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大數假說

大數假說是由保羅·狄拉克在1937年提出的一個假設。他比較了兩個不帶因次的量值:基本作用力(在此為重力電磁力)的比例與宇宙年齡的尺度,發現兩者皆落在約40個數量級。狄拉克猜測這可能並非巧合,兩者或許存在某種關聯性。基於這個假設,他設計了一個宇宙學的模型。

保羅·狄拉克

這個模型具有以下的特質:

  • 重力常數反比於宇宙的年齡:
  • 宇宙帶有的質量正比於宇宙年齡的平方:

然而這兩個性質並不為目前主流的宇宙學理論所接受。

發展背景

狄拉克並非唯一一位注意到這種量值巧合的人。 對這類巧合的關注始於1919年,赫爾曼·外爾推測宇宙的半徑會等同於一個帶有電子重力自能量(self-energy)的粒子半徑[1][2][3]

 
 
 
 

其中   代表古典電子半徑,  為電子質量,  為假想粒子的質量,  則為其半徑,   是可觀測宇宙的半徑。

這個理論被亞瑟·愛丁頓(1931年)繼續推廣,連結了宇宙中估計帶電粒子的數量   [4]

 .

除了外爾和愛丁頓之外,喬治·勒梅特1933年在劍橋提出的觀點也影響了狄拉克。[1]而隨時間改變的重力常數   這個概念最早來自於愛德華·亞瑟·米爾恩的構想,比狄拉克的大數假說還要早上幾年。這個構想並非起於這類的大數巧合,而是源自於要打造一個不同於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5][6]對米爾恩而言,空間單純只是參考系統而並非一個結構。依照他的觀點,愛因斯坦的結論可以改寫為以下的式子:

 

當中   是整個宇宙的質量,  是以秒計算的宇宙年齡。根據這個關係,  會隨時間增大。

狄拉克對大數巧合的詮釋

外爾與愛丁頓的比值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作表示,例如:

 

當中 t 為宇宙年齡, 光速,re 為古典電子半徑。如果用原子單位把   和 re 定為1,則宇宙的年齡約為1040 個原子時間單位。這跟一個電子質子電磁力重力的比值落在相同的數量級

 

將電子電荷  、電子質量、電子/質子質量  / 介電常數因子   以原子單位(等於1)表示,則重力常數約為10−40。狄拉克解釋說這代表重力常數   和時間成反比: 。根據廣義相對論,   必須為定值,否則能量不守恒。為解決這個問題,狄拉克將愛因斯坦方程式引入了一個規範方程式 β ,用來在原子單位下描述時空結構。另外,狄拉克作了大數假說中另外一個重要的假設:宇宙中不斷地產生新的物質。[1]

新的物質由以下其中一種方法產生:

  • 附加生成:新的物質從空間中均勻產生。
  • 倍數生成:新的物質伴隨原有的物質產生。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S. Ray; U. Mukhopadhyay; P. P. Ghosh. Large Number Hypothesis: A Review. 2007. arXiv:0705.1836  [gr-qc]. 
  2. ^ H. Weyl. Zur Gravitationstheorie. Annalen der Physik. 1917, 359 (18): 117. Bibcode:1917AnP...359..117W. doi:10.1002/andp.19173591804. 
  3. ^ H. Weyl. Eine neue Erweiterung der Relativitätstheorie. Annalen der Physik. 1919, 364 (10): 101. Bibcode:1919AnP...364..101W. doi:10.1002/andp.19193641002. 
  4. ^ A. Eddington. Preliminary Note on the Masses of the Electron, the Proton, and the Universe. Proceedings of the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31, 27: 15. Bibcode:1931PCPS...27...15E. doi:10.1017/S0305004100009269. 
  5. ^ E.A. Milne. Relativity, Gravity and World Struc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5. 
  6. ^ H. Kragh. Cosmology and Controversy: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wo theories of the univers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61–62. 
  • P.A.M. Dirac. A New Basis for Cosm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A. 1938, 165 (921): 199–208. Bibcode:1938RSPSA.165..199D. doi:10.1098/rspa.1938.0053. 
  • P.A.M. Dirac. The Cosmological Constants. Nature. 1937, 139 (3512): 323. Bibcode:1937Natur.139..323D. doi:10.1038/139323a0. 
  • P.A.M. Dirac. Cosmological Models and the Large Numbers Hypothesi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A. 1974, 338 (1615): 439–446. Bibcode:1974RSPSA.338..439D. doi:10.1098/rspa.1974.0095. 

