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台灣文藝 (吳濁流)

台灣文藝吳濁流在1964年4月1日獨資創辦的刊物。當初為了刊物名稱「台灣文藝」這四個字,他曾遭到情治單位約談,被要求使用其他的名稱,尤其是使用「中國」開頭的名稱。然而,吳濁流個性剛硬不為所動,堅持使用「台灣文藝」作為雜誌名稱,認為:「我們要推動的是台灣本土文藝,若非冠有『台灣』二字即失去辦雜誌的意義。」 [1]。當時一些台灣作家,如鍾肇政廖清秀鄭清文趙天儀等人曾經協助這份刊物的編輯。《台灣文藝》原本是月刊,不過第五期後就改為季刊。雜誌社不採取同仁制,歡迎各方來稿。不論是龍瑛宗吳新榮王詩琅黃得時等日治時期台灣作家,還是鍾肇政李喬詹冰七等生黃春明等後起作家都有。此外,在《台灣文藝》早期—也就是統獨意識型態還沒激烈衝突之前,一些外省作家,如:文曉村、兩峰、馮放民(鳳兮)、寒爵,曾在《台灣文藝》發表作品[2]

《台灣文藝》雜誌發行期間前後將近40年,直到2003年才落幕,是貫串戒嚴時期至多元發展時期台灣文學發展的重要場域。[3]

重要事件 编辑

目前已知的重大事件有:1983年1月15日雜誌社改組,由陳永興接掌,李喬擔任主編。1985年1月27日雜誌社在新光大樓召開股東大會,選出陳永興為社長,聘請張恆豪擔任總編輯。1994年2月,雜誌由李喬鄭清文利錦祥等人接手,「新生版」在2月中刊行,雜誌改為16開本,雙月刊,以生態、文化、文學三者為主要內容,以傳記文學、田野口述、報導文學為主要形式,另外還有創新、實驗的純文學創作[4][5]

書籍出版 编辑

台灣文藝雜誌社除了發行《台灣文藝》,也曾在1981年出版鍾肇政主編的《台灣文藝小說選》。

文學獎設置及徵文 编辑

目前已知的重大事件有:

  • 雜誌社在1964年7月懸賞小說,第一名是鍾鐵民的〈牆〉、第二名是吳沐的〈說書的老伙子〉、第三名是張彥勳的〈暴風雨〉。
  • 1964年設置「台灣文學獎」,該獎在1965年1月實施,持續到1970年;1970年起,「台灣文學獎」改名為「吳濁流文學獎」。這個獎的獎金委員會在1969年7月20日成立,吳濁流將退休金和積蓄十萬元捐出,作為文學獎的獎金。1971年7月,該社又設了「吳濁流新詩獎」及「吳濁流漢詩獎」,兩獎由吳濁流文學獎管理委員會主辦。

重要的文學活動 编辑

文學活動方面,《台灣文藝》曾經獨自或與其他文藝社團舉辦以下幾個比較重要的活動:

重要的專輯、專號 编辑

《台灣文藝》是一份相當重視文學傳承與文學歷史的刊物,對於日治時期著名的前輩作家,以及戰後對台灣文學、文化有貢獻的人士,雜誌社會策劃紀念專輯或是悼念專輯。1964年10月第1卷第5期推出「鍾理和追念專輯」;1976年10月第53期推出「吳濁流先生紀念特輯」[6];1978年1月第57期推出「李雙澤紀念專輯」;1979年3月第62期「葉榮鐘紀念專輯」;1979年7月第63期「日據時期台灣文學日文小說譯作」;1980年雜誌社就導演李行拍攝的電影「原鄉人」(原著者:鍾理和)製作專輯[7]

《台灣文藝》對於自身歷史也相當重視。1974年出版「台灣文藝創刊十週年紀念特輯」,收錄吳濁流鍾肇政楊逵龍瑛宗等人的文章。1986年5月第100期推出「台灣文藝發行一百期感言專輯」,並以「展望台灣文學與藝術」為題,刊載李喬等人的文章。1994年2月20日新生版第3期企劃了「創刊三○週年紀念特刊」。

