇖𨺅

還有些特殊漢字,整個字是其他漢字的180度倒轉,或者含有180度倒轉的部件。那些180度筆畫也沒有在上表列出,如:𠄏𠄔𢨋𧹂𮗙

部份筆畫詳析 编辑

编辑

橫( )是基本筆畫,書寫方向從左至右,明體作水平線,楷體多會極輕微地向上斜。[2]

斜橫( )是變化形態筆畫,從左下至右上,但收筆處不呈尖細形,維持「橫」的收筆。挑也是左下至右上,但收筆處呈尖細形。[2]

编辑

挑( )也稱提,是基本筆畫,其定義爲由左下至右上的筆畫,收筆處多呈尖細形。書法近似斜橫,但須向上提起,並且須爲尖尾。如「扌」的第三笔。末筆爲「橫」的部件居左旁,多會避讓變作「挑」,如「坭」的「土旁」、「劃」的「畫旁」。然而作複合筆畫的一部份時,由於尾部會連接其他筆畫,因此只要方向是從左下至右上,其尾部是否尖細並不是重點。[2]在「札字法」筆形歸類時,挑筆都會歸進橫屬。

此外,在「氵」和「冫」偏旁裏,末筆的挑常寫作點挑( ),先向下寫成水滴狀,之後才把筆尖向右上挑起。

编辑

 
垂露豎
 
懸針豎

豎( )是基本筆畫,從上至下,明體作垂直線,楷體或會輕微向左或右傾斜。有短豎、長豎;長豎在書法裏又分「垂露豎」與「懸針豎」,前者收筆處呈圓潤形,後者收筆處呈尖細形。書法中竖笔向下贯穿,且不是最後一笔的,多用垂露竖,也可用竖钩,如「木」、「朱」、「束」、「来」等字;若是最後一笔,则可用悬针竖,如「千」、「中」、「聿」、「巾」等字。有些書法流派只用垂露竖,不用悬针竖。「垂露豎」可代替「懸針豎」,但「懸針豎」不可代替「垂露豎」。[2]

编辑

撇( )是基本筆畫,其定義爲由右上至左下拋出去的筆畫,收筆處多呈尖細形。然而作複合筆畫的一部份時,由於尾部會連接其他筆畫,因此只要方向是從右上至左下,其尾部是否尖細並不是重點。常常有直撇( )、扁撇( )等變化形態。[2]

编辑

 
短點
 
長點
 
左點
 
直點

點是基本筆畫。最常見的點,也稱頓點( ),寫法是從左上至右下按壓,開筆處呈尖細形,收筆處呈圓潤形[2]。對於其他筆畫,如無特別比較需要,一般不必強調其長短,但對於點,大家時常會強調它是不是長點。因爲在毛筆書法時,短的點可以只把筆鋒按壓,不用拖曳筆管,即可寫成;長的點卻必須拖曳筆管。

除此以外,還有其他方向的點,包括從右上至左下的左點( ),以及從上或左上至下的直點( )。直點出現在「宀」、「广」、「疒」、「六」、「高」等字的頂部。有些人會把直點當作短豎,其實,直點起筆部份的確有如「豎」般,但長度短小,起筆後不久即收筆,它的收筆與豎不相同。[2]目前臺灣的國字標準字體、大陸的新字形都棄用直點,把過往作直點的字全都改成頓點,但在傳統書法、傳統明體造型上,以及在日、韓的漢字裏,仍保留大量直點。

编辑

捺( )是基本筆畫,其定義爲由左上至右下壓下去的筆畫,收筆處多呈寬粗形。書法中形如蠶,頭鈍尾尖。然而作複合筆畫的一部份時,由於尾部會連接其他筆畫,因此只要方向是從左上至右下,其尾部是否寬粗並不是重點。某些舊字形彫刻工匠常作挑捺( ),首先向右上短短地挑起,然後再向右下捺下去,挑只屬裝飾,佔整筆很小比例,與區別捺部件無關,可以全用普通的捺取代。[2]

另外,橫捺( )也是以捺爲主體的複合筆畫,先稍爲從左至右作橫筆的起筆,然後再向右下捺下去,用於「入」、「內」、「八」、「籴」等字。楷體橫向起筆部份未必明顯,短短的橫筆部份變得呈弧形;明體裏橫筆部份清晰,可是大陸標準的宋體字依楷體改形,橫捺造型亦變成「 」般呈弧形。[2]

楷書書法時,有些派別有「一字不二捺」的傳統,除了最主要的捺筆外,其餘的捺會改为長點,如「餐」的「又」部件、「遨」的「攵」部件,原來的捺筆都會寫成長點。但也有些派別不拘泥於此。

現今臺灣的國字標準字體,甚至規定在並非有兩捺的一般情況下,普通的捺筆也要改成點。例如「央」、「英」、「映」、「美」、「矣」、「吳」、「奧」、「杏」、「李」、「査」、「香」等字的主要捺筆,傳統書法和明體造型通常都保持作捺筆,僅有些書家在結字時偶爾變作點,以求靈活變化。但臺灣的國字標準字體卻規定這些字都必須作點,不可以寫成捺筆[3]。有傳承字形硏訂者稱是:「應伸展者不伸展,令字形儼如肌肉萎縮。」[2]

現在的「札字法」筆形歸類中,捺歸進點屬。原因一是最常見的點之方向是從左上到右下,與捺一樣,運筆方法也是以按壓爲主。原因二是捺在楷書書法裏也可能像上方所述般變成長點。

彎、曲 编辑

彎是基本筆畫,可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會獨立出現,只會作爲複合筆畫的一部份。過去,只要弧形的筆畫,都可以稱爲彎。今天,則把順時針方向拐的弧形筆畫稱爲彎( ),逆時針方向拐的弧形筆畫稱爲曲( )。[2]

手寫的「⻎」部是少數可以讓彎獨立出現的漢字部件,但要書寫者分四筆來寫,而且不把這彎寫成橫撇,才會出現獨立的彎筆。多數情況下,書寫者會以三筆來寫這部件,第二筆作橫撇彎或橫撇橫撇,那麼彎就無法獨立出現。

彎和曲都經常出現在複合筆畫裏。然而,由於撇和捺也常常有輕微弧度,若出現在複合筆畫裏,有些人會混淆兩者。一般來說,彎和曲的弧度都是明顯的,拐彎後的方向比原方向差了近90度或以上。而撇和捺則以斜爲主,弧度是輕微的。由於彎或曲的拐彎幅度大,在計算一筆複合筆畫有多少折時,彎或曲會算作一折。但撇和捺那輕微的弧度並不會算進去。

現在的「札字法」筆形歸類中,彎、曲都歸進折屬(亦稱彎屬)。

编辑

鈎是在折後短小的、呈尖細形收筆的筆畫。它只可以在複合筆畫裏出現,不能獨立出現。含有鈎的筆畫都必定是複合筆畫。[2]

鈎的方向有多種,但基本上,方向都會是前方那基本筆畫的急速轉向,與前方那基本筆畫形成銳角。

编辑

折是指把基本筆畫組合成複合筆畫時,形成了「角」的筆畫組合處。[2]理論上,鈎的前方也有折,但那折通常都已包含在鈎的定義內,因此大家都把後方接鈎的折省略不提。撇除鈎,常見的折多會折向下或折向右。

