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或稱司母戊鼎,是華夏商代後期(约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因其鼎腹內壁著有銘文「后母戊」三字而得名。「母戊」是武丁妻妾婦妌廟號。該鼎可能為祖庚祖甲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原释其铭文为“司母戊”,于2011年改为“后母戊”,但学界存争议。

外观 编辑

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故又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公分、口长110公分、宽79公分、重832.84公斤,足高46公分,壁厚6公分,口沿寬厚,輪廓方直,立耳、方腹、四足中空,是殷墟考古發掘以來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鼎身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致,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四面外,其余各處皆有紋飾。鼎身四周以細密的雲雷紋為底紋,其上鑄有盤龍紋和饕餮紋。盤龍紋細致精巧,饕餮紋生動威武,四面交接之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紋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兩虎口含人頭,鼎耳側面飾以魚紋。鼎足之處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整個后母戊鼎的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了極高的水準,是商代青銅器文化巔峰之作的典型代表。[1]鼎腹長方形,上豎兩隻直耳(發現時僅剩一耳,另一耳是後來複製補上的),上有虎噬人图案,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容器。该鼎是商王祖庚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后母戊鼎局部

出土与收藏 编辑

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縣(今安陽市殷都區北蒙街道)武官村吴培文家的農地中出土。后母戊鼎發現後被古董商萧寅卿欲以20萬大洋買下;但因鼎太重太大,移動困難,其便要求村民鋸斷大鼎然後運出,但僅鋸一耳便鋸不斷,惟有作罷,並重新埋下避免被其他人發現,其後該耳亦丟失。

另有说法,大鼎在出土时只有一只立耳,另一只丢失。挖出鼎的村民为了便于运输,决定用钢锯锯鼎,但最后收效甚微,只锯开一个小口,只得作罢。最后是用回填土的办法,用了3个晚上把大鼎挖出地面[2]。大鼎刚出土恰逢闻讯而来的日本人索要,当地村民为了防止大鼎被日本人抢走,村民将大鼎重新掩埋起来。

1946年后母戊鼎被重新掘出,原物先存於縣政府處。同年十月底,為慶祝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60壽辰,汤恩伯王仲廉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一集团军正在进攻豫北中共控制的冀鲁豫軍區,在当地用專車把它運抵南京作壽禮,蔣指示撥交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保存。张凤于1946年11月17日《中央日报》第十版发表《安阳武官村出土方鼎铭文考释》主张称之为“司母戊方鼎”,为中央博物院采用。

 
蒋介石参观司母戊大方鼎

1948年5月29日,該鼎在南京首次公開展出,蔣介石總統親臨參觀並在鼎前留影。1949年國民政府离开大陆的时候将大批珍贵的文物运往台湾,由于战事紧急,而后母戊鼎太重需要起重机吊装,当时无法找来起重机,只得留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鼎存於南京博物院,1959年轉交中國歷史博物館至今。

铸造 编辑

后母戊鼎的合金成分与《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相同。后母戊鼎除立耳是先铸成后嵌入鼎范,鼎身是一次浇铸而成,共用28块陶范[3]

2000年,南京博物院技术部申报「泥范铸作司母戊鼎工艺研究」课题,並在2006年7月用仿古代的泥范铸作工艺初步鑄成原大司母戊鼎。[4]

為籌備殷墟申請聯合國「世遺」評估行動,中國歷史博物館曾在2005年9月下旬把在北京秘藏的原鼎運回安陽殷墟博物館一同展覽近四個月。殷墟在2006年7月13日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後,當年把原鼎收藏免被日軍搜掠[5]的42位村民之一的吳培文被增補為安陽市政協委員。[6]

名称司/后之爭 编辑

邵慎之于1946年在《申报》发表《安阳探古  殷代祭器出土记》,认为铭文是“后妻戊”,鼎受器人为戊太太,铸器人为丈夫(殷王之一)[7]。1946年张凤在《中央日报》发表《安阳武官村出土方鼎铭文考释》,将铭文解读为“司母戊”,称鼎为“司母戊方鼎”[7]。1949年後,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將銘文釋讀為「司母戊」,並將該鼎訂名為「司母戊鼎」。郭氏將「司」字解釋為「祭祀」之意,「戊」為墓主人的廟號[8]。1962年,台灣大學教授、甲骨文學家金祥恒先生發表《釋「后」》一文,首次將鼎中銘文釋讀為「后母戊」,並指出商代字體较為自由,可正寫也可反寫。然而由於材料有限,當時並沒有受到很大的重視[8][9]。1977年,歷史學者李學勤也提出銘文當隸定為「后」,並提出「司母戊」為動賓結構用的短語,在銘文中罕見。此次釋讀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8]。李又称“后”依《礼记 · 曲礼》“天子之妃曰后”指“王后”,“周朝始称王妃为后”的说法是错的,因为《左传 · 哀公元年》记载夏王相的妻为“后缗”[10]。考古学家孙机指出甲骨文中很多字可反写,“后”指君王;母戊被认为是商王武丁之配偶,而卜辞称商王配偶妇好为“后帚好”,有例可循;甲骨文中常用于作“祀”的字形与这里的“司”不同,释为“司”(“祀”)站不住脚[11]