有一段時期,《台灣文藝》系統性推出台灣作家作品的研究專輯,目前已知的有:1977年6月第55期(革新期)第2期「七等生作品研究專輯」,同年10月第56期「鄭清文作品研究專輯」。1978年1月第57期「李喬作品研究專輯」,同年3月第58期「吳濁流作品研究專輯」,同年第60期「黃春明作品研究專輯」,同年的12月第61期「季季作品研究專輯」。1979年3月第62期「葉石濤作品研究專輯」。1990年以後,《台灣文藝》特別致力於台灣文學教育、本土化議題的討論。1997年1月第160期特別企劃「楊逵怎麼不見了?」由楊翠等人撰文,突顯台灣文學在國、高中教科書長期不被重視的問題[8]

對於比較具有爭議的東西,或是尚未被文學界接受的作品,《台灣文藝》過去不吝於刊載,目前已知的有:1987年5月第105期「鄉土文學論戰」專輯;1988年1月第109期「作家與政治」專題;1992年9月第132期刊載淡江大學台語文社第1屆台灣語文系列比賽得獎作品;1993年2月第135期「二二八文學特輯」;1998年10月第165期特別企劃「另類小說專輯」,刊載新世代作家的作品[9]

此外,《台灣文藝》這份刊物也曾是大大小小文學論戰爆發的所在,比較著名的有:

  • 1981年6月舉行的「台灣文學的方向」座談會,與會者的紀錄事後刊登在7月號。對於詹宏志在座談會上的發言,李喬高天生宋澤萊三人撰文表達不同的意見,文章也刊載在7月號,於是引發台灣文學定位的爭議。
  • 1984年宋冬陽(本名:陳芳明)在第86期發表〈現階段台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一文,引起國內一些作家的不滿。夏潮雜誌社在3月《夏潮》推出「台灣結的大解剖」專題反擊。雙方一來一往,最後引發台灣文學的統獨論戰。
  • 1986年1月第98期刊載宋澤萊執筆的〈呼喚台灣黎明的喇叭手─試介台灣新一代小說家林雙不並檢討台灣的老弱文學〉一文,引起巨大爭議,因為該文不僅批判中華民國當前的文藝政策,同時作者也點名批判葉石濤陳千武等前輩作家的文學觀、創作理念,認為他們欠缺道德勇氣,不敢為文揭露社會的陰暗面和當局的惡行。

館藏情況 编辑

吳濁流在1964年創刊的「台灣文藝」,台灣、中山、彰師大、台師大、東吳、政大、靜宜蓋夏等圖書館均有收藏,而台北市立圖書館、國家圖書館等圖書館也有收藏。

出版品 编辑

使用「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查詢,到2011年10月11日為止,由台灣文藝雜誌社策劃或出版的作品有以下幾本:

  • 由台灣文藝社出版:
    • 吳濁流/著,《濁流詩草》,1973年。
    • 吳濁流/著,《東南亞漫遊記》,1973年。
    • 孟佳/譯,《俄羅斯抒情詩選》,1973年。
    • 鍾肇政/編,《台灣文藝小說選》,1981年。
    • 鍾肇政/編,《不滅的詩魂:對談評論集》1981年。
    • 李篤恭/著,《跋涉幾星霜》,1981年。
    • 北影一/著,《余究在何星宿之下誕生:北影一詩集》,1981年。
    • 鍾肇政/編著,《中國古典名著精華》,1981年。
    • 鍾肇政/主編,《西洋文學名著精華》,1981年。
    • 台灣文藝社/編譯,《世界哲人哲語精華》,1981年。
    • 鍾孝上/編著,《台灣先民奮鬥》,1982年。
    • 吳濁流/著,《晚香》,1982年。
    • 呂新昌/著,《鐵血詩人吳濁流》,1984年。
    • 呂新昌/著,《吳濁流研究》,1984年。
    • 謝里法/著,《出土人物誌:被埋沒的台灣文藝作家》,1984年。
    • 李喬/著,《告密者:李喬短篇小說自選集》,1985年。
    • 劉峰松/著,翁金珠/編,《黑獄螢光:台灣社會檔案》,1985年。
  • 由其他出版社出版:
    • 吳濁流/著、張良澤/編,《台灣文藝與我》,台北市:遠景出版社,1977年。
    • 施明正/著,《魔鬼的自畫像》,台北市:文華出版社,1980年。
    • 張裕宏/著、王永福/繪圖,《台灣風》,台北市:文華出版社,1980年。
    • 劉峰松/著,《台灣動物史話》,高雄市:敦理出版,1984年。
    • 韓國鐄等人/著,《江文也的生平與作品》,高雄市:敦理出版,1984年。
    • 林雙不/著,《台灣新樂府》,高雄市:敦理出版,1984年。
    • 陳永興/編,《台灣文學的過去與未來》,自費出版,1985年。