Unicode的定義裏,聲稱折爲90度角。這並不符合事實。例如橫撇橫撇( )的三個折都是約45度;橫捺鈎( )的第一折顯然比90度大,第二折(鈎前那一折)則小於90度。

複合筆畫大多數都含有折,因此「折」這字也時常代指複合筆畫。複合筆畫有多種,常見的有豎鈎( )、橫鈎( )、豎曲鈎( )、橫豎鈎( )等。此外,簡化字中出了像「专」字中間的撇橫撇,是過去在傳統正體字裏甚少見到的。[2]

複合筆畫的命名有四種方法。

第一種像中國大陸全稱般,把構成複合筆畫的部份全都加起來,只省略鈎前方的「折」字。因此「 」是横钩,「 」是横折撇,「 」是横折竖,「 」是横折竖钩,「 」是横折竖折横折撇,「 」是横折竖折横折竖。這種命名有時會顯得很冗長,甚至遭漢字書法敎授指責爲令人頭昏眼花[4],因此不常用。

第二種像傳統名稱和香港名稱般,把構成複合筆畫的部份全都加起來,然後省掉「折」字。因此「 」是橫鈎,「 」是橫撇,「 」是橫豎,「 」是橫豎鈎,「 」是橫撇橫撇,「 」是橫豎橫豎。[2]由於折只是方向轉換而起的角度,而基本筆畫本身就有方向,名稱裏不採用「折」字並不會引起混淆[4]。這種名稱本來亦用於臺灣[5]。本條目的內文主要以這種傳統名稱作爲筆畫名字。

第三種像中國大陸簡稱般,把構成複合筆畫的部份全都加起來,然後省掉「折」字後方的基本筆畫名字,但若碰到鈎就省略鈎前的「折」字。因此「 」是横钩,「 」是横折,「 」是横折钩,「 」是横折折折。這命名方法的缺點是,有時省掉「折」字後方的基本筆畫名字會造成混淆。例如「横折撇」與「横折竖」,若都省掉「折」字後方的基本筆畫名字,兩者皆會變作「横折」,因此又有一些例外,比如「 」是横撇,省掉「折」字,以免與「 」相混;「 」是横折折撇,首兩折都省掉「折」字後方的基本筆畫名字,但末尾那折卻省掉「折」字,以免與「 」相混。對於何時省掉「折」字,何時省掉「折」字後方的基本筆畫名字,這命名方式的內部做法並不統一。此外,這種命名方式強調「折」字,甚至像「橫折折折」般連用數個「折」字,卻省去了折到哪方向的說明或提示,遭漢字書法敎授批評說:「折左折右、折上折下,折到哪裏去?」並主張當事人應廣納雅言,好好檢討修正筆畫名稱[4]

第四種是民間俗稱,選一個含有那折筆的簡單常用單字,稱作「×折」(不含鈎的複合筆畫)或「×鈎」(含鈎的複合筆畫)。例如「 」是月鈎或司鈎,「 」是建折,「 」是凸折。未必所有複合筆畫都有這種民間俗稱。例如「 」(橫鈎)、「 」(橫撇)、「 」(橫豎)等就沒有。

現在的「札字法」筆形歸類中,複合筆畫皆歸進折屬(亦稱彎屬)。

英文命名 编辑

Unicode名稱 编辑

Unicode(統一碼)裏,漢字筆畫以一些歸類的代表字母來命名。代表字母取自官話拼音的首字母。包括:

筆畫命名代表字母[6]
字母 B D G H N P Q S T W X Z
筆畫方向                        
中文
官話拼音 Biǎn Diǎn Gōu Héng Nà P Quān S Tí Wān X Z

筆畫的具體命名,已列於上方「漢字筆畫名稱表」的「英文名稱」欄中。帶括號者,表示Unicode認爲該筆畫可以合併,未獨立列出該筆畫,因此註上合併筆畫的名稱。

然而,有一些筆畫的命名,並不完全符合上表。例如「SWZ」來自「竖弯左(SWān Zuǒ)」,當中的「Z」不是上表所示的「折」。又如「 」在被合併至「捺(N)」前,是定名作「PN」的,這英文來自「平捺(Píng Nà)」,當中的「P」不是上表所示的「撇」。「平」字指的是扁平,若按規則,應定名作「扁捺(BN)」才對。

又如「HZZZG」即「横折折折钩」,但第一和第二個折的角度都遠遠少於90度。「HZZP」即「横折折撇」、「PZ」即「撇折」等筆畫的「折」也一樣,不符合折曲大約90度的規定。又如「HZZP」即「横折折撇」的前半部分,與「HPWG」即「横撇弯钩」的前半部分,其實是一樣的,卻分別用了「HZ(横折)」和「HP(横撇)」兩種不同的命名。

傳承名稱 编辑

傳承字形標準化文件中,漢字筆畫也是以一些歸類的代表字母來命名。爲便於國際化,以及方便非官話人士,字母取自英文意譯的首字母。而且爲免混淆,這些代表字母分作兩類。

第一類是代表基本筆畫(Basic stroke)的字母:

基本筆畫代表字母[7]
字母 H V T P D U C A J O
筆畫形狀                    
中文
英文 Horizontal Vertical Throw Press Dot Upward
horizontal
Clockwise
curve
Anticlockwise
curve
J-hook Oval

第二類是代表變化形態(Deformed)的字母:

變化形態代表字母[7]
字母 F W S L R E N I M Z
變化形態                    
中文
英文 Flat Wilted Slanted Left Right Extended Narrowed Inverted Mirrored Zag

基本筆畫組成複合筆畫(Compound stroke)時,組合的地方通常都會有折。因此在複合筆畫的名稱裏,即使把「折(Z)」省略掉,都不會構成誤會。爲免名稱冗長,傳承筆畫名稱一般都會省略「折(Z)」。

筆畫的具體命名,已列於上方「漢字筆畫名稱表」的「英文名稱」欄中。

電腦應用 编辑

Unicode的「中日韓筆畫(CJK Strokes)」區(U+31C0–U+31EF)收納了36種筆畫:

中日韩笔画
Unicode 联盟官方码表 (PDF)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U+31Cx
U+31Dx
U+31Ex

可見有許多筆畫Unicode都沒收錄。當中有不少是因為被Unicode視為可以與其他筆畫合併,例如:

  • 斜橫( )被視為可與橫( )合併。
  • 斜豎( )、右斜豎( )被視為可與豎( )合併。
  • 左點( )、直點( )被視為可與點( )合併。
  • 橫捺( )、挑扁捺( )被視為可與挑捺( )合併。
  • 扁捺( )被視為可與捺( )合併。
  • 橫斜( )被視為可與橫撇( )合併。
  • 挑鈎( )被視為可與橫鈎( )合併。
  • 橫撇鈎( )、挑撇鈎( )被視為可與橫豎鈎( )合併。
  • 橫曲鈎( )被視為可與橫捺鈎( )合併。
  • 豎橫撇( )、撇橫撇( )被視為可與豎橫豎( )合併。
  • 撇橫( )被視為可與豎橫( )合併。
  • 撇橫彎鈎( )被視為可與豎橫彎鈎( )合併。
  • 直撇點( )被視為可與撇點( )合併……等等。

