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安德烈·巴赞

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1918年4月18日—1958年11月11日),法国电影手册》创办人之一,二战后西方最重要的电影批评家、理论家,被誉为“法国影迷的精神之父”[1]、“新浪潮电影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区别于“电影的黑格尔”:让·米特里)。巴赞在1940年代到195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高水準影评和电影评论,集结成四卷本《电影是什么》,已成为电影理论史上的经典著作,是二战后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发展的一块基石。巴赞推崇现实主义美学,发现并阐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的重要价值,阐述了蒙太奇与景深镜头在电影语言中的重要性与辩证关系,提出了长镜头理论,丰富并总结了作者论,在巴赞与《电影手册》的推动下,法国电影在二战后兴起了新浪潮运动。

生平

早年与成长

少年时代

安德烈·巴赞1918年生于法国昂热,是家中的独生子,巴赞一家与他的祖母住在一起。巴赞家附近有一片森林,少年时代的巴赞非常热爱大自然,他最喜欢做的两件事,就是到附近的森林里玩,或者在自己的小房间里读科普杂志。少年巴赞喜欢自然科学,据说他10岁时,房间里已堆满了各种科学杂志。对自然科学知识的钟爱和了解,可能是后来巴赞文章中大量运用地质学、化学等术语的原因之一。

1930年代,巴赞跟随父母离开昂热来到巴黎,但他经常会回到昂热,探望祖母和那里的森林。

巴赞从小天资聪慧,15岁就以优秀的成绩高中毕业,比其他高中毕业生都年轻。巴赞的理想是从事教育工作,于是他决定报考高等师范学校。当时法国有79所高师,都需要经过严格的会考,当父母把小巴赞送到圣·克鲁高师时,被校方以“健康原因”婉拒,其真实原因是巴赞的年纪太小。在接下来的备考时间中,巴赞主要在凡尔赛图书馆里,大量阅读西方艺术史和文学,以及哲学,这时巴赞的志趣已经转移到文学和艺术上。1938年,年仅20岁的巴赞以第7名的成绩一次性考取凡尔赛的圣克鲁高师(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Saint-Cloud),开始他的大学生活。

巴赞就读大学期间,朗松主义(Lansonisme)统治法国高校的文科教育,这个思潮来自法国著名文学史家、教育家居斯塔夫·朗松(Gustave Lanson),他提倡一种以作者生平研究和社会反映论为内容的教育思想,并因古斯塔夫·朗松成功推动了法国高校制度改革(1902年)而越来越成为教条的实证主义研究(positivisme)。巴赞则对朗松主义不感兴趣,他的主要活动都是在课外进行,当时他对文学和艺术研究受到新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的影响。由于他的会考成绩非常优异,巴赞连续3年获得了大学奖学金,这些奖学金让巴赞得以从凡尔赛往返巴黎,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同时,他接触到新天主教思想,尤其艾曼纽尔·穆尔尼埃(Emmanuel Mournier),这与巴赞从小的天主教教育非常合拍,这两种思潮在对青年巴赞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战期间

然而,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巴赞深受打击,好朋友们参战了,而他必须继续学业,对战争的失望和困惑,以及个人的无力感,让巴赞产生深深的自责。自责心态成为他后来工作的主要动力。巴赞的理想是做一名教师,但1941年,他在毕业的教师资格考试中没有及格。迫于生活,他进入皮埃尔·艾美·图夏尔创建的文学沙龙(La Maison des Lettres)工作,并在那里创建了他的第一个电影俱乐部,由于经常邀请《精神》(L'Esprit)杂志的影评人罗杰·里纳尔(Roger Leenhardt)为俱乐部做讲座,他认识了里纳尔,更是通过里纳尔和他的影评专栏,巴赞开始了解电影。里纳尔的叔父是一间小电影院的经理,因此,这两个人得以在压抑的战争期间,每天与电影度过,巴赞也在这里学会了电影保存和放映技术等。每次看完影片,巴赞都要与里纳尔进行讨论和交流,由于电影院里只有他们两个人,他们的讨论从音乐到布景,从剪辑到人物,这种无所不谈锻炼了巴赞出色的即兴讨论能力。在认识里纳尔之前,巴赞几乎对电影一无所知,1年后,通过主动的了解和学习,巴赞已然成为里纳尔的老师[2]

