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2019年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重新定義

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的新定義於2019年5月20日《米制公約》144週年紀念之日生效。[1][2]根據新定義,公斤安培開爾文摩爾四個基本單位改為以固定物理常數的精確值的方式定義,這些常數分別為普朗克常數h)、基本電荷e)、波茲曼常數kB)及亞佛加厥常數NA);坎德拉此前已經以固定物理常數值的方式定義,它們的新定義在舊定義的基礎上作了修正。這些定義上的改變都以不變動基本單位的數值為前提,如此確保之前的各種測量數值可以繼續使用,不受影響。[3][4]在過去幾十年內,科學家致力於研發精確測量物理常數的實驗方法,直到2018年,國際計量委員會(CIPM)終於認為實驗條件成熟,向國際計量大會提交了修改國際單位制定義的提案。[5]:23提案在2018年11月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上一致通過。[6][7]

重新定義後的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的定義僅依賴於固定數值的物理常數以及其他基本單位。
1983年後、2019年前的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的定義不但依賴其他基本單位和物理常數(例如,米是由光在若干秒期間走過的路程定義的),而且還依賴於人造物件(如國際公斤原器

此前,公制曾在1960年大幅改動,國際單位制(SI)正式面世。米的定義曾歷經根本性的變更:其原先定義為國際米原器的長度,後改為氪-86某特定譜線的波長的倍數。[註 1]此後,米的定義可以從測量自然現象而得,不再依賴於個人造物件。然而,公斤仍然定義為國際公斤原器的質量,是當時國際單位制中唯一仍受人造物件定義的單位。當時,國際單位制以七個基本單位為基礎,它們的十進制則用於定義其他所有單位。2019年的新單位制則以七個物理常數為基礎,所有單位都能從這些物理常數直接定義。「基本單位」不再是一個必需的概念,但在新單位制中予以保留。[4]

公制是國際單位制的前身,其設計初衷是,所有單位都應能從不變的自然現象中推導而得,[8]但由於現實測量技術上的局限性,單位的實際定義只能依賴於人造物件。1799年公制在法國面世時,科學家分別製造了國際米原器和國際公斤原器作定義之用。儘管這兩件原器的設計均以長期穩定不變為原則,這些原器及其複製品之間還是隨時間出現了細微的質量差異。科學進步必將超越這些原器所能提供的準確度,因此尋找新的定義取代它們成為了當務之急。另外,雖然一些單位是以自然現象定義,但這些現象不容易準確測量(如水的三相點曾用於定義開爾文)。2019年的新定義對這類單位做了改動,並淘汰了人造原器,自此所有單位都以可以準確測量的物理常數來定義。

背景

在1791年至1960年間,國際單位制的基本結構經歷了約170年的發展。1960年以後,隨著科技的日益進步,國際單位制的諸多缺陷也得到了一步步解決。

國際單位制的發展

法國革命早期,國民制憲議會的幾位領袖決定設立一套以邏輯和自然現象為基礎的新計量系統。米被定義為從北極赤道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公斤則被定義為一立方米純水質量的千分之一。雖然這些定義意味著這些單位不再受強權一手掌握,但它們測量不易,使用不便。在現實使用上,分別以米原器(法語:mètre des Archives)和公斤原器(法語:kilogramme des Archives)作為這些單位的定義標準。[9]

到1875年,歐洲和拉丁美洲社會已廣泛使用公制,二十個工業發達國家簽署《米制公約》,設立了三個國際組織,負責保管國際米原器和國際公斤原器,並監督各國原器的比對和校準。[10][11]這三個國際組織分別為:

  • 國際計量大會(法語:Conférence générale des poids et mesures):每四至六年舉辦一次,由各成員國代表組成,目的是討論與國際單位制推廣和改進有關的各項安排,以及對新的計量學測量數值進行審核。
  • 國際計量委員會(法語:Comité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由十八名國際計量大會選出、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學家組成,每年在國際度量衡局召開會議,並對國際度量衡大會提出行政上和技術上的建議。國際計量委員會以下有若干附屬委員會,其中的單位顧問委員會負責向國際計量委員會提供和計量單位有關的建議。[12]
  • 國際計量局(法語: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負責保管國際公斤原器,並定期將各國的米和公斤原器與國際公斤原器進行比較。國際計量局是國際計量大會和國際計量委員會的秘書處。

1889年第一屆國際計量大會正式採納40個米原器和40個公斤原器作為《米制公約》所規定的定義基準,原器均由英國莊信萬豐公司製造。[13]國際計量大會隨機選出各一個作為國際原器,再保留幾個作為複製品,其餘的則分配到各個成員國作為國家原器。每隔40年左右,各國的原器須與國際原器校對。[14]

《米制公約》在1921年修訂,規定國際計量大會除質量長度外,亦須為其他計量單位設立標準定義。國際計量大會在1946年訂立了電流光度的標準定義,後來再於1948年、1956年和1971年分別訂立了溫度時間摩爾質量的標準。[15]1948年第九屆國際計量大會委派國際計量委員會為一種單一整合、能供遵守《米制公約》的世界各國使用的單位制提出建議。[16]國際計量委員會在1960年第11屆大會上提交了這份建議書,大會正式通過議案,並將新的統一計量系統稱為國際單位制(法語:Système International d'Unités,簡稱SI)。[17]

重新定義的必要性

在2019年之前,國際單位制曾經經歷過多次重新定義。1960年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將米重新定義為氪-86某一特定譜線波長的倍數,並淘汰先前的米原器。1967年第13屆大會將秒重新定義為銫-133原子在基態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波動週期的倍數,取代原先基於地球自轉週期的定義。[18]1983年第17屆國際計量大會又再次重新定義米:先固定光速米每秒單位下的準確數值,然後利用秒來定義米。[19]

 
K21至K40國家原器以及國際公斤原器兩個複製品K32和K8(41)的質量變化。[註 2]所有質量變化都是相對於國際公斤原器。[20]

各個公斤原器從製成至今,質量都已有所變化。以國際公斤原器為準,它們每年的質量改變幅度在2×10−8公斤以下。沒有任何方法能判斷,究竟是這些複製品的質量有所提高,還是國際公斤原器本身質量有所降低。[21]質量漂移的可能原因包括,原器吸收了蒸汽,或受到了化合物的污染。[22][23]在1999年第21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專家敦促各國研究出一種不以某件實物為基準的公斤定義方法。計量學家一共提出了多種依賴基礎物理常數的定義方法,其中的亞佛加厥計劃和基布爾秤(在2016年之前稱為瓦特秤)都能夠間接但精確地測重。[24]

2007年,測溫法顧問委員會向國際計量委員會提交了一份研究報告。報告指出,當時的開爾文定義並不能有效適用於20 K以下或1300 K以上的溫度。報告認為波茲曼常數三相點更適合作為測溫的基礎,因為前者在更大的溫度範圍內仍然適用。[25]

2007年第23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大會要求國際計量委員會研究如何利用物理常數來定義所有的計量單位,從而淘汰當時所用的人造原器。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學聯合會(IUPAP)在翌年表示支持這一建議。[26]2010年9月,單位顧問委員會在英國雷丁召開會議,原則上通過了《國際單位制手冊》的修訂草案。[27][28]單位顧問委員會在同年10月向國際計量委員會提交草案,但後者認為,第23屆大會所定下的條件還沒有被滿足,[註 3]所以暫時不建議對國際單位制做任何修訂。[30]在一年後召開的第24屆大會上,國際計量委員會提出決議,從原則上同意國際單位制的新定義,但新定義仍有待具體細節落實後才可生效。[31]大會通過了此項決議,[32]第25屆大會也從2015年提早至2014年召開。[33][34]2014年11月20日第25屆大會上,專家承認在必要條件上有所進展,但條件並未完全達到,因此這屆會議不會通過國際單位制的修訂議案。[35]直到2017年,各常數測量方法的精確度終於能夠滿足大會定下的條件,[36]國際單位制的修訂議案因此在2018年11月13至16日的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上成功通過。

新定義

1983年,米的定義改為以固定光速的準確數值為基礎推算而得。建立在這一原則上,單位顧問委員會和國際計量局提倡固定以下四個常數的準確數值,從而得出基本單位的定義:

  • 普朗克常數h)固定為6.62607015×10−34焦耳·秒(J⋅s);
  • 基本電荷e)固定為1.602176634×10−19庫侖(C);
  • 波茲曼常數k)固定為1.380649×10−23焦耳每開爾文(J⋅K−1);
  • 亞佛加厥常數NA)固定為6.02214076×1023個每摩爾(mol−1)。

2006年版《國際單位制手冊》就已有描述這幾個常數,但在此版本中後三個常數被定義為「由實驗所得的常數」,而不是「定義所用的常數」。

以下常數的數值則應繼續保持不變:

  • 光速c)固定為299792458 米每秒(m⋅s−1
  • 銫-133原子在基態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頻率(ΔνCs)固定為9192631770 赫茲(Hz)
  • 頻率為540×1012 Hz的單色輻射的發光效率Kcd)固定為683 流明每瓦特(lm⋅W−1

根據第9版《國際單位制手冊》,將以上七項定義中的導出單位焦耳庫侖赫茲流明瓦特)以基本單位(秒、米、公斤、安培、開爾文、摩爾、坎德拉)重新表示,如下。[4]以下sr表示球面度,是一個無因次單位

  • ΔνCs = Δν(133Cs)hfs = 9192631770 s−1
  • c = 299792458 m⋅s−1
  • h = 6.62607015×10−34 kg⋅m2⋅s−1
  • e = 1.602176634×10−19 A⋅s
  • k = 1.380649×10−23 kg⋅m2⋅K−1⋅s−2
  • NA = 6.02214076×1023 mol−1
  • Kcd = 683 cd⋅sr⋅s3⋅kg−1⋅m−2

在新定義下,國際公斤原器被正式淘汰。公斤、安培和開爾文的定義完全改變,摩爾的定義也有所修訂。這些改變會影響到基本單位的定義,但不會影響導出單位的表達形式。

對基本單位定義的影響

根據單位顧問委員會的提案,所有基本單位的定義都有所修改或重寫,定義的主要對象從基本單位轉移到物理常數的值。[38]以基本單位為定義對象,也就是取該單位的某個現實範例作為其定義標準,例如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二世在1324年把三顆大麥粒之長定義為一英吋[39]以及自1889年起以國際公斤原器的質量作為一公斤的定義。相對之下,以物理常數的值作為定義對象,也就是先把一些自然界物理常數固定成某個特定的數值,再指定基本單位與這些常數之間的關係,例如在1983年,光速被固定為每秒299792458米,由於已經有了秒的定義,所以一米的確切長度就可以推算得出。下文為每個基本單位分別列出2019年以前的定義[19]及2019年生效的新定義[4][37]