參考資料 编辑

  1. ^ 彭瑞金/著,《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市:春暉出版社,頁126。
  2. ^ 彭瑞金/著,《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市:春暉出版社,頁129。
  3. ^ 台灣文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灣大百科全書,台北:文化部,2009。[2021/7/21]
  4. ^ 文訊雜誌社/編,《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增訂本)》,台北市:文建會,1995年6月2版。
  5. ^ 陳信元/主編,《台灣文壇大事紀要(民國81年~民國84年)》,台北市:文建會,1999年。
  6. ^ 特輯中收錄「吳濁流先生生平事略」,以及艾鄧、龍瑛宗黃靈芝鍾肇政張良澤王詩琅趙天儀尹雪曼等十四人的悼念文章。
  7. ^ 葉石濤李喬等七人執筆;1985年6月第94期推出「楊逵紀念專輯」;1993年10月第39期「楊千鶴專輯」。
  8. ^ 封德屏/主編、文訊雜誌社/編纂,《1997台灣文學年鑑》,台北市:文建會,1998年6月初版。
  9. ^ 封德屏/主編、文訊雜誌社/編纂,《1998台灣文學年鑑》,台北市:文建會,1999年6月初版。

台灣文藝, 吳濁流, 台灣文藝是吳濁流在1964年4月1日獨資創辦的刊物, 當初為了刊物名稱, 台灣文藝, 這四個字, 他曾遭到情治單位約談, 被要求使用其他的名稱, 尤其是使用, 中國, 開頭的名稱, 然而, 吳濁流個性剛硬不為所動, 堅持使用, 台灣文藝, 作為雜誌名稱, 認為, 我們要推動的是台灣本土文藝, 若非冠有, 台灣, 二字即失去辦雜誌的意義, 當時一些台灣作家, 如鍾肇政, 廖清秀, 鄭清文, 趙天儀等人曾經協助這份刊物的編輯, 台灣文藝, 原本是月刊, 不過第五期後就改為季刊, 雜誌社不採取同仁制. 台灣文藝是吳濁流在1964年4月1日獨資創辦的刊物 當初為了刊物名稱 台灣文藝 這四個字 他曾遭到情治單位約談 被要求使用其他的名稱 尤其是使用 中國 開頭的名稱 然而 吳濁流個性剛硬不為所動 堅持使用 台灣文藝 作為雜誌名稱 認為 我們要推動的是台灣本土文藝 若非冠有 台灣 二字即失去辦雜誌的意義 1 當時一些台灣作家 如鍾肇政 廖清秀 鄭清文 趙天儀等人曾經協助這份刊物的編輯 台灣文藝 原本是月刊 不過第五期後就改為季刊 雜誌社不採取同仁制 歡迎各方來稿 不論是龍瑛宗 吳新榮 王詩琅 黃得時等日治時期台灣作家 還是鍾肇政 李喬 詹冰 七等生 黃春明等後起作家都有 此外 在 台灣文藝 早期 也就是統獨意識型態還沒激烈衝突之前 一些外省作家 如 文曉村 兩峰 馮放民 鳳兮 寒爵 曾在 台灣文藝 發表作品 2 台灣文藝 雜誌發行期間前後將近40年 直到2003年才落幕 是貫串戒嚴時期至多元發展時期台灣文學發展的重要場域 3 目录 1 重要事件 2 書籍出版 3 文學獎設置及徵文 4 重要的文學活動 5 重要的專輯 專號 6 館藏情況 7 出版品 8 參考資料重要事件 编辑目前已知的重大事件有 1983年1月15日雜誌社改組 由陳永興接掌 李喬擔任主編 1985年1月27日雜誌社在新光大樓召開股東大會 選出陳永興為社長 聘請張恆豪擔任總編輯 1994年2月 雜誌由李喬 鄭清文 利錦祥等人接手 新生版 在2月中刊行 雜誌改為16開本 雙月刊 以生態 文化 文學三者為主要內容 以傳記文學 田野口述 報導文學為主要形式 另外還有創新 實驗的純文學創作 4 5 書籍出版 编辑台灣文藝雜誌社除了發行 台灣文藝 也曾在1981年出版鍾肇政主編的 台灣文藝小說選 文學獎設置及徵文 