在二战期间,巴赞自愿加入了法国大众教育协会,参与战争时期法国各地法语教育工作,他先后到德国、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地工厂参加教学实习,并在那里参与创建了一些电影俱乐部,做一些讲座等。同时,他开始为《法国银幕》(L'écran français)、《解放巴黎人》(Le Parisien libéré)、《精神》(L'Esprit)等杂志撰文章,并着手准备撰写个人的电影理论专著(该书最后没有完成)。在战争期间,巴赞成为青年电影协会的组织者(Les Jeunesses Cinématographiques),他曾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放映过卓别林的电影《大独裁者》(The Great Dictator)。

1945年5月14日,巴赞为雷诺汽车厂的工人们放映了法国导演马塞尔·卡内(Marcel Carné)《太阳升起》(Le Jour se lève),这是安德烈·巴赞在二战后组织的第一场电影放映活动,这个活动意味着他开始了一生中两个最重要民间活动:参与恢复国民教育和迷影运动。对于从小立志做教师的巴赞来说,教育与电影是不可分割的,当巴赞在二战期间流转各地,进行义务教学活动时,他发现电影是给这一代法国青年和工人阶级进行教育的有效工具,这样,电影——巴赞最热爱的艺术——与他的个人理想——教育事业,开始像两条比邻的藤,紧紧缠绕在一起。

二战结束后,巴赞在参与创建《广播电影电视》(Radio-Cinéma-Télévision,即今天的电视周刊Télérama)周刊过程中,认识了后来成为著名导演的弗朗索瓦·特吕弗,并成为他的精神之父和监护人。

注释

  1. ^ 安托万·德巴克(Antoine de Baeque):La Cinéphilie: une histoire culturelle, Seuil, 2002, 第17页。
  2. ^ Dudley Andrew:André Bazin, ISBN 0231073992.

外部链接

  • 中文电影百科词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作者:李洋,《作家杂志》,2006年5月

