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因河地區

因河地區(德語:Innviertel, Innkreis; 巴伐利亞語Innviadl)是奧地利的傳統地區之一,位於因河東南方的上奧地利西部並與德國巴伐利亞接壤。此地與豪斯魯克地區英语Hausruckviertel米爾地區英语Mühlviertel特勞恩地區英语Traunviertel是上奧地利的傳統四大分區。

瑪麗亞施莫爾恩周邊景色。
因河地區在上奧地利的位置

因河地區位於上奧地利西北部,包含了因河畔布勞瑙因河地區里德謝爾丁。在1868年推行行政區劃新制後,上奧地利的傳統分區不再擁有法律地位。而原先的哈布斯堡行政分區(德語:Kreise)也隨之廢除。

不同於上奧地利其他地區,此地在1779年泰申條約英语Treaty of Teschen簽訂以前多屬於巴伐利亞公國及之後的巴伐利亞選侯國。這裡土壤肥沃、人口稠密、景觀涵蓋平地與阿爾卑斯山麓丘陵英语Alpine foothills,介於薩爾察赫河因河多瑙河豪斯魯克山之間。面積達2250 km²,人口約218,000人。

最大城市是因河畔布勞瑙,人口17,438人,其次是因河地區里德的12,209人。擁有5,216名居民的謝爾丁則以其巴洛克風格的市中心而成為知名旅遊景點。

名稱 编辑

 
謝爾丁的巴洛克風格街景
 
因河地區里德的因河-薩爾察赫風格建築

因河地區其實是一個較新的名詞,過去較常使用「因河巴伐利亞」(德語:Innbaiern)。在1779年併入奧地利後,由於當時大公國恩斯地區(現在的上奧地利)分為四個區域,因此新併入的土地稱為「第五地區」(德語:Fünfte Viertel),但之後米爾地區英语Mühlviertel與馬赫蘭地區(德語:Machlandviertel)合併後,此地成為現在所稱的「因河地區」。

地理 编辑

本地區由奧地利行政分區謝爾丁因河地區里德因河畔布勞瑙三縣組成。主要城鎮有三座縣治因河畔布勞瑙因河地區里德謝爾丁,以及馬蒂希霍芬阿爾特海姆

因河地區位於阿爾卑斯山麓丘陵下,面積約2,250平方公里,包括廣闊平坦且肥沃的因河河谷,以及東部毗鄰的起伏景觀,北部盛產花崗岩煤炭

歷史 编辑

 
因河地區在1392年分別劃入巴伐利亞因戈施塔特英语Bavaria-Ingolstadt巴伐利亞蘭休特英语Bavaria-Landshut巴伐利亞慕尼黑英语Bavaria-Munich以及巴伐利亞施特勞賓英语Bavaria-Straubing

巴伐利亞:中世紀與現代 编辑

從六世紀起,因河地區的大部分地區是屬於德意志巴伐利亞部落公國的馬蒂希區(德語:Mattiggau),北部則屬於羅塔赫區(德語:Rottachgau)。1507年,「因河巴伐利亞」成為布格豪森的「監管區」(德語:Rentamt)。南巴伐利亞的蒙德塞地區在1506年納入哈布斯堡領地。在布格豪森的管理下,因河以外的這片土地在數世紀以來一直扮演著兩個重要角色:戰略上作為東部防線抵禦崛起的奧地利大公國,以及經濟上作為農作物種植的耕地

1705-1706年巴伐利亞起義英语Bavarian uprising of 1705–1706反抗哈布斯堡皇帝約瑟夫一世佔領期間,布勞瑙是巴伐利亞巴伐利亞國防大會(1705年12月),或稱「布勞瑙議會英语Braunau Parliament」的舉辦地。該集會呼籲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壓迫,也是神聖羅馬帝國內早期出現的議會制度之一。

