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右扶風

右扶風,西汉时分内史辖地设立,取义“扶助风化”。三國以後改稱作扶風郡扶風國,既可以指官名也可以指其所轄政區。今陝西省寶雞市設有扶風縣

历代变更
設置 {{{設置}}}
使用状况 陝西省鳳翔縣
西漢 右扶風
新朝 (三辅改置六尉郡)
東漢 右扶風
三國 扶風郡
西晉 扶風國-秦國-扶風郡
南北朝 扶風郡
隋朝 扶風郡
唐朝 扶風郡

漢代右扶風

秦漢時期

在兩漢時期與京兆尹左馮翊合稱三輔,是西漢時期的政治中心。负责管理当时京城附近地方行政事务,类似于郡太守。右扶风始由汉武帝主爵都尉所置,治所在长安(今陝西省興平東南)。按《汉书》载所辖:十五城,户万七千三百五十二,口九万三千九十一。葛劍雄計算,漢代右扶風總面積為24,15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密度每平方公里大約為33.77人。[1]

西漢右扶風
西漢郡縣 - 漢孺子初始元年(8年) 領縣二十一
縣名 縣治所在地 備註
渭城縣 陝西省咸陽市東北渭城區窯店街道咸陽故城遺址 秦代名咸陽縣,高帝元年(前206年)改名新城縣;元鼎三年(前114年)再改名渭城縣。[2]
槐里縣 陝西省興平市東南
鄠縣 西安市鄠邑区 秦代名酆縣,後改名鄠縣。(西漢中期以後改)
盩厔縣 陝西省周至縣終南鎮 太初元年(前104年)左右置縣。[3]
斄縣 陝西省咸陽市楊陵區斄縣古城
郁夷縣 陝西省寶雞市東,千河入渭河處 漢初置縣。(不詳何年)
美陽縣 陝西省扶風縣法門鎮美陽故城遺址[4]
郿縣 陝西省扶風縣西南
雍縣 陝西省鳳翔縣南雍縣故城遺址
漆縣 陝西省彬縣
栒邑縣 陝西省旬邑縣東北 為溫疥(前199年-前146年)侯國。
隃麋縣 陝西省千陽縣 漢初置縣。(不詳何年)
陳倉縣 陝西省寶雞市東陳倉故城遺址
杜陽縣 陝西省麟遊縣西北
汧縣 陝西省隴縣
好畤縣 陝西省乾縣東南好畤故城遺址
虢縣 陝西省寶雞市西舊虢鎮
安陵縣 陝西省咸陽市東北 惠帝七年(前188年)設置安陵縣。[5]
茂陵縣 陝西省興平市東北 建元元年(前140年)分槐里縣茂鄉設置茂陵縣。[6]
平陵縣 陝西省咸陽市西北 元鳳四年(前77年)以前設置平陵縣。[7]
武功縣 陝西省眉縣 西漢初期設置武功縣。[8]。(一說秦孝公時置縣)

新朝始建國天鳳元年(14年),廢三輔,改置京尉、師尉、翊尉、光尉、扶尉、列尉六尉郡,各領十縣,郡官稱大夫[9]更始元年(23年),恢復漢制。

東漢時移治槐里縣,[10]建武六年(30年)廢除郃陽、祋祤、粟邑、櫟陽、翟道、谷口、鄜縣、武城、沈陽、徵縣、雲陵、懷德12縣。[11]永平八年(65年)復置武功縣,永元二年(90年)復置杜陽縣。[12]據《後漢書·郡國志》記載,永和五年(140年)時,右扶風戶口有17,352,人口93,091。中平六年(189年)分右扶風雍縣、渝麋、杜陽、陳倉、汧縣5縣設置漢安郡。[13]興平元年(194年),漆縣移屬新平郡。[14]東漢末年,右扶風領有槐里、安陵、平陵、茂陵、鄠縣、郿縣、栒邑、美陽、好畤、武功10個縣。

魏晉時期

三国曹魏时期,改為「扶風郡」,長官正式名稱為扶風太守,隸屬雍州刺史部[15]

曹魏扶風郡
三國郡縣 - 魏元帝咸熙二年 (265年) 領縣十三
縣名 縣治所在地 備註
槐里縣 陝西省興平市東南
武功縣 陝西省眉縣
鄠縣 西安市鄠邑区
始平縣 陝西省咸陽市西北 東漢為平陵縣,黃初年間改名始平縣[16]
郿縣 陝西省扶風縣東南
雍縣 陝西省鳳翔縣 原為漢興郡管轄。
汧縣 陝西省隴縣 原為漢興郡管轄。
陳倉縣 陝西省寶雞市 原為漢興郡管轄。
美陽縣 陝西省扶風縣
茂陵縣 陝西省興平市東北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三國圖組》無此縣。
隃麋縣 陝西省千陽縣 原為漢興郡管轄。
栒邑縣 陝西省旬邑縣東北
杜陽縣 陝西省麟遊縣西北 原為漢興郡管轄。
安陵縣 陝西省咸陽市東北 無法考証縣份。