然而,在部份標準裏,這些筆畫是不可以合併的。例如明體的「辶」部,若把其挑扁捺更換作捺,字形不但變得詭異,甚至可能被視為錯字。「夨」字的撇橫撇若被更換作豎橫豎,也只會變成錯字。又如橫曲鈎和橫捺鈎在傳承字形推薦形體裏,也有區分,不能相混的。這些沒有收進Unicode裏的筆畫,可能只是在某些字、某些情況裏與別的筆畫相通,並不一定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用別的筆畫取代。

另外有少數在香港增補字符集中的筆畫或單筆畫漢字,在舊版中放在私人造字區裏,在新版時改爲對應到「中日韓統一漢字」的「擴展B(Ext-B)」區。GBK也将橫曲鈎定义在私用区,后续在GB 18030-2005内改为U+2E84;GB 18030-2000则在私用区U+E818放置橫撇鉤,但因为GB 18030-2005收录了扩展B区的汉字却没有修改对应导致GB 18030-2005内存在两个橫撇鉤(U+200CC和U+E818)[8]。連同部份單筆畫漢字如下:

編碼 筆畫 HKSCS舊編碼 備註
2E84 GBK私用区定义为U+E819。形近「㇈」(31C8)。不少字型把U+2E84製成橫捺鈎,把U+31C8製成橫曲鈎。
3007 形同「㇣」(31E3)。
4E00 形同「㇐」(31D0)。
4E28 形同「㇑」(31D1)。
4E3F 丿 形近「㇓」(31D3),但也有字型製成形近「㇒」(31D2)。
4E36 形同「㇔」(31D4)。
4E40 形近「㇝」(31DD),但也有字型製成形近「㇏」(31CF)。
4E41 形近「㇝」(31DD)。
4E59 形同「㇠」(31E0)。
4E5A 形同「㇟」(31DF)。
4E5B 形同「㇖」(31D6)。
4E85 形同「㇚」(31DA)。
200C9 𠃉
200CA 𠃊 F311 形同「㇗」(31D7)。
200CB 𠃋 F30E 撇挑,非撇橫。與「㇜」(31DC)不同形。
200CC 𠃌 GB 18030-2000在私用区定义为U+E818;GB 18030-2005同时收录二字。形近「㇆」(31C6)。不少字型把U+200CC製成橫撇鉤,把U+31C6製成橫豎鉤。
200CD 𠃍 F30B 形同「㇕」(31D5)。
200CE 𠃎 形近「㇘」(31D8)。
200D1 𠃑 F30A 形同「㇞」(31DE)。
2010C 𠄌 F308 豎挑,非豎橫。形同「㇙」(31D9),但與「㇗」(31D7)不同。
2010E 𠄎 F316 形同「㇡」(31E1)。
21FE8 𡿨 F30F 形同「㇛」(31DB)。

各範圍中筆畫數最多的漢字 编辑

  • 大五碼範圍裏:(48畫)
  • 康熙字典所收錄的字之中:(52畫)。
  • 中國境內日常生活可見的漢字:陝西麵食「𰻞𰻞麵」的「 」字(寫法眾多,一般在56至68畫間。於Unicode 13.0版收進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展區G內的寫法爲58畫)。
  • Unicode 12.0版所收錄的字之中:𪚥[9]𠔻[10](兩字都是64畫)。
  • Unicode 13.0版所收錄的字之中:日本漢字𱁬」( Taito英语Taito (kanji)),由3個「龍」字和3個「雲」個組合而成(84畫)。[11]
  • 目前已知有形音義的漢字:「雷」的古字「 」,由四個「𩇓」組成,共160畫。[12]

參見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规定,“笔画”是规范词形。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 1.1 李家樹、吳長和:《漢字的演變和發展趨向》,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2005年12月1日。頁137。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傳承字形標準化文件:《傳承字形筆畫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中華民國敎育部: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4.0 4.1 4.2 李郁周:《書寫與書法論集》,臺北,蕙風堂,1996年。
  5. ^ 顧大我:〈漢字字形標準化之我見〉,《華文世界》36期,1985.04[民74.04],頁33-36。
  6. ^ (PDF), 表意文字小組: 頁3, 2006年4月3日 [2017年9月10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年6月14日) 
  7. ^ 7.0 7.1 , 傳承字形標準化文件: 頁2, 2017年11月22日 [2018年12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3月28日) 
  8. ^ . 中文編碼網頁. [2021-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6). 
  9. ^ 見於《字彙補》、《漢語大字典
  10. ^ 見於《中文大辭典》、《大漢和辭典
  11. ^ 這個字收錄於日本的TRON計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內。在编码上曾提交到当时的扩展C区,编号为JMK66147,后因扩展C区的时间原因被安排到了扩展D区,之后因找不到合适证据被撤销(見IRGN 1250 -- Japan: Request for Removal of Characters from CJK D work. 2006.11.1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最終於Unicode 13.0版收進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展區G內。
  12. ^ 唐穎:〈中國筆畫最多的漢字有160畫 99.9%人不認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唐人》,2018年2月22日。