 
1779年的因河地區地圖

哈布斯堡時代:泰申條約與維也納會議 编辑

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之後,此地正式脫離巴伐利亞選侯國。無子嗣的巴伐利亞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三世·約瑟夫(1745–1777)去世後,維特爾斯巴赫家族不再有巴伐利亞血統。一些中歐強權對此提出要求,其中,奧地利要求割讓下巴伐利亞上普法茲。隨著泰申條約英语Treaty of Teschen的簽訂,因河地區在1779年成為上奧地利的一部份。[1]

由於1809年的申布倫條約,巴伐利亞在1810年再次奪回因河地區,並與部分豪斯魯克地區劃入巴伐利亞下多瑙河區英语Lower Danube Circle。1811年,此地的堂區從林茨教區劃入帕紹主教區。1816年慕尼黑條約英语Munich Treaty後,巴伐利亞王國最終在1816年5月1日將因河地區與其他區域割讓給奧地利帝國。1816年7月1日,林茨教區再次從帕紹主教區手中接管此地。

 
馬克西米利安三世·約瑟夫的逝世被認為是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的導火線

語言與巴伐利亞遺產 编辑

在政治層面上,新領土併入上奧地利(德語:Land ob der Enn,恩斯之上的土地),巴伐利亞官員須向新君主宣誓效忠、因河地區貴族也需臣服新君主。更困難的是行政整合。因河地區過去從未是獨立的行政區劃,而是由仍在巴伐利亞的布格豪森管理,現在則由一個獨立的「地區執行委員會」(德語:Landes-EinrichtungsKommission)執行。1795年皇帝約瑟夫二世施行改革導入新教會與學校制度後,加上更高的酒稅迫使啤酒廠關閉,點燃了民眾的怒火。[2] 對此,因河巴伐利亞的民眾非常不滿意其處境,高喊「寧為巴伐利亞而死也不願遭帝國摧毀!」(德語:Lieber bayrisch sterben als kaiserlich verderben!)。[3]

在語言上,儘管奧地利標準語被廣泛採用,但中西部巴伐利亞的方言特色仍保留於因河地區至今,主要可見於該地區大量的發音特色中(如牛奶在因河地區念作MilliMuich,但奧地利其他地區則念為Müch)。越往西部,語言逐漸變為中西部巴伐利亞方言。

在城鎮建築上,色彩繽紛的因河-薩爾察赫風格建築也讓人想起巴伐利亞傳統。

地區展覽會 编辑

首屆巴伐利亞-上奧地利地區展覽會在2004年於帕紹、阿斯巴赫、賴謝斯貝格和謝爾丁舉行。

與上奧地利其他地區的關係 编辑

因河地區是1705年和1706年巴伐利亞起義反抗奧地利佔領的中心。然而,在1779年併入奧地利後並沒有形成更大規模的抵抗。例如,因河地區出身的弗朗茲·史特爾茨哈默(Franz Stelzhamer)在他平凡的著作《Dá Soldatnvödá》[4]宣揚共同國籍,並被視為是19世紀上奧地利的「民族詩人」。

儘管如此,直到 20 世紀,因河地區人和其他上奧地利人(Landlers,"Landl" 意指豪斯魯克或上奧地利)仍衝突不斷。從這個時候,地方開始出現著名的諺語,如「當因河地區人來了,就該回家了!」(德語:Wenn d' Innviertler keman, hoasts umirucka!)。體制內亦出現地區間的競爭,如在旅遊部門,相較於東邊的格里斯基興,甚或是更東的首府林茲,因河地區在媒體推廣上明顯居於劣勢。

 
布勞瑙盾徽上的普法爾茨獅子英语Palatine Lion巴伐利亞藍白菱形紋

這些爭論的觀點之一是連結鄰近上因河地區((布勞瑙地區、里德地區西南部)的薩爾斯堡交通網不足。而,維也納-林茲-慕尼黑連線是重要的交通路線。作為下因河地區((謝爾丁地區、里德地區東北部)都會中心的帕紹在這之間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河地區的獨立性也反映在里德市長Albert Ortig在2009年選舉發起的「首府辯論」中。他宣布里德為因河地區首府因而激怒了布勞瑙的政客。[5]