的定義沒有重大改變,只是其重點從單位本身轉移至物理常數的固定值。

  • 舊定義:一秒等於銫-133原子在基態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的9192631770個週期的時間。
  • 2019年定義:秒,符號為s,國際單位制時間單位。其定義是,將銫-133原子不受擾動的基態超精細能級躍遷頻率ΔνCs的值固定為9192631770赫茲,赫茲等於s−1

秒和定義所用常數之關係如下:

1 s = 9192631770/ΔνCs

的定義沒有重大改變,只是表達的語言更為嚴謹。

  • 舊定義:光在1/299792458秒內在真空中行進的距離。
  • 2019年定義:米,符號為m,國際單位制長度單位。其定義是,將真空中的光速c的值固定為每秒299792458米,秒是以銫頻率ΔνCs來定義的。

米和定義所用常數之關係如下:

1 m = 9192631770/299792458c/ΔνCs

公斤

 
用國際公斤原器來測量普朗克常數基布爾秤[40]

公斤的定義有根本性的改變。舊定義依賴於人造國際公斤原器[41]新定義則是用普朗克常數得出某特定頻率的單個光子的能量,再用質能等價原理得出該光子能量所等同的質量。

  • 舊定義:公斤是質量單位。一公斤等於國際公斤原器的質量。
  • 2019年定義:公斤,符號為kg,國際單位制質量單位。其定義是,將普朗克常數h的值固定為6.62607015×10−34 J⋅s,J·s等於kg⋅m2⋅s−1,其中的米和秒是以cΔνCs來定義的。

以上的新定義還可以這樣等價地表達:一公斤等於和頻率總和為1.356392489652×1050赫茲的一組光子具有相同能量的物體的靜止質量[42]

公斤和定義所用常數之關係如下:

1 kg = (299792458)2/(6.62607015×10−34)(9192631770)hΔνCs/c2

一些推導單位和各常數之間的關係如下:

1 J⋅s = h/6.62607015×10−34
1 J = hΔνCs/(6.62607015×10−34)(9192631770)
1 W = hνCs)2/(6.62607015×10−34)(9192631770)2
1 N = 299792458/(6.62607015×10−34)(9192631770)2hνCs)2/c

安培

安培的定義有根本性的改變。舊定義在現實中不容易應用,新定義則易明易用。

  • 舊定義:在真空中相距一米的兩根橫截面為圓形、粗度可忽略不計的無限長平行直導線,各通上相等的恆定電流,當兩根導線之間每米長度所受2×10−7牛頓時,各導線上的電流定義為一安培。
  • 2019年定義:安培,符號為A,國際單位制電流單位。其定義是,將基本電荷e的值定義為1.602176634×10−19庫侖,庫侖等於A⋅s,其中的秒是以ΔνCs定義的。

安培和定義所用常數之關係如下:

1 A = eΔνCs/(1.602176634×10−19)(9192631770).

以上的新定義等同於把一庫侖定義為基本電荷的倍數:

1 C = e/1.602176634×10−19

舊定義提到了力的單位,而力的因次是MLT−2,因此必須先定義公斤、米和秒之後,才能定義安培。在舊定義下,真空磁導率μ0)的準確值固定為4π×10−7 H⋅m−1[43]由於光速(c)的準確值也是固定的,所以根據以下公式

 
 

真空電容率ε0)和自由空間阻抗Z0)都有固定的準確值。[44]

在新定義下,安培的定義不再提到公斤和米,但仍然依賴於秒的定義。另外,真空磁導率、真空電容率和自由空間阻抗的數值不再是固定的,而是會隨實驗改變,並帶有不確定度[45]例如,真空磁導率的相對不確定度與精細結構常數α相同。[46]根據CODATA 2018α的標準相對不確定度為1.5×10−10

一些推導單位和各常數之間的關係如下:

1 V = 1.602176634×10−19/(6.62607015×10−34)(9192631770)hΔνCs/e
1 Wb = 1.602176634×10−19/6.62607015×10−34h/e
1 Ω = (1.602176634×10−19)2/6.62607015×10−34h/e2

開爾文

開爾文的定義有根本性的改變,不再用水的三相點,而是固定波茲曼常數的準確值。

  • 舊定義:開爾文,熱力學溫度單位,等於水的三相點熱力學溫度的1/273.16
  • 2019年定義:開爾文,符號為K,國際單位制熱力學溫度單位。其定義是,將波茲曼常數的值k固定為1.380649×10−23 J·K−1,J·K−1等於kg⋅m2⋅s−2⋅K−1,其中的公斤、米和秒是以hcΔνCs定義的。

開爾文和定義所用常數之關係如下:

1 K = 1.380649×10−23/(6.62607015×10−34)(9192631770)hΔνCs/k

摩爾

 
一個由超純製成的近乎完美球體,由亞佛加厥計劃製造,旨在準確測量亞佛加厥常數的值[40]

摩爾的舊定義依賴於公斤的定義,新定義則不再提到公斤,而是直接固定一摩爾物質所含的粒子數目。

  • 舊定義:一摩爾物質所含的基礎單元數量相等於0.012公斤碳-12所含的原子數量。當使用摩爾時,必須指定基礎單元是原子、分子離子電子還是其他粒子或粒子集體。
  • 2019年新定義:[5]:22摩爾,符號為mol,國際單位制物質量單位。一摩爾所含的基礎單元數量等於6.02214076×1023個。此數字稱為亞佛加厥數,是亞佛加厥常數NA以mol−1單位表達時的固定值。[5][47]

摩爾和定義所用常數之關係如下:

1 mol = 6.02214076×1023/NA.

新定義意味著,12C原子質量、原子質量單位(又稱道爾頓)、公斤及亞佛加厥常數之間的關係不再成立。以下兩句陳述之中,有一句必須改變:

  • 一顆12C原子的質量等於12道爾頓;
  • 與一道爾頓質量相同的克數等於亞佛加厥常數,即1 g/Da = 1 mol ⋅ NA

根據第9版《國際單位制手冊》,第一句仍然成立,也就是第二句不再成立。[4][註 4]摩爾質量相對原子質量之比(又稱摩爾質量常數)曾經是1 g/mol,但在新定義下不再是這個數值,但仍然極為相近。《國際單位制手冊》附錄2寫道:「碳-12的摩爾質量M(12C)等於0.012 kg⋅mol−1,其相對不確定度與NAh的相對不確定度相同,在此決議通過時為4.5×10−10。數值在未來將通過實驗測量而得。」[48][49]這句話沒有提到道爾頓,而且和以上兩句陳述都不矛盾。

坎德拉

坎德拉的定義沒有重大改變,只是它所依賴的公斤、米和秒有所改變。

  • 舊定義:頻率為5.4×1014 Hz的單色光源在特定方向輻射強度為1/683 W/sr時的發光強度
  • 2019年定義:坎德拉,符號為cd,國際單位制中某特定方向發光強度的單位。其定義是,將頻率為540×1012 Hz的單色輻射的發光效能Kcd固定為683 lm⋅W−1,lm⋅W−1等於cd⋅sr⋅W−1,即cd⋅sr⋅kg−1⋅m−2⋅s3,其中的公斤、米和秒是以hcΔνCs定義的。

坎德拉和定義所用常數之關係如下:

1 cd = 1/683(6.62607015×10−34)(9192631770)2KcdhνCs)2/sr

可重現度

國際單位制的七個基本單位均以固定數值的常數定義,其中六個為自然界物理常數,一個為表達個數的常數。[註 5][50]定義所用到的常數共有七個,但除了秒和摩爾以外,其他基本單位與常數之間並沒有一對一的關係,而是需要多個常數相互結合而得。

科學家在設計新國際單位制的時候,可選擇做定義標準的物理常數不止六個。例如,只要長度和時間單位確定後,萬有引力常數G從因次分析的角度來說也可以用做質量單位的定義標準。不過事實上G的測量不確定度約為10−5[註 6]意味著公斤定義的最高可重現度約為10−5。相比之下,國際公斤原器質量的測量可重現度為1.2 × 10−8[45]新定義選用物理常數的條件是,常數的測量不確定度必須很低,而且測量方法必須盡可能獨立於其他所用常數。在正式定義以外,國際計量局還研發了一套可供實現定義的實用方法,[51]但這些實用測量方法並不屬於正式定義的一部分。

採納過程

國際計量委員會的不少工作,都是由附屬其下的不同顧問委員會所負責。其中,單位顧問委員會負責提出單位重新定義的方案,其他顧問委員會則對方案提出建議。在接受單位顧問委員會的方案之前,必須先滿足以下條件:

  • 在公斤的重新定義方面,須進行三個測量普朗克常數的不同實驗,每個實驗的95%相對不確定度均在5×10−8以內,其中一個實驗須比2×10−8更加準確。這些實驗須包括基布爾秤和亞佛加厥計劃,兩者結果必須一致。[52][53]
  • 在開爾文的重新定義方面,分別用聲氣測溫法和介電常數氣體測溫法測量波茲曼常數,相對不確定度均在10−6以內,實驗結果須經其他實驗證實。[54]

2011年3月,國際亞佛加厥協調小組達到了3.0×10−8的不確定度,而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則達到了3.6×10−8的不確定度。[24]2012年9月1日,歐洲國家計量學研究所聯會英语European Association of National Metrology Institutes正式啟動項目,目的是把基布爾秤和亞佛加厥計劃之間的相對差從(17±5)×10−8降低至2×10−8以內。[55]2013年3月,重新定義後的國際單位制被稱為「新SI」,[3]但有科學家認為,由於新制用到了原子尺度上的量子現象,因此應更準確地稱為「量子SI」。[56]

CODATA於2016年發佈了直至2014年底所測得的基本物理常數之建議值。所有測量皆符合國際計量大會的條件,重新定義的時機終於成熟,只待2018年末的下一屆國際計量大會。[57][58]2017年10月20日,國際計量委員會第106次會議正式採納了國際單位制修正草案,並呈交至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投票決議。[5]:17–23同日,[5]:22CODATA基礎常數任務組發表了2017版常數測量值,不但列出了四個即將用於定義國際單位制的常數的不確定度,還列出了新制下他們所建議的固定精確值。[37]2018年11月16日,國際計量大會一致通過提案,國際單位制新定義於2019年5月20日正式生效。[59]

