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復仇主義

复仇主义(法语:Revanchisme)意指透过政治运动,向一个国家收复于战争后所失去的领土之行为,可在战争完结多年后发生。[1]一般而言,复仇主义的萌芽,是基于挽回民族尊严、重建报复者地缘政治之影响,或是借助打败敌人获得经济利益。极端复仇主义的思想,经常带有鹰派色彩,多数认为收复失地只能够以武力解决,此谓「以牙还牙」。[2]

阿爾伯特·貝坦尼爾英语Albert Bettannier繪於1887年的油畫《黑色的污點》,描繪了一名法國教師正在教授法國孩童不要忘記阿爾薩斯-洛林地區正被德國占領

詞源

复仇主义源于法语名词 revanche ,意指复仇。该词从1870年代普法戰爭法国战败后开始被广泛使用,最初代指法国民族主义者要求收回阿爾薩斯-洛林的思潮[3]

法國

 
一張1917年的法國宣傳海報,將普魯士描繪成一隻章魚,它伸出觸鬚爭奪控制權。

复仇主义的經典例子是法國,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被迫割让阿尔萨斯-洛林德国,新成立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大部分共和派政治人物声言要一雪前耻,收回失地。複仇主義氣氛在法國社會中流行,當時強調戰敗屈辱的畫作很受歡迎,例如阿爾方斯-瑪麗-阿道夫·德諾伊維爾 (Alphonse-Marie-Adolphe de Neuville) 的畫作。[4][5][6]受这种思想响使法国努力寻求盟友,促成1894年的法俄同盟,以及后来的三国协约。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最早原因。法國的複仇主義影響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19年的凡爾賽條約,該條約將阿爾薩斯-洛林歸還給法國,並向戰敗的德國索取賠款。凡爾賽條約又導致德国的複仇主義情緒升溫。[7]

波蘭

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波蘭曾試圖收回被德國、俄羅斯和奧匈帝國占領的「波蘭民族土地」。

丹麦

普鲁士与丹麦曾经因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统治权问题,引起了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1848年至1851年)及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1864年;也称为德丹战争)。

德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領土變化地圖(截至 1923 年)

当时的魏玛共和国声言要夺回但泽波森省阿尔萨斯-洛林苏台德地区及其他被认为应属于德国的领土。这种思想具有明显的民族统一主义色彩,也是民意运动的一部分,与德国统一相关。[8]

匈牙利

 
特里亞農條約:匈牙利王國失去了 72% 的土地和 330 萬匈牙利族人。

奧匈帝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被逼簽下《特里阿農條約》及割讓大量領土,許多匈牙利人因此成了其他國家的公民。這條約對至今的匈牙利依舊造成沉重傷痛,被稱為「特里亞農創傷」。[9]根據2020年一項研究,三分之二的匈牙利人同意鄰國的部分地區應該屬於他們,尤其是有关割让特兰西瓦尼亚罗马尼亚之事。[10]

参看

參考文獻

  1. ^ Jay, Robert. Alphonse de Neuville's 'The Spy' and the Legacy of the Franco-Prussian War. Metropolitan Museum Journal. 1984, 19–20: 151–162. JSTOR 1512817. S2CID 193058659. doi:10.2307/1512817. 
  2. ^ Margaret Macmillan, The War That Ended Peace: The Road to 1914 (2013) ch 6
  3. ^ Jay, Robert. Alphonse de Neuville's 'The Spy' and the Legacy of the Franco-Prussian War. Metropolitan Museum Journal. 1984, 19–20: 151–162. JSTOR 1512817. doi:10.2307/1512817. 
  4. ^ Karine Varley, "The Taboos of Defeat: Unmentionable Memories of the Franco-Prussian War in France, 1870–1914." in Jenny Macleod, ed., Defeat and Memory: Cultural Histories of Military Defeat in the Modern Era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pp. 62–80.
  5. ^ Karine Varley, Under the Shadow of Defeat: The War of 1870–71 in French Memory (2008)
  6. ^ Jay, Robert. Alphonse de Neuville's 'The Spy' and the Legacy of the Franco-Prussian War. Metropolitan Museum Journal. 1984, 19–20: 151–162. JSTOR 1512817. S2CID 193058659. doi:10.2307/1512817. 
  7. ^ See W. Schivelbusch, The Culture of Defeat, p. 106 (Henry Holt and Co. 2001)
  8. ^ Antisemitism: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of Prejudice and Persecution, Volume 1. Richard S. Levy, 528–529, ABC-CLIO 2005
  9. ^ Kulish, Nicholas. Kosovo's Actions Hearten a Hungarian Enclave. The New York Times. 7 April 2008 [8 April 2008]. 
  10. ^ NATO Seen Favorably Across Member States. pewresearch.org. 10 February 2020 [24 April 2020]. 

