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徽劇

徽劇是一種中國地方戲曲,起源於明代嘉靖年間,迄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它形成於安庆徽州池州太平(今歙縣貴池當塗)一帶的“徽池雅調”,在安徽省境內(尤其是皖南,包括今属江西省婺源縣)流行起來。特色是把傳入安徽的亂彈聲腔與地方聲腔及民間音樂結合起來。它為京劇粵劇及南方的許多地方戲曲劇種提供一個重要的發展基礎,其影響幾乎遍及全國。

歷史沿革 编辑

明代中葉,南直隶重镇安庆、以及周邊池州、徽州是中國東南商貿文化的中心,當時著名的戲曲聲腔譬如餘姚腔、弋陽腔已在這一帶流行。嘉靖年間,江西弋陽腔流傳到今安徽青陽貴池一帶,與當地民眾喜愛的民間曲調相結合,創造了新腔,形成了具有當地地方特色的「青陽腔」。萬曆年間,這一帶產生了「懷寧腔」、「青陽腔」(亦稱池州腔)、「太平腔」、「四平腔」等多種聲腔。這些聲腔興起後,便風靡各地。後來,青陽腔又受到多个民間山歌小調和昆曲的影響,慢慢形成今天的徽劇。

明末清初,西秦腔等亂彈聲腔流入安徽省會安慶的等地,受當地諸腔影響,逐漸衍變,形成了徽劇主要唱腔之一的撥子。

撥子高亢激越、吹腔柔和,常在同一個劇目中配合使用,通稱“吹撥”。它產生和流行在安徽省會安慶樅陽石牌(今懷寧)一帶,曾被稱為「樅陽腔」、「石牌調」或「安慶梆子」。

撥子又稱「二凡」,為五聲音階,有時亦出現「變宮(si)」,但無「變徽(fa)」。唱時以棗木梆擊節。後來受青陽腔等聲腔的影響,發展了導板、十八板(回龍)、原板、流水、疊板、散板等各種板式,才演變成撥子。

二凡與撥子均擅長表現激越之情,在老徽戲劇本中,二凡和撥子可以通用。另外,撥子和吹腔可以結合使用,往往在一本戲中,唱腔採用吹腔與撥子兩種腔調,抒情時唱吹腔,激昂處唱撥子;文戲部分唱吹腔,武戲部分唱撥子。這種互取其長的配合運用,漸漸發展、融合、衍變,於是產生了二簧腔。

二簧腔(二黄腔)的形成是由幾種聲腔融合而成。初時,吹腔用崑笛伴奏,因其四平腔、崑腔風味較濃,稱之為「四崑腔」、「崑平腔」。這種腔調後受撥子影響,並改用嗩吶伴奏,形成了“嗩吶二簧”。當時的曲調結構和板式變化都還比較簡單,吸收了撥子之後並加以演化成比較完整的二簧。二簧改用胡琴伴奏,唱腔更加流暢柔和。後又變出了反二簧。另外,還衍生了二簧平、老二簧、二簧、反二簧。

清朝乾隆年間,二簧腔就已盛行,於皖南、鄂東、贛東北相鄰地區,二簧、西皮慢慢合流,並奠定了徽劇的基礎。徽劇名藝人高朗亭、郝天壽等人,把徽劇帶到揚州。當時揚州是花部的集中地,但很快被徽劇壓倒。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高朗亭又把徽劇帶到了北京。後來進京的還有四慶徽、五慶徽、四喜、春台、和春、三和等徽班。其中,以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班最為有名,人稱“四大徽班”。[1]徽劇在北京後便興盛起來,直到嘉慶道光年間,發展成以唱西皮、二簧為主的京劇。自此,徽班的影響遍及全國南北各省。在川劇湘劇贛劇閩劇粵劇滇劇黔劇婺劇淮劇等劇種中,都可以找到徽戲的影子。

清代末葉,京劇興起後,藝人紛紛改學京劇,徽劇卻日益衰落。到了20世紀40年代,已瀕於消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組織了安徽省徽劇團,徽劇老藝人培養年輕演員,挖掘及整理劇目。60年代,徽劇在北京重生,《水淹七軍》、《淤泥河》等劇都獲得好評。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徽劇在婺源仍然很受歡迎。每逢新年過節,各地搶著請劇團去演出。