顧慮

2010年,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科學家馬庫斯·福斯特(Marcus Foster)發表了一篇評判國際單位制的論文。論文提到了國際單位制的一些基本問題,如Ω等符號輸入不便,單位制所用的計量學概念缺乏嚴謹的數學表述,等等。他還認為,新制所保留的坎德拉和摩爾並非真正的基本單位。[60]

以單位還是常數為定義對象

有科學家對以常數為對象的單位定義方法提出質疑,認為如果不以某個實例來直接定義單位,會有不理想的後果。[61]在新定義下,要得出一公斤質量,無法再直接測量國際公斤原器,而是必須先測量普朗克常數h,然後運用狹義相對論量子力學原理進行換算。[62]相反,安培的新定義卻比舊定義更接近於「某個實例」。[63]先前的定義提到帶電流的平行直導線之間的力,但量子尺度經典宏觀尺度下的電磁相互作用並不相同,所以有科學家認為,用宏觀現象來定義在量子尺度上所用的計量單位,有失妥當。[45]

質量與亞佛加厥常數

自從科學家在2005年發現國際公斤原器和各個國家公斤原器之間出現了質量偏差,科學界就開始討論公斤應該如何定義的問題。脫穎而出的定義方法共有兩個。第一,通過固定亞佛加厥數,經亞佛加厥計劃測量單個矽-28原子的質量,從而直接定義公斤。第二,利用基布爾秤精確地測量普朗克常數,通過推算定義公斤。[64]有科學家批評,新單位制選擇了第二種定義方法,斷開了原先摩爾、公斤、道爾頓和亞佛加厥常數(NA)之間的緊密關係。[註 7]另外有不少學者認為,摩爾並不是一個真正的計量單位,而只不過是個比例因子。[60][65]

第8版《國際單位制手冊》把道爾頓定義為單個12C原子的質量,[66]並以道爾頓和公斤來定義亞佛加厥常數。沿用新定義的第9版《手冊》[4]則固定亞佛加厥常數的值,並保留道爾頓的定義,但道爾頓和公斤之間的關係就必須斷開。[67][68]

1993年,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認可道爾頓為等同於原子質量單位的單位,[69]國際計量大會也接著在《國際單位制手冊》中收錄了道爾頓。[70]公斤和摩爾的新定義生效後,第9版《手冊》仍然將道爾頓視為和原子質量單位相等的單位,兩者皆等於單個碳-12原子質量的1/12,此定義完全獨立於公斤的定義。[4]美國艾克朗大學科學家布萊恩·倫納德(Brian Leonard)曾在2012年提出,道爾頓(Da)應該用以下公式定義:NA = (g/Da) mol−1,而原子質量單位(mu)則應繼續等於碳-12原子質量,也就是道爾頓不再等同於原子質量單位,兩者的相對差約為10−10[71]

溫度

不同溫度範圍須用到不同的測溫方法:室溫附近的溫度可以用溫度計中液體的熱脹冷縮測得,更高的溫度則往往通過黑體輻射顏色推算。沃伊切赫·T·黑拉(Wojciech T. Chyla)在《波蘭物理學會期刊》上發表論文,從哲學的角度審視國際單位制的結構,認為溫度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基本單位,而只是一組粒子的平均熱能[45]論文指出,不少理論物理論文都將溫度(或其倒數)寫作Θβ

 

其中k是波茲曼常數。不過黑拉也承認,溫度在宏觀世界裡還是起到了基本單位的作用,是熱力學中不可或缺的概念。[45]

在測溫法顧問委員會於1990年所公佈的實用測溫方法中,要測出極低和極高的溫度,都須先測量其對應的能量,然後用波茲曼常數進行換算。[72][73]

發光強度

福斯特認為,以坎德拉(cd)為單位的發光強度並不是一個物理量,而是光生物學英语Photobiology中和人類視覺有關的量,因此坎德拉不應該被視為基本單位。[60]1979年,科學界轉為用光通量Φ)來定義各種光度學單位,取代了先前使用的發光強度I)。但在此之前,就有不少科學家質疑光度學是否真的需要一個特別的基本單位。此外,科學界已經公認,流明lm)是比坎德拉更為基礎的單位。然而為了國際單位制的連貫性,新制仍保留了坎德拉這一基本單位。[74]

參見

備註

  1. ^ 1983年,米再次修訂為基於光速的單位。2019年的提案保留了此定義。
  2. ^ 8(41)號公斤原器被誤標為41號,但它所攜帶的所有配件皆正確標為8號,因此這件原器今天的編號記作8(41)。 
  3. ^ 其中一項條件是,國際計量委員會必須為第23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定下的公斤、安培、開爾文和摩爾的新定義分別提供詳細的現實測量方法。[29]
  4. ^ 有關非國際單位制單位的表格8的一項腳註寫道:「道爾頓(Da)和統一原子質量單位(u)指的是同一個單位,相等於一顆自由碳-12原子靜止且處於基態時的質量。」
  5. ^ 坎德拉比較特殊,要將發光效能的單位轉換為坎德拉,還需要一個描述人眼對不同波長的感測強度的模型。模型由光度函數表達,記作V(λ),由國際照明委員會所判斷和頒布。
  6. ^ 此處所用術語的詳細定義請見:International vocabulary of metrology – Basic and general concepts and associated term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測量可重現度(measurement reproducibility),定義2.25
    • 標準測量不確定度(standard measurement uncertainty),定義2.30
    • 相對標準測量不確定度(relative standard measurement uncertainty),定義2.32
  7. ^ 亞佛加厥常數NA和亞佛加厥數NN儘管數值相同,但前者的單位是mol−1,後者則不帶任何單位。