來源 编辑

  • Unicode:CJK Strokes, Range: 31C0–31E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Unicode® Standard Core Specification:Appendix F - Documentation of CJK Strok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IRG Rapporteur:Proposal to add twenty strokes to Unicod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此計劃書在2007年7月30日的Unicode Pipel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tage 6上獲通過。)
  • 傳承字形標準化文件:傳承字形筆畫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香港敎育署建議學校採用:小學課程綱要——中國語文科小一至小六課程綱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華民國敎育部:國字筆畫併類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信息处理用GB 13000.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GB13000.1字符集汉字折笔规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om Bishop、Richard Cook:Character Description Language (CDL): The Set of Basic CJK Unified Stroke Typ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Yannis Haralambous:Seeking Meaning in a Space Made out of Strokes, Radicals, Characters and Compound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笔画, 注意, 本页有unihan新版汉字, 這些字符可能會错误显示, 詳见unicode扩展汉字, 注意, 本页有unihan新版汉字, 這些字符可能會错误显示, 詳见unicode扩展汉字, 注意, 本页有unihan新版汉字, 𠃉, 𠃊, 𠃋, 𠃌, 𠃍, 𠃎, 𠃑, 𠄎, 𠄏, 𠄔, 𠆭, 𠇇, 𠍋, 𠔻, 𠙴, 這些字符可能會错误显示, 詳见unicode扩展汉字, 注意, 本页有unihan新版汉字, 𠨮, 𠪳, 𠱂, 𠱃, 𠱐, 𡆢, 𡦹, 𡧑, 𡸭, 𡿨, 𢀓, 𢨋, 𢫋, 𦮙, 𦲳, 𦴱, 𦹗, . 注意 本页有Unihan新版汉字 這些字符可能會错误显示 詳见Unicode扩展汉字 注意 本页有Unihan新版汉字 㐅 這些字符可能會错误显示 詳见Unicode扩展汉字 注意 本页有Unihan新版汉字 㔔 㜢 㪳 㫈 䨻 𠃉 𠃊 𠃋 𠃌 𠃍 𠃎 𠃑 𠄎 𠄏 𠄔 𠆭 𠇇 𠍋 𠔻 𠙴 這些字符可能會错误显示 詳见Unicode扩展汉字 注意 本页有Unihan新版汉字 𠨮 𠪳 𠱂 𠱃 𠱐 𡆢 𡦹 𡧑 𡸭 𡿨 𢀓 𢨋 𢫋 𦮙 𦲳 𦴱 𦹗 𧦮 𧹂 𨙨 這些字符可能會错误显示 詳见Unicode扩展汉字 注意 本页有Unihan扩展E区汉字 𨛜 𨞠 𨞰 𪚥 𮗙 這些字符可能會错误显示 詳见Unicode扩展汉字 笔画 也写作 笔划 注 1 指漢字書寫時 不間斷地一次連續寫成的一條線條 日常使用時 一般都指楷書書寫和印刷字形 例如明體 的筆畫 包括本條目描述的內容也是如此 若要指篆籀古文字或草書的筆畫 多會另作說明 笔画是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 笔画可分为基本筆畫和複合筆畫兩大類 目录 1 基本說明 2 歷史 3 各種筆畫 4 部份筆畫詳析 4 1 橫 4 2 挑 4 3 豎 4 4 撇 4 5 點 4 6 捺 4 7 彎 曲 4 8 鈎 4 9 折 5 英文命名 5 1 Unicode名稱 5 2 傳承名稱 6 電腦應用 7 各範圍中筆畫數最多的漢字 8 參見 9 注释 10 参考文献 10 1 引用 10 2 來源基本說明 编辑傳統上 楷書和印刷字形的基本筆畫有八種 包括 橫 nbsp 豎 nbsp 撇 nbsp 捺 nbsp 點 nbsp 挑 nbsp 鈎 nbsp 彎 nbsp 現代還新增了曲 nbsp 和圈 nbsp 兩種 當中 前六種基本筆畫可以獨立出現 圈也可以 但鈎則不能 必定要跟其他筆畫組成複合筆畫 彎和曲在一些罕見的特殊漢字裏也可獨立出現 但在絕大部份場合裏 它們也只會跟其他筆畫組成複合筆畫 至於複合筆畫 則由上述兩或多種筆畫組合而成 兩個基本筆畫的組合處稱爲折 例如橫鈎 nbsp 有一個折 豎鈎 nbsp 也有一個折 豎曲鈎 nbsp 有兩個折 橫撇曲鈎 nbsp 就有三個折 橫撇橫撇鈎 nbsp 更有四個折 現代以數字鍵盤來輸入漢字的的基本 筆形 則常把捺歸進點 把挑歸進橫 把各種複合筆畫歸進折或彎 成爲 橫 豎 撇 點 折 或稱彎 五種基本筆形 由於 札 字剛好由 橫 豎 撇 點 豎曲鈎 這五筆順序組成 因此大家常以 札字法 來稱呼這五種筆形歸類 笔画有先后的顺序 参见笔顺 笔画的书写也有方向性 不允许逆反 例如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歷史 编辑歷史上 最早總結漢字筆畫的是東晉的衛鑠 衛夫人 其著作 筆陣圖 中總結漢字爲七條 筆陣 又稱 七勢 包括 橫 點 撇 折 豎 捺 鈎 然而 這著作疑是僞託的 1 受七條 筆陣 影響 後來書法家 有說是王羲之 崔子玉 鍾繇 智永 張旭 進一步歸納出 永字八法 把 永 字分析成八筆 側 點 勒 橫 努 豎 趯 鈎 策 挑 掠 長撇或彎 啄 短撇 磔 捺 1 唐朝書法家進一步說明這八法 如顏真卿有 永字八法頌 側 蹲鴟而墜石 勒 緩縱以藏機 弩 灣環而勢曲 峻 快以如錐 策 依稀而似勒 掠 仿佛以宜肥 啄 騰淩而速進 磔 抑踖以遲移 柳宗元亦有 永字八法頌 謂 側 不愧臥 勒 常患平 努 過直而力敗 趯 宜存而勢生 策 仰收而暗揭 掠 左出而鋒輕 啄 倉皇而疾掩 磔 趯趞以開張 從八法略爲調整 則成爲後人常說的 點 橫 豎 鈎 挑 彎 撇 捺 八種楷書筆畫 後來人們調整排序 再把 彎 分爲左拐的 彎 與右拐的 曲 添上罕見漢字才有的 圈 則成爲現代筆畫 各種筆畫 编辑漢字筆畫名稱表 筆畫 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序號 字例 備註明 楷 傳統名稱 香港名稱 臺灣名稱 大陸簡稱 大陸全稱 其他名稱 Unicode 傳承名稱 國標 nbsp nbsp 橫 橫 橫 