儘管如此,今日因河地區居民對土地的認同遠遠超過上奧地利其他地區的居民,除了位於多瑙河畔、在地理上一定程度偏離現代分界的米爾地區。

人口統計 编辑

今日,因河地區居民約有215,000人。當地的德語方言「因河地區方言」(德語:Innviertlerisch)十分接近下巴伐利亞的語言。

知名人士 编辑

因河地區出身的知名人士有《平安夜》作曲家Franz Xaver Gruber英语Franz Gruber (musician)歌劇歌唱家弗朗茨·克薩韋爾·格爾英语Franz Xaver Gerl、巴洛克雕塑家施萬塔勒英语Schwanthaler家族、親衛隊領袖恩斯特·卡爾滕布倫納真福良心拒服兵役者法蘭茲·雅各史塔特、物理學家安東·塞林格阿道夫·希特勒外交官埃貢·蘭肖芬-魏特海默英语Egon Ranshofen-Wertheimer皆生於德國邊境的因河畔布勞瑙

圖片 编辑

參見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 [3 Januar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3) (德语). 
  2. ^ Haider, 1987, pp. 222ff.
  3. ^ . Wochenblick. 2016-05-07 [2020-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9). 
  4. ^ Project Gutenberg: ' 'Dá Soldatnvödá'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on January 23, 2012.
  5. ^ Dieter Seitl. . Oberösterreichische Nachrichten. 2010-11-25 [2020-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9). 

參考文獻 编辑

  • Ludwig Maier (编), G’wunna hat z’letzt nur unseroans! Der Bairische Volksaufstand 1705/1706 im Spanischen Erbfolgekrieg. Vom Innviertel nach Tölz, zur Sendlinger Mordweihnacht und zur Schlacht bei Aidenbach, Munich, 2005, ISBN 3-902121-68-8 (德语) 
  • Herbert Wurster: Heimat am Inn, Kultur und Geschichte, Simbach/Braunau/Inn 1999 (siehe auch www.hrb.at).
  • Günther Kleinhanns, Anton Hauser, Das Innviertel, Vienna: Jugend und Volk, 1991, ISBN 3-224-17656-3 (德语) 
  • Siegfried Haider, Geschichte Oberösterreichs, Munich: R. Oldenbourg, 1987, ISBN 3-486-54081-5 (德语) 
  • Roger M. Allmannsberger, Gerhard Schwentner, Das Landgericht Ried, Historischer Atlas von Bayern Teil I/2: Innviertel, Munich: Bayer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2017, ISBN 978-3-7696-6561-1 (德语) 
  • Gerhard Schwentner, Kommission für bayerische Landesgeschichte , 编, Das Landgericht Schärding, Historischer Atlas von Bayern Teil I/1: Innviertel, Munich: Bayer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2014, ISBN 978-3-7696-6559-8 (德语) 