參考資料

  1. ^ BIPM statement: Information for users about the proposed revision of the SI (PDF). [2018-05-05]. (原始内容 (PDF)于2018-01-21). 
  2. ^ Decision CIPM/105-13 (October 2016). [2017-08-31]. (原始内容于2017-08-24). 
  3. ^ 3.0 3.1 Kühne, Michael. . Keynote address, ITS9 (Ninth International Temperature Symposium). Los Angeles: NIST. 2012-03-22 [2012-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8).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9th edition of the SI Brochure. BIPM. 2019 [2019-05-20]. (原始内容于2021-01-18). 
  5. ^ 5.0 5.1 5.2 5.3 5.4 Proceedings of the 106th meeting (PDF).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Weights and Measures. Sèvres. 2017-10-20 [2018-01-27]. (原始内容 (PDF)于2018-01-27). 
  6. ^ Historic Vote Ties Kilogram and Other Units to Natural Constants. NIST. 2018-11-16 [2018-11-16]. (原始内容于2018-11-18). 
  7. ^ Milton, Martin. (PDF). SIM XXII General Assembly. Montevideo, Uruguay: 10. 2016-11-14 [2017-01-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9-01). 大會在11月13至16日舉行,各代表在最後一天投票決議。哈薩克斯坦代表缺席。
  8. ^ Crease, Robert P. France: "Realities of Life and Labor". World in the Balance.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2011: 83–84. ISBN 978-0-393-07298-3. 
  9. ^ Alder, Ken.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 The Seven-Year-Odyssey that Transformed the World. London: Abacus. 2002: 1. ISBN 978-0-349-11507-8. 
  10. ^ .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1876 [2020-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3-01). 
  11. ^ The Metre Convention. Sèvres, France: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2013-06-21]. (原始内容于2012-09-26). 
  12. ^ CIPM: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Weights and Measures. Sèvres, France: BIPM. [2010-10-03]. (原始内容于2012-09-24). 
  13. ^ Resolution of the 1st meeting of the CGPM (1889). Sèvres, France: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2013-06-21]. (原始内容于2013-05-21). 
  14. ^ Jabbour, Z.J.; Yaniv, S.L. (PDF). Journal of Research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2001, 106 (1): 25–46 [2011-03-28]. PMC 4865288 . PMID 27500016. doi:10.6028/jres.106.0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6-04). 
  15. ^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SI) (PDF) 8th: 95, 97, 138–140, 2006 [2020-05-21], ISBN 92-822-2213-6, (原始内容 (PDF)于2017-08-14) 
  16. ^ Resolution 6 of the 9th meeting of the CGPM (1948): Proposal for establishing a practical system of units of measurement. [2011-03-23]. (原始内容于2013-05-14). 
  17. ^ Resolution 12 of the 11th meeting of the CGPM (1960): Système International d'Unités. Sèvres, France. [2011-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4). 
  18. ^ Stephenson, F. R.; Morrison, L. V.; Hohenkerk, C. Y. Measurement of the Earth's rotation: 720 BC to AD 2015.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2016-12, 472 (2196). §4(a). Bibcode:2016RSPSA.47260404S. PMC 5247521 . PMID 28119545. doi:10.1098/rspa.2016.0404. 
  19. ^ 19.0 19.1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SI) (PDF) 8th: 112–116, 2006 [2020-05-21], ISBN 92-822-2213-6, (原始内容 (PDF)于2017-08-14) 
  20. ^ Girard, G. The Third Periodic Verification of National Prototypes of the Kilogram (1988–1992). Metrologia. 1994, 31 (4): 317–336. Bibcode:1994Metro..31..317G. doi:10.1088/0026-1394/31/4/007. 
  21. ^ Peter, Mohr. Recent progress in fundamental constants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PDF). Third Workshop on Precision Physics and Fundamental Physical Constant. 2010-12-06 [2011-01-02]. (原始内容 (PDF)于2011-08-24). 
  22. ^ Whipple, Tom. The dirty secret of why you are not quite as heavy as you think. The Times (London). 2013-01-07: 15 [2011-03-23]. (原始内容于2013-01-17). 
  23. ^ Ghose, Tia. The Kilogram Has Gained Weight. LiveScience. 2013-01-06 [2011-03-23]. (原始内容于2013-03-26). 
  24. ^ 24.0 24.1 Crease, Robert P. Metrology in the balance. Physics World. 2011-03-22, 24 (3): 39–45 [2012-06-28]. Bibcode:2011PhyW...24c..39C. doi:10.1088/2058-7058/24/03/34. (原始内容于2020-04-27). 
  25. ^ Fischer, J.; et al. Report to the CIPM on the implications of changing the definition of the base unit kelvin (PDF). 2007-05-02 [2011-01-02]. (原始内容 (PDF)于2008-11-23). 
  26. ^ Resolution proposal submitted to the IUPAP Assembly by Commission C2 (SUNAMCO) (PDF).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 2008 [2015-09-06]. (原始内容 (PDF)于2016-03-05). 
  27. ^ Mills, Ian. On the possible future revi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the SI (PDF). CCU. 2010-09-29 [2011-01-01]. (原始内容 (PDF)于2012-01-13). 
  28. ^ Mills, Ian. Draft Chapter 2 for SI Brochure, following redefinitions of the base units (PDF). CCU. 2010-09-29 [2011-01-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6-23). 
  29. ^ Resolution 12 of the 23rd meeting of the CGPM (2007). Sèvres, France: General Conference on Weights and Measures. [2013-06-21]. (原始内容于2013-04-21). 
  30. ^ Towards the "new SI".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BIPM). [2011-02-20]. (原始内容于2011-05-14). 
  31. ^ On the possible future revi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the SI – Draft Resolution A (PDF).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Weights and Measures (CIPM). [2011-07-14]. (原始内容 (PDF)于2011-08-06). 
  32. ^ Resolution 1: On the possible future revi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the SI (PDF). 24th meeting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n Weights and Measures. Sèvres, France: International Bureau for Weights and Measures. 2011-10-21 [2020-05-21]. (原始内容 (PDF)于2012-01-13). 新定義至少在2014年之前不會生效,參見:Possible changes to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IUPAC Wire. 2012-02, 34 (1). 
  33. ^ General Conference on Weights and Measures approves possible changes to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including redefinition of the kilogram. (PDF) (新闻稿). Sèvres, France: General Conference on Weights and Measures. 2011-10-23 [2011-10-25]. (原始内容 (PDF)于2012-02-09). 
  34. ^ Mohr, Peter. Redefining the SI base units. NIST Newsletter. NIST. 2011-11-02 [2012-03-01]. (原始内容于2016-08-12). 
  35. ^ Resolutions adopted by the CGPM at its 25th meeting (18–20 November 2014) (PDF). Sèvres, France: International Bureau for Weights and Measures. 2014-11-21 [2014-12-01]. (原始内容 (PDF)于2015-03-25). 
  36. ^ 36.0 36.1 Draft Resolution A "On the revi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SI)" to be submitted to the CGPM at its 26th meeting (2018) (PDF). [2018-05-05]. (原始内容 (PDF)于2018-04-29). 
  37. ^ 37.0 37.1 37.2 Newell, David B.; Cabiati, F.; Fischer, J.; Fujii, K.; Karshenboim, S.G.; Margolis, H.S.; de Mirandés, E.; Mohr, P.J.; Nez, F.; Pachucki, K.; Quinn, T.J.; Taylor, B.N.; Wang, M.; Wood, B.M.; Zhang, Z. The CODATA 2017 Values of h, e, k, and NA for the Revision of the SI. Metrologia. 2017-10-20, 55 (1): L13. Bibcode:2018Metro..55L..13N. doi:10.1088/1681-7575/aa950a. 
  38. ^ . Chemistry International -- Newsmagazine for IUPAC. 2011-01, 33 (5) [2022-01-20]. ISSN 1365-2192. doi:10.1515/ci.2011.33.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0). 
  39. ^ Travenor, Robert. Smoot's Ear – The Measure of Humanity.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 35–36. ISBN 978-0-300-14334-8. 
  40. ^ 40.0 40.1 The BIPM watt balance.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2012 [2013-03-28]. (原始内容于2013-04-21). 
  41. ^ Taylor, Barry N. The Current SI Se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posed New SI. Journal of Research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2011-12, 116 (6): 797–80. PMC 4551220 . PMID 26989600. doi:10.6028/jres.116.022. 
  42. ^ Taylor, Barry N; Mohr, Peter J. On the redefinition of the kilogram. Metrologia. 1999-11, 36 (1): 63–64. Bibcode:1999Metro..36...63T. doi:10.1088/0026-1394/36/1/11. 
  43. ^ Unit of electric current (amper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SI. NIST. [2015-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7). 
  44. ^ Orfanidis, Sophocles J. Electromagnetic Waves and Antennas (PDF). ECE Department, Rutgers University. 2010-08-31. 1.3 Constitutive Relations [2013-06-24]. (原始内容 (PDF)于2013-09-15). 
  45. ^ 45.0 45.1 45.2 45.3 45.4 Chyla, W.T.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Metric System of Units SI. Acta Physica Polonica A. 2011-12, 120 (6): 998–1011. doi:10.12693/APhysPolA.120.998. 
  46. ^ Davis, Richard S. Determining the value of the fine-structure constant from a current balance: getting acquainted with some upcoming changes to the SI.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2017, 85 (5): 364–368. Bibcode:2017AmJPh..85..364D. arXiv:1610.02910 . doi:10.1119/1.4976701. 
  47. ^ Redefining the Mole. NIST. NIST. 2018-10-23 [2018-10-24]. (原始内容于2018-10-24). 
  48. ^ Resolutions adopted (PDF). 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 2018-11 [2020-02-04]. (原始内容 (PDF)于2020-02-04). 