西晉泰始元年(265年)封司馬亮為扶風王,其封地改稱扶風國。泰始二年(266年)郡治所移往池陽縣。晉惠帝即位,改扶風國為「秦國」(《晉書·地理志上》),作為秦王司馬柬的封地。[17]據《晉書·地理志》記載,太康年間(280-289)扶風郡有戶二萬三千。

西晉扶風郡
西晉郡縣 - 晉愍帝建興四年 (316年) 領縣六
縣名 縣治所在地 備註
池陽縣 陝西省涇陽縣西北
郿縣 陝西省扶風縣東南
雍縣 陝西省鳳翔縣
汧縣 陝西省隴縣
陳倉縣 陝西省寶雞市
美陽縣 陝西省扶風縣
茂陵縣 陝西省興平市東北 西晉初年廢縣。[18]
隃麋縣 陝西省千陽縣 西晉初年廢縣。[19]
栒邑縣 陝西省旬邑縣東北 西晉初年廢縣。[20]
杜陽縣 陝西省麟遊縣西北 西晉初年廢縣。[21]

十六國北朝時期

後趙明帝時,分扶風等郡置咸陽郡,池陽縣改屬咸陽郡。

北魏太武帝太延二年(436年),分扶風郡置平秦郡,雍縣改屬平秦郡。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省併始平郡,所領始平、槐里、武功三縣改屬扶風郡,武功縣併入盩厔縣。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分扶風郡置武功郡,美陽縣改屬武功郡。至此,扶風郡領好畤、始平、槐里、盩厔四縣,治好畤。[22]

北魏孝莊帝永安元年(528年),扶風郡移治文學城。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年),分扶風郡置周南郡,盩厔縣改屬周南郡。建德二年(573年),廢武功郡,所領美陽(改為武功)、莫西二縣改屬扶風郡。建德三年(574年),好畤縣併入莫西縣。槐里縣併入始平縣。至此,扶風郡領始平、武功、莫西三縣。[23]

隋代扶風郡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扶風郡,領縣直屬雍州

大業三年(607年)改岐州置扶風郡,治雍縣(今陝西省鳳翔縣),戶口九萬二千二百二十三。統縣九:雍縣岐山縣、陳倉縣、虢縣郿縣、普閏縣、汧源縣汧陽縣、南由縣。[24]

唐代扶風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扶風郡為岐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復為扶風郡,領九縣:雍、扶風、陳倉、岐陽、岐山、郿、麟遊、普潤、虢。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改陳倉縣為鳳翔縣,不久即分雍縣置天興縣,改鳳翔縣為寶雞縣,雍縣為鳳翔縣。年底又改扶風郡為鳳翔府,至此扶風郡之名不復存在。[25]

行政長官

右扶風(前104年-9年)

  • 咸宣河東郡楊縣人。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至四年(前101年)在任,下自殺
  • 王訢濟南郡人。漢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至漢昭帝元鳳元年(前80年)在任。
  • 周德,漢昭帝元鳳六年(前75年)出任。
  • 朱山拊,會稽郡吳縣人。漢宣帝本始四年(前70年)至地節元年(前69年)在任,下獄
  • □博,漢宣帝地節元年(前69年)出任。
  • □廣,漢宣帝地節二年(前68年)至元康元年(前65年)在任。
  • 尹翁歸子况,河東郡平陽縣人。漢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至神爵元年(前61年)在任。
  • 陳萬年,字幼公沛郡相縣人。漢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至五鳳二年(前56年)在任。
  • □武,漢宣帝甘露四年(前50年)出任。
  • 鄭弘,字稚卿泰山郡剛縣人。漢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至永光二年(前42年)在任。
  • □強,漢元帝永光二年(前42年)至建昭二年(前37年)在任。
  • 溫順,字子敎漢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至二年(前31年)在任。
  • □讓,漢成帝建始二年(前31年)出任。
  • 王昌,漢成帝建始三年(前30年)至河平二年(前27年)在任。
  • 王賞,字少公平原郡人,漢成帝河平二年(前27年)至陽朔元年(前24年)在任。
  • 甄尊,漢成帝陽朔元年(前24年)至四年(前21年)在任。
  • 淳于信,字中君,漢成帝陽朔四年(前21年)出任。
  • 牛商,字子夏,漢成帝鴻嘉三年(前18年)至永始三年(前14年)在任。
  • 彭宣,字子佩淮陽郡陽夏縣人。漢成帝永始三年(前14年)至四年(前13年)在任。
  • □臨,漢成帝永始四年(前13年)至元延三年(前10年)在任。
  • 蕭育,字次君東海郡蘭陵縣人。漢成帝元延三年(前10年)至綏和二年(前7年)在任。
  • 范隆,漢成帝綏和二年(前7年)在任。
  • 馬嘉,字次君泰山郡人,漢哀帝綏和二年(前7年)至建平元年(前6年)在任。
  • 謝堯,漢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至三年(前4年)在任。
  • 魏章,字子讓,東海郡人,漢哀帝建平三年(前4年)至四年(前3年)在任。
  • 龔勝,字君實楚國彭城縣人。漢哀帝建平四年(前3年)至元壽元年(前2年)在任。
  • 弘譚,字巨君,沛郡人,漢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在任。
  • 畢由,漢哀帝元壽二年(前1年)在任。
  • 趙恢,字君向漢平帝元始元年(1年)至二年(2年)在任。
  • 武襄,字君孟,沛郡人,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至四年(4年)在任。
  • 謝堯,漢平帝元始四年(4年)出任。
  • 鄧馮,字君侯南陽郡人,漢平帝元始五年(5年)出任。[26]