外部連結 编辑

坐标48°18′N 13°24′E / 48.300°N 13.400°E / 48.300; 13.400

因河地區, 德語, innviertel, innkreis, 巴伐利亞語, innviadl, 是奧地利的傳統地區之一, 位於因河東南方的上奧地利西部並與德國巴伐利亞接壤, 此地與豪斯魯克地區, 英语, hausruckviertel, 米爾地區, 英语, mühlviertel, 和特勞恩地區, 英语, traunviertel, 是上奧地利的傳統四大分區, 瑪麗亞施莫爾恩周邊景色, 在上奧地利的位置, 位於上奧地利西北部, 包含了因河畔布勞瑙, 里德及謝爾丁, 在1868年推行行政區劃新制後, 上奧地利的傳統. 因河地區 德語 Innviertel Innkreis 巴伐利亞語 Innviadl 是奧地利的傳統地區之一 位於因河東南方的上奧地利西部並與德國巴伐利亞接壤 此地與豪斯魯克地區 英语 Hausruckviertel 米爾地區 英语 Muhlviertel 和特勞恩地區 英语 Traunviertel 是上奧地利的傳統四大分區 瑪麗亞施莫爾恩周邊景色 因河地區在上奧地利的位置 因河地區位於上奧地利西北部 包含了因河畔布勞瑙 因河地區里德及謝爾丁 在1868年推行行政區劃新制後 上奧地利的傳統分區不再擁有法律地位 而原先的哈布斯堡行政分區 德語 Kreise 也隨之廢除 不同於上奧地利其他地區 此地在1779年泰申條約 英语 Treaty of Teschen 簽訂以前多屬於巴伐利亞公國及之後的巴伐利亞選侯國 這裡土壤肥沃 人口稠密 景觀涵蓋平地與阿爾卑斯山麓丘陵 英语 Alpine foothills 介於薩爾察赫河 因河 多瑙河及豪斯魯克山之間 面積達2250 km 人口約218 000人 最大城市是因河畔布勞瑙 人口17 438人 其次是因河地區里德的12 209人 擁有5 216名居民的謝爾丁則以其巴洛克風格的市中心而成為知名旅遊景點 目录 1 名稱 2 地理 3 歷史 3 1 巴伐利亞 中世紀與現代 3 2 哈布斯堡時代 泰申條約與維也納會議 3 3 語言與巴伐利亞遺產 3 4 地區展覽會 4 與上奧地利其他地區的關係 5 人口統計 6 知名人士 7 圖片 8 參見 9 註釋 10 參考文獻 11 外部連結名稱 编辑 nbsp 謝爾丁的巴洛克風格街景 nbsp 因河地區里德的因河 薩爾察赫風格建築 因河地區其實是一個較新的名詞 過去較常使用 因河巴伐利亞 德語 Innbaiern 在1779年併入奧地利後 由於當時大公國將恩斯地區 現在的上奧地利 分為四個區域 因此新併入的土地稱為 第五地區 德語 Funfte Viertel 但之後米爾地區 英语 Muhlviertel 與馬赫蘭地區 德語 Machlandviertel 合併後 此地成為現在所稱的 因河地區 地理 编辑本地區由奧地利行政分區的謝爾丁 因河地區里德 因河畔布勞瑙三縣組成 主要城鎮有三座縣治因河畔布勞瑙 因河地區里德 謝爾丁 以及馬蒂希霍芬與阿爾特海姆 因河地區位於阿爾卑斯山麓丘陵下 面積約2 250平方公里 包括廣闊平坦且肥沃的因河河谷 以及東部毗鄰的起伏景觀 北部盛產花崗岩和煤炭 歷史 编辑 nbsp 因河地區在1392年分別劃入巴伐利亞因戈施塔特 英语 Bavaria Ingolstadt 巴伐利亞蘭休特 英语 Bavaria Landshut 巴伐利亞慕尼黑 英语 Bavaria Munich 以及巴伐利亞施特勞賓 英语 Bavaria Straubing 巴伐利亞 中世紀與現代 编辑 從六世紀起 因河地區的大部分地區是屬於德意志巴伐利亞部落公國的馬蒂希區 德語 Mattiggau 北部則屬於羅塔赫區 德語 Rottachgau 1507年 因河巴伐利亞 成為布格豪森的 監管區 德語 Rentamt 南巴伐利亞的蒙德塞地區在1506年納入哈布斯堡領地 在布格豪森的管理下 因河以外的這片土地在數世紀以來一直扮演著兩個重要角色 戰略上作為東部防線抵禦崛起的奧地利大公國 以及經濟上作為農作物種植的耕地 在1705 1706年巴伐利亞起義 英语 Bavarian uprising of 1705 1706 反抗哈布斯堡皇帝約瑟夫一世佔領期間 布勞瑙是巴伐利亞巴伐利亞國防大會 1705年12月 或稱 布勞瑙議會 英语 Braunau Parliament 的舉辦地 該集會呼籲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壓迫 也是神聖羅馬帝國內早期出現的議會制度之一 nbsp 1779年的因河地區地圖 哈布斯堡時代 泰申條約與維也納會議 编辑 在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之後 