  49. ^ Nawrocki, Waldemar. Introduction to Quantum Metrology: The Revised SI System and Quantum Standards. Springer. 2019-05-30: 54 [2020-05-21]. ISBN 978-3-030-19677-6. (原始内容于2020-07-24) (英语). 
  50. ^ Wyszecki, G.; Blevin, W.R.; Kessler, K.G.; Mielenz, K.D. Principles covering Photometry (PDF). Sevres: Conférence général des poids et mesures (CGPM). 1983 [2012-04-23]. (原始内容 (PDF)于2008-10-11). 
  51. ^ What is a mise en pratique?. BIPM. 2011 [2015-09-06]. (原始内容于2015-09-22). is a set of instructions that allows the definition to be realised in practice at the highest level. 
  52. ^ (PDF). 12th Meeting of the CCM. Sèvres: 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 2010-03-26 [2012-06-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5-14). 
  53. ^ (PDF). 16th Meeting of the CCQM. Sèvres: 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 2010-04-16 [2012-06-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5-14). 
  54. ^ (PDF). 25th Meeting of the Consultative Committee for Thermometry. Sèvres: 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 2010-05-07 [2012-06-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5-14). 
  55. ^ .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National Metrology Institutes. [2012-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56. ^ Mohr, Peter J. The Quantum SI: A Possible New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53. Academic Press. 2008: 34 [2012-04-02]. Bibcode:2008AdQC...53...27M. ISBN 978-0-12-373925-4. doi:10.1016/s0065-3276(07)53003-0.  |journal=被忽略 (帮助)
  57. ^ Universe's Constants Now Known with Sufficient Certainty to Completely Redefine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新闻稿). NIST. 2016-11-22 [2016-12-31]. (原始内容于2017-01-01). 
  58. ^ Mohr, Peter J.; Newell, David B.; Taylor, Barry N. CODATA recommended values of the fundamental physical constants: 2014.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2016-09-26, 88 (3): 035009–1–73. Bibcode:2016RvMP...88c5009M. arXiv:1507.07956 . doi:10.1103/RevModPhys.88.035009. This is a truly major development, because these uncertainties are now sufficiently small that the adoption of the new SI by the 26th CGPM is expected. 
  59. ^ Conover, Emily. It's official: We're redefining the kilogram. Science News. 2018-11-16 [2018-11-16]. (原始内容于2018-11-16). 
  60. ^ 60.0 60.1 60.2 Foster, Marcus P. The next 50 years of the SI: a review of the opportunities for the e-Science age. Metrologia. 2010-10-05, 47 (6): R41–R51 [2013-06-24]. Bibcode:2010Metro..47R..41F. doi:10.1088/0026-1394/47/6/R01. (原始内容于2016-03-06). 
  61. ^ Price, Gary. A skeptic’s review of the New SI. Accreditat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 2011-03, 16 (3): 121–132. ISSN 0949-1775. doi:10.1007/s00769-010-0738-x (英语). 
  62. ^ Censullo, Albert C. Part I – From the Current "Kilogram Problem" to a Proposed Definition. Chemistry International. 2011-10, 33 (5): 9–12 [2013-06-28]. ISSN 0193-6484. (原始内容于2017-07-09). 
  63. ^ Burns, D Thorburn; Korte, EH. The Background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New SI" for Analytical Chemists (PDF).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Public Analysts (Online). 2013, (41 2): 28–44 [2013-06-25]. (原始内容 (PDF)于2016-03-06). 
  64. ^ Davis, Richard. Proposed change to the definition of the kilogram: Consequences for legal metrology (PDF). OIML Bulletin. 2011-10, LII (4) [2013-06-28]. (原始内容 (PDF)于2015-03-27). 
  65. ^ Johansson, Ingvar. The mole is not an ordinary measurement unit. Accreditat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 2011-08, 16 (8-9): 467–470. ISSN 0949-1775. doi:10.1007/s00769-011-0804-z (英语). 
  66. ^ http://www.bipm.org/utils/common/pdf/si_brochure_8_en.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I Brochure (8th edition)
  67. ^ Leonard, B.P. Comments on recent proposals for redefining the mole and kilogram. Metrologia. 2010, 47 (3): L5–L8. Bibcode:2010Metro..47L...5L. doi:10.1088/0026-1394/47/3/L01. 
  68. ^ Pavese, Franco.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proposed redefinition of the unit for the amount of substance and of other SI units. Accreditat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 2011-03, 16 (3): 161–165. ISSN 0949-1775. doi:10.1007/s00769-010-0700-y (英语). 
  69. ^ Mills, Ian; Cvitaš, Tomislav; Homann, Klaus; Kallay, Nikola; Kuchitsu, Kozo. Quantities, Units and Symbols in Physical Chemistry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Physical Chemistry Division 2nd.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Blackwell Science Ltd. 1993. ISBN 978-0-632-03583-0. 
  70. ^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SI) (PDF) 8th: 114, 115, 2006 [2020-05-21], ISBN 92-822-2213-6, (原始内容 (PDF)于2017-08-14) 
  71. ^ Leonard, Brian Phillip. Why the dalton should be redefined exactly in terms of the kilogram. Metrologia. 2012-05, 49 (4): 487–491. Bibcode:2012Metro..49..487L. doi:10.1088/0026-1394/49/4/487. 
  72. ^ Mise en pratique for the definition of the kelvin (PDF). Sèvres, France: Consultative Committee for Thermometry (CCT),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Weights and Measures (CIPM). 2011 [2013-06-25]. (原始内容 (PDF)于2013-05-08). 
  73. ^ Consultative Committee for Thermometry (CCT). The International Temperature Scale of 1990 (ITS-90) (PDF). Procès-verbaux du Comité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 78th Meeting. 1989 [2013-06-25]. (原始内容 (PDF)于2013-06-23). 
  74. ^ The International Temperature Scale of 1990 (ITS-90) (PDF). Procès-verbaux du Comité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 66th Meeting. 1977: 14, 143 [2019-09-01]. (原始内容 (PDF)于2021-01-10) (法语).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2019年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重新定義, 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的新定義於2019年5月20日, 米制公約, 144週年紀念之日生效, 根據新定義, 公斤, 安培, 開爾文及摩爾四個基本單位改為以固定物理常數的精確值的方式定義, 這些常數分別為普朗克常數, 基本電荷, 波茲曼常數, 及亞佛加厥常數, 米和坎德拉此前已經以固定物理常數值的方式定義, 它們的新定義在舊定義的基礎上作了修正, 這些定義上的改變都以不變動基本單位的數值為前提, 如此確保之前的各種測量數值可以繼續使用, 不受影響, 在過去幾十年內, 科學家致力於研. 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的新定義於2019年5月20日 米制公約 144週年紀念之日生效 1 2 根據新定義 公斤 安培 開爾文及摩爾四個基本單位改為以固定物理常數的精確值的方式定義 這些常數分別為普朗克常數 h 基本電荷 e 波茲曼常數 kB 及亞佛加厥常數 NA 秒 米和坎德拉此前已經以固定物理常數值的方式定義 它們的新定義在舊定義的基礎上作了修正 這些定義上的改變都以不變動基本單位的數值為前提 如此確保之前的各種測量數值可以繼續使用 不受影響 3 4 在過去幾十年內 科學家致力於研發精確測量物理常數的實驗方法 直到2018年 國際計量委員會 CIPM 終於認為實驗條件成熟 向國際計量大會提交了修改國際單位制定義的提案 5 23提案在2018年11月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 CGPM 上一致通過 6 7 重新定義後的國際單位制 基本單位的定義僅依賴於固定數值的物理常數以及其他基本單位 1983年後 2019年前的國際單位制 基本單位的定義不但依賴其他基本單位和物理常數 例如 米是由光在若干秒期間走過的路程定義的 而且還依賴於人造物件 如國際公斤原器 此前 公制曾在1960年大幅改動 國際單位制 SI 正式面世 米的定義曾歷經根本性的變更 其原先定義為國際米原器的長度 後改為氪 86某特定譜線的波長的倍數 註 1 此後 米的定義可以從測量自然現象而得 不再依賴於個人造物件 然而 公斤仍然定義為國際公斤原器的質量 是當時國際單位制中唯一仍受人造物件定義的單位 當時 國際單位制以七個基本單位為基礎 它們的十進制冪則用於定義其他所有單位 2019年的新單位制則以七個物理常數為基礎 所有單位都能從這些物理常數直接定義 基本單位 不再是一個必需的概念 但在新單位制中予以保留 4 公制是國際單位制的前身 其設計初衷是 所有單位都應能從不變的自然現象中推導而得 8 但由於現實測量技術上的局限性 單位的實際定義只能依賴於人造物件 1799年公制在法國面世時 科學家分別製造了國際米原器和國際公斤原器作定義之用 儘管這兩件原器的設計均以長期穩定不變為原則 這些原器及其複製品之間還是隨時間出現了細微的質量差異 科學進步必將超越這些原器所能提供的準確度 因此尋找新的定義取代它們成為了當務之急 另外 雖然一些單位是以自然現象定義 但這些現象不容易準確測量 如水的三相點曾用於定義開爾文 2019年的新定義對這類單位做了改動 並淘汰了人造原器 自此所有單位都以可以準確測量的物理常數來定義 目录 1 背景 1 1 國際單位制的發展 1 2 重新定義的必要性 2 新定義 3 對基本單位定義的影響 3 1 秒 3 2 米 3 3 公斤 3 4 安培 3 5 開爾文 3 6 摩爾 3 7 坎德拉 4 可重現度 5 採納過程 6 顧慮 6 1 以單位還是常數為定義對象 6 2 質量與亞佛加厥常數 6 3 溫度 6 4 發光強度 7 參見 8 備註 9 參考資料 10 延伸閱讀 11 外部連結背景 编辑在1791年至1960年間 國際單位制的基本結構經歷了約170年的發展 1960年以後 隨著科技的日益進步 國際單位制的諸多缺陷也得到了一步步解決 國際單位制的發展 编辑 法國革命早期 國民制憲議會的幾位領袖決定設立一套以邏輯和自然現象為基礎的新計量系統 米被定義為從北極至赤道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 公斤則被定義為一立方米純水質量的千分之一 雖然這些定義意味著這些單位不再受強權一手掌握 但它們測量不易 使用不便 在現實使用上 分別以米原器 法語 metre des Archives 和公斤原器 法語 kilogramme des Archives 作為這些單位的定義標準 9 到1875年 歐洲和拉丁美洲社會已廣泛使用公制 二十個工業發達國家簽署 米制公約 設立了三個國際組織 負責保管國際米原器和國際公斤原器 並監督各國原器的比對和校準 10 11 這三個國際組織分別為 國際計量大會 法語 Conference generale des poids et mesures 每四至六年舉辦一次 由各成員國代表組成 目的是討論與國際單位制推廣和改進有關的各項安排 以及對新的計量學測量數值進行審核 國際計量委員會 法語 Comite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 由十八名國際計量大會選出 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學家組成 每年在國際度量衡局召開會議 並對國際度量衡大會提出行政上和技術上的建議 國際計量委員會以下有若干附屬委員會 其中的單位顧問委員會負責向國際計量委員會提供和計量單位有關的建議 12 國際計量局 法語 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 負責保管國際公斤原器 並定期將各國的米和公斤原器與國際公斤原器進行比較 國際計量局是國際計量大會和國際計量委員會的秘書處 1889年第一屆國際計量大會正式採納40個米原器和40個公斤原器作為 米制公約 所規定的定義基準 原器均由英國莊信萬豐公司製造 13 國際計量大會隨機選出各一個作為國際原器 再保留幾個作為複製品 其餘的則分配到各個成員國作為國家原器 每隔40年左右 各國的原器須與國際原器校對 14 米制公約 在1921年修訂 規定國際計量大會除質量和長度外 亦須為其他計量單位設立標準定義 國際計量大會在1946年訂立了電流 光度的標準定義 後來再於1948年 1956年和1971年分別訂立了溫度 時間和摩爾質量的標準 15 1948年第九屆國際計量大會委派國際計量委員會為一種單一整合 能供遵守 米制公約 的世界各國使用的單位制提出建議 16 國際計量委員會在1960年第11屆大會上提交了這份建議書 大會正式通過議案 並將新的統一計量系統稱為國際單位制 法語 Systeme International d Unites 簡稱SI 17 重新定義的必要性 编辑 在2019年之前 國際單位制曾經經歷過多次重新定義 1960年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將米重新定義為氪 86某一特定譜線波長的倍數 並淘汰先前的米原器 1967年第13屆大會將秒重新定義為銫 133原子在基態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波動週期的倍數 取代原先基於地球自轉週期的定義 18 1983年第17屆國際計量大會又再次重新定義米 先固定光速在米每秒單位下的準確數值 然後利用秒來定義米 19 