藝術特色 编辑

徽劇的劇目很多,根據記載有一千四百零四個,曲牌800多首,其中文場曲牌也有210多首,但因年代較久,多為手抄本,不少已經失傳。[2]重新發掘後,徽劇著名劇目有《七擒孟獲》、《八陣圖》、《昭君出塞》、《貴妃醉酒》、《千里駒》、《雙合印》、《巧姻緣》、《龍虎鬥》、《反昭關》、《宇宙鋒》、《花田錯》、《春秋配》、《水淹七軍》、《齊王點兵》、《戰長沙》、《古城會》、《百花贈劍》、《義虎報》、《齊王點馬》、《借靴》、《龍鳳扇》、《三擋》、《醉打三門》等。

根據唱腔,徽劇可分徽崑、吹腔、撥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調。徽崑的唱腔曲牌較蘇崑粗獷強烈,以演武戲為主。吹腔以笛和小嗩吶為主要,分曲牌、板式變化加曲牌體、板式變化體。撥子以棗木梆擊出節奏為主。二簧、西皮大部分以徽胡為主。花腔小調大部分是民間俗曲俚歌,生活氣息較濃。

早期徽劇的腳色分為:小生、外、九行。在表演上,動作粗獷豪壯,擅長武戲,如獨腳單踢、叉腿單踢、刀門、翻台子、跳圈、竄火、飛叉、紅拳等。

徽劇傑出代表是程長庚。他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並蓄,自成一家,承先啟後。因此,他成為京劇的開山祖師。

注釋 编辑

  1. ^ 《夢華瑣簿》,道光二十二年
  2. ^ 黃山攬勝:徽劇與徽班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06-09-02.