外部連結

  • Cheng-Gang Shao, Jianyong Shen, Bin Wang: Dirac Cosmology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Saibal Ray, Utpal Mukhopadhyay, Partha Pratim Ghosh: Large Number Hypothesis: A Review(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gr-qc/0111034 Guillermo A. Mena Marugan, Saulo Carneiro: Holography and the large number hypothesi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Mysterious Eddington-Dirac Numb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 Unzicker: A Look at the Abandoned Contributions to Cosmology of Dirac, Sciama and Dicke (arxiv:0708.351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大數假說, 是由保羅, 狄拉克在1937年提出的一個假設, 他比較了兩個不帶因次的量值, 基本作用力, 在此為重力與電磁力, 的比例與宇宙年齡的尺度, 發現兩者皆落在約40個數量級, 狄拉克猜測這可能並非巧合, 兩者或許存在某種關聯性, 基於這個假設, 他設計了一個宇宙學的模型, 保羅, 狄拉克, 這個模型具有以下的特質, 重力常數反比於宇宙的年齡, displaystyle, propto, 宇宙帶有的質量正比於宇宙年齡的平方, displaystyle, propto, 然而這兩個性質並不為目前主流的宇宙學理論. 大數假說是由保羅 狄拉克在1937年提出的一個假設 他比較了兩個不帶因次的量值 基本作用力 在此為重力與電磁力 的比例與宇宙年齡的尺度 發現兩者皆落在約40個數量級 狄拉克猜測這可能並非巧合 兩者或許存在某種關聯性 基於這個假設 他設計了一個宇宙學的模型 保羅 狄拉克 這個模型具有以下的特質 重力常數反比於宇宙的年齡 G 1 t displaystyle G propto 1 t 宇宙帶有的質量正比於宇宙年齡的平方 M t 2 displaystyle M propto t 2 然而這兩個性質並不為目前主流的宇宙學理論所接受 目录 1 發展背景 2 狄拉克對大數巧合的詮釋 3 參考資料 4 外部連結發展背景 编辑狄拉克並非唯一一位注意到這種量值巧合的人 對這類巧合的關注始於1919年 赫爾曼 外爾推測宇宙的半徑會等同於一個帶有電子重力自能量 self energy 的粒子半徑 1 2 3 r H r e 10 42 R U r e displaystyle frac r H r e approx 10 42 approx frac R U r e r e e 2 4 p ϵ 0 m e c 2 displaystyle r e frac e 2 4 pi epsilon 0 m e c 2 r H e 2 4 p ϵ 0 m H c 2 displaystyle r H frac e 2 4 pi epsilon 0 m H c 2 m H c 2 G m e 2 r e displaystyle m H c 2 frac Gm e 2 r e 其中 r e displaystyle r e 代表古典電子半徑 m e displaystyle m e 為電子質量 m H displaystyle m H 為假想粒子的質量 r H displaystyle r H 則為其半徑 R H displaystyle R H 是可觀測宇宙的半徑 這個理論被亞瑟 愛丁頓 1931年 繼續推廣 連結了宇宙中估計帶電粒子的數量 N displaystyle N 4 e 2 4 p ϵ 0 G m e 2 N 10 42 displaystyle frac e 2 4 pi epsilon 0 Gm e 2 approx sqrt N approx 10 42 除了外爾和愛丁頓之外 喬治 勒梅特1933年在劍橋提出的觀點也影響了狄拉克 1 而隨時間改變的重力常數 G displaystyle G 這個概念最早來自於愛德華 亞瑟 米爾恩的構想 比狄拉克的大數假說還要早上幾年 這個構想並非起於這類的大數巧合 而是源自於要打造一個不同於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5 6 對米爾恩而言 空間單純只是參考系統而並非一個結構 依照他的觀點 愛因斯坦的結論可以改寫為以下的式子 G c 3 M U t displaystyle G left frac c 3 M U right t 當中 M U displaystyle M U 是整個宇宙的質量 t displaystyle t 是以秒計算的宇宙年齡 根據這個關係 G displaystyle G 會隨時間增大 狄拉克對大數巧合的詮釋 编辑外爾與愛丁頓的比值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作表示 例如 c t r e 10 40 displaystyle frac ct r e approx 10 40 當中 t 為宇宙年齡 c displaystyle c 為光速 re 為古典電子半徑 如果用原子單位把 c displaystyle c 和 re 定為1 則宇宙的年齡約為1040 個原子時間單位 這跟一個電子與質子間電磁力和重力的比值落在相同的數量級 4 p ϵ 0 G m p m e e 2 10 