此地正式脫離巴伐利亞選侯國 無子嗣的巴伐利亞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三世 約瑟夫 1745 1777 去世後 維特爾斯巴赫家族不再有巴伐利亞血統 一些中歐強權對此提出要求 其中 奧地利要求割讓下巴伐利亞和上普法茲 隨著泰申條約 英语 Treaty of Teschen 的簽訂 因河地區在1779年成為上奧地利的一部份 1 由於1809年的申布倫條約 巴伐利亞在1810年再次奪回因河地區 並與部分豪斯魯克地區劃入巴伐利亞下多瑙河區 英语 Lower Danube Circle 1811年 此地的堂區從林茨教區劃入帕紹主教區 1816年慕尼黑條約 英语 Munich Treaty 後 巴伐利亞王國最終在1816年5月1日將因河地區與其他區域割讓給奧地利帝國 1816年7月1日 林茨教區再次從帕紹主教區手中接管此地 nbsp 馬克西米利安三世 約瑟夫的逝世被認為是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的導火線 語言與巴伐利亞遺產 编辑 在政治層面上 新領土併入上奧地利 德語 Land ob der Enn 恩斯之上的土地 巴伐利亞官員須向新君主宣誓效忠 因河地區貴族也需臣服新君主 更困難的是行政整合 因河地區過去從未是獨立的行政區劃 而是由仍在巴伐利亞的布格豪森管理 現在則由一個獨立的 地區執行委員會 德語 Landes EinrichtungsKommission 執行 1795年皇帝約瑟夫二世施行改革導入新教會與學校制度後 加上更高的酒稅迫使啤酒廠關閉 點燃了民眾的怒火 2 對此 因河巴伐利亞的民眾非常不滿意其處境 高喊 寧為巴伐利亞而死也不願遭帝國摧毀 德語 Lieber bayrisch sterben als kaiserlich verderben 3 在語言上 儘管奧地利標準語被廣泛採用 但中西部巴伐利亞的方言特色仍保留於因河地區至今 主要可見於該地區大量的發音特色中 如牛奶在因河地區念作Milli或Muich 但奧地利其他地區則念為Much 越往西部 語言逐漸變為中西部巴伐利亞方言 在城鎮建築上 色彩繽紛的因河 薩爾察赫風格建築也讓人想起巴伐利亞傳統 地區展覽會 编辑 首屆巴伐利亞 上奧地利地區展覽會在2004年於帕紹 阿斯巴赫 賴謝斯貝格和謝爾丁舉行 與上奧地利其他地區的關係 编辑因河地區是1705年和1706年巴伐利亞起義反抗奧地利佔領的中心 然而 在1779年併入奧地利後並沒有形成更大規模的抵抗 例如 因河地區出身的弗朗茲 史特爾茨哈默 Franz Stelzhamer 在他平凡的著作 Da Soldatnvoda 4 宣揚共同國籍 並被視為是19世紀上奧地利的 民族詩人 儘管如此 直到 20 世紀 因河地區人和其他上奧地利人 Landlers Landl 意指豪斯魯克或上奧地利 仍衝突不斷 從這個時候 地方開始出現著名的諺語 如 當因河地區人來了 就該回家了 德語 Wenn d Innviertler keman hoasts umirucka 體制內亦出現地區間的競爭 如在旅遊部門 相較於東邊的格里斯基興 甚或是更東的首府林茲 因河地區在媒體推廣上明顯居於劣勢 nbsp 布勞瑙盾徽上的普法爾茨獅子 英语 Palatine Lion 與巴伐利亞藍白菱形紋 這些爭論的觀點之一是連結鄰近上因河地區 布勞瑙地區 里德地區西南部 的薩爾斯堡交通網不足 而 維也納 林茲 慕尼黑連線是重要的交通路線 作為下因河地區 謝爾丁地區 里德地區東北部 都會中心的帕紹在這之間扮演了重要角色 因河地區的獨立性也反映在里德市長Albert Ortig在2009年選舉發起的 首府辯論 中 他宣布里德為因河地區首府因而激怒了布勞瑙的政客 5 儘管如此 今日因河地區居民對土地的認同遠遠超過上奧地利其他地區的居民 除了位於多瑙河畔 在地理上一定程度偏離現代分界的米爾地區 人口統計 编辑今日 因河地區居民約有215 000人 當地的德語方言 因河地區方言 德語 Innviertlerisch 十分接近下巴伐利亞的語言 知名人士 编辑因河地區出身的知名人士有 平安夜 作曲家Franz Xaver Gruber 英语 Franz Gruber musician 歌劇歌唱家弗朗茨 克薩韋爾 格爾 英语 Franz Xaver Gerl 巴洛克雕塑家施萬塔勒 英语 Schwanthaler 家族 親衛隊領袖恩斯特 卡爾滕布倫納 真福良心拒服兵役者法蘭茲 雅各史塔特 物理學家安東 塞林格 阿道夫 希特勒與外交官埃貢 蘭肖芬 魏特海默 英语 Egon Ranshofen Wertheimer 皆生於德國邊境的因河畔布勞瑙 圖片 编辑 nbsp 因河地區鄉村風景 nbsp 因河地區鄉村的日落景色 nbsp 瑪麗亞施莫爾恩 