外部链接 编辑

徽劇, 是一種中國地方戲曲, 起源於明代嘉靖年間, 迄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 它形成於安庆, 徽州, 池州, 太平, 今歙縣, 貴池, 當塗, 一帶的, 徽池雅調, 在安徽省境內, 尤其是皖南, 包括今属江西省的婺源縣, 流行起來, 特色是把傳入安徽的亂彈聲腔與地方聲腔及民間音樂結合起來, 它為京劇, 粵劇及南方的許多地方戲曲劇種提供一個重要的發展基礎, 其影響幾乎遍及全國, 目录, 歷史沿革, 藝術特色, 注釋, 外部链接歷史沿革, 编辑明代中葉, 南直隶重镇安庆, 以及周邊池州, 徽州是中國東南商貿文化的中心, . 徽劇是一種中國地方戲曲 起源於明代嘉靖年間 迄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 它形成於安庆 徽州 池州 太平 今歙縣 貴池 當塗 一帶的 徽池雅調 在安徽省境內 尤其是皖南 包括今属江西省的婺源縣 流行起來 特色是把傳入安徽的亂彈聲腔與地方聲腔及民間音樂結合起來 它為京劇 粵劇及南方的許多地方戲曲劇種提供一個重要的發展基礎 其影響幾乎遍及全國 目录 1 歷史沿革 2 藝術特色 3 注釋 4 外部链接歷史沿革 编辑明代中葉 南直隶重镇安庆 以及周邊池州 徽州是中國東南商貿文化的中心 當時著名的戲曲聲腔譬如餘姚腔 弋陽腔已在這一帶流行 嘉靖年間 江西弋陽腔流傳到今安徽青陽 貴池一帶 與當地民眾喜愛的民間曲調相結合 創造了新腔 形成了具有當地地方特色的 青陽腔 萬曆年間 這一帶產生了 懷寧腔 青陽腔 亦稱池州腔 太平腔 四平腔 等多種聲腔 這些聲腔興起後 便風靡各地 後來 青陽腔又受到多个民間山歌小調和昆曲的影響 慢慢形成今天的徽劇 明末清初 西秦腔等亂彈聲腔流入安徽省會安慶的等地 受當地諸腔影響 逐漸衍變 形成了徽劇主要唱腔之一的撥子 撥子高亢激越 吹腔柔和 常在同一個劇目中配合使用 通稱 吹撥 它產生和流行在安徽省會安慶 樅陽 石牌 今懷寧 一帶 曾被稱為 樅陽腔 石牌調 或 安慶梆子 撥子又稱 二凡 為五聲音階 有時亦出現 變宮 si 但無 變徽 fa 唱時以棗木梆擊節 後來受青陽腔等聲腔的影響 發展了導板 十八板 回龍 原板 流水 疊板 散板等各種板式 才演變成撥子 二凡與撥子均擅長表現激越之情 在老徽戲劇本中 二凡和撥子可以通用 另外 撥子和吹腔可以結合使用 往往在一本戲中 唱腔採用吹腔與撥子兩種腔調 抒情時唱吹腔 激昂處唱撥子 文戲部分唱吹腔 武戲部分唱撥子 這種互取其長的配合運用 漸漸發展 融合 衍變 於是產生了二簧腔 二簧腔 二黄腔 的形成是由幾種聲腔融合而成 初時 吹腔用崑笛伴奏 因其四平腔 崑腔風味較濃 稱之為 四崑腔 崑平腔 這種腔調後受撥子影響 並改用嗩吶伴奏 形成了 嗩吶二簧 當時的曲調結構和板式變化都還比較簡單 吸收了撥子之後並加以演化成比較完整的二簧 二簧改用胡琴伴奏 唱腔更加流暢柔和 後又變出了反二簧 另外 還衍生了二簧平 老二簧 二簧 反二簧 清朝乾隆年間 二簧腔就已盛行 於皖南 鄂東 贛東北相鄰地區 二簧 西皮慢慢合流 並奠定了徽劇的基礎 徽劇名藝人高朗亭 郝天壽等人 把徽劇帶到揚州 當時揚州是花部的集中地 但很快被徽劇壓倒 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 高朗亭又把徽劇帶到了北京 後來進京的還有四慶徽 五慶徽 四喜 春台 和春 三和等徽班 其中 以三慶 四喜 春台 和春四班最為有名 人稱 四大徽班 1 徽劇在北京後便興盛起來 直到嘉慶 道光年間 發展成以唱西皮 二簧為主的京劇 自此 徽班的影響遍及全國南北各省 在川劇 湘劇 贛劇 閩劇 粵劇 滇劇 黔劇 婺劇 淮劇等劇種中 都可以找到徽戲的影子 清代末葉 京劇興起後 藝人紛紛改學京劇 徽劇卻日益衰落 到了20世紀40年代 已瀕於消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組織了安徽省徽劇團 徽劇老藝人培養年輕演員 挖掘及整理劇目 60年代 徽劇在北京重生 水淹七軍 淤泥河 等劇都獲得好評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徽劇在婺源仍然很受歡迎 每逢新年過節 各地搶著請劇團去演出 藝術特色 编辑徽劇的劇目很多 根據記載有一千四百零四個 曲牌800多首 其中文場曲牌也有210多首 但因年代較久 多為手抄本 不少已經失傳 2 重新發掘後 徽劇著名劇目有 七擒孟獲 八陣圖 昭君出塞 貴妃醉酒 千里駒 雙合印 巧姻緣 龍虎鬥 反昭關 宇宙鋒 花田錯 春秋配 水淹七軍 齊王點兵 戰長沙 古城會 百花贈劍 義虎報 齊王點馬 借靴 龍鳳扇 三擋 醉打三門 等 根據唱腔 徽劇可分徽崑 吹腔 撥子 二簧 西皮 花腔小調 徽崑的唱腔曲牌較蘇崑粗獷強烈 以演武戲為主 吹腔以笛和小嗩吶為主要 分曲牌 板式變化加曲牌體 板式變化體 撥子以棗木梆擊出節奏為主 二簧 西皮大部分以徽胡為主 花腔小調大部分是民間俗曲俚歌 生活氣息較濃 早期徽劇的腳色分為 末 生 小生 外 旦 貼 夫 淨 丑九行 在表演上 動作粗獷豪壯 擅長武戲 如獨腳單踢 叉腿單踢 刀門 翻台子 跳圈 竄火 飛叉 紅拳等 徽劇傑出代表是程長庚 他把徽音 京音 楚音兼收並蓄 自成一家 承先啟後 因此 他成為京劇的開山祖師 注釋 编辑 夢華瑣簿 道光二十二年 黃山攬勝 徽劇與徽班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06 09 02 外部链接 编辑安徽省人民政府 徽劇 京劇的前身 徽劇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徽劇簡介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徽劇 amp oldid 78772861,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