2011年3月,修整后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重新开馆。2011年3月6日中午12點,中央電視台新聞频道《新闻30分》播发了一条简单的文物新闻,主持人和记者将“司母戊鼎”念為“后母戊鼎”,從而使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专题陈设中将“司母戊鼎”改名为“后母戊鼎”更名的事情曝光,「司后之爭」正式白熱化。[12]然而在该鼎出土地——殷墟以及中国唯一一个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它的释名仍为司母戊鼎。[13]

然而,支持維持「司母戊」的學者認為,「后」這個字用於指稱帝王配偶的用法是在春秋才出現。《白虎通》中记载“商以前皆曰妃,周始立后”。殷墟卜辭當中並沒有此用法,而是以「毓」字來指稱王后。[12]有學者經考證後認為「司」字應當「祭祀」之意使用[14]。周礼的四时祭祀分别名叫礿、祠、尝、烝,“祠”字金文省作“司”是合理的。另有学者裘锡圭先生认为同「㚸」,解作「女性」。[15]

目前,关于司和后的学术争议仍在进行中。

注释 编辑

  1. ^ 館藏精品:司母戊鼎. [2019-08-24]. (原始内容于2019-08-24) (中文(简体)). 
  2. ^ 国宝档案第39、40集司母戊鼎,2004年11月25日CCTV-4首播。
  3. ^ 同項參考
  4. ^ 五年时间,南京“克隆”司母戊鼎终于成功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南京日报》2006年7月15日。
  5. ^ 司母戊大方鼎当年发现者讲述国宝劫难经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6年8月22日。
  6. ^ “护鼎功臣”吴培文成为政协委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河南日报》2006年9月16日。
  7. ^ 7.0 7.1 李维明. . 2015-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10). 
  8. ^ 8.0 8.1 8.2 李建平. 「司母戊」還是「后母戊」?. 語文建設. 2011, (5) [2016-07-28]. doi:10.3969/j.issn.1001-8476.2011.05.017. 
  9. ^ 金祥恒. 〈釋「后」〉. 《金祥恒先生全集》. 臺北: 台北艺文印书馆. 1990年. 
  10. ^ 李学勤. 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 文物. 1977, 1977 (11). 
  11. ^ 孙机. 中国第一大鼎应该叫什么名字?. 北京晚报. 2016-12-22 (中文(中国大陆)). 
  12. ^ 12.0 12.1 葛英会. 商代大鼎 的「司」 、「后」之争. 殷都學刊. 2012, (1) [2016-07-28]. doi:10.3969/j.issn.1001-0238.2012.01.003. 
  13. ^ 国宝更名再引争议 司母戊鼎or后母戊鼎. [2011-12-05]. (原始内容于2013-08-01). 
  14. ^ 曹定云. 論殷周時代“司”、“后”二字形義及其區分——兼論“司母戊鼎”不可改名為“后母戊鼎”. 殷都學刊. 2012, 33 (4). doi:10.3969/j.issn.1001-0238.2012.04.001. 
  15. ^ 裘錫圭. 說“㚸”(提綱). 2010-07-12 [2020-05-31]. (原始内容于2020-06-30). 