40 displaystyle frac 4 pi epsilon 0 Gm p m e e 2 approx 10 40 將電子電荷 e displaystyle e 電子質量 電子 質子質量 m p displaystyle m p m e displaystyle m e 介電常數因子 4 p ϵ 0 displaystyle 4 pi epsilon 0 以原子單位 等於1 表示 則重力常數約為10 40 狄拉克解釋說這代表重力常數 G displaystyle G 和時間成反比 G 1 t displaystyle G approx 1 t 根據廣義相對論 G displaystyle G 必須為定值 否則能量不守恒 為解決這個問題 狄拉克將愛因斯坦方程式引入了一個規範方程式 b 用來在原子單位下描述時空結構 另外 狄拉克作了大數假說中另外一個重要的假設 宇宙中不斷地產生新的物質 1 新的物質由以下其中一種方法產生 附加生成 新的物質從空間中均勻產生 倍數生成 新的物質伴隨原有的物質產生 參考資料 编辑 1 0 1 1 1 2 S Ray U Mukhopadhyay P P Ghosh Large Number Hypothesis A Review 2007 arXiv 0705 1836 gr qc H Weyl Zur Gravitationstheorie Annalen der Physik 1917 359 18 117 Bibcode 1917AnP 359 117W doi 10 1002 andp 19173591804 H Weyl Eine neue Erweiterung der Relativitatstheorie Annalen der Physik 1919 364 10 101 Bibcode 1919AnP 364 101W doi 10 1002 andp 19193641002 A Eddington Preliminary Note on the Masses of the Electron the Proton and the Universe Proceedings of the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31 27 15 Bibcode 1931PCPS 27 15E doi 10 1017 S0305004100009269 E A Milne Relativity Gravity and World Struc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5 H Kragh Cosmology and Controversy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wo theories of the univers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61 62 P A M Dirac A New Basis for Cosm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A 1938 165 921 199 208 Bibcode 1938RSPSA 165 199D doi 10 1098 rspa 1938 0053 P A M Dirac The Cosmological Constants Nature 1937 139 3512 323 Bibcode 1937Natur 139 323D doi 10 1038 139323a0 P A M Dirac Cosmological Models and the Large Numbers Hypothesi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A 1974 338 1615 439 446 Bibcode 1974RSPSA 338 439D doi 10 1098 rspa 1974 0095 外部連結 编辑紀錄影片 狄拉克談論大數假說 狄拉克演講完整講稿 Cheng Gang Shao Jianyong Shen Bin Wang Dirac Cosmology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aibal Ray Utpal Mukhopadhyay Partha Pratim Ghosh Large Number Hypothesis A Review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r qc 0111034 Guillermo A Mena Marugan Saulo Carneiro Holography and the large number hypothesi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obert Matthews Dirac s coincidences sixty years on The Mysterious Eddington Dirac Number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 Unzicker A Look at the Abandoned Contributions to Cosmology of Dirac Sciama and Dicke arxiv 0708 3518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大數假說 amp oldid 6745799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