右扶風(23年-220年)

扶風太守(220年-265年)

扶風相(265年-289年)

  • 寿良,字文淑,蜀郡成都人,晉武帝太康十年(289年)轉為秦國內史。

秦國內史(289年-312年)

扶風太守(312年-)

扶風內史

扶風太守(-497年)

扶風相(497年-528年)

扶風太守(528年-557年)

  • 鄭頊,字寧伯,滎陽開封人,西魏時在任。[58]
  • 羅保,代郡桑乾人。[59]

扶風郡守(557年-583年)

扶風郡太守(607年-618年)

  • 李淵,字叔德,隴西狄道人,隋煬帝大業中在任。[60]
  • 竇璡,字之推,扶風平陵人,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以郡降於李淵。[61]

扶風郡太守(742年-757年)

國主

参见

參考文獻

  1. ^ 葛劍雄《西漢人口地理》第96頁,〈元始二年郡國人口密度表〉。
  2. ^ 《漢書》卷28上〈地理志上·右扶風〉:「渭城,故咸陽,高帝元年更名新城,七年罷,屬長安。武帝元鼎三年更名渭城。」
  3. ^ 《魏書》卷106〈地形二下〉:「盩厔,漢武帝置。」;《通典》卷173〈州郡三〉:「宜壽,漢盩厔縣,武帝置。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山水之曲,故以名之。」
  4. ^ 梁星彭:《陝西扶風縣崇正鎮發現古城》,《考古》1963年第4期;羅西章:《美陽、岐陽城域考》,《文博》1984年第3期。
  5. ^ 《漢書》卷28上〈地理志上·右扶風〉:「安陵,惠帝置。」,卷2〈惠帝紀〉:「〔惠帝〕七年,秋八月戊寅,帝崩于未央宮。九月辛丑,葬安陵。」
  6. ^ 《漢書》卷6〈武帝紀〉:「〔建元〕二年,初置茂陵邑。師古曰:「本槐里縣之茂鄉,故曰茂陵。」
  7. ^ 《漢書》卷7〈昭帝紀〉:「〔元鳳〕四年,五月,其封明友為平陵侯。」
  8. ^ 晉淑蘭、張武冰並言「《圖集》秦內史屬縣武功在今陝西眉縣東南,今証秦並無此縣。其地今名槐芽。」(晉淑蘭、張武冰主編《中國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2003年,第90頁)
  9. ^ 譚其驤《新莽職方考》
  10. ^ 《續漢志》卷19〈郡國一·左馮翊〉注引潘岳《關中記》:「三輔舊治長安城中,長吏各在其縣治民。光武東都之後,扶風出治槐里,馮翊出治高陵。」
  11. ^ 李曉杰據《後漢書·光武帝紀下》「(建武六年六月),并省四百餘縣」,認為該縣當於東漢初年省併無疑。(《東漢政區地理》各郡沿革)
  12. ^ 《續漢志》卷19〈郡國一·右扶風〉:「武功,永平八年復。 杜陽,永元二年復。」
  13. ^ 《續漢志》卷19〈郡國一·右扶風〉注引《獻帝起居注》:「中平六年,省扶風都尉置漢安郡,鎮雍、渝麋、杜陽、陳倉、汧五縣也。」
  14. ^ 《續漢志》卷23〈郡國五·涼州刺史部〉注引袁山松《後漢書》:「興平元年,分安定鶉觚、右扶風之漆置新平郡。」
  15. ^ 《晉書》卷14〈地理志上〉:「魏文帝即位,分河西為涼州,分隴右為秦州,改京兆尹為太守,馮翊、扶風各除左右,仍以三輔屬司隸。」
  16. ^ 《元和郡縣圖志》卷2〈關內道二〉:「本漢平陵縣,屬右扶風。魏文帝改為始平。」;《太平寰宇記》卷26〈關西道二〉:「昭帝陵,在故縣城北二里,魏黃初中,改為始平縣。」
  17. ^ 《晉書》卷3〈武帝紀〉:「〔泰始元年封皇叔父司馬〕亮為扶風王;〔太康十年十一月〕改封南陽王〔司馬〕柬為秦王。」;卷5〈孝愍帝紀〉:「孝愍皇帝諱鄴,字彥旗,武帝孫,吳孝王晏之子也。出繼後伯父秦獻王柬,襲封秦王……〔永嘉〕六年九月辛巳,奉秦王為皇太子。建興元年夏四月……壬申,即皇帝位。」
  18. ^ 《太平寰宇記》卷27〈關西道三〉:「茂陵……至宣帝始為縣,晉併入始平縣。」
  19. ^ 《輿地廣記》卷15〈陝西秦鳳路〉:「二漢隃麋縣地,屬右扶風。晉省之。」
  20. ^ 《輿地廣記》卷14〈陝西永興軍路〉:「漢之栒邑,即故豳國,周之先公劉所居,屬右扶風。東漢因之……晉省焉。」