外部链接 编辑

  • 司母戊鼎的发现和价值[永久失效連結] 杨云 著,《文史知识》1983年11期
  • 司母戊鼎2005年9月運回殷墟展出新聞(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5年9月20日《人民日報》
  • ,柳葉刀 著,金羊網2006年2月2日。
  • 司母戊大方鼎图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附铭文),甘肃博物馆,2021年

后母戊鼎, 或稱司母戊鼎, 是華夏商代後期, 约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 因其鼎腹內壁著有銘文, 后母戊, 三字而得名, 母戊, 是武丁妻妾婦妌的廟號, 該鼎可能為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而鑄造, 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释其铭文为, 司母戊, 于2011年改为, 后母戊, 但学界存争议, 后母戊铜鼎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公布时代商代出土河南安阳, 1939年, 现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入录2002年, 目录, 外观, 出土与收藏, 铸造,. 后母戊鼎 或稱司母戊鼎 是華夏商代後期 约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 因其鼎腹內壁著有銘文 后母戊 三字而得名 母戊 是武丁妻妾婦妌的廟號 該鼎可能為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而鑄造 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释其铭文为 司母戊 于2011年改为 后母戊 但学界存争议 后母戊铜鼎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公布时代商代出土河南安阳 1939年 现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入录2002年 目录 1 外观 2 出土与收藏 3 铸造 4 名称司 后之爭 5 注释 6 外部链接外观 编辑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 故又称后母戊大方鼎 高133公分 口长110公分 宽79公分 重832 84公斤 足高46公分 壁厚6公分 口沿寬厚 輪廓方直 立耳 方腹 四足中空 是殷墟考古發掘以來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 鼎身紋飾美觀莊重 工藝精致 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四面外 其余各處皆有紋飾 鼎身四周以細密的雲雷紋為底紋 其上鑄有盤龍紋和饕餮紋 盤龍紋細致精巧 饕餮紋生動威武 四面交接之處 則飾以扉棱 扉棱上為牛首 下為饕餮 鼎耳外廓紋有兩只猛虎 虎口相對 兩虎口含人頭 鼎耳側面飾以魚紋 鼎足之處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 整個后母戊鼎的造型 紋飾 工藝均達到了極高的水準 是商代青銅器文化巔峰之作的典型代表 1 鼎腹長方形 上豎兩隻直耳 發現時僅剩一耳 另一耳是後來複製補上的 上有虎噬人图案 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 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 最重的青銅容器 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nbsp 后母戊鼎局部出土与收藏 编辑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縣 今安陽市殷都區北蒙街道 武官村吴培文家的農地中出土 后母戊鼎發現後被古董商萧寅卿欲以20萬大洋買下 但因鼎太重太大 移動困難 其便要求村民鋸斷大鼎然後運出 但僅鋸一耳便鋸不斷 惟有作罷 並重新埋下避免被其他人發現 其後該耳亦丟失 另有说法 大鼎在出土时只有一只立耳 另一只丢失 挖出鼎的村民为了便于运输 决定用钢锯锯鼎 但最后收效甚微 只锯开一个小口 只得作罢 最后是用回填土的办法 用了3个晚上把大鼎挖出地面 2 大鼎刚出土恰逢闻讯而来的日本人索要 当地村民为了防止大鼎被日本人抢走 村民将大鼎重新掩埋起来 1946年后母戊鼎被重新掘出 原物先存於縣政府處 同年十月底 為慶祝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60壽辰 汤恩伯 王仲廉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一集团军正在进攻豫北中共控制的冀鲁豫軍區 在当地用專車把它運抵南京作壽禮 蔣指示撥交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保存 张凤于1946年11月17日 中央日报 第十版发表 安阳武官村出土方鼎铭文考释 主张称之为 司母戊方鼎 为中央博物院采用 nbsp 蒋介石参观司母戊大方鼎1948年5月29日 該鼎在南京首次公開展出 蔣介石總統親臨參觀並在鼎前留影 1949年國民政府离开大陆的时候将大批珍贵的文物运往台湾 由于战事紧急 而后母戊鼎太重需要起重机吊装 当时无法找来起重机 只得留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鼎存於南京博物院 1959年轉交中國歷史博物館至今 铸造 编辑后母戊鼎的合金成分与 周礼 考工记 中记载的相同 后母戊鼎除立耳是先铸成后嵌入鼎范 鼎身是一次浇铸而成 共用28块陶范 3 2000年 南京博物院技术部申报 泥范铸作司母戊鼎工艺研究 课题 並在2006年7月用仿古代的泥范铸作工艺初步鑄成原大司母戊鼎 4 為籌備殷墟申請聯合國 世遺 評估行動 中國歷史博物館曾在2005年9月下旬把在北京秘藏的原鼎運回安陽殷墟博物館一同展覽近四個月 