K21至K40國家原器以及國際公斤原器兩個複製品K32和K8 41 的質量變化 註 2 所有質量變化都是相對於國際公斤原器 20 各個公斤原器從製成至今 質量都已有所變化 以國際公斤原器為準 它們每年的質量改變幅度在6992200000000000000 2 10 8 公斤以下 沒有任何方法能判斷 究竟是這些複製品的質量有所提高 還是國際公斤原器本身質量有所降低 21 質量漂移的可能原因包括 原器吸收了汞蒸汽 或受到了碳化合物的污染 22 23 在1999年第21屆國際計量大會上 專家敦促各國研究出一種不以某件實物為基準的公斤定義方法 計量學家一共提出了多種依賴基礎物理常數的定義方法 其中的亞佛加厥計劃和基布爾秤 在2016年之前稱為瓦特秤 都能夠間接但精確地測重 24 2007年 測溫法顧問委員會向國際計量委員會提交了一份研究報告 報告指出 當時的開爾文定義並不能有效適用於7001200000000000000 20 K 以下或7003130000000000000 1300 K 以上的溫度 報告認為波茲曼常數比三相點更適合作為測溫的基礎 因為前者在更大的溫度範圍內仍然適用 25 2007年第23屆國際計量大會上 大會要求國際計量委員會研究如何利用物理常數來定義所有的計量單位 從而淘汰當時所用的人造原器 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學聯合會 IUPAP 在翌年表示支持這一建議 26 2010年9月 單位顧問委員會在英國雷丁召開會議 原則上通過了 國際單位制手冊 的修訂草案 27 28 單位顧問委員會在同年10月向國際計量委員會提交草案 但後者認為 第23屆大會所定下的條件還沒有被滿足 註 3 所以暫時不建議對國際單位制做任何修訂 30 在一年後召開的第24屆大會上 國際計量委員會提出決議 從原則上同意國際單位制的新定義 但新定義仍有待具體細節落實後才可生效 31 大會通過了此項決議 32 第25屆大會也從2015年提早至2014年召開 33 34 2014年11月20日第25屆大會上 專家承認在必要條件上有所進展 但條件並未完全達到 因此這屆會議不會通過國際單位制的修訂議案 35 直到2017年 各常數測量方法的精確度終於能夠滿足大會定下的條件 36 國際單位制的修訂議案因此在2018年11月13至16日的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上成功通過 新定義 编辑這些被國際計量大會所接受的數值 36 與CODATA 2018中所公示的數值相同 37 1983年 米的定義改為以固定光速的準確數值為基礎推算而得 建立在這一原則上 單位顧問委員會和國際計量局提倡固定以下四個常數的準確數值 從而得出基本單位的定義 普朗克常數 h 固定為6966662607015000000 6 626070 15 10 34 焦耳 秒 J s 基本電荷 e 固定為6981160217663400000 1 602176 634 10 19 庫侖 C 波茲曼常數 k 固定為6977138064900000000 1 380649 10 23 焦耳每開爾文 J K 1 亞佛加厥常數 NA 固定為7023602214076000000 6 022140 76 1023 個每摩爾 mol 1 2006年版 國際單位制手冊 就已有描述這幾個常數 但在此版本中後三個常數被定義為 由實驗所得的常數 而不是 定義所用的常數 以下常數的數值則應繼續保持不變 光速 c 固定為7008299792458000000 299792 458 米每秒 m s 1 銫 133原子在基態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頻率 DnCs 固定為7009919263177000000 9192 631 770 赫茲 Hz 頻率為7014540000000000000 540 1012 Hz 的單色輻射的發光效率 Kcd 固定為7002683000000000000 683 流明每瓦特 lm W 1 根據第9版 國際單位制手冊 將以上七項定義中的導出單位 焦耳 庫侖 赫茲 流明及瓦特 以基本單位 秒 米 公斤 安培 開爾文 摩爾 坎德拉 重新表示 如下 4 以下sr表示球面度 是一個無因次單位 DnCs Dn 133Cs hfs 7009919263177000000 9192 631 770 s 1 c 7008299792458000000 299792 458 m s 1 h 6966662607015000000 6 626070 15 10 34 kg m2 s 1 e 6981160217663400000 1 602176 634 10 19 A s k 6977138064900000000 1 380649 10 23 kg m2 K 1 s 2 NA 7023602214076000000 6 022140 76 1023 mol 1 Kcd 7002683000000000000 683 cd sr s3 kg 1 m 2在新定義下 國際公斤原器被正式淘汰 公斤 安培和開爾文的定義完全改變 摩爾的定義也有所修訂 這些改變會影響到基本單位的定義 但不會影響導出單位的表達形式 對基本單位定義的影響 编辑根據單位顧問委員會的提案 所有基本單位的定義都有所修改或重寫 定義的主要對象從基本單位轉移到物理常數的值 38 以基本單位為定義對象 也就是取該單位的某個現實範例作為其定義標準 例如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二世在1324年把三顆大麥粒之長定義為一英吋 39 以及自1889年起以國際公斤原器的質量作為一公斤的定義 相對之下 以物理常數的值作為定義對象 也就是先把一些自然界物理常數固定成某個特定的數值 再指定基本單位與這些常數之間的關係 例如在1983年 光速被固定為每秒7008299792458000000 299792 458 米 由於已經有了秒的定義 所以一米的確切長度就可以推算得出 下文為每個基本單位分別列出2019年以前的定義 19 及2019年生效的新定義 4 37 秒 编辑 秒的定義沒有重大改變 只是其重點從單位本身轉移至物理常數的固定值 舊定義 一秒等於銫 133原子在基態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的7009919263177000000 9192 631 770 個週期的時間 2019年定義 秒 符號為s 國際單位制時間單位 其定義是 將銫 133原子不受擾動的基態超精細能級躍遷頻率DnCs 的值固定為7009919263177000000 9192 631 770 赫茲 赫茲等於s 1 秒和定義所用常數之關係如下 1 s 7009919263177000000 9192 631 770 DnCs米 编辑 米的定義沒有重大改變 只是表達的語言更為嚴謹 舊定義 光在1 7008299792458000000 299792 458 秒內在真空中行進的距離 2019年定義 米 符號為m 國際單位制長度單位 其定義是 將真空中的光速c 的值固定為每秒7008299792458000000 299792 458 米 秒是以銫頻率DnCs 來定義的 米和定義所用常數之關係如下 1 m 7009919263177000000 9192 631 770 7008299792458000000 299792 458 c DnCs公斤 编辑 用國際公斤原器來測量普朗克常數的基布爾秤 40 公斤的定義有根本性的改變 舊定義依賴於人造國際公斤原器 41 新定義則是用普朗克常數得出某特定頻率的單個光子的能量 再用質能等價原理得出該光子能量所等同的質量 舊定義 公斤是質量單位 一公斤等於國際公斤原器的質量 2019年定義 公斤 符號為kg 國際單位制質量單位 其定義是 將普朗克常數h 的值固定為6966662607015000000 6 626070 15 10 34 J s J s等於kg m2 s 1 其中的米和秒是以c 和DnCs 來定義的 以上的新定義還可以這樣等價地表達 一公斤等於和頻率總和為7050135639248965200 1 356392 489 652 1050 赫茲的一組光子具有相同能量的物體的靜止質量 42 公斤和定義所用常數之關係如下 1 kg 7008299792458000000 299792 458 2 6966662607015000000 6 626070 15 10 34 7009919263177000000 9192 631 770 hDnCs c2一些推導單位和各常數之間的關係如下 1 J s h 6966662607015000000 6 626070 15 10 341 J hDnCs 6966662607015000000 6 626070 15 10 34 7009919263177000000 9192 631 770 1 W h DnCs 2 6966662607015000000 6 626070 15 10 34 7009919263177000000 9192 631 770 21 N 7008299792458000000 299792 458 6966662607015000000 6 626070 15 10 34 7009919263177000000 9192 631 770 2 h DnCs 2 c安培 编辑 安培的定義有根本性的改變 舊定義在現實中不容易應用 新定義則易明易用 舊定義 在真空中相距一米的兩根橫截面為圓形 粗度可忽略不計的無限長平行直導線 各通上相等的恆定電流 當兩根導線之間每米長度所受力為6993200000000000000 2 10 7 牛頓時 各導線上的電流定義為一安培 2019年定義 安培 符號為A 國際單位制電流單位 其定義是 將基本電荷e 的值定義為6981160217663400000 1 602176 634 10 19 庫侖 庫侖等於A s 其中的秒是以DnCs 定義的 安培和定義所用常數之關係如下 1 A eDnCs 6981160217663400000 1 602176 634 10 19 7009919263177000000 9192 631 770 以上的新定義等同於把一庫侖定義為基本電荷的倍數 1 C e 6981160217663400000 1 602176 634 10 19舊定義提到了力的單位 而力的因次是MLT 2 因此必須先定義公斤 米和秒之後 才能定義安培 在舊定義下 真空磁導率 m0 的準確值固定為6993400000000000000 4p 10 7 H m 1 43 由於光速 c 的準確值也是固定的 所以根據以下公式 c 2 1 m 0 e 0 displaystyle c 2 frac 1 mu 0 varepsilon 0 Z 0 m 0 e 0 displaystyle Z 0 sqrt frac mu 0 varepsilon 0 真空電容率 e0 和自由空間阻抗 Z0 都有固定的準確值 44 在新定義下 安培的定義不再提到公斤和米 但仍然依賴於秒的定義 另外 真空磁導率 真空電容率和自由空間阻抗的數值不再是固定的 而是會隨實驗改變 並帶有不確定度 45 例如 真空磁導率的相對不確定度與精細結構常數a 相同 46 根據CODATA 2018 a 的標準相對不確定度為6990150000000000000 1 5 10 10 一些推導單位和各常數之間的關係如下 1 V 6981160217663400000 1 602176 634 10 19 6966662607015000000 6 626070 15 10 34 7009919263177000000 9192 631 770 hDnCs e 1 Wb 6981160217663400000 1 602176 634 10 19 6966662607015000000 6 626070 15 10 34 h e 1 W 6981160217663400000 1 602176 634 10 19 2 6966662607015000000 6 626070 15 10 34 h e2開爾文 编辑 開爾文的定義有根本性的改變 不再用水的三相點 而是固定波茲曼常數的準確值 舊定義 開爾文 熱力學溫度單位 等於水的三相點熱力學溫度的1 273 16 2019年定義 開爾文 符號為K 國際單位制熱力學溫度單位 其定義是 將波茲曼常數的值k 固定為6977138064900000000 1 380649 10 23 J K 1 J K 1等於kg m2 s 2 K 1 其中的公斤 米和秒是以h c 和DnCs 定義的 開爾文和定義所用常數之關係如下 1 K 6977138064900000000 1 380649 10 23 6966662607015000000 6 626070 15 10 34 7009919263177000000 9192 631 770 hDnCs k摩爾 编辑 一個由超純矽製成的近乎完美球體 由亞佛加厥計劃製造 旨在準確測量亞佛加厥常數的值 40 摩爾的舊定義依賴於公斤的定義 新定義則不再提到公斤 而是直接固定一摩爾物質所含的粒子數目 舊定義 一摩爾物質所含的基礎單元數量相等於0 012公斤碳 12所含的原子數量 當使用摩爾時 必須指定基礎單元是原子 分子 離子 電子還是其他粒子或粒子集體 2019年新定義 5 22摩爾 符號為mol 國際單位制物質量單位 一摩爾所含的基礎單元數量等於7023602214076000000 6 022140 76 1023 個 此數字稱為亞佛加厥數 是亞佛加厥常數NA 以mol 1單位表達時的固定值 5 47 摩爾和定義所用常數之關係如下 1 mol 7023602214076000000 6 022140 76 1023 NA 新定義意味著 12C原子質量 原子質量單位 又稱道爾頓 公斤及亞佛加厥常數之間的關係不再成立 以下兩句陳述之中 有一句必須改變 一顆12C原子的質量等於12道爾頓 與一道爾頓質量相同的克數等於亞佛加厥常數 即1 g Da 1 mol NA 根據第9版 國際單位制手冊 第一句仍然成立 也就是第二句不再成立 4 註 4 摩爾質量和相對原子質量之比 又稱摩爾質量常數 曾經是1 g mol 但在新定義下不再是這個數值 但仍然極為相近 國際單位制手冊 附錄2寫道 碳 12的摩爾質量M 12C 等於6998120000000000000 0 012 kg mol 1 其相對不確定度與NAh 的相對不確定度相同 在此決議通過時為6990450000000000000 4 5 10 10 數值在未來將通過實驗測量而得 48 49 這句話沒有提到道爾頓 而且和以上兩句陳述都不矛盾 坎德拉 编辑 坎德拉的定義沒有重大改變 只是它所依賴的公斤 米和秒有所改變 舊定義 頻率為7014540000000000000 5 4 1014 Hz 的單色光源在特定方向輻射強度為1 683 W sr時的發光強度 2019年定義 坎德拉 符號為cd 國際單位制中某特定方向發光強度的單位 其定義是 將頻率為7014540000000000000 540 1012 Hz 的單色輻射的發光效能Kcd 固定為7002683000000000000 683 lm W 1 lm W 1等於cd sr W 1 即cd sr kg 1 m 2 s3 其中的公斤 米和秒是以h c 和DnCs 定義的 坎德拉和定義所用常數之關係如下 1 cd 1 683 6966662607015000000 6 626070 15 10 34 7009919263177000000 9192 631 770 2 Kcdh DnCs 2 sr可重現度 编辑國際單位制的七個基本單位均以固定數值的常數定義 其中六個為自然界物理常數 一個為表達個數的常數 註 5 50 定義所用到的常數共有七個 但除了秒和摩爾以外 其他基本單位與常數之間並沒有一對一的關係 而是需要多個常數相互結合而得 科學家在設計新國際單位制的時候 可選擇做定義標準的物理常數不止六個 例如 只要長度和時間單位確定後 萬有引力常數G從因次分析的角度來說也可以用做質量單位的定義標準 不過事實上G的測量不確定度約為10 5 註 6 意味著公斤定義的最高可重現度約為10 5 相比之下 國際公斤原器質量的測量可重現度為1 2 10 8 45 新定義選用物理常數的條件是 常數的測量不確定度必須很低 而且測量方法必須盡可能獨立於其他所用常數 在正式定義以外 國際計量局還研發了一套可供實現定義的實用方法 51 但這些實用測量方法並不屬於正式定義的一部分 採納過程 编辑國際計量委員會的不少工作 都是由附屬其下的不同顧問委員會所負責 其中 單位顧問委員會負責提出單位重新定義的方案 其他顧問委員會則對方案提出建議 在接受單位顧問委員會的方案之前 必須先滿足以下條件 在公斤的重新定義方面 須進行三個測量普朗克常數的不同實驗 每個實驗的95 相對不確定度均在6992500000000000000 5 10 8 以內 其中一個實驗須比6992200000000000000 2 10 8 更加準確 這些實驗須包括基布爾秤和亞佛加厥計劃 兩者結果必須一致 52 53 在開爾文的重新定義方面 分別用聲氣測溫法和介電常數氣體測溫法測量波茲曼常數 相對不確定度均在10 6以內 實驗結果須經其他實驗證實 54 2011年3月 國際亞佛加厥協調小組達到了6992300000000000000 3 0 10 8 的不確定度 而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則達到了6992360000000000000 3 6 10 8 的不確定度 24 2012年9月1日 歐洲國家計量學研究所聯會 英语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National Metrology Institutes 正式啟動項目 目的是把基布爾秤和亞佛加厥計劃之間的相對差從6993170000000000000 17 5 10 8 降低至6992200000000000000 2 10 8 以內 55 2013年3月 重新定義後的國際單位制被稱為 新SI 3 但有科學家認為 由於新制用到了原子尺度上的量子現象 因此應更準確地稱為 量子SI 56 CODATA於2016年發佈了直至2014年底所測得的基本物理常數之建議值 所有測量皆符合國際計量大會的條件 重新定義的時機終於成熟 只待2018年末的下一屆國際計量大會 57 58 2017年10月20日 國際計量委員會第106次會議正式採納了國際單位制修正草案 並呈交至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投票決議 5 17 23同日 5 22CODATA基礎常數任務組發表了2017版常數測量值 不但列出了四個即將用於定義國際單位制的常數的不確定度 還列出了新制下他們所建議的固定精確值 37 2018年11月16日 國際計量大會一致通過提案 國際單位制新定義於2019年5月20日正式生效 59 顧慮 编辑2010年 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科學家馬庫斯 福斯特 Marcus Foster 發表了一篇評判國際單位制的論文 論文提到了國際單位制的一些基本問題 如W等符號輸入不便 單位制所用的計量學概念缺乏嚴謹的數學表述 等等 他還認為 新制所保留的坎德拉和摩爾並非真正的基本單位 60 以單位還是常數為定義對象 编辑 有科學家對以常數為對象的單位定義方法提出質疑 認為如果不以某個實例來直接定義單位 會有不理想的後果 61 在新定義下 要得出一公斤質量 無法再直接測量國際公斤原器 而是必須先測量普朗克常數h 然後運用狹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原理進行換算 62 相反 安培的新定義卻比舊定義更接近於 某個實例 63 先前的定義提到帶電流的平行直導線之間的力 但量子尺度和經典宏觀尺度下的電磁相互作用並不相同 所以有科學家認為 用宏觀現象來定義在量子尺度上所用的計量單位 有失妥當 45 質量與亞佛加厥常數 编辑 自從科學家在2005年發現國際公斤原器和各個國家公斤原器之間出現了質量偏差 科學界就開始討論公斤應該如何定義的問題 脫穎而出的定義方法共有兩個 第一 通過固定亞佛加厥數 經亞佛加厥計劃測量單個矽 28原子的質量 從而直接定義公斤 第二 利用基布爾秤精確地測量普朗克常數 通過推算定義公斤 64 有科學家批評 新單位制選擇了第二種定義方法 斷開了原先摩爾 公斤 道爾頓和亞佛加厥常數 NA 之間的緊密關係 註 7 另外有不少學者認為 摩爾並不是一個真正的計量單位 而只不過是個比例因子 60 65 第8版 國際單位制手冊 把道爾頓定義為單個12C原子的質量 66 並以道爾頓和公斤來定義亞佛加厥常數 沿用新定義的第9版 