  21. ^ 《太平寰宇記》卷30〈關西道六〉:「《郡國縣道記》云:「杜陽,晉省。」
  22. ^ 《魏書》卷106〈地形志二〉
  23.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
  24. ^ 《隋書》卷29〈地理志上〉。
  25. ^ 《舊唐書》卷38〈地理志一〉
  26. ^ 《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27. ^ 《後漢書·卷十七·馮岑賈列傳第七》
  28. ^ 《後漢書·卷七十九下·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
  29. ^ 《後漢書·卷五·孝安帝紀第五》
  30. ^ 《後漢書·卷三十一·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
  31. ^ 《後漢書·卷八十七·西羌傳第七十七》
  32. ^ 《後漢書·卷二十七·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
  33. ^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
  34. ^ 《後漢書·卷六十一·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
  35. ^ 《後漢書·卷六十六·陳王列傳第五十六》
  36. ^ 《三國志·卷二十三·魏書二十三·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
  37. ^ 《晉書·卷四十七·列傳第十七》
  38. ^ 《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第十五》
  39. ^ 《晉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七》
  40. ^ 40.0 40.1 《華陽國志·卷十一》
  41. ^ 《晉書·卷五十九·列傳第二十九》
  42. ^ 《晉書·卷六十·列傳第三十》
  43. ^ 《晉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五十九》
  44. ^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魏故張府君墓誌銘
  45. ^ 《晉書·卷一百三·載記第三》
  46. ^ 《資治通鑒·卷九十九·晉紀二十一》
  47. ^ 《資治通鑒·卷一〇三·晉紀二十五》
  48. ^ 48.0 48.1 《魏書·卷八十三上·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上》
  49. ^ 49.0 49.1 《晉書·卷一百十六·載記第十六》
  50. ^ 《資治通鑒·卷一〇四·晉紀二十六》
  51. ^ 《資治通鑒·卷一〇七·晉紀二十九》
  52. ^ 《晉書·卷一百十七·載記第十七》
  53. ^ 《資治通鑒·卷一一八·晉紀四十》
  54. ^ 《宋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五十五》
  55. ^ 《魏書·卷五十二·列傳第四十》
  56. ^ 《魏書·卷九十四·列傳閹官第八十二》
  57. ^ 57.0 57.1 《周書·卷三十一·列傳第二十三》
  58. ^ 《周書·卷三十六·列傳第二十八》
  59. ^ 《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證》大隋使持节行军总管齐州刺史巴渠伯罗府君墓誌銘
  60. ^ 《舊唐書·卷五·本紀第五》
  61. ^ 《舊唐書·卷六十一·列傳第十一》
  62. ^ 《唐刺史考全編》
  63. ^ 《晉書·卷三·帝紀第三》
  64. ^ 《晉書·卷五·帝紀第五》
  65. ^ 《魏書·卷十·孝莊紀第十》