横 横 勒 H H 1 三 言 隹 花 書法時或分長橫與短橫 nbsp nbsp 斜橫 斜横 斜横 H SH 1 七 弋 宅 戈 或併入橫 nbsp nbsp 挑 趯 挑 提 提 策 T U 1 1 刁 求 虫 鲤 nbsp nbsp 點挑 仰点 仰点 點趯 點提 T DU 1 1 汁 冰 洗 游 或併入挑 nbsp nbsp 豎 直 豎 竖 竖 棟 弩 S V 2 十 圭 川 仆 書法時或分垂露豎與懸針豎 nbsp nbsp 斜豎 斜竖 斜竖 S SV 2 丑 五 亙 貫 或併入豎 nbsp nbsp 右斜豎 S RSV 2 𠙴 㐃 或併入豎 斜豎 nbsp nbsp 撇 撇 撇 撇 撇 斜撇 掠 P T 3 竹 大 乂 勺 書法時或分長撇與短撇 nbsp nbsp 扁撇 平撇 平撇 平撇 啄 P FT 3 千 乏 禾 斤 或併入撇 nbsp nbsp 直撇 直撇 豎撇 竖撇 竖撇 SP WT 3 九 厄 月 几 nbsp nbsp 點 俯 點 點 点 点 頓點 側點 側 D D 4 主 卜 夕 凡 nbsp nbsp 長點 右頓點 長頓點 长点 长点 D ED 4 囪 囟 这 凶 或併入點 nbsp nbsp 左點 左頓點 左点 左点 左側點 D LD 4 心 忙 恭 烹 或併入點 nbsp nbsp 直點 豎點 頭點 頂點 D WD 4 六 文 宇 空 或併入點 nbsp nbsp 捺 斜 捺 捺 捺 捺 磔 N P 4 1 人 木 尺 冬 書法時或分長捺與短捺 nbsp nbsp 挑捺 提捺 提捺 飾筆捺 TN UP 4 2 文 廴 父 爻 主要見於舊字形 nbsp nbsp 橫捺 大捺 長捺 弯捺 TN HP 4 2 入 八 內 全 或併入捺 挑捺 大陸宋體作 nbsp 形 nbsp nbsp 扁捺 平捺 平捺 平捺 臥捺 底捺 N FP 4 1 走 足 廴 麵 或併入捺 nbsp nbsp 挑扁捺 平捺 底捺 艇捺 TN UFP 4 2 之 乏 巡 迴 或併入扁捺 捺 nbsp nbsp 彎 向左方彎 彎 弯 弯 左彎 W C 過 过 這 这 只限楷體 nbsp nbsp 曲 向右方彎 彎 右彎 X A nbsp nbsp 圈 圈 圈 圓 Q O 㔔 㪳 㫈 nbsp nbsp 橫鈎 橫鈎 橫鈎 横钩 横钩 HG HJ 5 3 冧 欠 冝 蛋 nbsp nbsp 挑鈎 斜橫鈎 HG UJ 5 3 也 乜 池 馳 只限臺灣楷書 或併入橫鈎 nbsp nbsp 橫撇 橫撇 橫撇 横撇 横折撇 HP HT 5 2 夕 水 登 令 nbsp nbsp 橫斜 橫斜豎 HP HSV 5 1 今 彔 互 恆 或併入橫撇 橫豎 nbsp nbsp 橫豎 橫直 橫折 横折 横折竖 HZ HV 5 1 口 己 臼 典 nbsp nbsp 橫豎鈎 橫直鈎 橫折鈎 横折钩 横折竖钩 月鈎 司鈎 HZG HVJ 5 15 而 永 印 令 nbsp nbsp 橫撇鈎 橫直鈎 勿鈎 幻鈎 橫斜鈎 HZG HTJ 5 15 勺 方 力 母 或併入橫豎鈎 彎鈎 nbsp nbsp 挑撇鈎 也鈎 斜橫豎鈎 HZG UTJ 5 15 也 乜 池 馳 或併入橫豎鈎 nbsp nbsp 橫豎橫 橫直橫 橫折橫 横折折 横折竖折横 凹折 HZZ HVH 5 12 凹 兕 卍 雋 nbsp nbsp 橫豎挑 横折提 横折竖折提 言挑 橫豎趯 HZT HVU 5 14 殼 鸠 说 计 nbsp nbsp 橫曲 横折弯 横折竖弯横 朵彎 橫彎 HZW HA 5 13 朵 沿 殳 没 nbsp nbsp 橫曲鈎 橫彎鈎 横折弯钩 横折竖弯横钩 九鈎 HZWG HAJ 5 22 九 几 凡 亢 nbsp nbsp 橫捺鈎 橫彎鈎 橫斜鈎 横斜钩 横折捺钩 風鈎 HZWG HPJ 5 16 風 迅 飛 凰 或併入橫曲鈎 nbsp nbsp 橫撇曲鈎 橫彎鈎 橫曲鈎 横斜弯钩 横折竖弯横钩 乙鈎 HXWG HTAJ 5 22 乙 氹 乞 乭 nbsp nbsp 橫撇彎 HTC 𭥟 過 這 这 多見於楷體辶部 或分作橫撇 彎兩筆 楷體的橫撇彎 傳統明體裏變作橫豎 國字標準宋體 台標 裏變成橫撇橫撇 nbsp nbsp 橫撇橫撇 横折折撇 横折竖折横折撇 建折 HZZP HTHT 5 21 延 建 巡 及 或分作橫撇 橫撇兩筆 nbsp nbsp 橫撇彎鈎 橫撇彎鈎 横撇弯钩 横折撇折弯竖钩 耳鈎 HPWG HTCJ 5 23 陳 陌 那 耶 或分作橫撇 彎鈎兩筆 nbsp nbsp 橫豎橫豎 橫直橫直 橫折橫折 横折折折 横折竖折横折竖 凸折 HZZZ HVHV 5 20 凸 𡸭 𠱂 𢫋 nbsp nbsp 橫撇橫撇鈎 橫撇彎鈎 橫撇橫折鈎 横折折折钩 横折竖折横折竖钩 乃鈎 HZZZG HTHTJ 5 25 乃 孕 仍 盈 或分作橫撇 橫撇鈎兩筆 nbsp nbsp 豎挑 直趯 豎挑 竖提 竖折提 豎趯 ST VU 5 6 卬 氏 衣 比 nbsp nbsp 豎橫 直橫 豎折 竖折 竖折横 SZ VH 5 4 山 世 匡 直 nbsp nbsp 豎曲 竖弯 竖弯横 直彎 SW VA 5 5 區 亡 四 匹 或併入豎橫 nbsp nbsp 豎曲鈎 直彎鈎 豎曲鈎 竖弯钩 竖弯横钩 兒鈎 SWG VAJ 5 19 孔 已 亂 也 nbsp nbsp 豎橫豎 直橫直 豎橫折 竖折折 竖折横折竖 鼎折 SZZ VHV 5 17 鼎 亞 吳 卐 nbsp nbsp 豎橫撇 竖折撇 竖折横折撇 直橫撇 SZZ VHT 5 18 奊 捑 𠱐 𧦮 或併入豎橫豎 nbsp nbsp 豎橫撇鈎 直橫直鈎 豎橫折钩 竖折折钩 竖折横折竖鈎 丐鈎 SZWG VHTJ 5 24 弓 弟 丐 弱 nbsp nbsp 豎鈎 直鈎 豎鈎 竖钩 竖钩 SG VJ 2 1 小 水 到 寸 nbsp nbsp 豎彎 竖弯左 竖弯左 左豎彎 SWZ VC 肅 嘯 蕭 瀟 只限香港楷書 nbsp nbsp 豎彎鈎 豎左彎鈎 左豎彎鈎 VCJ 𨙨 𨛜 𨞠 𨞰 nbsp nbsp 撇挑 撇趯 撇挑 撇折 撇折横 PZ TU 5 7 去 公 玄 鄉 或併入撇橫 nbsp nbsp 撇橫 SZ TH 5 4 互 母 牙 车 或併入撇挑 豎橫 nbsp nbsp 撇點 撇點 撇頓點 撇点 撇折点 PD TD 5 8 巡 兪 巢 粼 nbsp nbsp 直撇點 撇點 女折 PD WTD 5 8 女 如 姦 㜢 或併入撇點 nbsp nbsp 撇橫撇 竖折撇 竖折横折撇 专折 SZZ THT 5 18 夨 𠨮 专 砖 或併入豎橫豎 nbsp nbsp 撇橫撇鈎 直橫直鈎 竖折折鈎 竖折横折竖钩 马鈎 SZWG THTJ 5 24 巧 亟 污 號 或併入豎橫撇鈎 nbsp nbsp 撇鈎 撇钩 撇钩 左彎鈎 PG TJ 5 9 乄 nbsp nbsp 彎鈎 向左方 彎鈎 彎鈎 弯钩 弯竖钩 WG CJ 5 10 狗 豸 豕 象 nbsp nbsp 扁捺鈎 向上方彎鈎 臥鈎 扁斜钩 卧钩 心鈎 BXG FPJ 心 必 沁 厯 只限楷體 nbsp nbsp 捺鈎 向右方彎鈎 斜鈎 斜钩 捺钩 戈鈎 代鈎 XG PJ 5 11 弋 戈 我 銭 nbsp nbsp 撇橫撇曲鈎 THTAJ 𠃉 𦲳 𦴱 鳦 nbsp nbsp 撇圈點 TOD 𡧑 𡆢有些未完全楷書化的特殊漢字 含有非上表所述的罕見筆画 如 𠆭 𠇇 𠍋 𠪳 𡦹 𢀓 𦮙 𦹗 𬻷 