编辑目前已知的重大事件有 雜誌社在1964年7月懸賞小說 第一名是鍾鐵民的 牆 第二名是吳沐的 說書的老伙子 第三名是張彥勳的 暴風雨 1964年設置 台灣文學獎 該獎在1965年1月實施 持續到1970年 1970年起 台灣文學獎 改名為 吳濁流文學獎 這個獎的獎金委員會在1969年7月20日成立 吳濁流將退休金和積蓄十萬元捐出 作為文學獎的獎金 1971年7月 該社又設了 吳濁流新詩獎 及 吳濁流漢詩獎 兩獎由吳濁流文學獎管理委員會主辦 重要的文學活動 编辑文學活動方面 台灣文藝 曾經獨自或與其他文藝社團舉辦以下幾個比較重要的活動 1981年6月舉辦 台灣文學的方向 座談會 該座談會的紀錄事後刊登在 台灣文藝 上 與會者詹宏志所提的 台灣文學幾百年以後 可能會成為中國文學的邊疆文學 的說法 引起很大的迴響 包括本土派作家與文評者的不滿 1983年 為了慶祝創社20週年 作家們在台北耕莘文教院舉辦 台灣文學的過去與未來 演講會 該會由葉石濤 陳千武等人主持 1984年1月27日雜誌社與自立晚報共同舉辦 台灣文學討論會 邀請楊青矗 許達然 陳若曦演講 重要的專輯 專號 编辑 台灣文藝 是一份相當重視文學傳承與文學歷史的刊物 對於日治時期著名的前輩作家 以及戰後對台灣文學 文化有貢獻的人士 雜誌社會策劃紀念專輯或是悼念專輯 1964年10月第1卷第5期推出 鍾理和追念專輯 1976年10月第53期推出 吳濁流先生紀念特輯 6 1978年1月第57期推出 李雙澤紀念專輯 1979年3月第62期 葉榮鐘紀念專輯 1979年7月第63期 日據時期台灣文學日文小說譯作 1980年雜誌社就導演李行拍攝的電影 原鄉人 原著者 鍾理和 製作專輯 7 台灣文藝 對於自身歷史也相當重視 1974年出版 台灣文藝創刊十週年紀念特輯 收錄吳濁流 鍾肇政 楊逵 龍瑛宗等人的文章 1986年5月第100期推出 台灣文藝發行一百期感言專輯 並以 展望台灣文學與藝術 為題 刊載李喬等人的文章 1994年2月20日新生版第3期企劃了 創刊三 週年紀念特刊 有一段時期 台灣文藝 系統性推出台灣作家作品的研究專輯 目前已知的有 1977年6月第55期 革新期 第2期 七等生作品研究專輯 同年10月第56期 鄭清文作品研究專輯 1978年1月第57期 李喬作品研究專輯 同年3月第58期 吳濁流作品研究專輯 同年第60期 黃春明作品研究專輯 同年的12月第61期 季季作品研究專輯 1979年3月第62期 葉石濤作品研究專輯 1990年以後 台灣文藝 特別致力於台灣文學教育 本土化議題的討論 1997年1月第160期特別企劃 楊逵怎麼不見了 由楊翠等人撰文 突顯台灣文學在國 高中教科書長期不被重視的問題 8 對於比較具有爭議的東西 或是尚未被文學界接受的作品 台灣文藝 過去不吝於刊載 目前已知的有 1987年5月第105期 鄉土文學論戰 專輯 1988年1月第109期 作家與政治 專題 1992年9月第132期刊載淡江大學台語文社第1屆台灣語文系列比賽得獎作品 1993年2月第135期 二二八文學特輯 1998年10月第165期特別企劃 另類小說專輯 刊載新世代作家的作品 9 此外 台灣文藝 這份刊物也曾是大大小小文學論戰爆發的所在 比較著名的有 1981年6月舉行的 台灣文學的方向 座談會 與會者的紀錄事後刊登在7月號 對於詹宏志在座談會上的發言 李喬 高天生 宋澤萊三人撰文表達不同的意見 文章也刊載在7月號 於是引發台灣文學定位的爭議 1984年宋冬陽 本名 陳芳明 在第86期發表 現階段台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 一文 引起國內一些作家的不滿 夏潮雜誌社在3月 夏潮 推出 台灣結的大解剖 專題反擊 雙方一來一往 最後引發台灣文學的統獨論戰 1986年1月第98期刊載宋澤萊執筆的 呼喚台灣黎明的喇叭手 