書籍

  • 班固,《漢書》,維基文庫
  • 范曄,《後漢書》,維基文庫
  • 房玄齡,《晉書》,維基文庫
  • 魏收,《魏書》,維基文庫
  • 魏徵,《隋書》,維基文庫
  • 杜佑,《通典》,維基文庫
  • 李曉杰,《東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 王仲犖,《北周地理志》,北京:中華書局
  • 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學歷史系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 胡阿祥、孔祥軍、徐成合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右扶風, 西汉时分内史辖地设立, 取义, 扶助风化, 三國以後改稱作扶風郡, 扶風國, 既可以指官名也可以指其所轄政區, 今陝西省寶雞市設有扶風縣, 历代变更設置, 設置, 使用状况, 陝西省鳳翔縣西漢, 新朝, 三辅改置六尉郡, 東漢, 三國, 扶風郡西晉, 扶風國, 秦國, 扶風郡南北朝, 扶風郡隋朝, 扶風郡唐朝, 扶風郡, 目录, 漢代, 秦漢時期, 魏晉時期, 十六國北朝時期, 隋代扶風郡, 唐代扶風郡, 行政長官, 前104年, 9年, 23年, 220年, 扶風太守, 220年, 265年, 扶風相,. 右扶風 西汉时分内史辖地设立 取义 扶助风化 三國以後改稱作扶風郡 扶風國 既可以指官名也可以指其所轄政區 今陝西省寶雞市設有扶風縣 历代变更設置 設置 使用状况 陝西省鳳翔縣西漢 右扶風新朝 三辅改置六尉郡 東漢 右扶風三國 扶風郡西晉 扶風國 秦國 扶風郡南北朝 扶風郡隋朝 扶風郡唐朝 扶風郡 目录 1 漢代右扶風 1 1 秦漢時期 1 2 魏晉時期 1 3 十六國北朝時期 2 隋代扶風郡 3 唐代扶風郡 4 行政長官 4 1 右扶風 前104年 9年 4 2 右扶風 23年 220年 4 3 扶風太守 220年 265年 4 4 扶風相 265年 289年 4 5 秦國內史 289年 312年 4 6 扶風太守 312年 4 7 扶風內史 4 8 扶風太守 497年 4 9 扶風相 497年 528年 4 10 扶風太守 528年 557年 4 11 扶風郡守 557年 583年 4 12 扶風郡太守 607年 618年 4 13 扶風郡太守 742年 757年 5 國主 6 参见 7 參考文獻 7 1 書籍漢代右扶風 编辑秦漢時期 编辑 在兩漢時期與京兆尹 左馮翊合稱三輔 是西漢時期的政治中心 负责管理当时京城附近地方行政事务 类似于郡太守 右扶风始由汉武帝改主爵都尉所置 治所在长安 今陝西省興平東南 按 汉书 载所辖 十五城 户万七千三百五十二 口九万三千九十一 葛劍雄計算 漢代右扶風總面積為24 154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密度每平方公里大約為33 77人 1 西漢右扶風西漢郡縣 漢孺子初始元年 8年 領縣二十一縣名 縣治所在地 備註渭城縣 陝西省咸陽市東北渭城區窯店街道咸陽故城遺址 秦代名咸陽縣 高帝元年 前206年 改名新城縣 元鼎三年 前114年 再改名渭城縣 2 槐里縣 陝西省興平市東南鄠縣 西安市鄠邑区 秦代名酆縣 後改名鄠縣 西漢中期以後改 盩厔縣 陝西省周至縣東終南鎮 太初元年 前104年 左右置縣 3 斄縣 陝西省咸陽市楊陵區斄縣古城郁夷縣 陝西省寶雞市東 千河入渭河處 漢初置縣 不詳何年 美陽縣 陝西省扶風縣北法門鎮美陽故城遺址 4 郿縣 陝西省扶風縣西南雍縣 陝西省鳳翔縣南雍縣故城遺址漆縣 陝西省彬縣栒邑縣 陝西省旬邑縣東北 為溫疥 前199年 前146年 侯國 隃麋縣 陝西省千陽縣東 漢初置縣 不詳何年 陳倉縣 陝西省寶雞市東陳倉故城遺址杜陽縣 陝西省麟遊縣西北汧縣 陝西省隴縣南好畤縣 陝西省乾縣東南好畤故城遺址虢縣 陝西省寶雞市西舊虢鎮安陵縣 陝西省咸陽市東北 惠帝七年 前188年 設置安陵縣 5 茂陵縣 陝西省興平市東北 建元元年 前140年 分槐里縣茂鄉設置茂陵縣 6 平陵縣 陝西省咸陽市西北 元鳳四年 前77年 以前設置平陵縣 7 武功縣 陝西省眉縣東 西漢初期設置武功縣 8 一說秦孝公時置縣 新朝始建國天鳳元年 14年 廢三輔 改置京尉 師尉 翊尉 光尉 扶尉 列尉六尉郡 各領十縣 郡官稱大夫 9 更始元年 23年 恢復漢制 東漢時移治槐里縣 10 建武六年 30年 廢除郃陽 祋祤 粟邑 櫟陽 翟道 谷口 鄜縣 武城 沈陽 徵縣 雲陵 懷德12縣 11 永平八年 65年 復置武功縣 永元二年 90年 復置杜陽縣 12 據 後漢書 郡國志 記載 永和五年 140年 時 右扶風戶口有17 352 人口93 091 中平六年 189年 分右扶風雍縣 渝麋 杜陽 陳倉 汧縣5縣設置漢安郡 13 興平元年 194年 漆縣移屬新平郡 14 東漢末年 右扶風領有槐里 安陵 平陵 茂陵 鄠縣 郿縣 栒邑 美陽 好畤 武功10個縣 魏晉時期 编辑 三国曹魏时期 改為 扶風郡 長官正式名稱為扶風太守 隸屬雍州刺史部 15 曹魏扶風郡三國郡縣 魏元帝咸熙二年 265年 領縣十三縣名 縣治所在地 備註槐里縣 