手冊 4 則固定亞佛加厥常數的值 並保留道爾頓的定義 但道爾頓和公斤之間的關係就必須斷開 67 68 1993年 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 IUPAC 認可道爾頓為等同於原子質量單位的單位 69 國際計量大會也接著在 國際單位制手冊 中收錄了道爾頓 70 公斤和摩爾的新定義生效後 第9版 手冊 仍然將道爾頓視為和原子質量單位相等的單位 兩者皆等於單個碳 12原子質量的1 12 此定義完全獨立於公斤的定義 4 美國艾克朗大學科學家布萊恩 倫納德 Brian Leonard 曾在2012年提出 道爾頓 Da 應該用以下公式定義 NA g Da mol 1 而原子質量單位 mu 則應繼續等於碳 12原子質量 也就是道爾頓不再等同於原子質量單位 兩者的相對差約為10 10 71 溫度 编辑 不同溫度範圍須用到不同的測溫方法 室溫附近的溫度可以用溫度計中液體的熱脹冷縮測得 更高的溫度則往往通過黑體輻射的顏色推算 沃伊切赫 T 黑拉 Wojciech T Chyla 在 波蘭物理學會期刊 上發表論文 從哲學的角度審視國際單位制的結構 認為溫度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基本單位 而只是一組粒子的平均熱能 45 論文指出 不少理論物理論文都將溫度 或其倒數 寫作8 或b 8 k T b 1 k T displaystyle Theta kT beta 1 over kT 其中k 是波茲曼常數 不過黑拉也承認 溫度在宏觀世界裡還是起到了基本單位的作用 是熱力學中不可或缺的概念 45 在測溫法顧問委員會於1990年所公佈的實用測溫方法中 要測出極低和極高的溫度 都須先測量其對應的能量 然後用波茲曼常數進行換算 72 73 發光強度 编辑 福斯特認為 以坎德拉 cd 為單位的發光強度並不是一個物理量 而是光生物學 英语 Photobiology 中和人類視覺有關的量 因此坎德拉不應該被視為基本單位 60 1979年 科學界轉為用光通量 F 來定義各種光度學單位 取代了先前使用的發光強度 I 但在此之前 就有不少科學家質疑光度學是否真的需要一個特別的基本單位 此外 科學界已經公認 流明 lm 是比坎德拉更為基礎的單位 然而為了國際單位制的連貫性 新制仍保留了坎德拉這一基本單位 74 參見 编辑国际单位制 物理常數 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 國際單位制可並用單位備註 编辑 1983年 米再次修訂為基於光速的單位 2019年的提案保留了此定義 8 41 號公斤原器被誤標為41號 但它所攜帶的所有配件皆正確標為8號 因此這件原器今天的編號記作8 41 其中一項條件是 國際計量委員會必須為第23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定下的公斤 安培 開爾文和摩爾的新定義分別提供詳細的現實測量方法 29 有關非國際單位制單位的表格8的一項腳註寫道 道爾頓 Da 和統一原子質量單位 u 指的是同一個單位 相等於一顆自由碳 12原子靜止且處於基態時的質量 坎德拉比較特殊 要將發光效能的單位轉換為坎德拉 還需要一個描述人眼對不同波長的感測強度的模型 模型由光度函數表達 記作V l 由國際照明委員會所判斷和頒布 此處所用術語的詳細定義請見 International vocabulary of metrology Basic and general concepts and associated term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測量可重現度 measurement reproducibility 定義2 25 標準測量不確定度 standard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定義2 30 相對標準測量不確定度 relative standard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定義2 32 亞佛加厥常數NA 和亞佛加厥數NN 儘管數值相同 但前者的單位是mol 1 後者則不帶任何單位 參考資料 编辑 BIPM statement Information for users about the proposed revision of the SI PDF 2018 05 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8 01 21 Decision CIPM 105 13 October 2016 2017 08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8 24 3 0 3 1 Kuhne Michael Redefinition of the SI Keynote address ITS9 Ninth International Temperature Symposium Los Angeles NIST 2012 03 22 2012 03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6 18 4 0 4 1 4 2 4 3 4 4 4 5 4 6 9th edition of the SI Brochure BIPM 2019 2019 05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8 5 0 5 1 5 2 5 3 5 4 Proceedings of the 106th meeting PDF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Weights and Measures Sevres 2017 10 20 2018 01 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8 01 27 Historic Vote Ties Kilogram and Other Units to Natural Constants NIST 2018 11 16 2018 11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11 18 Milton Martin Highlights in the work of the BIPM in 2016 PDF SIM XXII General Assembly Montevideo Uruguay 10 2016 11 14 2017 01 13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7 09 01 大會在11月13至16日舉行 各代表在最後一天投票決議 哈薩克斯坦代表缺席 Crease Robert P France Realities of Life and Labor World in the Balance New York W W Norton amp Company Inc 2011 83 84 ISBN 978 0 393 07298 3 Alder Ken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The Seven Year Odyssey that Transformed the World London Abacus 2002 1 ISBN 978 0 349 11507 8 Metric Convention of 1875 English translation Washington D C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1876 2020 05 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 03 01 The Metre Convention Sevres France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2013 06 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9 26 CIPM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Weights and Measures Sevres France BIPM 2010 10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9 24 Resolution of the 1st meeting of the CGPM 1889 Sevres France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2013 06 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5 21 Jabbour Z J Yaniv S L The Kilogram and Measurements of Mass and Force PDF Journal of Research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2001 106 1 25 46 2011 03 28 PMC 4865288 PMID 27500016 doi 10 6028 jres 106 003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1 06 04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SI PDF 8th 95 97 138 140 2006 2020 05 21 ISBN 92 822 2213 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7 08 14 Resolution 6 of the 9th meeting of the CGPM 1948 Proposal for establishing a practical system of units of measurement 2011 03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5 14 Resolution 12 of the 11th meeting of the CGPM 1960 Systeme International d Unites Sevres France 2011 03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4 14 Stephenson F R Morrison L V Hohenkerk C Y Measurement of the Earth s rotation 720 BC to AD 2015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2016 12 472 2196 4 a Bibcode 2016RSPSA 47260404S PMC 5247521 PMID 28119545 doi 10 1098 rspa 2016 0404 19 0 19 1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SI PDF 8th 112 116 2006 2020 05 21 ISBN 92 822 2213 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7 08 14 Girard G The Third Periodic Verification of National Prototypes of the Kilogram 1988 1992 Metrologia 1994 31 4 317 336 Bibcode 1994Metro 31 317G doi 10 1088 0026 1394 31 4 007 Peter Mohr Recent progress in fundamental constants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PDF Third Workshop on Precision Physics and Fundamental Physical Constant 2010 12 06 2011 01 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1 08 24 Whipple Tom The dirty secret of why you are not quite as heavy as you think The Times London 2013 01 07 15 2011 03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1 17 Ghose Tia The Kilogram Has Gained Weight LiveScience 2013 01 06 2011 03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3 26 24 0 24 1 Crease Robert P Metrology in the balance Physics World 2011 03 22 24 3 39 45 2012 06 28 Bibcode 2011PhyW 24c 39C doi 10 1088 2058 7058 24 03 3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4 27 Fischer J et al Report to the CIPM on the implications of changing the definition of the base unit kelvin PDF 2007 05 02 2011 01 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08 11 23 Resolution proposal submitted to the IUPAP Assembly by Commission C2 SUNAMCO PDF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 2008 2015 09 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6 03 05 Mills Ian On the possible future revi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the SI PDF CCU 2010 09 29 2011 01 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2 01 13 Mills Ian Draft Chapter 2 for SI Brochure following redefinitions of the base units PDF CCU 2010 09 29 2011 01 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3 06 23 Resolution 12 of the 23rd meeting of the CGPM 2007 Sevres France General Conference on Weights and Measures 2013 06 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4 21 Towards the new SI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BIPM 2011 02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5 14 On the possible future revi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the SI Draft Resolution A PDF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Weights and Measures CIPM 2011 07 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1 08 06 Resolution 1 On the possible future revi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the SI PDF 24th meeting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n Weights and Measures Sevres France International Bureau for Weights and Measures 2011 10 21 2020 05 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2 01 13 新定義至少在2014年之前不會生效 參見 Possible changes to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IUPAC Wire 2012 02 34 1 General Conference on Weights and Measures approves possible changes to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including redefinition of the kilogram PDF 新闻稿 Sevres France General Conference on Weights and Measures 2011 10 23 2011 10 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2 02 09 Mohr Peter Redefining the SI base units NIST Newsletter NIST 2011 11 02 2012 03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8 12 Resolutions adopted by the CGPM at its 25th meeting 18 20 November 2014 PDF Sevres France International Bureau for Weights and Measures 2014 11 21 2014 12 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5 03 25 36 0 36 1 Draft Resolution A On the revi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SI to be submitted to the CGPM at its 26th meeting 2018 PDF 2018 05 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8 04 29 37 0 37 1 37 2 Newell David B Cabiati F Fischer J Fujii K Karshenboim S G Margolis H S de Mirandes E Mohr P J Nez F Pachucki K Quinn T J Taylor B N Wang M Wood B M Zhang Z