試介台灣新一代小說家林雙不並檢討台灣的老弱文學 一文 引起巨大爭議 因為該文不僅批判中華民國當前的文藝政策 同時作者也點名批判葉石濤 陳千武等前輩作家的文學觀 創作理念 認為他們欠缺道德勇氣 不敢為文揭露社會的陰暗面和當局的惡行 館藏情況 编辑吳濁流在1964年創刊的 台灣文藝 台灣 中山 彰師大 台師大 東吳 政大 靜宜蓋夏等圖書館均有收藏 而台北市立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等圖書館也有收藏 出版品 编辑使用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查詢 到2011年10月11日為止 由台灣文藝雜誌社策劃或出版的作品有以下幾本 由台灣文藝社出版 吳濁流 著 濁流詩草 1973年 吳濁流 著 東南亞漫遊記 1973年 孟佳 譯 俄羅斯抒情詩選 1973年 鍾肇政 編 台灣文藝小說選 1981年 鍾肇政 編 不滅的詩魂 對談評論集 1981年 李篤恭 著 跋涉幾星霜 1981年 北影一 著 余究在何星宿之下誕生 北影一詩集 1981年 鍾肇政 編著 中國古典名著精華 1981年 鍾肇政 主編 西洋文學名著精華 1981年 台灣文藝社 編譯 世界哲人哲語精華 1981年 鍾孝上 編著 台灣先民奮鬥 1982年 吳濁流 著 晚香 1982年 呂新昌 著 鐵血詩人吳濁流 1984年 呂新昌 著 吳濁流研究 1984年 謝里法 著 出土人物誌 被埋沒的台灣文藝作家 1984年 李喬 著 告密者 李喬短篇小說自選集 1985年 劉峰松 著 翁金珠 編 黑獄螢光 台灣社會檔案 1985年 由其他出版社出版 吳濁流 著 張良澤 編 台灣文藝與我 台北市 遠景出版社 1977年 施明正 著 魔鬼的自畫像 台北市 文華出版社 1980年 張裕宏 著 王永福 繪圖 台灣風 台北市 文華出版社 1980年 劉峰松 著 台灣動物史話 高雄市 敦理出版 1984年 韓國鐄等人 著 江文也的生平與作品 高雄市 敦理出版 1984年 林雙不 著 台灣新樂府 高雄市 敦理出版 1984年 陳永興 編 台灣文學的過去與未來 自費出版 1985年 參考資料 编辑 彭瑞金 著 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 高雄市 春暉出版社 頁126 彭瑞金 著 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 高雄市 春暉出版社 頁129 台灣文藝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台灣大百科全書 台北 文化部 2009 2021 7 21 文訊雜誌社 編 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 增訂本 台北市 文建會 1995年6月2版 陳信元 主編 台灣文壇大事紀要 民國81年 民國84年 台北市 文建會 1999年 特輯中收錄 吳濁流先生生平事略 以及艾鄧 龍瑛宗 黃靈芝 鍾肇政 張良澤 王詩琅 趙天儀 尹雪曼等十四人的悼念文章 由葉石濤 李喬等七人執筆 1985年6月第94期推出 楊逵紀念專輯 1993年10月第39期 楊千鶴專輯 封德屏 主編 文訊雜誌社 編纂 1997台灣文學年鑑 台北市 文建會 1998年6月初版 封德屏 主編 文訊雜誌社 編纂 1998台灣文學年鑑 台北市 文建會 1999年6月初版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台灣文藝 吳濁流 amp oldid 77770389,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