陝西省興平市東南武功縣 陝西省眉縣東鄠縣 西安市鄠邑区始平縣 陝西省咸陽市西北 東漢為平陵縣 黃初年間改名始平縣 16 郿縣 陝西省扶風縣東南雍縣 陝西省鳳翔縣南 原為漢興郡管轄 汧縣 陝西省隴縣南 原為漢興郡管轄 陳倉縣 陝西省寶雞市東 原為漢興郡管轄 美陽縣 陝西省扶風縣北茂陵縣 陝西省興平市東北 譚其驤 中國歷史地圖集 三國圖組 無此縣 隃麋縣 陝西省千陽縣東 原為漢興郡管轄 栒邑縣 陝西省旬邑縣東北杜陽縣 陝西省麟遊縣西北 原為漢興郡管轄 安陵縣 陝西省咸陽市東北 無法考証縣份 西晉泰始元年 265年 封司馬亮為扶風王 其封地改稱扶風國 泰始二年 266年 郡治所移往池陽縣 晉惠帝即位 改扶風國為 秦國 晉書 地理志上 作為秦王司馬柬的封地 17 據 晉書 地理志 記載 太康年間 280 289 扶風郡有戶二萬三千 西晉扶風郡西晉郡縣 晉愍帝建興四年 316年 領縣六縣名 縣治所在地 備註池陽縣 陝西省涇陽縣西北郿縣 陝西省扶風縣東南雍縣 陝西省鳳翔縣南汧縣 陝西省隴縣南陳倉縣 陝西省寶雞市東美陽縣 陝西省扶風縣北茂陵縣 陝西省興平市東北 西晉初年廢縣 18 隃麋縣 陝西省千陽縣東 西晉初年廢縣 19 栒邑縣 陝西省旬邑縣東北 西晉初年廢縣 20 杜陽縣 陝西省麟遊縣西北 西晉初年廢縣 21 十六國北朝時期 编辑 後趙明帝時 分扶風等郡置咸陽郡 池陽縣改屬咸陽郡 北魏太武帝太延二年 436年 分扶風郡置平秦郡 雍縣改屬平秦郡 太平真君七年 446年 省併始平郡 所領始平 槐里 武功三縣改屬扶風郡 武功縣併入盩厔縣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 487年 分扶風郡置武功郡 美陽縣改屬武功郡 至此 扶風郡領好畤 始平 槐里 盩厔四縣 治好畤 22 北魏孝莊帝永安元年 528年 扶風郡移治文學城 北周武帝天和二年 567年 分扶風郡置周南郡 盩厔縣改屬周南郡 建德二年 573年 廢武功郡 所領美陽 改為武功 莫西二縣改屬扶風郡 建德三年 574年 好畤縣併入莫西縣 槐里縣併入始平縣 至此 扶風郡領始平 武功 莫西三縣 23 隋代扶風郡 编辑隋文帝開皇三年 583年 廢扶風郡 領縣直屬雍州 大業三年 607年 改岐州置扶風郡 治雍縣 今陝西省鳳翔縣 戶口九萬二千二百二十三 統縣九 雍縣 岐山縣 陳倉縣 虢縣 郿縣 普閏縣 汧源縣 汧陽縣 南由縣 24 唐代扶風郡 编辑唐高祖武德元年 618年 改扶風郡為岐州 唐玄宗天寶元年 742年 復為扶風郡 領九縣 雍 扶風 陳倉 岐陽 岐山 郿 麟遊 普潤 虢 唐肅宗至德二載 757年 改陳倉縣為鳳翔縣 不久即分雍縣置天興縣 改鳳翔縣為寶雞縣 雍縣為鳳翔縣 年底又改扶風郡為鳳翔府 至此扶風郡之名不復存在 25 行政長官 编辑右扶風 前104年 9年 编辑 咸宣 河東郡楊縣人 漢武帝太初元年 前104年 至四年 前101年 在任 下獄自殺 王訢 濟南郡人 漢武帝征和四年 前89年 至漢昭帝元鳳元年 前80年 在任 周德 漢昭帝元鳳六年 前75年 出任 朱山拊 會稽郡吳縣人 漢宣帝本始四年 前70年 至地節元年 前69年 在任 下獄死 博 漢宣帝地節元年 前69年 出任 廣 漢宣帝地節二年 前68年 至元康元年 前65年 在任 尹翁歸 字子况 河東郡平陽縣人 漢宣帝元康元年 前65年 至神爵元年 前61年 在任 陳萬年 字幼公 沛郡相縣人 漢宣帝神爵元年 前61年 至五鳳二年 前56年 在任 武 漢宣帝甘露四年 前50年 出任 鄭弘 字稚卿 泰山郡剛縣人 漢元帝初元三年 前46年 至永光二年 前42年 在任 強 漢元帝永光二年 前42年 至建昭二年 前37年 在任 溫順 字子敎 漢成帝建始元年 前32年 至二年 前31年 在任 讓 漢成帝建始二年 前31年 出任 王昌 漢成帝建始三年 前30年 至河平二年 前27年 在任 王賞 字少公 平原郡人 漢成帝河平二年 前27年 至陽朔元年 前24年 在任 甄尊 漢成帝陽朔元年 前24年 至四年 前21年 在任 淳于信 字中君 漢成帝陽朔四年 前21年 出任 牛商 字子夏 漢成帝鴻嘉三年 前18年 至永始三年 前14年 在任 彭宣 字子佩 淮陽郡陽夏縣人 漢成帝永始三年 前14年 至四年 前13年 在任 臨 漢成帝永始四年 前13年 至元延三年 前10年 在任 蕭育 字次君 東海郡蘭陵縣人 漢成帝元延三年 前10年 至綏和二年 前7年 在任 范隆 漢成帝綏和二年 前7年 在任 馬嘉 字次君 泰山郡人 漢哀帝綏和二年 前7年 至建平元年 前6年 在任 謝堯 漢哀帝建平二年 前5年 至三年 前4年 在任 魏章 字子讓 東海郡人 漢哀帝建平三年 前4年 至四年 前3年 在任 龔勝 字君實 楚國彭城縣人 漢哀帝建平四年 前3年 至元壽元年 前2年 在任 弘譚 字巨君 沛郡人 漢哀帝元壽元年 前2年 在任 畢由 漢哀帝元壽二年 前1年 在任 趙恢 字君向 漢平帝元始元年 1年 至二年 2年 在任 武襄 字君孟 沛郡人 漢平帝元始二年 2年 至四年 4年 在任 謝堯 漢平帝元始四年 4年 出任 鄧馮 字君侯 南陽郡人 漢平帝元始五年 5年 出任 26 右扶風 23年 220年 编辑 趙匡 南陽郡人 漢光武帝建武三年 27年 出任 27 徐業 琅邪郡人 漢光武帝建武中在任 28 仲光 漢安帝元初二年 115年 戰沒 29 王堂 