𬼂 𭁇 𭅃 𭍻 𭑊 𭚥 𭤪 𭥟 𮓠 𮥹 有些特殊漢字 含有反轉的 即左右鏡像的筆畫 如 𢇖 𨺅 還有些特殊漢字 整個字是其他漢字的180度倒轉 或者含有180度倒轉的部件 那些180度筆畫也沒有在上表列出 如 𠄏 𠄔 𢨋 𧹂 𮗙 部份筆畫詳析 编辑橫 编辑 橫 nbsp 是基本筆畫 書寫方向從左至右 明體作水平線 楷體多會極輕微地向上斜 2 斜橫 nbsp 是變化形態筆畫 從左下至右上 但收筆處不呈尖細形 維持 橫 的收筆 挑也是左下至右上 但收筆處呈尖細形 2 挑 编辑 挑 nbsp 也稱提 是基本筆畫 其定義爲由左下至右上的筆畫 收筆處多呈尖細形 書法近似斜橫 但須向上提起 並且須爲尖尾 如 扌 的第三笔 末筆爲 橫 的部件居左旁 多會避讓變作 挑 如 坭 的 土旁 劃 的 畫旁 然而作複合筆畫的一部份時 由於尾部會連接其他筆畫 因此只要方向是從左下至右上 其尾部是否尖細並不是重點 2 在 札字法 筆形歸類時 挑筆都會歸進橫屬 此外 在 氵 和 冫 偏旁裏 末筆的挑常寫作點挑 nbsp 先向下寫成水滴狀 之後才把筆尖向右上挑起 豎 编辑 nbsp 垂露豎 nbsp 懸針豎 豎 nbsp 是基本筆畫 從上至下 明體作垂直線 楷體或會輕微向左或右傾斜 有短豎 長豎 長豎在書法裏又分 垂露豎 與 懸針豎 前者收筆處呈圓潤形 後者收筆處呈尖細形 書法中竖笔向下贯穿 且不是最後一笔的 多用垂露竖 也可用竖钩 如 木 朱 束 来 等字 若是最後一笔 则可用悬针竖 如 千 中 聿 巾 等字 有些書法流派只用垂露竖 不用悬针竖 垂露豎 可代替 懸針豎 但 懸針豎 不可代替 垂露豎 2 撇 编辑 撇 nbsp 是基本筆畫 其定義爲由右上至左下拋出去的筆畫 收筆處多呈尖細形 然而作複合筆畫的一部份時 由於尾部會連接其他筆畫 因此只要方向是從右上至左下 其尾部是否尖細並不是重點 常常有直撇 nbsp 扁撇 nbsp 等變化形態 2 點 编辑 nbsp 短點 nbsp 長點 nbsp 左點 nbsp 直點 點是基本筆畫 最常見的點 也稱頓點 nbsp 寫法是從左上至右下按壓 開筆處呈尖細形 收筆處呈圓潤形 2 對於其他筆畫 如無特別比較需要 一般不必強調其長短 但對於點 大家時常會強調它是不是長點 因爲在毛筆書法時 短的點可以只把筆鋒按壓 不用拖曳筆管 即可寫成 長的點卻必須拖曳筆管 除此以外 還有其他方向的點 包括從右上至左下的左點 nbsp 以及從上或左上至下的直點 nbsp 直點出現在 宀 广 疒 六 高 等字的頂部 有些人會把直點當作短豎 其實 直點起筆部份的確有如 豎 般 但長度短小 起筆後不久即收筆 它的收筆與豎不相同 2 目前臺灣的國字標準字體 大陸的新字形都棄用直點 把過往作直點的字全都改成頓點 但在傳統書法 傳統明體造型上 以及在日 韓的漢字裏 仍保留大量直點 捺 编辑 捺 nbsp 是基本筆畫 其定義爲由左上至右下壓下去的筆畫 收筆處多呈寬粗形 書法中形如蠶 頭鈍尾尖 然而作複合筆畫的一部份時 由於尾部會連接其他筆畫 因此只要方向是從左上至右下 其尾部是否寬粗並不是重點 某些舊字形彫刻工匠常作挑捺 nbsp 首先向右上短短地挑起 然後再向右下捺下去 挑只屬裝飾 佔整筆很小比例 與區別捺部件無關 可以全用普通的捺取代 2 另外 橫捺 nbsp 也是以捺爲主體的複合筆畫 先稍爲從左至右作橫筆的起筆 然後再向右下捺下去 用於 入 內 八 籴 等字 楷體橫向起筆部份未必明顯 短短的橫筆部份變得呈弧形 明體裏橫筆部份清晰 可是大陸標準的宋體字依楷體改形 橫捺造型亦變成 nbsp 般呈弧形 2 楷書書法時 有些派別有 一字不二捺 的傳統 除了最主要的捺筆外 其餘的捺會改为長點 如 餐 的 又 部件 遨 的 攵 部件 原來的捺筆都會寫成長點 但也有些派別不拘泥於此 現今臺灣的國字標準字體 甚至規定在並非有兩捺的一般情況下 普通的捺筆也要改成點 例如 央 英 映 美 矣 吳 奧 杏 李 査 香 等字的主要捺筆 傳統書法和明體造型通常都保持作捺筆 僅有些書家在結字時偶爾變作點 以求靈活變化 但臺灣的國字標準字體卻規定這些字都必須作點 不可以寫成捺筆 3 有傳承字形硏訂者稱是 應伸展者不伸展 令字形儼如肌肉萎縮 2 現在的 札字法 筆形歸類中 捺歸進點屬 原因一是最常見的點之方向是從左上到右下 與捺一樣 運筆方法也是以按壓爲主 原因二是捺在楷書書法裏也可能像上方所述般變成長點 彎 曲 编辑 彎是基本筆畫 可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 都不會獨立出現 只會作爲複合筆畫的一部份 過去 只要弧形的筆畫 都可以稱爲彎 今天 則把順時針方向拐的弧形筆畫稱爲彎 nbsp 逆時針方向拐的弧形筆畫稱爲曲 nbsp 2 手寫的 部是少數可以讓彎獨立出現的漢字部件 但要書寫者分四筆來寫 而且不把這彎寫成橫撇 才會出現獨立的彎筆 多數情況下 書寫者會以三筆來寫這部件 第二筆作橫撇彎或橫撇橫撇 那麼彎就無法獨立出現 彎和曲都經常出現在複合筆畫裏 然而 由於撇和捺也常常有輕微弧度 若出現在複合筆畫裏 有些人會混淆兩者 一般來說 彎和曲的弧度都是明顯的 拐彎後的方向比原方向差了近90度或以上 而撇和捺則以斜爲主 弧度是輕微的 由於彎或曲的拐彎幅度大 在計算一筆複合筆畫有多少折時 彎或曲會算作一折 但撇和捺那輕微的弧度並不會算進去 現在的 札字法 筆形歸類中 彎 曲都歸進折屬 亦稱彎屬 鈎 编辑 鈎是在折後短小的 呈尖細形收筆的筆畫 它只可以在複合筆畫裏出現 不能獨立出現 含有鈎的筆畫都必定是複合筆畫 2 鈎的方向有多種 但基本上 方向都會是前方那基本筆畫的急速轉向 與前方那基本筆畫形成銳角 折 编辑 折是指把基本筆畫組合成複合筆畫時 形成了 角 的筆畫組合處 2 理論上 鈎的前方也有折 但那折通常都已包含在鈎的定義內 因此大家都把後方接鈎的折省略不提 撇除鈎 常見的折多會折向下或折向右 Unicode的定義裏 聲稱折爲90度角 這並不符合事實 例如橫撇橫撇 nbsp 的三個折都是約45度 橫捺鈎 nbsp 的第一折顯然比90度大 第二折 鈎前那一折 則小於90度 複合筆畫大多數都含有折 因此 折 這字也時常代指複合筆畫 複合筆畫有多種 常見的有豎鈎 nbsp 橫鈎 nbsp 豎曲鈎 nbsp 橫豎鈎 nbsp 等 此外 簡化字中出了像 专 字中間的撇橫撇 是過去在傳統正體字裏甚少見到的 2 複合筆畫的命名有四種方法 第一種像中國大陸全稱般 把構成複合筆畫的部份全都加起來 只省略鈎前方的 折 字 因此 nbsp 是横钩 nbsp 是横折撇 nbsp 是横折竖 nbsp 是横折竖钩 nbsp 是横折竖折横折撇 nbsp 是横折竖折横折竖 這種命名有時會顯得很冗長 甚至遭漢字書法敎授指責爲令人頭昏眼花 4 因此不常用 第二種像傳統名稱和香港名稱般 把構成複合筆畫的部份全都加起來 然後省掉 折 字 因此 nbsp 是橫鈎 nbsp 是橫撇 nbsp 是橫豎 nbsp 是橫豎鈎 nbsp 是橫撇橫撇 nbsp 是橫豎橫豎 2 由於折只是方向轉換而起的角度 而基本筆畫本身就有方向 名稱裏不採用 折 字並不會引起混淆 4 這種名稱本來亦用於臺灣 5 本條目的內文主要以這種傳統名稱作爲筆畫名字 第三種像中國大陸簡稱般 把構成複合筆畫的部份全都加起來 然後省掉 折 字後方的基本筆畫名字 但若碰到鈎就省略鈎前的 