The CODATA 2017 Values of h e k and NA for the Revision of the SI Metrologia 2017 10 20 55 1 L13 Bibcode 2018Metro 55L 13N doi 10 1088 1681 7575 aa950a Part II Explicit Constant Definitions for the Kilogram and for the Mole Chemistry International Newsmagazine for IUPAC 2011 01 33 5 2022 01 20 ISSN 1365 2192 doi 10 1515 ci 2011 33 5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1 20 Travenor Robert Smoot s Ear The Measure of Humanity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 35 36 ISBN 978 0 300 14334 8 40 0 40 1 The BIPM watt balance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2012 2013 03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4 21 Taylor Barry N The Current SI Se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posed New SI Journal of Research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2011 12 116 6 797 80 PMC 4551220 PMID 26989600 doi 10 6028 jres 116 022 Taylor Barry N Mohr Peter J On the redefinition of the kilogram Metrologia 1999 11 36 1 63 64 Bibcode 1999Metro 36 63T doi 10 1088 0026 1394 36 1 11 Unit of electric current amper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SI NIST 2015 09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6 27 Orfanidis Sophocles J Electromagnetic Waves and Antennas PDF ECE Department Rutgers University 2010 08 31 1 3 Constitutive Relations 2013 06 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3 09 15 45 0 45 1 45 2 45 3 45 4 Chyla W T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Metric System of Units SI Acta Physica Polonica A 2011 12 120 6 998 1011 doi 10 12693 APhysPolA 120 998 Davis Richard S Determining the value of the fine structure constant from a current balance getting acquainted with some upcoming changes to the SI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2017 85 5 364 368 Bibcode 2017AmJPh 85 364D arXiv 1610 02910 doi 10 1119 1 4976701 Redefining the Mole NIST NIST 2018 10 23 2018 10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10 24 Resolutions adopted PDF 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 2018 11 2020 02 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 02 04 Nawrocki Waldemar Introduction to Quantum Metrology The Revised SI System and Quantum Standards Springer 2019 05 30 54 2020 05 21 ISBN 978 3 030 19677 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7 24 英语 Wyszecki G Blevin W R Kessler K G Mielenz K D Principles covering Photometry PDF Sevres Conference general des poids et mesures CGPM 1983 2012 04 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08 10 11 What is a mise en pratique BIPM 2011 2015 09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9 22 is a set of instructions that allows the definition to be realised in practice at the highest level Recommendations of the Consultative Committee for Mass and Related Quantities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Weights and Measures PDF 12th Meeting of the CCM Sevres 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 2010 03 26 2012 06 27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3 05 14 Recommendations of the Consultative Committee for Amount of Substance Metrology in Chemistry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Weights and Measures PDF 16th Meeting of the CCQM Sevres 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 2010 04 16 2012 06 27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3 05 14 Recommendations of the Consultative Committee for Thermometry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Weights and Measures PDF 25th Meeting of the Consultative Committee for Thermometry Sevres 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 2010 05 07 2012 06 27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3 05 14 kilogram NOW Realization of the awaited definition of the kilogram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National Metrology Institutes 2012 10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4 Mohr Peter J The Quantum SI A Possible New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53 Academic Press 2008 34 2012 04 02 Bibcode 2008AdQC 53 27M ISBN 978 0 12 373925 4 doi 10 1016 s0065 3276 07 53003 0 journal 被忽略 帮助 Universe s Constants Now Known with Sufficient Certainty to Completely Redefine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新闻稿 NIST 2016 11 22 2016 12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1 01 Mohr Peter J Newell David B Taylor Barry N CODATA recommended values of the fundamental physical constants 2014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2016 09 26 88 3 035009 1 73 Bibcode 2016RvMP 88c5009M arXiv 1507 07956 doi 10 1103 RevModPhys 88 035009 This is a truly major development because these uncertainties are now sufficiently small that the adoption of the new SI by the 26th CGPM is expected Conover Emily It s official We re redefining the kilogram Science News 2018 11 16 2018 11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11 16 60 0 60 1 60 2 Foster Marcus P The next 50 years of the SI a review of the opportunities for the e Science age Metrologia 2010 10 05 47 6 R41 R51 2013 06 24 Bibcode 2010Metro 47R 41F doi 10 1088 0026 1394 47 6 R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6 Price Gary A skeptic s review of the New SI Accreditat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 2011 03 16 3 121 132 ISSN 0949 1775 doi 10 1007 s00769 010 0738 x 英语 Censullo Albert C Part I From the Current Kilogram Problem to a Proposed Definition Chemistry International 2011 10 33 5 9 12 2013 06 28 ISSN 0193 648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7 09 Burns D Thorburn Korte EH The Background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New SI for Analytical Chemists PDF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Public Analysts Online 2013 41 2 28 44 2013 06 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6 03 06 Davis Richard Proposed change to the definition of the kilogram Consequences for legal metrology PDF OIML Bulletin 2011 10 LII 4 2013 06 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5 03 27 Johansson Ingvar The mole is not an ordinary measurement unit Accreditat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 2011 08 16 8 9 467 470 ISSN 0949 1775 doi 10 1007 s00769 011 0804 z 英语 http www bipm org utils common pdf si brochure 8 en pdf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I Brochure 8th edition Leonard B P Comments on recent proposals for redefining the mole and kilogram Metrologia 2010 47 3 L5 L8 Bibcode 2010Metro 47L 5L doi 10 1088 0026 1394 47 3 L01 Pavese Franco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proposed redefinition of the unit for the amount of substance and of other SI units Accreditat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 2011 03 16 3 161 165 ISSN 0949 1775 doi 10 1007 s00769 010 0700 y 英语 Mills Ian Cvitas Tomislav Homann Klaus Kallay Nikola Kuchitsu Kozo Quantities Units and Symbols in Physical Chemistry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Physical Chemistry Division 2nd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Blackwell Science Ltd 1993 ISBN 978 0 632 03583 0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SI PDF 8th 114 115 2006 2020 05 21 ISBN 92 822 2213 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7 08 14 Leonard Brian Phillip Why the dalton should be redefined exactly in terms of the kilogram Metrologia 2012 05 49 4 487 491 Bibcode 2012Metro 49 487L doi 10 1088 0026 1394 49 4 487 Mise en pratique for the definition of the kelvin PDF Sevres France Consultative Committee for Thermometry CCT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Weights and Measures CIPM 2011 2013 06 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3 05 08 Consultative Committee for Thermometry CCT The International Temperature Scale of 1990 ITS 90 PDF Proces verbaux du Comite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 78th Meeting 1989 2013 06 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3 06 23 The International Temperature Scale of 1990 ITS 90 PDF Proces verbaux du Comite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 66th Meeting 1977 14 143 2019 09 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01 10 法语 延伸閱讀 编辑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SI Brochure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SI PDF 9th 2019 05 20 2020 05 21 ISBN 978 92 822 2272 0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 05 19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BIPM Input data for the special CODATA 2017 adjustment Metrologia Updated 2017 08 10 2017 08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10 05 外部連結 编辑國際計量局有關國際單位制新定義的網頁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常見問題網頁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2019年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重新定義 amp oldid 76328156,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