安德烈, 巴赞, andré, bazin, 1918年4月18日, 1958年11月11日, 法国, 电影手册, 创办人之一, 二战后西方最重要的电影批评家, 理论家, 被誉为, 法国影迷的精神之父, 新浪潮电影之父, 电影的亚里士多德, 区别于, 电影的黑格尔, 米特里, 巴赞在1940年代到195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高水準影评和电影评论, 集结成四卷本, 电影是什么, 已成为电影理论史上的经典著作, 是二战后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发展的一块基石, 巴赞推崇现实主义美学, 发现并阐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的重要价值, . 安德烈 巴赞 Andre Bazin 1918年4月18日 1958年11月11日 法国 电影手册 创办人之一 二战后西方最重要的电影批评家 理论家 被誉为 法国影迷的精神之父 1 新浪潮电影之父 电影的亚里士多德 区别于 电影的黑格尔 让 米特里 巴赞在1940年代到195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高水準影评和电影评论 集结成四卷本 电影是什么 已成为电影理论史上的经典著作 是二战后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发展的一块基石 巴赞推崇现实主义美学 发现并阐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的重要价值 阐述了蒙太奇与景深镜头在电影语言中的重要性与辩证关系 提出了长镜头理论 丰富并总结了作者论 在巴赞与 电影手册 的推动下 法国电影在二战后兴起了新浪潮运动 目录 1 生平 1 1 早年与成长 1 1 1 少年时代 1 1 2 二战期间 2 注释 3 外部链接生平 编辑早年与成长 编辑 少年时代 编辑 安德烈 巴赞1918年生于法国昂热 是家中的独生子 巴赞一家与他的祖母住在一起 巴赞家附近有一片森林 少年时代的巴赞非常热爱大自然 他最喜欢做的两件事 就是到附近的森林里玩 或者在自己的小房间里读科普杂志 少年巴赞喜欢自然科学 据说他10岁时 房间里已堆满了各种科学杂志 对自然科学知识的钟爱和了解 可能是后来巴赞文章中大量运用地质学 化学等术语的原因之一 1930年代 巴赞跟随父母离开昂热来到巴黎 但他经常会回到昂热 探望祖母和那里的森林 巴赞从小天资聪慧 15岁就以优秀的成绩高中毕业 比其他高中毕业生都年轻 巴赞的理想是从事教育工作 于是他决定报考高等师范学校 当时法国有79所高师 都需要经过严格的会考 当父母把小巴赞送到圣 克鲁高师时 被校方以 健康原因 婉拒 其真实原因是巴赞的年纪太小 在接下来的备考时间中 巴赞主要在凡尔赛图书馆里 大量阅读西方艺术史和文学 以及哲学 这时巴赞的志趣已经转移到文学和艺术上 1938年 年仅20岁的巴赞以第7名的成绩一次性考取凡尔赛的圣克鲁高师 Ecole Normale Superieure de Saint Cloud 开始他的大学生活 巴赞就读大学期间 朗松主义 Lansonisme 统治法国高校的文科教育 这个思潮来自法国著名文学史家 教育家居斯塔夫 朗松 Gustave Lanson 他提倡一种以作者生平研究和社会反映论为内容的教育思想 并因古斯塔夫 朗松成功推动了法国高校制度改革 1902年 而越来越成为教条的实证主义研究 positivisme 巴赞则对朗松主义不感兴趣 他的主要活动都是在课外进行 当时他对文学和艺术研究受到新哲学家亨利 柏格森 Henri Bergson 的影响 由于他的会考成绩非常优异 巴赞连续3年获得了大学奖学金 这些奖学金让巴赞得以从凡尔赛往返巴黎 参加各种艺术活动 同时 他接触到新天主教思想 尤其艾曼纽尔 穆尔尼埃 Emmanuel Mournier 这与巴赞从小的天主教教育非常合拍 这两种思潮在对青年巴赞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战期间 编辑 然而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让巴赞深受打击 好朋友们参战了 而他必须继续学业 对战争的失望和困惑 以及个人的无力感 让巴赞产生深深的自责 自责心态成为他后来工作的主要动力 巴赞的理想是做一名教师 但1941年 他在毕业的教师资格考试中没有及格 迫于生活 他进入皮埃尔 艾美 图夏尔创建的文学沙龙 La Maison des Lettres 工作 并在那里创建了他的第一个电影俱乐部 由于经常邀请 精神 L Esprit 杂志的影评人罗杰 里纳尔 Roger Leenhardt 为俱乐部做讲座 他认识了里纳尔 更是通过里纳尔和他的影评专栏 巴赞开始了解电影 里纳尔的叔父是一间小电影院的经理 因此 这两个人得以在压抑的战争期间 每天与电影度过 巴赞也在这里学会了电影保存和放映技术等 每次看完影片 巴赞都要与里纳尔进行讨论和交流 由于电影院里只有他们两个人 他们的讨论从音乐到布景 从剪辑到人物 这种无所不谈锻炼了巴赞出色的即兴讨论能力 在认识里纳尔之前 巴赞几乎对电影一无所知 1年后 通过主动的了解和学习 巴赞已然成为里纳尔的老师 2 在二战期间 巴赞自愿加入了法国大众教育协会 参与战争时期法国各地法语教育工作 他先后到德国 阿尔及利亚 摩洛哥等地工厂参加教学实习 并在那里参与创建了一些电影俱乐部 做一些讲座等 同时 他开始为 法国银幕 L ecran francais 解放巴黎人 Le Parisien libere 精神 L Esprit 等杂志撰文章 并着手准备撰写个人的电影理论专著 该书最后没有完成 在战争期间 巴赞成为青年电影协会的组织者 Les Jeunesses Cinematographiques 他曾冒着生命危险 偷偷放映过卓别林的电影 大独裁者 The Great Dictator 1945年5月14日 巴赞为雷诺汽车厂的工人们放映了法国导演马塞尔 卡内 Marcel Carne 太阳升起 Le Jour se leve 这是安德烈 巴赞在二战后组织的第一场电影放映活动 这个活动意味着他开始了一生中两个最重要民间活动 参与恢复国民教育和迷影运动 对于从小立志做教师的巴赞来说 教育与电影是不可分割的 当巴赞在二战期间流转各地 进行义务教学活动时 他发现电影是给这一代法国青年和工人阶级进行教育的有效工具 这样 电影 巴赞最热爱的艺术 与他的个人理想 教育事业 开始像两条比邻的藤 紧紧缠绕在一起 二战结束后 巴赞在参与创建 广播电影电视 Radio Cinema Television 即今天的电视周刊Telerama 周刊过程中 认识了后来成为著名导演的弗朗索瓦 特吕弗 并成为他的精神之父和监护人 注释 编辑 安托万 德巴克 Antoine de Baeque La Cinephilie une histoire culturelle Seuil 2002 第17页 Dudley Andrew Andre Bazin ISBN 0231073992 外部链接 编辑中文电影百科词条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安德烈 巴赞的遗产 作者 李洋 作家杂志 2006年5月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安德烈 巴赞 amp oldid 7370599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