折 字 因此 nbsp 是横钩 nbsp 是横折 nbsp 是横折钩 nbsp 是横折折折 這命名方法的缺點是 有時省掉 折 字後方的基本筆畫名字會造成混淆 例如 横折撇 與 横折竖 若都省掉 折 字後方的基本筆畫名字 兩者皆會變作 横折 因此又有一些例外 比如 nbsp 是横撇 省掉 折 字 以免與 nbsp 相混 nbsp 是横折折撇 首兩折都省掉 折 字後方的基本筆畫名字 但末尾那折卻省掉 折 字 以免與 nbsp 相混 對於何時省掉 折 字 何時省掉 折 字後方的基本筆畫名字 這命名方式的內部做法並不統一 此外 這種命名方式強調 折 字 甚至像 橫折折折 般連用數個 折 字 卻省去了折到哪方向的說明或提示 遭漢字書法敎授批評說 折左折右 折上折下 折到哪裏去 並主張當事人應廣納雅言 好好檢討修正筆畫名稱 4 第四種是民間俗稱 選一個含有那折筆的簡單常用單字 稱作 折 不含鈎的複合筆畫 或 鈎 含鈎的複合筆畫 例如 nbsp 是月鈎或司鈎 nbsp 是建折 nbsp 是凸折 未必所有複合筆畫都有這種民間俗稱 例如 nbsp 橫鈎 nbsp 橫撇 nbsp 橫豎 等就沒有 現在的 札字法 筆形歸類中 複合筆畫皆歸進折屬 亦稱彎屬 英文命名 编辑Unicode名稱 编辑 在Unicode 統一碼 裏 漢字筆畫以一些歸類的代表字母來命名 代表字母取自官話拼音的首字母 包括 筆畫命名代表字母 6 字母 B D G H N P Q S T W X Z筆畫方向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中文 扁 點 鈎 橫 捺 撇 圈 豎 提 彎 斜 折官話拼音 Biǎn Diǎn Gōu Heng Na Pie Quan Shu Ti Wan Xie Zhe筆畫的具體命名 已列於上方 漢字筆畫名稱表 的 英文名稱 欄中 帶括號者 表示Unicode認爲該筆畫可以合併 未獨立列出該筆畫 因此註上合併筆畫的名稱 然而 有一些筆畫的命名 並不完全符合上表 例如 SWZ 來自 竖弯左 Shu Wan Zuǒ 當中的 Z 不是上表所示的 折 又如 nbsp 在被合併至 捺 N 前 是定名作 PN 的 這英文來自 平捺 Ping Na 當中的 P 不是上表所示的 撇 平 字指的是扁平 若按規則 應定名作 扁捺 BN 才對 又如 HZZZG 即 横折折折钩 但第一和第二個折的角度都遠遠少於90度 HZZP 即 横折折撇 PZ 即 撇折 等筆畫的 折 也一樣 不符合折曲大約90度的規定 又如 HZZP 即 横折折撇 的前半部分 與 HPWG 即 横撇弯钩 的前半部分 其實是一樣的 卻分別用了 HZ 横折 和 HP 横撇 兩種不同的命名 傳承名稱 编辑 在傳承字形標準化文件中 漢字筆畫也是以一些歸類的代表字母來命名 爲便於國際化 以及方便非官話人士 字母取自英文意譯的首字母 而且爲免混淆 這些代表字母分作兩類 第一類是代表基本筆畫 Basic stroke 的字母 基本筆畫代表字母 7 字母 H V T P D U C A J O筆畫形狀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中文 橫 豎 撇 捺 點 挑 彎 曲 鈎 圈英文 Horizontal Vertical Throw Press Dot Upwardhorizontal Clockwisecurve Anticlockwisecurve J hook Oval第二類是代表變化形態 Deformed 的字母 變化形態代表字母 7 字母 F W S L R E N I M Z變化形態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中文 扁 直 斜 左 右 長 短 倒 反 折英文 Flat Wilted Slanted Left Right Extended Narrowed Inverted Mirrored Zag基本筆畫組成複合筆畫 Compound stroke 時 組合的地方通常都會有折 因此在複合筆畫的名稱裏 即使把 折 Z 省略掉 都不會構成誤會 爲免名稱冗長 傳承筆畫名稱一般都會省略 折 Z 筆畫的具體命名 已列於上方 漢字筆畫名稱表 的 英文名稱 欄中 電腦應用 编辑主条目 中日韓筆畫 Unicode區段 Unicode的 中日韓筆畫 CJK Strokes 區 U 31C0 U 31EF 收納了36種筆畫 中日韩笔画Unicode 联盟官方码表 PDF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U 31Cx U 31Dx U 31Ex 可見有許多筆畫Unicode都沒收錄 當中有不少是因為被Unicode視為可以與其他筆畫合併 例如 斜橫 nbsp 被視為可與橫 nbsp 合併 斜豎 nbsp 右斜豎 nbsp 被視為可與豎 nbsp 合併 左點 nbsp 直點 nbsp 被視為可與點 nbsp 合併 橫捺 nbsp 挑扁捺 nbsp 被視為可與挑捺 nbsp 合併 扁捺 nbsp 被視為可與捺 nbsp 合併 橫斜 nbsp 被視為可與橫撇 nbsp 合併 挑鈎 nbsp 被視為可與橫鈎 nbsp 合併 橫撇鈎 nbsp 挑撇鈎 nbsp 被視為可與橫豎鈎 nbsp 合併 橫曲鈎 nbsp 被視為可與橫捺鈎 nbsp 合併 豎橫撇 nbsp 撇橫撇 nbsp 被視為可與豎橫豎 nbsp 合併 撇橫 nbsp 被視為可與豎橫 nbsp 合併 撇橫彎鈎 nbsp 被視為可與豎橫彎鈎 nbsp 合併 直撇點 nbsp 被視為可與撇點 nbsp 合併 等等 然而 在部份標準裏 這些筆畫是不可以合併的 例如明體的 辶 部 若把其挑扁捺更換作捺 字形不但變得詭異 甚至可能被視為錯字 夨 字的撇橫撇若被更換作豎橫豎 也只會變成錯字 又如橫曲鈎和橫捺鈎在傳承字形推薦形體裏 也有區分 不能相混的 這些沒有收進Unicode裏的筆畫 可能只是在某些字 某些情況裏與別的筆畫相通 並不一定在任何情況下 都能用別的筆畫取代 另外有少數在香港增補字符集中的筆畫或單筆畫漢字 在舊版中放在私人造字區裏 在新版時改爲對應到 中日韓統一漢字 的 擴展B Ext B 區 GBK也将橫曲鈎定义在私用区 后续在GB 18030 2005内改为U 2E84 GB 18030 2000则在私用区U E818放置橫撇鉤 但因为GB 18030 2005收录了扩展B区的汉字却没有修改对应导致GB 18030 2005内存在两个橫撇鉤 U 200CC和U E818 8 連同部份單筆畫漢字如下 編碼 筆畫 HKSCS舊編碼 備註2E84 GBK私用区定义为U E819 形近 31C8 不少字型把U 2E84製成橫捺鈎 把U 31C8製成橫曲鈎 3007 形同 31E3 4E00 一 形同 31D0 4E28 丨 形同 31D1 4E3F 丿 形近 31D3 但也有字型製成形近 31D2 4E36 丶 形同 31D4 4E40 乀 形近 31DD 但也有字型製成形近 31CF 4E41 乁 形近 31DD 4E59 乙 形同 31E0 4E5A 乚 形同 31DF 4E5B 乛 形同 31D6 4E85 亅 形同 31DA 200C9 𠃉200CA 𠃊 F311 形同 31D7 200CB 