字敬伯 廣漢郡郪縣人 漢順帝永建二年 127年 離任 30 韓皓 漢順帝永建四年 129年 離任 31 趙典 字仲經 蜀郡成都縣人 漢桓帝時在任 32 鮑鴻 漢靈帝中平二年 185年 前後在任 33 黃琬 字子琰 江夏郡安陸縣人 漢靈帝中平中在任 34 王宏 字長文 太原郡祁縣人 漢獻帝初平三年 192年 被殺 35 趙儼 字伯然 潁川郡陽翟縣人 漢獻帝建安中在任 36 扶風太守 220年 265年 编辑 傅幹 字彥林 北地泥陽人 曹魏時在任 37 張翼 字伯恭 犍為武陽人 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 234年 領 38 司馬泰 字子舒 河內溫人 晉武帝泰始元年 265年 離任 39 扶風相 265年 289年 编辑 寿良 字文淑 蜀郡成都人 晉武帝太康十年 289年 轉為秦國內史 秦國內史 289年 312年 编辑 寿良 字文淑 蜀郡成都人 晉武帝太康十年 289年 由扶風相轉 40 吕淑 字伟德 汉国人 晉惠帝時在任 40 賈龕 晉惠帝永熙元年 306年 前後在任 41 扶風太守 312年 编辑 梁綜 晉懷帝永嘉末在任 42 竺爽 晉愍帝建興中在任 43 張瑀 馮翊高陸人 44 王連 晉元帝太興元年 318年 至三年 320年 在任 由司馬保任命 45 扶風內史 编辑 毛難 前秦景明帝皇始四年 354年 被殺 46 王統 前秦宣昭帝建元七年 371年 離任 47 扶風太守 497年 编辑 常亥 遼西人 前秦宣昭帝建元中在任 48 姚萇 字景茂 南安赤亭人 前秦宣昭帝建元中在任 49 王永 前秦宣昭帝建元十八年 382年 離任 50 段鏗 前秦宣昭帝建元二十一年 385年 奔於姚萇 49 齊益男 前秦高帝太初五年 390年 出奔 51 強超 後秦文桓帝弘始中在任 52 姚儁 南安赤亭人 後秦姚泓永和二年 417年 降於姚恢 53 毛德祖 滎陽陽武人 晉安帝義熙十三年 417年 在任 54 索敞 字巨振 敦煌人 北魏太武帝時在任 55 張成 安定石唐人 北魏太武帝時在任 56 韋直善 京兆杜陵人 北魏前期在任 57 扶風相 497年 528年 编辑 扶風太守 528年 557年 编辑 鄭頊 字寧伯 滎陽開封人 西魏時在任 58 羅保 代郡桑乾人 59 扶風郡守 557年 583年 编辑 梁士彥 字相如 安定烏氏人 北周武帝時在任 57 扶風郡太守 607年 618年 编辑 李淵 字叔德 隴西狄道人 隋煬帝大業中在任 60 竇璡 字之推 扶風平陵人 隋煬帝大業十三年 617年 以郡降於李淵 61 扶風郡太守 742年 757年 编辑 崔琇 唐玄宗天寶元年 742年 在任 李昶 唐玄宗天寶中在任 韦季庄 唐玄宗天寶中在任 韦恒 唐玄宗天寶中在任 苗晋卿 字元辅 上黨壶关人 唐玄宗天寶九載 750年 至十三載 754年 在任 房琯 唐玄宗天寶十三載 754年 至十四載 755年 在任 薛景仙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 755年 在任 郭英乂 唐肅宗至德元載 756年 至二載 757年 在任 李岘 唐肅宗至德二載 757年 在任 62 國主 编辑扶風王司馬亮 265年 277年在位 扶風武王司馬駿 277年 286年在位 扶風王司馬暢 287年 289年在位 63 秦獻王司馬柬 289年 291年在位 秦王司馬鄴 繼子 292年 312年在位 64 扶風郡開國公馮穆 497年 528年在位 48 扶風郡開國公馮冏 528年在位 65 参见 编辑西汉官制參考文獻 编辑 葛劍雄 西漢人口地理 第96頁 元始二年郡國人口密度表 漢書 卷28上 地理志上 右扶風 渭城 故咸陽 高帝元年更名新城 七年罷 屬長安 武帝元鼎三年更名渭城 魏書 卷106 地形二下 盩厔 漢武帝置 通典 卷173 州郡三 宜壽 漢盩厔縣 武帝置 山曲曰盩 水曲曰厔 因山水之曲 故以名之 梁星彭 陝西扶風縣崇正鎮發現古城 考古 1963年第4期 羅西章 美陽 岐陽城域考 文博 1984年第3期 漢書 卷28上 地理志上 右扶風 安陵 惠帝置 卷2 惠帝紀 惠帝 七年 秋八月戊寅 帝崩于未央宮 九月辛丑 葬安陵 漢書 卷6 武帝紀 建元 二年 初置茂陵邑 師古曰 本槐里縣之茂鄉 故曰茂陵 漢書 卷7 昭帝紀 元鳳 四年 五月 其封明友為平陵侯 晉淑蘭 張武冰並言 圖集 秦內史屬縣武功在今陝西眉縣東南 今証秦並無此縣 其地今名槐芽 晉淑蘭 張武冰主編 中國地圖集 中國地圖出版社 2003年 第90頁 譚其驤 新莽職方考 續漢志 卷19 郡國一 左馮翊 注引潘岳 關中記 三輔舊治長安城中 長吏各在其縣治民 光武東都之後 扶風出治槐里 馮翊出治高陵 李曉杰據 後漢書 光武帝紀下 建武六年六月 并省四百餘縣 認為該縣當於東漢初年省併無疑 東漢政區地理 各郡沿革 續漢志 卷19 郡國一 右扶風 武功 永平八年復 杜陽 永元二年復 續漢志 卷19 郡國一 右扶風 注引 獻帝起居注 中平六年 省扶風都尉置漢安郡 鎮雍 渝麋 杜陽 陳倉 汧五縣也 續漢志 卷23 郡國五 涼州刺史部 注引袁山松 後漢書 興平元年 分安定鶉觚 右扶風之漆置新平郡 晉書 卷14 地理志上 魏文帝即位 分河西為涼州 分隴右為秦州 改京兆尹為太守 馮翊 扶風各除左右 仍以三輔屬司隸 