殷墟在2006年7月13日正式成為 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後 當年把原鼎收藏免被日軍搜掠 5 的42位村民之一的吳培文被增補為安陽市政協委員 6 名称司 后之爭 编辑邵慎之于1946年在 申报 发表 安阳探古 殷代祭器出土记 认为铭文是 后妻戊 鼎受器人为戊太太 铸器人为丈夫 殷王之一 7 1946年张凤在 中央日报 发表 安阳武官村出土方鼎铭文考释 将铭文解读为 司母戊 称鼎为 司母戊方鼎 7 1949年後 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將銘文釋讀為 司母戊 並將該鼎訂名為 司母戊鼎 郭氏將 司 字解釋為 祭祀 之意 戊 為墓主人的廟號 8 1962年 台灣大學教授 甲骨文學家金祥恒先生發表 釋 后 一文 首次將鼎中銘文釋讀為 后母戊 並指出商代字體较為自由 可正寫也可反寫 然而由於材料有限 當時並沒有受到很大的重視 8 9 1977年 歷史學者李學勤也提出銘文當隸定為 后 並提出 司母戊 為動賓結構用的短語 在銘文中罕見 此次釋讀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8 李又称 后 依 礼记 曲礼 天子之妃曰后 指 王后 周朝始称王妃为后 的说法是错的 因为 左传 哀公元年 记载夏王相的妻为 后缗 10 考古学家孙机指出甲骨文中很多字可反写 后 指君王 母戊被认为是商王武丁之配偶 而卜辞称商王配偶妇好为 后帚好 有例可循 甲骨文中常用于作 祀 的字形与这里的 司 不同 释为 司 祀 站不住脚 11 2011年3月 修整后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重新开馆 2011年3月6日中午12點 中央電視台新聞频道 新闻30分 播发了一条简单的文物新闻 主持人和记者将 司母戊鼎 念為 后母戊鼎 從而使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国古代青铜艺术 专题陈设中将 司母戊鼎 改名为 后母戊鼎 更名的事情曝光 司后之爭 正式白熱化 12 然而在该鼎出土地 殷墟以及中国唯一一个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 它的释名仍为司母戊鼎 13 然而 支持維持 司母戊 的學者認為 后 這個字用於指稱帝王配偶的用法是在春秋才出現 白虎通 中记载 商以前皆曰妃 周始立后 殷墟卜辭當中並沒有此用法 而是以 毓 字來指稱王后 12 有學者經考證後認為 司 字應當 祭祀 之意使用 14 周礼的四时祭祀分别名叫礿 祠 尝 烝 祠 字金文省作 司 是合理的 另有学者裘锡圭先生认为同 㚸 解作 女性 15 目前 关于司和后的学术争议仍在进行中 注释 编辑 館藏精品 司母戊鼎 2019 08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8 24 中文 简体 国宝档案第39 40集司母戊鼎 2004年11月25日CCTV 4首播 同項參考 五年时间 南京 克隆 司母戊鼎终于成功了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南京日报 2006年7月15日 司母戊大方鼎当年发现者讲述国宝劫难经历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6年8月22日 护鼎功臣 吴培文成为政协委员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河南日报 2006年9月16日 7 0 7 1 李维明 司母戊鼎研究历程初览 上 1949年以前 2015 06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9 10 8 0 8 1 8 2 李建平 司母戊 還是 后母戊 語文建設 2011 5 2016 07 28 doi 10 3969 j issn 1001 8476 2011 05 017 金祥恒 釋 后 金祥恒先生全集 臺北 台北艺文印书馆 1990年 李学勤 论 妇好 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 文物 1977 1977 11 孙机 中国第一大鼎应该叫什么名字 北京晚报 2016 12 22 中文 中国大陆 使用 accessdate 需要含有 url 帮助 12 0 12 1 葛英会 商代大鼎 的 司 后 之争 殷都學刊 2012 1 2016 07 28 doi 10 3969 j issn 1001 0238 2012 01 003 国宝更名再引争议 司母戊鼎or后母戊鼎 2011 12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8 01 曹定云 論殷周時代 司 后 二字形義及其區分 兼論 司母戊鼎 不可改名為 后母戊鼎 殷都學刊 2012 33 4 doi 10 3969 j issn 1001 0238 2012 04 001 裘錫圭 說 㚸 提綱 2010 07 12 2020 05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6 30 外部链接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后母戊鼎司母戊鼎的发现和价值 永久失效連結 杨云 著 文史知识 1983年11期 司母戊鼎2005年9月運回殷墟展出新聞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5年9月20日 人民日報 司母戊大方鼎的另一只 耳朵 柳葉刀 著 金羊網2006年2月2日 司母戊大方鼎图片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这几件文物改了名儿 你还能认出来吗 附铭文 甘肃博物馆 2021年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后母戊鼎 amp oldid 78875681,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