𠃋 F30E 撇挑 非撇橫 與 31DC 不同形 200CC 𠃌 GB 18030 2000在私用区定义为U E818 GB 18030 2005同时收录二字 形近 31C6 不少字型把U 200CC製成橫撇鉤 把U 31C6製成橫豎鉤 200CD 𠃍 F30B 形同 31D5 200CE 𠃎 形近 31D8 200D1 𠃑 F30A 形同 31DE 2010C 𠄌 F308 豎挑 非豎橫 形同 31D9 但與 31D7 不同 2010E 𠄎 F316 形同 31E1 21FE8 𡿨 F30F 形同 31DB 各範圍中筆畫數最多的漢字 编辑更多信息 漢字 笔画最少與最多的漢字 大五碼範圍裏 龘 48畫 康熙字典所收錄的字之中 䨻 52畫 中國境內日常生活可見的漢字 陝西麵食 𰻞𰻞麵 的 nbsp 字 寫法眾多 一般在56至68畫間 於Unicode 13 0版收進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展區G內的寫法爲58畫 Unicode 12 0版所收錄的字之中 𪚥 9 𠔻 10 兩字都是64畫 Unicode 13 0版所收錄的字之中 日本漢字 𱁬 nbsp Taito 英语 Taito kanji 由3個 龍 字和3個 雲 個組合而成 84畫 11 目前已知有形音義的漢字 雷 的古字 nbsp 由四個 𩇓 組成 共160畫 12 參見 编辑永字八法注释 编辑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 中规定 笔画 是规范词形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1 0 1 1 李家樹 吳長和 漢字的演變和發展趨向 香港 香港大學出版社 2005年12月1日 頁137 2 00 2 01 2 02 2 03 2 04 2 05 2 06 2 07 2 08 2 09 2 10 2 11 2 12 2 13 2 14 傳承字形標準化文件 傳承字形筆畫表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華民國敎育部 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0 4 1 4 2 李郁周 書寫與書法論集 臺北 蕙風堂 1996年 顧大我 漢字字形標準化之我見 華文世界 36期 1985 04 民74 04 頁33 36 Proposed additions to the CJK Strokes block of the UCS PDF 表意文字小組 頁3 2006年4月3日 2017年9月10日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9年6月14日 7 0 7 1 傳承字形筆畫表 傳承字形標準化文件 頁2 2017年11月22日 2018年12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3月28日 GB 18030 編碼表 中文編碼網頁 2021 12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26 見於 字彙補 漢語大字典 見於 中文大辭典 大漢和辭典 這個字收錄於日本的TRON計劃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內 在编码上曾提交到当时的扩展C区 编号为JMK66147 后因扩展C区的时间原因被安排到了扩展D区 之后因找不到合适证据被撤销 見IRGN 1250 Japan Request for Removal of Characters from CJK D work 2006 11 17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最終於Unicode 13 0版收進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展區G內 唐穎 中國筆畫最多的漢字有160畫 99 9 人不認識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新唐人 2018年2月22日 來源 编辑 Unicode CJK Strokes Range 31C0 31EF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Unicode Standard Core Specification Appendix F Documentation of CJK Strok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RG Rapporteur Proposal to add twenty strokes to Unicod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此計劃書在2007年7月30日的Unicode Pipelin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tage 6上獲通過 傳承字形標準化文件 傳承字形筆畫表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 香港敎育署建議學校採用 小學課程綱要 中國語文科小一至小六課程綱要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華民國敎育部 國字筆畫併類表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信息处理用GB 13000 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GB13000 1字符集汉字折笔规范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om Bishop Richard Cook Character Description Language CDL The Set of Basic CJK Unified Stroke Typ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Yannis Haralambous Seeking Meaning in a Space Made out of Strokes Radicals Characters and Compound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小学第三学年华文课程说明 汉字笔画名称表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笔画 amp oldid 79413617 挑,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