復仇主義, 复仇主义, 法语, revanchisme, 意指透过政治运动, 向一个国家收复于战争后所失去的领土之行为, 可在战争完结多年后发生, 一般而言, 复仇主义的萌芽, 是基于挽回民族尊严, 重建报复者地缘政治之影响, 或是借助打败敌人获得经济利益, 极端复仇主义的思想, 经常带有鹰派色彩, 多数认为收复失地只能够以武力解决, 此谓, 以牙还牙, 阿爾伯特, 貝坦尼爾, 英语, albert, bettannier, 繪於1887年的油畫, 黑色的污點, 描繪了一名法國教師正在教授法國孩童不要忘記阿爾薩斯,. 复仇主义 法语 Revanchisme 意指透过政治运动 向一个国家收复于战争后所失去的领土之行为 可在战争完结多年后发生 1 一般而言 复仇主义的萌芽 是基于挽回民族尊严 重建报复者地缘政治之影响 或是借助打败敌人获得经济利益 极端复仇主义的思想 经常带有鹰派色彩 多数认为收复失地只能够以武力解决 此谓 以牙还牙 2 阿爾伯特 貝坦尼爾 英语 Albert Bettannier 繪於1887年的油畫 黑色的污點 描繪了一名法國教師正在教授法國孩童不要忘記阿爾薩斯 洛林地區正被德國占領 目录 1 詞源 2 法國 3 波蘭 4 丹麦 5 德國 6 匈牙利 7 参看 8 參考文獻詞源 编辑复仇主义源于法语名词 revanche 意指复仇 该词从1870年代普法戰爭法国战败后开始被广泛使用 最初代指法国民族主义者要求收回阿爾薩斯 洛林的思潮 3 法國 编辑更多信息 阿尔萨斯 洛林 一張1917年的法國宣傳海報 將普魯士描繪成一隻章魚 它伸出觸鬚爭奪控制權 复仇主义的經典例子是法國 1871年普法战争后法国被迫割让阿尔萨斯 洛林予德国 新成立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大部分共和派政治人物声言要一雪前耻 收回失地 複仇主義氣氛在法國社會中流行 當時強調戰敗屈辱的畫作很受歡迎 例如阿爾方斯 瑪麗 阿道夫 德諾伊維爾 Alphonse Marie Adolphe de Neuville 的畫作 4 5 6 受这种思想响使法国努力寻求盟友 促成1894年的法俄同盟 以及后来的三国协约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最早原因 法國的複仇主義影響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19年的凡爾賽條約 該條約將阿爾薩斯 洛林歸還給法國 並向戰敗的德國索取賠款 凡爾賽條約又導致德国的複仇主義情緒升溫 7 波蘭 编辑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 波蘭曾試圖收回被德國 俄羅斯和奧匈帝國占領的 波蘭民族土地 丹麦 编辑普鲁士与丹麦曾经因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的统治权问题 引起了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 1848年至1851年 及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 1864年 也称为德丹战争 德國 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領土變化地圖 截至 1923 年 当时的魏玛共和国声言要夺回但泽 波森省 阿尔萨斯 洛林 苏台德地区及其他被认为应属于德国的领土 这种思想具有明显的民族统一主义色彩 也是民意运动的一部分 与德国统一相关 8 匈牙利 编辑 特里亞農條約 匈牙利王國失去了 72 的土地和 330 萬匈牙利族人 奧匈帝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 被逼簽下 特里阿農條約 及割讓大量領土 許多匈牙利人因此成了其他國家的公民 這條約對至今的匈牙利依舊造成沉重傷痛 被稱為 特里亞農創傷 9 根據2020年一項研究 三分之二的匈牙利人同意鄰國的部分地區應該屬於他們 尤其是有关割让特兰西瓦尼亚予罗马尼亚之事 10 参看 编辑东普鲁士 民族统一主义 卡累利阿问题 芬兰与俄罗斯领土问题 收復失地运动 中世纪伊比利亚半岛的基督教王国尝试驱逐回教势力 夺回当地控制权之事 石勒苏益格 漢摩拉比法典 國光計畫 占有保持原则 拉丁文名词Uti possidetis 意为 正如你所拥有的 或是占有地保持原则 此概念经常与有效原则 Principle of Effectivity 相提并论 參考文獻 编辑 Jay Robert Alphonse de Neuville s The Spy and the Legacy of the Franco Prussian War Metropolitan Museum Journal 1984 19 20 151 162 JSTOR 1512817 S2CID 193058659 doi 10 2307 1512817 Margaret Macmillan The War That Ended Peace The Road to 1914 2013 ch 6 Jay Robert Alphonse de Neuville s The Spy and the Legacy of the Franco Prussian War Metropolitan Museum Journal 1984 19 20 151 162 JSTOR 1512817 doi 10 2307 1512817 Karine Varley The Taboos of Defeat Unmentionable Memories of the Franco Prussian War in France 1870 1914 in Jenny Macleod ed Defeat and Memory Cultural Histories of Military Defeat in the Modern Era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pp 62 80 Karine Varley Under the Shadow of Defeat The War of 1870 71 in French Memory 2008 Jay Robert Alphonse de Neuville s The Spy and the Legacy of the Franco Prussian War Metropolitan Museum Journal 1984 19 20 151 162 JSTOR 1512817 S2CID 193058659 doi 10 2307 1512817 See W Schivelbusch The Culture of Defeat p 106 Henry Holt and Co 2001 Antisemitism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of Prejudice and Persecution Volume 1 Richard S Levy 528 529 ABC CLIO 2005 Kulish Nicholas Kosovo s Actions Hearten a Hungarian Enclave The New York Times 7 April 2008 8 April 2008 NATO Seen Favorably Across Member States pewresearch org 10 February 2020 24 April 2020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復仇主義 amp oldid 7525643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