元和郡縣圖志 卷2 關內道二 本漢平陵縣 屬右扶風 魏文帝改為始平 太平寰宇記 卷26 關西道二 昭帝陵 在故縣城北二里 魏黃初中 改為始平縣 晉書 卷3 武帝紀 泰始元年封皇叔父司馬 亮為扶風王 太康十年十一月 改封南陽王 司馬 柬為秦王 卷5 孝愍帝紀 孝愍皇帝諱鄴 字彥旗 武帝孫 吳孝王晏之子也 出繼後伯父秦獻王柬 襲封秦王 永嘉 六年九月辛巳 奉秦王為皇太子 建興元年夏四月 壬申 即皇帝位 太平寰宇記 卷27 關西道三 茂陵 至宣帝始為縣 晉併入始平縣 輿地廣記 卷15 陝西秦鳳路 二漢隃麋縣地 屬右扶風 晉省之 輿地廣記 卷14 陝西永興軍路 漢之栒邑 即故豳國 周之先公劉所居 屬右扶風 東漢因之 晉省焉 太平寰宇記 卷30 關西道六 郡國縣道記 云 杜陽 晉省 魏書 卷106 地形志二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 十六國北朝卷 隋書 卷29 地理志上 舊唐書 卷38 地理志一 漢書 卷十九下 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後漢書 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 後漢書 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 後漢書 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 後漢書 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 後漢書 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 後漢書 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 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 後漢書 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 後漢書 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 三國志 卷二十三 魏書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 晉書 卷四十七 列傳第十七 三國志 卷四十五 蜀書十五 鄧張宗楊傳第十五 晉書 卷三十七 列傳第七 40 0 40 1 華陽國志 卷十一 晉書 卷五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晉書 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 晉書 卷八十九 列傳第五十九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 魏故張府君墓誌銘 晉書 卷一百三 載記第三 資治通鑒 卷九十九 晉紀二十一 資治通鑒 卷一 三 晉紀二十五 48 0 48 1 魏書 卷八十三上 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上 49 0 49 1 晉書 卷一百十六 載記第十六 資治通鑒 卷一 四 晉紀二十六 資治通鑒 卷一 七 晉紀二十九 晉書 卷一百十七 載記第十七 資治通鑒 卷一一八 晉紀四十 宋書 卷九十五 列傳第五十五 魏書 卷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 魏書 卷九十四 列傳閹官第八十二 57 0 57 1 周書 卷三十一 列傳第二十三 周書 卷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八 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證 大隋使持节行军总管齐州刺史巴渠伯罗府君墓誌銘 舊唐書 卷五 本紀第五 舊唐書 卷六十一 列傳第十一 唐刺史考全編 晉書 卷三 帝紀第三 晉書 卷五 帝紀第五 魏書 卷十 孝莊紀第十 書籍 编辑 班固 漢書 維基文庫 范曄 後漢書 維基文庫 房玄齡 晉書 維基文庫 魏收 魏書 維基文庫 魏徵 隋書 維基文庫 杜佑 通典 維基文庫 李曉杰 東漢政區地理 北京 人民出版社 王仲犖 北周地理志 北京 中華書局 孔祥軍 三國政區地理研究 南京 南京大學歷史系 孔祥軍 晉書地理志校注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胡阿祥 孔祥軍 徐成合著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 三國兩晉南朝卷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右扶風 amp oldid 75294019,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