nbsp 霍爾澤斯特湖 Holzostersee 參見 编辑上奧地利註釋 编辑 225 Jahre Innviertel bei Oberosterreich 3 Januar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2 03 德语 Haider 1987 pp 222ff Verwasserte Grenzen im Innviertel No sharp borders in the Innviertel Wochenblick 2016 05 07 2020 02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4 19 Project Gutenberg Da Soldatnvod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on January 23 2012 Dieter Seitl Ortig in Braunau Ried ist und bleibt Hauptstadt des Innviertels Around Braunau Ried is and will remain the capital of the Innviertel Oberosterreichische Nachrichten 2010 11 25 2020 02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3 19 參考文獻 编辑Ludwig Maier 编 G wunna hat z letzt nur unseroans Der Bairische Volksaufstand 1705 1706 im Spanischen Erbfolgekrieg Vom Innviertel nach Tolz zur Sendlinger Mordweihnacht und zur Schlacht bei Aidenbach Munich 2005 ISBN 3 902121 68 8 德语 Herbert Wurster Heimat am Inn Kultur und Geschichte Simbach Braunau Inn 1999 siehe auch www hrb at Gunther Kleinhanns Anton Hauser Das Innviertel Vienna Jugend und Volk 1991 ISBN 3 224 17656 3 德语 Siegfried Haider Geschichte Oberosterreichs Munich R Oldenbourg 1987 ISBN 3 486 54081 5 德语 Roger M Allmannsberger Gerhard Schwentner Das Landgericht Ried Historischer Atlas von Bayern Teil I 2 Innviertel Munich Bayer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2017 ISBN 978 3 7696 6561 1 德语 Gerhard Schwentner Kommission fur bayerische Landesgeschichte 编 Das Landgericht Scharding Historischer Atlas von Bayern Teil I 1 Innviertel Munich Bayer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2014 ISBN 978 3 7696 6559 8 德语 外部連結 编辑 nbsp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 因河地區 nbsp 維基導遊上的相關旅行指南 因河地區 Innviertel a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因河地區觀光網站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坐标 48 18 N 13 24 E 48 300 N 13 400 E 48 300 13 400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因河地區 amp oldid 7645354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